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免费下载)初中语文(苏教版)七年级-21_《梦溪笔谈》二则(以虫治虫、梵天寺木塔)_教学设计_教案_1
苏教版语文七上24.《梦溪笔谈二则》课件

《梵天寺木塔》段落
第一层,从开头到“而动如初”。 这层写建塔过程中工匠们未能解决塔身不 稳定的问题。 第二层从“无可奈何”到“塔遂定” 这层写喻皓采用“布板”和“实钉”的办 法解决了塔动的问题。 第三层从“盖钉板上下弥束”到“人皆伏 其精练”。 这一层解释了塔定的原因及众人对此事的 反应,从侧面再次突出了喻皓在建筑方面的 高明。
其: 其虫旧曾有之 这种,这样 人履其板 那 人皆伏其精练 他,指喻皓 患其塔动 这 其喙有钳 它的,指子方虫的天敌的 密使其妻 他的,指匠师的
词类活用 便实钉之 名作动,用钉子钉 通假字 人皆伏其精练 “伏”同“服” 佩服
《以虫治虫》段落
第一层就是第一句,文章第一说明虫害产 生的年代、季节和范围。
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
实:使坚实。钉:用钉子钉。如:遵照。 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
盖:因为。弥束:紧密束缚。来自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
相:互相。联:连接。
胠箧:箱子。履:走,踩踏。
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持:支撑。
自:自然,当然。
伏:同服,佩服。 精练:精熟。
方:方出神
正
《以虫治虫》反应的是农业生产上的生物防 治。这种防治方法就是利用某些农作物害虫的天敌 消灭虫害。这种方法不仅是促进农业增产的有效措 施,也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这种防治方法 不仅在古代有效,今天也值得大力提倡和推广。
当堂练习
1.根据课文填空 “傍不肯”的外貌特征--------,------。 子方虫天敌的威力无比表现在------,----------。 说明剿灭害虫极为迅速,干净彻底的句 子是:------------------------。 突出“以虫治虫”成功的一句话是-----------------。
初中语文《梦溪笔谈二则》(共55张)ppt13

初 中 语 文
七 上
用现代汉语说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2.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1.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跟
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
2.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成因此 而获得大丰收。
初 中 语 文
七 上
“之”的用法: (1)动词:往,到……去 例:至之市(前往)《郑人买履》 (2)助词:的 例:故时有物外之趣(的)《幼时 记趣》 (3)助词:无实义 例:心之所向(助词,不译)《幼 时记趣》
初 中 语 文
七 上
疏通课文 1.充分利用好课文注释,重点掌握常 用文言字词的用法。 2.课文翻译不通的地方,可以利用工 具书解决,也可以向老师和同学请教。
初 中 语 文
七 上
之: (1)动词:往,到……去 (2)助词:的 (3)助词:无实义 (4)代词:代人、物、现象等。
初 中 语 文
七 上
初 中 语 文
七 上
《梦溪笔谈》二则(一)
(苏教版七上)
初 中 语 文
七 上
沈括,北宋著名政治家和科学家。 曾积极参加王安石的变法革新运动,历 任中央和地方官职,掌管和主持过天文 研究、盐政改革、水利兴修和军器制造, 在天文、历法、数学、物理、地质、医 药、音乐、工程技术等方面有精湛的研 究。他非常关心当时科学发展和生产技 术的情况,凡有见闻,无不详为记录。晚 年,居润州 ( 今江苏镇江 ) ,筑梦溪园, 举生平见闻,总结前人研究成果,根据自 己的实践经验,写成《梦溪笔谈》这部 综合性科学论著。
初 中 语 文
七 上
“其”的用法: (1)代词:他(她、它)、他 (她、它)们等 例:使其冲烟飞鸣(它们)《幼 时记趣》 (2)代词:他(她、它)的、他 (她、它)们的等 例:其剑自舟中坠于水(他的) 《刻舟求剑》
苏教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4课《梦溪笔谈——二则以虫治虫》课件(共21张PPT)

《梦溪笔谈》二则
沈括
学习目标
1、了解我国古代的科学成就。 2、学习、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3、体会语言的简洁、生动、趣味。
作者简介
沈括(1031—1095),字存中,
是我国北宋时代杰出的科学家、政
治家,也是中国科技史上的一位巨
人。沈括从小就跟随做官的父亲走
南闯北,增长了许多见识。他具有
子方(虸蚄)虫,就 是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虫,粘虫和蝗虫一样都 是在中国从古至今危害农业 的害虫,其属鳞翅目夜蛾科。
“傍不肯”,就是 步行虫,属步行虫科 (Carabidae),是肉食性 的昆虫,也就是会捕食其它 昆虫或软件动物(蜗牛)。
读故事,学科学
《以虫治虫》我国古代劳动人民 利用农作物害虫的天敌消灭虫害,
这种措施有什么好处?
答:“以虫治虫”是促进农业增产 的一项有效措施,这种措施是保护 生态环境的科学途径。
在生活中还有这样的现象吗?试举一 两个例子来说明。
青蛙吃害虫 猫头鹰吃田鼠 啄木鸟吃害虫 金龟子吃蚜虫
课外联读 ——《梦溪笔谈》
治平元年,常州日禺时,天有大声如雷, 乃一大星,几如月,见于东南。少时而又震 一声,移著西南。又一震而坠,在宜兴民许 氏园中。远近皆见,火光赫然照天,许氏藩 篱皆为所焚。 是时火息,视地中只有一窍如 杯大,极深。下视之,星在其中,荧荧然, 良久渐暗,尚热不可近。又久之,发其窍, 深三尺余,乃得一圆石,犹热,其大如拳, 一头微锐,色如铁,重亦如之。州守郑伸得 之,送润州金山寺,至今匣藏,游人到则发 视。王无咎为之传甚详。
新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4课《梦溪笔谈二则——以虫治虫》优秀教学课件 (共21张PPT)

由于害虫子方虫都被天敌消灭干净论后派代表回答问题。)
拓展延伸
你还能想到生物防治害虫方面的其他例 子吗?
▪ 青蛙吃害虫 ▪ 金龟子吃蚜虫 ▪ 啄木鸟吃害虫 ▪ 猫头鹰 吃田鼠 ▪ …………
开放探究
合作学习三
以虫治虫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疏通文意。 2、掌握课文中的常见文言实词词义,了解课文中 的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 3、了解古代的自然科学成就。
▪11、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须教。对人以诚信,人不欺我;对事以诚信,事无不成。 ▪12、首先是教师品格的陶冶,行为的教育,然后才是专门知识和技能的训练。 ▪13、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2021/11/62021/11/6November 6, 2021 ▪14、孩子在快乐的时候,他学习任何东西都比较容易。 ▪15、纪律是集体的面貌,集体的声音,集体的动作,集体的表情,集体的信念。 ▪16、一个人所受的教育超过了自己的智力,这样的人才有学问。 ▪17、好奇是儿童的原始本性,感知会使儿童心灵升华,为其为了探究事物藏下本源。2021年11月2021/11/62021/11/62021/11/611/6/2021 ▪18、人自身有一种力量,用许多方式按照本人意愿控制和影响这种力量,一旦他这样做,就会影响到对他的教育和对他发生作用的环境。 2021/11/62021/11/6
这种虫子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 称它为“傍不肯”。
常见虚词的用法
“之” 1.秋田之害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2.则以钳搏之它:,代词,指子方虫
3.旧曾有之:语气助词,无意义
4.土人谓之“傍不肯”它:,代词,指子方虫
“以” 1.岁以大穰因: 2.以钳搏之:用
5.21《梦溪笔谈》二则 课件(苏教版七年级上)

以虫治虫
1.作者名片 作者 评价 沈括 朝代 北宋
科学家、政治家。他博学多闻, 对于天文、地理、农学、音乐、 医药等都有研究
作品
《梦溪笔谈》
2.图解课文 以虫治虫
害虫:子方虫 (略写)
益虫:“傍不肯” (详写)
生物防治
1.古今异义 (1)其虫旧曾有之
﹒
古义:________________
6.走进文本 (1)《梵天寺木塔》中如何表现当时解决“塔动”问题之难? 答案:“动如初”表现建筑匠师的认识和实践都未能解决问题, “无可奈何”一词也写出了大家对“塔动”无计可施。
(2)文中详细记述了匠师怎样解决塔动问题的过程,而匠师
按喻皓指点实施的过程,则用“如其言”一笔带过,这是为什 么? 答案:如何解决“塔动”问题是写作重点,所以应该详写,这 样突出了写作中心;而实施过程不是重点,所以略写。
2.一词多义 (1)方 方为秋田之害 ( )
方两三级
如土中狗蝎 匠师如其言 其喙有钳
(
( ( ( ( ( (
)
) ) ) ) ) ) (3)它的,
(2)如
(3)其
其虫旧曾有之 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 匠师如其言
答案:(1)正当,正在/刚刚,才
(2)像/遵照
代“傍不肯”的/这样,这种/他的,代匠师的/他的,代喻皓的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而动如初。(倒装句,应为“而如初动”)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拿金钗送给她。 (2)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ppt课件24《梦溪笔谈》二则47pp

十天
年成因Leabharlann 丰收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全部(被)消灭
省略“之”,代子 方虫被消灭这件事
译文:
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成因此而 获得大丰收。
这 语气助词, 称,叫 种 无义
它,指子方虫的天 敌
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以前
当地人
译文:
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 它为“傍不肯”。
以虫治虫(译文)
研读短文,体会语言的准确
2、 “忽有一虫生”的“忽”有何妙处。
——不但表现出,对“傍不肯”的突然出现,作 者感到惊奇,也写出了它出现得及时。
4、 “岁以大穰”的“以”字作用是什 么? ——“岁以大穰”是个省略句,即“岁以 (之)大穰”,意思是:年成因此(傍 不肯)而获得大丰收。
“以”字强调了“大穰”的取得完全 是由于天敌彻底消灭了子方虫的缘故, 这就突出了“以虫治虫”的成功。
用自己的话说说短文讲了什么故事?
这篇文章记叙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 地区秋田中“傍不肯”消灭“子方虫”, 从而使农作物获得丰收的事例,说明开 展生物防治,利用某些农作物害虫的天 敌消灭虫害,是促进农业增产的一项有 效措施。
读故事,学科学
《以虫治虫》提问:结合课题,说 说从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这 种措施有什么好处?
这
铺
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
完毕
容易 只要
讫,便 实钉之,则不动矣。”
动词,用钉 子钉
它,代木板
译文:
喻皓笑着说:“这很容易啊,只要逐层 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会晃动 了。”
遵照
话
于是、就
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他的,指喻皓的
苏教初中语文七上《24《梦溪笔谈》二则》PPT课件 (5)

正当
的
成为
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正要危害秋田里 的庄稼。
忽有一虫生,如土中
狗蝎,其喙有钳,千万
它蔽的地;
像
遍地
虫子的嘴
忽然有一种昆虫产生了,样子像泥 土里的“狗蝎”,嘴上长有钳,成 千上万,遍地都是;
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
就段。 用
子方虫
都,全 成为
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跟 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 段。
2、这篇文章讲了 一个什么故事?
课文大意:
文章记叙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 地区秋田中“傍不肯”消灭“子 方虫”,从而使农作物获得丰收 的事例,说明开展生物防治,利 用某些农作物害虫的天敌消灭虫 害,是促进农业增产的一项有效 措施。
学过本文,给我们哪些启示呢?
我们要有效地保护自然资源,积极 开展生物防治,充分发挥某些农作物害 虫天敌的作用,从而降低农业生产成本、 促进农业增产、保护生态环境。比如, 今年内蒙地区利用鸡来灭蝗虫就是一个 极好的事例。
旬日子方皆尽,岁
以大穰。 十天
年成
因
消灭,杀光
庄稼大丰收
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成因此而获 得大丰收。
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 肯”。
这样,这种 称,叫 它,指子方 虫的“天
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敌当”地的人
称它为“傍不肯”。
1、本文给我们介绍了 自然界的哪种现象?
自然界的好多生物都
存在天敌。利用生物的 天敌可进行农作物害虫 的生物防治。
(2) 如土中狗蝎
像
(3) 其喙有钳 它的
(4) 千万蔽地
遍地
(5) 则以钳搏之 就 用
成为 子方虫
苏教版梦溪笔谈二则课件

• 3、旬日子方皆尽 ( 十天 )
• 4、大穰(
丰收
)
谢谢大家
两浙考察水利、差役。熙宁八年出使辽国,驳斥辽的争地要
求。次年任翰林学士,权三司使,整理陕西盐政。后知延州
(今陕西延安),加强对西夏的防备。元丰五年以宋军于永
乐城之战中为西夏所败,连累被贬。晚年以平生见闻,在镇 江梦溪园撰写了《梦溪笔谈》。
字音反馈
蝎 ( xiē
)
喙 ( huì
)
钳 ( qián
)
搏 ( bó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XXX塔,方两三 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
钱氏王朝统治两浙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 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担忧它晃 动方。,才。 之:指正在建造的木塔。 患:担忧。
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
工匠师傅说:“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 所以才这样。”
布:铺排。
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正要 危害秋田里的庄稼。
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 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忽然有一种昆虫产生了,样子像泥土里的“狗 蝎”,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遍地都是;它 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斗, 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
• 施放天敌杀虫 ——在果园内种草,培养七 星瓢虫、赤眼蜂等害虫天敌,到达以虫治虫 的目的 。
• 《以虫治虫》记述了“傍不肯”在子方虫 为害秋田作物时应运而生,迅速彻底地消 灭了虫害,保证了农业大丰收的情况,说 明开展生物防治,利用某些农作物害虫的 天敌消灭虫害,是促进农业增产的一项有 效措施。
对照注解,疏通文意
故如此:所以这样。故,所以。 如此,这样,指木塔不稳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了解沈括及《梦溪笔谈》的有关情况和古代的科学成就,理解课文内容,能翻译
成通顺的现代汉语。
2、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了解本文简洁生动,详略得当的写法。
2. 教学重点/难点
1、古代科学的成就。
2、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
3、简洁生动,详略得当的写法。
3. 教学用具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当我们打开那标志“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梦溪笔谈》时,仿佛打开
了巨大的百宝箱,里面装满了古代科技的旷世奇珍,光辉夺目,璀璨辉煌。
其
中有两颗无比美丽的珍珠,分外引人注目。
这两颗迷人的珍珠就是我们今天要
学习的课文:《梦溪笔谈》二则----〈〈以虫治虫〉〉和〈〈梵天寺木塔〉〉。
二、学生自读课文,查词典识字正音,结合注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三、常识简介:
沈括:北宋科学家、政治家,今浙江杭州人。
他博学多闻,在天文历法、
数学、物理、化学、地理、地质、气象、生物、医学等学科中都有重大成就,
西方人称他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梦溪笔谈》:沈括晚年著,因写于今江苏镇江梦溪园而得名。
成书于11
世纪末,对当时科学发展和生产技术的情况,凡有见及,无不详为记录,是我
国古代科技成果的资料库。
像活字印刷、磁针装置四法、水法炼钢等重要成果,就是由这本书记录流传下来的。
四、课文学习:
〈〈以虫治虫〉〉
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
界:地域、范围。
方:正当、正在。
为:成为。
秋田:秋天地里的
庄稼。
之:结构助词,的。
害:危害。
一层:说明虫害发生的年代、季节和范围。
(虫害紧迫,治虫成为当务之急。
)
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也;
忽然有一种昆虫产生了,样子像泥土里的“狗蝎”,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遍地都是。
其:它的。
蔽地:遍地,蔽:遮盖。
忽 [表明事出意外];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 [子方虫天敌的外貌];千万蔽
地也 [说明数目众多]
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子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
则:就。
之:指子方虫。
悉:都、全。
为:成为。
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消灭子方虫的方法,说明它剿灭害虫时威力无比]
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
旬日:十天。
皆尽:全部被消灭。
岁:年成。
以:因。
大穰:庄稼大丰收。
旬日子方皆尽 [说明剿灭害虫极为迅速,干净彻底];岁以大穰 [天敌消灭
了子方虫,突出了“以虫治虫”成功。
]
二层:写子方虫的天敌应运而生,灭尽子方虫,庄稼因此获得大丰收。
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人称它为“傍不肯”.
其:这样、这种。
旧:过去、先前。
之:第一个“之”,语气助词,无义;第二个“之”,它,指子方虫的天敌。
土人:当地人、本地人。
谓:称、叫。
三层:说明天敌的出现并非偶然现象,而是“旧曾有之”.
本文启示:如何有效地保护自然资源,积极开展生物防治,充分发挥某些
农作物害虫天敌的作用,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业增产、保护生态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的一项重要措施。
内容:反映的是农业生产上的生物防治。
〈〈梵天寺木塔〉〉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
钱氏王朝统治两浙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
就登上木塔,嫌它晃动。
方:才。
级:层。
之:指正在修建的木塔。
患:担忧。
(交代建塔的时间、地点、人物,“患”字突出了“塔动”这一主要问题。
)
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
”
工匠师傅说:“木塔上没有铺瓦,上面轻,所以才这样。
”
云:说。
布:铺排。
故:所以。
如此:这样。
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于是就把瓦片铺排在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
乃:于是、便。
以:介词,用。
而:但是。
初:从前、当初。
[“动如初”,说明建筑工匠未能解决这一主要问题。
也写出了匠师的难堪。
]
一层:写建塔过程中关于塔身不稳定的问题,工匠们的认识和实践都未能
解决。
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
没有办法时,匠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拿金钗送给她,
要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
密:暗中,秘密地。
使:派。
其:他的,指匠师的。
之:的。
贻:赠给。
以:用、把。
问:询问、打听。
因:原因。
无可奈何 [写出了大家对解决这一难题无计可施,反衬出喻皓技术之高] ;密使其妻 [写出了匠师的难堪和良苦用心].
晧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喻皓笑着说:”这很容易啊,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会晃
动了。
“
此:这,指塔动。
耳:语气词,可不译。
但:只。
讫:终了、完毕。
实:
使坚实。
钉:用作动词,用钉子钉。
之:指木板。
笑 [喻皓的神态,一方面透露出他对匠师们无能的嘲笑,另一方面也透露
出他对解决这个”塔动“问题胸有成竹。
] ;此易耳 [也说明他胸有成竹,技艺高超].
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去做,塔身就稳定了。
如:遵照。
其:他的,指喻皓的。
言:话。
遂:于是、就。
如其言,塔遂定 [用事实说明了喻皓的技艺高超。
].
二层:写喻皓采用”布板“”实钉“的办法,解决了”塔动“问题。
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屡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
连接就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当然不会晃
动了。
盖:因为。
弥束:更加紧密相束。
六幕:上、下、左、右、前、后六面。
相:相互。
联:连接。
如:像。
胠箧:撬开箱子,这里指箱子。
屡:走、踩踏。
其:那。
持:支撑。
自:自然,当然。
人皆伏其精练。
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
伏:通”服“,佩服。
其:他,指喻皓。
精练:高明。
人皆伏其精练 [再次突出喻皓的技艺高超。
]
三层:解释”塔定“原因,并写了众人对此事的反应。
内容:记述北宋著名建筑家喻皓解决高层建筑木塔不稳定的过程,反映了我国古代在建筑理论和技术方面所达到的高水平。
两文写法小结:
文字简洁生动;详略安排得当;中心突出。
课后习题
作业:
1、背诵全文。
2、课后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