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定义
急性弛缓性麻痹相关知识

.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相关知识1、AFB病例定义所有15岁以下出现急性弛缓性麻痹症状的病例,和任何年龄临床诊断为脊灰的病例均作为AFP病例AFP病例的诊断要点:急性起病、肌张力减弱、肌力下降、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2、监测AFP病例的意义及时发现输入性脊灰野病毒,采取措施防止病毒传播,保持无脊灰状态。
及时发型脊灰疫苗衍生病毒(以下简称VDPV)及其循环,采取措施控制病毒进一步传播。
3、要求报告的AFP病例包括哪些疾病(1)脊髓灰质炎;(2)格林巴利综合征(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GBS);(3)横贯性脊髓炎、脊髓炎、脑脊髓炎、急性神经根脊髓炎;(4)多神经病(药物性多神经病,有毒物质引起的多神经病、原因不明性多神经病);(5)神经根炎;(6)外伤性神经炎(包括臀肌药物注射后引发的神经炎);(7)单神经炎;(8)神经丛炎;(9)周期性麻痹(包括低钾性麻痹、高钾性麻痹、正常钾性麻痹);(10)肌病(包括全身型重症肌无力、中毒性、原因不明性肌病);(11)急性多发性肌炎;(12)肉毒中毒;(13)四肢瘫、截瘫和单瘫(原因不明);(14)短暂性肢体麻痹。
4、AFP病例报告时限、上报单位及内容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和人员发现AFP病例后,城市12小时、农村24小时内以最快的方式报到当地县级疾控机构。
报告内容包括:家长姓名、患者姓名、性别、出生日期、麻痹日期、临床初步诊断等。
县级疾控机构建立AFP病例专报记录本,登记接到报告时间,报告人、报告单位、报告内容、记录人等内容。
5、AFP病例有标本的采集要求对所有AFP 病例应采集双份大便标本用于病毒分离。
标本的采集要求是:在麻痹出现后14天内采集:两份标本采集时间至少间隔24小时,每份标本重量≥5克(约为成人的大拇指末节大小)。
[Word]全国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方案
![[Word]全国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0b91eb1348d7c1c709a1456f.png)
4.监测脊灰病毒变异情况,为调整疫苗免疫策略提供依据。
二、监测内容
(一)监测病例定义
1.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
所有15岁以下出现急性弛缓性麻痹症状的病例,和任何年龄临床诊断为脊灰的病例均作为AFP病例。
AFP病例的诊断要点:急性起病、肌张力减弱、肌力下降、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3.聚集性临床符合病例
同一县(区)或相邻县(区)发现2例或2例以上的临床符合病例,发病时间间隔2个月以内。
4.脊灰疫苗衍生病毒(VDPV)病例(简称VDPV病例)
AFP病例大便标本分离到VDPV。该病毒与原始疫苗株病毒相比,VP1区全基因序列变异介于1%~15%之间。如发生2例或2例以上相关的VDPV病例,则视为VDPV循环(cVDPVs)。
3.VDPV病例、输入性脊灰野病毒病例等的调查
对于VDPV病例、VDPV循环病例和输入性脊灰野病毒病例,除进行个案调查外,还应到病例居住地进行现场调查,了解当地OPV接种情况,并结合其年龄、临床表现等特征,判定其危险性,决定其后续关注程度。调查内容详见输入性脊灰野病毒病例和VDPV循环病例应急处理预案(另行下发)。
(2)国家级脊灰实验室要将脊灰病毒型内鉴定于7天内完成并将结果反馈给省级脊灰实验室,省级脊灰实验室要将国家鉴定结果及时反馈给同级流行病学监测人员和下级送检单位。
(3)需进行测序的标本,国家级脊灰实验室要在型内鉴定结果后14天内完成并将测序结果反馈省级脊灰实验室。
(七)疫情处理
当发生高变异株AFP病例、VDPV病例、VDPV循环病例或输入性脊灰野病毒病例时,应按照输入性脊灰野病毒病例和脊灰疫苗衍生病毒循环病例应急处理预案的要求进行处理。
—AFP病例麻痹60天内完成病毒型内鉴别及时率≥80%;
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定义

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定义所有15岁以下出现急性弛缓性麻痹症状的病例,和任何年龄临床诊断为脊灰的病例均作为AFP病例。
AFP病例的诊断要点:急性起病、肌张力减弱、肌力下降、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常见的AFP病例包括以下疾病:
(1)脊髓灰质炎;
(2)格林巴利综合征(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GBS);
(3)横贯性脊髓炎、脊髓炎、脑脊髓炎、急性神经根脊髓炎;
(4)多神经病(药物性多神经病,有毒物质引起的多神经病、原因不明性多神经病);
(5)神经根炎;
(6)外伤性神经炎(包括臀肌药物注射后引发的神经炎);
(7)单神经炎;
(8)神经丛炎;
(9)周期性麻痹(包括低钾性麻痹、高钾性麻痹、正常钾性麻痹);
(10)肌病(包括全身型重症肌无力、中毒性、原因不明性肌病);
(11)急性多发性肌炎;
(12)肉毒中毒;
(13)四肢瘫、截瘫和单瘫(原因不明);
(14)短暂性肢体麻痹;
(15)病毒性脑炎引起的软瘫(广西增加的监测病种)。
病毒性脑炎的报告条件
(1)病例急性发病,即病情在1-3天内即可达到发病高峰;
(2)病例发病表现为弛缓性麻痹;
(3)病例有以下临床表现的,不需作AFP病例报告:颈项强直、踝阵挛(+)、肌张力增高、抽搐、腱反射亢进或病理反射;
(4)如果病例处于昏迷状态,其肌力、肌张力在难于检查的情况下,则应先观察一段时间,核实后再上报。
AFP病例定义及监测

AFP病例定义及监测AFP (Acute flaccid paralysis) 即急性弛缓性瘫痪,是一种病理状态,常见于某些感染性疾病,特别是儿童麻痹症。
AFP可以导致肢体无力、无法控制和活动,严重时甚至会影响到患者的呼吸功能。
为了及时诊断、治疗和监测这种病例,国际卫生组织(WHO)制定了相应的定义和监测标准。
本文将介绍AFP病例的定义,并探讨相关的监测方法。
一、AFP病例的定义根据WHO的定义,AFP病例应包括以下要素:1. 急性发病:患者在短时间内出现肢体瘫痪的症状,通常是在1-14天内。
2. 弛缓性瘫痪:患者的肌肉失去了张力和力量,导致肢体无力并且活动受限。
3. 不包括:下肢瘫痪仅由于外伤、脊髓损伤、先天性正常肌无力症等非感染性疾病所引起。
4. 年龄限制: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指导原则,通常将AFP病例限定在15岁以下儿童。
二、AFP病例的监测为了及时控制和预防AFP病例在人群中的传播,各国需要建立有效的监测系统。
以下是常用的AFP病例监测方法:1. 实验室检测:对于怀疑是AFP的病例,应进行相关实验室检测,包括病毒培养、抗体检测和PCR(聚合酶链式反应)等。
这些检测可以帮助确定病因,比如是否由于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引起。
2. 临床观察:医生应详细记录患者的病史和症状,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包括神经系统和肌肉功能的评估。
这些观察可以帮助诊断AFP病例,并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
3. 疫情调查:对于发现的AFP病例,相关部门应进行追踪调查,包括了解病例的流行病学信息、接触史和既往健康情况等。
这些调查可以帮助确定病例的病因和传播途径,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4. 疫苗接种:根据非政府组织(NGO)和国际卫生组织(WHO)的建议,脊髓灰质炎疫苗是防止AFP病例爆发的有效措施之一。
各国应对具有疫苗需求的人群进行免疫接种。
5. 数据收集和统计:各国和地区应建立完善的AFP病例监测系统,定期收集病例信息并进行统计分析。
AFP病例的诊断与鉴别

种刺激由传入神经传至腰髓前角,前角细胞产生兴奋并由传
出纤维传至股四头肌,引起股四头肌收缩,与此同时,传入 神经还向下传至骶髓前角细胞引起该前角细胞抑制,而骶髓
前角细胞发出纤维支配大腿后肌群,当它抑制时,大腿后肌
群松弛,这样完成膝反射。 – 当上述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病变均可使此反射减弱或消失。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研究,发现中国北方有一种急性运动性轴
索神经病,实际上是GBS的一种亚型,它的流行病学、临床特
征及实验检查等与经典GBS、脊灰不同,靠肌电图鉴别。
五、AFP病例诊断与鉴别
-格林巴氏综合征(GBS)
脊灰与GBS的主要区别在于: – GBS患者尽管恢复很慢,但在稳步改善,而重症脊灰患者麻痹 在数月内虽也有某种程度改善,但改善程度很差。
– GBS感染到麻痹经一较长间隔后,才出现麻痹,但大部分不发
热。因此叫“冷麻痹”; – GBS的麻痹呈对称性、进行性,绝大部分麻痹由下而上,所有
麻痹部位的腱反射均明显减弱或消失;
– 预后明显好于脊灰,大部分在半年左右恢复,少数半年以上。 – GBS有复发可能,脊灰则无。
五、 AFP病例诊断与鉴别
-急性脊髓炎
四、神经系统检查
2、肌张力检查
– 肌张力是检查者对被检查者关节活动度检查时感觉到的阻力大小(即被动运 动),这是下运动神经元受损的特征之一。 – 由于是弛缓性瘫痪,受累的伸肌反射(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若伸肌长时期 处于麻痹、松驰状态,肌腱也处于持续缩短,关节即处于过分伸展状态,数 月后即可出现膝关节反屈现象(膝关节向后弯曲),这是肌张力减低的表现。 – 肌张力增高:说明检查时感觉肢体活动阻力大,见于上运动神经元受损。
AFP病例定义及监测-文档资料

4.3.3 在病例发生的所在地的县级及以上医院 和病例所在村进行AFP病例主动搜索工作,调 查了解本地和病例周围儿童AFP病例的发生情 况,搜索是否有脊灰野病毒输入或具有神经毒 力的脊灰疫苗衍生株循环的证据。
4.3.4 采用入户调查方法,在病例居住地区至 少调查30名5岁以下儿童,若本村儿童不足30 名,要调查此年龄段的所有儿童,评价脊灰疫 苗接种率。
(1)脊髓灰质炎;
(2)格林巴利综合征(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 神经炎,GBS);
(3)横贯性脊髓炎、脊髓炎、脑脊髓炎、急 性神经根脊髓炎;
(4)多神经病(药物性多神经病,有毒物质 引起的多神经病、原因不明性多神经病);
(5)神经根炎;
(6)外伤性神经炎(包括臀肌药物注射后引 发的神经炎);
苗史不详、未采或未采集到合格粪便标 本、临床怀疑为脊髓灰质炎的AFP病例。
5
1.3 聚集性临床符合病例 同一县(区)或相邻县(区)发现2例或
2例以上的临床符合病例,发病时间间隔 不满2个月。
6
2 AFP病例的病毒学分类标准
2.1脊灰确诊病例:凡脊灰野病毒检测阳 性的AFP病例为脊灰确诊病例。
17
4.3 聚集性临床符合病例的调查
4.3.1 调查组的防控制机构组织由熟悉AFP病例 诊断的流行病学专家和神经内科或儿科医生参加 的调查小组。
4.3.2 及时对临床符合病例进行现场流行病学调 查和采集粪便标本。神经科专家要对病例进行医 学检查,核实诊断(确定是否是临床符合病例); 了解发病过程、治疗情况、脊灰疫苗免疫史等情 况;并对所调查的对象拍摄病例的影像资料,以 便记录病例的残留麻痹情况和现场调查工作,分 析发病原因和脊灰野病毒感染的可能性。
7
2.2脊灰排除病例: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 (1)凡是采集到合格粪便标本,脊灰野病毒
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要点介绍

2 诊断标准
诊断AFP的标准包括病例的临床症状、实验 室检测结果和病程。
监测方,确保监测过程准确可靠。
2
方法二
指定监测责任人和团队,确保监测工作顺利进行。
3
方法三
制定监测计划和流程,包括数据收集、分析和报告。
监测工具和设备
工具一
电子表格软件,用于数据记录和分析。
工具二
医疗设备,用于对病例进行实验室检测。
工具三
数据收集工具,如问卷调查或电话访谈。
数据分析和报告
1
数据分析
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以评估疾
报告
2
病的发展趋势和干预效果。
根据监测结果撰写报告,并向相关利益 相关者提供分析结果和建议。
2 流行病学特征
AFP在全球范围内有发生,但最常见于亚洲和非洲地区。
AFP监测的目的和重要性
1 目的
监测AFP的目的是及早发现并控制疾病,以 减少患者的病情恶化。
2 重要性
AFP监测对于研究和预防该疾病的流行具有 重要意义,可以帮助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
监测指标和诊断标准
1 监测指标
监测AFP的主要指标包括病例数、患病率、 病例报告率等。
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 例监测要点介绍
本演示将介绍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的关键要点,包括定义、流行病 学特征、目的和重要性、监测指标和诊断标准、监测方法和步骤、监测工具 和设备,以及数据分析和报告。
AFP的定义和流行病学特征
1 定义
AFP是一种罕见的急性疾病,表现为肌肉无力、弛缓和麻痹。
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临床医生须知

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临床医生须知
AFP病例不是一个单一的疾病种类,而是以急性起病、肌张力减弱、肌力下降、腱反射减弱或消失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症候群。
常见的AFP病例包括以下疾病:
1、脊髓灰质炎;
2、格林巴利综合征(感染性多发神经根神经炎,GBS);
3、横贯性脊髓炎、脊髓炎、脑脊髓炎、急性神经根脊髓炎;
4、多神经病(药物性多神经病,有毒物质引起的多神经病、原
因不明性多神经病);
5、神经根炎;
6、外伤性神经炎(包括臀肌药物注射后引发的神经炎);
7、单神经炎;
8、神经丛炎;
9、周期性麻痹(包括低钾性麻痹、高钾性麻痹、正常钾性麻痹);
10、肌病(包括全身型重症肌无力、中毒性、原因不明性肌病);
11、急性多发性肌炎;
12、肉毒中毒;
13、四肢瘫、截瘫和单瘫(原因不明);
14、短暂性肢体麻痹。
AFP病例报告:各科室首诊医生发现AFP病例后,在24小时内电话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并留下患者的详细地址及联系电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定义所有15岁以下出现急性弛缓性麻痹症状的病例,和任何年龄临床诊断为脊灰的病例均作为AFP病例。
AFP病例的诊断要点:急性起病、肌张力减弱、肌力下降、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常见的AFP病例包括以下疾病:
(1)脊髓灰质炎;
(2)格林巴利综合征(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GBS);
(3)横贯性脊髓炎、脊髓炎、脑脊髓炎、急性神经根脊髓炎;
(4)多神经病(药物性多神经病,有毒物质引起的多神经病、原因不明性多神经病);
(5)神经根炎;
(6)外伤性神经炎(包括臀肌药物注射后引发的神经炎);
(7)单神经炎;
(8)神经丛炎;
(9)周期性麻痹(包括低钾性麻痹、高钾性麻痹、正常钾性麻痹);
(10)肌病(包括全身型重症肌无力、中毒性、原因不明性肌病);
(11)急性多发性肌炎;
(12)肉毒中毒;
(13)四肢瘫、截瘫和单瘫(原因不明);
(14)短暂性肢体麻痹;
(15)病毒性脑炎引起的软瘫(广西增加的监测病种)。
病毒性脑炎的报告条件
(1)病例急性发病,即病情在1-3天内即可达到发病高峰;
(2)病例发病表现为弛缓性麻痹;
(3)病例有以下临床表现的,不需作AFP病例报告:颈项强直、踝阵挛(+)、肌张力增高、抽搐、腱反射亢进或病理反射;
(4)如果病例处于昏迷状态,其肌力、肌张力在难于检查的情况下,则应先观察一段时间,核实后再上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