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赏析论文
浅谈中国古典园林毕业论文

浅谈中国古典园林毕业论文目录1 中国古典园林起源及发展 (1)1.1 中国古典园林 (1)1.1.1 商周时期 (1)1.1.2 秦汉时期 (1)1.1.3 魏晋南北朝时期 (1)1.1.4 隋朝时期 (1)1.1.5 宋朝元朝时期 (2)1.1.6 明清时期 (2)2 中国古典园林的分类 (3)2.1 按园林基址的选择和开发方式分 (3)2.1.1 人工山水园 (3)2.1.2 天然山水园 (3)2.2 按占有者身份、隶属关系分 (3)2.2.1 皇家园林 (3)2.2.2 私家园林 (3)2.2.3 寺观园林 (3)2.3 按园林所处地理位置分 (4)2.3.1 北方类型 (4)2.3.2 江南类型 (4)2.3.3 岭南类型 (4)3 中国造园的构成要素 (4)3.1 筑山 (4)3.2 理池 (5)3.3 植物 (5)3.4 建筑 (5)3.5 书画 (6)4 中国古典园林的本质特征 (6)4.1 模山范水的景观类型 (6)4.2 适宜人居的理想环境 (7)4.3 巧于因借的视域边界 (7)4.4循序渐进的空间组织 (7)4.5 小中见大的空间效果 (7)4.6耐人寻味的园林文化 (7)5 中国古典园林的建筑类型 (7)5.1 厅 (7)5.2 堂 (8)5.3 楼 (8)5.4 阁 (8)5.5 榭 (8)5.6 舫 (8)5.7 廊 (8)5.8 亭 (8)5.9 塔 (9)5.10 桥 (9)5.11 墙 (9)6 中国古典园林的构景方法 (9)6.1 抑景 (9)6.2 添景 (9)6.3 夹景 (9)6.4 对景 (10)6.5 框景 (10)6.6 漏景 (10)6.7 借景 (10)7 中国古代园林的艺术特色 (10)7.1 造园艺术,师法自然 (10)7.2 分隔空间,融于自然 (10)7.3 园林建筑,顺应自然 (11)7.4 树木花卉,表现自然 (11)总结 (11)参考资料 (11)致谢 (12)1 中国古典园林起源及发展1.1 中国古典园林中国古代园林,或称中国传统园林或古典园林。
中国古典园林赏析论文

中国古典园林赏析论文姓名刘汉雨专业班级编导103学号 201002034325日期 2012年12月18日目录一、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思想——追求意境 - 2 -二、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类型 - 3 -三、拙政园意境的组织规律 - 3 -四、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组织规律 - 4 -五、结束语 - 4 -参考文献 - 4 -中国古典园林赏析10编导刘汉雨指导老师摘要:中国古典造园艺术是中国文化艺术长期积累的结晶,它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对于自然美的深刻的理解力和鉴赏力。
造园者通过借物言志的手法将风、雨、月等自然景物收入园中,为园所用。
将各个景语串联表达出个人的思想,按照一定的组织规律形成的游园线路,使得游览者在游园过程中达到身心上的愉悦以及精神上的升华。
关键词:拙政园、意境、组织规律、古典园林中国古典园林以其高度的艺术成就和独特的风格闻名于世,是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之一。
18世纪英国宫廷建筑师威廉姆·钱伯斯说:“中国花园的实际设计原则,在于创造各种各样的景,以适应理智的或感情的享受的各种各样的目的。
”这句话指明了中国古典园林就是以抒情言志为其艺术内容,用山水石头花木、亭台楼阁的艺术形式来加以表现的,此之为追求意境。
而意境的组织则能使游览者感受到造园者的思想,更好的理解造园者的主观情思。
一、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思想——追求意境(一)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实质意境是中国艺术创作和鉴赏方面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美学范畴。
简单来说,意即主观的理念、感情,即客观的生活、景物。
意境产生于艺术创作中。
两者的结合,即创作者把自己的感情、理念熔铸于客观生活、景物之中,从而引发鉴赏者类似的情感激动和理念联想。
所谓的园林意境,则是通过园景形象所反映出来的情意,使游览者触景生情并产生情景交融的一种艺术境界。
(二)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创造园林意境的创造是复杂的过程,也是景观设计的最高境界,要求设计者有深厚的文化艺术素养,对自然物和人类生活的无比热爱。
中国园林美学论文

中国园林美学论⽂ 中国园林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她历史悠久,形成个性鲜明的园林体系,独领风骚,对世界园林的发展有着举⾜轻重的地位。
下⾯是店铺为⼤家整理的中国园林美学论⽂,供⼤家参考。
中国园林美学论⽂篇⼀ 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学特征 中国园林美学论⽂摘要 摘要:中国古典园林是我国传统⽂化宝库中的⼀朵奇葩,在世界艺术史有着重要的地位。
它与⼭⽔绘画、诗词、中国古代美学相互联系,相互作⽤。
中国古典园林以⾃然⼭⽔为主题思想,以花⽊、⽔⽯、建筑等为物质⼿段,强调⼈与⾃然、⼈与⼈之间和谐的关系,追求“意境”情景交融,赋予园林艺术以灵性,通过与⾃然和谐共⽣的⼈⼯建造,突出天⼈合⼀、融于⾃然、顺应⾃然的设计美学思想,不露痕迹地体现⾃然之美。
中国园林美学论⽂内容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美学特征 中图分类号:TU986⽂献标识码: A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 中国的古典有着悠久的历史,由中国的农耕经济、集权政治、封建⽂化培育成长,是⼀个博⼤精深⽽⼜源远流长的风景式园林体系。
1、⽣成期: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220年,包括殷、州、秦、汉朝代。
该时期的主要特点:园林内容驳杂,园林概念模糊;园林总体规划⽐较粗放,谈不上多少设计经营;造园活动并没有完全达到艺术创作的境地。
该时期代表作有建章宫、上林苑。
2、转折期:公元前220年-589年,魏、晋、南北朝。
当时寺观园林开始兴盛起来,形成造园活动从省城到全盛的转折,园林造景由过多的神异⾊彩转化为浓郁的⾃然⽓氛,初步确⽴了园林美学思想,奠定了中国风景式园林⼤发展的基础。
代表作有铜雀苑、华林园。
3、全盛期:公元589年-960年,隋、唐时期。
随着社会条件、性质以及传统⽂化的发展,风景式园林创作技巧⼿法提升,⼭⽔画、⼭⽔诗⽂、⼭⽔园林三个艺术门类有互相渗透迹象。
我们能够感受到他们旺盛的⽣命⼒,⽽园林的发展也相应地进⼊盛年期。
作为⼀个园林体系,它所具有的风格特征已经基本形成了。
代表作西苑、华清宫。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审美中的艺术感受论文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审美中的艺术感受论文一、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的意境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在美学上的最大特点是重视意境的创造。
所谓“意境”是超越了具限的物象进入无限的四维空间,从而对人生、物象、历史等方面获取一种具有一定哲理因素的感触与领悟。
意境的美感实际上是一种人对实物空间—景的欣赏、感知而在人的心底产生的超出景物之外的精神境界,是一种思维空间。
中国古典园林素有“形象的立体画”之称,其具有画的构图与神韵以及诗的意境。
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在追求“意”的优雅与“境”的深邃方面,是通过其本身的形象以及“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的造景艺术手法,将感情寄托于构成园林中建筑、山石、水体、植物等造园要素,产生其意境的美感。
这种意境的美感体现出人与景的情感交互,表达自然空间的境域内涵,从而给体验者无限的遐想与感触,引起共鸣。
二、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意境美的创造方法(一)大中见小、小中见大、以少代多我国古典园林善于模拟于自然,其在遵循园林构图的基本规律上,提取自然界中的某些景象精华进行其大小、色彩、形态、质感等要素的空间组织与控制,使其迎合人们的审美需求,达到其意境感受的特殊效果。
例如: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某些小型山石、水体常会给人以“咫尺山林”、“一峰若太华千寻,一勺若江湖万里”的意境心理感受。
我国古典园林中还常通过利用空间关系的组合变化来造成小中见大的错觉,从而更好的营造出空间的意境美感。
如采用园中园,大园套小园的空间分割与联系来创造空间、组织空间和扩大空间(如:苏州园林中的拙政园)。
再如通过园林建筑、墙垣、假山、园林植物分隔空间,造成园中曲折多变,峰回路转的效果。
又如在很多狭小庭院的空间处理上采用多样的空间模式,扩大空间;利用云墙、月洞及曲廊等这样时闭时开的变化,使空间愈见幽深;利用各种物象进行组景与借景,对空间多样划分,从而可使空间愈分愈见其大。
这样的处理方法不仅消除人们心里上的空间压抑感,而且通过云墙、月洞、曲廊等这样的空间方式,增加了整个园林空间的意境美感。
中国古代园林建筑风格论文素材

中国古代园林建筑风格论文素材中国古代园林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具有丰富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
古代园林建筑体现了中国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审美追求。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介绍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风格和特点。
1. 皇家园林中国古代皇家园林是中国园林建筑的代表之一。
这些园林以其庞大、精细的规划和布局而闻名。
例如,北京的颐和园和扬州的个园都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代表作品。
皇家园林通常有严谨的结构和宫廷建筑的特点。
其中,大片的山水画被用来营造宏伟壮丽的景观,流水、湖泊和岩石则被用作点缀美化。
此外,独特的建筑元素如廊亭、回廊和四合院等也是皇家园林建筑的标志。
2. 私家园林除了皇家园林,中国古代还有许多私家园林。
这些园林通常是由富裕的商人、文人或政治家所建。
私家园林非常讲究细节,体现了主人对美学和品味的追求。
私家园林的特点在于悠闲自在、雅致恬静。
园林主人会精心布置各个角落,注重每一个细节的美感。
园林中常常有小巧别致的精致建筑,如亭台、小桥、曲径通幽等,为园林增添了一种愉悦的氛围。
3. 佛教园林佛教园林是另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中国古代园林建筑。
佛教园林以寺庙为核心,以佛教教义为指导,融合了自然景观和宗教意义。
佛教园林通常建在山间或山顶,利用山水的优美来烘托佛教的神圣和宁静。
寺庙的建筑注重尊重自然,融于自然。
园林中常见的佛殿、舍利塔等建筑都是佛教园林的典型元素。
4. 文人园林中国古代还有一类特殊的园林建筑,即文人园林。
这些园林是文人雅士的府邸,他们喜欢自然山水,常常在庭院中布置一些小景观。
文人园林注重自然与人文的融合,把诗意、画意与园林景观融为一体。
这些园林常常有小桥流水、石径、花草树木等元素,给人一种恬静宜人的感觉。
它们体现了文人对自然和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总结中国古代园林建筑包括皇家园林、私家园林、佛教园林和文人园林等多个风格。
每种园林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风格,但又相互交融,形成了中国园林建筑的鲜明特色。
这些古代园林建筑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精心设计的景观,展示了中国古代人民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品质的追求。
感受中国古典园林的魅力论文

感受中国古典园林的魅力论文第一篇:感受中国古典园林的魅力论文感受中国古典园林的魅力摘要: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悠久,自成一体,具有独特的风格,尤以其含蓄深远的古典韵味最具魅力。
关键词:历史、建筑特点、建筑风格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中国造园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早在周文王的时候就有了营建宫苑的活动,直至汉朝,中国造园艺术一直处在萌芽期,期间主要是皇家苑囿,造园的主旨、意趣很淡漠。
到魏、晋、南北朝时,是造园艺术的形成期,初步确立了再现自然山水的基本原则,逐步取消了狩猎、生产方面的内容,而把园林主要作为观赏艺术来对待。
除皇家苑囿外,还出现了私家园林和寺庙园林。
隋、唐、五代可看作成熟期。
不仅数量多、规模大、类型多样,而且从造园艺术上讲也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由于文人直接参与造园活动,从而把造园艺术与诗、画相联系,有助于在园林中创造出诗情画意的境界。
宋朝时,造园艺术进入高潮。
不仅造园活动空前高涨,而且伴随着文学、诗词,特别是绘画艺术的发展,对自然美得认识不断深化,当时出现了许多山水画的理论著作,对造园艺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然而随后的元朝,却一直处于滞缓状态和低潮。
到明、清时,造园艺术再次达到高潮。
造园活动无论在数量、规模或类型方面都达到了空前的水平;造园艺术、技术日趋精致、完善;文人、画家积极投身于造园活动。
与此同时还出现了一些专业匠师。
不仅是人才辈出,而且还出现了一些造园理论的著作与专书。
悠久的历史给中国园林艺术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面纱,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人痴迷于探索中国古典园林的魅力。
二、中国古典园林的建筑特点建筑与环境的结合首先是要因地制宜,力求与基址的地形、地势、地貌结合,作到总体布局上依形就势,并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地貌。
如中国四大名园之一的拙政园,利用园地多积水的优势,疏浚为池;望若湖泊,形成晃漾渺弥的个性和特色。
拙政园中部现有水面近六亩,约占园林面积的三分之一,“凡诸亭槛台榭,皆因水为面势”,用大面积水面造成园林空间的开朗气氛,基本上保持了明代“池广林茂”的特点。
中国古典园林案例论文讲解

中国古典园林案例论文讲解第一篇:中国古典园林案例论文讲解中外园林史结课论文中国古典园林案例分析2015年12月20日中国古典园林案例分析摘要:中国古典园林是指以江南私家园林和北方皇家园林以及寺庙园林为代表的中国山水园林形式,在世界园林发展史上独树一帜,是全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中国的造园艺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旨趣。
它深浸着汉文化的内蕴,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艺术珍品,是一个民族内在精神品格的生动写照,是我们今天需要继承与发展的瑰丽事业。
本文将例举几个具体的园林代表的造园历史和特点来分析中国古典园林之美。
关键词:建筑布局;艺术意境;创造;艺术形象;意境中国古典园林按园林地属关系大致分三种:皇家园林私家园林西安华清池寺庙园林拙政园其中以皇家园林为主体。
南普陀寺一、皇家园林——“以人为环境为主,因借自然景观为辅的园林”[1] 皇家园林在古籍里面称之为“苑”、“囿”、“宫苑”、“园囿”、“御苑”,从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文字――殷商(公元前16~11世纪)甲骨文中发现了有关皇家园林“囿”的论述。
据此,有关专家们推测,中国皇家园林始于殷商。
直至清朝时期(1616年~1911年),皇家园林的建设趋于成熟,高潮时期奠定于康熙,完成于乾隆,由于清朝定都北京后,完全沿用明朝的宫殿,这样皇家建设的重点自然的转向于园林方面。
这时的造园艺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实现了一次飞跃,这个时期出现的名园如颐和园、北海、避暑山庄、圆明园,无论是在选址、立意、借景、山水构架的塑、建筑布局与技术、假山工艺、植物布置、乃至园路的铺设都达到了令人叹服的地步。
1.一亭一径,足谐奇趣,人间天堂——颐和园颐和园,北京市古代皇家园林,前身为清漪园,坐落在北京西郊,距城区十五公里,占地约二百九十公顷,与圆明园毗邻。
它是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园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也是国家重点旅游景点。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特征论文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特征论文摘要:中国古典园林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杰作,具有独特的特征。
本论文将对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特征进行深入探讨,包括布局结构、建筑材料和艺术装饰等方面的内容。
一、布局结构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布局结构注重对称、对景和空间层次的处理。
对称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特征之一,园林建筑也不例外。
在整体布局上,常常采用对称的方式,使得园林建筑呈现出平衡和谐的美感。
例如,以建筑物为中心,左右对称的布局是常见的形式。
同时,中国古典园林建筑注重对景的处理,建筑物通常与自然景观相互呼应,形成一种统一的视觉效果。
另外,园林建筑通过设置不同的园林区域,形成不同层次的空间结构。
这些层次的转换增加了园林建筑的视觉层次感,使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二、建筑材料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既体现了建筑的实用性,又使园林建筑呈现出国粹之美。
在建筑结构上,常常采用大檩架和斗拱等结构形式,使得建筑物更加稳固和牢固。
此外,古典园林建筑还使用了砖、石、瓦等材料来加强建筑的结构和装饰。
特别是在培育小型园林景观中,常用砖石围合,铺设瓦片,使得园林建筑更加精致细腻。
三、艺术装饰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艺术装饰包括各类雕刻、彩绘和家具陈设等。
雕刻是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中常见的装饰手法,常用的雕刻元素有花鸟、人物和动植物等。
这些雕刻作品既展示了艺术家的创作才华,又赋予了园林建筑独特的艺术氛围。
彩绘也是园林建筑的常见装饰方式,通常主要体现在建筑物的门窗和梁柱上,采用鲜艳的颜色和细腻的绘画技法。
此外,园林建筑还注重家具的陈设,常常使用紫檀木、红木等高档材料制作家具,使园林建筑更加典雅和豪华。
综上所述,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具有独特的特征,包括布局结构、建筑材料和艺术装饰等方面。
这些特征使得中国古典园林建筑成为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外游客流连忘返的旅游景点。
今天的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传统文化的传承,对于我们了解古代建筑文化及其美学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典园林赏析
姓名刘汉雨
专业班级编导103 _______
学号201002034325 ______
日期2012年12月18日
目录
一、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思想——追求意境. .................... - 2 -
二、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类型. .............................. - 3 -
三、拙政园意境的组织规律. ................................ - 3 -
四、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组织规律. ........................... - 4 -
五、结束语........................ - 4 -
参考文献......................... - 4 -
中国古典园林赏析
10 编导刘汉雨指导老师
摘要:中国古典造园艺术是中国文化艺术长期积累的结晶,它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对于自然美的深刻的理解力和鉴赏力。
造园者通过借物言志的手法将风、雨、月等自然景物收入园中,为园所用。
将各个景语串联表达出个人的思想,按照一定的组织规律形成的游园线路,使得游览者在游园过程中达到身心上的愉悦以及精神上的升华。
关键词:拙政园、意境、组织规律、古典园林
中国古典园林以其高度的艺术成就和独特的风格闻名于世,是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之一。
18 世纪英国宫廷建筑师威廉姆•钱伯斯说:“中国花园的实际设计原则,在于创造各种各样的景,以适应理智的或感情的享受的各种各样的目的。
”这句话指明了中国古典园林就是以抒情言志为其艺术内容,用山水石头花木、亭台楼阁的艺术形式来加以表现的,此之为追求意境。
而意境的组织则能使游览者感受到造园者的思想,更好的理解造园者的主观情思。
一、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思想——追求意境
(一)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实质
意境是中国艺术创作和鉴赏方面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美学范畴。
简单来说,意即主观的理念、感情,即客观的生活、景物。
意境产生于艺术创作中。
两者的结合,即创作者把自己的感情、理念熔铸于客观生活、景物之中,从而引发鉴赏者类似的情感激动和理念联想。
所谓的园林意境,则是通过园景形象所反映出
来的情意,使游览者触景生情并产生情景交融的一种艺术境界。
(二)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创造
园林意境的创造是复杂的过程,也是景观设计的最高境界,要求设计者有深厚的文化艺术素养,对自
然物和人类生活的无比热爱。
要创造园林的意境则要意在笔先,首先要立意。
造园还要因地制宜,计成在《园冶》中就提出了“相地合宜”的原则。
任何造园“立意”不能脱离客观的既然条件,完全凭主观意愿去想象。
既不脱离客观的境物又超越这有限的境物,通过对整体艺术形象的把握构思出情景交融、虚实结合、显现造化自然的生机勃勃景象。
(三)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表达方式
中国古代园林与西方传统的规则几何形园林迥然不同,而是以自由、变化、曲折为特点。
中国园林意境的表达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借助人工的叠山理水,移天缩地创造“咫尺山林”。
2.预先设定一个意境主题,然后借助建筑、山、水、花木所搭配成的物境来表现预定的主题。
3.意境并未预先设定,而是待园林建成后,借助景题、匾、联、刻石等文字信号,用象征、寓意、联想等手法,表达情操、理想、哲理等。
如南岸区滨江综合性公园规划设计方案中对于各个亭的命名。
二、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类型
(一)从景观的环境气氛与效果可分为三类1.静景。
以静态景观为主,表达出大自然安谧、幽静的艺术境界。
2.动景。
以动态景观为主,着力表现自然物生机勃发之动态美。
动景由于构景要素的不同又可分为声动、水动、色动和风动水动以及树动花动等。
3.以动称静景。
这是园林构景常用手法之一,以环境之动态的对比反衬其幽脖,强化环境的气氛。
(二)从景观的表现方式可分为四类
1.香境。
以植物体所散发的芳香为主要表现手段而达到的某种意境。
如苏州拙政园“远香堂”源自北宋周敦颐《爱莲说》中香远溢清句意。
2.色境。
以园林景物色彩的巧妙构图表达特定的意境。
3.声境。
以园林环境中不同声响所传达的意境。
如拙政园中的“松风水阁”,亭周种植松树数棵。
4.朦境。
以星月云雾等气象景观为主而形成的膘胧美之意境。
三、拙政园意境的组织规律
(一)拙政园概述
拙政园是我国“四大名园”之一,列于1961 年 3 月 4 日国务院颁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中,是我国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江南古典园林中的佳作。
其布局设计、建筑造型、书画雕刻、花木园艺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被誉为“天下园林之母” 。
经过数百年的沧桑变迁,拙政园至今仍保持着明代园林疏朗典雅,旷远明瑟的古朴风格,被誉为“中国私家园林之最” 。
(二)拙政园的意境构成拙政园的意境由其主要景语构成,包括:远香堂、绣绮亭、雪香云蔚亭、待霜亭、松风水阁、小沧浪和清华阁等。
(三)拙政园诸意境的组织根据拙政园的构思以及具体的设计,可以得出以下游览路线:入口——障景假山——远香堂(静观秀绮亭、雪香云蔚亭、待霜亭、荷风四面亭)——倚玉轩(听香深处)——松风水阁——小沧浪——清华阁——净深亭——得真亭——香洲——澄观楼——别有洞天——柳阴路曲——见山楼——绿漪亭——吾竹幽
居——海棠春坞(半窗梅影)——玲珑馆——嘉实亭——晚翠(看雪香云蔚亭)。
按着游览线的先后顺序,将所有景语的象征意义加以连贯,我们可以看出拙政园明确的反映了园主的
思想感情。
拙政园基本可分为6个景区:表拙者之品、抒失意之情、发隐居之志、悦归田之娱、怡晚年之乐、赞拙者之德。
四、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组织规律
拙政园是江南古典园林的代表,也可以说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
因为皇家园林尤其是明清皇家园林,大多模仿江南私家园林而作,只是体量、尺度大些,用材豪华些,所反映的思想内容不同。
鉴于此,通过对拙政园的意境组织的归纳总结,我们可以得到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组织规律。
散文的构思:围绕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利用各种景语,既叙事又抒情,沿着一条线索,围绕一个中心思想进行组织。
分景区的组织方式:按照基地情况,因地制宜、挖池堆山,结合所要表现的思想内容,在造景上通过山水、树木、院墙等来进行景区的划分,把所采用的各个景语分景区组织起来。
五、结束语
中国古典园林是山水、植物、建筑、诗画、雕塑等多种艺术配置的综合体。
园林意境产生于园景空间
的整体艺术效果,给予游览者以情意方面的信息,唤起人们对以往经历的记忆联想和审美感受,产生“物外情” 、“景外意”。
在遵循上述组织规律的基础上,运用造园的各种手法,遵循形式美的原则,有机的组织各个景语,使它们既服从于整体布局,又各具姿态,既协调统一,又独具魅力,从而形成具有极强艺术魅力的园林,产生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参考文献
1] 叶朗:《中国美术史大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2] 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3] 陈从周:《说园》,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