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手抄报图片
推广普通话手抄报九年级精美好看5张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开口一件事:大家说好普通话,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推广普通话手抄报,供大家参考。
推广普通话手抄报1众所周知,普通话作为我们汉民族的共同语言,必将成为现代汉语的代表,而世界上又有四分之一的人使用汉语。
因此,学好普通话,将是我们与他人沟通的一把金钥匙,我们的道德、修养、文化都将在普通话中得以充分展现。
中国的文字从甲骨文到楷书经历了上下三千年的历史,漫漫长河,倾注了多少人的努力,才有了今天这个珍贵的历史财产,一个个方块字交织在一起才有了今天的汉语,这是何等的骄傲啊!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文化古国,是个多民族多语言的国家,因而必须要有一个完整规范的民族语言,普通话作为多年来实行的民族共同语,已经以他本身的运用性证明了其存在的必要性。
他必将成为各民族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的纽带。
说好普通话,能提高我们的综合素质,陶冶爱国情操。
可是在校园里大家对普通话的重视还远远不够。
普通话是我们日常交流的工具,是文明与进步的象征。
我们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地区都有自己的方言,试想:如果你与一个使用着你完全听不懂的方言的人来交谈,会怎么样呢?是面面相觑?还是怒目相视?如果我们人人都说普通话,人人都使用文明的用语,那么又会怎么样呢?结果是不言而喻的。
但如果没有标准普通话的基础,就势必又带来很多麻烦:朋友的烦恼不能分担,快乐不能分享,孤独感便会油然而生!而普通话便会是我们敞开心扉,打开心灵之窗的叩门砖,然而现实却存在着许多问题,带着很浓厚家乡口音的普通话在校园里频频出现,卷舌、翘舌、平舌等掌握不正确的错误更是层出不穷,这不仅会闹出很多笑话,而且也有损全我们的形象。
纵观全球,世界各国“孔子”学院极受欢迎。
外国掀起汉语热,汉语潮。
也说明了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力。
像央视的《汉语桥》等节目在国外有着非常高的收视率。
汉语走向世界,中国走向世界,中国成为世界的焦点,普通话将会成为世界流行语之一。
推广普通话手抄报模板

推广普通话手抄报模板
“推广普通话,弘扬中华文化。
”这是当今的一个热门话题。
我认为,“普通话”并不普通,它把十几亿中华人民的心连在了一起,人们交流得更加方便。
让我们为这统一全国的精美语言而喝彩!
推广普通话手抄报
推广普通话宣传标语
1.沟通----从普通话开始
2.讲普通话,写规范字,做文明人,创新风尚
3.普及普通话,四海是一家
4.普通话:情感的纽带,沟通的桥梁
5.学好普通话,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用好普通话,是每个中国人的骄傲
6.普通话,让社会更温馨,让生活更精彩
7.说普通话,迎四方宾客;用礼貌语,创文明社区
8.普及九州,通达四海,话为良媒,心无阻碍
9.一人一句普通话,中华美德靠大家
10.用普通话构建一个语言家园:心,可以住得更近
11.大家来说普通话,亲情关爱遍中华
12.同在一片蓝天下,人人都说普通话
13.一家人不说两家话,中国人爱说普通话
14.说普通话,爱新中华;携万众心,建现代化
15.普通话--时代的需求,时尚的追求
16.同祖同根,同声同心,同讲普通话,同传中国情
17.面向现代化,推广普通话
18.美丽青春、魅力语言
19.普通话,通天下
20.面向现代化,推广普通话。
推广普通话,奋进新征程的手抄报模板

《推广普通话,奋进新征程》手抄报模板一、背景介绍推广普通话是我们国家教育和文化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同时也是每个我国人应尽的社会责任。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征程中,普通话作为国家通用语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为了更好地推广普通话,让我们共同奋进新的征程。
二、推广普通话的意义1. 促进全国语言文化交流:普通话是沟通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重要语言工具,推广普通话可以促进全国语言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2. 提高国民素质:普通话的规范使用可以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和语言表达能力,有利于国家形象的提升。
3.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通话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推广普通话有利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三、推广普通话的现状1. 学校倡导:各级学校纷纷倡导普通话的规范使用,推动学生在学习和日常交流中使用普通话。
2. 社会宣传:各种媒体和社会组织积极开展普通话推广活动,提高全民的普通话意识。
3. 政府支持: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法规,加大对普通话推广工作的支持和投入。
四、我们的努力1. 提高自身素质:要自觉树立普通话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的普通话口语和书面表达能力。
2. 积极参与活动:参加普通话推广活动,积极宣传普通话的重要性,影响他人树立普通话意识。
3. 合作支持政府:支持政府开展各项普通话推广活动,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和政策。
五、展望未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征程中,普通话作为国家通用语言,将在未来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我们应该不断努力,积极参与普通话的推广工作,为国家的语言文化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普通话推广工作一定能够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总结回顾: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征程中,普通话作为国家通用语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我们每个人都应当有意识地去推广普通话,提高自身的语言素质,积极参与普通话推广工作。
只有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普通话推广工作才能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推广普通话手抄报五年级模板5张

推广普通话手抄报五年级模板5张用普通话构建一个语言家园:心,能够住得更近,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推广普通话手抄报,供大家参考。
推广普通话手抄报1普通话是中华民族的通用语言。
能够做到“人人都讲普通话”是我们的责任。
因为,人人都讲普通话,是维护国家主权统一,增进民族团结的良好通道。
几年来,我校不断开展各项话动,例如:踩街、出黑板报以及各项专以“推广普及普通话”为内容的活动,让同学明白,普通话的作用及好处。
我校做为首届“泉州市语言文字规范校”,极度重视优秀文化的重要,并以学校自编《人文修养》提供给在校学生。
普通话为仅只是随口说说,重要的是,它是民族团结的纽带、的桥梁。
在晋江这个繁荣昌盛的城市,外来工,当地住户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状况:你说你的语言,我说我的语言。
“市民素质高一分,城市形象美十分。
”如果大家都说普通话,那么我们这个城市就会更美好。
为此,我校师生倡议:“将普及普通话作为提升市民人文素养、提高城市文明形象的重要和谐内容和举措,以党政机关为龙头,以学校为基础,以新闻媒体为榜样,以公共服务行业为窗口,依法推进,加快普及。
”因此,行动起来吧,每一位市民,为构建和谐社会献出一份力量——人人都讲普通话,处处盛开文明花。
推广普及普通话,让全国人人都讲普通话,让普通话成为全国的“工作用语、服务用语和公共交际用语。
最后,我想说:推广普及普通话,构建和谐新晋江。
人人都讲普通话,处处盛开文明花。
推广普通话手抄报2语言是人类交流的唯一道路,没有它,人类交流就将受到阻碍。
当然,没有语言,社会就根本发展不到今天这种地步。
文字让我们环游在它的世界里,感受到语言的美好和韵味。
所以,学好说话和写好文字是我们必须要做的事。
看看我们家因为语言而令人发笑的“蠢事”吧!“啊,真是无聊的一天。
真闲啊!”我微睁着眼睛抱怨道。
我顺手拿了一本书,看了一会儿。
突然,一阵“咣啷啷”的开门声传到我的耳朵里,我愣住了,合上书看看到底是谁。
“呵呵,果然是老爸,我没有猜错。
推广普通话共筑中国梦手抄报资料

推广普通话共筑中国梦手抄报资料普通话,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也是我国各民族之间通用的交际用语。
它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推广普通话,对于消除语言隔阂、促进社会交往、增强民族凝聚力、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一、推广普通话的重要性1、促进交流与沟通在我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多方言的国家,语言不通往往会成为人们交流的障碍。
推广普通话能够让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们更加顺畅地交流思想、传递信息,增进彼此的了解和友谊。
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工作学习中还是在商务往来中,普通话都能为我们搭建起沟通的桥梁,提高交流的效率和质量。
2、推动经济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我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交流日益频繁。
普通话作为我国的通用语言,在国际贸易、招商引资、旅游服务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具备良好的普通话水平,能够更好地与国内外客户沟通合作,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促进经济的发展。
3、传承中华文化汉语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普通话则是现代汉语的规范形式。
通过推广普通话,能够更准确、更广泛地传播中华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同时,也有助于促进文化创新和发展,使中华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4、增强国家凝聚力语言是民族的重要特征之一,共同的语言能够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
推广普通话能够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融合,增强国家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二、普通话的发展历程普通话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早在古代,就有了通用的汉语书面语,但口语却存在着较大的地域差异。
20 世纪初,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白话文逐渐取代文言文成为书面语的主流。
1955 年,“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和“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确定了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名称为“普通话”,并明确了其定义和标准。
此后,国家通过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大力推广普通话,使其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和应用。
三、推广普通话的现状与挑战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推广普通话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手抄报内容

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手抄报内容
推广普通话标语
1、正确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大力推广普通话。
2、文明语深入男女老少心,普通话融汇东西南北情。
3、普通话——情感的纽带,沟通的桥梁。
4、可爱中国娃,爱说普通话。
5、普通话是您出行的第一名片。
6、学好普通话,沟通你我他。
7、学说普通话,推广靠大家。
8、请说普通话,书写规范字;使用文明语,争做文明人。
9、说好普通话,方便、文明又高雅。
10、普通话是沟通的工具,规范字是文明的标志。
11、推广普通话,责任你我他。
12、正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13、说普通话,写规范字,做好学生。
14、说普通话,迎四方宾客;用文明语,送一片真情。
15、爱我大中华,讲好普通话。
16、勤为谁靓;文明语,胜蜜橘,沁人心脾名声扬。
17、爱国旗,唱国歌;说普通话,用规范字。
18、讲普通话,做中国人;写规范字,做文明人。
19、讲普通话,写规范字,做文明人,创新风尚。
20、普通话不普通,她是人们走向未来的标志,她让我们与奥运接轨,与世界接轨!
21、说好普通话,方便你我他。
普通话规范字手抄报版面设计图

我说普通话我写规范字手抄报
推普手抄报作品
小学生推广普通话Βιβλιοθήκη 抄报作品欣赏推广普通话手抄报版面设计图
说普通话写规范字手抄报
讲普通话写规范字手抄报作品图
文明从讲普通话做起主题手抄报
讲普通话手抄报版面设计图
遨游汉字王国手抄报
书法手抄报
“我爱你中国”手抄报作品展_共7张
推广普通话手抄报设计:说普通话,从我做起
普通话规范字手抄报版面设计图
写规范字说标准话手抄报图片
请讲普通话请写规范字手抄报
推普手抄报版面设计图-9P
讲普通话写规范字手抄报版面设计图
说普通话写规范字做文明人手抄报作品
普通话与文明同手抄报
爱我母语爱我中华手抄报图
我是中国娃爱说普通话手抄报图片
讲普通话写规范字手抄报设计
说好普通话写规范汉字手抄报图片
大力推广普通话手抄报设计
“我是中国娃爱学普通话”主题手抄报设计
推广普通话电子报设计
推普手抄报设计:说好普通话方便你我他
学生推广普通话手抄报
推广普通话手抄报简单

推广普通话手抄报简单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手抄报五年级图片1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手抄报五年级图片2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手抄报五年级图片3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手抄报五年级图片41、普通话:神州音,华夏情。
2、我是中国娃,爱说普通话。
3、56个民族56朵花,56种语言汇成一句话:请说普通话。
4、请讲普通话,不分你我他;讲好普通话,共爱一个家。
5、说好普通话,“知音”遍华夏。
6、普通话同青春携手,文明语和时尚并肩。
7、说普通话,从我做起。
8、推广普通话,靠你、靠我、靠大家。
9、普通话——让生活更精彩,让社会更温馨。
中国总共有十三亿人口,五十六个民族,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方言,四川话、北京话、南京话……如果两个有着不同方言的人碰在一起,对话起来,肯定会有困难,因此,便产生了一种全国的共同语———普通话。
其实,在春秋时期已经有了一种共同语,叫雅言。
汉代时,共同语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当时把共同语叫做通语,从古至今,共同语一直在不断的发扬、改善,慢慢地演变成了现在的普通话。
普通话是现在中国的共同语,主要以北京话发音为主,普通话自产生以来,便推广到了各省各市,越来越多的人在使用普通话。
有了普通话,不同方言的人交流起来方便了,不用像从前一样吃力的听、领会。
普通话在全国各地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让中华民族更加团结一心,更好地促进了社会发展。
现在,全国上下都在提倡讲好普通话,校园里、街道上都立起了讲好普通话的牌子。
如果把五十六个民族比作电线杆,那么普通话就是连接着电线杆的电线,接通了各个民族交流的电路。
我们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未来的新主人,因此,我们更有理由要学好普通话,小时候是学习普通话的最佳时刻,因为小时候学的,长大后忘不了。
可是现在,中国更多的人在学习外语,因而忽略了普通话的重要,把外语放在了第一位,所以,推广普通话迫在眉睫。
猜你感兴趣:1.关于五年级手抄报图片大全2.关于五年级简单又漂亮汉字的手抄报图片大全3.小学五年级手抄报图片大全4.关于五年级汉字王国的手抄报内容图片5.五年级关于有趣的汉字手抄报图片6.五年级关于汉字的手抄报图片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手抄报图片【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手抄报图片:临近中国的国家受中文的影响】关于汉字使用简体还是繁体的争论由来已久,近日两会召开,又有政协委员提出恢复部分繁体字,再次引发争议。
事实上简繁之争不只存在于中国,周边国家如日、韩、新、马、泰等也因受到中华文化影响,不同程度地使用汉字,并有过相关争论。
位于马六甲海峡的新加坡,就是一个大量使用中文和简体字的国家:不仅中文标示随处可见、国民华语水平普遍较高,连新加坡的“国父”李光耀也曾为竞选苦学中文和福建方言,近年还在《学语致用——李光耀华语学习心得》一书中介绍学习心得——可见中文的重要性。
这是怎样的历史和社会条件造成的结果呢?新加坡是一个典型的多元种族社会,华族、马来族、印度族和其他种族并存。
据1957年人口普查统计,新加坡的母语群体有25个之多,因此素有“种族博览会”和“语言(方言)博览会”之称。
1959年新加坡脱离殖民统治成立自治邦,出于生存和政治策略的考虑,自治邦宪法规定马来语、华语、泰米尔语和英语为新加坡的官方语言。
然而由于语言林立、种族摩擦频发、国家意识淡薄,新加坡需要确立一种各族群都能接受的共同语言。
李光耀曾在回忆录中说:“各族之间务必要有一种共同的语言,这一点在新加坡武装部队中尤其明显。
军队里的方言和语种多得可怕,即使得一起上战场,彼此也不能以任何一种官方语言沟通。
许多国民服役人员只会讲方言,军队里不得不特别为他们成立福建话兵团。
”新加坡政府最终选择英语作为共同语的原因主要有三:英语是中立语言,不会引发三大民族之间的语言地位之争,也有利于国家意识的建立;同时考虑到英国曾统治新加坡近140年,英语一直是行政、法律、商业和社会活动中的工作语言,已有一定的族际沟通和交流的基础;此外英语是国际共同语言,是国际商贸中最有效的交流工具。
然而英语是前殖民者的语言,将其确立为第一语言可能引发各民族的抵触情绪。
因此新加坡政府在1960年代中期确立了“英语+母语”的双语教育政策,从而兼顾英语的政治、经济功能和新加坡人对母语的感情依附。
在约300万新加坡总人口中,华族约占77%,马来族约占14%,印度人约占7%,其他民族如亚欧后裔、欧洲人和阿拉伯人等约占2%。
在这个华族人口占绝对优势的移民社会里,华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就目前的双语教育制度而言,政府的语言规划政策是最主要的推动力。
推广的过程颇多曲折,李光耀曾著《我一生的挑战——新加坡双语之路》回忆这段经历。
为什么要用简体字:节省学习成本,紧跟华文发展主流在殖民政府统治时期,新加坡的华族子弟主要是通过在自己的方言社区里的私塾教师的讲授来学习华语的。
辛亥革命后,随着“国语运动”兴起,华语教育在东南亚各国和南洋各地的华人社区中展开。
在推行汉字简化方案之前,新加坡的华文应用呈现简体字、繁体字、异体字和自造简体字并存混用的现象。
1960年代新加坡开始使用简体字,是配合双语政策实施的一项改革。
由于华语最困难的就是书写能力的学习,简体字可节省书写及学习的时间,因此以简体字取代繁体字,可简化华语的学习。
《叻报》,1925年新加坡的白话文、繁体字报纸1968年8月,新加坡政府教育部成立“汉字简化委员会”,于1969年颁行《简体字表》。
该表审订了502个简体字,又称《502简体字表》。
但是这些字的简化并不全面,其中还有新加坡本地特有的简体字(与中国的简化字不同),如“伩(信)”。
1974年3月,新加坡教育部颁布《简体字总表》,把简体字增加到2200多字;1976年5月发布了更加完善的《简体字总表》修订本。
该修订本删除了新加坡本土的简体字,以及中国没有简化而新加坡加以简化了的简体字;同年,教育部颁发《异体字表》和《新旧字形对照表》,删除不必要的异体字,并规范经简化汉字的笔画。
此后新加坡的简体字与中国大陆地区通行的简化字基本相同。
新加坡特有的简体字1974年,新加坡教育部规定教科书须横排印刷,由左到右;剑桥会考华文考试开始改为横写。
政府的公函、通告、招贴、表格等,率先横排横写,接着各报章、杂志和其他出版物也相率横排横写。
中国则是于1955年开始推行横写横排。
语言政策也影响了新加坡华文报纸的形态,如《南洋商报》和《星洲日报》从1970年开始尝试采用简体字代替繁体字排印。
1979年这两份报纸对编排方式也进行了改革,将新闻版面改成横排,报页也变为向左翻,与西方报纸保持一致。
1980年和1983年,新加坡教育部又先后颁行《小学分级字表》和《中学华文字表》,两个表的字体都是根据简体字、新字形和规范字颁行的,新加坡由是进入全面使用规范字的时代。
新加坡教育部高级政务部长蔡崇语在国会上曾说:“我们目前采用的简体字,实际上是把中国的简体字引进来。
”有人对简体字有疑虑,新加坡一家英文报纸指出:那些认为简化将会摧毁华文字体优美的学者,应该记得,占有人类五分之一和作为华文最大应用者的中国,自1949年以来便广事推行简体字。
因此,除非我们能扬弃旧的偏见而采用简体字,否则我们将有被抛出华文发展主流的危险。
(谢世涯:《新中日简体字研究》,语文出版社,1989年,第123-124页)统一“南腔北调”:推行汉语拼音,取代注音符号在拼音方面,早年新加坡华语教学以“注音符号”为准。
1920年代初在新加坡兴起的华语教育,主要是利用注音字母对语文课本进行注音,教学的目的是阅读和写作,并非口语。
1950年代以后,以注音字母作为音序排列的字典开始出现,如《国语辞典》、《汉语辞典》。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辞典的注音依据是北京语音。
在没有明确的华语语音标准之前,新加坡华语教师由于大部分来自中国南方地区,本身口音带有浓厚的方言语音色彩,能发标准华语语音的教师不多,南腔北调的情况比较严重。
因此学生掌握的华语语音差异较大,总体水平参差不齐,这种情况在1950、1960年代仍普遍存在。
1958年2月11日,中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正式批准《汉语拼音方案》。
1958年秋季开始,《汉语拼音方案》作为小学生必修的课程进入全中国的小学课堂。
从1957年到1962年,中国的普通话审音委员会分三次发表了《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稿》,总共审订了两千多条异读词。
而新加坡共和国政府于1971年开始采用“汉语拼音方案”。
1971年,新加坡出版的华文第二语文小学课本采用汉语拼音,同时用“注音符号”给课文的生字注音。
第二年,新加坡的语文课本便不再使用“注音符号”,只剩汉语拼音。
中国的汉语拼音方案颁布于1958年,新加坡从1971年开始采用。
为顺应情势的变化,新加坡的语文教师纷纷自发地学习汉语拼音方案,新加坡教育部、各教师团体以及一些民间团体都纷纷举办汉语拼音训练班。
新加坡无线电广播电台也安排了一系列的汉语拼音讲座,以满足听众学习汉语拼音的需要。
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规范的华语教育仍限于课堂,在实际的华语使用中,由于移民来自中国南方各地区,方言非常强势。
例如,新加坡华人的姓名,一向是根据不同籍贯的方言拼写的,像“陈”这个姓,约有Tan(闽南、潮州)、Chan(广东)、Chin(客家)、Tang(福州)、Ding(福清)、Teng(闽北)、Chen(中国)、Chern(台湾)等不同的方言拼写方式。
而同一个“慧”字,使用闽方言的人拼作Hwee,使用粤方言的人拼作Wei,还有人拼作Hui。
新加坡教育部于1973年推行汉语拼音后,建议在籍学生或婴孩出生时,采用汉语拼音拼写英文姓名,以减少方言的影响。
然而这项措施带来极大的反弹。
不少华人的华语姓名惯以方言发音,其姓氏已成为身份认同的一部分,把姓Tan改为姓Chen(“陈”),认为把祖宗的姓也改了。
也有些家长认为,在过去所有的证件中姓名都是以方言拼写的,改用汉语拼音,将引起混淆或造成法律纠纷。
尽管面临舆论的反对,新加坡政府仍坚持于1980年开始在小学实施这一方案,并扩及全国中小学。
1993年,新加坡国民登记局趁全国更换新身份证之际规定加印汉字姓名,才进一步解决这一问题。
新加坡如何推广“标准语”:“多讲华语,少说方言”如前所述,新加坡华族内部多种方言混杂。
为了促进华语在社会上规范使用,消除华族内各方言群之间的语言隔阂,新加坡政府于1979年开始在全国举行“推广华语运动”,鼓励华人以普通话代替方言。
推广华语运动的开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79年至1992年,主要目标是让华语成为华人的共同语言;第二阶段从1991年开始,对象转为华人中的英语社群,目的是鼓励习惯使用英语的人士多讲华语,强调华语的文化价值。
1979年9月7日,新加坡总理李光耀在新加坡大会堂主持“推广华语运动开幕典礼”。
他在开幕致辞时表示,尽管在公共场所人们讲方言最为普遍,但如果家长愿意放弃方言以减少子女的功课负担,他们可以专心学习华语和英语。
而政府将下令全体公务员,包括医院和诊疗所的服务人员,特别是负责柜台的工作人员,必须用华语与公众人士交谈。
“多讲华语、少说方言”的各项活动迅速推及全国,出租车司机、营业人员佩戴“我会讲华语”的徽章,各社团、会馆也纷纷成立推广华语小组。
1979年10月30日,电视台为配合推广华语运动,推出了华语配音的电视连续剧《倚天屠龙记》,该剧是香港摄制的、在新加坡最受欢迎的粤语片;后来电视台又推出以华语配音的粤语武侠连续剧《萧十一郎》。
这一措施一度受到方言视众的反对,尤其是老年人,但后期方言观众也逐步习惯了华语的配音。
1978年首播的香港无线电视剧集《倚天屠龙记》,郑少秋、汪明荃、赵雅芝主演;1979年新加坡推出华语配音版。
1980年1月9日电视台播出了“两种语言的掌握和多种语言社会一一与总理一席谈”节目,由四位新闻从业者与李光耀总理畅谈语言问题。
李光耀认为,会讲华语的华族人士应起带头作用,使华语能够迅速推广和普及,逐渐取代方言而成为华族人士的共同语。
同时主张拼写华人姓名时,应照华语的发音来拼写。
此后新加坡每年都要举行一次“华语运动月”,每次有不同主题,如1979年是“多讲华语、少说方言”,1982年是“在工作场合讲华语”。
同时每年的“华语运动月”都要突出一个工作的重点或中心任务,比如1983年是“巴刹(市场)和食物中心”,1986年是“饮食业的经营者和华族顾客”,1987年则是“中元节集会”。
风靡一时的新加坡国际大专(华语)辩论赛,图为1993年“狮城舌战”现场照片。
李光耀在回忆录中说:“1965年独立之初,我们决定推行华文为第二语文的政策是正确的。
新加坡华族讲七种中国南方的主要方言,在这种情况下,比较容易说服大家一起改用华语。
……对许多新加坡人来说,方言是真正的母语,华语不过是次母语。
不过,再过两代人,华语就会成为新加坡华人的母语了。
”在政府的推动下,讲华语的家庭从1980年的26%增加到1990年的60%,数字还在不断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