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弛缓性麻痹的诊断共69页文档
AFP急性弛缓性麻痹

(2)深感觉:是指起于身体深部组织(主要为肌肉、 韧带、肌腱、骨骼及关节)的三种感觉,包括 关节觉、震动觉、深部痛觉
•
(三)反射检查
对感觉刺激引起的不随意运动反应称反射。 深反射: 上肢:肱二头肌反射、肱三头肌反射、桡骨膜反射 下肢:膝反射、踝反射、踝震挛; 浅反射:腹壁反射、提睾反射; 病理反射:正常情况下(除婴儿外)不出现,仅在中枢神 经系统损害时才发生的异常反射。如巴彬斯基氏征。
•
特别提示——对脊髓休克的认识
在上运动神经元损害的急性期,如“脊髓休
克”可表现为弛缓性瘫痪,需待急性期过后
(约2-3周)才表现痉挛性特点。
不能 漏报
避免 误诊
急性麻痹综合征是指非脊灰肠道及其它病毒 所致急性弛缓性麻痹,临床特征与脊灰相似, 是构成AFP的主要原因之一,包括柯萨奇 (COX)病毒,埃可(ECHO)病毒,及肠道病 毒71(EV71)等。
急性 弛缓性 麻痹
AFP 诠 释
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 高危AFP病例 聚集性临床符合病例 脊灰疫苗衍生病毒(VDPV)病例
•
急性弛缓性麻痹
急性弛缓性麻痹(AFP)是以急性起病,肌张力 减弱,肌力下降和腱反射减弱或消失为主要特征的一 组症候群。
AFP不是单一的疾病,可见于不同的病因和多种疾 病。
急性与严重的上运动神经麻痹可有一休克期,如 脊髓受累,称脊髓休克期。病变虽累及上运动神经元, 但表现弛缓性瘫痪:肌张力低,腱反射消失,无病理 反射。数小时或几周,休克期解除,渐出现肌张力高, 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
脊髓休克的产生并不是由于横切刺激本身引起的,因为第二次切断 脊髓并不能使脊髓休克重新出现。所以,脊髓休克产生的原因乃是由于 断离的脊髓节段失去高级中枢的调节性影响,特别是来自大脑皮层、前 庭核和脑干网状结构的易化性影响。肢体肌力的恢复常始于下肢远端, 然后逐步上移。
急性弛缓性麻痹的诊断71页文档

急性弛缓性麻痹的诊断
41、实际上,我们想要的不是针对犯 罪的法 律,而 是针对 疯狂的 法律。 ——马 克·吐温 42、法律的力量应当跟随着公民,就 像影子 跟随着 身体一 样。— —贝卡 利亚 43、法律和制度必须跟上人类思想进 步。— —杰弗 逊 44、人类受制于法律,法律受制于情 理。— —托·富 勒
急性弛缓性瘫痪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颈髓脊髓炎患者,弛缓性瘫痪见于上肢,而痉挛性瘫痪见于下肢。感觉障碍在相应的颈髓病变节段下。病变若在高颈髓(颈3~4)则为完全性痉挛性四肢瘫并有膈肌瘫痪,可出现呼吸麻痹。并有高热,可导致死亡。
腰骶髓脊髓炎呈现下肢的完全性弛缓性瘫痪,明显的膀胱和直肠功能障碍以及下肢腱反射消失,其后肌肉萎缩。
鉴别诊断
正确的姿势患者卧床时身体应成一直线,膝部稍弯曲,髋部及脊柱可用板或沙袋使之挺直,踝关节成90°。疼痛消失后立即作主动和被动锻炼,以避免骨骼畸形。
适当的营养应给予营养丰富的饮食和大量水分,如因环境温度过高或热敷引起出汗,则应补充钠盐。厌食时可用胃管保证食物和水分摄入。
(二)瘫痪期
药物治疗促进神经传导功能药物如维生素B组
04
病理改变:神经细胞坏死、溶解、胶质细胞增生
受损部位: 脊髓前角的灰质 桥脑、延髓的运动神经核
根据临床表现特点,可将脊灰分为顿挫型、脊髓瘫痪型、延髓瘫痪(脑干型)型、脑炎型。
顿挫型 病人有发热、头痛、咽痛、食欲减退、呕吐和腹痛; 但神经系统检查正常。这一型可与许多其 他感染性疾病难以区分,只有在脊灰流行时才可能疑及本型脊灰。
脑神经障碍,常见面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受累。
感觉障碍,四肢麻木或酸痛等异常感觉或呈手套、袜 套样感觉障碍,但一般较运动障碍轻。
病情严重者同时出现呼吸肌麻痹。
脑脊液可有蛋白—细胞分离现象。
以下几点可作为诊断参考。
按病情轻重来分型以便于治疗
轻型:四肢肌力III级以上,可独立行走。
中型:四肢肌力III级以下,不能行走。
大剂量丙种球蛋白静脉应用,400mg/kg.d,共5天。应尽早用,但价格较昂贵。
1
2
3
治疗
治疗
急性弛缓性麻痹的诊断

急性弛缓性麻痹的诊断对于急性弛缓性麻痹这一疾病,相信很多人对此都很陌生,大多数人都不了解急性弛缓性麻痹,那么,急性弛缓性麻痹是什么样的一个疾病呢?如何诊断呢?对于这么个问题想了解的人也是很多的!下面就给大家介绍一下急性弛缓性麻痹如何诊断的,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又称AFP病例,所有15岁以下出现急性弛缓性麻痹症状的病例,和任何年龄临床诊断为脊灰的病例均作为AFP病例。
常见的急性弛缓性麻痹包括以下疾病(1)脊髓灰质炎;(2)格林巴利综合征(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GBS);(3)横贯性脊髓炎、脊髓炎、脑脊髓炎、急性神经根脊髓炎;(4)多神经病(药物性多神经病,有毒物质引起的多神经病、原因不明性多神经病);(5)神经根炎;(6)外伤性神经炎(包括臀肌药物注射后引发的神经炎);(7)单神经炎;(8)神经丛炎;(9)周期性麻痹(包括低钾性麻痹、高钾性麻痹、正常钾性麻痹);(10)肌病(包括全身型重症肌无力、中毒性、原因不明性肌病);(11)急性多发性肌炎;(12)肉毒中毒;(13)四肢瘫、截瘫和单瘫(原因不明);(14)短暂性肢体麻痹。
急性弛缓性麻痹分类标准:当前我国进入消灭脊灰最后阶段,必须把特异性诊断放在首要位置,实行以病毒学为基础的病例分类方法实属必要,即分离到脊灰野病毒的急性弛缓性麻痹才是确诊的“脊灰病例”,以提高病例诊断的特异性,减少假阳性。
如果不采用这种分类方法将无法证实消灭脊灰的目标是否达到。
而以前使用的分类方法对于脊灰病例的定义为:急性弛缓性麻痹有如下任何一种情况,即诊断为脊灰病例:(1)从粪便标本中分离到脊髓灰质炎野病毒;(2)与脊灰确诊病例有流行病学联系;(3)发病60天后仍残留麻痹;(4)死亡病例;(5)失访病例。
在使用新的分类方法对无粪便标本,而又有残留麻痹,死亡或失访的急性弛缓性麻痹即不能归入确诊病例,也不能排除,因此称之为脊灰临床符合病例。
如果太多的急性弛缓性麻痹最后被分类为临床符合病例则意味着监测工作的失败。
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的诊断和鉴别诊断(1)

(十)家族性周期性麻痹
周期性麻痹(periodic paralysis)是一组与钾 代谢有关的少见遗传病。临床是以发作性 肌肉弛缓性麻痹及血清钾变化为 主要特征。
根据血钾的变化可分为低血钾型、高血钾 型、正常血钾型三种类型。
鉴别要点:
低钾型
高钾型
正常血钾型
遗传类型 发病年龄 发病时间 持续时间
(1)脊髓灰质炎; (2)格林巴利综合征(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 经炎,GBS); (3)横贯性脊髓炎、脊髓炎、脑脊髓炎、急性 神经根脊髓炎; (4)多神经病(药物性多神经病,有毒物质引 起的多神经病、原因不明性多神经病);
常见的AFP病例包括以下疾病:
(5)神经根炎; (6)外伤性神经炎(包括臀肌药物注射后引发 的神经炎); (7)单神经炎;
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的 诊断和鉴别诊断
定义
指突然出现以肢体运动障碍为主体,有肌肉 弛缓性瘫痪的症候群。
AFP的特点 1、急性起病;2、肌张力缺乏或减退;3、
肌力下降;4、腱反射消失或减弱;5、无 病理反射;
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所有15岁以下出现 急性弛缓性麻痹症状的病例,和任何年龄 临床诊断为脊灰的病例均作为AFP病例。
受累肌群运动后异常地易疲劳,休息后改善; 肌无力有晨轻晚重现象 眼外肌最常受累; 血清抗乙酰胆碱受体抗体阳性; 新斯的明试验阳性。
(九)脊髓性肌萎缩 (spinal muscular atrophy,SMA)
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特点是脊 髓前角细胞变性,临床表现为进行性、对 称性,肢体近端为主的广泛性弛缓性麻痹 与肌萎缩。智力发育及感觉均正常。有三 种不同类型:即婴儿型、少年型及中间型。 各型区别是根据起病年龄,病情进展速度, 肌无力程度及存活时间长短而定。
急性弛缓性瘫痪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临床分型
按病情轻重来分型以便于治疗 1.轻型:四肢肌力III级以上,可独立行走。 2.中型:四肢肌力III级以下,不能行走。 3.重型:IX、X和其他颅神经麻痹,不能吞 咽,同时四肢无力到瘫痪,活动时有轻度呼吸困 难,但不需要气管切开,人工呼吸。 4.极重型:在数小时至2天,发展到四肢瘫, 吞咽不能,呼吸肌麻痹,必须立即气管切开,人 工呼吸,伴严重心血管功能障碍或爆发型亦并入 此型。
(二)格林-巴利综合征 (Guillain-Barre syndrome,GBS)
病因不明,大多数发病1~4周前有胃肠道 或呼吸道感染症状以及疫苗接种史,可能与免 疫损伤有关。
病变部位:运动和感觉神经根 后根神经节 周围神经干 颅神经
以下几点可作为诊断参考。 1、急性起病,可见上行性、进行性、对称 性、迟缓性瘫痪,少数可为下行性。腱反 射减弱或消失。 2、脑神经障碍,常见面神经、舌咽神经、 迷走神经受累。 3、感觉障碍,四肢麻木或酸痛等异常感觉 或呈手套、袜 套样感觉障碍,但一般较运 动障碍轻。 4、病情严重者同时出现呼吸肌麻痹。 5、脑脊液可有蛋白—细胞分离现象。
治疗
4.血浆交换治疗 是近年来开展的新治疗,初 步认为有效,需专用设备,且价格昂贵。 5. 适当应用神经营养药物 如辅酶A、ATP、 细胞色素C等代谢性药物,亦可同时应用维生素 B12。弥可保等。 中医对康复期的治疗 1.推拿:可疏通经络,改善肢体的气血循环. 2.中药:一般康复期属于中医气阴两虚证,选择 生黄芪、生山药、杜仲、白术、桑枝、全蝎、牛 膝、丹参、炙甘草、党参、狗脊、熟地,依具体病 情加减做汤剂或丸剂口服.1个月1疗程.1疗程未愈, 可在医师指导下考虑再服1--2个疗程.
病因 脊髓炎可由许多不同的 病因所引起。
急性弛缓性麻痹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35
各型特点
➢ 脑型表现(弥漫性或局灶性脑炎)
➢ 较少见 ➢ 表现与病毒性脑炎类似,发热、剧烈头
痛、烦躁不安、嗜睡、震颤、昏迷及惊 厥,可有上运动神经元瘫痪
➢ 混合型
➢ 上述各型同时存在 ➢ 以脊髓型及脑干型同时存在最常见
36
实验室检查
➢
血常规:多正常
➢
血沉:急性期可增快
➢
脑脊液检查:发病后第l周与病毒性脑膜炎相似,
➢ 可导致肌肉萎缩及畸形,如脊柱弯曲、足内翻、足外翻及足下 垂等
32
病变部位分型
脊髓型 脑干型 脑型 混合型
33
各型特点
➢ 脊髓型瘫痪特点
➢ 表现为弛缓性瘫痪,肌张力减退、腱反射减 弱或消失
➢ 多不伴有感觉障碍 ➢ 瘫痪表现多不对称,常见四肢瘫痪,尤以下
肢瘫痪多见,多数为单肢瘫痪 ➢ 近端重于远端 ➢ 严重可导致呼吸衰竭、肠麻痹、尿潴留或失
19
低钾性周期性麻痹
发作性四肢弛缓性瘫痪,多在饱餐后或 睡眠中发病;有些可伴有肢体末端的麻 木或感觉异常
血钾低于3.5mmol/L 心电图呈特征性改变――U波出现、T波
平坦、PR与QT时间延长、QRS波群增宽、 ST段下降或见传导阻滞 钾盐治疗有效 有些有阳性家族史
20
急性麻痹综合征
是指非脊灰的肠道及其它病毒所致急性弛缓 性麻痹, 包括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及 肠道病毒-71等, 近年国外报道西尼罗病毒 感染(一种新发传染病)也可导致AFP
临床症状与脊灰相似,前躯症状发热、恶心、 腹泻、肌痛等迅速出现急性弛缓性麻痹。非 对称性,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无感觉障碍
脊髓胸段MRI发现脊髓灰质长T1、T2信号 脑脊液:约1/3病例可有淋巴细胞增多 由于健康人群肠道病毒携带率较高,大便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