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第五节
第四章第5节工件的夹紧及夹紧装置 (2)

3. 夹紧力的大小
夹紧力的大小可根据切削力和工件重力的大小、 方向和相互位置关系具体计算。为安全起见,计算 出的夹紧力应乘以安全系数K,故实际夹紧力一般比 理论计算值大2~3倍。
进行夹紧力计算时,通常将夹具和工件看做一 刚性系统,以简化计算。根据工件在切削力、夹紧 力(重型工件要考虑重力,高速时要考虑惯性力)作用 下处于静力平衡,列出静力平衡方程式,即可算出
的原始夹紧行程增加的倍数等于夹紧力的增力倍
数,即夹紧行程增大多少倍,夹紧力就增加多少
倍。
0.017455 0.052408 0.087489
0.12278 0.15838 0.19438
0.23087 0.26795 0.30573
0.34433
2、选用斜楔夹紧工件时,只要升角 取得合适, 就能实现夹紧机构的自锁。
3. 偏心夹紧机构是由偏心件作为夹紧元件,直接 夹紧或与其他元件组合实现对工件的夹紧。常用的
图3-35是一种常见的偏心轮—压板夹紧机构。 当顺时针转动手柄使偏心轮绕轴转动时, 偏心轮的 圆柱面紧压在垫板上,由于垫板的反作用力,使偏 心轮上移,同时抬起压板右端,而左端下压夹紧工
图3-35 偏心轮—压板夹紧机构
斜楔夹紧机构受力分析
夹紧力 Fc 是由作用在斜楔上的外力 Fe,x 产生的。
工件对它的反作用力 Fr1 和由此引起的摩 擦力 Ff1 、夹具体对它的反作用力 Fr2 和 由此引起的摩擦力 Ff 2 。
夹紧时,存在如下关系 考虑X方向上的受力平衡
将上述参数代入上式,可得斜楔所产生的夹紧力
由上式得如下结论
图3-43 先定位后夹紧联动机构
图3-43 先定位后夹紧联动机构
(2) 夹紧与移动压板联动机构。 如图3-44所示,逆时针扳动手柄,先是拨销1拨 动压板2上的螺钉3,使压板左移到夹紧位置,继续 逆时针扳动手柄,偏心轮5顶起压板夹紧工件。松开 时,顺时针扳动手柄,偏心轮5的作用先松开工件, 继而拨销1拨动螺钉4
第4章 第5节 日食和月食

__日食和月食__1.发生日偏食时,下列现象可能存在的是(D) A.一轮淡淡的圆月挂在蓝天B.满天的星光下有一轮残缺的太阳C.目测看到日珥的爆发D.明亮的天空明显变得暗淡2.[2012·宿迁]月食可能发生的日期是(C) A.可以在任何一天B.在农历每月的初一C.肯定在满月D.可以在初一到十五之间【解析】在大多数的月份里,月球会运行到地球阴影附近,但不完全进入。
从教材图,我们可以看到这时地球正处在月球和太阳之间,地球将射向月球的太阳光挡住,于是月球就处于地球的阴影中。
当地球处在月球和太阳之间时,正是满月。
因为满月时,月球是最靠近地球阴影处的,所以只有在满月时,月食才会发生。
据此分析,选项A、B、D是错误的,故正确答案是C。
3.[2013·西宁]下列日子中,不可能发生日食的是(C) A.元旦(1月1日)B.春节(农历正月初一)C.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D.国庆节(10月1日)【解析】地球绕太阳公转,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当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三个星球正好或接近排成一条直线时,地球位于月球背光一侧形成的长长的阴影区内,月球挡住了我们观测太阳的视线,从而产生了日食。
当太阳、地球、月球的位置呈一直线并月球位于太阳和地球之间时,农历月为正月初一左右。
当农历八月十五时,地球位于太阳和月球之间,不会产生日食。
因此选项A、B、D是错误的,本题答案是C。
4.[2013·锦州]下列有关日食和月食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 A.不可能在同一天中发生日食和月食B.都是从自身东缘开始,西缘结束C.日食是指太阳表面全部或部分被地球遮掩的现象D.都能证明地球是个球体【解析】日食只能发生在农历初一;月食只能发生在农历十五或十六。
日食时,日轮缺损从西缘开始,到东缘结束;月食时,月面亏损于东缘,复圆于西缘。
太阳被月球全部或部分遮掩的现象叫日食。
月球进入地球阴影,月面变暗的现象叫月食。
月食轮廓是弯曲的圆弧(地球阴影一),也可证明地球是圆的。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第五节知识点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第五节知识点本文将通过对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第五节的知识点进行论述,详细介绍该章节的内容,旨在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
第四章第五节的知识重点是"轻杆平衡条件"。
在学习这一部分知识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几个基本概念,比如质点、杠杆和力矩等。
质点是指体积极小、质量集中在一个点上的物体,可以看作是没有大小和形状的。
杠杆则是由一个可以绕轴转动的刚性物体组成,常见的有杆和摇臂。
力矩是描述力对物体产生转动效应的物理量,定义为力的大小与力臂(力作用点到转轴的距离)的乘积。
力矩可以使物体绕转轴转动,力矩的绝对值等于力矩大小,方向垂直于纸面,符合右手定则。
在轻杆平衡条件的学习中,我们需要掌握两个重要的定律:力矩定律和平衡条件。
力矩定律是指,在杠杆平衡条件下,对于两个作用力来说,它们的力矩必然相等。
力矩的大小等于力的大小和到转轴的距离的乘积,方向则遵循右手定则。
而平衡条件是应用力矩定律构建起来的,平衡条件指的是对于一个处于平衡状态的杠杆,所有作用在杠杆上的力的力矩之和等于零。
在平衡条件下,可以通过以下两种形式的力对应的力矩来解题:平衡力和支持力。
平衡力是指作用在物体上的力,而支持力是指支持物体的其他物体对其产生的力。
通过将力和支持力分别绘制成向量图,可以求得其力矩大小和方向,从而解题。
除了力和支持力之外,我们还可以在解题中引入数值表格来辅助计算。
通过制作数值表格,列出不同力的大小和力臂的长度,可以更直观地计算力矩之和,并得出平衡条件是否成立。
在解题过程中,还需要注意杠杆平衡条件的适用范围和条件。
一般情况下,杠杆平衡条件适用于重力作用下的平衡情况,但对于其他力,尤其是非平行力的情况,则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考虑。
总结一下,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第五节的知识点主要包括轻杆平衡条件、力矩定律和平衡条件的应用。
理解这些知识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解决与轻杆平衡相关的物理问题。
红星照耀中国第四章第5节好词好句

红星照耀中国第四章第5节好词
1、视死如归、忠勇双全、深明大义、宽容大度、舍生忘死。
2、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威风凛凛、意气风发、爱生如子。
3、孜孜不倦、滴水穿石、志存高远、手足情深、锲而不舍。
4、文质彬彬、两袖清风、冰清玉洁、不耻下问、持之以恒。
5、学而不厌、精益求精、通宵达夜、精忠报国、碧血丹心。
6、一言九鼎、忧国忧民、忠心耿耿、虚怀若谷、礼贤下士。
7、足智多谋、神机妙算、才华横溢、兰质蕙心、才高八斗。
红星照耀中国第四章第5节好句
1、与此相比,汉尼拔经过阿尔卑斯山的行军看上去像一场假日远足。
2、走进七月,所有的花都在绽放中吐露芬芳,所有的心都在祝福歌唱。
3、党哺育我们快乐成长,党教导我们天天向上,我们一定不忘党的培养,为国贡献更多力量。
4、没有什么人给他出主意,因此他到上海的时候唯一的武装是他的革命决心和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文化。
5、长征精神之所以历久弥新,就在于它不是静止的。
6、长征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特有的魅力使它就像一部最完美的神话,突破时代和国界,在世界上广为传扬。
7、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一部史无前例、雄伟壮丽的史诗。
8、党,是你,启明的星光,让我在拼搏中紧握方向。
9、这是不言而喻的,因为最优先的先锋队也这能表达几万人的意识、意志、热情和想象;而革命却是在人的一切才能特别高度和集中地表现出来的时候,由千百万被最尖锐的阶级斗争所激励的人的意识、意志、热情和想象来实现的。
10、他显然是中国人中间最罕见的一种人,一个行动同文化和信仰完全一致的纯粹文化分子。
他是一个书生出生的造反者。
第4章 第5节 用双缝干涉实验测定光的波长

第4章第5节用双缝干涉实验测定光的波长D.只是半波长的奇数倍【解析】光的干涉现象出现亮条纹的条件:δ=nλ(n=0,±1,±2…)【答案】 A4.(3分)如图4-5-2所示,是单色光双缝干涉实验某一时刻的波形图,实线表示波峰,虚线表示波谷.在此刻,介质中A点为波峰相叠加点,B点为波谷相叠加点,A、B连线上的C点为某中间状态相叠加点.如果把屏分别放在A、B、C三个位置,那么()图4-5-2A.A、B、C三个位置都出现亮纹B.B位置出现暗纹C.C位置出现亮或暗条纹由其他条件决定D.以上结论都不对【解析】在干涉现象中,所谓“振动加强点”是指两列波在该点引起的振动方向总是相同的,该点的振幅是两列波的振幅之和,而不要理解为该点始终处于波峰或波谷,在某时刻它也可以位于平衡位置(如图中C点),所谓“振动减弱点”是指两列波在该点引起的振动方向总是相反的,该点的振幅是两列波长的振幅之差,如果两列波的振幅相同,则该点始终在平衡位置,对光波而言,该点是完全暗的.本题中,A、B、C连线上所有点到缝S1、S2的距离相等,所以A、B、C三点都是振动加强点,屏上对应出现的是亮条纹,所以A正确.【答案】 A课标导思1.了解光波产生稳定干涉图样的条件.2.会用公式Δx=Ldλ测定波长.学生P 52一、实验目的1.了解光波产生稳定干涉图样的条件.2.观察白光及单色光的双缝干涉图样.3.掌握用公式Δx =L d λ测定波长的方法.4.会用测量头测量条纹间距离.二、实验原理1.相邻明纹(暗纹)间的距离Δx 与入射光波长λ之间的定量关系推导如图4-5-3所示,双缝间距d ,双缝到屏的距离L .双缝S 1、S 2的连线的中垂线与屏的交点为P 0.对屏上与P 0距离为x 的一点P ,两缝与P 的距离PS 1=r 1,PS 2=r 2.在线段PS 2上作PM =PS 1,则S 2M =r 2-r 1,因d ≪L ,三角形S 1S 2M 可看作直角三角形.有:r 2-r 1=d sin θ(令∠S 2S 1M =θ).图4-5-3则:x ≈L tan θ≈L sin θ有:r 2-r 1=d x L若P 处为亮纹,则d x L =±kλ,(k =0,1,2,…)解得:x =±k L d λ.(k =0,1,2,…)相邻两亮纹或暗纹的中心距离:Δx =L d λ.2.测量原理由公式Δx =L d λ可知,在双缝干涉实验中,d 是双缝间距,是已知的;L 是双缝到屏的距离,可以测出,那么,只要测出相邻两明条纹(或相邻两暗条纹)中心间距Δx ,即可由公式λ=d l Δx 计算出入射光波长的大小.3.条纹间距Δx 的测定测量头由分划板、目镜、手轮等构成,测量时先转动测量头,让分划板中心刻线与干涉条纹平行,然后转动手轮,使分划板向左(向右)移动至分划板的中心刻线与条纹的中心对齐,记下此时读数,再转动手轮,用同样的方法测出n个亮纹间的距离a,可求出相邻两亮纹间的距离Δx=an-1.三、实验器材双缝干涉仪(包括:光具座、光源、滤光片、单缝、双缝、遮光筒、光屏及测量头,其中测量头又包括:分划板、目镜、手轮等)、学生电源、导线、米尺.学生P52一、实验步骤1.按图4-5-4所示安装仪器.图4-5-42.将光源中心、单缝中心、双缝中心调节在遮光筒的中心轴线上.3.使光源发光,在光源和单缝之间加红(绿)色滤光片,让通过后的条形光斑恰好落在双缝上,通过遮光筒上的测量头,仔细调节目镜,观察单色光的干涉条纹,撤去滤光片,观察白光的干涉条纹(彩色条纹).4.加装滤光片,通过目镜观察单色光的干涉条纹,同时调节手轮,划板的中心刻线对齐某一条纹的中心,记下手轮的读数,然后继续转动使分划板移动,直到分划板的中心刻线对齐另一条纹中心,记下此时手轮读数和移过分划板中心刻度线的条纹数n.5.将两次手轮的读数相减,求出n条亮纹间的距离a,利用公式Δx=a/(n-1),算出条纹间距,然后利用公式λ=dLΔx,求出此单色光的波长λ(d、L仪器中都已给出).6.换用另一滤光片,重复步骤3、4,并求出相应的波长.二、注意事项1.单缝、双缝应相互平行,其中心大致位于遮光筒的轴线上,双缝到单缝距离应相等.2.测双缝到屏的距离l可用米尺测多次取平均值.3.测条纹间距Δx时,用测量头测出n条亮(暗)纹间的距离a,求出相邻的两条亮(暗)纹间的距离Δx=an-1.三、误差分析本实验为测量性实验,因此应尽一切办法减少有关测量的误差,实验中的双缝间距d是器材本身就给出的,因此另外就要注意L和Δx的测量.1.L的测量因本实验中,双缝到屏的距离较大,L的测量误差影响不太大,也应尽量用米尺(精确到mm)准确去测定,如果可能,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2.条纹间距Δx的测定(1)分划板的调节,分划板上的刻线形状如图4-5-5所示,一条水平刻线,三条竖直刻线,待视场中出现清晰的干涉条纹后,使竖直刻线与干涉条纹平行,若不平行,松开测量头上的紧固螺钉,转动测量头使其平行.图4-5-5(2)若直接测相邻两亮纹的间距Δx,相对误差较大,可象图4-5-6那样,转动手轮,使分划板中心刻线对齐左侧某一条清晰亮纹(暗纹),记下游标尺读数x1;然后使分划板右移,让竖直中央刻线与第七条亮(暗)纹对齐,记下游标尺读数x7,则Δx=x7-x16.图4-5-6(3)分划板刻线能否与干涉条纹对齐,对测量结果影响很大,由于明、暗条纹的界线不清晰,具体的对齐方法如下:把明(暗)纹嵌在分划板两条短刻线之间,使条纹的两边缘与短刻线的距离相等,这时即为对齐,如图4-5-7所示.图4-5-7(4)为更有效地减小实验误差,x1、x7的读数应重复测几次,取其平均值.一、实验原理的理解分别以红光和紫光先后用同一装置进行双缝干涉实验,已知λ红>λ紫,在屏上得到相邻亮纹间的距离分别为Δx1和Δx2,则()A.Δx1<Δx2B.Δx1>Δx2C .若双缝间距d 减小,而其他条件保持不变,则Δx 1增大D .若双缝间距d 减小,而其他条件保持不变,则Δx 不变【导析】 依据条纹间距表达式Δx =L d λ进行分析解答.【解析】 该题考查条纹间距的表达式.由Δx =L d λ,λ红>λ紫,得Δx 红>Δx紫,B 项正确.当双缝间距d 减小,其他条件不变时,条纹间距Δx 应增大,故C 项正确.【答案】 BC 根据Δx =L d λ即可得出结论透膜,一般用折射率为1.38的氟化镁,为了使波长为5.52×10-7 m 的绿光在垂直表面入射时使反射光干涉相消,求所涂的这种增透膜的厚度?【解析】 由于人眼对绿光最敏感,所以通常所用的光学仪器其镜头表面所涂的增透膜的厚度只使反射的绿光干涉相消,但薄膜的厚度不易过大,只需使其厚度为绿光在膜中波长的14,使绿光在增透膜的前后两个表面上的反射光互相抵消.而光从真空进入某种介质后,其波长会发生变化.若绿光在真空中波长为λ0,在增透膜中的波长为λ,由折射率与光速的关系和光速与波长及频率的关系得:n =c v =λ0f λf ,即λ=λ0n ,那么增透膜厚度 h =14λ=λ04n =5.52×10-74×1.38m =1×10-7 m.【答案】 1×10-7 m二、实验操作过程和实验原理的理解现有毛玻璃屏A、双缝B、白光光源C、单缝D和透红光的滤光片E等光学元件,要把它们放在图4-5-8所示的光具座上组装成双缝干涉装置,用以测量红光的波长.图4-5-8(1)本实验的实验步骤有:①取下遮光筒左侧的元件,调节光源高度,使光束能直接沿遮光筒轴线把屏照亮;②按合理顺序在光具座上放置各光学元件,并使各元件的中心位于遮光筒的轴线上;③用米尺测量双缝到屏的距离;④用测量头(其读数方法同螺旋测微器)测量数条亮纹间的距离.在操作步骤②时还应注意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将测量头的分划板中心刻线与某亮纹中心对齐,将该亮纹定为第1条亮纹,此时手轮上的示数如图4-5-9甲所示.然后同方向转动测量头,使分划板中心刻线与第6条亮纹中心对齐,记下此时图乙中手轮上的示数________mm,求得相邻亮纹的间距Δx为________mm.(3)已知双缝间距d为2.0×10-4m,测得双缝到屏的距离l为0.700 m,由计算公式λ=________,求得所测红光波长为________m.图4-5-9【导析】依据实验操作规程和数据处理方法进行解答.【解析】本题重点考查了实验操作规程、条纹间距与波长等数据的处理问题,这些也都是历届高考考查的热点问题.(1)单缝与双缝的间距为5~10 cm,使单缝与双缝相互平行.(2)甲图的读数为2.320 mm,乙图的读数为13.870 mm,Δx=13.870-2.3206-1mm=2.310 mm(3)由Δx=ldλ可得:λ=dlΔx=2.0×10-40.700×2.310×10-3m=6.6×10-7m.【答案】(1)见解析(2)13.870 2.310(3)ld·Δx 6.6×10-7测量头有千分尺(如本例题)和游标卡尺两种结构,应根据各自的读数规则读数;利用Δx=|a2-a1|n-1计算Δx时,一定要明确n的含义.螺旋测微器是日常生活和工厂中经常使用的一种精度较高的测量长度的仪器,能正确地使用和读数是一种起码的技能,它是高考的热点.螺旋测微器的读数原则是:①以mm为单位;②整数部分由固定刻度的整数决定;③小数部分则由固定部分的半刻度和可动部分的示数共同决定:若固定部分过半刻线,则可动部分的示数加上“0.5”,若没有过半刻线,就由可动部分的示数来确定,有一点必须明确,示数一定要读到小数点后面的第三位.A.白炽灯,B.单缝片,C.光屏,D.双缝,E.滤光片(其中双缝和光屏连在遮光筒上).(1)把以上元件安装在光具座上时,正确的排列顺序是A______(A已写好).(2)正确调节后,在屏上观察到红光干涉条纹,用测量头测出10条红亮纹间的距离为a;改用绿色滤光片,其他条件不变,用测量头测出10条绿亮纹间的距离为b,则一定有________大于________.【解析】双缝干涉仪各组成部分在光具座上的正确排序为光源,滤光片、单缝、双缝、屏,或把它们全部倒过来,因本题第一项已经填好,故答案是唯一的.由Δx=ldλ知,波长越长,条纹越宽,间距越大,或由干涉条纹的特征均可得出a一定大于b.【答案】(1)EBDC(2)a b三、实验误差分析在“用双缝干涉实验测定光的波长”的实验中,若测量头中的分划板中心刻度线与干涉条纹不平行,出现如图4-5-10所示的情形,在这种情况下用测量出的相邻明(或暗)条纹间距Δx计算光波波长,则计算出的波长λ和光的实际波长λ0的关系是()图4-5-10A.λ>λ0B.λ=λ0C.λ<λ0D.无法确定【导析】分析判断出Δx的变化,再由λ=dLΔx即可得出结果.【解析】由图4-5-10可以看出,分划板中心刻度线与干涉条纹不平行导致相邻明(或暗)条纹间距Δx偏大,从而使计算出的光波波长λ=dLΔx偏大,故答案选A.【答案】 A由λ=dLΔx可知,对λ的测量产生影响的主要有两个因素,即L和Δx的测量值.到干涉图样,这可能是由于()A.光束的中央轴线与遮盖光筒的轴线不一致,相差较大B.没有安装滤光片C.单缝与双缝不平行D.光源发出的光束太强【解析】安装实验器件时要注意:光束的中央轴线与遮光筒的轴线要重合,光源与光屏正面相对,滤光片、单缝和双缝要在同一高度,中心位置在遮光筒轴线上,单缝与双缝要相互平行,才能使实验成功.当然还要使光源发出的光束不致太暗.据上分析,可知选项A、C正确.【答案】 AC2.在双缝干涉实验中,中间明条纹(零级明条纹)到双缝的路程差为零,那么从双缝到第三级明条纹之间的路程差是( )A .1.5λB .2λC .2.5λD .3λ【解析】 由Δx =nλ(n =0、1、2、3…)可知屏上的第三级亮条纹对应n =3.【答案】 D3.如图4-5-11为双缝干涉实验中产生的条纹图样:甲图为绿光进行实验的图样,a 为中央亮条纹;乙为换用另一种单色光进行实验的图样,a ′为中央亮条纹.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图4-5-11A .乙图可能是用红光实验产生的条纹,表明红光波长较长B .乙图可能是用紫光实验产生的条纹,表明紫光波长较长C .乙图可能是用紫光实验产生的条纹,表明紫光波长较短D .乙图可能是用红光实验产生的条纹,表明红光波长较短【解析】 由图可知,乙图中的条纹间距大,由Δx =L d λ可知λ乙>λ甲,A正确.【答案】 A4.在“用双缝干涉测光的波长”的实验中,装置如图4-5-12所示.双缝间的距离d =3 mm.图4-5-12(1)若测定红光的波长,应选用________色的滤光片.实验时需要测定的物理量有:________和________.【解析】 该题考查实验原理和螺旋测微器的读数,由于测红光的波长,因此用红色滤光片.由Δx =L d λ可知要想测λ必须测定L 和Δx .【答案】 (1)红 L Δx5.用波长未知的单色光做双缝干涉实验,若双缝间的距离为1 mm ,缝到屏的距离为1 m ,第20级亮条纹中心在中央亮条纹(零级亮条纹)中心上方1.78 cm 处,则该单色光的波长是多少微米?【解析】 Δx =1.78×10-220m =8.9×10-4 m λ=d Δx L =1×10-3×8.9×10-41 m =8.9×10-7 m=0.89 μm【答案】 0.89 μm。
高中物理必修二 第四章 第五节 机械能守恒定律

√A.下落至C处速度最大
B.由A至D的过程中机械能守恒
√C.由B至D的过程中,动能先增大后减小 √D.由A运动到D时,重力势能的减少量等于弹簧弹性势能的增加量
小球从B至C过程,重力大于弹力,合力向下,小球做加速 运动,小球从C至D过程,重力小于弹力,合力向上,小球 做减速运动,所以小球由B至D的过程中,动能先增大后减 小,在C点动能最大,速度最大,故A、C正确; 由A至B下落过程中小球只受重力,其机械能守恒,从B至D过程,小 球和弹簧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但小球的机械能不守恒,故B错误; 在D位置小球速度减小到零,小球的动能为零,则从A运动到D时,小 球重力势能的减少量等于弹簧弹性势能的增加量,故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题图丁中,不计细绳与滑轮间的摩擦和滑轮质量时,绳子 张力对A做负功,对B做正功,代数和为零,空气阻力对A、 B均做负功所以A、B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减少,故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4.(多选)如图所示,一轻弹簧一端固定于O点,另一端系一重物,将重物 从与悬点O在同一水平面且弹簧保持原长的A点无初速度释放,让它自由 摆下,不计空气阻力,在重物由A点摆到最低点的过程中
答案 32 J 对弹簧和木块组成的系统由机械能守恒定律有12mv02=12mv12+Ep1 则 Ep1=12mv02-12mv12=32 J.
例4 (多选)如图,一根轻弹簧下端固定,竖立在水平面上.其上方A位置有
一小球,小球从静止开始下落到B位置接触弹簧的上端,在C位置小球所
受弹力大小等于重力,在D位置小球速度减小到零.不计空气阻力,弹簧
针对训练 (多选)如图所示,下列关于机械能是否守恒的判断正确的是
第四章第5节光的色散

注意: 1.红外线、红光、紫外线、紫光是不同的,红外线、 紫外线都是看不见的光,而红光、紫光是可见光。
2. 红外线和紫外线也是光,也遵循光的传播规律。在 均匀的同种介质中,红外线和紫外线也是沿直线传播 的;若遇到反射面,也会发生反射,且反射时都遵循 光的反射定律。
色散的概念 太阳光是白光,它通过棱镜后被分解成各种颜色
的光,这种现象叫光的色散。 生活中的色散现象
在太阳光下吹出的 泡泡是色彩缤纷的
雨后的天空悬浮着大量 的细小水珠,太阳光照射到 这些小水珠上,经反射、折 射后发生色散形成绚丽的彩 虹。
如果这些色光刚好进入我们的眼睛,我们就能 看到彩虹了。
做一做:太阳光的色散 如果没有三棱镜,也可以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来进 行光的色散实验。在深盘中盛一些水,盘边斜放一个 平面镜,使镜的下部浸入水中。让一束阳光照射在水 下的平面镜上,并反射到白墙或白纸上。观察墙壁或 白纸上反射光的颜色。
大海和天空的颜色
海水本身无色透明,但太阳光进入海水中时,因 为太阳光中的蓝光、紫光会被水中粒子阻挡、反射而 均匀地发散到各个方向,其它色光则被吸收,所以我 们的眼睛只看到了被散射出来 的蓝光、紫光,因而大海看上 去呈碧蓝色,同理,天空呈蔚 蓝色也是大气散射了太阳光中 的蓝光、紫光造成的。
新知探究 跟踪训,它们按照
红、橙、黄、绿、蓝、靛、紫的顺序排列,形成太阳 的可见光谱。
红外线
可见光
紫外线
在可见光谱的红光之外是红外线,紫光之外是紫 外线,人眼都看不见,这部分光叫做不可见光。
1.概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四章 第5节《光的散射》(共15张PPT)

• 7、“教师必须懂得什么该讲,什么该留着不讲,不该讲的东西就好比是学生思维的器,马上使学生在思维中出现问题。”“观 察是思考和识记之母。”2021年11月9日星期二10时37分3秒10:37:039 November 2021
1666年,英国物理学家牛顿用玻璃三棱镜 分解了太阳光,这才揭开了光的颜色之谜。
——
彩虹就是太阳光在传播中遇到空气中
的水滴,经反射、折射后产生的现象。
色散
太阳光通过棱镜后被分解成各种颜色的光.这种
现象叫光的色散
红 橙 黄 绿 蓝 靛 紫
• 1、“手和脑在一块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 • 2、一切真理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们重新发现,至少由他们重建。 • 3、反思自我时展示了勇气,自我反思是一切思想的源泉。 • 4、好的教师是让学生发现真理,而不只是传授知识。 • 5、数学教学要“淡化形式,注重实质.
• 8、普通的教师告诉学生做什么,称职的教师向学生解释怎么做,出色的教师示范给学生,最优秀的教师激励学生。上午10时37 分3秒上午10时37分10:37:0321.11.9
色散
不同颜色的光,通过三棱镜的偏折不同,红色光偏 折最小,紫色光偏折最大,偏折从小打到依次为: 红、橙、黄、绿、蓝、靛、紫。
自主预习
第5节 光的散射
1.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被分解成各种颜色的光, 如果用一个光屏承接,颜色依次是红、_橙__、黄 _绿__、蓝、_靛__、紫。
2.色光的三原色分别是_红__、_绿__、_蓝__.
3.大自然中的彩虹、日晕、华等现象,都是由于 _光__的__色_散___而形成的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二力为平衡力,C错误.物体重力的反作用力作用在地
球上,D错误.
栏目 导引
第四章
牛顿运动定律
2.(2015· 南京高一检测)物体静止在斜面上,如图所示,下列说 法正确的是( BC )
A.物体对斜面的压力和斜面对物体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B.物体对斜面的摩擦力和斜面对物体的摩擦力是一对作用力 和反作用力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同时产生,同
时变化,同时消失,性质相同,故选项B、D正确,选项A、 C错误.
栏目 导引
第四章
牛顿运动定律
[借题发挥]
正确理解牛顿第三定律中“总是”的含义
“总是”是强调对于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作用力与反作 用力的关系都成立.对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1)不管物体的大小、形状如何,例如,大物体与大物体之间, 大物体与小物体之间,任何形状的物体之间,其相互作用力 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 (2)不管物体的运动状态如何,例如,静止的物体之间,运动 的物体之间,静止与运动的物体之间,其相互作用力总是大 小相等、方向相反的.
不一定同时产 生或消失,无 依赖关系
栏目 导引
第四章
牛顿运动定律
一对相互作用力
一对平衡力 不一定是同性 质的力
力的 性质
不 同 点
一定是同性质 的力
作用 效果
因为一对作用力与反作 用力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一对平衡力的作 各自产生作用效果,故 用效果是使物体 不能作为使物体平衡的 处于平衡状态, 合力为零 条件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C.物体所受重力和斜面对物体的作用力是一对平衡力
D.物体所受重力可以分解为沿斜面向下的力和对斜面的压力
栏目 导引
第四章
牛顿运动定律
[解析]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平衡力作 用在同一物体上.选项A错误,选项B、C正确.物体的分力 和合力应是针对同一物体,效果相同,故选项D错误.
栏目 导引
共同点
栏目 导引
第四章
牛顿运动定律
———————(自选例题,启迪思维) 1. (2015· 北京四中高一检测)如图所示,吊于电梯天花板上的 物体处于静止状态,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 A.绳对物体的拉力和物体对绳的拉力是作用
力与反作用力
B.物体的重力和物体对绳的拉力是一对平衡力 C.物体的重力与绳对物体的拉力是作用力与反
(3)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产生和消失是同时的.两者中若有一
个产生或消失,则另一个必然同时产生或消失.
栏目 导引
第四章
牛顿运动定律
一对相互作用力与一对平衡力的比较
一对相互作用力 作用对 象 不同 点 作用时 间 两个力分别作用在 两个物体上 相互依存,不可 单独存在,具有 同时性 一对平衡力
两个力作用在 同一物体上
1.表达式:F=-F′,负号表示作用力F与反作用力F′的方
向相反. 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四个”特征 等值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总是相等的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方向总是相反的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在同一条直线上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性质总是相同的
栏目 导引
反向
共线 同性质
第四章
牛顿运动定律
2.“掰腕子”是比较臂力大小的一种常见比赛.在一次“掰
栏目 导引
第四章
牛顿运动定律
二、牛顿第三定律 (阅读教材第81页第4段至第83页第1段) 1.实验探究 如图,两个弹簧测力计A和B连接在一起,用手拉A,结果发 相等 现两个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___________ 的.改变拉力,弹簧 测力计的示数也随着改变,但两个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总是 相等 相等 ___________ ,这说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__________ ,方 相反 向___________ .
栏目 导引
第四章
牛顿运动定律
思想方法——转换研究对象在牛顿运动定律中的应用 在分析问题过程中,如果直接求物体受到的某个力F的大小 和方向不容易时,可以转换研究对象,利用牛顿第二定律 结合运动学知识先求出力F的反作用力F′,再根据牛顿第三
定律求出F.
栏目 导引
第四章
牛顿运动定律
[范例]
如图所示,光滑斜面上放有质量为M的木板,其上
第四章
牛顿运动定律
第五节
牛顿第三定律
第四章
牛顿运动定律
[学习目标]
1.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了解作用力、反作 2.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的含义. 3.会用牛顿第
用力的概念.
三定律解决简单问题.
力.
4.会区分平衡力和作用力与反作用
第四章
牛顿运动定律
一、作用力和反作用力(阅读教材第81页前3段)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物体间相互作用的这一对力称为 作用力 和___________ 反作用力 ,其中任意一个力称为作用力,另 __________ 反作用力 . 外一个力称为___________
栏目 导引
第四章
牛顿运动定律
A.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始终相等,因此物体受力平衡 B.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始终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 条直线上 C.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始终作用在一个物体上,合力为0 D.牛顿第三定律研究的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因此不论物 体如何运动,物体间相互作用的关系相同 [解析]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物体间的一种相互作用,同时 产生、同时消失,性质相同,与物体是否运动无关;作用力
第四章
牛顿运动定律
3.如图所示,甲、乙两人在冰面上“拔河”.两人中间位置 处有一分界线,约定先使对方过分界线者为赢.若绳子质量 不计,冰面可看成光滑,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甲对绳的拉力与绳对甲的拉力是一对平衡力
B.甲对绳的拉力与乙对绳的拉力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C.若甲的质量比乙的大,则甲能赢得“拔河”比赛的胜利
D.马拉车不动或车匀速前进时,马拉车的力与车拉马的力
才大小相等 [思路探究] (1)马拉车的力和车拉马的力的关系与物体的运
动状态是否有关?
(2)车能前进、或匀速前进、或加速前进的原因是什么?
栏目 导引
第四章
牛顿运动定律
[解析] 由牛顿第三定律可知,马拉车的力和车拉马的力是 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始终相等.而车的运动状态的 变化,是由车受到的合外力决定的.当马拉车的力较小时, 拉力与车受到地面的摩擦力大小相等,车保持静止;当马拉
表面粗糙,为使木板能在斜面上静止不动,今有一质量为m 的猫在上面奔跑,试求猫的运动方向及加速度大小.
[思路点拨]
解答本题可按以下思路分析:
栏目 导引
第四章
牛顿运动定律
[解析]
对板受力分析:
对猫受力分析:
由平衡条件: Ff= Mgsin α 由牛顿第三定律知猫受摩擦力斜向下 Ff ′+mgsin α=ma, M 由 Ff′= Ff,故 a= + 1 gsin α m 猫加速向下运动.
与反作用力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在同一条直线上,分别
作用在两个物体上的力不能求合力.故选项B、D正确,选项 A、C错误.
栏目 导引
第四章
牛顿运动定律
3.关于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D ) A.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因而合力 为零 B.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同一性质的力 C.因为地球质量大于物体质量,所以地球对物体的作用力 大于物体对地球的反作用力 D.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 [解析]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作用在两个物体上,不能求合力;
D.若乙收绳的速度比甲的快,则乙能赢得“拔河”比赛的
胜利
栏目 导引
第四章
牛顿运动定律
[解析] 甲对绳的拉力与绳对甲的拉力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故A错;甲对绳的拉力与乙对绳的拉力是一对平衡力,故B 错;若甲质量比乙大,则甲的加速度比乙小,可知乙先到分 界线,故甲赢得拔河比赛的胜利,故C正确;绳的速度的大 小并不能决定拔河比赛的输赢,故D错误.
M [答案] 猫加速向下运动 + 1 gsin α m
栏目 导引
第四章
牛顿运动定律
如图所示, 一个箱子放在水平地面上,箱内有一固定的竖直
杆,在杆上套着一个环,箱和杆总质量是M,环的质量为m,
已知环沿着杆加速下滑,环与杆间的摩擦力大小为Ff,则此 时箱子对地面的压力为( D ) A.Mg B.(M+m)g C.(M+m)g-Ff D.Mg+Ff
栏目 导引
第四章
牛顿运动定律
解析:取箱子为研究对象,它受向下的重力Mg、环给它向下 的摩擦力Ff和地面的支持力FN三个力的作用而平衡,FN=Mg
+Ff,由牛顿第三定律知,箱子对地面的压力F′N=FN=Mg
+Ff,D正确.
栏目 导引
第四章
牛顿运动定律
栏目 导引
第四章
牛顿运动定律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车的力大于车所受到的地面摩擦力时,车就开始运动并加速
前进.正确选项为C.
栏目 导引
第四章
牛顿运动定律
2.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传感器技术的有机结合,就可以 把看不见、摸不到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显示在计算机屏幕
上.现把两个相互作用的弹簧挂钩与传感器接在计算机屏幕
上,出现的结果如图所示,通过观察分析两个力传感器的变 化曲线,可得结论( BD )
栏目 导引
第四章
牛顿运动定律
[借题发挥]
区别作用力、反作用力与平衡力的简单方法
区别作用力、反作用力与平衡力,最简单的方法是看一对力 所涉及的物体的个数. (1)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只涉及两个相互作用的物体,是甲物体
对乙物体,乙物体对甲物体的关系,一对力分别作用在两个
物体上. (2)相互平衡的一对力涉及三个物体,即两个物体同时与处于 平衡状态的物体发生作用,一对力必须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