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2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高考历史8.2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及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知识研读课件岳麓版

知识研读· 考点整合
(6)货币种类不断丰富。在货币流通领域,北宋时 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明朝时形成了以。到明清时期,实力雄厚的区域 性商人群体组成了商帮,如徽商、晋商等。 (8)商业地位低下。商业长期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 压制,商人的社会地位较低;商业始终作为农耕经济 的补充而未能占据中国古代经济的主导地位。
知识研读· 知识梳理
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1.农耕经济的高度发展 (1) 生产技术、经营管理水平明显提高。 (2)私营 手工业迅速发展。 (3) 商业资本异常活跃,工商业市镇繁荣。 (4)明清国力强盛,耕地面积 扩大,人口 增长。 2.资本主义生产因素的萌芽 (1)以商品生产为目的,以自由雇佣劳动 为特征的资 本主义生产形式出现。 (2)苏州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机房”。 (3)江西 景德镇制瓷业分工极细并出现手工工场。
2.主要特点 (1)起源较早,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连、 相辅相成。 (2)阶段性特征明显,各个时期发展极不平衡。 (3)商业市场形式多样。如城市中的市,乡村中的 草市、夜市和晓市等形成和发展。 (4)古代商业的发展始终处于封建政府的压抑和控 制之下,但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少,城市逐渐增 多,城市的商业性和经济功能逐步加强。 (5)在明前期之前对外贸易兴盛,特别是以陆上丝 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为主要渠道的对外贸易发达, 并促使沿途商业城市兴盛。
知识研读· 考点整合
【案例一】 (2008· 山东文综)右图为北宋末年东京 (今开封)示意图,其中设置了两处错误,它们是 ( )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知识研读· 考点整合
【解析】 本题考查从图片材料中获取信息和辨析历 史问题的能力。宋代放宽对商业的限制,①正确。宋 代也出现了当时叫“瓦子”的娱乐场所,③正确。彩 瓷是元代才出现的瓷器,②错误。徽商会馆应是明清 时期的历史事物,④错误。 【答案】 D 【规律总结】 图文材料作为新情境的创设是新课标 省区的常见题型。在解答这类题目时,首先要利用教 材的相关知识来鉴别材料的真伪,同时也要注意图文 材料所包含的信息可能是教材中没有出现的新的知识, 就要求认真阅读材料,找到解答问题的关键信息。
(通用版)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七单元 考点2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及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巩固提升

【导与练】(通用版)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七单元考点2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及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巩固提升编者选题表1.(2014石家庄质检)《尚书·洪范》记载当时的政务时说:“一曰食,二曰货。
”《周礼》记载:“以九职任万民……六曰商贾,阜通货贿。
”材料反映了当时统治者( )A.实施重农抑商政策B.重视和鼓励商业发展C.提倡“工商皆本”D.强调耕战以加强中央集权解析:B 注意材料信息“一曰食,二曰货。
”大意是说战国时期的政务:第一是负责饮食,第二是负责财货;“以九职任万民……六曰商贾,阜通货贿”大意是说周时的九种职业中就有以经商为业的商人,商贾即商人,因此客观上反映了当时统治者重视和鼓励商业发展,故B项正确;“重农”“耕战”在材料中没有得到体现,故A、D两项错误;“工商皆本”出自明清之际黄宗羲的主张,故C项错误。
2.(2014北京模拟)如图为西汉长安城的平面示意图,对该图所示信息理解准确的是( )A.城市商业活动受到严格的时间控制B.宫殿占地广阔,城市政治职能突出C.市紧邻宫殿,说明政府支持商业D.确定了历代王朝都城的基本格局解析:B 城市商业活动受到严格的时间控制符合西汉的史实,但从示意图中不能体现,故A 项错误;从长安城平面示意图可以看出,皇宫占长安城的绝大部分,东市和西市所占比例小,体现了西汉时期城市的政治功能突出,故B项正确;市紧邻宫殿,说明政府严格控制商业,而不是支持商业,故C项错误;西汉长安城的布局没有体现历代王朝都城皇城居中、左右对称的特点,故D项错误。
3.(2014常德质检)唐朝颁布的《关市令》规定:“诸官私斗尺秤度,每年八月诣金部、太府寺平校,不在京者诣所在州县平校,并印署,然后听用。
”这说明唐朝( )A.商品经济活跃B.对经济活动进行了有效管理C.实行严格的抑商政策D.中央集权涉及经济领域解析:B 材料的大意是所有的官方或私人的度量衡器具,每年八月都要到相关官府检验校正,官府签署后方可使用。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七单元 考点2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及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即时演练

【导与练】(通用版)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七单元考点2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及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即时演练一、选择题1.(2014怀化模拟)《周礼·地官·司市》载:“大市日昃而市,百族为主;朝市朝时而市,商贾为主;夕市夕时而市,贩夫贩妇为主。
”这段材料能够说明( )A.西周分封制促进了统一市场的形成B.周人主要从事商业活动C.西周重视对商业活动的管理D.西周时期打破了“工商食官”制度解析:C 政府设立专门管理市的“司市”(“市之长”),都城这类大城中,一日三市,各有主要入市者,定时交易,故C项正确;西周分封制导致后来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争霸的局面,不利于统一市场的形成,故A项错误;B、D两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故B、D两项与题干不符。
2.(2014深圳调研)南宋时期盛行一种叫“出门税”的银铤。
如图所示,银铤上有“□行十郎聚”“真花银”“出门税”等文字。
据考证,铭文中“行”指“行商”,“门”指“城门”。
据此可知当时( )A.开始实行重农抑商政策B.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C.政府重视管理并征收商税D.城市中的坊市界限依然存在解析:C 南宋时期盛行对外出经营的流动商人征收“出门税”,表明南宋政府重视对商业的管理,并征收商税,故C项正确;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开始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明朝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故A、B两项不符合题目时间限制,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城市中商业区与居民区的分离,故D项错误。
3.(2014潍坊模拟)登州(今蓬莱)“东扼岛夷,北控辽左,南通吴会,西翼燕云”,唐代空前繁荣,呈现出“丝竹笙歌,商贾云集”的景象,经由高丽、渤海道至登州,登陆往长安的朝贡者络绎不绝。
材料反映了登州在唐代成为北方航运中心的原因有( )①军事重镇②经济繁荣③政治中心④交通便利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解析:B 从“东扼岛夷,北控辽左,南通吴会,西翼燕云”,可以看出其军事地位相当重要,故①正确;从“丝竹笙歌,商贾云集”,可见其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故②正确;从“经由高丽、渤海道至登州,登陆往长安的朝贡者络绎不绝”,可见其交通便利,朝贡者通过登州前往政治中心——长安,故③错误,④正确。
高考历史总复习第二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4讲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课件岳麓版

(1)古代的长安、洛阳、开封、临安、_大__都___等大城市是著名的
商业中心
3.城市的发展(2催)生_丝_了_绸_一_之_批__批 路__城的市开的通兴、起大与运繁河荣的开凿、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
(3)南方经济的发展,使扬州、_成__都___等一批南方城市成
为当时最繁荣的大都会
4.商人组织的变化:由最初的宗族血缘组织发展为地缘组织(徽商、晋商等商帮)和 行会。
5.城市职能的变化: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化、专业化城市发展;农村人 口不断涌向城市,城市人口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
6.交易范围的变化:由地区贸易向全国性贸易、国内贸易向对外贸易扩大。
要点2 中国古代城市化历程
①含义:通过_朝__贡___与赏赐完成交易
(2贸)易朝贡② ③目 评治的 价者: :对宣 目异扬 的域国 不珍威 在宝, 于特加 获产强 取的与 最需海 大求外 的各 经国 济的 利联 益系 ,, 往满 往足“统厚
往薄来”“倍偿其价”
[概念辨析] 古代“市”的基本形态 (1)“市”是指城市中集中贸易的地点或场所,前期有时间和地域上的限制,同时受到 官吏的直接监管,这种情况到宋朝时发生改变。 (2)“草市”主要是指在农村交通便利的地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打破了“市”的地 域限制。 (3)“夜市”打破了政府对“市”的时间限制。 (4)“晓市”即早市,也打破了政府对“市”的时间限制。
思考:分析史料,说明宋代的商业状况和商业政策。 提示:状况:商业不断发展;商业地位重要。 政策:重视商业,如适当减免商税。
古代商业发展的六大趋势 1.商业场所的变化:先在城市,后向农村发展;先有固定的时间、地点限制,宋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1)“男耕女织”家 庭生产结 构长期存 在 ,巩固 了农耕
自然经济 _______形态。 (2) 官府的沉重剥削,导致农民极端贫困、购买力极其低
下。
海禁 ”、矿禁等,阻碍 (3)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如“________ 了市镇手工商业的发展。 重本抑末 ”政策的打击,限制了新生产关系的辐射 (4)“___________ 力。
1.农业 天工开物 》涉及的生产技术领先世界。 (1)《__________ 双季稻 大面积扩种,水稻亩产量增加。 (2)________ 蕃薯 等高产作物被引进和推广。 (3)______ 玉米 、________
(4)广泛植棉,民众衣食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私营 手工业迅速发展,占据主 2 .手工业:明清时期, ______ 导地位。
2.近代前夜的危机
(1) 西方:资产阶级革命 、殖民扩张、 相继完成向近代 工业 国家的转变。 ________ 农耕 经济发展的巅峰时期。 (2)中国:处在________ (3)结论:中西国力兴衰易位大体定局。
[易混辨析]
闭关锁国不是绝对禁止对外贸易,而是严格限制对外贸 易,如广州十三行就是例证。
“洋商不如织机,织机不如做豆腐,做豆腐不如购田置地,衣
租食税。”某甲从之,偶有所得,日积月累,尽置田亩,于是 一家安乐,夫妇得以终年。
——张新锐《穿越时空的困惑——清代》
问题: 故事中体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有哪 些? 提示:官府的盘剥;海禁政策;重农抑商思想。
[拓展深化]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1)市场因素:官府、地主的沉重剥削,农民的贫困,购买 力低;闭关政策很难形成海外市场;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和顽固 性造成国内市场狭窄。
[易混辨析]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农耕时代的商业和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复习课件(共46张PPT)

4、重农抑商政策 (1)产生: 战国时期
(2)形成原因: 商业的不稳定性及商人流动性大;
商业与战国时期强调耕战,加强中央集权的 取向矛盾。 维护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即自然经济,从而保障国家的赋税 徭役;
(3)发展历程: 战国产生 秦汉发展 中唐松动(官商分利)
明清强化
(4)影响: 其实质是维护封建经济基础。 积极作用——封建社会前期。 稳定了小农经济,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了 新兴地主阶级政权。 消极作用——封建社会后期。 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同时抑商迫使商业资 本流向土地,加剧了土地兼并,严重影响了商业资本 的发展,从而压制和束缚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妨
巩固训练
2. 唐人王建诗云:“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据此 推论合理的是( ) A.唐代实行坊市制 B.唐代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了夜市 C.唐代茶叶商品化,政府征收茶税 D.宋代出现了夜市,王建的诗不符合史实 解析材料中没有反映“坊”的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中“茶商 闹”“通宵”等信息说明商业繁荣,夜市出现,故B项正确;“政府 征收茶税”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古代夜市最早出现 于唐朝,故D项错误。 答案B
巩固训练
1.汉朝政府曾经专门规定,商人穿鞋必须一只黑一只白。汉朝实 行该规定的目的是( ) A.经济困难,倡导物尽其用 B.尊儒学为正统,强调社会礼仪 C.羞辱商人,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D.重视法家学说,宣扬政府权威 解析中国古代王朝大都执行重农抑商的政策,都强调发展农耕,限 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西汉时,政府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汉 武帝推行打击富商大贾、发展官营商业的政策。商人两只鞋的颜 色一黑一白,体现了汉代政府对商人的羞辱。 答案C
2018年高考历史总复习 必修Ⅱ 第八单元 第16讲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及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共57张PPT)

2.宋代: 街市 。 (1)坊市界限不复存在,市分散于街巷,形成________ (2)城郭和乡村也允许置市贸易。 (3)出现夜市、晓市、草市等。 经济 (4)城市功能: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监控,城市的_______
功能大大增强。
(5)唐宋时期,海上贸易的兴盛促使沿海港口城市走向兴 盛。 3.明清时期: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一大 江南 地区为盛。这些市镇商业繁荣、 批工商业市镇,尤以________
的辐射力,压制了工业化的变革。
四、中国古代经济政策 1.重农抑商政策: (1)原因:社会上出现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 产甚至危及政权统治等问题。 (2)目的: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以巩固封建统治。 (3)表现: 商鞅变法 首倡“重农抑商”。 ①战国时期:____________ ②西汉时期:汉武帝推行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 运、物价管理、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等措施,抑制富商大贾的 势力。 ③明清时期:封建政府依然固守重农抑商的政策,实行 专卖制度 ,加征民营商业的商税。 ____________ (4)影响:破坏了工商业的正当经营,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 ____________ 的发展。
(4)商人组织的变化:由最初的亲缘组织发展为商帮。 (5)经营领域的变化:由只局限于流通领域到逐渐与生产相 结合。
2.特点: (1)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不平衡性。 (2)抑商政策,商人社会地位低下,商业发展历程艰难曲折。 (3)受制于农业的发展。 (4)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弱。 (5)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步增强,对外贸易在明清时期由盛转 衰。
3.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规律: (1)从城市功能看,唐以前的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 镇,其后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超过政治功能。 (2)从商业活动看,政府对城市商业活动的限制逐步放宽, 如宋代打破坊市界限,且晓市、夜市出现。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教学案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第2讲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考纲要求及解读】本讲的高考试题素养立意的趋向明显,如第1题,从明朝饮食器具使用的变化上考查经济发展尤其是商品经济发展对社会秩序的影响;第2题通过对地图的识读考查区域位置对商贸发展的影响;第3题通过政治中心转移角度考查政治活动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第7题从社会阶层变动角度考查经济发展的影响;第8题通过引用南北朝时期各地区货币使用情况判断当时经济发展的区域特征;第9题运用土地买卖契约使用通货类别考查明朝货币的发展。
备考复习时要把唐宋时期的商品经济的发展作为重点、唐宋时期,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导致了商品经济的长足发展。
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唐宋社会的变革,这种变革主要表现为社会要素的流动及其重要组合、中国古代经济思想,不仅有习惯自然经济的一面,也有习惯商品货币经济的一面。
它在当代市场经济中主要有以下作用:一是具有规范市场经济的作用;二是具有国家对市场进行宏观调控的启发借鉴作用;三是具有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启发借鉴作用。
呼应热点:当前“一带一路”战略的构想与实践,既是历史上丝绸之路的传承和弘扬,又为丝绸之路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并在完全不同的条件和环境中,在更高水平、更广领域、更深层次上使之焕发出新的青春和活力。
反思国家行为体在构建古代“丝绸之路”中的作用和意义,对建设新世纪促进文明沟通和经济发展“丝绸之路"具有重要的历史借鉴意义。
考点一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一、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1、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演变、商朝以贝作为货币、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货币需求量越来越大,商朝人开始用铜仿制海贝。
随着人工铸币的大量使用,海贝这种自然货币便慢慢退出了中国的货币舞台。
2、由杂乱形状向统一形状的演变。
从商朝铜币出现后到战国时期,我国的货币形状特别多。
战国时期,不仅各诸侯国各自铸货币,而且在一个诸侯国内的各个地区也都自铸货币。
秦统一中国后,规定在全国范围内通行秦国圆形方孔的半两钱,结束了我国古代货币形状各异、重量悬殊的杂乱状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2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②特别是到了明清时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违反了经济发展的客 观规律;一定程度上巩固了明清的封建专制统治,但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 ③限制了社会经济的平衡发展,导致经济结构过于单一。可以说,重农抑商 政策从根本上造成了中国社会的落后,这是造成近代中国落伍于西方的重 要的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问题一 认识重农抑商政策
【思维导引】 重农抑商是我国古代一项重要的经济政策和思想,可从其内 容、原因、影响等几个方面掌握。
【精讲】
1.概念:重农抑商政策是战国以来中国历代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即重视 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发展。
考点2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问题二 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含义、原因及其影响
【思维导引】 闭关锁国政策是明清时期一项重要的对外政 策,它的出现是自然经济发展的结果,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消极的影响,教训 深刻。 【精讲】
考点2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含义 原因
对外交往的限制政策(注意不是禁绝) ①自然经济是根源 ②清朝统治者害怕“外夷”侵犯和沿海人民集聚力量抗清而危及其 统治
考向一
古代商业发展历程
【例1】 (2011·浙江文综,15)清乾隆年间苏州《吴县永禁官吏占用钱江(杭州)会馆 碑》记载,“商贾捐资,建设会馆,所以便往还而通贸易,或货存于斯,或客栖于斯,诚 为集商经营交易时不可缺之所”。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该碑文反映出苏杭之间的商贸联系
B.会馆为商人出资建造的地方商业中心 解析 C.会馆为旅居异地的同乡商人所组建 D.会馆为同一地域商人活动的重要场所 解析:会馆是同一区域商人集资建设的活动场所,一所建筑不可能成为商业中 心,B项明显错误。 答案:B 【研判】 高考考查多集中在宋朝和清朝两个朝代,知识点多集中在“交子”、 商帮等。
2.近代前夜的危机 (1)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殖民扩张、相继完成向近代工业国家的转变。 (2)中国:处在农耕经济发展的巅峰时期。 (3) (3)结论:中西国力兴衰的易位大体定局。 :
“海禁”政策的根源在于自然经济的存在,自然经济的自给自足,使统治者 能够实现这一政策。还要注意“海禁”政策是对外交往的限制政策,不是 完全断绝。
区分唐都长安与宋都东京的商业特点
(1)长安:“市”与“坊”严格分开,商业活动受到时间和区域的限制;官府 直接管理市场交易,商业受到政府严格控制。城市主要是政治、军事中心。 (2)东京:打破“市”与“坊”界限,不再限制商业活动的时间和区域;商业 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视,城市经济功能大大加强。 三、资本主义萌芽 1.含义
考点2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考向二 重农抑商政策
【例2】 (2011·福建文综,15)《汉书·食货志》记载:“今法律贱商人,商人 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 尊也。”这表明 ( )
A.朝廷重农,百姓抑商 B.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皆重农抑商 解析 C.百姓皆重商轻农 D.重农抑商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倾向 解析: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重农抑商的结果和统治者的主 观愿望相背离,农民依然贫困,而商人“已富贵矣”,故D项 最符合题意。 答案:D 【研判】 高考多从重农抑商政策的内容与实施效果的角 度考查。
考点2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1)“男耕女织”的家庭生产结构长期存在,巩固了农耕自然经济形态。 (2)官府的沉重剥削,导致农民极端贫困、购买力极其低下。 (3)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如“海禁”、矿禁等,还把大量劳动力控制在有限 的耕地上,阻碍了市镇手工商业的发展,削弱了开发新能源和科技创新的驱 动力。 (4)限制经营、强制摊派、低价征购等“重本抑末”政策的打压。商人和 工场主投资土地,限制了新生产关系的辐射力,压制了工业化的变革。
考点2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明中叶以后,在手工工场中,拥有资金、原料和机器的工场主雇佣具有自由 身份的雇工,为市场的需要进行生产,被学界称为“资本主义萌芽”。 2.表现 (1)苏州: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劳动关系;工匠分“匠有常主 ”和临时工两种,表明当地已经形成了劳动力市场。 (2)景德镇:制瓷业分工极细;出现雇工;出现民营手工工场,把分散的雇工集 中起来分工协作,社会化程度和劳动效率都较高。 3.地位 只是出现在江南等局部发达地区的一些生产部门中,耕织结合、自给自足 的经济结构在全国范围仍居主导地位。 4.阻碍因素
考点2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考向三 城市商业
【例3】 (2011·海南单科,3)下列各项史料中,能够反映南宋都城临安面貌的 是 ( ) A.(崇仁坊北街)一街辐辏,遂倾两市,昼夜喧呼,灯火不绝 B.有大市,自余(其余)小市十余所。大市备置官司,税敛既重,时甚苦之 C.酒楼歌馆,直至四鼓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早市者,复起开张,无论四 时皆然 解析 D.郭(廓)城绕宫城南,悉筑为坊,坊开巷。坊大者容四五百家,小者六七十家 解析:宋代商业活动不受经营时间、活动区域的限制,同时也不再受政府的直 接监视。A项中的市仍有活动区域的限制,排除;B项中的市“备置官司,税敛既 重”,即市受到政府的管理,排除;D项中的坊只能在固定的区域说明坊市依然 分开,不符合宋朝时的情况。 答案:C 【研判】 高考多以唐朝长安与宋朝东京的不同商业特点比较考查。
考点2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考能十六
“启示”问题的解答
【例题】 (2012·福建福州)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魏洛阳)“自延骷(里)以西……望宗所居也。民间号为王子坊 ”。……伊洛之间,夹御道,东有四夷馆……道西有四夷里;一曰归正,二曰 归德,三曰慕化,四曰慕义。……市东有適商、达货二里。里内之人,尽皆 工巧屠贩为生,资财巨万……市南有调音、乐律二里。里内之人,丝竹退 歌,天下妙伎出焉……市西有延酤、治觞二里。里内之人,多酒为业……市 北有慈孝、奉终二里。星内之人,以卖棺椁为业,赁车为事……” ——[北魏]杨衙之《洛阳伽蓝记》
考点2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1.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2.了解“重农抑商”和“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 发展缓慢的原因。
考点2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一、商业的发展 1.商业的发展历程 (1)商朝时期,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已经产生。 (2)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 (3)春秋战国时期,出现有强大实力的商人;私商成为商人的主体;形成了许 多著名都会。 (4)隋唐时期,商业贸易蓬勃发展起来;各地商人往来频繁,丝绸之路呈现出 空前繁荣的景象。
考点2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5)宋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集镇、夜市兴盛。 (6)元代更广泛流通纸币,古代商业的发展步入了一个新的高峰期。 (7)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出现了新特点 ①商业市镇兴起,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 ②经济作物商品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③广泛使用白银,便利了商品贸易和商业资本的集聚。 ④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雄厚,形成了徽商、晋商等大商帮。
考点2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4)城市功能: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控制,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
考点2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5)唐宋时期,海上贸易的兴盛促使沿海港口城市走向兴盛。 3.明清时期: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一大批工商业市镇,尤以 江南地区为盛。这些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
2.线索:萌芽于战国时商鞅的奖励耕战和禁止弃农经商——西汉高祖的重 农政策——明清仍然坚持抑商政策。 3.影响 (1)积极影响:在古代社会前期,它的实行对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新 兴地主阶级政权,起了积极的作用。 (2)消极影响:随着历史的发展,重农抑商政策的弊端日益暴露。 ①重农抑商政策妨碍了国内市场的扩大,妨碍了自由劳动力的形成和资本 的积累,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
考点2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1)根据材料一、二,归纳我国唐中期以前里坊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与唐代长安相比,北宋东京城市有哪些新发展? (3)根据材料一,指出北魏洛阳城市里、坊命名的原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 谈你对此的看法。
解析
解析:第(1)问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居民的居住特点,材料二反映里(坊)与市 分开、城市布局特点以及夜禁制度等;第(2)问根据材料从时间、空间等方 面来概括市的发展;第(3)问从材料一里、坊名称中有“德”“义”等词可 以看出深受儒家思想影响,这说明儒家思想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 参考答案:(1)特点:是我国古代城市基层管理制度,管理严格;居民按身份地 位和所从事的职业聚居(或在市周围按工商业性质分设里、坊;里、坊分 区);里(坊)与市分开,居住区与商业区交叉存在;城市布局整齐划一;实行严 格的夜禁制度;封闭性。
农耕文明时代,商业处在农业的附属地位,其发展水平受到农业发展程度的 制约。 二、城市的繁荣
考点2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1.自周秦至唐代 (1)凡县治以上的城市,都有官设的市作为交易场所,设市令或市长管理。 (2)实行坊市制,市处于城中特定位置,与民居隔开。 (3)县城以下,一般禁止设市。 (4) (4)代表城市:唐代长安实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 : (5)城市功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和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市场的规模不大。 2.宋代 (1)坊市界限不复存在,市分散于街巷,形成街市。 (2)城郭和乡村也允许置市贸易。 (3)出现夜市、晓市、草市等。
影响
①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到一定的自卫作用 ②给中国航海业和对外贸易带来沉重打击,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优势 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 ③无法阻挡西方殖民者的侵略;妨碍了中国发展,堵塞了给中国近代科 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提供外部刺激的渠道,使中国与世隔绝,逐渐落伍于 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