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6课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第6课《声音的高与低》优质课说课稿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第6课《声音的高与低》优质课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声音的高与低》这一课是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的第6课。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声音的高低与振动快慢的关系,以及声音的传播。
教材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设计了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动脑,积极主动地获取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他们对于声音有一定的了解,但对声音的高低与振动快慢的关系以及声音的传播规律还不够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自主探究声音的高低与振动快慢的关系,以及声音的传播。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声音的高低与振动快慢的关系,以及声音的传播。
2.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动脑,积极主动地获取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使学生感受到科学的魅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声音的高低与振动快慢的关系,声音的传播。
2.教学难点:声音的高低与振动快慢的内在联系,声音的传播规律。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让学生感受到声音的高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声音的高低与振动快慢的关系: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声音的高低与振动快慢的关系。
3.探究声音的传播: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引导学生了解声音的传播规律。
4.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简洁明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声音的高低与振动快慢的关系2.声音的传播规律八. 说教学评价本节课的评价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学生实验操作的准确性2.学生实验报告的完整性3.学生课堂参与度4.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九. 说教学反思在课后,我将对本次教学进行反思,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2.教学方法的适用性3.学生学习效果的分析4.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5.改进措施以上便是我对《声音的高与低》这一课的说课稿。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第6课《运动的小车》优质课说课稿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第6课《运动的小车》优质课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运动的小车》这一课是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的第6课。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探究小车的运动,了解和掌握简单的物理知识,如力和运动的关系。
教材以学生熟悉的小车为载体,引导学生从观察和实验中发现问题,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他们对小车有一定的兴趣,对于力和运动的关系也有一定的认知基础。
但在具体操作实验和解决问题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培养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积极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对科学的热爱。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2.难点:学生能够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探究实验法、合作交流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小车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小车的兴趣,进而引入本课的主题。
2.探究小车的运动: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小车的运动情况,引导学生发现力和运动的关系。
3.解决实际问题: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解决实际问题,如如何使小车运动更远、更平稳等。
4.总结与拓展:学生总结本课所学内容,进行拓展训练,如设计一辆理想的小车。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能够突出本课的重点内容。
可以设计如下板书: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可以从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进行。
通过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解决问题和课堂表现,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九. 说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学方法的运用和教学目标的达成等方面。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营养要均衡》说课稿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营养要均衡》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营养要均衡》这一课是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的第6课。
这一单元的主题是“食物与营养”,旨在让学生了解食物中的各种营养成分,以及如何保持营养均衡。
本课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及作用,二是如何做到营养均衡。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实例和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各种食物中的营养成分,了解营养均衡的重要性。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掌握食物中各种营养成分的来源、作用以及如何合理搭配食物,达到营养均衡。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食物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在前期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食物中含有六大类营养物质,以及这些营养物质的作用。
但是,对于如何做到营养均衡,以及如何合理搭配食物,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着一定的困惑。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食物中的各种营养成分,掌握营养均衡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学会如何做到营养均衡,以及如何合理搭配食物。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食物中的各种营养成分,营养均衡的重要性。
2.教学难点:如何做到营养均衡,以及如何合理搭配食物。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食物模型、实验器材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食物图片展示,引导学生回顾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成分,引出本课主题——营养要均衡。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营养均衡的重要性。
3.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探究如何做到营养均衡,以及如何合理搭配食物。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教师进行讲解,总结营养均衡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5.实践活动:学生动手操作,进行食物搭配实验,体验营养均衡的实际应用。
6.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强调营养均衡的重要性。
【新课标】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6课《营养要均衡》教案

6.营养要均衡【教材简析】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人的生命活动需要不同种类的食物,并从中获取多种所需的营养成分。
本节课学生将从对整体的调查研究回到对个体的研究上,用自己一天中的食物搭配与整体需要比较,与科学的膳食宝塔比较,从而来了解均衡膳食的意义和操作方法。
聚焦板块,学生思考面对种类丰富、营养不同的食物,该怎么选择搭配?学生将反思自己一天中吃的食物是否“吃对了”。
探索板块,学生主要从两方面认识“平衡膳食宝塔”。
首先从膳食宝塔中了解一天中要吃的食物有哪些种类,旨在指向食物种类的丰富性。
然后认识到“平衡膳食宝塔”下一层食物的食用量要大于上一层食物的食用量。
接着学生通过对应“平衡膳食宝塔”,来调整自己一天的食物,从而进一步认识“平衡膳食宝塔”和营养均衡的操作方法。
研讨板块,学生从“梳理科学知识——结合科学知识反思自己的饮食习惯——用科学知识指导自己健康饮食”的逻辑过程中梳理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学情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课外知识以及家长的叮嘱中已经知道了:每天的食物要丰富,要每天吃水果蔬菜,营养要均衡。
但是关于“平衡膳食宝塔”学生并不十分了解,对于不同营养的大致摄入量也不清楚。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人体所需的营养种类和数量是有一定范围的,所以我们需要搭配膳食,保证营养的均衡。
2.搭配膳食营养要做到品种多样,并保持合理数量。
科学探究目标1.通过阅读资料的方式,获取有用的信息,并通过自己的分析以及集体的研讨,形成认识。
2.有效处理营养需求量与食物量之间的关系,根据处理后的信息科学地搭配菜品。
科学态度目标在理解均衡膳食的基础上,建立健康生活的意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体会食物营养与人体健康的关系,科学知识可以指导人们科学饮食。
【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搭配膳食时营养要品种多样,并保持合理数量。
难点:根据“平衡膳食宝塔”有效处理营养需求量与食物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教师:平衡膳食宝塔资料、挂图等。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6课 运动的小车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 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1.从课后习题中选取; 2.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习题。
►为你理想的人,否则,爱的只是你在他身上找到的你的影子。 ►冲冠一怒为红颜,英雄难过美人关。只愿博得美人笑,烽火戏侯弃江山。 宁负天下不负你,尽管世人唾千年。容颜迟暮仍为伴,倾尽温柔共缠绵。 ►蜜蜂深深地迷恋着花儿,临走时留下定情之吻,啄木鸟暗恋起参天大树, 转来转去想到主意,便经常给大树清理肌肤。你还在等待什么呢?真爱是 靠追的,不是等来的!
►走进颐和园,眼前是繁华的苏州街,现在依稀可以想象到当年的热闹场面 ,苏州街围着一片湖,沿着河岸有许多小绿盘子里装着美丽的荷花。这里 是仿照江南水乡--苏州而建的买卖街。当年有古玩店、绸缎店、点心铺等 ,店铺中的店员都是太监、宫女妆扮的,皇帝游览的时候才营业。我正享 受着皇帝的待遇,店里的小贩都在卖力的吆喝着。 ►走近一看,我立刻被这美丽的荷花吸引住了,一片片绿油油的荷叶层层叠 叠地挤在水面上,是我不由得想起杨万里接天莲叶无穷碧这一句诗。荷叶 上滚动着几颗水珠,真像一粒粒珍珠,亮晶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 晶的。 它们有时聚成一颗大水珠,骨碌一下滑进水里,真像一个顽皮的孩子!
( C ),说明橡皮槌具有的能量( C )。
A.强
B.弱 C.大 D.小
2. 在此实验中,轻轻地敲击音叉就是__慢___速___敲击,重重地敲击音叉
就是__快__速____敲击。 (均填“快速”或“慢速”)
3. 我们发现: 运动的橡皮槌具有能量,速度越大,具有的能量越___大____。
见“状元成才路”系列丛书《创优作业100分》对应课时训练。
►雨水打在窗户上,发出嘀嗒,嘀嗒的声响。这天空好似一个大筛子 ,正永不疲倦地把银币似的雨点洒向大地。远处,被笼罩在雨山之中 的大楼,如海市蜃楼般忽隐忽现,让人捉摸不透,还不时亮起一丝红 灯,给人片丝暖意。 ►七月盛夏,夏婆婆又开始炫耀她的手下——太阳公公的厉害。太阳 公公接到夏婆婆的命令,以最高的温度炙烤着大地,天热得发了狂, 地烤得发烫、直冒烟,像着了火似的,马上要和巧克力一样融化掉。 公路上的人寥寥无几,只有汽车在来回穿梭奔跑着。瓦蓝瓦蓝的天空 没有一丝云彩,一些似云非云、似雾非雾的灰气,低低地浮在空中, 使人觉得憋气不舒服。外面的花草树木被热得打不起精神来,耷拉着 脑袋。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第6课《运动的小车》教学设计

第6课运动的小车(教材P54~55)3.布置任务:引导学生分组实验,并完成实验帮助卡。
4.研讨汇报。
组内研讨帮助卡主持人:哪些现象可以说明运动的橡皮槌具有能量?学生1:挥动橡皮槌敲击音叉时,音叉能振动发声,说明运动的橡皮槌具有能量。
主持人:每次敲击时,橡皮槌具有的能量大小一样吗?学生2:不一样。
用橡皮槌重重地敲击音叉时,音叉的振幅大,发出的声音强,说明橡皮槌运动的速度越大,具有的能量越大。
主持人汇总大家的发言。
5.小结:橡皮槌运动的速度越大,具有的能量越大,音叉发出的声音越强。
探索二:撞击实验1.提问:(教学提示:出示小车。
)怎么让这辆小车具有能量?(预设:用手推;让小车从高处滑下来;……)2.追问:今天我们就通过让小车从斜面上滑下来的方法使小车获得能量,但是如何让小车具有不同的能量呢?(预设:让小车从不同坡度的斜面上滑下来。
)又如何判断小车具有的能量的大小呢?(预设:让小车滑下来后撞击水平面上的木块,然后比较木块被撞后滑行的距离。
)3.讲解:为了实验的公平性,小车每次要从斜面的同一位置释4.布置任务:引导学生分组实验,并完成实验帮助卡。
5.研讨汇报。
组内研讨帮助卡主持人:哪些现象可以说明运动的小车具有能量?学生1:木块被撞击后向前滑行说明运动的小车具有能量。
主持人:每次撞击时小车的能量大小一样吗?学生2:不一样。
小车从最高的斜面上滑下时,木块被撞击滑行的距离最远,说明小车运动的速度越大,具有的能量越大。
主持人汇总大家的发言。
6.小结:斜面的坡度越大,小车滑下后的速度越大,具有的能量越大,木块被撞击滑行的距离越远。
最新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第6课《声音的高与低》教案

反复试验3次,描述听到声音有什么不同。
实验现象:琴片越长,声音越低;琴片越短,声音越高。
实验结论:声音有高低的不同,铝片琴声音的高低取决于琴片的长短。
吹奏口琴,使它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仔细观察口琴的簧片,高低不同的声音和簧片有什么关系?实验步骤:(1)用相同的力度去吹奏口琴,听听声音有什么不同。
(2)反复试验3次,描述听到声音有什么不同。
实验现象:簧片越长,声音越低;簧片越短,声音越高。
实验结论:声音有高低的不同,口琴声音的高低取决于簧片的长短。
钢尺实验。
1.钢尺振动的快慢与发出的声音的关系。
实验目的:不断地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
钢尺振动的快慢有什么变化,发出的声音会怎样改变。
实验猜想:随着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的变化,音高可能也会发生变化,伸出越长,音高越____;伸出越短,音高____。
(填“低”或“高”)实验材料:钢尺、硬皮书。
实验步骤:(1)根据钢尺的长度确定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分别为5~6厘米、10~11厘米、15~16厘米、20~21厘米。
(2)将钢尺露出桌面5~6厘米,用硬皮书盖住余下部分,并用力压住(如上图)。
(3)用力拨动钢尺,反复3~4次,仔细倾听钢尺发出声音的高低并观察钢尺振动的快慢,然后记录下来。
音高用高、较高、较低、低来描述,振动用快、较快、较慢、慢来描述。
(4)把钢尺依次伸出桌面10~11厘米、15~16厘米、20~21厘米,重音量越高,铝片越长,发出的音量越低。
也就是说,铝片琴的高低不同的声音与铝片的长短有关。
口琴的簧片越长,发出的音量越低,簧片越短,发出的声音越高。
也就是说,口琴声音的高低与簧片的长短有关。
复以上实验过程。
钢尺振动实验记录表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厘米)音高振动5~6 高快10~11 较高较快15~16 较低较慢20~21 低慢实验现象: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同,声音的高低就不同。
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长,发出的声音低;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短,发出的声音高。
实验分析:(1)通过对记录表的分析,可以发现声音高低的变化与钢尺振动的频率有关。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声音》第6课 声音的高与低课件

实验方法
琴键长短
音调高低
相同力气敲琴 相同力气敲琴
短 较长
音调低 音调较高
相同力气敲琴
最长
音调最高
实验分析:同样材料由于大小不同,当用相同的力度敲击的时候,就可以 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实验结论:声音有高低的不同,铝片琴声音的高低取决于琴片的长短。
知识拓展
当我们在用相同的力度敲击琴片时,由于琴片的长短不同,音 调的高低不同,长的琴片振动频率低,音调低;短的琴片振动频率 高,音调高。
实验探究
实验三:探索钢尺发音高低与什么有关
实验记录:
实验方法 相同力气弹钢尺 相同力气弹钢尺 相同力气弹钢尺 相同力气弹钢尺
钢尺伸出长短 5~6厘米
10~11厘米 15~16厘米 20~21厘米
音调高低 音调低 音调较高 音调次高 音调最高
实验结论:声音高低与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有关,钢尺伸出桌面 的长度越短,声音越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声音越低。
生活应用
同学们,为什么男生声音低,女生声音高呢?
音调与发声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也越高。 男女同学由于生理上的原因,声带的薄厚和宽窄不同,通常男同学 的声带厚且宽,振动频率低,而女同学的声带一般都比较薄且窄, 所以振动的频率是不一样的,男同学的声带的振动频率低,发出的 声音也就比女同学所发出的声音低。
编钟长、大,振动慢,声音低。 编钟短、小,振动快,声音高。
研讨探究
活动三:声音高低的原理及应用
3.根据图中物体,推测声音高低变化,并说明理由?
经过逐敲击,我们发现粗、长的物体发出的声音低;细、短的物体 发出的声音高。因为声音的高低与物体的长短、粗细(振动频率)有 关,物体越细、越短,振动得越快发出的声音越高,反之则越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将振动转 化为听觉 信号
耳蜗 听觉神经
将听觉信 号传递到 大脑
鼓膜
耳的结构示意图
耳廓
外耳
中耳
内耳
耳朵的组成动画
观察比较“鼓膜”的振动
在“鼓膜”的上面放少量 的细沙或碎纸屑,用音叉 在“鼓膜”的上方制造强 弱不同和远近不同的声音, 观察“鼓膜”是怎样振动
观察比较“鼓膜”振动的实验记录表
相同条件 不同条件 橡皮膜的振动情况 我们的猜测 实际的观察 振动明显 振动明显 振动不明显 振动明显
耳道 鼓膜
传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振动到内耳
传递声波到中耳 将听觉信号传递到大脑 将声波转化为振动
听小骨
耳蜗 听觉神经
将振动转化为听觉信号
听到声音原理
分辨声音的变化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6课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莲都区天宁小学 陈建秋
能让我们听到各种声音的耳朵, 你观察过吗?你知道些什么? 外耳:收集传输声音
外耳
耳廓kuò
耳道
传递声波到中耳
外耳:收集传输声音 中耳:感受声音产生振动
听小骨 传递振动到内耳
鼓膜 将声波转化为振动
外耳:收集传输声音 中耳:感受声音产生振动 内耳:振动转换刺激神经
橡皮膜上方制 声音的制造 造的声音较强 点到橡皮膜 橡皮膜上方制 的距离相等 造的声音较弱 接受的声音离 制造声音 橡皮膜较近 强弱相同 接受的声音离 橡皮膜较远 我们的发现
振动不明显
振动明显 振动不明显
振动不明显
声音能够引起橡皮膜振动,距离越近越明 显,声音越强越明显。
将耳朵的结构和它的功能用线连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