氰化物测试作业指导书

合集下载

总氰化物作业指导书

总氰化物作业指导书

水质氰化物的测定分光光度法作业指导书警告:氰化物属于剧毒物质,操作时应氨规定佩戴防护器具,避免接触皮肤和衣服;检测后的残渣残液应做妥善的安全处理。

1参考标准《水质氰化物的测定容量法和分光光度法》HJ484-2009方法2 异烟酸-吡唑啉酮分光光度法2适用范围本规程适用于地表水、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采用异烟酸-吡唑啉酮比色法测定水质中的总氰化物。

最低检出浓度为0.004mg/L;测定下限为0.016mg/L,测定上限为0.25mg/L。

3定义3.1总氰化物是指在磷酸和EDTA存在下,于pH<2介质中,加热蒸馏,能形成氰化氢的氰化物,包括全部简单氰化物(多为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氰化物、铵的氰化物)和绝大部分络合氰化物,但不包括钴氰络合物。

3.2 易释放氰化物在pH=4介质中,硝酸锌存在下,加热蒸馏,形成氰化氢的氰化物,包括全部简单氰化物(多为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氰化物、铵的氰化物)和锌氰络合物,不包括铁氰化物、亚铁氰化物、铜氰络合物、镍氢络合物、钴氰络合物。

4原理4.1蒸馏原理4.1.1总氰化物:向水样中加入磷酸和EDTA二钠,在pH<2条件下,加热蒸馏,利用金属离子和EDTA络合能力比和氰离子络合能力强的特点,使络合氰化物离解出氰离子,并以氰化氢形式被蒸馏出,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

4.1.2 易释放氰化物:向水样中加入酒石酸和硝酸锌,在pH=4条件下,加热蒸馏,简单氰化物和部分络合氰化物以氰化氢形式被蒸馏出,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

4.2 反应原理在中性条件下,样品中的氰化物和氯胺T反应生成氯化氰,再和异烟酸作用,经水解后生成戊烯二醛,最后和吡唑啉酮缩合生成蓝色染料,其颜色和氰化物含量成正比,在638nm波长进行光度测定。

4仪器4.1分光光度计;4.225ml具塞比色管;4.3500ml全玻璃蒸馏器;4.4100ml量筒或容量瓶;4.5600W或800W可调电炉;5药品及试剂测定过程中,只使用公认的分析纯试剂和不含氰化物和活性氯的蒸馏水或具有同等纯度的水。

氰化物实验作业指导书

氰化物实验作业指导书

总氰化物的测定1、方法依据水质总氰化物的测定异烟酸-吡唑啉酮分光光度法HJ484-20092、适用范围本方法适用于地表水、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中氰化物的测定。

本方法检出限为0.004mg/L,测定下限为0.016mg/L,测定上限0.25mg/L。

3、测定原理3.1总氰化物的测定在中性条件下,样品中的氰化物与氯胺T反应生成氯化氰,再与异烟酸作用,经水解后生成戊烯二醛,最后与吡唑啉酮缩合生成蓝色染料,在波长638nm出测量吸光度。

4、干扰和消除4.1活性氯等氧化物干扰测定试样中存在与活性氯等氧化物干扰测定,可在蒸馏前加亚硫酸钠溶液(Na2SO3)排除干扰。

4.2亚硝酸离子干扰测定试样中存在亚硫酸离子干扰测定,可在蒸馏前加亚硫酸钠溶液(Na2SO3)排除干扰。

4.3硫化物干扰测定试样中存在硫化物干扰测定,可在蒸馏前加碳酸镉(CdCO3)或碳酸铅(PbCO3)固体粉末排除干扰。

4.4油类物质干扰测定少量油类对测定无影响,中性油或酸性油大于40mg/L时干扰测定,可加入水样体积的20%量的正己烷(C6H14),在中性条件下段时间萃取,分理处正己烷相后,水相用预蒸馏测定。

5、试剂本标准所用试剂除非另有说明,分析时均用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分析纯化学试剂,实验用水为新制备的不含氰化物和活性氯的蒸馏水或去离子水。

5.1氰化钾标准溶液氰化钾贮备溶液的配置和标定:称取0.25g氰化钾(KCN,注意剧毒!避免尘土的吸入或与固体或溶液的接触)于100mL棕色容量瓶中,溶于氢氧化钠并稀释至标线,摇匀,避光贮存于棕色瓶中,4℃以下冷藏至少可稳定2个月。

本溶液氰离子(CN-)质量浓度约为1g/L,临用前用硝酸银标准溶液标定其准确浓度。

氰化钾贮备溶液的标定:吸取10.00mL氰化钾贮备溶液于锥形瓶中,加入50mL水和1mL氢氧化钠,加入0.2mL试银灵指示剂,用硝酸标准溶液滴定至溶液有黄色刚便为橙红色为止,记录硝酸银标准溶液用量(V1)。

氰化氢作业指导书

氰化氢作业指导书

环境空气氰化氢的测定异烟酸-吡唑啉酮分光光度法1. 目的本指导书规定了用分光光度计对环境空气中的氰化氢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

2. 适用范围本方法适用于环境空气样品处理及其定性和定量工作。

当采气体积为30L时,,其方法检出限为0.0015mg/m3,测定浓度范围为0.0015~0.017 mg/m3。

本方法规定的显色条件下,当采气体积为30L时,氯化氢(HCl)浓度高于0.33 mg/m3、硫化氢(H2S)浓度高于0.1 mg/m3时,对氰化氢的测定产生干扰。

3. 人员资格和职责3.1检测人员需经过相关考核,取得持证上岗资格3.2检测人员参照本方法,负责氰化氢的分析测定3.3质量监督员负责实验室分析全过程的质量监督4. 方法原理用稀氢氧化钠溶液吸收空气中的氰化氢(HCN),在中性条件下与氯胺T作用,生成氯化氢,后者与异烟酸反应经水解生成戊烯二醛,再与吡唑啉酮进行缩聚反应,生成蓝色化合物。

根据颜色深浅用分光光度法测定。

5. 仪器与试剂5.1仪器和设备1)分光光度计:具1cm比色皿。

2)具塞比色管:25ml。

3)棕色酸式滴定管:25ml。

4)采样仪器:①引气管:聚乙烯、聚四氟乙烯软管,头部接一玻璃漏斗。

②样品吸收装置:10~25ml多孔玻板吸收管。

③流量计量装置:用于控制和计量采样流量,主要部件应包括:a.干燥器:为了保护流量计和抽气泵,并使气体干燥。

干燥器容积应不少于200ml,干燥剂可用变色硅胶或其他相应的干燥剂。

b.温度计:测量通过转子流量计或累计流量计的气体温度,可用水银温度计或其他型式的温度计。

其精确度不应低于2.5%,温度范围-10~60℃,最小分度值不大于2℃。

c.真空压力表:测量通过转子流量计或累计流量计的气体压力,其精确度不应低于4%。

d.转子流量计:控制和计量采气流量,当用多孔筛板吸收瓶时,流量范围为0~1.5L/min,当用其他型式的吸收瓶时,流量计流量范围与吸收瓶最佳采样流量相匹配,精确度不应低于2.5%。

氰化物作业指导书

氰化物作业指导书

氰化物作业指导书(依据标准: GB/T7487-1987 )1含义及有关质量或排放标准1.1 氰化物含义水中氰化物可分为简单氰化物和络合氰化物两种。

简单氰化物包括碱金属(钠、钾、铵)的盐类(碱金属氰化物)和其他金属的盐类(金属氰化物),络合氰化物有多种分子式。

氰化物的主要污染源是电镀、有机、化工、选矿、炼焦、造气、化肥等工业排放污水。

氰化物可能以HCN、CN-和络合氰离子的形式存在于水中。

1.2 总氰化物(以CN-计)的地表水1、污水排放标准2-3单位:mg/L注:1-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HZB1-1999)2-中华人民共和国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3-上海市污水综合排放标准(DB31/199-1997)2分析方法(GB7487-87)本标准适用于饮用水、地面水、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

活性氯等氧化物干扰,使结果偏低,可在蒸馏前加亚硫酸钠溶液排除干扰,见GB7486-87 的2.6.1.7a。

硫化物干扰,可在蒸馏前加碳酸铅或碳酸镉排除干扰,见GB7486-87 的2.6.1.7c。

亚硝酸离子干扰,可在蒸馏前加适量氨基磺酸排除干扰,见GB7486-87的2.6.1.7b。

少量油类对测定无影响,中性油或酸性油大于40mg/L时干扰测定,可加入水样体积的20%量的正已烷,在中性条件下短时间萃取排除干扰。

本标准分四篇:第一篇氰化氢的释放和吸收;第二篇硝酸银滴定法;第三篇异烟酸-吡唑啉酮比色法;第四篇吡啶-巴比妥酸比色法;硝酸银滴定法最低检测浓度为0.25mg/L;检测上限为100mg/L。

异烟酸-吡唑啉铜比色法最低检测浓度为0.004mg /L;检测上限为0.25mg/L。

吡啶-巴比妥酸比色法最低检测浓度为0.002mg /L(用72型分光光度计吸光度为0.020左右);检测上限为0.45mg/L(10mm比色皿)、0.15mg/L(30mm 比色皿)。

第一篇氰化氢的释放和吸收2.1 定义在pH4的介质中,硝酸锌存在下,加热蒸馏,能形成氰化氢的氰化物,包括全部简单氰化物(碱金属的氰化物和碱土金属的氰化物)和锌氰络合物,不包括铁氰化物、亚铁氰化物、铜氰络合物、镍氰络合物、钴氰络合物。

011 土壤 氰化物和总氰化物的测定 分光光度法 -作业指导书

011 土壤 氰化物和总氰化物的测定 分光光度法 -作业指导书

XX公司作业指导书土壤氰化物和总氰化物的测定分光光度法修订页1编制依据本方法依据《土壤氰化物和总氰化物的测定分光光度法》(HJ 745-2015)编制。

2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测定土壤中氰化物和总氰化物的分光光度法。

本标准适用于土壤中氰化物和总氰化物的测定。

当样品量为10 g,异烟酸-巴比妥酸分光光度法的检出限为0.01 mg/kg,测定下限为0.04mg/kg;异烟酸-吡唑啉酮分光光度法的检出限为0.04 mg/kg,测定下限为0.16 mg/kg。

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氰化物cyanide是指在pH=4介质中,硝酸锌存在下,加热蒸馏能形成氰化氢的氰化物,包括全部简单氰化物(多为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氰化物)和锌氰络合物,不包括铁氰化物、亚铁氰化物、铜氰络合物、镍氰络合物和钴氰络合物。

3.2总氰化物total cyanide是指在pH<2磷酸介质中,二价锡和二价铜存在下,加热蒸馏能形成氰化氢的氰化物,包括全部简单氰化物(多为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氰化物,铵的氰化物)和绝大部分络合氰化物。

4方法原理4.1 异烟酸-巴比妥酸分光光度法试样中的氰离子在弱酸性条件下与氯胺T反应生成氯化氰,然后与异烟酸反应,经水解后生成戊烯二醛,最后与巴比妥酸反应生成紫蓝色化合物,该物质在600 nm 波长处有最大吸收。

4.2 异烟酸-吡唑啉酮分光光度法试样中的氰离子在中性条件下与氯胺T反应生成氯化氰,然后与异烟酸反应,经水解后生成戊烯二醛,最后与吡唑啉酮反应生成蓝色染料,该物质在638 nm 波长处有最大吸收。

5 干扰和消除当试样微粒不能完全在水中均匀分散,而是积聚在试剂-空气表面或试剂-玻璃器壁界面时,将导致准确度和精密度降低,可在蒸馏前加5 ml 乙醇以消除影响。

试样中存在硫化物会干扰测定,蒸馏时加入的硫酸铜可以抑制硫化物的干扰。

试料中酚的含量低于500 mg/L 时不影响氰化物的测定。

油脂类的干扰可在显色前加入十二烷基硫酸钠予以消除。

011 土壤 氰化物和总氰化物的测定 分光光度法 -作业指导书

011 土壤 氰化物和总氰化物的测定 分光光度法 -作业指导书

XX公司作业指导书土壤氰化物和总氰化物的测定分光光度法修订页1编制依据本方法依据《土壤氰化物和总氰化物的测定分光光度法》(HJ 745-2015)编制。

2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测定土壤中氰化物和总氰化物的分光光度法。

本标准适用于土壤中氰化物和总氰化物的测定。

当样品量为10 g,异烟酸-巴比妥酸分光光度法的检出限为0.01 mg/kg,测定下限为0.04mg/kg;异烟酸-吡唑啉酮分光光度法的检出限为0.04 mg/kg,测定下限为0.16 mg/kg。

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氰化物cyanide是指在pH=4介质中,硝酸锌存在下,加热蒸馏能形成氰化氢的氰化物,包括全部简单氰化物(多为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氰化物)和锌氰络合物,不包括铁氰化物、亚铁氰化物、铜氰络合物、镍氰络合物和钴氰络合物。

3.2总氰化物total cyanide是指在pH<2磷酸介质中,二价锡和二价铜存在下,加热蒸馏能形成氰化氢的氰化物,包括全部简单氰化物(多为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氰化物,铵的氰化物)和绝大部分络合氰化物。

4方法原理4.1 异烟酸-巴比妥酸分光光度法试样中的氰离子在弱酸性条件下与氯胺T反应生成氯化氰,然后与异烟酸反应,经水解后生成戊烯二醛,最后与巴比妥酸反应生成紫蓝色化合物,该物质在600 nm 波长处有最大吸收。

4.2 异烟酸-吡唑啉酮分光光度法试样中的氰离子在中性条件下与氯胺T反应生成氯化氰,然后与异烟酸反应,经水解后生成戊烯二醛,最后与吡唑啉酮反应生成蓝色染料,该物质在638 nm 波长处有最大吸收。

5 干扰和消除当试样微粒不能完全在水中均匀分散,而是积聚在试剂-空气表面或试剂-玻璃器壁界面时,将导致准确度和精密度降低,可在蒸馏前加5 ml 乙醇以消除影响。

试样中存在硫化物会干扰测定,蒸馏时加入的硫酸铜可以抑制硫化物的干扰。

试料中酚的含量低于500 mg/L 时不影响氰化物的测定。

油脂类的干扰可在显色前加入十二烷基硫酸钠予以消除。

总氰化物检测作业指导书

总氰化物检测作业指导书

总氰化物检测作业指导书1.试剂除另有说明外,均使用分析纯试剂和蒸馏水或去离子水。

1.1淀粉-碘化钾试纸:称取1.5g可溶性淀粉,用少量水搅称糊状,加入200ml沸水,混匀。

放冷,加0.5g碘化钾和0.5g碳酸钠用水稀释至250ml,将滤纸条浸渍后,取出晾干,盛于棕色瓶中闭塞保存。

1.2乙酸铅试纸。

1.3硫酸溶液。

1.4氨基磺酸:称取10g氨基磺酸溶于100ml水中。

1.5亚硫酸钠溶液1.6磷酸1.7 10%(m+V)乙二胺四乙酸二钠盐溶液:称取10g 乙二胺四乙酸二钠盐溶液溶于100ml水中。

1.8 0.1%(m+V)氢氧化钠溶液:称取10g氢氧化钠溶于1000ml水中。

1.9 2%(m+V)氢氧化钠溶液:称取20g氢氧化钠溶于1000ml水中。

1.10 1%(m+V)氢氧化钠溶液。

1.11氯化钠基准溶液:称取氯化钠1.1689g置于烧杯中,用水溶解,移入1000ml容量瓶,并稀释至标线,混合摇匀。

1.12硝酸银标准溶液:浓度为0.0200mol/l。

1.13氰化钾标准贮备溶液1.14氰化钾标准溶液:将氰化钾标准贮备溶液用氢氧化钠溶液逐级稀释成标准溶液,第一份约稀释50倍,第二次稀释10倍,用时现配。

1.15铬酸钾指示剂。

1.16酚酞指示剂。

1.17 0.5mol/l乙酸溶液。

1.18磷酸盐换从溶液pH=6.8:称取34.0g无水磷酸二氢钾和35.5克无水磷酸氢二钠于烧杯内,加水溶解后,稀释至1000ml,摇匀。

于冰箱中保存。

1.19 1%(m+V)氯胺T溶液。

1.20(1+3)盐酸溶液。

1.21吡啶-巴比妥酸溶液:称取0.18g巴比妥酸,加入3ml吡啶及10ml盐酸溶液,待溶解后,加水至100ml,摇匀。

贮存在棕色瓶中,于冰箱中可稳定一周。

2.总氰化物释放和吸收2.1量取200ml实验样品作试料,移入500ml蒸馏瓶中,加数粒玻璃珠。

2.2在用于接收的100ml容量瓶中加入20ml氢氧化钠溶液作为吸收液。

氰化物检测作业指导书

氰化物检测作业指导书

氰化物检测作业指导书1.试剂及其配制1.1氯化钠标准溶液(0.0192mol/l):取氯化钠(优级纯)于瓷坩锅中,于高温炉450℃灼烧至无爆裂声,置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准确称取1.122g加水溶于1000ml量瓶中,并稀释至标线。

密闭保存。

1.2硝酸银标准溶液:称取硝酸银3.76g溶于水并稀释至1000ml,于棕色试剂瓶贮存,此溶液每周标定一次。

硝酸银标准溶液的标定:量取25.00ml氯化钠标准溶液于250ml锥形烧瓶中,加入50ml水,加入玻璃搅拌子,装好滴定装置,滴入2~3滴铬酸钾指示液,用硝酸银标准溶液滴定,颜色由白色变橘红色即为终点。

平行二次,极差小于0.02ml取平均值V1。

以75ml水代替氯化钠溶液,按上述步骤平行测定,取平均数得空白值V2。

按式(42)计算硝酸银标准溶液浓度(mol/l):c=c NaCl×V NaCl/(V1-V2)=0.0192×25.00/(V1-V2) (42)1.3铬酸钾指示剂(50g/l):称取5g铬酸钾溶于少量水中,滴加硝酸银标准溶液至红色沉淀不溶解,静置过夜,过滤后稀释至100ml,盛于棕色瓶中。

1.4氢氧化钠溶液(2g/l):称取2g氢氧化钠加水溶解并稀释至1000ml,转入棕色小口试剂瓶,橡皮塞塞紧。

1.5氢氧化钠溶液(0.01g/l):取5ml氢氧化钠溶液稀释至1000ml,盛于小口试剂瓶中。

1.6对二甲氨基亚苄基罗单宁(试银灵)-丙酮溶液:溶解20mg试银灵于100ml丙酮中,搅拌,转入125ml棕色滴瓶中。

1.7丙酮。

1.8氯胺T溶液(10g/l):取1g氯胺T加水溶解并稀释至100ml,盛于125ml棕色试剂瓶中,低温避光保存,有效期一周。

1.9 N-二甲基甲酰胺。

1.10异烟酸-吡唑啉酮溶液:称取1.0g吡唑啉酮溶于40ml N-二甲基甲酰胺中,两液合并于100ml量瓶中,加水至标线。

1.11甲基橙指示液(2g/l):称取0.2g甲基橙溶解于100ml水中,转入125ml棕色滴瓶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氰化物测试作业指导书
一释放氰化物
易释放氰化物是指在pH4的介质中,硝酸锌存在下,加热蒸馏,能形成氰化氢的氰化物。

包括全部简单氰化物(碱金属的氰化物)和在此条件下,能生成氰化氢而被蒸出的部分络合氰化物(如铁氰络合物等)。

1 预处理
1.1 原理
向水样中加入酒石酸和硝酸锌,在pH4的条件下,加热蒸馏,简单氰化物和部分络合氰化物(如锌氰络合物),以氰化氢形式被蒸馏出,并用氢氰化钠溶液吸收。

1.2 干扰及消除
1.2.1 若样品中存在活性氯等氧化剂,由于蒸馏时,氰化物会被分解,使结果偏低,干扰测定。

可量取两份体积相同的样品,向其中一份样品投入淀粉-碘化钾试纸I-3片,加硫酸酸化,用亚硫酸纳溶液滴定至淀粉-碘化钾试纸由蓝色变至无色为止,记下用量,另一份样品,不加试纸和硫酸,仅加上述同量的亚硫酸纳溶液。

1.2.2 若样品中含有大量亚硝酸根离子,将干扰测定,可加入适量的氨基磺酸使之分。

1.2.3 若样品中含有少量硫化物,可在蒸馏前加入2m1 0.02mol/L硝酸银溶液。

当大量硫化物存在肘,需调节水样pH>11,加入碳酸镉粉末,与硫离子生成黄色硫化镉沉淀。

反复操作,直至硫离子除尽。

将此溶液过滤,沉淀物用0.lmol/L氢氰化纳溶液以倾泻法洗涤。

合并滤液与洗液,供蒸馏用。

要防止碳酸镉用量过多,沉淀处理时间不可超过lh,以免沉淀物吸附氰化物或络合氰化物。

1.2.4 其他还原性物质取200ml废水样,以酚酞作指示剂,用1+1乙酸中和,再加30m1 0.03mol/L硝酸,然后滴加0.lmol/L高锰酸钾溶液至生成二氧化锰棕色沉淀,过量lml 。

再进行蒸馏,收集馏出液,待测定。

所加高锰酸钾溶液的浓度不可超过0.lmol/L。

样品二是经蒸馏分离,仍有无机或有机还原性物质馏出而干扰涮定时,可对馏出液进行重蒸馏分离。

1.2.5 碳酸盐含有高浓度碳酸盐的废水(如煤气站废水、洗气水等),在加酸蒸馏时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从而影响蒸馏,同时也会使吸收液中的氢氧化钠含量下降。

采集此类废水后,在能拌下,慢慢加入氢氧化钙,使其pH提高到12~12.50沉淀后,倾出上清液备用。

1.2.6 少量油类对测定无影响,中性油或酸性油大于40mg/L时干扰测定,可加入水样体积20%量的正已烷,在中性条件下短时间萃取,排除干扰。

1.3 试剂
15%(m/V)酒石酸溶液、0.05% (m/V)甲基橙指示液、10%(m/V)硝酸锌溶液、乙酸铅试纸、淀粉-碘化钾试纸、1+5 硫酸溶液、1.26%(m/V)亚硫酸钠溶液、氨基磺酸、4%(m/V)氢氧化钠溶液、1%(m/V)氢氧化钠溶液。

1.4 仪器
全玻璃蒸馏器、可调电炉、量筒或容量瓶。

1.5 操作步骤
1.5.1 氰化氢释放和吸收
量取200m1样品,移入500m1蒸馏瓶中(若氰化物含量较高,可酌量少取,稀释至200ml),加数粒玻璃珠。

1.5.2 往接收容器内加入l0ml1%氢氧化钠溶液作为吸收液。

1.5.3 馏出液导管上端接冷凝管的出口,下端插入接收瓶的吸收液中,检查连接部位,使其严密。

1.5.4 将l0ml硝酸锌溶液加入蒸馏瓶内,加入7~8滴甲基橙指示液,迅速加入5ml酒石酸溶液,立即盖好瓶塞,使瓶内溶液保持红色。

打开冷凝水,以2~4mi/min馏出被速度进行加热蒸馏。

1.5.5 接收瓶内溶液近100ml时停止蒸馏,用少量水洗馏出液导管,取出接收瓶,用水稀释至标线。

此碱性馏出液(A),供测定易释放氰化物用。

1.5.6 空白试验
按步骤1.5.1~1.5.5操作,用实验用水代替样品,进行空白试验,得到空白试验馏出液(B),供测定易释放氰化物用。

二总氰化物
1 方法原理.
向水样中加入磷酸和Na2-EDTA,在pH<2条件下,加热蒸馏,利用金属离子与,EDTA 络合能力比氰离子络合能力强的特点,使络合氰化物离解出氰离子,并以氰化氢形式被蒸馏出来,并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

2 仪器
500ml全玻璃蒸馏器、600W或800W可调电炉、量筒或容量瓶。

3 试剂
磷酸、1 %氢氰化纳溶液、10%(m/V)Na2-EDTA溶液、乙酸铅试纸、碘化钾-淀粉试纸、l+5硫酸溶液、1.26%(m/V)亚硫酸钠溶液、氨基磺酸、4%(m/V)氢氧化钠溶液。

4 步骤
4.1 氰化氢的择放和吸收
4.1.1 量取200ml样品,移入500ml蒸馏瓶中(若氰化物含量高,可酌量少取,加水稀释至200ml),加数粒玻璃珠。

4.1.2 往接收容器内,加入10m1 1%氢氧化钠溶液,作为吸收液。

4.1.3 馏出液导管上端接冷凝管的出口,下端插入接收容器的吸收液中,检查连接部位,使其严密。

4.1.4 将10ml Na2-EDTA溶被加入蒸馏瓶内。

4.1.5 迅速加入10ml 磷酸,当样品碱度大时,可适当多加磷酸,使pH<2,立即塞好瓶塞。

打开玲凝水,调节可调电炉,由低档逐渐升高,以2-4ml/min 的馏出液速度进行加热蒸馏。

4.1.6 接收瓶内溶液近100ml 时,停止蒸馏,用少量水洗馏出被导管,取出接收瓶,用水稀释至标线。

此碱性馏出液©,供测定总所氰化物用。

4.2 空白试验
用实验用水代替样品,按步骤操作,得到空白试验馏出液,供测定总氰化物用。

三 吡啶-巴比妥酸光度法
1 原理
在中性条件下,氰离子和氯胺T 反应生成氯化氰,氯化氰与吡啶反应生成戊烯二醛,戊烯二醛与两个巴比妥酸分子缩合生成红紫色染料,选行光度测定。

2 仪器与试剂
1+3盐酸、吡啶-巴比妥酸、 磷酸盐缓冲溶液(PH=7)、分光光度计、25ml 具塞比色管。

3 步骤
3.1 校准曲线的绘制
详见第三版314页。

3.2 样品测定
3.2.1 分别取10.00ml 馏出液A 和10.00ml 空白试险馏出被B 于具塞比色管中,按校准曲线的绘制步骤进行操作,测量吸光度。

3.2.2 从校准曲线上查出相应的氰化物含量。

4 计算
)()()/(21V V V m m L ,mg CN b a ⨯⨯-=-氰化物
式中:m a —从校准曲线上查出试样的氰化物含量(ug );
m b —从校准曲线上查出空白含量(ug );
V —样品的体积(mL );
V 1—试液A 体积(mL ) ;
V 2—试液B 体积
5 注意事项
同异烟酸-吡唑啉酮比色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