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2-下-教学-语文-13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11-13课教案

11.唯一的听众教学目标1.学会6个生字。
正确读写“神圣、悠悠、隆重、仪式、抱歉、溜走、介意、追问、荒唐、声望、割舍、大吃一惊”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提出不懂的问题与同学讨论。
抄写印象深刻的句子。
3.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她的敬佩、感激之情。
4.了解环境描写与人物心理描写的作用。
教学重点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老人的“听众”形象与心理。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她的敬佩、感激之情。
2.加深对环境描写和人物心理描写的理解运用。
教学准备:小提琴曲《月光》。
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一、课时目标1.学会“悠、仪、歉”等6个生字,正确读写“悠悠、仪式、抱歉”等词语。
理解“诅咒”“懊恼”的意思,并能结合语境理解“沮丧”“幽静”“平静”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中优美的语言,学习作者抓住细节刻画人物的方法。
二、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小提琴曲并提问:这是什么乐器演奏的?(小提琴)2.教师板书课题:唯一的听众。
学生齐读师:看了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预设:“唯一的听众”指的是谁?为什么是“唯一”的?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一)请学生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语句,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学生自读)1.字词教学:课件出示词语,引导学生注意写法。
2.交流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巩固把文章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连起来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
学生交流后教师课件出示课文主要内容)四、再读课文,体会变化1.课件出示描写“我”前后表现不同的句子,引发思考:“我”为什么能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呢?这些变化都体现在哪里?(1)请学生快速浏览课文,通过交流,引导学生发现“我”前后的变化体现在心理、行动、演奏效果等方面。
(2)默读课文并画出描写“我”心理、行动变化的句子,交流阅读感受。
高三语文试卷讲评课教案

六年级上册月考试卷讲评教学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讲评,总结答题点,归类题型。
2、分析卷面失分原因,回顾类似题型,归纳总结,掌握一定的答题方法。
3、查缺补漏,帮助学生克服不自信的心理,树立学习的信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针对失分原因逐题确定讲评重点,教给学生克服这些问题的基本策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难点:题型变换演练,帮助学生拓宽视野,使学生走进考场能适应各种新的题型。
做到胸有成竹,处变不惊。
教法:讲练结合学法:在总结中提升能力,在训练中提高。
手段:多媒体教学流程:导入新课:当一张考卷拿到手的时候,我想很多同学第一件事就是看几分,但是当知道了分数之后,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我想就是静下心来好好考虑为什么会考成这样。
其实,考卷上的错误并不是真的都是你不会的,当你拿到卷子的时候,如果重回考试现场,那么我相信很多同学一定马上又得做对许多,为什么?因为,你们考完之后都知道了一些是自己不小心做错的。
这张试卷,大家对基础知识题掌握的较好,但后面的改写句子,全班错的较多。
一、试卷和得分及失分情况分析(既能使学生认识到进步,也能使一些同学意识到不足)二、总结失误原因重新审试试卷,自行修改1、学生重新查看自己的试卷,尝试自行修改。
2、汇报修改情况,提高学生信心。
三、典型错例分析点评,错误原因归类通过带领学生回顾题型来强化学生的记忆,通过错例分析和将错误原因归类来给学生敲好警钟,避免其再犯此等错误。
点拨归纳:试卷第一题,字词填空。
1.错误分析:部分学生无法正确写出“抱歉”“阻挠”2.教给方法,a. 结合字词的类别,理解字面上的意思点拨归纳:改写句子第1小题:缩句。
1.理解怎样缩句及它的使用情况2.掌握答题步骤,自行修改3.交流纠错4.类型练习总结:1.数量词、表示程度的词、时间地点的词均不要2.形容词不要,“的”“地”前的词语不要,“得”后的词语不要3.在......(中、里、上、下)等表示方位的词,不要。
六年级语文11--12周教案

刘沛教研片单元备课教材分析关于综合性学习的定位:是一种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是听、说、读、写的整体发展;是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有机沟通;是课本与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
这次综合性学习,主题是“轻叩诗歌的大门”,由两大板块组成:“诗海拾贝”“与诗同行”。
每个板块的主体是“活动建议”,教师可以根据这些建议,引导学生按照学校、家庭的实际情况开展活动。
“阅读材料”供学生在开展活动时阅读,学生可以从中获得关于诗歌的感性认识,在诗歌欣赏和童诗写作等方面得到借鉴和启发。
开展活动的材料不止于此,学生可以自己去搜集,教师也可以提供。
学生在五年级已开展过两次这种集中编排、课内外一体的综合性学习,具备了一些综合性学习的基础。
教学中要充分体现综合性学习自主、探究、开放的特征,抓好策划、活动、交流、评价等几个环节,使综合性学习更有实效。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通过搜集和阅读诗歌,增强对诗歌的兴趣,感受诗歌的特点。
能搜集并按一定标准给诗歌分类。
2.能诵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过程方法1.通过朗诵诗歌、欣赏诗歌、学写童诗等活动,感受诗歌的魅力。
2.能写简单的活动总结。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能诵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2.通过朗诵诗歌、欣赏诗歌、学写童诗等活动,感受诗歌的魅力。
教学重点1、自主学习,理解掌握本单元的生字,词。
2、2.通过搜集和阅读诗歌,增强对诗歌的兴趣,感受诗歌的特点。
能搜集并按一定标准给诗歌分类。
3.能诵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学写童诗等活动,感受诗歌的魅力。
刘沛教研片教学设计年级六年级科目语文课题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搜集和阅读诗歌,增强对诗歌的兴趣,感受诗歌的特点。
能搜集并按一定标准给诗歌分类。
2.能诵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1.能诵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K12学习】XX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13课教案(人教版新课标)

XX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13课教案(人教版新课标)课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积累生字词,品味作者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特色,增强语感。
.了解《朝花夕拾》。
走进鲁迅的童年,探索他成长的足迹,体味童真、童趣。
.学习本文写景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层次井然、融情入景的写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体味鲁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乐趣,尝试表达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
过程和方法反复阅读,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脉络;领会课文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的写法,体会作者在中表达的感情。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鲁迅先生从小热爱大自然、热爱自由生活、追求新鲜知识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对事物的准确描摹、对动作的准确表达及写作思路的条理性。
难点.理解美女蛇故事的作用,初步了解插叙。
.揣摩三味书屋这一部分的思想内容,理解其中一些重要的词语。
.引导学生从整体与部分的结合上把握的主题思想。
教学方法自主——协作——探究教具准备教案、多媒体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课时教学要点: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精读课文,理清的总体思路;重点研读部分,引导学生掌握抓住事物特征、有恰当顺序、融情入景的写法,体味作者在百草园中的无穷乐趣;体验与反思,回忆童年生活,尝试表达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
教学内容和步骤:二、作品及背景介绍.写作背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回忆性散文写于1926年9月18日。
“三一八”惨案以后,鲁迅被反动当局列入拟通缉的北京文教界五十人名单,鲁迅难以公开和反动势力进行斗争,被迫于1926年应厦门大学的邀请离开北京。
鲁迅到厦大正值暑期,学生还没有开学,鲁迅回忆起少年时的往事,写下了这篇散文。
最初发表在《莽原》半月刊第19期上,后来鲁迅把它和《旧事重提》的其他九篇一起编入《朝花夕拾》这个散文集中。
.《朝花夕拾》《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共收集十篇,大部分都是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
写这些时鲁迅先生已经四十多岁了。
“朝花”喻童年美好的生活,“拾”回忆往事。
教学设计-《反对党八股》《拿来主义》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第11、12课群文阅读

4、欣赏论辩的语言。
【学情分析】
《反对党八股》《拿来主义》两篇文章都是对某一问题进行批驳分析的文章,属于驳论文的范畴。
对高中学段的学生来说不陌生,但需要深入学习其辩驳的方法。
在辩驳的方法上两篇都是边破边立,先破后立,这样的驳论思路和思辨思维需要掌握。
因此,本课程将两篇文章放在一起作为单元内的群文阅读去学习。
以期学生对驳论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和准确掌握,并且节省学习时间。
【教学设计亮点】
选取文章段落,拆解驳论的思路和过程,详细具体,可操作性强。
【学习活动与步骤】
前置性学习,课下预习解决
学习任务:理解内容,把握大意
学生活动:
1、通读两篇文章,标注段落序号和段落内句子序号,勾画每段的中心句(没有的话简要概括批注出主要内容),进而把握全文内容和作者观点。
2、将自己圈画、批注的内容与小组同学分享。
如有不同的处理方式交流研讨,力争达成共识。
3、每小组书面整理一份书面作业准备课上展示。
第一课时
学习任务
1、理解内容,把握大意,梳理论证思路
2、把握观点,理解论述的针对性
学习任务一:理解内容,把握大意
学生活动回顾:(课上进行)
1、通读两篇文章,勾画每段的中心句(没有的话简要概括主要内容),进而把握全文内容和作者观点。
2、将自己的圈画和理解与小组同学分享,有不同处理交流研讨。
力争达成共识。
3、每小组书面整理一份准备课上展示。
小组展示
师生共同探讨,达成一致意见。
附:每段中心句、主要内容。
《语文教学通讯》

《语文教学通讯》2008年第1~18、25~36、Z1~Z3期目录第1期1 移植名师教案不一定上出好课/刘昌稳//1—622 让板书成为绚丽的艺术/景洪春//1—24-253 《村居》教学设计/龚海胜,吴桂香//1—25-264 《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下册)/崔海峰//1—27-285 《泉水》(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下册)/夏菲菲//1—29-306 《燕子专列》(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李春琳//1—31-327 披文入情入境——《雨点》教学设计及评析/涂华凤//1—33-348 有容乃大:管窥窦桂梅老师课堂教学艺术之路——兼评《三打白骨精》课堂教学艺术元素/吴礼明//1—43-449 漫溯,向语文教育的更深处/胡兰//1—45-4610 习作评语中教师的“身份”定位/管延华//1—49-5011 等待/费玲妹//1—56-5712 让诗意如约绽放——集体创作诗歌一得记/余红//1—5813 要有语感,更要有责任感/于永正//1—5914 请跟我来——读《心平气和的一年级》散思/马际娥//1—6015 公开课若干争议述评/钱雯雯//1—6116 好的课堂在于精神生命的涌动/彭泽平//1—6217 没有问题的课不能算好课/王树云//1—6218 欢迎参加2008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设计)大赛//1—6519 第十届“语文报杯”全国小学生作文大赛//1—6620 2007中国小语年度人物评选结果揭晓//1—221 读书温暖人生/蔡智敏//1—122 语文教学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张云鹰//1—4-623 “课标”语境中的语文传统教学经验审视/周一贯//1—7-1124 微格研练:锤炼教科研技艺的“快车道”/贺学英等//1—12-1725 走向平实:语文教学的价值回归/俞惠珍//1—18-2226 谈英雄题材课文的教学/刘春林//1—2327 《三打白骨精》课堂实录/窦桂梅//1—35-4328 语文味的“咬文嚼字”/苗育春//1—4629 阅读场:让阅读成为精神享受/王怡文//1—47-4830 在“精”与“略”之间行走/王爱芳//1—51-5331 让阅读滋润习作/施义兰//1—5432 “舍得”与“越过”/尤梅,包万年//1—5533 车厢里的“争执”/贺成金//1—5634 语文报社诚聘发行代理//1—5935 实施品牌大战略赢得发展新动力语文报社喜获山西省政府百万元重奖/金运//1—6336 纪念语文报社建社30周年征稿启事//1—6437 2007年全国教育教辅类报纸质量检查结果揭晓《语文报》成绩优异,继续名列前茅/金运//1—63第2期1 求索(上)/洪宗礼//2—17-212 守望与隐喻——《黑人谈河流》评析/郭伟//2—40-413 热烈祝贺第五届“语通杯”全国中语“教改新星”评选揭晓//2—24 语文教学要给学生留下美好篇章/王文彦//2—15 文言教学的反思及建议/刘占泉//2—4-96 克服语文教学中的“愚化倾向”/徐江//2—10-137 “导入”也要会“导”/于漪//2—14-158 谈谈语文教学中的“对话”/葛其联//2—15-169 初中语文教师PK初一学生——发人深省的“思维+语文”测试/周云//2—22-2310 以读带析,一石双鸟——例谈阅读教学设计的诗意手法(36)/余映潮//2—24-2511 点线面结合教学法初探/姜红娟//2—25-2712 一副对联引发的语文学习/邓先华//2—2813 新课程作文教学系列讲座及精彩实例(一) 生活世界:初中作文训练的不倦追求/史绍典//2—29-3114 “家庭生活与作文”课例/杨邦俊,周远喜//2—31-3315 “学校生活与作文”课例/杨邦俊,陈启艳//2—33-3516 “社会生活与作文”课例/杨邦俊,周新,杨巍//2—35-3617 试给《江村小景》重新命题/张广武//2—3718 感受《黄河颂》之“颂”/李红秀//2—3819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胡焰//2—38-3920 《热爱生命》散论/徐社东//2—41-4221 异彩纷呈的心灵之音——解读《我的叔叔于勒》/王飞//2—4322 为尊严而战——《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的形象分析/姜楚华,姜楚波//2—44-4523 从韩愈的谥号谈起/陆明华//2—4524 本体和喻体互换的一个特例/徐仁瑞//2—4625 被误读的勃兰兑斯/盖丽//2—46-4726 写什么和怎么写/朱建军//2—48-5027 “车轮战”与“一鸭三吃”——作文单项技能训练方法谈/李岁红,倪岗//2—50-5128 2007年中考口语交际题梳理/张斗和//2—52-5329 把握细节,彰显名著“真”阅读——从鲁智深绰号“花和尚”的由来说起/张玲//2—53-5430 阅读与写作巧妙结合,提高语文教学效益/刘勇//2—55-5631 运用情感教学让语文课堂活起来/代述梅//2—5732 好作文是“教”出来的吗/任春//2—5833 北师大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模块教学设计/闫永平//2—5934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何莉//2—6035 一位教育家的人格长征——于漪新著《岁月如歌》所揭示的生命穿透力/陈军//2—61-6236 2007年全国教育教辅类报纸质量检查结果揭晓《语文报》成绩名列文科中学组榜首/金运//2—6237 首届“语文报杯”多媒体原创课件大赛即日启动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语文报社、中华语文网联合举办//2—6338 实施品牌大战略赢得发展新动力语文报社喜获山西省政府百万元重奖//2—64第3期1 教书育人,一种生命的追求——记全国模范教师党红英/屈海生//3—4-62 热烈祝贺第五届“语通杯”全国中语“教改新星”评选结果揭晓//3—13 关于语文教学若干问题的南京宣言//3—24 参与课程内容重构促进教学价值实现/顾小敏//3—7-85 新教材的教学感悟与实践/陈卓//3—9-106 语文教材文本处理的虚实艺术/郑忠红//3—11-127 教学的开放性与教科书价值的重新认定/杨泉良//3—138 文言文教学的几个误区/韩羽//3—149 读懂,文言文教学的首要目标/卢廷顺//3—14-1510 让文言文教学闪耀人文光芒/孟华//3—1611 认清目标,寻觅对策/王安琪//3—1712 一堂好课的两个发展性历程——重读叶圣陶先生给《中学语文》的题词/张一山//3—18-1913 文言文教学怎一个言传了得/杨小海//3—2014 背诵在文言文教与学中的科学性分析/王艳红//3—21-2215 课堂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姚文波//3—2316 立足文本合理拓展搭建平台——将讨论引向深入/方建明//3—24-2517 《蜀道难》教学简案/董一菲//3—26-2718 文言·文学·文化——《鸿门宴》备教策略/张俊峰//3—28-2919 悲喜皆因水月生——浅析《前赤壁赋》中苏轼情感产生的外环境/董鸥//3—3020 《赤壁赋》之语言美/康宏东//3—31-3221 小议《陈情表》说辩艺术/林妙君//3—3222 《鸿门宴》的心理学解读/文霈//3—33-3423 《归去来兮辞》有“及时行乐之意”吗?/朱文成//3—3424 “践华为城”之“践”字考/吕胜男//3—35-3625 对《过秦论》中一个句子的理解和翻译/莫如彪//3—3626 人教版第二册文言文音义指瑕/邓见发//3—3727 作文“目标递升”批改法的创设及操作说明/戴林东//3—38-3928 《“设计文章的波澜”修改》教学案例/郭家海//3—40-4229 也说“具体、形象、生动”/王英华//3—4330 两水分流,二龙戏珠——谈谈记叙文(小说)谋篇中的双线结构法/高俊清//3—44-4531 作文新题设计六则/吴同和等//3—46-4732 高考探究性阅读题之“探究”/赵道夫//3—48-4933 科技文阅读备考指要/时寅敦//3—50-5134 掀起散文阅读的“红盖头”——2008年高考散文阅读备考策略/宋宏雄,聂焘//3—52-5335 实用类文本阅读指要/张广祥//3—54-5536 掌握规律,提高效率——现代文阅读作答指导/黄务海//3—5637 “三字法”解答散文阅读主观题/黄小娟//3—5738 美国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知识短文/石峰,张学军//3—58-5939 常见古代官职变动术语类举/王志耀//3—60-6140 古代数字表示法摭谈/宁红丽,李敬永//3—6141 全国中学生“敬母、爱母、助母总动员”征文活动现在开幕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语文报社联合主办//3—62-6342 欢迎参加“走向鲁迅”大型有奖征文活动语文报社、北京鲁迅博物馆联合举办//3—6343 实施品牌大战略赢得发展新动力语文报社喜获山西省政府百万元重奖//3—64第4期1 职称晋升的有力助手教师风貌的展现舞台光明日报考试杂志社、语文报社强强联手合力打造《考试·教研版》//4—622 我们要感谢谁/贾志敏//4—13 《猴王出世》教学实录/薛瑞萍//4—4-74 有一个班级,令人神往——评薛瑞萍笔下的母语课堂/王丽琴//4—7-95 以两极融通之和求雅俗共赏之美——“和美语文”的理论和实践探究/盛新凤//4—15-196 建构儿童需要的教学——“儿童语文课程”与“服务型课堂”探究沙龙/彭峰等//4—20-24+607 《夸夸我的同学》教学设计/吴炳发//4—25-268 人与文相融情与智共生——《长江之歌》教学设计/游爱金//4—27-299 《狼和鹿》教学设计/杨树亚//4—30-3110 《母亲的恩情》(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沙华中//4—32-3311 走近一个人,感受万般情——《泊船瓜洲》教学解读/高祥虎//4—34-3512 点面结合绘场景——快乐作文·快速作文训练课/吴春晓//4—36-3713 练习原来可以如此美妙/胡晓燕//4—3814 进出文本间感悟留心尖——对话《触摸春天》/王振刚//4—39-4015 因为智慧,所以简单——感受蒋俊兴老师《半截蜡烛》一课/李菊芬//4—4116 让学生唱响“最自由的歌”/王泽斌,侯艳馨//4—42-4317 简化语文课堂设计的几点思考/冯小松//4—44-4518 让课堂评语走进学生的心中——听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走近李白》有感/毛文红//4—46-4719 文本解读,需要去形式化/滕衍平//4—48-5120 寓言教学的现状分析及对策思考/顾雅芳//4—52-5321 新课标指导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王丽//4—5622 迟开的花儿也鲜艳/朱建霞//4—59-6023 她为什么就不可以?/王亚丽,叶志梅//4—6124 练好基本功精彩四十分欢迎您为本刊课堂教学栏目撰写稿件//4—6325 知识殿堂学习乐园艺术摇篮———大连市沙河口区中心小学学校简介//4—6526 教研明星//4—227 第十届“语文报杯”全国小学生作文大赛//4—6628 暗示与提示:藏在故事里的教育智慧/成尚荣//4—10-1429 教学视野:教师专业成长的一把标尺——《林冲棒打洪教头》教学例谈/阎宗学//4—54-5530 对得起孩子,对得起自己/周学静//4—57-5831 2008年中国中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设计)大赛//4—64第5期1 2007年度中国中学语文教学论文(设计)大赛第二阶段获奖名单//5—642 换位思考,再识“新装”/阳刚//5—413 弘扬母亲美德,奉献赤子爱心全国中学生“敬母、爱母、助母总动员”征文活动现在开幕//5—24 栽树与集叶/陈涛//5—15 名著阅读:语文教学的“正规战”/李卫东//5—4-76 以经典阅读为纲,建设学生高品位的阅读生活——以班级《论语》阅读为例说明/王君//5—7-97 语文生存在第一现实和第二现实之间/徐社东//5—10-128 该怎样拓展?/于漪//5—13-149 警惕:说明文教学的去语文化/李明哲,胡勤亮//5—14-1710 “语文”就是“人文”/耿法禹//5—1811 求索(下)/洪宗礼//5—19-2312 光明日报考试杂志社、语文报社强强联手合力打造《考试·教研版》//5—2313 评价语文味课堂教学的着眼点/曾宪一//5—24-2714 有效教学应从导入开始/黄本荣//5—27-2815 新课程作文教学系列讲座及精彩实例(二) 我们为什么写作——寻找作文教学中丢失的乡愁/陆先文//5—29-3116 写景作文教学指导设计/陆先文//5—31-3217 写人作文教学指导设计/许评//5—3218 夹叙夹议作文教学指导设计/郑先琳//5—3319 叙事作文教学指导设计/闫翔//5—33-3420 读后感作文教学指导设计/范志慧//5—34-3521 状物作文教学指导设计/廖嫦娥//5—35-3622 生动演读,激动心灵——例谈阅读教学设计的诗意手法(37)/余映潮//5—37-3823 文言常用词教学实施浅谈——《桃花源记》片段与思考/童志斌//5—38-4024 《我爱这土地》的诵读引导/柳咏梅//5—4125 旁批,回来/向晓红//5—4226 《观舞记》教学设计/王秀波//5—43-4427 新加坡中学语文教科书一瞥(上)/董蓓菲//5—45-4628 “审美人生”教育的缩影——丰子恺《竹影》的“三重”解读/王威//5—47-4829 《竹影》中的“我”是谁/单君//5—48-4930 《咏雪》中两个比喻的高下之别/谢智慧//5—5031 唐雎的剑是从哪里来的/李凌云//5—5132 淡极始知花更艳朴实无华也动人/杨正奎//5—5233 作文教学中对话失语现象剖析/刘春文//5—53-5534 读书的厚度就是作文的深度/彭玉华//5—5635 让阅读成为学生的个性化行为/王思雄//5—57-5836 平淡之中见神奇——由《社戏》中的“孩子对话”看鲁迅小说的语言艺术/刘建设//5—5937 走出作文教学的困境/王林红//5—6038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洪璇//5—6139 欢迎参加“走向鲁迅”大型有奖征文活动//5—6240 第三届“语文报杯”全国初中语文教学论文大赛已经启动//5—6341 2008年度中国中学语文教学论文(设计)大赛第一阶段现已启动//5—65第6期1 2008年度中国中学语文教学论文(设计)大赛(第一阶段)正式启动//6—12 作者的无奈,编者的遗憾/本刊编辑部//6—61-623 职称晋升的有力助手教师风貌的展现舞台光明日报考试杂志社、语文报社强强联手合力打造《考试·教研版》//6—634 话说“语文人生”/顾黄初//6—15 在语文教学之路上执著追梦/冯为民//6—4-66 问题与反思:走向课改深处的高中语文教学/吴亮奎//6—7-97 我们需要一种怎样的语文学习/吴泓//6—10-118 勿让乱花迷人眼/余养健//6—12-139 语文选修课的实践和思考/杨培明//6—14-1510 选修课这样来教如何?/施桂湘//6—1511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关于语文选修课实施的三个要义/韩玉洁//6—1612 两翼齐飞——我理想中的高中语文选修模式/郁洪千//6—1713 语文——一种文化的深度阅读/陈明华//6—18-1914 从“同文异教”看两岸四地语文教学的异同/王爱娣//6—20-2215 “误”中“生成”的教学——欧也妮人物心理分析教学片段及思考/张剑虹//6—23-2416 探究应该把握的五个切入点/魏羲之//6—25-2617 课堂创新教学设计策略/陈国林//6—26-2718 绝望的抗争——《祝福》新解/刘永香//6—28-2919 祥林嫂非死不可吗?/林雪冰//6—3020 简析《药》的叙述策略/柴国华//6—31-3221 永恒的迷惘和战栗——《装在套子里的人》主题新解/王芝腾//6—32-3322 “失街亭,谁之过”歪解/章伯军//6—3423 《我有一个梦想》备教策略/蒋念祖//6—35-3724 有关“庄周”命名及其他/黄岳辉//6—3825 《祝福》备课札记/黄尚武//6—3926 积累·规范·创新——提升写作水平的必由之路/张雨仁//6—40-4127 韩军的作文教学观探析/朱文秀//6—42-4328 议论文写作的“我在”策略探析/李新地//6—44-4529 长风出谷,如霆如电——谈议论文的气势美/郑如芹//6—4630 议论文写作中的例证分析法/孙立志//6—4731 作文新题设计六则/唐巨南等//6—48-4932 命题记叙文写作如何得高分/程必荣//6—50-5133 新材料作文审题技巧/邱刚//6—5234 高考作文的三大误区——由“诗意地生活”说开去/张孟光//6—5335 真我迷失:高考作文的难言之痛/徐飞//6—54-5536 定向取材/刘广标//6—5637 巧借排列组合指导高考写作/田小华//6—57-5838 试卷讲评课的教学与反思/晏玉平//6—58-5939 第十届沪浙皖苏“新语文圆桌论坛”述评/陆建生//6—6040 2007年度中国中学语文教学论文(设计)大赛第二阶段获奖名单//6—64-6541 全国中语会30年巡礼第一届年会/顾之川//6—66第7期1 让细节在历史中汇聚让历史在细节中矗立纪念语文报社建社30周年征稿启事//7—22 让教师的讲解扮靓课堂/肖川北//7—13 童话推开了教室的门——梅子涵教授访谈录/周益民//7—4-64 儿童阅读与儿童作文——梅子涵教授访谈录/吴琳//7—6-95 “语文就是语言”——重温叶圣陶先生关于“语文”含义的论述/徐林祥//7—10-116 徜徉在童年的“桃花源”——试论小学语文教材中神话的价值取向与教学策略/张祖庆,周慧红//7—12-147 儿童文学和小学语文教学/徐冬梅等//7—15-198 《海伦·凯勒》教学设计/张晓华,吴金高//7—20-219 在“感动”中抒写感动——《学写“感动校园十大人物”颁奖词》教学设计/孙洪伟//7—22-2310 运用是为了提升——听课随想(一)/方利民//7—24-2511 细品慢嚼汲营养——听课随想(二)/方利民//7—2512 文章自得方为贵——听课随想(三)/方利民//7—2613 一唱三叹“语气词”——听课随想(四)/方利民//7—2714 走进文本感受生命——《生命生命》课例赏析/庄瑞兰,陈晓//7—28-3015 让“生命桥”在学生的心田镌刻——苏教版第八册《生命的壮歌》(第二课时)教学实录及自评/刘仁增//7—31-3416 智慧:从文本语言中滋长——《孔子游春》课堂实录及教学前后/潘文彬//7—35-3917 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国标小学语文主要教材简单评述/甘其勋//7—40-4118 课堂节奏的修辞化解读/肖绍国//7—42-4619 中外习作教学现象比勘与策略追述/王金涛//7—47-4920 盘活命题坐标拓宽试题维度——小学语文试卷命题改革例谈/邵玉容//7—50-5121 对课堂质疑的“质疑”/陈传敏//7—52-5322 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尊重”与“呵护”/于树漫//7—54-5523 镜像作文教学的教学策略与实践/胡文杰//7—56-5724 从麦克劳德到小欣/包莉婷//7—5825 简单的幸福——读《再致青年教师九条真诚建议》有感/李振华//7—5926 美国作文教学ABC/杜红梅//7—60-6127 一线教师企盼的公开课/顾萍萍//7—6228 换一种教育思维/顾鹏贵//7—6229 抛砖引玉书海导航/金永//7—6230 良言本无价一语重千金语文报社常年有奖征集好建议活动启事//7—6331 叙说杏坛往事漫谈红烛情缘欢迎您为本刊“杏坛”板块撰写稿件//7—6332 “千课万人”全国小学语文智慧课堂教学研讨观摩活动——暨2007中国小语十大年度人物动感课堂展示会//7—6433 教研明星//7—6534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与本刊联合主办2008年中国中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设计大赛第一阶段比赛已启动//7—66第8期1 渴望翱翔/郭学辉//8—22 平等公享/唐宗海//8—23 提高审美能力培养自学习惯/孙宪武//8—14 在教学实践中提高中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邱道学//8—4-75 在行动研究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梁东荣//8—7-96 有一种热爱叫坚持/华清//8—10-127 答疑也须慎选/于漪//8—13-148 准专业素养与专业素养——语文教学机智的两个支撑层面/孙来升//8—14-159 主题教学:让学生的主动表达绽放光彩/陈尚达,张初吴//8—16-1910 蹲下来看世界——以《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为例谈议论文文体典范性/陈卉//8—19-2111 顺势引申,丰满内容——例谈阅读教学设计的诗意手法(38)/余映潮//8—22-2312 《竹影》课堂实录及点评/闻静,蒋葵林//8—23-2513 语文教师要备一本《说文解字》/黄桂芬//8—2614 《走进童话世界》综合性学习/闫勇//8—2715 《岳阳楼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王霞//8—2816 新课程作文教学系列讲座及精彩实例(三)“活动式”作文教学探索/肖家芸//8—29-3617 新加坡中学语文教科书一瞥(下)/董蓓菲//8—37-3918 《大堰河——我的保姆》之“美学的胜利”/李铁秀//8—39-4019 解读《台阶》的一把钥匙/缪建琴//8—4120 从《台阶》看人生的困境/王君//8—42-4321 “鱼雁”与书信/陈卫星,张伶俐//8—44-4522 关于《斑羚飞渡》的三处异议/丁海军//8—4523 对《岳阳楼记》中两个词义的质疑/龙中华//8—4624 高考作文题重复的联想/曾昭葵//8—47-4825 作文教学与评价中的三联思路/黄国明//8—48-4926 作文的正区与误区/何悦华//8—5027 掀起你的红盖头——浅谈中考语文试卷卷首语的设计艺术/王大智//8—51-5228 别出心裁,检测知识与能力——2007年全国中考部分创新阅读题评述/张兴武//8—52-5429 开放课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谈对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几点体会/周淑霞//8—5530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梁燕//8—5631 浅谈提高语文课堂效率的途径/肖莉//8—5732 教师的作为在哪里/吴学文//8—5833 《湖心亭看雪》教案设计/刘美丽//8—5934 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初探/李瑞云//8—6035 炫出细微处的精彩/韩云,张志萍//8—6136 良言本无价一语重千金语文报社常年有奖征集好建议活动启事//8—6237 首届“语文报杯”多媒体原创课件大赛即日启动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语文报社、中华语文网联合举办//8—6238 弘扬母亲美德,奉献赤子爱心全国中学生“敬母、爱母、助母总动员”征文活动现在开幕//8—6339 让细节在历史中汇聚让历史在细节中矗立纪念语文报社建社30周年征稿启事//8—6440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与本刊联合主办2008年度中国中学语文教学论文(设计)大赛第一阶段现已启动//8—6541 名家创造名品品牌奉献金牌《语文报·课标教材完全助读》掀起语文学习新浪潮//8—66第9期1 第五届“语通杯”教改新星风采//9—12 走进语文的海洋——写给广大中学生朋友/王临惠//9—13 守望心中的“麦田”/张俊峰//9—4-64 落实课标精神走出选修误区/曹建芳,曹建春//9—7-85 探寻创作意图,深入对话教学——浅谈选修课《现代散文选读》的鉴赏教学/陆建生,欧阳林//9—9-106 浅谈文学类校本课程的开设/范磊//9—117 校本教材要合理建设/余安元//9—128 校本课程资源在课堂上的利用/唐际平//9—139 作文中的“真”是如何丢失的?/杨斌等//9—14-1710 在言与文之间寻找生命的亮色——《孔雀东南飞》教学简案/郭惠宇//9—18-1911 也说文本解读的关键——兼说《文本解读“三个一”》之缺憾/沈坤林//9—20-2112 语文课上看“热闹”/李因林//9—2213 基于内部逻辑的现当代小说微观阅读/成旭梅//9—23-2414 课堂教学重点初探/朱前珍//9—25-2615 精彩——不期而至——《拿来主义》教学/赵清林//9—27-2816 《荷塘月色》的探究式教学/陈玉明//9—2917 教科书小说选文特色及教学策略/潘冠海//9—30-3118 品味人物语言的厚度——《茶馆》备教策略/贾铖虎//9—32-3319 《李清照词两首》备教策略/熊芳芳//9—34-3520 从被动走向主动——《群英会蒋干中计》的另一种解读/崔国明//9—3621 《念奴娇·赤壁怀古》二题/文继炬//9—37-3822 《林黛玉进贾府》的人物说话艺术/宋桂奇//9—38-3923 创造性思维:作文教学的核心概念/王志生//9—40-4124 再谈“必须跨过这道坎”——兼议作文思维训练/魏永雅//9—42-4425 细节成就美文/张建房//9—44-4526 作文教学多元评价策略/徐源//9—46-4727 作文新题设计五则/解光文//9—48-4928 语言运用题的三个创新意识/卞光武//9—50-5129 管窥蠡“测”——2008年高考字音与字形考查预测/景影//9—5230 夯实基础寻突破——2008年高考“词语(熟语)运用”考查预测/朱香平//9—53-5431 依旧花胜去年红——2008年高考“辨析并修改病句”命题预测及备考提示/霍灿,杨公平//9—55-5632 高考语言表达运用题预测与探究/邢小雷//9—57-5933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解题十法/郭振海//9—60-6134 全国中学生“敬母、爱母、助母总动员”征文活动现在开幕//9—62-6335 让细节在历史中汇聚让历史在细节中矗立纪念语文报社建社30周年征稿启事//9—6436 良言本无价一语重千金语文报社常年有奖征集好建议活动启事//9—6437 2008年度中国中学语文教学论文(设计)大赛(第一阶段)正式启动//9—6538 全国中语会30年巡礼第一届年会/顾之川//9—66第10期1 稻草与灯光的遐思/张敬义//10—12 试论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基本策略/郭根福//10—4-83 观课评教,“路在何方”/周一贯//10—9-134 学情:阅读课堂教学评价的视角走向/曹鸿飞//10—145 语文课堂,回归“纯棉”时代/周毅//10—14-166 观课反思:谁动了学生的“奶酪”/金彩娣//10—167 语文课,我们到底该怎样上/诸向阳//10—17-208 “表达”与“阅读”,谁主沉浮——中外小学语文课程目标的比较研究/吴忠豪,陈建先//10—21-249 《桃花心木》,“难点”何在/熊生贵//10—2510 《泊船瓜洲》三重思乡情/何伟//10—26-2711 “雨点儿”溅起的惊喜——《雨点儿》一课语言训练三次教学谈/应混娇//10—27-2812 “书香伴童年”教学设计/张树红等//10—2913 引领深度对话,感受人性之美——《黄河的主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陆华山//10—30-3114 《乡下人家》(第二课时)教学设计/金战芳//10—32-3315 用语文的方式去听音乐——《月光曲》教学片断及反思/吴民益,赵国华//10—3416 春雨无声润心田——于永正老师课堂即时评价艺术之思考/顾巧英//10—35-3617 我们需要怎样的课外阅读——周益民《逆风的蝶》课例评析/曹建召//10—37-3818 触摸汉字智慧传承民族文化——“汉字文化启蒙”系列之一/刘发建//10—39-4219 我看到了希望/邵宗杰//10—42-4420 文本解读的审美诠释/许佩君//10—45-4621 让古诗教学扎实而灵动/张敏//10—47-4822 “包装”学生的朗读/屈太侠//10—4923 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要情深意浓/匡爱红//10—50-5124 儿童诗歌的阅读教学/陈晖//10—52-5325 以生动演绎大美——《燕子专列》教学实例思考/张燕//10—5426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语有效性的思考/王敏文//10—55-5627 小学语文多元化解读中的思维发展/李洪祥//10—57-5828 老师,教学中你最关注什么/韩吉旺//10—5929 一把思考的椅子/余红//10—6030 面对差生,我就要这样的心态/张宏宽//10—6031 把“开放”落到语文教学的实处——由《感受美国的语文课》想到的/游畅//10—61-6232 “教孩子”与“教语文”/张蓉//10—6333 愿语文老师的“讲”变得“可口可乐”/朱彤//10—6434 教研明星//10—1+65第11期1 教改新星榜//11—12 不妨讲一点古文字/喻遂生//11—13 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模式的初步构建/钱加清//11—4-64 国外综合性学习的新趋势/荣维东//11—7-85 关于综合性学习过程弱化问题的思考/夏满//11—9-106 用大爱温暖语文课堂/钱小龙//11—11-137 要作一点理性思考/于漪//11—14-158 语文到底“性”什么?——“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说驳议/武舒萍//11—15-169 散文“形散神不散”辨析/温欣荣//11—1710 “合作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思考和实践/潘克勤//11—18-2011 语文作业:我们还可以怎样布置/夏丽红//11—20-2112 读品结合,读说交替——例谈阅读教学设计的诗意手法(39)/余映潮//11—22-2313 古诗文:不妨由“吟”入悟/宋其伟//11—23-2414 凸显文学教学性质的小说阅读教学设计/陈晖//11—25-2615 《伟大的悲剧》课堂实录/孟玲//11—27-2816 新课程作文教学系列讲座及精彩实例(四) 组织中考作文复习的基本要求/余映潮//11—29-3117 文题审读训练/梁吴芬//11—31-3218 选材立意训练/祝中清//11—32-3319 文章结构训练/杨晓梅//11—34-3520 语言表达训练/何相成//11—35-3621 酿一杯语言的《春酒》/张光华//11—3722 鲁迅小说中的疾病意象探析/高飞//11—38-3923 阿长与鲁迅的真诚观——再读《阿长与〈山海经〉》/杨红军//11—4024 孔乙己悲剧命运心理探源/高伟毅,吕庆荣//11—4125 举轻若重的“丁举人”/罗爱平//11—4226 言说不尽的桥意象/向丽//11—42-4327 古代汉语的比喻性量词/朱安义//11—4428 浅析冰心的几首小诗/于树漫//11—45-4629 知人论世:解读古典诗词的起点/徐放//11—4730 基于博客作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王林发//11—48-5031 少年情怀当是诗/杨聪//11—50-5132 言之有“点”言之有“理”言之有“文”——近年上海市中考“小作文”的思考和实践/方仙华//11—52-5433 “嫦娥一号”专题训练/孙开仁//11—55-5734 《智取生辰纲》教学设计/谢道炳//11—58-5935 《都市精灵》教学设计/李永红//11—59-6036 《散步》教学设计/艾军平//11—6137 作业应注重实效性/王玉荣//11—6238 “两大吃惊”的背后/冯文星//11—6339 第七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2008年7月底在历史文化名城西安隆重举行//11—6540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与本刊联合主办2008年度中国中学语文教学论文(设计)大赛//11—66第12期1 第七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2008年7月底在历史文化名城西安隆重举行//12—22 作文内容对社会意识的简单趋同/苏涵//12—13 海无波澜,林有梁栋——记扬州大学附属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夏坚/纪涛//12—4-64 课外拓展的系统机制及其教学检讨/张悦群//12—7-95 我看“参与课程内容重构”——兼与顾小敏老师商榷/肖健兴//12—10-116 语文“模块”教学背景下的“模式”初探/胡兴桥//12—12-137 话说选修课的评价策略/王金海等//12—14-178 《长亭送别》两人教/刘虹等//12—18-229 文学作品教学断想——谈文本言语之美与学生审美视阈融合途径/沈彬//12—22-2310 与文本的有意矛盾处深度对话/蔡建明//12—24-2511 语文教学:实然与应然/姜洪根//12—26-27。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13牛》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13牛》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通过研究课文,让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相关词汇和短语。
- 培养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提高语文表达能力。
-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准备- 课文《13牛》的复印件。
- 学生练册的相关题。
- 黑板、粉笔、图片等教具。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新课1. 让学生观察一张牛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牛的认识和与牛相关的词汇的讨论。
步骤二:阅读课文1. 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13牛》。
2. 请学生按顺序报读课文的第一段,然后以小组为单位互相检查答案。
3.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并解释生词和短语的含义。
步骤三:理解课文1. 分小组讨论课文中的问题,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并给予表扬和鼓励。
2. 在黑板上列出学生的观点和问题,进行集体讨论。
步骤四:课文拓展1. 给学生分发练册,让他们完成与课文相关的练题。
2. 学生完成练后,进行批改,并与学生一起讨论正确答案。
步骤五:课堂总结1. 综合学生的讨论和练,对课文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2. 提醒学生整理笔记,复相关知识。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在家自主阅读与课文相关的故事或文章,并进行阅读报告。
2.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或小组讨论,展开课文的相关主题。
教学评估1. 教师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参与度。
2. 对学生练册的答案进行评分。
3. 对学生的课后阅读报告进行评价。
参考资料-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人教版,第13课。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3《唐诗五首》黄鹤楼教学课件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山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
9、 人的价值,在招收诱惑的一瞬间被决定 。20.9.1820.9.18Friday, September 18, 2020
•
10、低头要有勇气,抬头要有低气。08:59:4408:59:4408:599/18/2020 8:59:44 AM
•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 自强不 息。上 午8时59分44秒 上午8时59分08:59:4420.9.18
谢谢大家
思乡之情。以繁茂之景反衬凄清之情,烘托孤寂 的思乡之情。
芳草,古诗中常常用来比喻愁思。“芳草萋萋”, 则形容愁思浓郁。
课堂小结
• 这首七言律诗通过诗人在 仕途失意之际游览黄鹤楼的所 见所感,抒发了吊古伤今之感, 抒写了游子的乡愁。
拓展延伸
比一比,赏一赏,背一背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 •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所见
• 晴天从黄鹤楼遥望对岸的原野,汉阳的树木看得清清楚楚, • 鹦鹉洲上,草长得极茂盛。
•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所思
•
太阳将要落山,故乡在何处?眼前只见雾霭笼罩江面,令人 发愁。
精读文本
1.诗中借用仙人故事的诗句是哪一句?引用神话传说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第一句。引用黄鹤楼的神话传说,实际上传达出诗人 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2.五、六句写看到的繁荣景象,而七、八两句却写清冷的思 乡之情,运用了什么手法?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开展游戏活动,学习字词
1、出示带拼音的词语。
(自由读,各小组在组长带领下分组朗读)
2、出示本课11个生字,全班各个小组轮流读。
3、识字小擂台。
(1)选一名“识字大王”读生字,其他同学在自己的生字卡片中找到,并快速举起来。
(2)提醒容易读错的字。完成练习一。
柳树跟孩子们玩耍了。
5.再连起来读2—5小节,引导发现小柳树的变化:
板书:柳枝软柳梢绿柳絮飞
6.指导读好2——5小节。
(1)自由练读自己喜欢的一小节
(2)指名读,师生评价
(3)齐读这一小节
(4)齐读全诗
三、读背课文
1、指名分小节朗读课文,喜欢这一小节的其他同学可以一起读。
2、会背课文的站起来,齐背课文。
6、再次练习读课文
要求:同桌合作读课文,会读的教教不会读的小朋友,比一比哪个小组最捧——都会读。
三、指导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生字。学生观察后,自由说怎样才能写好这些字。’
2、学生示范写,评议。
3、师重点给学生范写“绿”字。
4、学生练习写字。
5、展示学生作品,点评。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开火车读生字词。
3、小柳树醒来后,干了什么呢?
让学生自由读第2—5小节,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检查反馈字词
出示词语认读:
洗澡、软、梳头、玩耍
柳枝、柳梢、柳絮
借助图片认识“柳枝、柳梢、柳絮”。
4.柳树醒来后谁跟他交了朋友?做了什么事?
先让学生说,再找到课文中四句话读一读。
春雨给柳树洗澡了。
春风给柳树梳头了。
春燕跟柳树捉迷藏了。
第三遍指名几个读,一人读一小节,要求把音读准。读得好的小朋友当小老师教大家读一节。
3.读课文,说说柳树在谁的帮助下醒了
[板书:春雷(闪电)春雨春风春燕]
三、合作识字
1、学生在文中用笔勾出生字,读一读。
2、同桌对读,互相正音。
3、交流:
(1)齐读,开火车读,指名读(后进生,帮助发现问题)着重提醒易错的。
“舞”的字形
教法学法
朗读、合作、讨论
教学准备
挂图;儿童歌曲《春天在哪里》;词
旁批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小朋友,春姑娘悄悄来到了我们身边,她给大地万物带来了生机。春天在哪里呢?今天,老师和你们去郊外、去田野找春天,好吗?
2.播放《春天在哪里》的歌曲,学生闭上眼睛边拍手,边唱歌。(出示挂图)
2.学生诵读韵文,边诵读边想象,达到熟记积累。
四、作业设计
(出示课文插图),小朋友,刚才我们在柔柔的春风中,在柳树的绿叶中,在小黄莺动听的歌声中,在花儿灿烂的笑脸上找到了美丽的春天。你能帮文中的词语送到它的朋友边上去吗?
请拿出词语卡片,同组的小朋友互相合作,来贴一贴,贴好后再一起读一读,看哪一组完成得又快又正确。(播放《春天在哪里》的歌曲)
注意纠正学生的字音。
过度:小柳树真的醒了吗?
二、细读课文,指导朗读
1、柳树在谁的帮助下醒的呢?读读第一节思考、回答。
2、学习第一节。
A、指名读。
B、出示词语:春雷;读词语。听一听春雷(媒体)。
想像:春雷会跟柳树说些什么话呢?
C、如果你是春雷,那就把这悄悄话说给组员们听吧!
D、指名读,评议。
E、比赛读,评选“朗读高手”。
(4)哪位小朋友已经和生字宝宝们交上朋友了?(认读生字)。说说你能认得这么快,有什么好办法吗?(学生交流识字方法,结合认识“欠字旁”)。
(5)我们来玩开火车的游戏吧!(小组四人轮读生字)
三、读中悟情,读中积累
1.春天来了,春雨沙沙,柳丝吐翠,小草茵茵,嫩芽破土,小溪丁冬,桃花盛开,蜜蜂嗡嗡。春天的景色是多美呀!你愿意美美地读一读吗?让小朋友们感受一下春天的美吗?
洋河花园实验小学电子教案
学科:语文班级:一年级教师:
教学课题
《识字1》
教学目标
1、认识“万”、“复”等13个生字,会写“万”、“丁”等5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韵文,感受春天的美好。
3、留心观察周围事物,丰富自己的见闻和感受。
教学重点
主动识字,把识字和看图、学词结合起来,和生活结合起来。
教学难点
百花齐放(百齐)百鸟争鸣(争鸣)
(1)学生可以说出其他成语,对于精彩之处,教师及时鼓励。
(2)学生积累词语。
四、指导写字,巩固生字
1.课件出示生字:冬、齐
(1)你发现这两个字有什么特点?
(2)老师范写,让学生看清笔画的位置。
“冬、齐”的点写在竖中线上,撇画和捺画要舒展开来。
2.课件出示生字:“丁、万、百”
教法学法
朗读、合作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2
教学过程
旁批
第一课时
一、看图激趣,引入课题
1、出示课文挂图,说说自己从图上看到了什么,并用最美的语言说给大家听。
2、师:是啊!这里的春天,正春雨绵绵。你见过的春雨是怎样的?你可知道春雨的色彩呢?今天我们就要学习课文——《春雨的色彩》。(板书课题,全班齐读课题)
2.画一画:美丽的春景图。
板书设计
识字一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
柳绿花红莺歌燕舞
冰雪融化泉水丁冬
百花齐放百鸟争鸣
教学反思
洋河花园实验小学电子教案
学科:班级:教师:
教学课题
1柳树醒了
教学目标
1.认识“雷、醒”等8个生字,认识“雨字旁”和“车字旁”。会写“说、话”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有感情朗读,背诵课文。能通过朗读感悟春天时柳树的美。
2.揭题:这节课我们还要学习和春天有关的课文呢。板写课题。
3.认读“醒”字。
(学生读题,认读“醒”字,说说打算怎样记住这个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听老师配乐朗读,说说课文写了春天的什么景物。(板书:柳树)
2.学生模仿老师读儿歌。
第一遍轻声读,自由读课文,圈出本课生字,拼拼读读记记。
第二遍各自大声读,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2、出示生字卡片“滴”、“欢”、“题”,学生组词。比比谁是“组词大王”。
3、任意选择生字;分小组互相组词。
二、创设情境,朗读感悟
1、自由大声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2、教师提问引读第一段:你们看,春雨像什么?(学生读句)听!春雨的声音(读词句)。
3、瞧!田野里,飞来一群小鸟。(出示挂图:三只鸟儿在田野中)这群小鸟在干什么呢?(它们在争论一个有趣的问题。)
(1)观察字形,让学生发现字的特点。
(2)老师范写,让学生看清笔画的位置。
“丁”的“竖钩”要写在竖中线上。
“万”的笔顺是“横横折钩撇”,“撇”在竖中线上起笔。
“百”字的“横”要写得长一点。
3.学生先描一描,再在田字格中练一练。
4.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作品,并点评
五、实践活动
1.找一找:到课外书里找或请教父母,积累四个以上描写春天的词语。
(2)练习,选择正确的读音。
(3)哪个生字最难记?给小朋友提个醒。
你会记哪些字,把你的好办法告诉同桌。
四、再练习读课文
要求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得比较流利。
五、指导写字(可以安排在合作识字环节,交流记字方法的时候写。)
1.认识“雨字旁”和“车字旁”。
2.(课件出示“我会写”中的6个生字)瞧,书中的小伙伴会写这六个生字,你会写吗?
二、图文结合,认知词语
1.语言过渡:睁开眼睛看看四周的景色,美吗?是呀,春天给大地披上了绿装,到处生机勃勃,春意盎然。小朋友,春天在哪儿,你能找到吗?
2.认识词语。
随机学习词语。莺歌燕舞、冰雪融化、泉水丁冬……(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相机出示词语卡片,让学生读一读字音,在图上认一认,唱一唱有关小动物的歌儿,说一说花儿的颜色,有关事物的特征等。如:你观察得很仔细,令老师想到一个词语,出示:柳绿花红,跟着我读一读,好吗?)
A、你从哪里知道的?齐读第二段。
B、在生活中你有没有和爸爸、妈妈、同学争论过问题?怎么争论的?(指名答)
结合日常生活体验:大家为了一件事情,都说出自己的看法,你一言,我一语,你一句,我一句,谁都想说服别人,这就叫“争论”。这一群鸟儿在争论什么问题?
4、小燕子是怎么说的?(指名用书上的句子回答)小燕子认为春雨是什么颜色的?[板书:绿]小燕子为什么认为春雨是绿色的?(看图说:草地变绿、柳枝变绿)引读小燕子说的话。
3.能发现春天里事物的变化。
教学重点
认识8个生字,会写6个字,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书写合体字。
教法学法
朗读、合作、讨论
教学准备
课件、字卡
课时安排
2
教学过程
旁批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激发情感
1.复习背诵《识字1》的词语,导入新课:小朋友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识字1》,知道了很多和春天有关的词语,会背吗?
五、总结全文
小朋友,春光明媚,鸟语花香,春天多美呀,难怪古人说"一年之计在于春"。希望小朋友珍惜春天美好的时光,好好学习,将来为我们的祖国增光添彩。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指名朗读课文,
2.检查生字,指名认读。
(1)用开火车读的方式,巩固和检查生字识记情况。
(2)改动词语或调换词语顺序,让学生认读。如:春回大地万象更新花红柳绿莺歌燕舞冰天雪地泉水丁冬百花齐放百鸟争鸣
3.揭示课题,巩固字音。
(1)小朋友,刚才我们读的这些词语都在我们的书本《识字1》这一课上(板书:识字1),你们看,这些词语正排着队,急着和我们小朋友认识呢!你可以自己读读,难读的可以多读几遍,也可以请自己的小伙伴帮帮忙。(小朋友自由读、互相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