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八年级数学下册 专题突破讲练 勾股定理的综合使用试题 (新版)青岛版
青岛市八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勾股定理》检测卷(包含答案解析)

24.定义:如果经过三角形一个顶点的线段把这个三角形分成两个小三角形,其中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另外一个三角形和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分别相等,那么这条线段称为原三角形的“和谐分割线”,例如:如图1,等腰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就是一条“和谐分割线”
A. B. C. D.
3.如图,在数轴上,点 , 对应的实数分别为1,3, , ,以点 为圆心, 为半径画弧交数轴正半轴于点 ,则 点对应的实数为()
A. B. C. D.
4.如图,长方形的长为3,宽为2,对角线为 ,且 ,则下列各数中与点 表示的数最接近的是()
A.-3.5B.-3.6C.-3.7D.-3.8
(2)在图2中画出一个面积为13的格点正方形 ;
(3)在图3中画出一条长为5,且不与正方形方格纸的边平行的格点线段 ;
(4)在图4中画出一个周长为 的格点直角三角形 .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B
解析:B
【分析】
本题可通过作辅助线进行解决,延长CB到E,使BE=DC,连接AE,AC,先证两个三角形全等,利用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与四边形的面积相等进行列式求解.
16.如图,数轴上点 表示的数是__________.
17.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 ,点 在x轴上运动,则 的最小值是_________.
18.如图,透明的圆柱形容器(容器厚度忽略不计)的高为12cm,底面周长为10cm,在容器内壁离容器底部3cm的点B处有一饭粒,此时一只蚂蚁正好在容器外壁,且离容器上沿3cm的点A处,则蚂蚁吃到饭粒需爬行的最短路径是______cm.
5.如图,在 中, ,垂足为D,M为 上任一点,则 等于()
青岛市八年级数学试卷易错易错压轴勾股定理选择题专题练习及答案(1)

青岛市八年级数学试卷易错易错压轴选择题精选:勾股定理选择题专题练习及答案(1)一、易错易错压轴选择题精选:勾股定理选择题1.如图,ABC 是等边三角形,点D .E 分别为边BC .AC 上的点,且CD AE =,点F 是BE 和AD 的交点,BG AD ⊥,垂足为点G ,已知75∠=︒BEC ,1FG =,则2AB 为( )A .4B .5C .6D .72.如图,P 为等边三角形ABC 内的一点,且P 到三个顶点A ,B ,C 的距离分别为3,4,5,则△ABC 的面积为( )A .2539+B .2539+C .18253+D .25318+ 3.一艘渔船从港口A 沿北偏东60°方向航行至C 处时突然发生故障,在C 处等待救援.有一救援艇位于港口A 正东方向20(3﹣1)海里的B 处,接到求救信号后,立即沿北偏东45°方向以30海里/小时的速度前往C 处救援.则救援艇到达C 处所用的时间为( )A 3B .23小时C .23 小时D 232+ 4.已知:如图在△ABC ,△ADE 中,∠BAC=∠DAE=90°,AB=AC ,AD=AE ,点C ,D ,E 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连接BD ,BE ,以下四个结论:①BD=CE ;②BD ⊥CE ;③∠ACE+∠DBC=45°;④BE 2=2(AD 2+AB 2),其中结论正确的个数是()A.1 B.2 C.3 D.45.如图,是一长、宽都是3 cm,高BC=9 cm的长方体纸箱,BC上有一点P,PC=2BC,一只蚂蚁从点A出发沿纸箱表面爬行到点P的最短距离是()3A.62cm B.33cm C.10 cm D.12 cm6.如图,在△ABC中,∠C=90°,AD是△ABC的一条角平分线.若AC=6,AB=10,则点D到AB边的距离为()A.2 B.2.5 C.3 D.47.已知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a,b,c,且a+b=10,ab=18,c=8,则该三角形的形状是()A.等腰三角形B.直角三角形C.钝角三角形D.等腰直角三角形8.如图,四边形ABCD中,AC⊥BD于O,AB=3,BC=4,CD=5,则AD的长为()A.1 B.2C.4 D.39.如图,小巷左右两侧是竖直的墙壁,一架梯子斜靠在左墙时,梯子底端到左墙角的距离为0.7米,顶端距离地面2.4米.若梯子底端位置保持不动,将梯子斜靠在右墙时,顶端距离地面1.5米,则小巷的宽度为()A .0.8米B .2米C .2.2米D .2.7米10.已知,如图,ABC ,点,P Q 分别是BAC ∠的角平分线AD ,边AB 上的两个动点,45C ︒∠=,6BC =,则PB PQ +的最小值是( )A .3B .23C .4D .3211.如图,已知ABC 中,10,86,AB AC BC AB ===,的垂直平分线分别交,AC AB 于,,D E 连接BD ,则CD 的长为( )A .1B .54C .74D .25412.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AD BC ,90D ∠=,8AD =,6BC =,分别以点A ,C 为圆心,大于12AC 长为半径作弧,两弧交于点E ,作射线BE 交AD 于点F ,交AC 于点O .若点O 是AC 的中点,则CD 的长为( )A.42B.6 C.210D.813.如图,等腰直角△ABC中,∠C=90°,点F是AB边的中点,点D、E分别在AC、BC边上运动,且∠DFE=90°,连接DE、DF、EF,在此运动变化过程中,下列结论:①图中全等的三角形只有两对;②△ABC的面积是四边形CDFE面积的2倍;③CD+CE=2FA;④AD2+BE2=DE2.其中错误结论的个数有()A.1个B.2个C.3个D.4个14.如图,A、B两点在直线l的两侧,点A到直线l的距离AC=4,点B到直线l的距离BD=2,且的最大值是()CD=6,P为直线CD上的动点, 则PA PBA.62B.22C.210D.6△是等腰三角形,则点P的坐15.如图,点A的坐标是(2)2,,若点P在x轴上,且APO标不可能是()A.(2,0)B.(4,0)C.(-220)D.(3,0)16.若△ABC中,AB=AC=25BC=4,则△ABC的面积为()A.4 B.8 C.16 D517.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分别为3、4,要使该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则第三边的长为()A.5B7C.57D.3或418.下列四组数据不能作为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的是 ( )A.6,8,10 B.5,12,13 C.3,5,6 D23519.如图,∠ACB=90°,AC=BC,AD⊥CE,BE⊥CE,垂足分别是点D、E,AD=3,BE=1,则BC的长是()A.32B.2 C.22D.1020.如图,△ABC中,AB=AC,AD是∠BAC的平分线.已知AB=5,AD=3,则BC的长为()A.5 B.6 C.8 D.1021.如图,“赵爽弦图”是由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和一个小正方形构成的大正方形,若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分别为5和3,则小正方形的面积为()A.4 B.3 C.2 D.122.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条边长分别是3和5,那么这个三角形的第三条边的长( ) A.4 B.16 C.34D.4或3423.下列命题中,是假命题的是( )A.在△ABC中,若∠A:∠B:∠C=1:2:3,则△ABC是直角三角形B.在△ABC中,若a2=(b+c) (b-c),则△ABC是直角三角形C.在△ABC中,若∠B=∠C=∠A,则△ABC是直角三角形D.在△ABC中,若a:b:c=5:4:3,则△ABC是直角三角形24.已知△ABC的三边分别是6,8,10,则△ABC的面积是()A.24 B.30 C.40 D.4825.如图,在数轴上点A所表示的数为a,则a的值为()A.15-B.15C.5-D.15-+26.我国古代数学家赵爽“的勾股圆方图”是由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与中间的一个小正方形拼成的一个大正方形(如图所示),如果大正方形的面积是25,小正方形的面积是1,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分别是a 、b ,那么2()a b + 的值为( ).A .49B .25C .13D .127.如图,△ABC 中,AB=10,BC=12,AC=213,则△ABC 的面积是( ).A .36B .1013C .60D .121328.如图,在△ABC 和△ADE 中,∠BAC =∠DAE =90°,AB =AC ,AD =AE ,点C ,D ,E 在同一条直线上,连接B ,D 和B ,E .下列四个结论:①BD =CE ,②BD ⊥CE ,③∠ACE +∠DBC=30°,④()2222BE AD AB =+.其中,正确的个数是( ) A .1 B .2C .3D .4 29.如图,在矩形ABCD 中,AB =8,BC =4,将矩形沿AC 折叠,点B 落在点B ′处,则重叠部分△AFC 的面积为( )A .12B .10C .8D .630.以下列各组数为边长,能组成直角三角形的是( )A.1,2,3 B.2,3,4 C.3,4,6 D.1,2【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一、易错易错压轴选择题精选:勾股定理选择题1.C解析:C【分析】结合等边三角形得性质易证△ABE≌△CAD,可得∠FBG=30°,BF=2FG=2,再求解∠ABE =15°,进而两次利用勾股定理可求解.【详解】∵△ABC为等边三角形∴∠BAE=∠C=60°,AB=AC,CD=AE∴△ABE≌△CAD(SAS)∴∠ABE=∠CAD∴∠BFD=∠ABE+∠BAD=∠CAD+∠BAF=∠BAC=60°,∵BG⊥AD,∴∠BGF=90°,∴∠FBG=30°,∵FG=1,∴BF=2FG=2,∵∠BEC=75°,∠BAE=60°,∴∠ABE=∠BEC﹣∠BAE=15°,∴∠ABG=45°,∵BG⊥AD,∴∠AGB=90°,∴=AB2=AG2+BG22)2=6.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勾股定理,证明△ABG为等腰直角三角形是解题关键.2.A解析:A【解析】分析:将△BPC绕点B逆时针旋转60°得△BEA,根据旋转的性质得BE=BP=4,AE=PC=5,∠PBE=60°,则△BPE为等边三角形,得到PE=PB=4,∠BPE=60°,在△AEP中,AE=5,延长BP,作AF⊥BP于点F.AP=3,PE=4,根据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可得到△APE为直角三角形,且∠APE=90°,即可得到∠APB的度数,在直角△APF中利用三角函数求得AF和PF的长,则在直角△ABF中利用勾股定理求得AB的长,进而求得三角形ABC的面积.详解:∵△ABC为等边三角形,∴BA=BC,可将△BPC绕点B逆时针旋转60°得△BEA,连EP,且延长BP,作AF⊥BP于点F.如图,∴BE=BP=4,AE=PC=5,∠PBE=60°,∴△BPE为等边三角形,∴PE=PB=4,∠BPE=60°,在△AEP中,AE=5,AP=3,PE=4,∴AE2=PE2+PA2,∴△APE为直角三角形,且∠APE=90°,∴∠APB=90°+60°=150°.∴∠APF=30°,∴在直角△APF中,AF=12AP=32,PF=32AP=332.∴在直角△ABF中,AB2=BF2+AF2=(4+332)2+(32)2=25+123.则△ABC的面积是3•AB2=3•(25+12)253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了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以及旋转的性质:旋转前后的两个图形全等,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段的夹角等于旋转角,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3.C解析:C【解析】【分析】过点C作CD垂直AB延长线于D,根据题意得∠CDB=45°,∠CAD=30°,设BD=x则CD=BD=x,2x,由∠CAD=30°可知tan∠CAD=33CDAD=3320(31)x=-+,解方程求出BD的长,从而可知BC的长,进而求出救援艇到达C处所用的时间即可.【详解】如图:过点C作CD垂直AB延长线于D,则∠CDB=45°,∠CAD=30°,∵∠CDB=45°,CD⊥BD,∴BD=CD,设BD=x,救援艇到达C处所用的时间为t,∵tan∠CAD=3CDAD=,AD=AB+BD,∴320(31)x=-+,得x=20(海里),∴BC=2BD=202(海里),∴t=20230=223(小时),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特殊角三角函数,正确添加辅助线、熟练掌握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是解题关键. 4.C解析:C【解析】试题分析:①∵∠BAC=∠DAE=90°,∴∠BAC+∠CAD=∠DAE+∠CAD,即∠BAD=∠CAE.∵在△BAD和△CAE中,AB=AC,∠BAD=∠CAE,AD=AE,∴△BAD≌△CAE(SAS).∴BD=CE.本结论正确.②∵△BAD≌△CAE,∴∠ABD=∠ACE.∵∠ABD+∠DBC=45°,∴∠ACE+∠DBC=45°.∴∠DBC+∠DCB=∠DBC+∠ACE+∠ACB=90°.∴BD⊥CE.本结论正确.③∵△ABC为等腰直角三角形,∴∠ABC=∠ACB=45°.∴∠ABD+∠DBC=45°.∵∠ABD=∠ACE,∴∠ACE+∠DBC=45°.本结论正确.④∵BD⊥CE,∴在Rt△BDE中,利用勾股定理得:BE2=BD2+DE2.∵△ADE为等腰直角三角形,∴2AD,即DE2=2AD2.∴BE2=BD2+DE2=BD2+2AD2.而BD2≠2AB2,本结论错误.综上所述,正确的个数为3个.故选C.5.A解析:A【解析】【分析】将图形展开,可得到安排AP较短的展法两种,通过计算,得到较短的即可.【详解】解:(1)如图1,AD=3cm,DP=3+6=9cm,在Rt△ADP中,AP=22+=310cm39((2)如图2, AC=6cm,CP=6cm,Rt△ADP中,AP=22+=62 cm66综上,蚂蚁从点A出发沿纸箱表面爬行到点P的最短距离是62cm.故选A.【点睛】题考查了平面展开--最短路径问题,熟悉平面展开图是解题的关键.6.C解析:C【分析】作DE⊥AB于E,由勾股定理计算出可求BC=8,再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得到DE=DC,设DE=DC=x,利用等等面积法列方程、解方程即可解答.【详解】解:作DE⊥AB于E,如图,在Rt△ABC中,BC22-8,106∵AD 是△ABC 的一条角平分线,DC ⊥AC ,DE ⊥AB ,∴DE =DC ,设DE =DC =x ,S △ABD =12DE •AB =12AC •BD , 即10x =6(8﹣x ),解得x =3,即点D 到AB 边的距离为3.故答案为C .【点睛】本题考查了角平分线的性质和勾股定理的相关知识,理解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是解答本题的关键..7.B解析:B【解析】【分析】根据完全平方公式利用a+b=10,ab=18求出22a b +,即可得到三角形的形状.【详解】∵a+b=10,ab=18,∴22a b +=(a+b )2-2ab=100-36=64,∵,c=8,∴2c =64,∴22a b +=2c ,∴该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故选:B.【点睛】此题考查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完全平方公式,能够利用完全平方公式由已知条件求出22a b +是解题的关键.8.B解析:B【分析】设OA =a ,OB =b ,OC =c ,OD =d ,根据勾股定理求出a 2+b 2=AB 2=9,c 2+b 2=BC 2=16,c 2+d 2=CD 2=25,即可证得a 2+d 2=18,由此得到答案.【详解】设OA =a ,OB =b ,OC =c ,OD =d ,由勾股定理得,a 2+b 2=AB 2=9,c 2+b 2=BC 2=16,c 2+d 2=CD 2=25,则a 2+b 2+c 2+b 2+c 2+d 2=50,∴a 2+d 2+2(b 2+c 2)=50,∴a 2+d 2=50﹣16×2=18,∴AD=221832+==,a d故选:B.【点睛】此题考查勾股定理的运用,根据题中的已知条件得到直角三角形,再利用勾股定理求出未知的边长,解题中注意直角边与斜边.9.D解析:D【分析】先根据勾股定理求出梯子的长,进而根据勾股定理可得出小巷的宽度.【详解】解:如图,由题意可得:AD2=0.72+2.42=6.25,在Rt△ABC中,∵∠ABC=90°,BC=1.5米,BC2+AB2=AC2,AD=AC,∴AB2+1.52=6.25,∴AB=±2,∵AB>0,∴AB=2米,∴小巷的宽度为:0.7+2=2.7(米).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的是勾股定理的应用,在应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时勾股定理与方程的结合是解决实际问题常用的方法,关键是从题中抽象出勾股定理这一数学模型,画出准确的示意图.10.D解析:D【分析】先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得出AD是线段QE垂直平分线,再根据垂直平分线的性质、两+最小值为BE,最后根据垂线段最短、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得点之间线段最短得出PB PQ出BE的最小值即可得.【详解】⊥,交AC于点E,如图,作QE AD∵AD平分∠BAC,∴∠BAD=∠CAD ,AD ∴是线段QE 垂直平分线(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PQ PE ∴=PB PQ PB PE ∴+=+由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得:当点,,B P E 共线时,PB PE +最小,最小值为BE点,P Q 都是动点BE ∴随点,P Q 的运动而变化由垂线段最短得:当BE AC ⊥时,BE 取得最小值在Rt BCE ∆中,456,C C B ∠=︒= 2322BE CE BC ∴=== 即PB PQ +的最小值为32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垂直平分线的性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等知识点,利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和垂线段最短确认PB PQ +的最小值是解题关键.11.C解析:C【分析】先根据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证明△ABC 是直角三角形,根据垂直平分线的性质证得AD=BD ,由此根据勾股定理求出CD.【详解】∵AB=10,AC=8,BC=6,∴2222228610AC BC AB +=+==,∴△ABC 是直角三角形,且∠C=90°,∵DE 垂直平分AB ,∴AD=BD ,在Rt △BCD 中,222BD BC CD =+ ,∴222(8)6CD CD -=+,解得CD=74,【点睛】此题考查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题中证得△ABC 是直角三角形,且∠C=90°是解题的关键,再利用勾股定理求解.12.A解析:A【分析】连接FC ,根据基本作图,可得OE 垂直平分AC ,由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得出AF =FC .再根据ASA 证明△FOA ≌△BOC ,那么AF =BC =3,等量代换得到FC =AF =3,利用线段的和差关系求出FD =AD -AF =1.然后在直角△FDC 中利用勾股定理求出CD 的长.【详解】解:如图,连接FC ,∵点O 是AC 的中点,由作法可知,OE 垂直平分AC ,∴AF =FC .∵AD ∥BC ,∴∠FAO =∠BCO .在△FOA 与△BOC 中,FAO BCO OA OCAOF COB ∠∠⎧⎪⎨⎪∠∠⎩=== , ∴△FOA ≌△BOC (ASA ),∴AF =BC =6,∴FC =AF =6,FD =AD -AF =8-6=2.在△FDC 中,∵∠D =90°,∴CD 2+DF 2=FC 2,∴CD 2+22=62,∴CD =42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了作图-基本作图,勾股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判定与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难度适中.求出CF 与DF 是解题的关键.解析:B【分析】结论①错误,因为图中全等的三角形有3对;结论②正确,由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可以判断;结论③错误,利用全等三角形和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可以判断;结论④正确,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以及直角三角形的勾股定理进行判断.【详解】连接CF ,交DE 于点P ,如下图所示结论①错误,理由如下:图中全等的三角形有3对,分别为△AFC ≌△BFC ,△AFD ≌△CFE ,△CFD ≌△BFE . 由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可知FA=FC=FB ,易得△AFC ≌△BFC .∵FC ⊥AB ,FD ⊥FE ,∴∠AFD=∠CFE .∴△AFD ≌△CFE (ASA ).同理可证:△CFD ≌△BFE .结论②正确,理由如下:∵△AFD ≌△CFE ,∴S △AFD =S △CFE ,∴S 四边形CDFE =S △CFD +S △CFE =S △CFD +S △AFD =S △AFC =12S △ABC , 即△ABC 的面积等于四边形CDFE 的面积的2倍.结论③错误,理由如下:∵△AFD ≌△CFE ,∴CE=AD ,∴2FA .结论④正确,理由如下:∵△AFD ≌△CFE ,∴AD=CE ;∵△CFD ≌△BFE ,∴BE=CD .在Rt △CDE 中,由勾股定理得:222CD CE DE +=,∴222AD BE DE += .故选B .本题是几何综合题,考查了等腰直角三角形、全等三角形和勾股定理等重要几何知识点,综合性比较强.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14.C解析:C【解析】试题解析:作点B 关于直线l 的对称点B ',连接AB '并延长,与直线l 的交点即为使得PA PB -取最大值时对应的点.P此时.PA PB PA PB AB -=-'='过点B '作B E AC '⊥于点,E 如图,四边形B DCE '为矩形,6, 2.B E CD EC B D BD ∴=====''2.AE ∴=22210.AB AE B E ''+=PA PB -的最大值为:210.故答案为:210.15.D解析:D【详解】解:(1)当点P 在x 轴正半轴上,①以OA 为腰时,∵A的坐标是(2,2),∴∠AOP=45°,OA=22,∴P的坐标是(4,0)或(22,0);②以OA为底边时,∵点A的坐标是(2,2),∴当点P的坐标为:(2,0)时,OP=AP;(2)当点P在x轴负半轴上,③以OA为腰时,∵A的坐标是(2,2),∴OA= 22,∴OA=AP=22∴P的坐标是(-22,0).故选D.16.B解析:B【分析】作AD⊥BC,则D为BC的中点,即BD=DC=2,根据勾股定理可以求得AD,则根据S=12×BC×AD可以求得△ABC的面积.【详解】解:作AD⊥BC,则D为BC的中点,则BD=DC=2,∵AB=,∴△ABC 的面积为S=12×BC×AD=12×4×4=8,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勾股定理的运用,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本题中正确的运用勾股定理求AD 是解题的关键. 17.C解析:C【分析】根据勾股定理和分类讨论的方法可以求得第三边的长,从而可以解答本题.【详解】由题意可得,当3和45,当斜边为4,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勾股定理,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题意,利用勾股定理和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解答.18.C解析:C【分析】求出两小边的平方和长边的平方,再看看是否相等即可.【详解】A 、62+82=102,此时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B 、52+122=132,此时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C 、32+52≠62,此时三角形不是直角三角形,故本选项符合题意;D 、222+=,此时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勾股定理逆定理,关键是掌握判断一个三角形是不是直角三角形,必须满足较小两边平方的和等于最大边的平方才能做出判断.19.D解析:D【分析】根据条件可以得出∠E =∠ADC =90°,进而得出△CEB ≌△ADC ,就可以得出AD =CE ,再利用勾股定理就可以求出BC 的值.【详解】解:∵BE ⊥CE ,AD ⊥CE ,∴∠E =∠ADC =90°,∴∠EBC +∠BCE =90°.∵∠BCE +∠ACD =90°,∴∠EBC =∠DCA .在△CEB 和△ADC 中,E ADC EBC DCA BC AC ∠=∠⎧⎪∠=∠⎨⎪=⎩, ∴△CEB ≌△ADC (AAS ),∴CE =AD =3,在Rt △BEC中,,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熟练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是解题的关键.20.C解析:C【分析】根据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得出∠ADB=90°,再根据勾股定理得出BD 的长,即可得出BC 的长.【详解】在△ABC 中,AB =AC ,AD 是∠BAC 的平分线,∴AD ⊥BC ,BC=2BD.∴∠ADB=90°在Rt △ABD 中,根据勾股定理得:=4∴BC=2BD=2×4=8.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勾股定理,熟练掌握性质定理是解题的关键.21.A解析:A【分析】根据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分别为5和3,可计算出正方形的边长,从而得出正方形的面积.【详解】解:3和5为两条直角边长时,小正方形的边长=5-3=2,∴小正方形的面积22=4;综上所述:小正方形的面积为4;故答案选A .【点睛】本题考查了勾股定理及其应用,正确表示出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是解题的关键.22.D解析:D【解析】试题解析:当3和5都是直角边时,第三边长为:2235+=34;当5是斜边长时,第三边长为:2253-=4.故选D .23.C解析:C【分析】一个三角形中有一个直角,或三边满足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则为直角三角形,否则则不是,据此依次分析各项即可.【详解】A. △ABC 中,若∠B=∠C -∠A ,则∠C =∠A+∠B ,则△ABC 是直角三角形,本选项正确;B. △ABC 中,若a 2=(b+c)(b -c),则a 2=b 2-c 2,b 2= a 2+c 2,则△ABC 是直角三角形,本选项正确;C. △ABC 中,若∠A ∶∠B ∶∠C=3∶4∶5,则∠,故本选项错误; D. △ABC 中,若a ∶b ∶c=5∶4∶3,则△ABC 是直角三角形,本选项正确;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的是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的一般步骤:①确定三角形的最长边;②分别计算出最长边的平方与另两边的平方和;③比较最长边的平方与另两边的平方和是否相等.若相等,则此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否则,就不是直角三角形. 24.A解析:A【解析】已知△ABC 的三边分别为6,10,8,由62+82=102,即可判定△ABC 是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是6,8,所以△ABC 的面积为12×6×8=24,故选A . 25.A解析:A【分析】首先根据勾股定理得出圆弧的半径,然后得出点A 的坐标.【详解】 解:2212=5+∴由图可知:点A 所表示的数为: 15--故选:A【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的就是数轴上点所表示的数,属于基础题型.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就是求出斜边的长度.在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是指两点所表示的数的差的绝对值.26.A解析:A【分析】根据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以及勾股定理,结合图形进行分析发现:大正方形的面积即直角三角形斜边的平方25,也就是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是25,四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和是大正方形的面积减去小正方形的面积即2ab=12,据此即可得结果.【详解】根据题意,结合勾股定理a 2+b 2=25,四个三角形的面积=4×12ab=25-1=24, ∴2ab=24,联立解得:(a+b )2=25+24=49.故选A. 27.A解析:A【分析】作AD BC ⊥于点D ,设BD x =,得222AB BD AD -=,222AC CD AD -=,结合题意,经解方程计算得BD ,再通过勾股定理计算得AD ,即可完成求解.【详解】如图,作AD BC ⊥于点D设BD x =,则12CD BC x x =-=-∴222AB BD AD -=,222AC CD AD -=∴2222AB BD AC CD -=-∵AB=10,AC=213∴()()22221021312x x -=-- ∴8x =∴22221086AD AB BD =-=-=∴△ABC 的面积111263622BC AD =⨯=⨯⨯= 故选:A .【点睛】本题考察了直角三角形、勾股定理、一元一次方程的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勾股定理的性质,从而完成求解.28.B解析:B【分析】①由AB=AC ,AD=AE ,利用等式的性质得到夹角相等,利用SAS 得出三角形ABD 与三角形ACE 全等,由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得到BD=CE ;②由三角形ABD 与三角形ACE 全等,得到一对角相等,再利用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及等量代换得到BD 垂直于CE ;③由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得到∠ABD+∠DBC=45°,等量代换得到∠ACE+∠DBC=45°; ④由BD 垂直于CE ,在直角三角形BDE 中,利用勾股定理列出关系式,等量代换即可作出判断.【详解】解:如图,① ∵∠BAC=∠DAE=90°,∴∠BAC+∠CAD=∠DAE+∠CAD ,即∠BAD=∠CAE ,∵在△BAD 和△CAE 中,AB AC BAD CAE AD AE ⎧⎪∠∠⎨⎪⎩===∴△BAD ≌△CAE (SAS ),∴BD=CE ,②∵△BAD ≌△CAE ,∴∠ABD=∠ACE ,∵∠ABD+∠DBC=45°,∴∠ACE+∠DBC=45°,∴∠DBC+∠DCB=∠DBC+∠ACE+∠ACB=45°+45°=90°,∴∠BDC=90°,∴BD ⊥CE ,故②正确;③∵△ABC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ABC=∠ACB=45°,∴∠ABD+∠DBC=45°,∵∠ABD=∠ACE∴∠ACE+∠DBC=45°,故③错误;④∵BD ⊥CE ,∴在Rt △BDE 中,利用勾股定理得BE 2=BD 2+DE 2,∵△ADE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AE=AD ,∴DE 2=2AD 2,∴BE 2=BD 2+DE 2=BD 2+2AD 2,在Rt △BDC 中,BD BC <,而BC 2=2AB 2,∴BD 2<2AB 2,∴()2222BE AD AB<+故④错误,综上,正确的个数为2个.故选:B .【点睛】此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勾股定理,以及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熟练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是解本题的关键. 29.B解析:B已知AD 为CF 边上的高,要求AFC △的面积,求得FC 即可,求证AFD CFB '△≌△,得B F DF '=,设DF x =,则在Rt AFD △中,根据勾股定理求x ,于是得到CF CD DF =-,即可得到答案.【详解】解:由翻折变换的性质可知,AFD CFB '△≌△,'DF B F ∴=,设DF x =,则8AF CF x ==-,在Rt AFD △中,222AF DF AD =+,即222(8)4x x -=+,解得:3x =,835CF CD FD ∴=-=-=, 1102AFC S AF BC ∴=⋅⋅=△.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矩形的性质、折叠的性质、勾股定理等内容,根据折叠的性质得到AFD CFB '△≌△是解题的关键.30.D解析:D【分析】根据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只要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即可构成直角三角形.【详解】解:A 、12+22=5≠32,故不符合题意;B 、22+32=13≠42,故不符合题意;C 、32+42=25≠62,故不符合题意;D 、12+2=4=22,符合题意. 故选D.【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已知三条线段的长,判断是否能构成直角三角形的三边,简便的方法是:判断两个较小的数的平方和是否等于最大数的平方即可.。
【同步练习】青岛版 2019年 八年级数学下册 勾股定理 同步练习(含答案)

青岛版 2019年八年级数学下册勾股定理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下列长度的三条线段能组成钝角三角形的是()A.3,4,4B.3,4,5C.3,4,6D.3,4,72.△ABC中,∠A,∠B,∠C的对边分别记为a,b,c,由下列条件不能判定△ABC为直角三角形的是()A.∠A+∠B=∠CB.∠A:∠B:∠C=1:2:3C.a2=c2﹣b2D.a:b:c=3:4:63.如图,在方格纸中,假设每个小正方形的面积为2,则图中的四条线段中长度是有理数的有()条.A.1B.2C.3D.44.如图,CB=1,且OA=OB,BC⊥OC,则点A在数轴上表示的实数是( )A. B.﹣ C. D.﹣5.如图,正方形网格中,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则网格上的三角形ABC中,边长为无理数的边数是()A.0B.1C.2D.36.如图所示,一场暴雨过后,垂直于地面的一棵树在距地面1米处折断,树尖B恰好碰到地面,经测量AB=2米,则树高为()A.米B.米C.(+1)米D.3米7.点A(-3,-4)到原点的距离为( )A.3B.4C.5D.78.直线l∥l2∥l3,且l1与l2的距离为1,l2与l3的距离为3.把一块含有45°角的直角三角板如1图放置,顶点A、B、C恰好分别落在三条直线上,则△ABC的面积为()A. B. C.12 D.259.如图,Rt△ABC中,AB=9,BC=6,∠B=90°,将△ABC折叠,使A点与BC的中点D重合,折痕为MN,则线段BN的长为()A. B.2.5 C.4 D.510.勾股定理是几何中的一个重要定理.在我国古算书《周髀算经》中就有“若勾三,股四,则弦五”的记载.如图1是由边长相等的小正方形和直角三角形构成的,可以用其面积关系验证勾股定理.图2是由图1放入矩形内得到的,∠BAC=90°,AB=3,AC=4,点D,E,F,G,H,I都在矩形KLMJ的边上,则矩形KLMJ的面积为()A.90 B.100 C.110 D.12111.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之比为5:12:13,它的周长为120,则它的面积是.12.三边为9、12、15的三角形,其面积为 .13.已知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长分别为3cm,4cm,第三边上的高为__________.14.直角三角形三边长分别为3,4,a,则a= .15.在△ABC中,AB=13,AC=20,BC边上的高为12,则△ABC的面积为16.如图,隔湖有两点A、B,为了测得A、B两点间的距离,从与AB方向成直角的BC方向上任取一点C,若测得CA=50m,CB=40m,那么A、B两点间的距离是_________..三、解答题17.如图,台风过后,一希望小学的旗杆在离地某处断裂,旗杆顶部落在离旗杆底部8米处,已知旗杆原长16米,你能求出旗杆在离底部多少米的位置断裂吗?18.已知,如图,在△ABC中,∠C=90°,∠1=∠2,CD=15,BD=25,求AC的长.19.写出如图格点△ABC各顶点的坐标,求出此三角形的周长。
青岛版数学八年级下册7.2《勾股定理》综合练习

7.2 勾股定理习题A :1. ABC ∆中,∠C=90°,(1)若10c ,6b ==,则=a ____ ___。
(2)若12b ,5a ==,则=c _________。
(3)若25c ,24a ==,则=b _____ 。
(4)若4:3b :a =,20c =,则=a ____,=b ____。
2. (新颖题)已知ABC ∆中,∠C=90°,AB CD ⊥,垂足为D 。
cm 6BC ,cm 8AC ==,则=CD _________,=AD _________。
3. 已知ABC ∆中,∠C=90°,BC=5,30S ABC =∆,则AB=_________,AC=_________。
4. (典型题)如图,E 为正方形ABCD 的边AB 上一点,AE=3,BE=1,P 为AC 上的动点,则PB+PE 的最小值等于_________。
5. 如图,∠C=90°,AC=12,CB=5,AM=AC ,BN=BC ,则MN 的长是( )A. 2B. 2.6C. 3D. 46. 直角三角形的两条边长是8、15,则第三条边的长是( )A. 8B. 15C. 17D. 以上答案均不正确7. (山西)如图,分别以直角ABC ∆的三边AB 、BC 、CA 为直径向外作半圆。
设直线AB 左边阴影部分的面积为1S ,右边阴影部分的面积为2S ,则( )A.21S S = B. 21S S <C. 21S S >D. 无法确定习题B:1. 已知ABC∆的面积。
∆中,AB=AC=5,BC=6,求ABC2. 如图,点B、C、D在同一直线上,A为直线外一点,且BD,AC=BC==⊥,求AB的长。
AD,9,2016CD3. 如图,点P、Q为ABCRt∆斜边AB的三等分点。
(1)若2CP=⊥,求以AB为一边的正方形的面积。
,ABCP(2)若2CP==,求以AB为一边的正方形的面积。
2019八年级数学下册 专题突破讲练 勾股定理及逆定理的综合应用试题 (新版)青岛版

学习资料专题勾股定理及逆定理的综合应用一、勾股定理的逆定理逆定理如果三角形三边长a,b,c满足22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其中c为a b c斜边。
逆定理说明:①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是判定一个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的一种重要方法,它通过“数转化为形”来确定三角形的可能形状。
②在运用这一定理时,可用两小边的平方和22+与较长边的平方2c作比较,若它们a b相等时,以a,b,c为三边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若222+<时,以a,b,c为三边a b c的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若222+>时,以a,b,c为三边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
a b c二、实际应用定理中的注意问题1. 定理中a,b,c及222+=只是一种表现形式,不可认为是唯一的,如若三角形三a b c边长a,b,c满足222+=,那么以a,b,c为三边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但是b为a c b斜边;2.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在用问题描述时,不能说成:当斜边的平方等于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时,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三、勾股定理逆定理的几种典型应用总结:1. 理解勾股定理与勾股定理逆定理之间的关系;2. 掌握好数形结合的思想及方程思想的应用。
例题1 如图,△ABC中,AB=15,AC=8,AD是中线,且AD=8.5,则BC的长为()A. 15B. 16C. 17D. 18解析:延长AD至E使ED=AD,利用好“AD是中线”这个条件,再根据题中数据的特点正好符合勾股定理逆定理,得到直角三角形,根据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的性质就可以求出BD的长度了,再根据BC=2BD,所以BC的长也就求出了。
答案:解:延长AD 至E ,使DE=AD ;连接B E ,∵AD=8.5,∴AE=2×8.5=17,在△ADC 和△EDB 中,AD =DE∵∠ADC =∠EDB BD =CD ,∴△ADC≌△EDB(S AS ),∴BE=AC=8,BE 2+AB 2=82+152=289,AE 2=172=289,∴∠ABE=90°,∵在Rt△BED 中,BD 是中线, ∴BD=21AE=8.5,∴BC=2BD=2×8.5=17。
青岛版八年级数学下册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习题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习题∆的两边分别为5,12,另—边c为奇数,且a+b+c是3的倍数,则c应为_________,1.ABC此三角形为________.2.三角形中两条较短的边为a+b,a-b(a>b),则当第三条边为_______时,此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的三边a,b,c满足a2+b2+c2+50=6a+8b+10c,则此三角形是_______三角3.若ABC形,面积为______.∆中,BC=6,BC边上的高为7,若AC=5,则AC边上的高为_________.4.已知在ABC5.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三边分别为3k,4k,5k(k为自然数),则这个三角形为______,理由是_______.6.一个三角形的三边分别为7cm,24cm,25cm,则此三角形的面积为_________.此三角形为________.7.三角形中两条较短的边为a+b,a-b(a>b),则当第三条边为_______时,此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的三边a,b,c满足a2+b2+c2+50=6a+8b+10c,则此三角形是_______三角8.若ABC形,面积为______.∆中,BC=6,BC边上的高为7,若AC=5,则AC边上的高为_________.9.已知在ABC10.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三边分别为3k,4k,5k(k为自然数),则这个三角形为______,理由是_______.11.一个三角形的三边分别为7cm,24cm,25cm,则此三角形的面积为_________. 12.一根24米绳子,折成三边为三个连续偶数的三角形,则三边长分别为,此三角形的形状为 .13.一根12米的电线杆AB,用铁丝AC、AD固定,现已知用去铁丝AC=15米,AD=13米,又测得地面上B、C两点之间距离是9米,B、D两点之间距离是5米,则电线杆和地面是否垂直,为什么?AB CD14.如图,小明的爸爸在鱼池边开了一块四边形土地种了一些蔬菜,爸爸让小明计算一下土地的面积,以便计算一下产量.小明找了一卷米尺,测得AB=4米,BC=3米,CD=13米,DA= 12米,又已知∠B=90°.D CBA。
(人教版)青岛八年级数学下册第十七章《勾股定理》复习题(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1.如图,在ABC 中,AB AC =,点D ,E 在BC 上,连接AD ,AE ,若只添加一个条件使DAB EAC ∠=∠,则添加的条件不能为( )A .BD CE =B .AD AE =C .BE CD = D .DA DE = 2.MAB ∠为锐角,AB a ,点C 在射线AM 上,点B 到射线AM 的距离为d ,BC x =,若△ABC 的形状、大小是唯一确定的,则x 的取值范围是( )A .x d =或x a ≥B .x a ≥C .x d =D .x d =或x a > 3.如图,在ABC 和DEF 中,,B DEF AB DE ∠=∠=,添加下列一个条件后,仍然不能证明ABC DEF ≌,这个条件是( )A .A D ∠=∠B .BC EF = C .ACB F ∠=∠D .AC DF = 4.如图,点O 是△ABC 中∠BCA ,∠ABC 的平分线的交点,已知△ABC 的面积是12,周长是8,则点O 到边BC 的距离是( )A .1B .2C .3D .45.如图,在ABC 中,AD BC ⊥于D ,CE AB ⊥于E ,AD 与CE 交于点F .请你添加一个适当的条件,使AEF ≌CEB △.下列添加的条件不正确的是( )A .EF EB = B .EA EC = C .AF CB =D .AFE B ∠=∠ 6.如图,AB =AC ,AD =AE ,∠A =105°,∠D =25°,则∠ABE 等于( )A .65°B .60°C .55°D .50°7.下列四个命题中,真命题是( )A .如果 ab =0,那么a =0B .面积相等的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C .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D .不是对顶角的两个角不相等8.如图,ABC 和DEF 中,∠A=∠D ,∠C=∠F ,要使ABC DEF ≅,还需增加的条件是( )A .AB=EFB .AC=DFC .∠B=∠ED .CB=DE 9.已知如图,AC ⊥BC ,DE ⊥AB ,AD 平分∠BAC ,下面结论错误的是( )A .BD +ED =BCB .DE 平分∠ADBC .AD 平分∠EDC D .ED +AC >AD 10.下列命题中,假命题是( )A .在同一平面内,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B .到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C .一条直角边和另一条直角边上的中线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D .一边长相等的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全等11.已知:如图,BD 为△ABC 的角平分线,且BD=BC ,E 为BD 延长线上的一点,BE=BA ,过E 作EF ⊥AB ,F 为垂足,下列结论:①△ABD ≌△EBC②∠BCE+∠BCD=180°③AD=AE=EC ④ BA+BC=2BF 其中正确的是( )A .①②③B .①③④C .①②④D .①②③④ 12.如图,AB =4cm ,AC =BD =3cm ,∠CAB =∠DBA ,点P 在线段AB 上以1cm/s 的速度由点A 向点B 运动,同时,点Q 在线段BD 上由点B 向点D 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 (s ),当△ACP 与△BPQ 全等时,则点Q 的运动速度为( )cm/s .A .0.5B .1C .0.5或1.5D .1或1.5 1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一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B .斜边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C .斜边相等的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全等D .一边长相等的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全等 14.如图,AD 是ABC 的中线,E ,F 分别是AD 和AD 延长线上的点,且DE DF =,连结BF ,CE .下列说法:①CE BF =;②ACE △和CDE △面积相;③//BF CE ;④BDF CDE ≌.其中正确的有( )A .1个B .2个C .3个D .4个15.已知,如图,OC 是∠AOB 内部的一条射线,P 是射线OC 上任意点,PD ⊥OA ,PE ⊥OB ,下列条件中:①∠AOC =∠BOC ,②PD =PE ,③OD =OE ,④∠DPO =∠EPO ,能判定OC 是∠AOB 的角平分线的有( )A .1个B .2个C .3个D .4个二、填空题16.如图,把等腰直角三角板放平面直角坐标系内,已知直角顶点C 的坐标为()0,3,另一个顶点B 的坐标为()8,8,则点A 的坐标为____________17.如图,AOP BOP ∠=∠,PD OA ⊥,C 是OB 上的动点,连接PC ,若4PD =,则PC 的最小值为_________.18.如图,在Rt ABC △中,90C ∠=︒,10AC =,5BC =,线段PQ AB =,P ,Q 两点分别在线段AC 和过点A 且垂直于AC 的射线AD 上运动,当AQ =______时,ABC 和PQA △全等.19.如图,四边形ABDC 中,对角线AD 平分BAC ∠,136ACD ∠=︒,44BCD ∠=︒,则ADB ∠的度数为_____20.如图,AD 为∠CAF 的角平分线,BD=CD ,∠DBC=∠DCB ,∠DCA=∠ABD ,过D 作DE ⊥AC 于E ,DF ⊥AB 交BA 的延长线于F ,则下列结论:①△CDE ≌△BDF ;②CE=AB+AE ;③∠DAF=∠CBD .其中正确的结论有_____.(填序号)21.如图,AD 是ABC 中BAC ∠的平分线,DE AB ⊥交AB 于点E ,DF AC ⊥交AC 于点F .若28ABC S =,4DE =,8AB =,则AC =_________.22.如图,ABC 中,90C ∠=,AD 平分BAC ∠,若2DC =,则点D 到线段AB 的距离等于________.23.如图,12∠=∠,要用“SAS ”判定ADC BDC ≌△△,则可加上条件__________.24.如图,ABC ∆中,90,6,8ACB AC cm BC cm ∠=︒==,点P 从点A 出发沿A C -路径向终点C 运动.点Q 从B 点出发沿B C A --路径向终点A 运动.点P 和Q 分别以每秒1cm 和3cm 的运动速度同时开始运动,其中一点到达终点时另一点也停止运动,在某时刻,分别过P 和Q 作PE l ⊥于,E QF l ⊥于F .则点P 运动时间为_______________时,PEC ∆与QFC ∆全等.25.如图,ABC ∆的两条高AD 、CE 交于点H ,已知6EH EB ==,8AE =,则ACH ∆的面积为______.26.如图,在△ABC 中,∠C =90°,∠A 的平分线交BC 于D ,若20ABD S ∆=cm 2,AB =10cm ,则CD 为__________cm .三、解答题27.在正方形网格中,网格线的交点叫做格点,三个顶点均在格点上的三角形叫做格点三角形.(1)在图1中计算格点三角形ABC 的面积是__________;(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 (2)ABC 是格点三角形.①在图2中画出一个与ABC 全等且有一条公共边BC 的格点三角形;②在图3中画出一个与ABC 全等且有一个公共点A 的格点三角形.28.在Rt ABC △中,90C ∠=︒,8cm AC =,6cm BC =,点D 在AC 上,且6cm AD =,过点A 作射线AE AC ⊥(AE 与BC 在AC 同侧),若点P 从点A 出发,沿射线AE 匀速运动,运动速度为1cm/s ,设点P 运动时间为t 秒.连结PD 、BD .(1)如图①,当PD BD ⊥时,求证:PDA DBC △≌△;(2)如图②,当PD AB ⊥于点F 时,求此时t 的值.29.如图,CB 为ACE ∠的角平分线,F 是线段CB 上一点,,CA CF B E =∠=∠,延长EF 与线段AC 相交于点D .(1)求证:AB FE =;(2)若,//ED AC AB CE ⊥,求A ∠的度数.30.如图所示,A ,C ,E 三点在同一直线上,且ABC DAE △△≌.(1)求证:BC DE CE =+;(2)当ABC 满足什么条件时,//BC DE ?。
八年级数学下册7.2勾股定理同步练习青岛版

8。如果梯子的底端离建筑物9 m,那么15 m长的梯子可以到达建筑物的高度是( ).
A。10 mB.11 mC.12 mD.13 m
9。 直角三角形三边的长分别为3、4、x,则x可能取的值有( ).
A。 1个 B。 2 个 C。 3个 D. 无数多个
10、直角三角形中,以直角边为边长的两个正方形的面积为7cm2,8cm2,则以斜边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为_________cm2.
11、如图,矩形零件上两孔中心A、B的距离是多少 (精确到个位)?
参考答案
1、8π提示:在Rt△ABC中,AB2=AC2-BC2=172-152=82,∴AB= 8.∴S半圆= πR2= π×( )2=8π.
2、12或7+ 提示:因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不明确,结合勾股定理可求得第三边的长为5或 ,所以直角三角形的周长为3+4+5=12或3+4+ =7+ .
7.2勾股定理
1、在Rt△ABC中,∠B=90°,BC=15,AC=17,以AB为直径作 半圆,则此半圆的面积为__________
2、已知直角三角形两边的长为3和4,则此三角形的周长为__________.
3、某市在“旧城改造”中计划在市内一块如图所示的三角形空地上种植某种草皮以美化环境,已知这种草皮每平方米售价a元,则购买 这种草皮至少需要__________元.
4、如图,梯子AB靠在墙上,梯子的底端A到墙根O的 距离为2m,梯子的顶端B到地面的距离为7m,现将梯子的底端A向外移动到A′,使 梯子的底端A′到墙根O的距离等于3m.同时梯子的顶端B下降至B′,那么BB′( ).
A.小于1mB.大于1mC.等于1mD.小于或 等于1m
5、将一根24cm的筷子,置于底面直径为15cm,高8cm的圆柱形水杯中,如图所示,设筷子露在杯子外面的长度为hcm,则h的取值范围是(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勾股定理的综合使用一、勾股定理1. 定理内容: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表示方法: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分别为a 、b ,斜边为c ,那么222a b c += 2. 勾股定理的证明: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很多,常见的是拼图的方法。
用拼图的方法验证勾股定理的思路是:①图形经过割补拼接后,只要没有重叠,没有空隙,面积不会改变; ②根据同一种图形的面积的不同表示方法,列出等式,推导出勾股定理。
二、定理适用范围及应用 1. 勾股定理的适用范围勾股定理揭示了直角三角形三条边之间所存在的数量关系,它只适用于直角三角形,对于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三边就不具有这一特征,因而在应用勾股定理时,必须明了所考查的对象是直角三角形。
2. 勾股定理的应用①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任意两边长,求第三边;在ABC ∆中,90C ∠=︒,则c =b ,a =; ②知道直角三角形一边,可得另外两边之间的数量关系; ③可运用勾股定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总结(1)掌握好定理的内容及基本证明;(2)求线段的问题基本都是在使用勾股定理进行求值。
例题1 已知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长为1,周长为2+6,则这个三角形的面积为( ) A.21B. 1C. 2D. 6 解析:由中线长可得斜边长,根据周长已知,可列出另外两边的方程,再根据勾股定理列出另一个方程,联立解得两直角边长,再利用面积公式进行计算。
答案:解:设两直角边长分别为x 、y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长为1,故斜边长为2。
周长为2+6=x+y+2,得x+y=6。
① 由勾股定理得22y x =2。
②①②联立解得x y=1,故这个三角形的面积为21xy=21。
故选A 。
例题2 在直线l 上依次摆放着七个正方形,已知斜放置的三个正方形的面积分别为1、2、3,正放置的四个正方形的面积依次是S 1、S 2、S 3、S 4,则S 1+2S 2+2S 3+S 4=( )A. 5B. 4C. 6D. 10解析:先根据正方形的性质得到∠ABD=90°,AB=DB ,再根据等角的余角相等得到∠CAB=∠DBE,则可根据“AAS”判断△ABC≌△BDE,于是有AC=BE ,然后利用勾股定理得到DE 2+BE 2=BD 2,代换后有ED 2+AC 2=BD 2,根据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得到S 1=AC 2,S 2=DE 2,BD 2=1,所以S 1+S 2=1,利用同样方法可得到S 2+S 3=2,S 3+S 4=3,通过计算可得到S 1+2S 2+2S 3+S 4=1+2+3=6。
答案:解:如图∵图中的四边形为正方形,∴∠ABD=90°,AB=DB ,∴∠ABC+∠DBE=90°, ∵∠ABC+∠CAB=90°,∴∠CAB=∠DBE, ∵在△ABC 和△BDE 中,∠ACB =∠BED ∠CAB =∠EBD AB =BD , ∴△ABC≌△BDE(AAS ),∴AC=BE,∵DE 2+BE 2=BD 2,∴ED 2+AC 2=BD 2,∵S 1=AC 2,S 2=DE 2,BD 2=1,∴S 1+S 2=1, 同理可得S 2+S 3=2,S 3+S 4=3,∴S 1+2S 2+2S 3+S 4=1+2+3=6。
故选C 。
分类讨论思想的应用例题 在△ABC 中,AB=22,BC=1,∠ABC=45°,以AB 为一边作等腰直角三角形ABD ,使∠ABD=90°,连接CD ,则线段CD 的长为 。
解析:分①点A 、D 在BC 的两侧,设AD 与边BC 相交于点E ,根据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求出AD ,再求出BE=DE=21AD 并得到BE⊥AD,然后求出CE ,在Rt △CDE 中,利用勾股定理列式计算即可得解;②点A 、D 在BC 的同侧,根据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可得BD=AB ,过点D 作DE⊥BC 交BC 的反向延长线于E ,判定△BDE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然后求出DE=BE=2,再求出CE ,然后在Rt△CDE 中,利用勾股定理列式计算即可得解。
答案:解:①如图1,点A 、D 在BC 的两侧,∵△ABD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4, ∵∠ABC=45°,∴BE=DE=21AD=21×4=2,BE⊥AD, ∵BC=1,∴CE=BE-BC=2-1=1,在Rt△CDE 中,CD=222221+=+DE CE =5; ②如图2,点A 、D 在BC 的同侧,∵△ABD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BD=AB=22,过点D 作DE⊥BC 交BC 的反向延长线于E ,则△BDE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DE=BE=2,∵BC=1,∴CE=BE+BC=2+1=3, 在Rt△CDE 中,CD=222223+=+DE CE =13, 综上所述,线段CD 的长为5或13。
图形变换的证明例题 如图,△ACB 和△ECD 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CB=∠ECD=90°,D 为AB 边上一点,求证:(1)△ACE≌△BCD;(2)AD 2+DB 2=DE 2。
解析: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解决第一个问题,将图形转换位置,使AD 、DB 、DE 转化到同一个图形中,利用勾股定理进行证明。
答案:证明:(1)∵∠ACB=∠ECD,∴∠ACD+∠BCD=∠ACD+∠ACE,即∠BCD=∠ACE。
∵BC=AC,DC=EC ,∴△ACE≌△BCD。
(2)∵△ACB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B=∠BAC=45°。
∵△ACE≌△BCD,∴∠B=∠CAE=45°,∴∠DAE=∠CAE+∠BAC=45°+45°=90°,∴AD2+AE2=DE2。
由(1)知AE=DB,∴AD2+DB2=DE2。
(答题时间:45分钟)一、选择题1. 如图,△ABC中,D为AB中点,E在AC上,且BE⊥A C。
若DE=10,AE=16,则BE的长度为()A. 10B. 11C. 12D. 132.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P坐标为(-2,3),以点O为圆心,以OP的长为半径画弧,交x轴的负半轴于点A,则点A的横坐标介于()A. -4和-3之间B. 3和4之间C. -5和-4之间D. 4和5之间*3. 如图,矩形ABCD中,E、F、M为AB、BC、CD边上的点,且AB=6,BC=7,AE=3,DM=2,EF⊥FM,则EM的长为()A. 5B. 52C. 6D. 62*4. 如图,在△ABC中,∠A=90°,P是BC上一点,且DB=DC,过BC上一点P,作PE⊥AB于E,PF⊥DC于F,已知:AD:DB=1:3,BC=46,则PE+PF的长是()A. 46B. 6C. 42D. 26**5. 在等腰△ABC中,∠ACB=90°,且AC=1。
过点C作直线l∥AB,P为直线l上一点,且AP=AB。
则点P到BC 所在直线的距离是()A. 1B. 1或231+-C. 1或231+D.231+-或231+**6. 如图,两块完全相同的含30°角的直角三角板叠放在一起,且∠DAB=30°。
有以下四个结论:①AF⊥BC;②∠BOE=135°;③O为BC的中点;④AG:DE=3:3,其中正确结论的序号是()A. ①②B. ②④C. ②③D. ①③二、填空题:*7. 如图,OP=1,过P作PP1⊥OP,得OP1= 2;再过P1作P1P2⊥OP1且P1P2=1,得OP2=3;又过P2作P2P3⊥OP2且P2P3=1,得OP3=2;…依此法继续作下去,得OP2012= 。
*8. 如图所示,在△ABC中,∠C=2∠B,点D是BC上一点,AD=5,且AD⊥AB,点E是BD的中点,AC=6.5,则AB 的长度为。
**9. 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对角线AC、BD交于点E,∠BDA=90°,∠CBE=30°,∠CEB=45°,AE=4EC,BC=2,则CD的长为。
三、解答题:*10. 如图,已知AC平分∠BAD,CE⊥AB于E,CF⊥AD于F,且BC=CD。
(1)求证:△BCE≌△DCF;(2)若AB=15,AD=7,BC=5,求CE的长。
**11. 已知,如图,在Rt△ABC中,∠ACB=90°,∠A=30°,CD⊥AB交AB于点E,且CD=AC,DF∥BC,分别与AB、AC交于点G、F。
(1)求证:GE=GF;(2)若BD=1,求DF的长。
**12. 如图,在△ABC中,∠C=2∠B,D是BC上的一点,且AD⊥AB,点E是BD的中点,连接AE。
(1)求证:∠AEC=∠C;(2)求证:BD=2AC;(3)若AE=6.5,AD=5,那么△ABE的周长是多少?1. C 解析:∵BE⊥AC,∴△AEB 是直角三角形,∵D 为AB 中点,DE=10,∴AB=20,∵AE=16,∴BE=22AE AB -=12,故选C 。
2. A 解析:∵点P 坐标为(-2,3),∴OP=223)2(+-=13,∵点A 、P 均在以点O 为圆心,以OP 为半径的圆上,∴OA=OP=13,∵9<13<16,∴3<13<4。
∵点A 在x 轴的负半轴上,∴点A 的横坐标介于-4和-3之间。
故选A 。
3. B 解析:解:如图,过E 作EG⊥CD 于G ,∵四边形ABCD 是矩形,∴∠A=∠D=90°,又∵EG⊥CD,∴∠EGD=90°,∴四边形AEGD 是矩形,∴AE=DG,EG=AD ,∴EG=AD=BC=7,MG=DG -DM=3-2=1,∵EF⊥FM,∴△EFM 为直角三角形,∴在Rt△EGM 中,EM==+22MG EG 2217+=50=52。
故选B 。
4. C 解析:解:方法一:作PM⊥AC 于点M ,可得矩形AEPM∴PE=AM,利用DB=DC 得到∠B=∠DCB∵PM∥AB。
∴∠B=∠MPC∴∠DCB=∠MPC 又∵PC=PC 。
∠PFC=∠PMC =90°∴△PFC≌△CMP∴PF=CM∴PE+PF=AC∵AD:DB=1:3∴可设AD=x ,DB=3x ,那么CD=3x ,AC=22x ,BC=26x∵BC=46∴x=2∴PE+PF=AC=22×2=42。
方法二:连接PD ,PD 把△BCD 分成两个三角形△PBD、△PCD,S △PBD =21BD•PE, S △PCD =21DC•PF,S △BCD =21BD•AC,所以PE+PF=AC=22×2=42。
故选C 。
5. D 解析:①如图,延长AC ,作PD⊥BC 交点为D ,PE⊥AC,交点为E ,∵CP∥AB,∴∠PCD=∠CBA=45°,∴四边形CDPE 是正方形,则CD=DP=PE=EC ,∵在等腰直角△ABC 中,AC=BC=1,AB=AP ,∴AB=2211+=2,∴A P=2;∴在直角△AEP 中,(1+EC )2+EP 2=AP 2∴(1+DP )2+DP 2=(2)2,解得,;②如图,延长BC ,作PD⊥BC,交点为D ,延长CA ,作PE⊥CA 于点E ,同理可证,四边形CDPE 是正方形,∴CD =DP=PE=EC ,同理可得,在直角△AEP 中,(EC -1)2+EP 2=AP 2,∴(PD -1)2+PD 2=(2)2,解得,PD=231+故选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