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上海中医药大学精品课程网共40页文档

合集下载

《伤寒论》真实剂量

《伤寒论》真实剂量

地点:广西中医学研中医临床基础教研室时间:2004年9月20日下午参加人员:刘力红老师及热爱中医学的其他老师及其同学刘老师:今天下午人比较多,多通知两三个人,这么多人,很好的事情,说明很多人想学好中医,第一节课时已谈到李可老中医,现在他就坐在我们面前,就请李老聊一聊学习《伤寒论》的体会。

李老:我学中医是自学,特殊机缘走上这条路,根砥浅,不像大家受到系统教育。

23岁自学中医,6年以后记了些方,只会对号入座,有时效果不好也闹不清什么回事。

请教老中医,他们告诉我,中医的出路在《伤寒论》,于是开始自学《伤寒论》,从学方开始,麻黄汤系列,麻黄附子汤,麻桂各半汤,小青龙汤,大青龙汤,好些东西似懂非懂,但治病情况有所改变,以前拿方套人,现在各种各样的病放在六经中去考虑,妇科、儿科都是这样,进步一点。

后三年治过心衰病没救活,四逆汤治现代讲的心衰,可以说是医圣留给后人的法宝,可以抢救危重病人,关键在剂量,里面关于“附子定量9克,先煎两小时”,以前没有,后世加上去的,所以考虑是剂量出了问题。

注解看了不少,没有谈剂量,只有许叔微《伤寒九十论》中记有一个病案:有病人久治不愈,伤寒论上原方原量,一剂药三次服,两次时已豁然而愈,感慨很多。

晋时离汉,好几百年,战乱散佚,王叔和整理出《伤寒论》《金匮要略》,现在看来剂量怎么用,没有定见。

明代李时珍完成《本草纲目》得原序中指出古之一两今用一钱可也,他当时有权威,提得建议都接受了。

距今407年,还是原样,这个量治不了病。

除非你功底很深,辩证准,但是没有一剂止,二剂愈的效果。

经方治病非常神奇,历史上《伤寒论》治病概貌。

古代临床家著作中剂量是不传之秘。

在甘肃救活的第一个心衰病人,昏迷,四肢厥冷,脉是摸不到了,血压也没了,用了30克附子,用开水来熬,前10分钟有点药效就开始灌,加到150克,7小时后病人睁眼,150克基础上另取一剂,后又活了十多年。

81年考古发现汉代的种种度量器,上海的柯雪帆教授进行了实际称量,汉代的一两=15.625克,汉代的一升=200ml,好些具体称量方法。

伤寒论剂量

伤寒论剂量

伤寒论剂量问题一:柴胡桂枝汤组方里面半夏二合半是什么义思合为汉代的计量单位。

柴胡桂枝汤是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所记载的方剂纵观仲景方41首含半夏的方剂,半夏的用量都有“半升”“二合半”“二十铢”“四两”“半斤”“一升”“二升”等。

其中,用量为“半升”的用法最多,共24首,故“半升”为仲景对半夏的常规用量,其他用量均是在此基础上加减形成的。

“升”“合”为汉代的容量单位,“千二百黍实其龠,合龠之为合,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班固·《汉书·律历志》),故一斗等于十升,一升等于十合。

“铢”“两”“斤”为汉代的重量单位,“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十六两为一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班固·《汉书·律历志》),故一斤等于十六两,一两等于二十四铢。

那么半夏的容量单位和重量单位如何换算呢?仲景在经方“柴胡加芒硝汤”中示“柴胡加芒硝汤”由1/3 份“小柴胡汤”加二两芒硝所构成,其方内半夏用量为“二十铢”,而“小柴胡汤”中半夏用量为“半升”,故“半升”半夏的重量为“二十铢×3”,为六十铢,即2.5两。

那么汉代的一两合现在多少克呢?根据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柯雪帆等,直接根据出土的东汉文物“光和大司农铜权”(现收藏于中国博物馆),推算出的“一两等于15.625 g”据此,经方中半夏的常规用量“半升”合现在39.0625 g(即2.5两×15.625 g),约为40 g。

其他用量均是在此基础加减而形成的,这样二合半即半升的二分之一的重量就约为20克。

问题二:'若渴,去半夏,加瓜蒌根三两;若微利出自哪里小青龙汤《伤寒论》【组成用法】麻黄去节,三两(9g) 芍药三两(9g) 细辛三两(3g) 干姜三两(3g) 甘草炙,三两(6g) 半夏洗,半升(9g) 五味子半升(9g)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

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若渴,去半夏,加瓜蒌根三两;若微利,去麻黄,加芫花如鸡子大,熬令赤色;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若喘,加`杏仁半升,去皮尖。

《伤寒论》“小便不利”辨析

《伤寒论》“小便不利”辨析

《伤寒论》“小便不利”辨析张虎【期刊名称】《河南中医》【年(卷),期】2018(38)1【摘要】《伤寒论》中讨论"小便不利"的条文较多,对其辨证论治也相对全面,因散见于全书之中,不便分析与归纳。

通过分析"小便不利"的病因病机,对指导临床辨证施治,鉴别相关病证具有一定意义,如据小便利否辨蓄水与蓄血、辨水停之部位、辨发黄与不发黄,还可根据小便利否以检测治疗效果、津液之存亡,判断疾病的预后及其转归,审病势之进退等。

目前临床上不少医家都认识到小便不利直接病位在膀胱,可是按中医整体观思想,五脏有病,皆可影响水液代谢致膀胱失约。

认真研究《伤寒论》"小便不利"之条文,对多种疾病的诊疗、预防都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若能结合现代医学的相关检验,如尿液分析、肾功能检查等,从微观辨证及定量分析深入探讨《伤寒论》辨治小便的规律,在继承中求发展,尽力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

【总页数】4页(P12-15)【关键词】“小便不利”;伤寒论;张仲景【作者】张虎【作者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22.2【相关文献】1.《伤寒论》小便不利辨析 [J], 杜志中2.《伤寒论》"小便不利"与"小便难"病机辨析 [J], 黄斯;赵国平;蓝海;黄妍丽;杨威3.《伤寒论》小便不利治则探析 [J], 胡福田4.《伤寒论》小便不利之脏腑辨证 [J], 王哲藤;何赛萍5.《伤寒论》小便不利证治探微 [J], 闫璞;张宁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_伤寒论_与_汤液经法_药物剂量溯源考_姬航宇

_伤寒论_与_汤液经法_药物剂量溯源考_姬航宇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第25卷 第3期 2011年5月《伤寒论》与《汤液经法》药物剂量溯源考姬航宇1,2 仝小林2 赵林华2 宋 军21.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 (北京 100029)2.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北京 100053)【摘 要】 通过对比《伤寒论》12方与《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记载《汤液经法》方剂的组成、药物剂量、主治、煎服法等,初步探讨《伤寒论》药物剂量与《汤液经法》的关系:《伤寒论》继承了《汤液经法》的药物剂量,二书成书年代虽不同,但两个年代的医用度量衡制度基本一致,均为秦汉之制。

【关键词】 《伤寒论》;《汤液经法》;《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剂量【中图分类号】 R 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861X (2011)03-0023-03[基金项目]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基金资助项目(2010C B 530604)[作者简介] 姬航宇,女,在读博士生,主要从事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临床及基础研究。

[通讯作者] 仝小林,教授,博士生导师。

E -m a i l :x i a o l i n t o n g 66@s i n a .c o m 《伤寒论》之经方是对东汉前中医方剂理法方药的总结、继承和发展。

仲景在《伤寒卒病论集》[1]开篇亦自云“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

”《伤寒论序》援引了晋代皇甫谧之说[1]:“伊尹以元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

汉张仲景论广《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

”钱超尘教授考证认为:《伤寒论》源于《汤液经法》[2]。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以下简称《辅行诀》)记载了50余首《汤液经法》中的方剂,与仲景《伤寒论》112首方剂对照后发现,《伤寒论》中有12首方剂与《辅行诀》记载的《汤液经法》方剂从主治、药物组成、药量、煎服法等方面都非常相似。

柯雪帆教授《伤寒论》学术思想辑要

柯雪帆教授《伤寒论》学术思想辑要
[基金项目] 上海市精品课程建设资助项目 [作者简介] 周毅萍,女,博士,讲师,主要从事《伤寒论》教 学与经方临床运用研究。
寒论 》的 理 论 基 础 ,历 来 有 不 同 看 法 。 多 数 学 者 倾 向于脏腑、经 络,柯 师 认 为[1],伤 寒 六 经 病 证 固 然 离不开脏 腑、经 络,但 其 传 变 是 由 邪 正 斗 争、阴 阳 胜复所决定 的,《伤 寒 论 》中 所 叙 述 的 主 要 证 候 是 阴阳消长胜复的具体表现。在外感热病发展过程 中,邪与正 两 个 方 面 都 在 不 断 地 变 化 着。人 体 正 气由正常 而 亢 盛,由 亢 盛 而 衰 竭,由 衰 竭 而 恢 复; 病邪由寒 化 热,由 热 变 寒。这 是 阴 阳 胜 复 的 临 床 基础。用阴 阳 胜 复 解 释 伤 寒 六 经 辨 证,是 从 整 体 出 发 ,从 动 态 变 化 看 问 题 ,比 较 符 合 外 感 热 病 是 全 身性疾 病、外 感 热 病 发 展 有 阶 段 性 这 两 个 特 点。 因 此 ,伤 寒 六 经 辨 证 的 理 论 基 础 是 阴 阳 消 长 胜 复 。 太阳病是外感病的早期,阳气逐步亢盛; 阳明病是 阳气极盛的阶段; 少阳病则是阳气略有衰退的表 现 ,病 势 有 从 阳 证 向 阴 证 转 化 的 征 兆 ,是 由 阳 转 阴 的关键阶 段。太 阴 病 是 阴 胜 阳 衰 的 早 期,寒 象 不 严重,一般 也 无 热 象。 少 阴 病 阴 邪 伤 阳,阳 衰 阴 盛 ,但 是 其 发 展 过 程 中 ,频 繁 的 呕 吐 、汗 出 、下 利 清 谷也要耗伤 阴 液,耗 伤 到 一 定 程 度 就 会 出 现 阳 损 及阴,邪正斗争激烈,阳气势将来复,可见热象; 少 阴 阳 虚 ,气 机 不 利 ,运 化 迟 缓 ,促 使 肠 胃 实 邪 结 聚 、 化 热 ,可 产 生 阳 明 证 ,出 现 少 阴 阳 明 同 病 的 少 阴 急 下证。厥阴 病 是 人 体 正 气 由 衰 弱 转 向 恢 复,病 邪 由 寒 化 热 ,于 是 出 现 厥 热 胜 复 的 证 候 。 同 样 理 由 ,

伤寒论的方证培训课件

伤寒论的方证培训课件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 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1、《辅行诀》是有关《伤》形成的考 证文献之一
2、《辅行诀》是否是来自《汤》、 《伤》与《辅行诀》关系有待考证
3、其主要内容:方证,反映了属经方 体系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 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皆与《伤寒》的小建中汤相同,故其总数)为六十 首。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 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辅行诀》记载:“陶弘景曰:外 感天行,经方之治,有二旦、六神、 大小等汤。昔南阳张机,依此诸方, 撰为《伤寒论》一部”。具体方证 为:
本文档所提⑴供的小信阳息仅旦供汤处参,考:请之桂联用枝系,网不,站能甘或作本为草科人,学删除依生据。姜,请,勿大模仿枣;,如芍有不当之 药。证:治天行发热,自汗出而恶风,鼻鸣 干呕者。在《伤寒》称桂枝汤。
三阳类证即①为治疗太阳病类方证,其共同 的适应证为: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治以 汗,属于这一类的方证有:桂枝汤、麻黄汤、 葛根汤、桂枝加桂汤、桂枝加黄耆汤、栝楼 桂枝汤等方证;②阳明病类方证,其共同的 适应证为:胃家实证。治以吐下清,属于这 类方证有: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 汤、白虎汤、瓜蒂散、大黄甘草汤等方证; ③少阳病类方证,其共同的适应证为:口苦, 咽干,目眩等证,治以和解,这类方证有: 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柴胡桂枝汤、柴胡加 芒硝汤等、柴胡去半夏加栝楼汤等方证;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 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有关《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考为陶弘景传
方证记载(分三部,第一部分五脏补泻方为39首;

(完整版)郝万山伤寒论讲义

(完整版)郝万山伤寒论讲义

郝万山伤寒论讲义目录第一讲《伤寒论》内容概述 (2)第二讲《伤寒论》用方思路与方法 (3)第三讲汉代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的换算 (4)第四讲柴胡剂群的临床应用 (4)第五讲伤寒论中泻下诸方的临床应用 (11)第六讲桂枝汤类方的临床应用 (14)第七讲白虎汤类方(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 (19)第八讲治水诸方的临床应用 (20)第九讲治痞诸方的应用 (23)第十讲四逆汤类方的临床应用 (26)第十一讲关于六经辨证 (29)第一讲《伤寒论》内容概述伤寒目前三方面研究: 文献、辨证论治方法、方剂临床应用。

一、伤寒论内容:398条112方、十卷、22篇。

第1篇辨脉篇、第2篇平脉篇为仲景脉学集中体现,介于《内经》~《脉经》、《濒湖脉学》之间过渡阶段 主表例如: 浮脉 主热 轻即取得,重取滑数有力: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共五处。

迟脉 主阳虚主阴虚血少: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迟中迟者,此营血不足…沉主里,迟为营血虚少。

∴+芍养血,生姜引药达表。

应当学习此首二篇,以了解仲景脉学。

第3篇伤寒例:外感病成因、分类、命名、防治法、护理方法――韵文,汉以前用,故非后人(如王叔和加入)系仲景原文。

《文心雕龙》:论也者,弥纶群言而讣理者也。

第4篇:痉湿暍,只有脉证,无治法方药。

一般398条不包括前四篇,第5篇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6篇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7篇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8篇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9篇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第10篇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11篇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12篇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13篇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第14篇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中十篇――398条 112方第15篇 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可汗篇》) 例:凡发汗,欲令手足俱周,执水执水然,一时间许…一时间(2小时,一昼夜12段)第16篇 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17篇 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 例太阳病,七八日,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同本以互证,别本以见例。

(完整word版)伤寒论条文归纳,推荐文档

(完整word版)伤寒论条文归纳,推荐文档

伤寒论条文归纳提纲:00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00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00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0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80、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182、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259、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

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

263、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265、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

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

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

273、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277、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281、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326、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337、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

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桂枝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0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0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015、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

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017、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024、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025、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

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028、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