地下工程混凝土防水抗渗等级选用探讨
关于地下室防水及抗渗等级等的相关规定

关于地下室防水及抗渗等级等的相关规定:地基基础设计规范规定,抗渗等级应根据地下水的最大水头与防渗混凝土厚度的比值,按现行《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选用,但不小于0.6Mpa。
且其要求与高规在地下水位高,多层地下室时的差别很大。
只能从严处理。
关于防水设计水位,一般地堪均有表示,但是抗浮设计水位要根据不同楼不同环境不同地域等进行判断,对于南方的住宅园区,相对平缓时可以要求地堪单位提供,对于环境等差异很大,很多时候事难以提供抗浮设计水位的,比如花山地区,则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判断。
关于后浇带:后浇带分两种,一种为沉降后浇带(并不能完全取代沉降缝,有条件时还是尽量设置沉降缝),一种为控制施工阶段时的温度影响的温度后浇带。
当地下水位较高时,为保证结构的变形能力,沉降后浇带是不封闭的,这样就带来一个问题,比如30层,一定要全部竣工才可以封闭,带来降水压力比较大,地面封闭较慢。
由于高层的沉降有时间性,比如砂土时在建筑竣工结束后完成60-70%,粘土完成30-40%,要根据土的性质来确定封闭时间,尽量延长。
当建筑施工到抗浮能够满足要求时,可以适当提升地下水位,降低降水压力,但是需要设置超前止水带。
见附图。
后浇带封闭时间,按防水规范和结构验收规范的说法是6周。
另注:后浇带不能消除封闭后使用期间的温度影响带来的收缩拉力。
在软土地区施工时尚应考虑不封闭后浇带对支护的影响,比如侧墙已经浇筑完毕,土体回填完毕,后浇带尚未封闭时,土的侧压力靠地下室底板的水平摩擦力无法抵抗时,尚应在带内设置刚支撑临时传递水平土压力,用整个建筑底板的摩擦李来抵抗,或者传递到另一面地下室来平衡以消除其影响。
新版桩基规范的安全系数取消。
灌注桩的工作条件系数较地基规范有所提高即桩身强度控制时承载力提高。
且可以采用后压浆技术提高桩基承载力30%左右,且对沉降有一定好处,但对于地下暗流区影响不大。
关于于洪酒店预应力管桩设计的启示:由于场地存在大量较深厚的回填土,从4-16米不等,16-21米为粘土层,下层为砂层,其负摩阻力相当大,由于沈阳地区长螺旋灌注桩的长度为25米左右,采用600mm径长螺旋进入砂层极限值仅4米,并考虑水下灌注,孔底沉渣的影响,估算其承载力为880kn,根据地堪报告负摩阻力最大除约为350kn,实际有效承载力为530kn。
通用规范下混凝土抗渗等级选取方法及探讨

通用规范下混凝土抗渗等级选取方法及探讨摘要:建筑工程中地下部分钢筋混凝土结构中混凝土抗渗等级的选取是地下工程设计的关键环节。
在地下混凝土结构中采用抗渗混凝土,可以有效地提高混凝土浇筑后的密实度,有效改善混凝土内部孔隙结构,弥补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及浇筑后养护不到位的不利影响,从而减少地下水影响下的渗透通道,缩短渗透路径,从而提高混凝土的抗渗性。
关键词:地下工程;防水;工程埋置深度;抗渗等级1 抗渗混凝土概述1.1抗渗混凝土概念抗渗混凝土(impermeable concrete)是指抗渗等级大于或等于P6级的混凝土,抗渗等级是以28d龄期的标准试件,按标准试验方法进行试验时所能承受的最大水压力来确定。
GB 50164《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根据混凝土试件在抗渗试验时所能承受的最大水压力。
1.2 抗渗混凝土等级划分抗渗混凝土按抗渗压力不同分为P4、P6、P8、P10、P12、>P12六个等级,一一对应表示能抵抗0.4、0.6、0.8、1.0及1.2MPa的静水压力而不渗水,其中当抗渗等级≥P6的混凝土为抗渗混凝土;表达方式上以字母P加阿拉伯数字表示异于早些年的S加阿拉伯数字表示抗渗等级的大小是基于设计上没有统一造成表达方式不同而已,而P是用于房建工程。
但是目前逐步统一都是用P做为抗渗等级的代表。
2.目前相关规范对混凝土抗渗等级的要求2.1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第8.4.4条筏形基础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30,当有地下室时应采用防水混凝土。
防水混凝土的抗渗等级应按下表1选用。
对重要建筑,宜采用自防水并设置架空排水层。
表1 防水混凝土抗渗等级2.2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第12.1.10条高层建筑基础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25。
当有防水要求时,混凝土抗渗等级应根据基础埋置深度按下表2采用,必要时可设置架空排水层。
表2 基础防水混凝土的抗渗等级注:条文说明:本条参照现行国家标准《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程》GB 50108修改了混凝土的抗渗等级要求;考虑全国的实际情况,修改了混凝土强度等级要求,由C30改为C25。
地下工程混凝土防水抗渗等级选用探讨

地下工程混凝土防水抗渗等级选用探讨地下防水2010-06-29 21:13:38 阅读157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此文按作者发表于《PKPM新天地》2003年第4期《对<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的一点质疑》修订而成)在我国现行的多种结构设计规范中,地下工程混凝土防水抗渗等级的选用有多种规定。
有的规定甚至比较混乱,使得设计人员在应用时感到无所适从。
本文对多本有关设计规范的相关规定进行了探讨,试图对地下工程混凝土防水抗渗等级的选用找到比较合理的途径。
首先我们来看看《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⑴。
该规范的第8.4.3条是这样写的:“筏形基础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30。
当有地下室时应采用防水混凝土,防水混凝土抗渗等级应根据地下水的最大水头与防渗混凝土厚度的比值,按现行《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选用,但不应小于0.6Mpa。
……”翻开现行《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 50108—2001⑵第4.1.3条,它是黑体字,强制性条文,这样写道:“防水混凝土的设计抗渗等级应符合表4.1.3的规定。
”表4.1.3 防水混凝土设计抗渗等级同样条件,如一个5m深的水池,上置500mm厚的覆土,即工程埋深为6m。
若池壁采用300mm 厚C30的防水混凝土,在水压力和通常土压力作用下是算得下来的。
按给排水规范,H/h=16.67,其值在15~25范围内,也只需采用S6的设计抗渗等级。
2003年版的《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结构》⑹中,则采取了和事老的态度。
它的第3.1.11条是这样的,钢筋混凝土地下室基础结构防水混凝土的抗渗等级采用新防水规范的第4.1.3条,却也可按《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02⑷第12.1.9条执行。
并且将两个表格均列了出来。
按上述例子,让工程设计人员如何确定混凝土的抗渗等级呢?那么,新防水规范为什么改用按工程的埋置深度来确定混凝土的设计抗渗等级呢?以前我们设计这样的工程时,按旧防水规范选用S12防水混凝土,施工单位一直是叫苦不迭。
混凝土抗渗等级

混凝土抗渗等级在建筑工程中,混凝土是一种广泛应用的重要材料。
而混凝土的抗渗性能则是其质量的一个关键指标,这就引出了“混凝土抗渗等级”这个重要的概念。
混凝土抗渗等级,简单来说,就是衡量混凝土抵抗水渗透能力的一个标准。
为什么这个标准如此重要呢?想象一下,如果建筑物中的混凝土不能有效地阻止水分渗透,那么就可能会导致一系列严重的问题。
比如,地下室可能会出现渗漏,影响其使用功能;桥梁的混凝土结构如果抗渗性能不佳,水分侵入可能会腐蚀钢筋,降低结构的安全性和耐久性。
那么,混凝土抗渗等级是如何确定的呢?这通常是通过试验来测定的。
常见的试验方法有渗水高度法和逐级加压法。
渗水高度法是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将混凝土试件的一侧施加水压,经过一定时间后,测量试件另一侧的渗水高度。
根据渗水高度的大小来确定混凝土的抗渗等级。
逐级加压法则是对混凝土试件逐步增加水压,直到出现渗水现象。
根据达到渗水时的最大水压值来确定混凝土的抗渗等级。
目前,我国混凝土抗渗等级通常分为 P4、P6、P8、P10、P12 等。
其中,“P”表示抗渗,后面的数字则表示在相应的水压下混凝土不出现渗水的最大压力值。
例如,P6 表示混凝土能承受 06MPa 的水压而不渗水。
不同的工程和使用环境对混凝土抗渗等级有着不同的要求。
一般来说,对于一些普通的民用建筑,如住宅的地下室,P6 或 P8 的抗渗等级可能就能够满足要求。
而对于大型的水利工程、地下停车场等对防水要求较高的场所,可能需要 P10 甚至更高的抗渗等级。
影响混凝土抗渗性能的因素有很多。
首先是混凝土的配合比。
水灰比就是一个关键因素,水灰比过大,混凝土中的孔隙就会增多,抗渗性能就会下降。
其次,水泥的品种和用量也会有影响。
使用质量好、水化热低的水泥,并且保证足够的用量,有助于提高混凝土的抗渗性能。
此外,骨料的级配、外加剂的使用以及施工工艺等也都与混凝土的抗渗性能息息相关。
在施工过程中,要保证混凝土的抗渗性能达到设计要求,就需要严格控制施工质量。
地下室防水混凝土的抗渗等级要求

地下室防水混凝土的抗渗等级要求1.引言1.1 概述概述地下室防水是建筑工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在许多建筑项目中,地下室被广泛用于储存、办公、商业和住宅等多种用途。
然而,由于地下环境的特殊性,地下室防水成为了必不可少的工程要求。
地下室防水混凝土是一种专门设计用于地下室结构的材料,它具有优异的抗渗性能。
它通过控制水分的渗透,防止地下室被液态水侵入,从而保护建筑物的结构和内部空间免受湿气、水分和霉菌等问题的困扰。
地下室防水混凝土的抗渗等级要求是确保地下室结构在面对不同水压和水位条件时能够有效地抵御水的渗透。
按照相关标准规定,抗渗等级分为Ⅰ级、Ⅱ级和Ⅲ级。
其中Ⅰ级为最高等级,Ⅲ级为最低等级。
不同等级要求在实际工程中采用不同的防水方法和材料。
因此,了解地下室防水混凝土的抗渗等级要求是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的关键。
本文将深入探讨地下室防水混凝土的抗渗等级要求,分析不同等级的特点和适用范围,并提出相关的建议和改进方法,以期为工程实践提供参考和指导。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将介绍相关的标准和规范,分析不同等级的防水技术和材料,并总结经验和教训。
最后,我们将提出对地下室防水混凝土抗渗等级要求的建议,以期促进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发展。
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我们将首先介绍地下室防水混凝土的重要性,包括其对建筑结构和室内环境的保护作用。
然后,我们将详细探讨地下室防水混凝土的抗渗等级要求,包括各等级的定义、要求和实际应用。
最后,我们将在结论部分对所述内容进行总结,并提出一些建议,以期进一步提高地下室防水混凝土的抗渗等级要求。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阐述地下室防水混凝土的抗渗等级要求:1.2.1 前期准备在本部分中,将介绍进行地下室防水混凝土抗渗等级要求之前的前期准备工作。
包括了解地下室结构和设计要求、确定地下室用途、分析地下水位和土壤条件等。
1.2.2 抗渗等级分类在本部分中,将详细介绍地下室防水混凝土的抗渗等级分类。
混凝土抗渗等级标准

混凝土抗渗等级标准混凝土抗渗等级标准引言:混凝土是一种重要的建筑材料,广泛应用于各种基础设施和结构中。
在建筑工程中,混凝土的抗渗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它决定了结构的密封性和耐久性。
为了规范混凝土的抗渗能力,国际上制定了一系列的混凝土抗渗等级标准。
本文将深入探讨混凝土抗渗等级标准的背景和要求,并提供对相关概念的总结和理解。
1. 背景:混凝土作为常用的建筑材料,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然而,如果混凝土不具备足够的抗渗能力,水分和其他化学物质可能渗透到混凝土中,导致结构的损坏和腐蚀。
为了确保建筑物的耐久性和可靠性,混凝土的抗渗能力必须得到严格的控制和监测。
2. 标准和分类:国际上通用的混凝土抗渗等级标准是根据抗渗性能将混凝土分为不同等级。
这些等级通常由数字和字母组成,代表着混凝土的抗水压力和抗渗能力的能力。
常见的混凝土抗渗等级包括C8、C12、C16、C20、C25、C30、C35、C40等级。
其中,C8代表最低的抗渗性能,而C40代表最高的抗渗性能。
3. 标准要求:混凝土抗渗等级标准要求确定混凝土的最小设计抗渗性能,以确保结构在正常使用条件下具备良好的密封性能。
标准要求在混凝土配制过程中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混凝土配合比:标准规定了混凝土中水灰比、水胶比等配合比的范围,以确保混凝土的坍落度和流动性适中,同时保证抗渗性能的满足。
- 混凝土材料的选择和性能:标准对混凝土中使用的水泥、砂、骨料等材料的性能要求进行了规定,以保证混凝土的密实性和抗渗性能。
- 施工工艺和控制:标准要求施工过程中严格控制混凝土的配制、浇注和养护条件,以确保混凝土的抗渗能力不受损害。
4. 总结和回顾性内容:混凝土抗渗等级标准的制定是为了确保建筑物结构的密封性和耐久性。
这些标准根据混凝土的抗渗性能将其分为不同等级,并要求在配制和施工过程中满足一定的要求。
混凝土抗渗等级标准为工程师和建筑师提供了一个统一、可靠的参考,以确保混凝土结构在使用过程中具备良好的抗渗性能。
混凝土的标准抗渗性能要求

混凝土的标准抗渗性能要求一、背景介绍混凝土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建筑工程中的材料,它具有强度高、耐久性好、施工方便等优点,因此在各种建筑结构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然而,混凝土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受到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的影响,会出现渗水等问题,对于建筑物的使用和使用寿命造成一定的影响。
因此,为了保证混凝土的使用效果和使用寿命,有必要对混凝土的标准抗渗性能进行规范和要求。
二、标准抗渗性能的定义标准抗渗性能是指混凝土在特定的水压力下,经过一定时间后不发生渗水现象的能力。
标准抗渗性能是混凝土材料的一个重要性能指标,它直接影响到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和使用效果。
三、标准抗渗性能的要求1. 抗渗等级根据建筑物的使用要求和环境条件,混凝土的标准抗渗性能应该满足相应的抗渗等级要求。
抗渗等级越高,要求混凝土具有越好的抗渗性能。
目前,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4-2015)规定了以下五个抗渗等级:(1)Ⅰ级:适用于饮用水工程、食品工程等要求高的场所。
(2)Ⅱ级:适用于浴池、洗车间、厨房等需要防止水渍渗透的场所。
(3)Ⅲ级:适用于一般住宅、公共建筑、车库等场所。
(4)Ⅳ级:适用于地下室、隧道、水利水电工程等场所。
(5)Ⅴ级:适用于船坞、水闸、水库等场所。
2. 水泥种类和配合比水泥种类和配合比是影响混凝土抗渗性能的重要因素。
一般情况下,采用高强度的水泥种类和适当的配合比可以提高混凝土的抗渗性能。
3. 混凝土的密实性混凝土的密实性是指混凝土中孔隙率的大小。
孔隙率越大,混凝土的渗透性就越强。
因此,为了提高混凝土的抗渗性能,应该尽量减小混凝土中的孔隙率,使混凝土更加紧密。
4. 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是影响混凝土抗渗性能的重要因素。
一般情况下,混凝土的抗压强度越高,混凝土的抗渗性能就越好。
5. 混凝土的养护混凝土的养护是影响混凝土抗渗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
养护不当会导致混凝土表面开裂、龟裂等现象,从而影响混凝土的抗渗性能。
地下工程防水等级及防水混凝土结构防水方案

地下工程防水等级及防水混凝土结构防水方案一、地下工程防水等级及防水方案地下工程的防水等级,按围护结构允许渗漏水量的多少划分为四级。
渗水量成线说明渗水连续,流量很大,已形成成形的流水通路,已在四级之下,不合格,必须渗漏保修。
要说绝对没有湿痕一般不容易,混凝土带裂缝工作很正常,连钢产品浇注成型,用探伤仪才能发现。
地下工程防水设计时,首先应根据工程的重要性和使用中对防水的要求来确定工程的防水等级。
地下工程的防水等级,也可按工程组成单元划分;一个地下建筑结构可分为若个部分不同防水等级。
对防潮要求较高的工程,除应按一级防水等级外,还应采取相应的防潮措施。
不渗水还要防潮比一级还要高。
地下工程的防水方案在进行地下工程防水设计时,遵循“防排结合,刚柔并用,多道防水,综合治理”的原则,并根据建筑功能及使用要求,结合地下工程的防水等级标准,选择合理的防水方案。
防水混凝土结构方案,卷材防水层方案,防水砂浆可以作为防水系统一道。
参照屋面防水等级对应做好地下结构防水工程除防水混凝土结构之外的多道设防要求。
地下工程的防水方案:1利用提高混凝土本身的密实性来达到结构防水要求的,这是地下工程最普遍采用的必备的基本防水方案。
2设置附加防水层。
在地下结构表面另加一层防水层。
如抹防裂水泥砂浆防水层、贴卷材层或刷涂料防水层等。
3防排结合的防水。
采用防水加排水措施方案,适用于有自流排水条件的工程。
排水通常可用盲沟排水、渗排水与内排法排水等方法把地下水排走。
这里指外排水,尽量减少流向或渗入地下结构的水量。
对于防水等级为1级或2级的重要地下防水工程,可以是采用两道或多道防水方案的结合,满足防水使用要求。
二、防水混凝土结构的施工1.防水混凝土性能防水混凝土的抗渗性能,根据地下结构的防水等级和使用要求,防水混凝土的抗渗能不应小于0.6MPa,即其抗渗等级不低于P6。
防水混凝土是一种富砂浆混凝土,要求水泥浆除满足填充、粘结作用外,在粗骨料周围形成一定数量和质量(浓度)良好的砂浆包裹层,将粗骨料充分隔开,有切断石子间相互连通的渗水通路,从而使混凝土具有密实性和抗渗性,达到防水的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下工程混凝土防水抗渗等级选用探讨
(此文按作者发表于《PKPM新天地》2003年第4期《对<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的一点质疑》修订而成)
在我国现行的多种结构设计规范中,地下工程混凝土防水抗渗等级的选用有多种规定。
有的规定甚至比较混乱,使得设计人员在应用时感到无所适从。
本文对多本有关设计规范的相关规定进行了探讨,试图对地下工程混凝土防水抗渗等级的选用找到比较合理的途径。
首先我们来看看《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⑴。
该规范的第8.4.3条是这样写的:“筏形基础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30。
当有地下室时应采用防水混凝土,防水混凝土抗渗等级应根据地下水的最大水头与防渗混凝土厚度的比值,按现行《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选用,但不应小于0.6 Mpa。
……”
翻开现行《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 50108—2001⑵第4.1.3条,它是黑体字,强制性条文,这样写道:“防水混凝土的设计抗渗等级应符合表4.1.3的规定。
”
表4.1.3 防水混凝土设计抗渗等级
可见,现行《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 50108—2001⑵(以下简称新防水规范)已经将旧《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J 108—87⑶(以下简称旧防水规范)规定的按最大水头与防水混凝土厚度的比值来确定混凝土的设计抗渗等级改为按工程的埋置深度来确定混凝土的设计抗渗等级。
旧防水规范第3.1.1条是这样的:“防水混凝土的抗渗能力,不应小于0.6Mpa。
防水混凝土的抗渗等级,应根据防水混凝土的设计壁厚及地下水的最大水头的比值,按表3.1.1规定选用。
”
表3.1.1 防水混凝土抗渗等级
让我们再翻开《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02⑷,第12.1.9条:“……当有防水要求时,混凝土抗渗等级应根据地下水最大水头与防水混凝土厚度的比值按表12.1.9采用,但不应小于0.6 Mpa……”。
而高规的表12.1.9即是旧防水规范的表3.1.1,这里不再详细列出。
在很多情况下,按这新旧两本规范选用的设计抗渗等级会有很大差异。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⑴(以下简称基础规范)比新防水规范晚施行了3个月,而《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02⑷(以下简称高规)更比新防水规范晚施行了9个月,不应该有这种错误发生。
如一个5m深的地下室,上置500mm厚的覆土,即工程埋深为6m。
若墙厚采用300mm厚C30的防水混凝土,在通常土压力作用下是算得下来的。
按旧防水规范,H/h=16.67,其值在15~25范围内,应采用S12的设计抗渗等级。
若按新防水规范,工程埋深H=6m<10m,则只需采用S6的设计抗渗等级。
可见同一个工程按新旧防水规范选用防水混凝土的抗渗等级差别很大。
基础规范这么简单的一句话,会使防水混凝土的设计抗渗等级选用造成如此大的差异。
在《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结构设计规范》GB50069—2002⑸(以下简称给排水规范)中,混凝土抗渗等级也是按最大作用水头与防水混凝土厚度的比值来确定的,但其数值却做了修改。
它第3.0.3条是:“……构筑物混凝土的抗渗等级要求应按表3.0.3采用。
”在旧规范《给水排水工程结构设计规范》GBJ 69—84中给出的混凝土抗渗等级选用表与旧防水规范相同。
可见,新防水规范的观点已经被给排水规范所采纳。
表3.0.3 混凝土抗渗等级Si的规定
同样条件,如一个5m深的水池,上置500mm厚的覆土,即工程埋深为6m。
若池壁采用300mm 厚C30的防水混凝土,在水压力和通常土压力作用下是算得下来的。
按给排水规范,H/h=16.67,其值在15~25范围内,也只需采用S6的设计抗渗等级。
2003年版的《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结构》⑹中,则采取了和事老的态度。
它的第 3.1.11条是这样的,钢筋混凝土地下室基础结构防水混凝土的抗渗等级采用新防水规范的第4.1.3条,却也可按《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02⑷第12.1.9条执行。
并且将两个表格均列了出来。
按上述例子,让工程设计人员如何确定混凝土的抗渗等级呢?
那么,新防水规范为什么改用按工程的埋置深度来确定混凝土的设计抗渗等级呢?以前我们设计这样的工程时,按旧防水规范选用S12防水混凝土,施工单位一直是叫苦不迭。
这样高的抗渗混凝土无法搅拌、施工质量难以保证等等。
可我们设计人员却只能坚持“原则”,不降低混凝土的抗渗等级。
新防水规范修订时也正是注意到了这样的问题:设计抗渗等级过高(如S12),不仅仅导致了工程造价的提高,而且由于水泥用量的大量增加,使混凝土硬化时的水化热也大量增加,如果相应的施工措施跟不上,反而使混凝土更易产生裂缝,从而导致工程渗漏。
根据我国近十年的工程经验,改按工程的埋置深度来确定混凝土的设计抗渗等级是完全可以满足工程抗渗要求的(详见防水规范的条文说明)。
我们现在设计这样的工程只采用S6设计抗渗等级,施工单位求之不得。
此外,在应用防水规范时往往会忽视这样几个问题,借此一并提出供同行借鉴。
1、规范第4.1.4条规定:“防水混凝土结构底板的混凝土垫层,强度等级不应小于C15”。
有些设计人员往往误把垫层砼设计成C10。
2、规范第4.1.6条规定:防水混凝土结构,结构厚度不应小于250㎜,裂缝宽度不得大于0. 2㎜(并不得贯通),迎水面钢筋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50㎜。
有时设计人员也会忽视,如有的将防水混凝土墙(板)设计成200㎜,有的设计迎水面钢筋保护层厚度不够,还常常忽视防水混凝土的裂缝计算等。
3、规范第4.1.2条规定:“防水混凝土的施工配合比应通过试验确定,抗渗等级应比设计要求提高一级(0. 2MPa)”。
如果设计没有特别提示,施工单位往往没有将混凝土的抗渗等级提高一级拌制。
而在设计水池时,按给排水规范和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给水排水工程钢筋混凝土水池结构设计规程》CECS 138:2002⑺,与一般地下工程的要求略有不同。
1、抗渗混凝土的最小强度等级可采用C25;2、混凝土垫层的强度等级可采用C10;3、水池池壁及底板厚度最小可采用200㎜;4、混凝土构件的最大裂缝宽度对清水池可控制在0.25mm,对污水池控制在0.20mm;5、钢筋保护层厚度清水池为30mm,污水池为35mm;6、如上例混凝土抗渗等级的选取与新防水规范差不多。
另外,对于严寒或寒冷地区,外露的混凝土结构还有防冻要求,可按给排水规范给出的表格选用混凝土的抗冻等级。
以上为笔者在应用新规范时发现的问题和体会,供同行探讨。
参考文献:
⑴《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年3月第一版
⑵《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 50108—2001,中国计划出版社,2001年11月第一版
⑶《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J 108—87,中国计划出版社,1989年4月第一版
⑷《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02,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年7月
第一版
⑸《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结构设计规范》GB50069—2002,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
2月第一版
⑹《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结构》,中国计划出版社,2003年2月第一版
⑺《给水排水工程钢筋混凝土水池结构设计规程》CECS 138:2002,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2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