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中地战略战术分析报告

合集下载

抗日战争的军事战略与战术分析

抗日战争的军事战略与战术分析

抗日战争的军事战略与战术分析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重要战争,也是中国人民抵抗外来侵略的伟大斗争。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军队采取了一系列的军事战略与战术,有效地抵御了日军的侵略,并最终取得了胜利。

首先,抗日战争的军事战略主要包括持久战和游击战。

面对日本强大的军事力量,中国军队没有选择与之正面交锋,而是采取了持久战的战略。

这种战略的核心是以时间换空间,以资源消耗日军的战斗力。

中国军队在战略上采取了分散的作战方式,避免了与日军正面对峙,从而降低了自身的损失。

同时,中国军队还大力发展游击战,充分利用地形和人民群众的支持,对日军进行袭击和消耗,有效地削弱了日军的战斗力。

其次,抗日战争的战术也非常灵活多样。

中国军队在战术上注重运用地形和兵力的灵活调动,以求战胜日军。

例如,在战略退却时,中国军队常常采取“诱敌深入,以待机会反击”的战术,诱使日军过度追击,然后利用地形优势和伏击战术进行反击,取得了一系列的战役胜利。

此外,中国军队还注重发展山地作战能力,尤其是在华北、华中等地的山区,中国军队利用山地的复杂地形,采取了一系列的山地战术,有效地限制了日军的行动。

除了以上的战略和战术,中国军队还注重发展人民战争。

人民战争是指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进行战斗,充分发动人民群众参与抗战,形成全民抗战的局面。

中国军队充分利用人民群众的支持,发动地方武装和游击队,对日军进行袭击和破坏。

同时,中国军队还积极开展宣传工作,提高人民群众的抗战意识和士气,形成了人民战争的强大力量。

总体来说,抗日战争的军事战略与战术是多样化的,灵活应变的。

中国军队在战略上采取了持久战和游击战的方式,有效地消耗了日军的战斗力。

在战术上,中国军队注重利用地形和兵力的灵活调动,以求战胜日军。

同时,中国军队还注重发展人民战争,充分发动人民群众的力量参与抗战。

这些战略和战术的运用,使得中国军队能够有效地抵御日军的侵略,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抗日战争的军事战略与战术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今天的军事理论和实践仍然具有借鉴意义。

抗日战争中的中国抗战军事战略与战术

抗日战争中的中国抗战军事战略与战术

抗日战争中的中国抗战军事战略与战术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重大战争,开展了长达八年的抗击日本侵略的斗争。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人民通过制定合理的战略和战术,最终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本文将重点探讨中国抗战军事战略与战术在抗日战争中的应用与意义。

一、整体战略构想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处于物质、军事和人力等各方面的劣势。

中国国民党政府制定了以防御为主要任务的总体战略构想。

该战略的核心是积极防御和持久战,通过巩固防线,拖垮日本军队,并争取更多国际社会的支持,最终实现抗日胜利。

二、人民战争战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提出了人民战争的战术,成为中国军队克敌制胜的重要战略武器。

人民战争战术主要包括游击战、运动战、阻击战等灵活多样的战术方式。

这种战术的核心思想是动态战场,避免正面硬拼,而是以小股兵力袭扰日本军队,不断打击其士气和补给线,迫使其分兵防守。

三、地方武装的重要性在抗日战争中,地方武装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他们起到了防守的重要任务,节约了正规军精力,为中国军队减轻了压力。

地方武装由当地的百姓组成,对于地形熟悉,有较强的地方优势。

他们在游击战中起到了重要的配合作用,有效地制造了对日军的持续打击。

四、孤岛防线的建立孤岛防线在抗日战争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由于抗战初期中国军队主力较弱,国共两党通过建立孤岛防线以保护边陲地区,以及遏制日本军队的扩张势头。

通过防御封锁线,有效地阻止了日本军队的扩张,以便中国军队集中优势兵力发起反攻。

五、军事合作与国际援助中国在抗日战争中积极争取国际社会的支持,进行了有效的军事合作与国际援助。

这一方面得益于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的合作,两党共同抵制外敌入侵。

另一方面,中国积极争取国际社会的援助,通过与盟国合作、外国援助物资等手段,为中国提供了较大的后勤支持,加强了中国军队的实力。

六、中国军队的战略转变随着抗战的深入,中国军队开始实行战略转变,由防御为主向进攻为主转变。

他们通过协同作战和组织积极进攻,逐渐改变战略态势,有效地压缩了日本军队在中国的活动范围。

抗日战争胜利的军事策略与战术分析

抗日战争胜利的军事策略与战术分析

抗日战争胜利的军事策略与战术分析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也是中国现代史上最具有影响力的一场战争。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军队采取了一系列独特的军事策略和战术,最终取得了胜利。

本文将对抗日战争胜利的军事策略与战术进行分析。

首先,抗日战争中的中国军队采取了游击战争的战略。

由于中国军队在装备、人员数量等方面与日军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正面硬碰硬的战争是不可行的。

因此,中国军队采取了游击战争的战略,通过灵活机动、分散作战的方式来消耗敌人的战斗力。

这种战略的优势在于能够充分利用中国广袤的山地、森林和乡村地形,使得日军难以追击和围剿中国军队。

同时,游击战争还能够有效地避免正面战斗,减少自身的损失。

其次,中国军队在抗日战争中采取了持久战的战略。

持久战是指战争的长期性和持续性,与之相对的是速决战。

中国军队之所以选择持久战,是因为他们清楚地认识到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和实力。

中国军队没有过高估计自己的实力,而是选择了以持久战来消耗日军的战斗力。

在持久战中,中国军队能够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例如人力资源和地理环境,来对抗日军的侵略。

持久战的战略使得中国军队能够在战争中坚持下来,并最终取得了胜利。

除了战略的选择,抗日战争中的中国军队还采取了一系列巧妙的战术。

其中之一就是使用地雷和陷阱。

中国军队在抗日战争中广泛使用地雷和陷阱,以有效地阻止日军的进攻。

地雷和陷阱的使用能够有效地降低敌人的士气,造成敌人的伤亡和损失,从而达到削弱敌人战斗力的目的。

此外,中国军队还采取了秘密行动的战术。

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经常进行秘密行动,包括夜袭、伏击和突袭等。

这些秘密行动能够有效地打击日军的后方,破坏其补给线和通信线,削弱其战斗力。

秘密行动的战术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中国军队取得了胜利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最后,抗日战争胜利的军事策略与战术还包括了充分利用民兵力量和广泛开展游击战。

中国军队在抗日战争中广泛动员和组织了民兵力量,使得抗日战争成为了全民抗战。

中国抗日战争中国在二战中的军事战略与战术

中国抗日战争中国在二战中的军事战略与战术

中国抗日战争中国在二战中的军事战略与战术二战期间,中国作为东方战场的重要参与者,承受了沉重的战争压力。

中国人民通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最终成功抵抗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中国在二战中采用了一系列独特的军事战略与战术,为战争的胜利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一、战略定位与总体原则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整体战略是以游击战为主、运动战为辅的全面抗战战略。

在布局上,中国将主力军分散于敌后和苦战区域,与日军进行分散作战,并保留一部分正规军力量以进行重要决战。

总体原则是以民兵与游击队为骨干,在广大人民的支持下进行抗战,利用地理优势进行灵活的运动战,瓦解日军的实力。

二、游击战的实施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游击战沿崇山峻岭、深林密树的地区广泛展开。

游击战的特点是采取袭击敌前、退入敌后的方式,对日军实施持久战。

游击队利用地形优势,选择恰当时机进行突击,给予日军以随机打击,削弱其战斗力。

三、地下抗战的开展由于日本侵略军的占领,中国军队在很多地区被迫选择地下进行抗战。

地下抗战是围绕着地下组织开展起来的,例如中国共产党的游击队和地方抗日武装。

中国地下抗战组织在日本占领地区秘密行动,进行情报收集、游击袭击等。

地下抗战有效地打击了日本侵略军,并为中国的战局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四、重要战役的战略调整中国在抗日战争中还通过实施一系列重要战役的战略调整,快速而灵活地应对敌军进攻。

例如,淞沪会战中,中国根据日军的进攻战术,灵活运用分散与集中的原则,顺利地消耗了日军的实力,并最终取得了成功。

在华中会战中,中国军队采取分兵作战,使得日本军队投降或溃散,为中国军队争取了战略上的主动。

五、兵种配合的战术运用在二战期间,中国兵种的配合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军队将游击队与正规军结合运用,正规军发挥火力优势,游击战士则负责游击袭击,形成了一套有机的兵种配合战术。

同时,还通过物资储备、后勤保障的优化,确保军队能够持久作战,提高了中国军队的战斗力。

综上所述,中国在二战中采用了独特而有效的军事战略与战术,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我国在抗战胜利中的军事策略与战术

我国在抗战胜利中的军事策略与战术

我国在抗战胜利中的军事策略与战术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伟大斗争,是中华民族为了捍卫国家独立和民族尊严而进行的一场艰苦卓越的战斗。

在这场战争中,我国军事策略与战术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最终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灵活机动的战略布局中国抗日战争初期,我军力量相对薄弱,面对日军的进攻,我们的主要战略是以“避实就虚”为原则,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布局。

这种战略的核心思想是避开敌人的主力,选择敌我力量悬殊的地方进行游击战,以小部队消耗敌人的兵力和资源。

这种战略不仅有效地减缓了日军的进攻速度,还为我军争取了时间和空间,积蓄了力量。

二、持久战的战略思想在抗日战争的初期,我军力量远远不及日军,但我们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持久战的战略思想。

持久战的核心是消耗敌人的战斗力和耐心,以时间换取空间,以伤亡换取胜利。

这种战略思想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使我军能够坚持抗战,逐渐扭转了战局。

三、人民战争的战略实施我国在抗战胜利中的另一个重要战略是人民战争的实施。

人民战争的核心是充分发动和组织广大人民群众,使他们成为战争的参与者和支持者。

在抗日战争中,我军积极开展军民合作,组织民兵队伍,发动地方武装,形成了军民鱼水关系。

人民战争的实施不仅增强了我军的战斗力,也为我军提供了广泛的后方支持。

四、运动战的战术运用在战术层面上,我国在抗日战争中广泛运用了运动战的战术。

运动战的核心是灵活机动和迅速突击,以迅猛的攻击打乱敌人的阵线,制造混乱,从而取得战斗的主动权。

我军在抗日战争中以小部队进行游击战,经常采取运动战的战术,有效地打击了日军,给予了敌人沉重的打击。

五、阵地战的巧妙运用除了运动战,我国在抗日战争中也巧妙地运用了阵地战的战术。

阵地战的核心是依托地形和工事,以坚固的防御体系抵挡敌人的进攻,并通过火力压制和反击消耗敌人的战斗力。

在抗日战争中,我军经常利用山地、河流等地形进行阵地战,有效地抵挡了日军的进攻,为我军争取了时间和空间。

总结起来,我国在抗战胜利中的军事策略与战术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抗日战争的战略与战术分析

中国抗日战争的战略与战术分析

中国抗日战争的战略与战术分析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一段历史,也是中国人民取得的一次伟大的胜利。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军民齐心协力,共同抵御日本侵略,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和努力,为中国历史发展和民族复兴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军队采用了一系列的战略和战术,以取得战争的胜利。

中国军队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是因为采取了正确的战略和战术。

战略是指指导整个战争的总体战略思路和方针,战术是指在战术层面上进行的具体行动和应对。

在中国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队针对战争的特点和敌情,采取了一系列的战略和战术。

首先,中国军队采取了防御战略。

在日本侵略之初,中国军队面临着敌强我弱的困境,无法进行主动进攻。

为了有效地阻止日军的进攻和侵略行动,中国军队采取了防御战略,采用游击和地道战的方式,进行有组织的抵抗和反击。

这种防御战略的优点是可以减少人员和装备的损失,出奇制胜,从而逐渐扭转战局。

其次,中国军队也采取了重点防御的战略。

在整个战争中,中国军队不是无条件地防御,而是采取了重点防御的战略,集中有限的兵力和资源,采取拉锯战术,不断磨损日军的战斗力。

这种重点防御战略的优点是可以有效地凭借少数人员和装备,截击和消耗大量的日军,逐渐扭转战局。

再次,中国军队采取了游击战术和避敌战术。

在战争的早期,中国军队由于装备和兵力的缺陷,无法承担大规模的战斗,只能以游击和避敌战术进行作战。

这种游击战术和避敌战术在有效地减少人员和装备损失的同时,还可以打乱日军的战斗计划,从而为中国军队的进一步反击和战略转变奠定了基础。

最后,中国军队还采取了多线作战和突击战术。

在战争的进程中,中国军队的装备和人员逐渐得到了提高,可以进行大规模的战斗。

中国军队采取了多线作战和突击战术,分散日军的力量和注意力,打出多个前热点,加强对敌方后方的围攻和截击,从而有效地加速了战争的进程,最终赢得了战争的胜利。

综上所述,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以正确的战略和战术为依托的。

抗日战争中的重要战略和战术

抗日战争中的重要战略和战术

抗日战争中的重要战略和战术抗日战争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最重要的民族解放战争之一,从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到1945年战胜日本侵略者,中国人民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

在这场斗争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运用了多种战略和战术手段,有效地组织了人民群众,取得了抗战的胜利。

本文将探讨抗日战争中的重要战略和战术,并对其意义进行分析。

一、全面抗战战略在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全面抗战的战略思想。

这一战略主张以顾全大局为核心,旨在实现各抗日力量的统一战线。

全面抗战战略强调了国共合作和民族团结的意义,凝聚了广大群众的力量,为后来的战争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游击战略在战争初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建立了以游击战为主导的战略。

游击战策略通过采取灵活的战术,以弱胜强,实现了在敌占区的持久斗争。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利用地理优势和人民支持的基础,采取游击、伪装和奇袭等战术,有力地削弱了日本侵略者的战斗力。

三、持久战略抗日战争持续了八年之久,持久战战略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重要战略手段。

持久战战略主张在全国范围内发动人民群众,广泛动员和组织民兵力量,形成人民战争的格局。

中国人民解放军通过采取持久战战略,成功地消耗了日本侵略者的资源和意志,同时也减轻了人民的痛苦。

四、运动战略抗日战争中,运动战战略被广泛运用。

运动战战略追求速决胜利,通过快速机动、突然袭击和伏击等手段,迫使敌人无法组织有效的反击。

在运动战中,中国人民解放军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在各个战场展开攻势,成功地扭转了整个战局。

五、巷战战术抗日战争中,巷战战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巷战战术通过充分利用城市地形、地下设施和民众的支持,有力地曲线救国,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要害部位。

中国人民解放军通过采取巷战战术,有效地消耗了敌人的战斗力,削弱了其对中国的控制。

六、伏击战术伏击战术是抗日战争中一项重要的战术手段。

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战争中广泛运用伏击战术,通过在敌人前进路线上设下埋伏,突然袭击敌人,达到迅速歼灭敌人的目的。

中国抗日战争的战争策略与战术分析

中国抗日战争的战争策略与战术分析

中国抗日战争的战争策略与战术分析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在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中期为了保卫国家独立和民族尊严所进行的一场艰苦卓绝的战争。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人民采取了多种战略和战术手段,有效地应对了日本侵略者的进攻,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一、整体战略中国抗日战争的整体战略可以概括为抗战持久、积极防御、敌后游击和全民抗战四个方面。

首先,抗战持久是中国抗日战争的基本战略。

面对日本侵略者的强大实力,中国人民采取了拖延战争时间,耗尽敌人的战斗力的战略目标。

中国军队千方百计地争取时间,组织了持久战和反扫荡战,使日本军队无法迅速占领中国大片土地。

其次,积极防御是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战略策略。

在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军队力量相对薄弱,主要以防御为主。

通过设立抗日根据地,进行坚守和反击,有效地减少了敌军的实力,为抗战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敌后游击是中国抗日战争的又一重要战略。

面对日本军队的疯狂进攻,中国人民开展了广泛的游击战争。

游击战争恶劣的地形条件为中国军队提供了有利的战斗环境,游击队灵活机动的特点对于日本军队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最后,全民抗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根本战略。

面对日本军队的侵略,中国人民以民族大义为动力,实现了抗战的全民动员。

不仅中国士兵英勇抗击敌军,而且广大的民众也参与到了抗战中,组织了抗日义勇军和抗日救亡运动,形成了举国一致的抗日战争局面。

二、战术手段中国抗日战争中采取了多种战术手段,以应对日本侵略者的进攻。

以下是其中的几种重要战术手段:首先,坚壁清野战术是中国抗日战争中的重要战术之一。

中国军队通过采取坚守据点,清剿日军,从而消耗敌人的战斗力。

通过暴露日军的骚扰战术、伏击战术、埋伏战术等手段,有效地减少了日军的实力和士气。

其次,游击战术是中国抗日战争中的又一重要战术。

中国人民开展了广泛的游击战争,采用袭击、袭扰、地雷和伏击等手段,有效地削弱了日本军队的实力。

游击战争的灵活性和机动性对于日本军队形成了严重的威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今天回顾抗战时期的二十几场大型会战与数万中小型战斗,可能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中国军队在劣势条件之下,以血肉之躯与日本鬼子的飞机大炮硬拼,大概就是“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为之变色”之类的场景。

但对实际的作战状况以及战略思想的演进,能够提出的具体说法,寥若晨星,凤毛麟角。

而在政治因素长期影响之下,今日所能搜集到的资料,又很容易引起一种错觉。

如美国学者费正清(Fairbank)所言:“国民党的抗战,在历史上沉闷而缺乏活力及积极性,中国现代史的研究,不如将这段历史跳过,将眼光摆在的新兴政权上。

”?贪污腐败的国民党部队,精神上只知消极抗战,曲线救国,积极反共,与共军搞磨擦。

作战时则一味蜂屯蚁聚,稍触即溃,毫无战略规画可言。

但奇怪的是这种部队却可以与日军鏖战八年,打到敌人悲叹“中国方面的战政局,或永无和平解决之日”。

?抗战时期国军的战略思想与战例,并不常被提出讨论。

尤其在会战结束之后,几乎被公认为乏善可。

而国共战的情势逆转,更使得相关的讨论与研究,在半个世纪之成为一种政治上的禁忌。

以国民党的立场而言,抗战时期一大半的立功将领在战时被俘或投共,相关的深度战史讨论,势将引发尴尬。

所以战后的战史编修,以点到为止,语焉不详为其特色。

而外国的论述,一向对国军表现评价甚低,大量的外国资料,取材于抗战后期对国军有严重偏见的在华美军指挥官与记者的观察。

这些片断的观察几乎一律倾向负面评论,为史迪威夺取国军指挥权提供声援。

胜利后接踵而至的国共战似乎又印证了这种看法。

?笔者对抗日战史颇有心得,在浏览比对大量的战例之后,发现抗战时期国军战略思想的演进,是在恶劣条件下逐步进行实用化的修正与综合,个中的发展与战例,实在深富趣味。

如果以客观角度,比对同期的同盟国对日陆地战事规模,结果尤其惊人。

日军以2.5师团打垮麦克阿瑟的美菲联军,以5个师团横扫东南亚。

可是同等规模的兵力,在面对劣势中国军队时,却显得有气无力,而且时常惨遭败绩。

与同期外国战史相较之后,才能确知抗日国军之英武豪迈及国军高级指挥官的杰出才干。

在动辄纵深百里,可以任意机动的大型战场上,面对装备窳劣而无机动力可言的国军,日军居然没有取得任何一次决定性胜利,反而屡次损兵折将,自招重挫。

大战期间,日军大本营对其“百战百胜”的驻华派遣军责难甚深,每年均下达多道训令,要派遣军想办法胜利结束对华作战。

会战后其大本营两次集结全陆军之主力转运中国,意图一战解决,均告失败。

究其原因何在?其最后一任驻华派遣军总司令官冈村宁次深切痛:“只要敌人的抗战意识持续不灭,就不能期待决定性的战果。

”日军大本营收到报告后默然不语。

虽然皇军有能耐将堂堂美军打得摇旗投降,将独霸东亚半世纪的H.M.S打得溃不成军,将法国殖民地部队吓得和平改编,但鏖战八年,就是无法让忧外患的政府俯首罢兵。

太平洋战争后期,日方对中国战局的要求也降低到不过希望和谈及体面撤兵,互结盟谊而已。

与其早时嚣气焰相比,已显过分委曲求全。

其中原因,后之评者却罕见细究者。

一、国军的战略分析?笔者汇整抗战时期的各期战例,作了一个战略思想发展的简略分析,先将抗战时之战略思想流衍,约略区分为三大阶段,私名之为血肉长城型、后退决战型及攻势思想萌芽期(名称均由笔者杜撰)。

1、血肉长城型:?“血肉长城”为抗战初期一常用宣传语,而与事实上国军的战略思想,颇多相合之处。

抗战初期国军囿于机动力之贫乏,不愿与敌实行运动战,而以广正面布防之方式,一线展开,点点设防,沿线固守。

这是一个最笨拙的方式,为战略所深忌。

?在抗战前的传统战上,一般敌对双方兵力大致相等,所以较敢进行战略层级之大规模运动战。

著名战例如中原大战时津浦路方面以第19路军迂回晋绥军右翼,导致晋军主力崩溃。

1933年11月动乱,中央军除正面进击之外,并海运第9师在登陆,直接抚敌侧背。

国军的高级指挥官并不缺乏机动歼敌的能力与创意。

而抗战前在陆大授课的德国教官,也对日后成为抗战时期主力参谋军官的陆大学员们不断耳提面命,强调运动歼敌的重要。

没有活泼的兵力调动,德军就不可能在坦能堡取胜。

这些教导,对国军指挥官都产生极大影响。

?抗战军兴之后,的第一场大会战,日军挟其机动力之优势,沿津浦路与平汉路不断迂回突进,国军以中原大战时的名将峙上将出任第2集团军总司令,主持阻敌防御。

?国军虽然调动大量精锐部队北上迎战,但是防御正面过广,第2集团军不得不将兵力一线展开,单线布置,省略战场纵深。

日军则发挥其机动力之优势,或单点突破,或迂回侧击。

国军若攻势前进必被打乱,若守势防御则遭侧击迂回,一时攻防追退之间,尽失其序,十万国军狼狈溃退。

日军战史称此役为会战,国军不称会战而仅称阻击战,以大军溃退之间,无会战可言也。

〔注一〕自此之后,各线国军均不敢轻言机动,而改以布置战线,坚守却敌为已足。

八月淞沪会战,九月忻口会战,各战区均将所有主力一线排开,形成前史罕见的大型防线,避免与日军机动作战。

但这种规模的布防,兵力需求也达空前程度。

再加上传统的战线布署,习采单线配置(敌军之动作并不比本军快,因应裕如,自无需多留兵力于后,以备急需),所以每为喜单锋突进之日军所乘。

?1937年10月会战,晋军失去了可依据的山岳防线,在晋中平原上琅琅大败,折耗至惨〔注二〕。

1938年3月会战时,宗仁上将虽拥40万雄兵及线作战之优势,仍怯于决战,干脆跳出包围圈,撤退了事。

一口气失地数百里。

一时虽显睿智,但国土几多,岂能为长久之道?其后会战,国军险要尽失,唯有在广阔平原上与敌搏斗,此时布署更是窘态毕露。

展观会战战史,从打到,几乎所有国军方面主要防线的失利退却都是由日军的迂回运动造成(其“波田支队”,即以此出名)。

国军即使砸下大量兵力,于正面战场上布置星罗棋布的防御阵地,复责以死守不退,但仍难面面俱到。

会战各战役中,日军除以联队、旅团级(有时达师团级)部队实行战略迂回外,甚至利用水运迂回,国军在战略布置上都没有有效因应之良策。

唯有尽心竭力、死缠烂打而已。

抗战一时呈必败局面,前景难堪。

?会战时,日军伤亡兵力达20万以上,所以虽然攻达,但也难以再接再励,直下(虽然当时川东鄂西防务甚差)。

此后仅发动局部作战,如会战、会战、战役等。

此时国军主帅虽在防线之布署上竭力改尽,但仍不脱单线旧法。

所以只能责成前线将士浴血死战,再以预备队随时填补。

补得好如会战固能挽救战局,但若遇到如会战时战车冲锋的场面,即难固守,而再度造成兵败如山倒之惨烈局面。

?在这段时期中虽然也有精采的各别战例,但以战略布署而观,都不是战略决胜的常态。

台儿庄战役(歼敌第10师团一万六千余人)与南浔路战役(即万家岭大捷,歼敌第106师团近三万人)两个战役,利用敌军轻率躁近之骄横心态,导敌进入既设重围。

如果日军稍有耐性懂得不如绕路,即难成功。

富金山战役(歼敌万人以上)则为典型硬碰硬的攻防战极致,日军不思绕路,亦为怪事。

自整体战略布署以观,皆难定为常例。

2、后退决战型:?在抗战战略的发展上,1939年的第一次会战是一个转折点。

第一次会战之前,日寇的攻势几乎没有失败的前例,即使损失惨重,主要的战略目标从未失手,两年之间连陷北平、、、、、、各要地。

总体战局呈现悲观态势。

第一次会战居然能击退强敌,使日军放弃其攻掠的战略目标,诚为抗战军兴以来之创举。

自此之后罗卓英的上高会战、连仲的会战、诚的鄂西会战、薛岳的两次会战、傅作义的绥西会战,均能不失重地,击破强敌,逼使放弃其战略意图。

抗战前景,才见其曙光。

?为什么会战能有这种关键性的战果,在抗战史上形成一个转折点?在会战之前,第九战区本身甚至也已经做好失利转进的准备。

1938年日军在会战结束后对的一个中型攻势,根本没打到,当时的省政府主席治中上将便仓惶下令放火,将全城烧毁,连第九战区的被服厂及仓库都全部烧光,足见一般人对抗战大局的观感。

?在第一次会战前夕,军事委员会本身对这一类大会战便缺乏信心,副参谋总长白崇禧上将强烈要求第九战区薛岳长官作好转进布署,不要轻易与日军决战,中其圈套。

足证国民党的高级将领们在屡次失败后,缺乏信心之程度。

由此以观,会战之成功,堪称异事。

?1939年9月,日军集结大军准备攻掠。

军委会以平原会战从无全盘成功而能固守要地之先例,饬令第九战区代长官薛岳上将相机转入湘西山岳地带以保存野战军实力。

薛岳上将却出人意料之外地一口拒绝,扬言与敌决战。

负责全国战略规画的白崇禧上将大惊,与诚上将亲飞,面责薛上将意气用事,但薛上将决心已定。

9月15日午夜,蒋委员长与蒋夫人亲询薛长官意向,薛长官语带哽咽,慷慨词:“职愿与敌于湘北决一死战,成则为委座洪福,不成则岳将一死以报党国。

”蒋委员长深受感动,在亲核战区作战计画之后,同意薛长官在湘北与敌正面决战。

薛长官对其袖中布局成竹在胸,在恭候敌军入彀。

?第一次会战在战果上除歼敌一万余人,缴获大量军品外,并创记录地打破了日军的战略目标,并未失陷。

如果没有薛长官的睿智执着,则抗战之主战场退入山地,不会迟到1944年,抗战之最终胜利即难以预期。

薛长官此一壮举,开抗战以来战略上完全胜利之先河,并为抗战之前途指示一崭新之光明远景,打下抗战胜利的基础。

?国军之所以能在会战中击退日军,乃是战略思想具体改进之成果,而不是单一部队之骁勇决心所能尽括解释。

汇整几个重要会战的战例,发现在此之后,渐渐形成了一个改进战略思潮的潮流。

只是翻遍能找到的所有资料,对此一战略思想之重大改进皆未刻意提及论述,或仅是吉光片羽,难审详情,倒是无聊的“大刀情结”,宣传甚广,殊感可惜。

?在会战前后,陆军大学的战略教育课程统合抗战以来历次会战经验,逐渐形成了一套新颖而实用的战略思想。

主旨在利用战场纵深,诱敌至于我有利地区,乘其补给线延长及兵力前后分离之际,予以反击歼灭。

战术教官们并举出战国时期膑诱歼庞涓的马陵会战为典型,教导国军各级参谋军官。

不过这个战略思想,似乎始终没能通令全军,一体采行,制成一个由军委会颁行的原则性明确战略指导。

事实上这种战略思想甚至连名称都没有统一过。

陆大教学称作“后退决战”,而薛岳上将则别出心裁创了一个较响亮的名称,叫作“天炉战”。

在几个大型会战的战略布署,与大量检讨报告、会议与战略规画方案的字里行间,也可以不时观察到这种战略思想的主导地位。

?这种后退决战的战略思想,可以简单分析如下:“在缺乏机动运动能力之前提下,战区布置两线兵团,并且坚守两线间可能为敌军目标的主要城市。

以第一线兵团于敌前分散布置,点点守备,仍然维持传统一线布防的外观。

在敌军攻势中则以迟滞抵抗为主旨,在迟滞间探明敌人主力的进攻方向,而后退往侧翼,让开正面,纵敌深入。

在后方集结完整的第二线兵团,则巍然不动,不受第一线兵团影响。

待突入之敌抵达主要城市目标,与国军守军缠斗,进攻兵力群集城下之际,即以第二线兵团整然向前,正面出击。

第一线兵团则反向逆袭,断敌后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