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弛缓性麻痹 (AFP)的诊断共59页
急性弛缓性麻痹(AFP)诊断与监控

急性弛缓性麻痹(AFP)诊断与监控1.AFP定义:是指临床表现为急性起病,以肢体运动障碍为主并伴有肌肉弛缓性麻痹(软瘫)的一组疾病。
2.AFP病例(监测系统使用的定义):任何15岁以下的出现急性软瘫的儿童。
为便于AFP病例快速报告,卫生部于1994年专门下发文件,规定了14种属AFP病例的病种,即:(1)脊灰;(2)格林-巴利综合征;(3)横贯性脊髓炎(脊髓炎、脑脊髓炎、急性神经根脊髓炎);(4)多神经病(药物性多神经病、有毒物质引起多神经病、原因不明多神经病);(5)神经根炎;(6)外伤性神经炎(包括臀肌药物注射后引发的神经炎);(7)单神经炎;(8)神经丛炎;(9)周期性麻痹(低钾性、高钾性及正常钾性);(10)肌病(全身型重症肌无力、病毒性或原因不明性肌病;(11)急性多发性肌炎;(12)肉毒中毒;(13)四肢瘫、截瘫或单瘫(原因不明);(14)短暂性肢体麻痹。
3.消灭脊灰为什么要开展AFP病例监测:由于15岁以下儿童是脊灰发病的高危人群,因此,把15岁以下儿童的AFP病例作为“疑似脊灰”病例进行监测报告,其目的是通过对高危人群的监测活动,最大限度地发现真正由脊灰野病毒引起的病例,这是AFP监测系统的一项技术要求,即要在所有15岁儿童AFP病例中搜索脊灰野病毒。
全球消灭脊灰的监测活动都要做好这项工作。
4.质量控制指标: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消灭脊灰的技术要求和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了AFP监测工作质量控制指标体系:(1)各地区每年15岁以下儿童非脊灰AFP病例报告发病率不低于1/10万;(2)80%病例必须在接到报告后的48小时之内进行病例调查;(3)80%AFP病例必须在出现麻痹后14天内,间隔24小时采集双份合格粪便标本;(4)粪便标本要在7天内送到省级脊灰实验室;(5)(5)病例随访表要在75天内送达省级卫生防疫站等。
5.AFP病例报告与漏报:卫生部要求所有发现AFP病例的临床医生和卫生工作者都要立即向当地县级疾控中心进行报告,这是发现病例最重要的工作。
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要点介绍

2 诊断标准
诊断AFP的标准包括病例的临床症状、实验 室检测结果和病程。
监测方,确保监测过程准确可靠。
2
方法二
指定监测责任人和团队,确保监测工作顺利进行。
3
方法三
制定监测计划和流程,包括数据收集、分析和报告。
监测工具和设备
工具一
电子表格软件,用于数据记录和分析。
工具二
医疗设备,用于对病例进行实验室检测。
工具三
数据收集工具,如问卷调查或电话访谈。
数据分析和报告
1
数据分析
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以评估疾
报告
2
病的发展趋势和干预效果。
根据监测结果撰写报告,并向相关利益 相关者提供分析结果和建议。
2 流行病学特征
AFP在全球范围内有发生,但最常见于亚洲和非洲地区。
AFP监测的目的和重要性
1 目的
监测AFP的目的是及早发现并控制疾病,以 减少患者的病情恶化。
2 重要性
AFP监测对于研究和预防该疾病的流行具有 重要意义,可以帮助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
监测指标和诊断标准
1 监测指标
监测AFP的主要指标包括病例数、患病率、 病例报告率等。
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 例监测要点介绍
本演示将介绍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的关键要点,包括定义、流行病 学特征、目的和重要性、监测指标和诊断标准、监测方法和步骤、监测工具 和设备,以及数据分析和报告。
AFP的定义和流行病学特征
1 定义
AFP是一种罕见的急性疾病,表现为肌肉无力、弛缓和麻痹。
急性弛缓性麻痹 (AFP)的诊断

二、格林巴氏综合征(GBS)
GBS发病可能与感染和自身免疫有关(感染史)
为急性,亚急性起病 对称性,上行性
弛缓性肢体麻痹
可出现颅神经障碍,出现呼吸肌麻痹,危及生命。 常伴有周围性感觉障碍,如根性痛、肢体远端感觉减退 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 肌电图:周围神经传导速度减慢、失神经或轴索变性
近体端不受累
外伤性神经炎
注射麻痹与脊灰的鉴别点是:
注射后很快出现患儿不能行走或跛行;
有时注射疼痛很明显,放电感觉;
膝反射存在,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损伤肢的足背面第 1 、 2 趾皮肤有感觉缺失区
(腓总神经支配区)。
臂丛神经损伤
臂丛神经由颈C5~8与T1神经根组成 产伤、工伤、交通事故等
一、脊髓灰质炎
•肠道病毒属微小RNA病毒科
•脊髓灰质炎病毒
•非脊髓灰质炎病毒: 柯萨奇(COX)病毒 埃可(ECHO)病毒 肠道病毒71(EV 71)
一、脊髓灰质炎
发 病 机 制
病毒经口入人体,在 扁桃体及肠道淋巴组 织繁殖。 无症状型(隐性感染)
进入血液循环形成 病毒血症,
顿挫型
通过血脑屏障侵入 中枢神经系统
远端对称性肌无力,腱反射减弱或消失,伴有感觉障碍,如:刺痛、 蚁走感、灼热、触痛。 可有手套、袜子样深浅感觉障碍。 也可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如:皮肤苍白、青紫、干燥、指(趾)甲 粗糙、松脆。
九、髋关节滑膜炎
①年龄在10岁以下
②出现不明原因的急性或慢性髋关节区疼痛,疼 痛在夜间加重
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AFP)诊断要点

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AFP)诊断要点(自治区脊髓灰质炎医疗救治专家指导组)一、定义是指临床表现为急性起病,以肢体运动障碍为主并伴有肌肉弛缓性麻痹(软瘫)的一组疾病。
二、主要监测对象新发脊髓灰质炎病例(包括:输入性野型病毒和脊髓灰质炎疫苗衍生病毒)三、鉴别疾病包括(一)格林巴利综合征(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GBS)(二)横贯性脊髓炎、脊髓炎、脑脊髓炎(三)多神经病(药物性多神经病、毒物性多神经病以及原因不明性多神经病)(四)神经根炎(五)外伤性神经炎(包括臀肌药物注射后引起的神经炎)(六)单神经炎(七)神经丛炎(八)周期性麻痹(三种类型的周期性麻痹)(九)肌病(重症肌无力、中毒、原因不明的肌炎)(十)急性多发性肌炎(十一)肉毒中毒(十二)原因不明的四肢瘫、截瘫和单瘫(十三)短暂性肢体麻痹四、各病种的诊断要点(一)脊髓灰质炎临床表现:有流行病史及接触史初起时有发热,汗出,咳嗽,流涕,烦躁,腹痛,腹泄等呼吸道及轻度消化道诊断症状,经过l~6日后症状逐渐消退,但数日后身热复起,全身不适感觉、肌肉疼痛、嗜睡,继而逐渐出现肢体瘫痪,瘫痪呈弛缓性不对称分布下肢多于上肢。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大多正常,少数继续患者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轻度升高。
血沉增快。
脑脊液检查:细胞数迅速降低蛋白量则增高形成蛋白细胞分离现象。
病毒分离:起病一周内可从咽部及粪便内分离出病毒。
(二)格林巴利综合征(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GBS)1、病前1-4周有感染病史2、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四肢对称性迟缓性瘫,可有感觉异常、末梢型感觉障碍、颅神经受累。
3、常有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
4、肌电图有F波或H反射延迟、神经传导速度减慢、运动末端潜伏期延长及CMAP波幅下降等。
(三)横贯性脊髓炎、脊髓炎、脑脊髓炎1、病初症状:发病前大多有上感症状,也有的起病时发热即出现脊髓损害的症状。
2、脊髓受损的症状:①.感觉障碍:病变水下以下呈横断性感觉障碍。
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的诊断和鉴别诊断(1)

(十)家族性周期性麻痹
周期性麻痹(periodic paralysis)是一组与钾 代谢有关的少见遗传病。临床是以发作性 肌肉弛缓性麻痹及血清钾变化为 主要特征。
根据血钾的变化可分为低血钾型、高血钾 型、正常血钾型三种类型。
鉴别要点:
低钾型
高钾型
正常血钾型
遗传类型 发病年龄 发病时间 持续时间
(1)脊髓灰质炎; (2)格林巴利综合征(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 经炎,GBS); (3)横贯性脊髓炎、脊髓炎、脑脊髓炎、急性 神经根脊髓炎; (4)多神经病(药物性多神经病,有毒物质引 起的多神经病、原因不明性多神经病);
常见的AFP病例包括以下疾病:
(5)神经根炎; (6)外伤性神经炎(包括臀肌药物注射后引发 的神经炎); (7)单神经炎;
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的 诊断和鉴别诊断
定义
指突然出现以肢体运动障碍为主体,有肌肉 弛缓性瘫痪的症候群。
AFP的特点 1、急性起病;2、肌张力缺乏或减退;3、
肌力下降;4、腱反射消失或减弱;5、无 病理反射;
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所有15岁以下出现 急性弛缓性麻痹症状的病例,和任何年龄 临床诊断为脊灰的病例均作为AFP病例。
受累肌群运动后异常地易疲劳,休息后改善; 肌无力有晨轻晚重现象 眼外肌最常受累; 血清抗乙酰胆碱受体抗体阳性; 新斯的明试验阳性。
(九)脊髓性肌萎缩 (spinal muscular atrophy,SMA)
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特点是脊 髓前角细胞变性,临床表现为进行性、对 称性,肢体近端为主的广泛性弛缓性麻痹 与肌萎缩。智力发育及感觉均正常。有三 种不同类型:即婴儿型、少年型及中间型。 各型区别是根据起病年龄,病情进展速度, 肌无力程度及存活时间长短而定。
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临床诊断与鉴别诊断

二、神经系统的功能:保持身体内环境的稳 定及与外环境的统一。这种功能通过感觉 神经(传入神经)和运动神经(传出神经) 来实现。当神经系统损害的时候,可能出 现感觉障碍、运动障碍、腱反射改变、自 主神经功能紊乱等症状或体征。
运动神经损害的临床表现
• 运动神经由上运动神经元和下运动神经元 共同组成。上运动神经元是指大脑的锥体 细胞及其纤维。下运动神经元指脑干颅神 经的运动核及其纤维、脊髓前角细胞及其 纤维。 • 不论上运动还是下运动神经损害,有一个 共同点就是所支配的肌肉发生麻痹(瘫 痪)。
对AFP病例进行临床诊断时要检查以下项目。 • 步态:某些步态反应特定的疾病,为垂足的跨阈 步态、痉挛步态等。 • 肌营养:注意有无肌萎缩,是真性还是废用性。 肢体有无变形及马蹄、内翻足等。 • 肌张力:注意判断肌张力有无减弱或增高,关节 有无过伸。注意克服检查者的主观成分。 • 肌力:指肌肉收缩时的力量,按六级记录。 0级:完全瘫痪 1级:可见肌肉收缩而无关节运动。 2级:肢体可水平移动,但不能抬起。 3级:肢体能抬离床面。 4级:能作抵抗阻力的运动。 5级:正常肌力
四、 主要AFP疾病的临床诊断要点
二、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 的定义及内容
AFP病例监测的提出
急性弛缓性麻痹仅仅是神经科疾病的一个 症状,所以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的提出及 内容设计是专为消灭脊灰这项任务服务的, 它的敏感性极高,只要严格执行是绝不会 遗漏脊灰病例的。
AFP病例的定义
• 所有15岁以下出现急性弛缓性麻痹症状的 病例,和任何年龄临床诊断为脊灰的病例 均作为AFP病例。 • AFP病例诊断要点:急性起病、肌张力减 弱、肌力下降、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三、AFP病例临床相关知识
临床神经病学基础
急性弛缓性麻痹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35
各型特点
➢ 脑型表现(弥漫性或局灶性脑炎)
➢ 较少见 ➢ 表现与病毒性脑炎类似,发热、剧烈头
痛、烦躁不安、嗜睡、震颤、昏迷及惊 厥,可有上运动神经元瘫痪
➢ 混合型
➢ 上述各型同时存在 ➢ 以脊髓型及脑干型同时存在最常见
36
实验室检查
➢
血常规:多正常
➢
血沉:急性期可增快
➢
脑脊液检查:发病后第l周与病毒性脑膜炎相似,
➢ 可导致肌肉萎缩及畸形,如脊柱弯曲、足内翻、足外翻及足下 垂等
32
病变部位分型
脊髓型 脑干型 脑型 混合型
33
各型特点
➢ 脊髓型瘫痪特点
➢ 表现为弛缓性瘫痪,肌张力减退、腱反射减 弱或消失
➢ 多不伴有感觉障碍 ➢ 瘫痪表现多不对称,常见四肢瘫痪,尤以下
肢瘫痪多见,多数为单肢瘫痪 ➢ 近端重于远端 ➢ 严重可导致呼吸衰竭、肠麻痹、尿潴留或失
19
低钾性周期性麻痹
发作性四肢弛缓性瘫痪,多在饱餐后或 睡眠中发病;有些可伴有肢体末端的麻 木或感觉异常
血钾低于3.5mmol/L 心电图呈特征性改变――U波出现、T波
平坦、PR与QT时间延长、QRS波群增宽、 ST段下降或见传导阻滞 钾盐治疗有效 有些有阳性家族史
20
急性麻痹综合征
是指非脊灰的肠道及其它病毒所致急性弛缓 性麻痹, 包括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及 肠道病毒-71等, 近年国外报道西尼罗病毒 感染(一种新发传染病)也可导致AFP
临床症状与脊灰相似,前躯症状发热、恶心、 腹泻、肌痛等迅速出现急性弛缓性麻痹。非 对称性,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无感觉障碍
脊髓胸段MRI发现脊髓灰质长T1、T2信号 脑脊液:约1/3病例可有淋巴细胞增多 由于健康人群肠道病毒携带率较高,大便分
AFP急性弛缓性麻痹

•
2、肌张力
是指在安静情况下肌肉的紧张度。
检查时可触肌肉的硬度及作被动运动体会其肌紧 张度,了解其阻力。
肌张力减低时,肌肉弛缓松软,被动运动时阻力 减退,关节运动的范围增大。 肌张力增强时,触摸肌肉较坚硬,被动运动时阻 力增大。
锥体束损害所致的肌张力增强,称为痉挛性肌张 力增高。
•
3、肌力
肌力是指肌肉收缩时的力量 肌力情况一般按六级记录 0级:完全瘫痪 1级:可见肌肉轻微收缩而无肢体运动 2级:肢体能在床上移动,但不能抬起 3级:肢体能抬离床面 4级:能作抵抗阻力的运动 5级:正常肌力
•
监测疾监测疾病种类
7、 单神经炎 8、 神经丛炎 9、 周期性麻痹(包括低钾软瘫,高钾软瘫,正常钾软瘫) 10、肌病(全身型重症肌无力,中毒性,原因不明性肌病) 11、急性多发性肌炎 12、肉毒中毒 13、四肢瘫,截瘫和单瘫(原因不明) 14、短暂性肢体麻痹
•
三、
神经系统检查及相关实验检测
神经系统的检查要点 AFP实验室检查要点
•
脊髓灰质炎 (Poliomyelitis )
•
病因(ETIOLOGY)
脊髓灰质炎病毒属肠道病毒
(Poliovirus is an enterovirus, a small RNA virus that affects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
脊髓灰质炎传染源和途径
瘫痪期(5-10天,1周)
发生在体温开始下降或尚未下降时 或发生在起病后第3-5天 5-10天内(24小时或1-2天内)进行性加重,多热降 后不进展
•
脊髓灰质炎分期 临床表现
瘫痪期(5-10天,1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