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写庐山的诗

合集下载

《题西林壁》苏轼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题西林壁》苏轼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题西林壁》苏轼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苏轼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 年)由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贬所改迁汝州(治所在今河南临汝)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

据南宋施宿《东坡先生年谱》记载可知此诗约作于元丰七年五月间。

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

庐山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

从远处和近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不相同。

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结尾两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原来是因为“身在此山中”。

也就是说,只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

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

它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一首小诗激起人们无限的回味和深思。

所以,《题西林壁》不单单是诗人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同时也是苏轼以哲人的眼光从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认识。

由于这种认识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所以诗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给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启人心智。

因此,这首小诗格外来得含蓄蕴藉,思致渺远,使人百读不厌。

这首诗寓意十分深刻,但所用的语言却异常浅显。

深入浅出,这正是苏轼的一种语言特色。

苏轼写诗,全无雕琢习气。

诗人所追求的是用一种质朴无华、条畅流利的语言表现一种清新的、前人未曾道的意境;而这意境又是不时闪烁着荧荧的哲理之光。

从这首诗来看,语言的表述是简明的,而其内涵却是丰富的。

《题西林壁》原文及译文

《题西林壁》原文及译文

《题西林壁》原文及译文苏轼的诗既是人生感悟,也是一种政治体验。

苏轼自进入仕途后卷入了新旧之法的争议,他在政治倾向上更贴近保守派,反对王安石主导的新法。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题西林壁》原文及译文,欢迎大家分享。

原文:题西林壁苏轼〔宋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译文: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都呈现不同的样子。

之所以辨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身处在庐山之中。

赏析: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一句说的是游人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等不同角度观察庐山面貌是可以得到不同观感的。

有时你看到到是起伏连绵的山岭,有时你看到的是高耸入云端的山峰。

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

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

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一首小诗激起人们无限的回味和深思。

所以,《题西林壁》不单单是诗人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同时也是苏轼以哲人的眼光从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认识。

由于这种认识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所以诗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给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启人心智。

因此,这首小诗格外来得含蓄蕴藉,思致渺远,使人百读不厌。

苏轼的诗既是人生感悟,也是一种政治体验。

题西林壁古诗诗意及赏析

题西林壁古诗诗意及赏析

题西林壁古诗诗意及赏析题西林壁古诗诗意及赏析《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

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题西林壁古诗诗意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帮助!题西林壁古诗诗意及赏析题西林壁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1)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西林寺在庐北麓。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2)横看:从正面看。

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侧:从侧面看。

(3)各不同:不相同。

(4)识:认识;清楚。

(注:这里不是看清楚,没有看的意思,只有清楚的意思。

)(5)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

(6)缘:同“原”,因为;由于。

(7)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诗意从正面看庐山的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人们之所以认不清庐山本来的面目,是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啊!赏析苏东波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

他的文章诗词,或一时的即兴之作,或是触目所见有感而发,都是自然的流露,顺乎天性。

他不忮不求,随时随地呤诗作赋纯然表达心中所感,那么道健朴茂,字字自心肺间流出。

其在文学上的主要贡献,是在从前专限于描写闺怨相思的词上,开扩其领域,可以谈道谈禅,谈人生哲理。

《题西林壁》就是其哲理诗的代表作之一。

元丰七年,苏轼由黄州贬到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了苏轼的诗兴,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题西林壁》是游览庐山后带有总结性质压轴绝句。

《题西林壁》写于庐山南麓西林寺,在禅院之中,探哲理的幽微,颇耐人寻味。

这首诗语言质朴无华,平易近人,但是细细思量却有弦外之音。

诗的总体特点是借景说理,辩证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是整体上打量绵延起伏的庐山,因而目光所及丘壑纵横、峰峦起伏,但是,诗人客观指出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话出自唐代诗人苏轼的《题西岳庐山》。

苏轼曾在庐山任官,因此对庐山有着深刻的感悟和认识。

在这句诗中,他表达了他在庐山山中所感受到的真实和深刻的体验和领悟,同时也揭示了人们对于事物认知的局限性和片面性。

庐山,作为中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之一,自古以来就以其雄伟壮丽的山水风景吸引了无数的游人和文人墨客。

正如苏轼所言,虽然庐山以其山水美景而著称,但对于大部分游人来说,他们所见到的可能只是庐山的表面风光,而不是其真正的内涵和真实的面目。

只有身在此山中的人,才能领略到其真正的美丽和壮丽。

庐山的美丽和内涵需要亲身体验和深入探索,才能得到真正的理解和感悟。

这句诗也不仅仅是描绘了庐山的真实面貌,更是在诗人深邃的胸怀中折射出人类所面临的认知和知识的局限性。

人们常常对事物只有片面的认识,甚至因为受到主观因素和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对事物产生错误的认知和理解。

只有亲身经历和真正的体验,才能使人们对事物有更加深入和全面的了解。

在当代社会,这句诗也有着深刻的时代内涵。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信息传播的便捷与高效,在网络时代,人们常常只是通过片面的信息或者虚拟的影像来了解一个地方或者一个事物。

这样的了解是非常肤浅的,只有实际亲身体验,才能使人们对事物有更加深入和全面的了解。

诗人苏轼的这句诗,不仅仅是对庐山的真实面貌的歌颂,更是折射出了人类认知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以及对于真知的追求和探索。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句诗,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对于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启示。

人们对于事物的认知和了解,往往受到主观因素和客观环境的影响,并不是客观真实的。

只有亲身体验和深入探索,才能使人们得到真正的认知和理解。

人生亦是如此,只有经历风雨和坎坷,才能真正领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句诗,不仅仅是对庐山的美丽的颂扬,更是对于人生和认知的一种启示。

只有亲身体验和深入探索,才能使人们得到真正的认知和理解。

苏轼最有哲理的诗

苏轼最有哲理的诗

苏轼最有哲理的诗
苏轼的《题西林壁》是他最哲理的一首诗。

诗中写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揭示了一个深刻的哲理:人们的视野和认识会受到所处的位置和角度的限制,难以看清事物的全貌和真相。

只有超越个人的立场和偏见,才能获得更加客观和全面的认识。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全诗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题西林壁》原文、译文及赏析—小学必读

《题西林壁》原文、译文及赏析—小学必读

《题西林壁》原文、译文及赏析—小学必读原文:题西林壁苏轼〔宋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译文: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都呈现不同的样子。

之所以辨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身处在庐山之中。

注释: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西林寺在庐山西麓。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横看:从正面看。

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侧:侧面。

各不同:各不相同。

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缘:因为;由于。

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西林:西林寺,在现在江西省的庐山上。

这首诗是题在寺里墙壁上的。

赏析: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一句说的是游人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等不同角度观察庐山面貌是可以得到不同观感的。

有时你看到到是起伏连绵的山岭,有时你看到的是高耸入云端的山峰。

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

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

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一首小诗激起人们无限的回味和深思。

所以,《题西林壁》不单单是诗人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同时也是苏轼以哲人的眼光从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认识。

由于这种认识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所以诗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给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启人心智。

苏轼写的庐山诗有哪些

苏轼写的庐山诗有哪些

苏轼写的庐山诗有哪些
1、《题西林寺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登庐山怀李十使君渤》读书庐山中,作郡庐山下。

平湖浸山脚,云峰对虚榭。

红蕖纷欲落,白鸟时来下。

犹思隐居胜,乱石惊湍泻。

3、《初入庐山》苏轼青山若无素,偃蹇不相亲。

要识庐山面,他年是故人。

自昔怀清赏,神游杳霭间。

如今不是梦,真个是庐山。

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

可怪深山里,无人识故侯。

4、《登庐山怀李十使君渤》读书庐山中,作郡庐山下。

平湖浸山脚,云峰对虚榭。

红蕖纷欲落,白鸟时来下。

犹思隐居胜,乱石惊湍泻。

5、《过庐山下》乱云欲霾山,势与飘风南. 群侪相应和,勇往事骖骠. 可怜荟蔚中,时出紫翠岚. 雁没失东岭,龙腾出西龛. 一时供坐笑,百态变立谈. 暴雨破坱圠,清飚扫浑涵.亭亭紫霄峰,窈窈白石庵. 五老数松雪,双溪落天潭. 虽云默祷应,已有移文惭.。

苏轼描写庐山的5首诗

苏轼描写庐山的5首诗

苏轼描写庐山的5首诗
1、《清平调·其五》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2、《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3、《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4、《赤壁赋》兰台烟雾开苍黄,群峰日色动万方。

金沙水拍云崖暖,玉盘花开露凝香。

山光悦驱千里日,江潮涌动万顷风。

庐山秀出千重峰,问君此去几时还?
5、《滁州西涧》行宫西去何时回?江山如画只影来。

拥蓬碧山下,空谷幽兰里。

斜阳落照花林深,清风吹又生。

明月来相照,青枫摇落阴岭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苏轼写庐山的诗
初入庐山
青山若无素,偃蹇不相亲。

要识庐山面,他年是故人。

自昔怀清赏,神游杳霭间。

如今不是梦,真个是庐山。

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

可怪深山里,无人识故侯。

登庐山怀李十使君渤
读书庐山中,作郡庐山下。

平湖浸山脚,云峰对虚榭。

红蕖纷欲落,白鸟时来下。

犹思隐居胜,乱石惊湍泻。

过庐山下
乱云欲霾山,势与飘风南。

群侪相应和,勇往事骖骠。

可怜荟蔚中,时出紫翠岚。

雁没失东岭,龙腾出西龛。

一时供坐笑,百态变立谈。

暴雨破坱圠,清飚扫浑涵。

廓然归何处,陋矣安足戡。

亭亭紫霄峰,窈窈白石庵。

五老数松雪,双溪落天潭。

虽云默祷应,已有移文惭。

题西林寺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过圆通诗
石耳峰头路接天,梵音堂下月临泉。

此生初饮庐山水,他日徒参雪窦禅。

袖里宝书犹未出,梦中飞盖已先传。

何人更识嵇中散,野鹤昂藏未见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