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生药学课程信息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合集下载

药学信息化工作实践情况

药学信息化工作实践情况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信息化已经成为各行各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医药行业,药学信息化作为推动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本文将结合我国药学信息化工作的实际情况,探讨药学信息化工作的实践情况。

一、药学信息化工作背景1. 政策支持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医药行业信息化建设,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如《关于推进医药产业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快医药行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为药学信息化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

2. 行业需求随着医药市场的不断扩大,药品监管要求的日益提高,药学信息化已成为医药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降低成本、提升效率的重要手段。

同时,医疗机构对药学信息化的需求也日益增长,以实现临床用药的合理化、智能化。

3. 技术发展信息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为药学信息化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

这些技术的应用,使得药学信息化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

二、药学信息化工作实践1. 药品生产信息化(1)生产过程控制:通过引入自动化控制系统,实现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控和优化,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2)供应链管理:运用信息化手段,实现原辅料采购、生产计划、库存管理、物流配送等环节的协同,降低成本,提高供应链效率。

(3)研发管理:利用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分子设计(CADD)等技术,提高新药研发效率。

2. 药品流通信息化(1)药品追溯系统:通过建立药品追溯系统,实现药品从生产、流通到使用的全流程追溯,保障药品安全。

(2)电子交易系统:利用电子交易系统,实现药品采购、销售、结算等环节的线上处理,提高交易效率。

(3)物流信息化: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药品物流的实时监控、调度和优化,提高物流效率。

3. 药学服务信息化(1)临床用药信息化:利用电子病历、临床决策支持系统等,实现临床用药的合理化、智能化。

(2)患者管理信息化:通过建立患者信息数据库,实现患者信息的统一管理和共享,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药学信息学”课程模式探讨与实践

“药学信息学”课程模式探讨与实践

“药学信息学”课程模式探讨与实践【摘要】“药学信息学课程体系”是应用信息科学的理论,以计算机为主要工具,从药学类专业计算机课程的结构重组与完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试方法以及教学管理改革等几个方面入手,进行综合教学改革创新与实践探索研究,建立了一整套适合药学专业研究型人才培养方案的药学信息科学课程体系。

培养既掌握扎实的药学专业知识,又具备丰富的计算机应用领域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药学信息学;课程体系;实验课程体系“药学信息学”是药学密切相关信息学的总称,它是学科信息化趋势的产物,内容涵盖了整个药学研究领域,包括药物研究、药品生产、药品供应、临床药学、药物使用、药学教育等各个方面的信息,其应用信息科学理论,以计算机为主要工具,综合应用了药学、计算机技术、信息科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对药物开发、药品生产控制及管理、药学服务等全程中的信息存在规律和应用方法进行研究而建立的信息科学与药学之间的交叉学科。

随着药学信息学的产生,形成了药学信息学固有的课程体系。

本文将对在教学实践中的药学信息学课程体系结构建设、药学信息学计算机综合实验课程体系建设、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和学生计算机学习电子档案管理等具体方面进行阐述。

1.药学信息学课程体系结构建设兼顾药学专业课程与计算机及信息课程的有机结合,“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程序设计”和“计算机在药学中的应用”构成了“药学信息学”的课程体系。

(1)按照药学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建设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的目标是使学生能够达到在药学研究领域掌握计算机应用的专业背景知识及能力。

药学信息学课程体系的建设中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紧紧围绕“在药学中的应用”这个涵义,重视实用性课程理论教学和实验的开设是课程结构模式改变的重要特点。

(2)把培养目标映射到教学计划中,面向全校学生,建立了一整套适合药学专业研究型人才培养方案的药学信息科学课程体系,同时兼顾药学专业课程与计算机及信息课程的有机结合,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编制了每门课程的新教学大纲,并写入“教学计划与修业指南”。

高职院校药学专业有机化学课程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探索

高职院校药学专业有机化学课程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探索

成有机融合,其理由归因于高职高专学生普遍所存在的学习能力短板。

而“课程资源库”建设(作为一类信息化教学平台),不但能满足学生对有机化学知识回顾的需要,还能助力学生对新旧知识进行有机融合。

2 落实“着力点”所面临的问题2.1 有机化学信息化教学的应用边界问题广义视角下的有机化学信息化教学,包括常态化的多媒体教学形态。

为了增强学生对有机化学知识结构掌握的灵活度,这里的信息化教学应从狭义的视角来界定,即以三维动态画面为特色的信息化教学形态。

这里所存在的应用边界问题又可细化为:与有机化学知识模块的切入问题、有机化学信息化教学的标准化问题。

对于第一个问题而言,基于有机化学知识结构制作三维动态画面耗时耗力,所以解决与有机化学知识模块的切入问题,意在对该教学模式实施精细化管理。

就第二个问题而言,有机化学属于通识课程,所以在开展信息化教学时不能“各抒己见”,而应提供标准化的教学模式。

2.2 有机化学信息化教学的技术实现问题技术实现问题主要存在于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之中,即在与企业方专业技术人员的连线中,如果做到定时、定人、定内容存在着实现问题。

经验表明,“定时”成为了技术实现中主要问题,问题主要根源于企业方专业技术人员或因临时性的工作任务而无法履约。

上文已经指出,在理实一体化教学中能够帮助学生获得有机化学具体的应用前景,但这依赖于校企双方在教学时间上的同步性。

由于企业方存在着上述随机性和临时性,这就直接影响到有机化学信息化教学模式的运行效果。

那么,是否可以将现场连线一概取消?笔者给出的回答是否定的。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生本原则下开展有机化学信息化教学,只能在做出充分预案的情况下,来避免出现不可控的教学事件。

2.3 有机化学信息化教学的模块设计问题如前所述,课程资源库在有机化学信息化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课程资源库不仅能为高年级学生回顾有机化学知识提供便利,又能为一年级学生拓展自己的有机化学知识面提供平台。

在有机化学课程资源库建设中,则存在着模块设计问题。

多模式信息化教学在高职药品安全生产课程中的探究

多模式信息化教学在高职药品安全生产课程中的探究

多模式信息化教学在高职药品安全生产课程中的探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当今社会,药品安全生产已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随着医疗行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药品的种类和数量也在不断增加,药品安全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由于药品安全生产课程的特殊性,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

采用多模式信息化教学在高职药品安全生产课程中的探究变得尤为重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多模式信息化教学是一种融合了多种不同教学模式的新型教学模式,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探究多模式信息化教学在高职药品安全生产课程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多模式信息化教学的理论基础、高职药品安全生产课程的特点分析、多模式信息化教学在高职药品安全生产课程中的应用探究、实施多模式信息化教学的可行性分析以及多模式信息化教学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进行研究,可以为提高高职药品安全生产课程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探究多模式信息化教学在高职药品安全生产课程中的应用效果,以提高学生对药品生产安全的认识和技能。

具体目的包括:1. 分析多模式信息化教学在药品安全生产课程中的理论基础,为实际教学应用提供理论支持;2. 研究高职药品安全生产课程的特点,了解学生的需求和教学环境,为教学设计提供依据;3. 探究多模式信息化教学在高职药品安全生产课程中的具体应用方法和效果,以指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实际操作;4. 分析实施多模式信息化教学的可行性,考虑资源投入和教学效果的平衡;5. 探讨多模式信息化教学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评估教学改革的实际效果。

通过实现以上研究目的,可以为提高高职药品安全生产课程教学质量和学生能力提升提供参考和支持。

1.3 研究意义研究意义:在当今社会,药品安全生产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议题。

多模式信息化教学在高职药品安全生产课程中的探究

多模式信息化教学在高职药品安全生产课程中的探究

多模式信息化教学在高职药品安全生产课程中的探究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多模式信息化教学在现代教育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高职药品安全生产课程中,多模式信息化教学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探究,取得了一系列的积极成果。

在传统的药品安全生产课堂上,学生主要通过听课、做实验等方式来掌握课程内容。

这种教学方式单一,容易使学生对知识内容感到枯燥乏味,学习兴趣不高。

而多模式信息化教学则可以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和工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教师可以利用数字化教材、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资源,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具象化,以图文、声音、动画等形式展示给学生,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教师还可以通过互联网、电子邮件等工具为学生提供课外学习资源和讨论平台,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深入思考和互动交流。

多模式信息化教学还可以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方法和策略。

在药品安全生产课程中,为了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难以满足需求。

而通过信息化技术,可以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和情境,让学生在模拟环境中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实践能力。

教师可以利用虚拟实验室系统,让学生进行药品安全生产的实验操作,不仅可以减少实验器材和化学品的使用,降低实验风险,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实践能力。

教师还可以通过网络课堂和在线交流平台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研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多模式信息化教学还可以促进个性化学习。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通常按照统一的教学计划和进度进行授课,学生的学习节奏和能力差异比较大,很难满足每个学生的需求。

而通过信息化技术,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学习方式,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理解程度,为每个学生定制学习计划和作业,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和指导。

教师还可以通过网络测验和作业评价系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实时跟踪和评估,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

信息化教学在高职中药调剂的实践应用初探

信息化教学在高职中药调剂的实践应用初探

信息化教学在高职中药调剂的实践应用初探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信息化教学已经成为教育领域的新趋势。

在高职中药调剂教学中,信息化教学的应用已经逐渐成为实践的一部分。

本文将对信息化教学在高职中药调剂教学中的实践应用进行初探,并对其效果进行探讨。

一、信息化教学在高职中药调剂教学中的意义1. 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传统的中药调剂教学主要以讲课、实验、实习为主要教学方式,教学资源有限,教学手段单一。

而信息化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可以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图片、视频、动画等形式展示药材、药品的特点和制剂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了教学手段,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2. 增加实践机会,提高实际操作能力中药调剂教学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操作能力,而传统的实验教学往往受到实验设备和场地等方面的限制,学生的实际操作机会较少。

信息化教学可以通过模拟实验、虚拟实训等方式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 开拓学习渠道,促进信息共享信息化教学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教学系统等方式开拓学生的学习渠道,让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学习中药调剂相关知识,促进信息共享,提高学习效果。

1. 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是信息化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中药调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药材的形态特征、性味归经、功能主治等信息,让学生可以更直观地了解药材的特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 虚拟实训虚拟实训是信息化教学的又一种重要形式。

在中药调剂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虚拟实训系统进行制剂操作,模拟实际的调剂过程,锻炼实际操作能力,减少学生在实际实验中的失误,提高实验效率。

通过信息化教学的实践应用,我们可以看到在高职中药调剂教学中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效果:1.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信息化教学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虚拟实训等方式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学习。

2. 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得到提高通过虚拟实训系统的应用,学生的实践机会得到增加,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为学生的实践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信息化教学在高职中药调剂的实践应用初探

信息化教学在高职中药调剂的实践应用初探

信息化教学在高职中药调剂的实践应用初探一、信息化教学概述信息化教学,是指在教育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达到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信息化教学秉承着学生、教师和教育资源三者之间互动的原则,采用了电子化、网络化、多媒体化、互动化等一系列的手段和方法,让教育教学得到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好的发展方式。

信息化教学具有以下优点:1. 科技感强。

信息化教学基于高科技的手段和方法,能够为学生、教师和学校打造出一个现代化的教育教学环境,提升了学校的科技感和现代化水平。

2. 资源共享。

信息化教学的另一个优点是各种教育资源可以被更多地共享和利用,为学生的知识获取和教师的教学提供了便利。

3. 互动性强。

信息化教学可以提高教学的互动性,让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互动交流,增加了课堂气氛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 就业前景好。

信息化教学是当前时代的大趋势,掌握这种技能能够为学生的就业前景提供更好的保障和更大的发展机会。

二、中药调剂的教学难点中药调剂课程是中药学专业的重点课程之一,常常是中医学课程的难点和重点,具有较高的教学难度和教学复杂度。

教学难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识别中草药和制剂。

中药调剂需要学生熟悉中草药的形态特征、名称、功能、用法等,要求学生掌握较高的药材鉴别和制剂认知能力。

2. 计算中药配方。

中药调剂涉及到中药配方的计算方法,学生需要熟练掌握各种计算方法和中药的性状特征。

3. 中药配方的制备。

中药配方需要按照一定的比例和方式制备,学生需要掌握较高的制药技巧和操作方法。

1. 视频教学信息化教学可以运用视频、影音等手段,为学生展现中草药的形态特征、制剂方法、计算方法等,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中草药的知识。

2. 远程教学信息化教学可以支持远程教学,让教师可以在不同的地点进行在线授课,学生也可以在不同的地理位置学习,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地利用教育教学资源。

3. 交互式教学信息化教学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实现交互式教学,让学生和教师之间更加密切的互动和交流,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信息化教学在高职中药调剂的实践应用初探

信息化教学在高职中药调剂的实践应用初探

信息化教学在高职中药调剂的实践应用初探在高职中药调剂的教学实践中,信息化教学已经开始被广泛应用。

信息化教学是指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相结合,通过计算机、互联网、多媒体等工具,为学生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

在中药调剂的教学中,信息化教学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信息化教学可以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通过互联网,教师可以获得大量的中药调剂资料、教学视频、案例分析等资源,这些资源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

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自主学习,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资源,提高学习效果。

信息化教学可以提供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在传统的中药调剂教学中,教师主要采用讲授、实践等方式进行教学。

而通过信息化教学,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网络教学等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更加主动参与到教学中。

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中药调剂的过程和注意事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信息化教学可以提高教学效果。

传统的中药调剂教学主要依靠教师的口头讲解和学生的实践操作,存在着教学效果难以保证的问题。

而通过信息化教学,教师可以提供更全面、更准确的知识,学生可以进行反复学习和实践,提高学习效果。

教师还可以通过在线作业、在线测试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的问题,提高教学效果。

信息化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中药调剂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往往缺乏兴趣和主动性。

而通过信息化教学,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互动教学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

学生可以利用互联网进行自主学习,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方式,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化教学在高职中药调剂的实践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通过信息化教学,可以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提供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在高职中药调剂的教学实践中应大力推进信息化教学的应用,不断完善和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术探讨·171·高职生药学课程信息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陈 雁扬州市职业大学 江苏 扬州 225200【摘要】为了弥补生药学课程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组尝试了信息化教学法。

从建设优质信息化资源和提高师资队伍的信息化能力入手,开展教学改革,并进行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

【关键词】生药学 信息化 实践教学生药学课程是高职药学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课,内容涉及生药的产地加工、炮制、鉴定、资源分布等。

主要目标是使学生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全面而系统地掌握现代生药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从而具备生药鉴定、质量检验、质量标准制定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

1.原有教学模式的弊端传统的教学模式一般是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完成特定教学内容的一种课堂表现形式,其特点是教师讲授、板书,学生耳听、笔记。

生药学的传统教学即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互动较少,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死板、手段单一,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教学信息量逐渐增大,知识不断更新,传统的教学手段难以满足教学活动。

同时,对于学生而言,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被动地接受知识,逐渐养成了一种不爱思考、不想动手、不与教师同学互动的麻木习惯。

这种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学法不但难以达到效果,更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学心理。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为主动,本课程组尝试了信息化教学[1,2]。

实施信息化教学首先要求教师能够熟练掌握信息化的先进理念和教学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把信息理念融入到生药学教学中,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和资源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2.信息化资源的建设与利用2.1 建设课程学习网站。

课程组结合自身条件,秉承“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思想,按照“系统性、启发性、实用性”的原则重新制定了课程标准,完成了课程总论和各论方案的设计[3]。

为了在课程教学中更好地体现职业性,反映当前生药研发和生产实践的现状,课程组成员利用假期深入企业进行顶岗实践,并录制生药鉴定岗位和药品生产岗位相关的视频,应用于教学,力求实现知识与岗位的无缝对接。

为了使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课程组结合收集的大量教学素材构建了生药学课程的学习网站。

网站包括“课程介绍”、“教学单元及PPT ”、“微课视频”“课堂互动”和“习题库”五大学习板块,满足了学生自学、自测和互动交流的需要。

在网站的建设过程中,课程组成员进行了大量的文本编辑、课件制作、图片处理、视频录制及剪辑工作,信息化运用水平得到了切实的提高[4]。

2.2 建设开放式生药学辅助教学系统。

生药学知识繁杂、信息量大,难于记忆和理解。

本实训中心引进了开放式生药学辅助教学系统,该系统利用图文、音像等手段,便于学生归纳整理和理解掌握,系统在功能上集成为查询一体机,查询简便,包括药用植物学和生药鉴定作者简介:陈雁(1987-):女、江苏扬州人,硕士、主要从事中药学教学两大部分,其中药用植物学部分涉及药用植物的科属、形态特征、分布、显微特征和化学成分等;生药鉴定部分则包括生药的采收加工、性状、显微、理化鉴别及药理作用等。

学生可通过查询一体机来自学某种药用植物的特征及生药的鉴别方法,既节约时间又生动形象。

该系统还具有考核功能,在平台界面进入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考核测试入口,学生可进行单元目标测试,也可以作为平时巩固记忆和考前练习的学习平台。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与考试大纲要求,利用考核编辑器出题组卷,客观公正地进行无纸化考试。

2.3 建设生药资源与鉴定虚拟仿真软件。

野外采药实践和生药鉴定实验是生药学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但是由于受到野外安全、生药资源地理分布以及珍贵药材稀缺性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实验的开展受到了限制。

实训中心引入资金建设了生药资源与鉴定虚拟仿真软件,弥补了传统实验的不足。

该实验平台借助三维技术,可以让学生穿越时空,身临其境地漫游于不同地区的不同生态环境中,寻找各种生药资源,全方位观察原动植物及其药材的三维形态和鉴别特征;软件还将传统的显微形态教学和现代数字化通信技术、多媒体教学技术相结合,学生可更直观地观察学习动植物和药材的显微结构。

这种游戏式的学习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参与意识,激发学习兴趣,寓教于乐,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3.信息化教学案例信息化资源的开发利用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加以运用才能彰显价值,下面以西红花的鉴定为例进行教学设计。

3.1 课前准备——开展线上预习。

理论课之前,给学生布置任务:西红花作为名贵药材如何鉴别真伪?学生通过查阅课程网站预习课堂内容,同时查看微课视频,激发学习兴趣。

3.2 课堂教学——利用网络素材。

理论课堂上,主要对知识点进行提炼讲解。

西红花的性状鉴别法为重点讲解内容,学生事先已通过微课熟悉了性状鉴别法,教师在课堂上借助课件展示西红花的基本性状特征,通过鉴定案例对性状鉴别法的关键点进行讲解,并预留时间让学生自己动手鉴别药材,使有限的时间能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

3.3 效果点评——实现互联网上的双向交流和互动。

通过课程网站布置相关作业,学生可在线进行检测,亦可提出问题,便于师生间的交流;同时,对学生的自学、自我提高起到了很好的督促作用。

信息化运用于教学中确实收到了一定效果,但在很多方面仍需加强,如教师队伍信息化能力的提高、校企合作、实验室建设等,只有更好地发展使其为教学服务,提高教学效果,才能培养出更多适合岗位需求的生药生产和鉴定人才。

参考文献:[1]蔡中齐. 中药鉴定技术实训项目化的改革与实践[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2]余卫强,何立珍,李瑾,等. 基于“器道融合”思想的天然药物学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实践[J]. 教育现代化,2016,6(12):53-55.[3]李君玲. 生药学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 安徽农业科学,2014,42(17):5718-5719.[4]张凯,刘岩. 高职中药鉴定技术课程信息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 职业,2014,5:67-68.下颌前磨牙残根残冠修复中玻璃纤维桩的应用效果观察李海燕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口腔科 河南 郑州 450000【摘要】目的:探究运用玻璃纤维桩修复下颌前磨牙残根残冠的临床成效。

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0月-2016年6月入院的上颌前磨牙残根残冠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人。

给予对照组螺纹桩修复,给予观察组玻璃纤维桩修复。

对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果: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结论:运用玻璃纤维桩修复下颌前磨牙残根残冠的临床应用成效显著,有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应推广应用。

【关键词】下颌前磨牙;残根残冠;玻璃纤维桩[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 ect of berglass post for the restoration of residual crown and root of mandibular premolar. Methods:Eighty patients with maxillary residual premolars were enrolled in our hospital from October, 2015 to June, 2016. 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screw post and repaired with glass ber post. 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was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Conclusions: 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berglass post in the treatment of residual root and crown of mandibular premolars is e ective and can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Key words] mandibular premolar; residual crown; glass ber post 牙齿残根残冠是常见病,主要由龋齿、外力因素等引起,影响牙齿正常功能,必须加强对患者的有效治疗。

本文为探究运用玻璃纤维桩修复下颌前磨牙残根残冠的临床成效,选取我院2015年10月-2016年6月入院的上颌前磨牙残根残冠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我院2015年10月-2016年6月收治的上颌前磨牙残根残冠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人。

观察组男性和女性分别为17、23人,年龄20-60岁,平均年龄(40±1.2)岁;对照组男性和女性分别为26、14人,年龄25-70岁,平均年龄(47±2.1)岁。

两组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上无显著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 临床诊断标准。

(1)两组均经X 线检查确诊为上颌前磨牙残根残冠患者;(2)取得所有患者知情同意。

1.3 方法。

给予对照组螺纹桩修复治疗,对患者实施X 线检查,目的在于明确根管情况,通过检查结果,掌握牙冠破损的主要具体情况。

运用专门的麻花钻进行桩道的制作,1/2-2/3左右根长,准备好抗旋转肩台以备根管口使用,螺纹桩选择好,并将根管用磷酸锌水门汀黏固剂固定妥当,树脂桩核备好,先配戴临床的根管,复诊时修复全冠。

给予观察组玻璃纤维桩修复治疗,检查同对照组,根据牙缺损的具体情况对玻璃纤维桩进行选择,并明确钻孔深度,准备好钉道,粘固妥当桩钉,树脂桩核备好,先配戴临床的根管,复诊时修复全冠。

1.4 观察项目。

观察不良反应发生率1.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8.0系统软件统计分析资料;计数资料用(n ,%)表示,并用X 2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观察组桩核折裂、根折、牙龈着色患者分别为2、3、1例,不良(下转第172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