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担当·育人”视角下横店圆明新园研学旅行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

合集下载

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报告范文

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报告范文

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报告班级:初一(7)组长:金帆组员:李颂阳袁兰骝巫青笛指导教师:侯迎晖领域:人与社会目录●摘要●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研究方法●任务分工●活动时间●研究过程●总结报告●体验与反思●致谢●附录摘要圆明园遗址公园是清朝的皇家园林,由于园林和建筑艺术之精湛,它被誉为一切造园艺术的典型。

在中国众多文化遗产中,圆明园背负了国人更多的民族情感和精神。

希望通过我们研究,为妥善保护历史遗产出谋划策,尽出我们微薄之力。

了解圆明园的昔日辉煌,毁灭过程,希望按照世界文化遗产的标准严格保护,积极抢救,合理利用,精心管理,使其尽早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妥善保护历史遗产,合理利用文化资源,推动圆明园保护整修与利用可持续发展。

研究背景圆明园遗址公园是清朝鼎盛时期的大型皇家园林,由于园林和建筑艺术之精湛,它被誉为一切造园艺术的典型。

近代以来,因屡造劫难而被破坏,现在只保留有部分当年建筑物的残迹和山形水系形态,关于如何发展和管理争议很大。

在中国众多文化遗产中,圆明园背负了国人更多的民族情感和精神。

希望通过我们研究,为妥善保护历史遗产出谋划策,尽出我们微薄之力。

目的意义1.了解圆明园(1)昔日辉煌,毁灭过程(2)激发不忘国耻,振兴中华,捍卫祖国神圣尊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希望按照世界文化遗产的标准严格保护,积极抢救,合理利用,精心管理,使其尽早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3.妥善保护历史遗产,合理利用文化资源,推动圆明园保护整修与利用可持续发展。

研究方法文献、调查、访谈、实地走访任务分工查阅资料袁兰骝、金帆汇总筛选资料,讨论全组请教老师李颂阳、巫青笛圆明园实地考察、调查全组整理数据,讨论资料,请教老师,写出论文金帆、李颂阳活动时间(1)2010年1月20日,首次考察圆明园;(2)2010年2月20日,第二次考察圆明园;(3)2010年4月5日,调查圆明园管理情况。

研究过程(摘选)1月2月正月初7,我与巫青笛和女生组的四个人来到圆明园进行第二次调查。

横店圆明新园春宛研学作文

横店圆明新园春宛研学作文

横店圆明新园春宛研学作文English:During my visit to the Yimeng New Garden in Hengdian, I had the opportunity to engage in immersive and interactive learning experiences. The Spring Wan Research Program allowed me to explore various aspec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such as calligraphy, painting, and ancient poetry. As I observed and participated in these activities, I gained a deeper understanding and appreciation for the rich cultural heritage of China. Additionally, the hands-on experiences provided me with new skills and knowledge that I can continue to develop and apply in the future. The program also included visits to historical sites and museums, where I had the chance to see ancient artifacts and cultural relics up close, further enriching my learning experience. Overall, the Yimeng New Garden's Spring Wan Research Program provided me with a unique opportunity to deeply immerse myself in Chinese culture and history, igniting a passion for further exploration and study in this field.中文翻译:在我参观横店圆明新园时,我有机会参与沉浸式和互动式的学习体验。

圆明园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圆明园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题目:关于圆明园遗迹的保护及历史文化调查报告姓名:班级:专业:时间:2013年8月关于圆明园遗迹的保护及历史文化调查报告【摘要】圆明园遗址是北京市4A级景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

圆明园经过清朝五位皇帝150多年的苦心经营,是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之一,位于北京市西郊。

在1860年和1900年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火烧抢掠以后,圆明园成为一片废墟,也就是现在的圆明园遗址,后来经过国家的精心保护和部分复建,圆明园遗址被建成圆明园遗址公园,并于1988年6月29日正式对公众开放。

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和经济的迅速发展,圆明园的游客数量也在日益增长,但是国人的精神却是空虚的,民族的屈辱被遗忘,遗址公园里的部分遗址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

专家和公众的意思是圆明园不应该被复建,但是怎样的圆明园才是公众心目中的中华第一园,才能将历史文化与园林艺术,将爱国主义教育与文化遗址保护平衡起来?带着一系列问题,我们一行三人利用暑假时间进行志愿活动,并针对圆明园和颐和园的部分游客进行了随机问卷调查。

一、调查的基本内容调查时间:2013年8月10日至2013年8月15日调查地点:北京西郊圆明园、颐和园调查对象:景区游客、部分工作人员调查方法:调查问卷、交流谈话及实地考察调查人:二、调查报告很长一段时间名人故里被炒作、争抢,文化遗址也被带动的火了起来,于是各地的旅游业也被带动起来,但是在这些红红火火的背后,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程度如何?游客对景区历史文化的了解程度如何?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旅游业的兴起对文化遗产的保护造成了怎样的冲击?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对北京西郊圆明园遗址公园和颐和园的游客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

圆明园遗址公园:2013年8月10日上午9点,我们准时到达了圆明园遗址公园,开始了我们的志愿活动和调查问卷。

主要调查内容是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游客对历史文化的认识,调查对象是来景区旅游的游客,调查实际发放调查问卷100张,回收有效问卷87张,回收率87%。

圆明园社会实践报告

圆明园社会实践报告

一、前言圆明园,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艺术的典范,也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瑰宝。

然而,在19世纪中叶,圆明园遭受了英法联军的严重破坏,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伤痛。

为了深入了解圆明园的历史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我们组织了一次圆明园的社会实践活动。

以下是本次社会实践的详细报告。

二、实践目的1. 了解圆明园的历史背景和园林艺术特点;2. 感受圆明园遭受破坏的历史悲剧,增强民族意识;3. 探讨圆明园的保护与修复工作,为文化遗产保护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实践内容1. 圆明园历史与文化学习我们首先通过查阅资料、参观展览等方式,了解了圆明园的历史背景。

圆明园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扩建,成为了一座规模宏大、景色秀丽的皇家园林。

园内建筑精美,园林布局巧妙,被誉为“万园之园”。

2. 圆明园遗址参观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圆明园遗址。

虽然大部分建筑已经毁坏,但仍然能够感受到昔日的辉煌。

我们看到了残存的大水法、海晏堂、远瀛观等建筑,以及被破坏的残垣断壁。

这些遗址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了英法联军对圆明园的破坏之惨重。

3. 圆明园保护与修复工作探讨在参观过程中,我们还了解了圆明园的保护与修复工作。

目前,圆明园遗址公园正在进行大规模的修复工作,力求还原园林的原貌。

我们参观了正在修复的景区,了解了修复过程中的艰辛和挑战。

4. 民族意识教育在圆明园的参观过程中,我们深刻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悲剧。

通过讲解员的讲解,我们了解了圆明园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英法联军破坏圆明园的罪行。

这次活动让我们更加珍惜祖国的文化遗产,增强了民族意识。

四、实践总结1. 圆明园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艺术的典范;2. 英法联军对圆明园的破坏是中华民族的伤痛,我们要铭记历史,勿忘国耻;3. 圆明园的保护与修复工作任重道远,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4. 通过本次实践活动,我们增强了民族自豪感,提高了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

横店基地科学教研活动(3篇)

横店基地科学教研活动(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科学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为了提高科学教育的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横店基地开展了为期一周的科学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通过观摩、研讨、交流等形式,提升教师科学素养,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推动科学教育的发展。

二、活动目标1. 提高教师对科学教育的认识,明确科学教育的重要性。

2. 增强教师科学素养,提升教师科学教学能力。

3. 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提高科学教学质量。

4. 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良好的教研氛围。

三、活动内容1. 观摩优秀科学课例本次活动邀请了多位知名科学教育专家,为教师们展示了优秀的科学课例。

课例内容涵盖了不同年级、不同科目的科学教育,如生物、物理、化学、地理等。

教师们通过观摩,学习了优秀教师的课堂组织、教学方法、学生评价等方面的经验。

2. 研讨科学教育问题在观摩课例的基础上,教师们分组进行了深入的研讨。

研讨内容包括: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如何设计科学实验、如何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等。

教师们积极发言,分享了自己的教学经验,同时也提出了自己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

3. 交流教学心得教师们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分享了各自的教学心得。

内容包括: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如何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等。

通过交流,教师们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4. 开展科学实践活动为了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科学,提高科学素养,活动期间,教师们组织学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科学实践活动。

如:参观科技馆、制作简易科学仪器、开展科学小实验等。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不仅学到了科学知识,还培养了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5. 评选优秀科学教师为了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科学教研活动,提高科学教学质量,活动期间,评选出了优秀科学教师。

优秀教师的评选标准包括:教学态度认真、教学方法灵活、教学效果显著、积极参与教研活动等。

学生横店研学美篇

学生横店研学美篇

学生横店研学美篇
近期,我们学校组织了一次横店影视城的研学活动。

这次活动不仅让我感受到了影视制作的魅力,也让我领略了横店影视城的独特魅力。

当我们走进横店影视城时,我仿佛置身于一个真实的影视拍摄现场。

从建筑风格到道具布置,每一个细节都极为精致。

在导游的讲解下,我们了解到横店影视城的每个场景都是按照实际历史事件或传说故事所建造,每个道具都是精心设计、打造而成。

这种精益求精的制作理念,让我深刻感受到了影视制作的艰辛和精细。

我们还参观了横店影视城的电影博物馆,这里收藏了大量珍贵的影视资料和器材。

在展览馆里,我们不仅了解了电影的发展历程,还亲眼看到了电影拍摄的实物模型和制作过程。

这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电影制作的过程和技术。

在横店影视城的研学活动中,我还体验了电影特效和化妆的过程。

特效制作的过程需要耐心和细心,而化妆则需要技巧和创造力。

这让我更加欣赏电影从筹备到制作再到上映的复杂过程。

通过这次横店影视城的研学活动,我不仅了解了影视制作的艰辛和技术含量,也让我更加深入地认识了电影的魅力和文化价值。

这次活动对我的成长和学习有着深远的影响,让我更加热爱电影这门艺术。

- 1 -。

横店圆明新园春宛研学作文

横店圆明新园春宛研学作文

横店圆明新园春宛研学作文哎呀呀,今天我们去横店圆明新园春苑研学啦!
一到那儿,我就被那壮观的景色给吸引住啦。

嘿呀,好大的园子呀!
我们跟着老师走进园子里,一路上看到好多漂亮的建筑,嘿嘿,真的好神奇呀!有的房子高高的,上面还有精美的雕刻呢。

走着走着,我们来到了一个湖边,湖水好清呀,哎呀,能清楚地看到里面的小鱼游来游去。

哈哈,我和小伙伴们都兴奋极了,在湖边跑来跑去。

然后我们又去参观了一些展览,了解了很多关于圆明园的历史,哎呀,原来以前发生过那么多故事呀。

在园子里还看到了好多穿着古代衣服的人,嘿呀,就像真的回到了古代一样呢。

这次研学真的太有趣啦,我学到了好多知识,嘿嘿,还玩得特别开心。

哎呀,我都不想回去啦,哈哈!。

研学旅行中地方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应用的实践与探索

研学旅行中地方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应用的实践与探索

研学旅行中地方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应用的实践与探索随着国内对现代旅游业教育属性认识的不断深入,以及有关研学旅行的政策渐次出台,研学旅行不仅成为各地旅游发展创新的增长点,而且被置于落实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新高度。

历史遗迹、历史文物、历史文化等资源,都能够成为研学旅行课程的内容,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培育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与认同感,对于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有重大意义。

一、遵循“研学旅行”教育理论。

学校开展“研学旅行”活动应该遵循教育部印发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和《中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指导纲要》的指导意见,将研学计划列入学校的常规教学工作。

根据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喜好,通过教育局领导、财政补贴、家长支持等方式推动研学旅行的落实,使研学旅行健康快速地发展。

研学旅行要从教育理论、课程开发、教育实施三个维度构建“立体式学习”。

使孩子们在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中,获得更真实的体验,从而拓宽视野,增强自理能力,建立起学习与生活的有机联系。

研学旅行课程强调的是实践,为了更好地设计出学生感兴趣、适合其认知水平的研学任务,以驱动学生进行探究,课程开发组事先用“问卷星”设计了一系列问题,调查学生对于故宫建筑群的历史、文化、艺术等各方面的了解。

在整理学生的反馈后,课程开发组在活动的准备阶段及活动过程中都设计了一系列探究问题作为学生研学旅行的驱动性任务,这些问题随着活动进行阶段的不断深入而难度增大。

“行走的课堂”是为了将孩子们在课堂上、书本中所学的静态知识转化为动态课堂,是多学科知识的高度融合,是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是孩子们“学以致用”的手段和重要的人生体验。

“研学旅行”更是活生生的“课堂”,是学校生活的生动延伸,不是面向少数学生的精英活动,也不是学校课堂的“搬家”。

研学旅行注重集体性,要多创造学生相处与合作的机会,在孩子们充分动手、动脑的过程中,解决问题、提升能力、锻炼品格。

从而让孩子们热爱生活,提升品质,促进他们自主发展、全面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融合·担当·育人”视角下横店圆明新园研学旅行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作者:王艳玲来源:《科学与财富》2020年第16期摘要: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一步步推进,让学生走进生活,进入世界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我国研学旅行发展从开始起步探索阶段,到目前占据跟中小学生学科课程同等的位置,已经成为了其课程体系非常重要的构成部分。

但需深思的是研学旅游课程如何设计?内容如何实施?对中小学生研学效果如何评价?本文以横店圆明新园为研学旅行案例地。

主要分析了研学旅行开发的主要理论基础、研究现状、当前研学旅行课程的开发和实施面临的问题,最后根据问题提出相关实施对策。

以便为后续学者和相关部门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關键词:研学旅行;圆明新园;课程开发;实施对策从2013年2月,《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 年)》颁布开始,到2016年 11 月,《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的印发。

又到2017年10月,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为研学旅行的具体实施给出较为明确的指导[1]。

自此,各地开展研学旅行形式的素质教育改革如火如荼。

紧接着在2019年1月,营地教育网创始人刘胜海对教育就提出了“融合?担当?育人”的理念[2]。

在此视角下,作为第一批入选全国中学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的圆明新园,如何改理念下开展研学课程?如何进一步整合资源细分课程并进行追踪评价?课程如何适应中小学生的层次需求?这些都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

1 研学旅行的学术研究现状从其内涵定义上来说,2013年以前研学旅行更多倾向于旅游的界定。

学者们大多会使用广义定义的“修学旅行”。

2013年后,“研学旅行”侠义的内涵,被教育界广泛采纳,更多倾向于教育性。

且开展过程中是由教育部门及学校进行组织,使校内校外的教育融合在一起。

这其中研学旅行的主体、媒介及客体缺一不可[3][4]。

本文也是采纳侠义的定义。

从研究内容上来说,研学旅行研究从刚开始的政策解读到当前已涉及到多个方面。

例如,学者刘继玲(2019),但从我国的研学政策上梳理了研学旅行的发展历程[1]。

郑金嵘(2017)、刘静(2018)从研学旅行的构成要素上,来说明研学旅行的发展离不开学校、教育部门、学生及各种媒介等。

李东和(2016)、刘珂(2017)等学者,从影响因素上分析了研学旅行。

在实践方面,刘芳(2017)、朱洪秋(2018)分别对研学旅行共享平台的建设及研学旅行的实践给出了自己的指导性建议[5]。

综上,可以发现研学旅行涉及面上虽在逐渐拓展,但关于课程实施上追踪评价体系研究较少,课程细分化研究还有待提升,相关监管和质量把控措施研究也较为薄弱。

2 研学旅行的课程开发基础理论研学旅行本身具有教育性,且是以旅行为主要方式。

“寓教于乐”属于教育领域中的教学方法,“学习化的生活方式”需要此方式打造。

另外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就是教育,“教学做”三者是有效统一的。

且满堂灌知识不是活的对人才的教育,真正的教育是能够发展成为开发人类知识宝库的钥匙[6]。

而横店圆明新园本身就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其将教育、文化及非遗融合一起,推出了多个“知行合一、寓教于乐”的研学旅行产品,包含了“中国梦”及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可以说在研学旅行课程中,属于一本真正意义上“活的教科书”。

3 “融合·担当·育人”理念此理念是刘胜海既营地教育网的创始人首次提出的。

主要就是针对营地教育及开展模式进行探讨。

这也是促进研学旅行发展的一种内容更为全面的理念。

研学旅行的开展离不开各行业的参与和合作,但在行业融合的过程中,不能偏离了研学旅行最本真的追求。

“寓教于乐”是素质教育一直要延续的方式,育人目标不能偏离。

各行业在相互融合之下,真正承担起育人的责任。

使学生个体在德、智、体、美、劳方面真正实现全面发展。

在不断融合创新的基础上,研学旅行才能综合发展,实现校内和校外课程的无缝衔接。

4 圆明新园研学旅行课程开发、实施存在的问题4.1课程开发教育资源缺乏其他行业资源的融合当前圆明新园的研学主题相对来说比较明确,各个场馆都有丰富的教育资源,但研学旅行课程开发涉及到的行业较多,比如旅行社、其他周边景点、学校等,如何将相关行业与当前的教育资源融合在一起,既能共同担当起教育的责任,发挥研学课程的最突出核心的价值,又能带动相关行业,使整个大系统下资源都能有效利用。

一味地利用圆明新园资源而不与其他相关行业融合合作,那么研学旅行之路会越来越窄。

4.2课程设计停留表面化,无法满足学生本真需求课程设计时,圆明新园研学旅行过程中深层教育价值没有完全体现出来。

教育回归本真,其中之一就是能够使研学课程的开展让学生的思想认知高度得到提升。

但目前大多数情况下,还是缺少系统化层层递进的研学旅行课程环节。

课程的内容让学生参观或者与其大致讲解为主。

虽有一些研学实践项目,但相对来说学生体验和互动的环节过少。

例如学生在圆明新园博物馆时,对于展馆陈列的物品仅仅作为参观浏览,未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没有起到好的引导作用,甚至研学形式流于到此一游的场景[1]。

4.3园区课程开发缺乏专家、教师及学生的参与圆明新园的可教育资源有很多,但若有深度的发挥其价值。

必然少不了相关参与者。

但当前,圆明新园部分研学项目虽已经通过馆校合作,可在课程开发设计方面还园区和教师还不能有力合作,且学生代表也没有加入到课程设计的环节。

这就导致课程开发设计与课程实施的现场吻合度不高,广度和深度都没有达到。

再加上行业专家没有对课程进行指导,使得课程拓展性不高,向多学科领域发展较为缓慢。

4.4课程开发的管理机制和评价机制较为薄弱园区在开展研学旅行课程时,高峰期就单以博物馆来说存在现场秩序紊乱,研学安保人员的配置不到位,活动中的安全、卫生等管理制度存在短板,针对研学活动的应急方案也属于课程设计的一个环节,但整体来说方案制定不够周密,高峰期对学生数量控制上不完善,使研学旅行的质量大打折扣。

与此同时,研学旅行课程的评价机制还较为薄弱,使研学旅行课程的课程效果估量较差,学校、学生、园区及旅行社等机构未能完全构建在评价体系中。

5 圆明新园研学旅行课程开发、实践对策5.1加强拓宽资源多边合作,实现课程价值最大化首先,园区不能只依赖自己内部的资源,不是作为教育基地被动的为学校安排活动和研学的相关服务。

同时,园区研学旅行项目若想得到多方的支持,有效调配资源并长远发展,就不能使自己处于孤立状态。

而是需要与旅行社、学校、区域间景区及相关单位加强沟通。

整个研学的实践活动价值才能最大限度体现出来[7]。

5.2课程设计要循序渐进,加强课程系统性、参与性课程在设计时,要对其教育目标有明确的定位。

然后利用基地的教育资源,根据中小学生不同层次的认知能力,循序渐进地规划和开展课程。

避免课程“幼稚化”。

与此同时,课程规划还需在开展过程中多维度地调节,加强课程的系统化,比如研学课前研学导师进行主题内容的引导。

研学课中多增加一些开展的方法,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兴趣。

研学课后多方引导学生展示自己的收获成果。

在此过程中,体验性的环节非常重要,让学生主动探索才是目的,多样化的参与,增加趣味性,才能有效避免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法[7]。

5.3课程开发需专业化引导,知识拓展离不开师生参与课程开发过程中,若要实现课程的价值,学校老师和不同阶段的学生一定要参与其中。

这样在构建相关的知识体系中,才能真正达到学生的需求。

当然,专家的引导也非常有必要,因为当前的课程开发在原则和规范上还是较为欠缺,有了行业专家的引导,研学旅行课程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同时會沿着科技、艺术、历史等多学科的综合发展。

课程的广度和深度自然会达到一定的标准。

5.4积极构建监督管理机制,加快完善课程评价体系基地在开展研学活动时,要配备专业的安保人员进行引导。

一些安全标识要针对研学有明显的标注。

活动的应急方案也要加快完善。

最关键的就是要积极构建园区的监督管理机制,对活动开展的质量做好维护。

于此同时,园区要多方合作,加快完善课程的评价体系。

体系中包括学生课中的表现及课后的反馈、园区的情况、旅行社及其他相关行业的服务。

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在研学旅行的发展中占据关键性一步。

当前,各地的研学旅行开展进程高涨,但整个市场的体系还不完善。

因此除了相关部门进行引导监管外,还需包括圆明新园在内的教育基地,在打造研学旅行课程时,让教育回归本真,打造更多精品课程。

参考文献:[1]刘继玲.比较视野下的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开发思考[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9(Z2):140-143.[2]https:///a/288816128_587440[3]李军. 近五年来国内研学旅行研究述评[J].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7,31(06):13-19.[4]朱能能,万红莲,张静.我国研学旅行的研究进展[J].地理教育,2020(05):55-57.[5]李先跃. 研学旅行研究综述及探讨[J]. 高教学刊,2018(24):191-193.[6]李芳.博物馆研学旅行课程的开发与实践[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01):138-139.[7]温葵珍. 浅谈博物馆研学旅行实践[N]. 中国文物报,2020-02-25(007).作者简介:王艳玲,女,汉族,1992年2月出生,河南周口人,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旅游及休闲管理基金项目: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院级课题——“融合?担当?育人”视角下横店圆明新园研学旅行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HYY20193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