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音:秋游狮头山
语文课本中的名家名篇

序号
作家
教材选录
人物简介
代表作
1
老舍
四上《猫》
五下《草原》
六下《北京的春节》
老舍(),字舍予,原名舒庆春,老北京人,中国现代小说家、戏剧家、著名作家,因作品很多而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
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及未完成的《正红旗下》
话剧《龙须沟》、《茶馆》等。
2
叶圣陶
三下《荷花》
5
高洪波
四下《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
五下《儿童诗二首》
高洪波,笔名向川。1951年生,内蒙古自治区开鲁县人。曾参军。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曾任《文艺报》记者部副主任、《中国作家》副主编,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儿童文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诗刊》主编。
儿童诗集《大象法官》《吃石头的鳄鱼》《鹅鹅鹅》《喊泉的秘密》《飞龙与神鸽》《我喜欢你,狐狸》,
著有《临川先生文集》。
28
陆游
游山西村
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南宋诗人、词人。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一生著作丰富,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数十个文集存世,存诗9300多首,是我国现有存诗最多的诗人。
29
王维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字摩诘( jié),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人称诗佛,
21
美——伯罗蒙塞尔
四下《自然之道》
美国作家。
《自然之道》
22
美——琳达*里弗斯
四下《永生的眼睛》
美国人
《永生的眼睛》
23
李白
望天门山
独坐敬亭山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字太白,陇西成纪人。我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其诗风格豪放飘逸洒脱,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
1990年,72岁的林海音回到了北京城南的胡同在不到一周的时间

1990年,72岁的林海音回到了北京城南的胡同在不到一周的时间1990年,72岁的林海音回到了北京城南的胡同。
在不到一周的时间里,她走了想去的地方,见了想见的人,也吃到了想吃的美食。
陪同人员带着林海音去一家熟悉的老店喝豆汁儿,林海音操着京味儿的普通话,让店员换上滚烫的豆汁,再来上一碟辣咸菜,说这才是最正宗的北京吃法。
闻讯而来的经理,看到正拿着碗转圈,一边转着圈,一边低头喝着咂嘴的林海音,吃惊地问陪同人员:“你确定这不是北京胡同里的那些姑奶奶?”林海音知道北京有烤鸭、烤肉、涮肉、谭家菜、宫廷菜,但最令她念念不忘的却是藏在小胡同小巷子里的民间家常美味。
林海音喜欢吃北京的羊肉。
烧饼夹炸羊肉,是用花了一整天的时间烧出来的五香羊肉,夹在烧饼中,咬上一口,就再也不能丢下的美食。
吃烧饼夹炸羊肉,林海音喜欢再搭配一瓶冰镇酸梅汤。
她还爱吃羊肉包子,一年四季都吃个不停,经常在放学的路上买几个捧着,边走边吃。
林海音也爱吃烤肉:“过了绒线胡同,空气中又传来了烤肉的香味,是安儿胡同口儿上,那间低矮窄狭的烤肉宛上人了。
”这也是林海音最常去的烤肉铺,去的次数多了也就和老板混熟了:“老五是公平的,所以给人格外亲切的感觉。
它原来只是一间包子铺,供卖附近居民和路过的劳动者一些羊肉包子。
渐渐地,烤肉出了名,但它并不因此改变对主顾的态度。
”因为烤肉铺只有两个炙子,总共也不过能围上一二十人,有时一到黄昏,林海音来了,坐也没地方坐,一时半会也轮不上吃。
老五会告诉她,再等二十几位,或者三十几位,那么林海音就会到西单牌楼去绕个弯儿,再回来就差不多了。
纵然没有登记簿,老五却是丝毫不差地记住了林海音排队的次序。
林海音为此称赞道:“没有争先,不可能插队,一切听老五的安排,他并没有因为来客是坐汽车的或是拉洋车的,而有什么区别,这就是他的公平和亲切。
”林海音经常点一碗肉,就着一碟葱,一条黄瓜吃:“在那里,房子虽然狭小,却吃得舒服。
”有时她也会自己在家涮羊肉。
林海音:秋游狮头山

林海音:秋游狮头山林海音:秋游狮头山到了我的家园头份,狮头山现已近在眼前。
几回返乡堂兄弟们都邀我上山一游,可是每次都由于家事羁身,不得不仓促赶回台北,去狮头山的愿望现已许下三年了。
这次由于周日后边跟着国父诞辰,可贵两个假期连在一起,咱们正在策画怎么打发时,刚好今春阿里山的游伴蔡先生配偶来进游狮头山,同行还有朱先生配偶。
还愿的时机突如其来,天然怅然容许。
早晨八点坐简便的游览轿车动身,由台北到狮头山山口,有平整宽广的公路可通。
特别是从台北大桥到桃园的一段,完全是沥青路面,两旁是规整的树木,轿车以每小时三十五公里的速度行进,真像高弓的箭相同。
一路上树木浓绿,是盛夏的感觉,可是二熟稻金黄黄的,又是深秋现象了。
过了竹南、头份,便该向狮头山的山路进步行了,这一段山路也是铺了沥青,无怪同行的定海朱先生慨叹说:台湾的交通真便利,我将来是不回去的了!十一点到了狮头山山脚,前面现已排满了游客的巨细轿车,这儿正在台北和台中的中心,咱们估量从台中、彰化乃至嘉义来的客人不会比台北更少。
有游览经历的蔡先生说:衣食住行,咱们仍是先处理住的问题吧!他争先恐后,咱们跟随在后,顾不得观赏景色,一路上抛落那些散步的客人,好像神行太保绑上马甲,气喘吁吁,只管赶路。
但觉得在树阴密蔽的山路上,阴冷幽暗,踩着长满苔藓的石阶,步步要留神。
这样走了约半小时,便看见紫阳门上山来的第一个修建。
进了紫阳门走不远,便是劝化堂了。
当劝化堂的和尚告知咱们,他们这儿和再上面的开善寺的客房都被订一空时,咱们只好拔脚便走,连庙的姿态都没有细看。
到了狮头山最高处的狮溶洞,一个和尚迎在庙前说,今日晚上有八十客人订了一切的客房,咱们这时才感觉工作的严峻。
这时老公遽然指着和尚死后门上的对联升天至此何妨少驻对他说:你们既是说何妨少驻,为什么弄得咱们无处可住呢?朱先生也说:这副对联应当改成先来先住,咱们是先来的,便先住下吧!在交涉的时分,刚好灵霞洞的住持云游到此,本我佛慈善之心,容许给咱们一个容身之地,咱们便跟他直奔灵霞洞。
林海音《城南旧事》读后感(2篇)

林海音《城南旧事》读后感《城南旧事》是林海音写的一部令人感慨的书,以前总是不大爱读,但今天读起来,是我真正感到了里边的快乐、幸福、悲伤、离别、无助的感觉。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那时候的孩子到游艺圆里看露天电影,听戏、玩耍……这一切,都是作家林海音在《城南旧事》描绘的景象。
读着读着我渐渐的走进了书里:一个小女孩英子跟随着爸爸妈妈从日本飘扬过海来到北京,住在城南的一条胡同里。
这里的一切都让我感到好奇,惠安馆面前的“疯”女人,常被打骂的小伙伴妞儿,隐藏在荒草丛中的小偷儿,敢于冲破旧家庭追求新生活的兰姨娘,丢下自己的孩子来做妈妈的宋妈,严厉的爸爸,他们都曾和英子朝夕相伴过,但最后都一一离去。
书中还写了自己儿时可爱的童真看法,描写自己的生活。
父亲中年早逝令她一日之间长大成人,再也不是小孩子了。
母亲28岁做了寡妇,她为母亲痛心,母亲是爱她的,没有回天津,不想让孩子们吃苦,令我不由得而同得想起了我妈妈对我的爱与呵护。
相比之下,虽然我的童年过得无忧无虑,但是英子的童年却过得十分精彩。
她的童年是戏剧化的,但是却是很真实、纯朴。
英子的看法是不同的,那么的纯真、无邪。
使我感动,他会用善心对待每一个人,不管是好人坏人,在她看来,每个人都是相同的,这种难得的想法、美妙的意境使人不忍心打破。
看《城南旧事》,心头漾起一丝丝的温暖,因为已经很少看见这样精致的东西,因为她不刻意表达什么,只一幅场景一幅场景地从容描绘一个孩子眼中的老北京,就像生活在说它自己。
那样地不疾不徐,温厚淳和,那样地纯净淡泊,弥久恒馨,那样地满是人间烟火味,却无半点追名逐利心。
这本神奇的书,像一位绘画大师,缔造出了真实的人性世界,善恶、冷暖为我呈现了一出精彩绝伦的演出。
合上此书的最后一页,房间里飘着一股淡淡的幽香,久久无法散去。
林海音《城南旧事》读后感(2)《城南旧事》是林海音先生创作的长篇小说,该作品以1920年代至1940年代的福建泉州为背景,以描绘人物的生活、情感和命运为主线,展现出一个真实且细腻的人生画卷。
林海音的故事

林海音的故事林海音,是一个普通的女孩,她生活在一个小山村里。
她从小就对大自然充满了好奇,喜欢在山林间奔跑、探险,对各种动植物都有着浓厚的兴趣。
她的父母都是农民,生活虽然清贫,但是他们一家人却过得非常快乐。
林海音的故事并不出奇,但却充满着勇气和坚持。
在她的成长过程中,她遇到了很多困难和挑战,但她总是能够乐观面对,勇敢前行。
在她的心中,有一种力量,让她不断奋斗,不断追求自己的梦想。
小时候,林海音就立志要成为一名生物学家,她希望能够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希望能够保护动植物的生存环境。
她努力学习,虽然家境贫寒,但她从不放弃。
她知道,只有通过知识才能改变命运,她努力学习,考上了一所知名的大学。
大学期间,林海音努力学习生物学知识,她参加各种科研项目,深入实验室进行研究。
她的努力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她在学术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是,林海音并不满足于在实验室里待着,她更喜欢亲身走进大自然,去了解动植物的生存状态。
于是,她选择了毕业后去一个偏远的山区,进行动植物生态环境的调查和保护工作。
在山区的生活并不容易,林海音要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艰苦的工作条件。
但是,她却从未退缩,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科研事业的执着。
她和当地的村民们一起,开展了一系列的生态保护活动,帮助他们建立了一个小型的生态保护区,保护了许多濒临灭绝的动植物。
林海音的故事并不是一个传奇,但却充满了勇气和坚持。
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科研事业的执着。
她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心中有梦想,就要勇敢追求,不要轻易放弃。
生活中总会有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但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
林海音的故事或许会被遗忘,但她的精神却会一直激励着我们,让我们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
愿我们都能像林海音一样,勇敢前行,不断奋斗,成就自己的人生。
新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窃读记》

“窃读”过程中遭遇的一次尴尬——书店受辱。 快速阅读相关段落,抓住关键词句,体会 作者从走进书店到离开书店过程中的心情变化。
老板: “我”:
粗暴、吝啬
高兴→悲愤
原本作者是怀着迫切兴奋的心情来到书 店,但是受到了一个粗暴、吝啬、以金钱至上 的老板的羞辱,结果作者怀着无奈、悲愤、仇 恨的心情离开了曾经心爱的书店。这使作者尝 到了世态炎凉和人情淡薄的一面。
1、偷 2、偷偷地 3、谦指自己
本文以“记叙”为主,属于叙事。“记
“记”
”是一种文体,有记叙,记载的意思。
贯穿本文的线索是?
为何要“偷偷地”读书?
粮食哺育的是人的身体,而书籍哺育的是灵 魂,一个知识与智慧不断增长的人,才是健康成长 的人。
感知内容:
林海音童年时代有过不止一次偷偷去书店读书的 经历。快速默读全文,请大家找一找林海音到底慢慢 积累了哪些行之有效的“窃读”技巧和方法呢?试着 用一两句话分别概括出来。
恐惧、惶恐 (第18段) 快乐、激动 (第29段)
焦急、忿忿不 平(第20段)
绝望(第21段)
害羞、感激、 激动(第24段)
慌忙、紧张 (第22段)
愉快、满足 (第25段)
轻松(第26段)
那么这次的“窃读”使作者的思想感
情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作家林海音》课件

目录
• 林海音的生平简介 • 林海音的文学作品 • 林海音作品的主题与思想 • 林海音的影响与评价 • 林海音的创作心路历程 • 林海音的跨文化交流与传播
01
林海音的生平简介
出生背景与家庭
出生背景
林海音出生于中国台湾,是20世 纪中国文坛的重要人物之一。
家庭背景
林海音成长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父母均为教师,从小受到良好 的教育。
访学与讲学
林海音曾多次受邀到国外访学和讲学,与国际文 学界进行深入的交流与合作。
合作出版
林海音与国外出版社合作出版作品,为中国文学 走向世界做出了贡献。
对世界文学的贡献与影响
文化交流的使者
林海音的作品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促进了不同文化之 间的相互理解和融合。
文学创新
林海音在文学创作上勇于创新,突破传统束缚,为世界文学的发 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对个体成长的影响。
亲情
林海音的作品中强调亲情的重要性 ,她通过描写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 纽带,展现出亲情的温暖和支持。
友情
林海音的作品中也经常涉及到友情 ,她通过描写朋友之间的支持和互 助,展现出友情的力量和重要性。
社会批判与人性的探索
社会批判
林海音的作品中经常对社会现象进行批判,她通过描写社会 中的不公和不义,呼吁社会正义和公平。
通过对北平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 的描述,表达了对这座古都的热爱与 敬意。
《故乡的元宵》
回忆了故乡元宵节的习俗和场景,展 现了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
儿童文学
01
02
03
04
《绿野仙踪》
改编自弗兰克·鲍姆的同名经 典童话,以优美的文字和插画 呈现了一个奇幻的冒险故事。
作者简介

教法: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想采用“情境体验”“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教学方法开展教学上。
“体验感受、探究思考、对话交流、读写结合”是我上这节课的指导思想。
在课堂上,我十分重视唤起学生的切身感受,激发他们质疑、辨疑的意识,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并将从课堂中获得的思想、情感和体验再次返还到自身,提升个人的语文素养。
三、说学法接下来我想谈谈学法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初一学生,已经拥有了一定的生活经历和一定阅读能力,可以通过借助语文学习的经验去观照自己的实际生活,让他们从生活经历中去感悟父亲的爱说教材《爸爸的花儿落了》这篇课文选自语文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
本单元以四篇文章,都是作者在生活中有了很深的感受之后才写的《爸爸的花儿落了》这篇课文回想童年往事蕴含着对父亲深深的怀念,节选自台湾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小说《城南旧事》,选入课文的这部分,以夹竹桃花为主线(暗线),以参加小学毕业典礼为副线(明线),双线穿插,引出对爸爸及相关往事的回忆,并从回忆中展示了自己不断成长的过程。
教学这篇课文课后练习爸爸的花儿落了自主学习1.请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掸.()子咻.()咻玉簪.()骊.()歌花圃.()衣襟.()2.根据拼音填写出相应的汉字。
肿zhànɡ()叮zhǔ()恐jù()懒duo()ténɡ()鞭chǐ()笑3.填空。
(1)《爸爸的花儿落了》节选自《________》。
作者是________,原名________小名________。
(2)文章以“爸爸的花儿落了”为题,这个题目语带双关:一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一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篇文章是随着主人公起伏的思潮而继续下来的,所以文章采用________手法,时而写眼前的事,时而又回忆往事,使文章显得波澜起伏、跌宕有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海音:秋游狮头山
到了我的家乡头份,狮头山已经近在眼前。
几次还乡堂兄弟们都邀我上山一游,可是每次都因为家事羁身,
不得不匆匆赶回台北,去狮头山的心愿已经许下三年了。
这次因为星期日后面跟着国父诞辰,难得两个假日连在一起,我们正在盘算如何打发时,恰好今春阿里山的
游伴蔡先生夫妇来进游狮头山,同行还有朱先生夫妇。
还愿的机会从天而降,自然欣然应允。
早晨八点坐轻便的旅行汽车出发,由台北到狮头山山口,有平坦宽阔的公路可通。
尤其是从台北大桥到桃园
的一段,完全是沥青路面,两旁是整齐的树木,汽车以每小时三十五公里的速度前进,真像高弓的箭一样。
一路
上树木浓绿,是盛夏的感觉,但是二熟稻金黄黄的,又是深秋景象了。
过了竹南、头份,便该向狮头山的山路上进行了,这一段山路也是铺了沥青,无怪同行的定海朱先生慨叹说:“台湾的交通真方便,我将来是不回去的了!”
十一点到了狮头山山脚,前面已经排满了游客的大小汽车,这里正在台北和台中的中间,我们估计从台中、
彰化甚至嘉义来的客人不会比台北更少。
有旅行经验的蔡先生说:“衣食住行,我们还是先解决住的问题吧!”他
捷足先登,我们追随在后,顾不得玩赏风景,一路上抛落那些漫步的客人,似乎神行太保绑上马甲,气喘吁吁,
只顾赶路。
但觉得在树阴密蔽的山路上,阴冷幽暗,踩着长满苔藓的石阶,步步要当心。
这样走了约半小时,便看见紫阳门——上山来的第一个建筑。
进了紫阳门走不远,便是劝化堂了。
当劝化堂
的和尚告诉我们,他们这儿和再上面的开善寺的客房都被订一空时,我们只好拔脚便走,连庙的样子都没有细看。
到了狮头山最高处的狮岩洞,一个和尚迎在庙前说,今天晚上有八十客人订了所有的客房,我们这时才感觉事情
的严重。
这时丈夫忽然指着和尚身后门上的对联“仙游至此何妨少驻”对他说:“你们既是说‘何妨少驻’,为什么弄
得我们无处可住呢?”朱先生也说:“这副对联应当改成‘先来先住’,我们是先来的,便先住下吧!”在交涉的时候,恰好灵霞洞的住持“云游到此”,本我佛慈悲之心,答应给我们一个容身之地,我们便跟他直奔灵霞洞。
从狮岩洞再走下去是下坡路,这时候已经十二点多,虽然饥肠辘辘也顾不得,经过海会庵到灵霞洞,决定女
客住在厄姑房里,男客在大雄宝殿上搭铺,才算解决了住的问题。
吃过午饭,把旅行包安置好,我这才先从所住的庙注意起。
原来狮头山上的庙宇多半是就天然岩石凿建,庙
身建在石洞里,灵霞洞里便有一副对联形容说:“他去有踪留片石,洞空无物剩闲云。
”这些庙都称不起堂皇,灵
霞洞尤其简单。
去过普陀灵隐或北平大庙的人,都不免有此感觉。
不过台湾庙宇有个特点,便是尼姑和尚同住一庙,灵霞洞的法定住持便是率领着一班比丘尼在修行。
招呼我们的是一个惹人怜爱的年轻女尼,她可以说客家话、闽南话、国语和日本话,我们觉得她如果在尘世上也必不凡,不知道为什么要做清苦的出家人。
我起初猜测她可
能是被家人许愿送来的。
谁知晚上当她铺被的时候,在我们盘问出家经过下,她竟含笑回答说,她是五年前自愿
出家来此。
我这时对着这位赤足秃顶穿着灰布短袖的圣洁女尼,把我们世俗的生活和她的苦修比,只有叹服她的
道心坚定了。
午饭后,我们正式出发逛山,决定先逛后山,明天下山再顺路选前山。
从灵霞洞再向下去,走过几段石阶,便到了金刚寺。
寺也是依岩石而建,庙顶的岩石上是茂密的竹林,风景
很好,不过因为游客常常是走到山顶的海会庵便因疲乏而折回,因此后山我佛便显得寂寞了。
由金刚寺向万佛庵走下去转几个弯,眼前忽然豁然开朗,使人心胸通畅。
原来我们从山脚一路上来,走的多
半是阴暗的山径,到这里极目四望,左面是冈峦起伏,尽人眼底,右面的群峰却在云烟缥缈中,前后都是随山势
起伏的小道,可以看见鱼贯而行的红红绿绿的游客,听见他们的笑语声。
我站在这里看得发呆,同行的人笑我无
力前进,哪里知道我正注视远山一朵不动的白云呢!
万佛庵大概是全山最清洁的一座庙了,几净窗明,一尘不染,更难得的是两间新修的客房全空着,我们后悔
没有多走几步“到此少驻”。
老师太送过清茶,我和她套同乡,才知道这里一位女尼还是我家的远亲。
老师太说得
高兴,引我到佛像前,她教我合十念过阿弥陀佛后,打开佛龛下的小门,从里面舀出一杯清凉的泉水给我喝,说
这是“圣水”,喝了可以抱大儿子。
原来万佛庵也是依山岩而筑,有一股极细微的泉水从石罅流出来,正好在佛像
的下面,建庙时筑贮水小池,随时可取饮。
在万佛庵休息后,本来还可以再向下走到最后的水帘洞,不过这时已经暮色苍茫,而且据一路喘着气、浑身
汗透的游客说:“逛逛虽然好,回来不得了!”我们便牺牲不去了,蔡先生另一个说法却是:““留一个地方不去,好引起再来的念头!”
回到灵霞洞吃过素斋,洗一个热水澡,原想到庙外赏月,可惜霾云四布,月亮在云里钻出钻进,山径又是黑
黝黝的,而且灵霞洞的几盏自磨电灯八点就要熄灭,我们便在七点钟统统钻进了被窝。
第二天早晨循原路下山,休息一夜以后觉得脚下轻松多了。
一路上仔细玩赏山景,听泉水淙淙,看远山含黛,俯视山下是稻田阡陌和一条从万山丛中流出的小溪,沿着山脚蜿蜒而下不知所终。
从狮岩洞向下走去,有一处耸
立的峭壁,是狮头山着名的伟观。
石壁上刻“南无阿弥陀佛”和“即心是佛”几个大字,还刻有一首诗是:“山色苍苍
耸碧天,烟波江上送渔船,诗情好共秋光远,洞壑钟声和石泉。
”游客题名,更是拥挤不堪。
一路到了开春寺,算是全山最大的庙了,敷磁砖的立柱和墙,清洁是清洁,只是令人想到浴室的意味。
倒是
寺外的一品红盛开,真够动心夺目。
由开善专到了劝化堂,听见的是一片钟声木鱼应和着和尚们的早课诵经声。
从劝化堂到山脚,竹林幽径,离山口一百多石级的地方,就是使山得名的“狮头石”。
这块石头要从石阶上往下看,才看得清它像一个伸出的狮头的侧面,石上藤蔓低垂,正好形成了它的毛发胡须。
狮头山并没有我想象中的高峻,庙寺的建筑也不够惊人。
但是山径曲折,天然风景优美,自有她的情趣,这
便要游山人自己去体会的了。
1952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