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_2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 3篇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应用新闻结构的类型。
2、过程与方法:通过画新闻结构图,快速掌握新闻的主要内容。
选用合适的新闻结构,记录身边的新闻事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和感受中国航天人在科学探索之路上不畏艰险的崇高之美;激发学生写作热情,成为理性读者。
教学重点快速掌握新闻信息,通过对结构的分析,体会本文与众不同的构思与写法。
教学难点快速掌握新闻信息,通过对结构的分析,体会本文与众不同的构思与写法。
教学方法微课教学、任务驱动法、例文教学法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教具准备多媒体创新亮点一、例文教学举一反三《道德经》四十二章有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新闻在学生阅读之前,有如天地万物形成之前的一片混沌,但混沌之中,必有以突破的途径。
本课我从新闻结构入手,让学生读懂新闻。
通过学习这“一文”的阅读技巧,实现从“一篇文章”到“一类文”的阅读技巧的提升,让学生扎实地掌握新闻的阅读方法。
二、角色代入不离新闻突破了实用文教学窠臼。
实用文实用的特征,决定了实用文阅读的目的是获取文章的信息,而非文学鉴赏。
常规课堂教学信息获取与分析枯燥无趣,学生始终是一个看客,游离与教学之外。
针对这种情况,我结合新闻任务,设置了播音员、编辑、记者等不同的角色,让学生自主代入。
学生在新闻中完成新闻知识学习,真正成为课堂主人。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课前准备:1、学生观看微课视频(以上为微课视频截图)2、发放导学案第一课时:1、我是播音员——我播新闻重温新闻这一刻:给定新华社新闻报道,以主持人身份播音朗读。
2、我是编辑(1)画图解惑本文刊发在10月17日的《解放日报》上。
第二天就收到个别读者来信,表示本文文不对题,且结构混乱不符合新闻要求。
如果你是编辑该如何解答?尝试用结构图的方式解决读者疑问。
(2)填补结构图请在已画出结构图的基础上,摘取本文航空大事件,填补结构图。
(3)撰写结语为纪念神舟五号成功发射,报社想做一个中国载人航天历史回顾专题展。
高中优秀教案高一语文教案:《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二)

高一语文教案:《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二)高一语文教案:《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二)1.巩固新闻报道的一般结构,了解的层次与脉络。
2.提高分析新闻结构的力量,尝试写作一般的新闻报道。
3. 感受中国人在航天事业的进展中的贡献,引导同学关怀国家大事,激发民族骄傲感,树立为祖国进展做贡献的信念。
【教学重点】引导同学把握文章脉络,了解新闻写作的特点;引导同学关怀国家大事,激发同学爱国热忱。
【教学难点】了解新闻报道的特点,学会写作。
【教学方法】《飞向太空的航程》是必修1新闻单元的最终一篇新闻报道,同时,课文是针对中国航天事业这样一个重大题材的报道,既记录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空的壮丽场面,更着力揭示了几代航天人近半个世纪的奋斗历程,凸显了国人的喜悦和骄傲。
在教学中可以实行图片激趣法、信息归纳法和合作探究法,引导同学学习新闻写作,关注国家大事。
【课时支配】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课文导入(运用图片激趣法)远古神话嫦娥奔月,敦煌飞天壁画,都反映了先民对神奇天空的探寻欲望,直到万户做出飞天尝试,才拉开了人类挑战苍穹的序幕。
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
然而,只有到了这一天,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加,科技水平逐步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幻想的实现。
这一天就是____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
让我们立刻进入《飞向太空的航程》的学习,领会我们期盼已久的"飞天'历程。
二、回忆旧知1、回忆新闻的一般结构:标题、导语、主体、结尾。
2、结合本单元的第一篇新闻《别了,不列颠尼亚》,理解并区分新闻中的"新闻事实'和"背景材料'。
三、理清结构、熟识内容1、对比新闻的一般结构,理清本篇新闻的结构,完成表格:(运用信息归纳法)读新闻析结构2、重点学习"主体'部分(运用合作探究法)解决思索题:一、背景材料部分回顾了哪几件具有重大意义的大事?二、给主体部分拟个对仗式标题。
新人教版必修1高中语文《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2(精品教学设计)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了解文章叙述、议论、抒情与描写有机融合的表现手法。
⑵了解中国人为我国航天事业做出的不懈努力。
⑶学会找关键词关键句子和段落抓有效信息。
2、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心。
【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文章叙述、议论、抒情与描写有机融合的表现手法。
2、学会找关键词关键句子和段落抓有效信息。
【课时】1课时。
【教学课型】自读课。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自主学习法、问题探究法、提问法。
【教具】CAI 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图片提问,神州六号的情况(学生自己介绍)。
二、字词闯关(给加横线的字词注音)三、自读课文,分析课文1、结构分析:导语:(1~3)中国发射载人飞船成功。
主体:(4~26)飞天航程。
结语:(27~30)迎来了飞天梦圆的时刻。
2、怎样理解标题的含义?可以认为是实指“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
中国的航天梦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也喻指这一航程。
3、自读课文,整体感知,作者表达的是怎样的情感?自豪、赞美。
4、本文导语部分有什么特色?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是描述,也是评论。
既有对飞船升空的情景精细描绘,又有对这壮举的评论。
生动感人,有情感。
5、中国实现飞天梦的历程中,有哪几个关键性的事件?1958年,毛泽东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指示。
1960年中国第一枚火箭成功发射。
1970年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天空。
1992年,中共中央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
长征系列火箭发射久经考验。
“神舟”系列飞船的成功发射。
6、中国人飞天航程经历了哪几个阶段?7、“要真正依靠自己的力量把航天员送入天空,还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
”主要有哪些困难?首先要有可靠性高,大推力的运载火箭。
安全返回技术。
研究出具有良好的生命保障系统为太空中的航天员提供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四、理文章线索文章用倒叙手法写出了“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发射成功,然后按照是时间的顺序回顾了中国飞向太空的历程,最后落笔到“神舟”五号的研制、发射上,首尾照应,重点突出。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一、教案概述《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是为中学生开展的一节关于太空探索的科学课。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宇宙的奥秘、太空探索的重要性以及探索太空的方式。
本课旨在激发学生对太空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太空探索的历史和重要性;- 了解不同国家和机构在太空探索方面的贡献;- 掌握宇宙常识和相关科学术语。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能力;- 训练学生融会贯通、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3.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对太空探索的兴趣和好奇心; - 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索的热爱和追求。
三、教学内容1. 太空探索的历史和重要性- 太空探索的起源与发展;- 太空探索对人类的意义。
2. 不同国家和机构在太空探索方面的贡献 - 美国宇航局(NASA);- 俄罗斯航天局(Roscosmos);- 中国国家航天局(CNSA)等。
3. 宇宙常识和科学术语- 行星、恒星、星系等基本概念;- 太空中的重力、真空等特殊环境。
四、教学步骤1. 导入环节- 师生对话:引入太空探索的话题,询问学生对太空的认识和疑惑。
- 视频播放:播放相关太空探索的视频素材,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提出问题- 学生讨论:解决问题,“为什么要探索太空?太空探索对人类有什么重要意义?”。
3. 太空探索的历史与重要性- 讲解:介绍太空探索的起源、关键事件和重要里程碑。
-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探讨太空探索带来的科技和文化变革。
4. 不同国家和机构在太空探索方面的贡献- 图片展示:展示不同国家和机构在太空探索方面的重要成就。
- 学生分享:学生自愿分享各自对某一国家或机构的了解。
5. 宇宙常识和科学术语- 讲解:解释宇宙中常见的科学术语和基本概念。
- 实验演示:进行太空环境下实验的演示,如真空实验、火箭推力实验等。
6. 总结与展望-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学习收获。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最新4篇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掌握新闻的基本格式和结构,了解新闻各部分的作用。
2、通过本文的学习,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情。
3、学习通过各种渠道获取信息(本课主要学习从报刊、电视、网络这些渠道获取信息)。
【教学重点】1、掌握新闻的结构和各部分的作用。
2、学习航天精神,学习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教学难点】掌握新闻的结构以及各部分的作用,学习写作新闻。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在我们家乡泉州,有一座让泉州人民引以为豪的建筑,它伫立在市区的圆盘上,上面有许多的飞天。
这就是咱们泉州的城雕。
城雕上的飞天,姿态各异,栩栩如生。
飞天,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对飞上九重天的向往。
那么,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中国历史上还有什么与飞上蓝天有关的人和事呢?讨论:时间为5分钟左右。
总结归纳:最早的当属嫦娥奔月了;牛郎织女的故事;女娲补天和夸父追日;《西游记》、《封神榜》等文学作品;敦煌有“飞天壁画”、“唐明皇游月宫”。
二、主体教师:我国从古至今对飞天的梦总是抱有很深很浓厚的憧憬,这个梦想终于在20xx年10月17日得到了实现。
这一天可以说是全国上下万众瞩目的一天,也是我们的自豪感得到空前提升的一天。
这一天,让我们用一些定语来给它下定义。
同学们看书,自己找词语,或者自己形容(时间为3分钟)。
教师归纳、概括、点评:中国第一位宇航员、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实现了几百年的梦想……(这些词语可以由同学们自己找、自己说,主要的目的是让他们对这一天的意义有所了解)。
教师:在课文的开始,开头的三段,给我们介绍了本篇新闻的主要内容,这一部分叫作新闻的导语。
导语放在开头,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者依托新闻的精辟议论组成。
一篇新闻除了导语以外,还有其他的一些部分。
同学们,回忆一下,新闻还由什么部分组成?明确:标题、电头、导语、主体、结语。
教师:各部分的作用是什么呢?我们可以以本文为例来看这些部分的作用。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1教材分析《飞向太空的航程》是高一语文必修一“沟通与应用”板块中的一篇通讯。
通讯是新闻体裁的一种,它除了具有新闻真实性、及时性的特点外,还有生动性、完整性和评论性的特点。
本课从“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写起,回顾了中国载人航天史,在历史与现实结合中,使现实事件有一种历史纵深感,要引导学生学习这种历史与现实结合的写法。
课文的结构简单,它不但具备新闻的基本结构特点,而且还有首尾圆合型的结构特色,要引导学生分析总结。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已掌握了新闻的基本知识,具备了独立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但是理性认识不足。
同时学生的基础层次不同,阅读时,抓表层易,知本质难;知思路易,理思路难;知局部易,观全文难;习得知识易,迁移能力难。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掌握新闻的基本结构。
(2)分析__结构,提高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合作探究学习,引导学生概括提取__的主要信息,完成__的教学,提高学生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心。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新闻的基本结构。
难点:体会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远古时期有嫦娥奔月的神话,敦煌有飞天壁画,几千年来,人们一直做着飞天梦,也只到了今天,梦想才变为现实。
到底如何让梦想变为现实的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飞向太空的航程》。
二、写作背景介绍从远古时期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
也只有到了今天,随着中国国力的富强,科技水平的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梦想的实现。
当举国欢庆“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的时刻,我们更多的是喜悦和自豪,却很少知道为了这一刻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
这篇新闻就回顾了这段历史。
三、知识链接新闻特写:新闻特写是一种以描写为主要手法,摄取新闻事实中最富有特征和表现力的片断和场面,形象的再现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的'报道形式。
飞向太空的航程 精品教案教学设计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目标】 1.掌握新闻的特点 2.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 3.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心.【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 2.学会写新闻【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准备】 学生通过互联网报纸查找有关“飞天”的资料.【教学过程】一、导入 远古时期有嫦娥奔月的神话,敦煌有飞天壁画,几千年来,人们一直做着飞天梦,也只到了今天,梦想才变为现实.到底如何让梦想变为现实的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飞向太空的航程》。
二、让学生展示图片、资料,谈论“飞天”三、整体把握 从远古时期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
也只有到了今天,随着中国国力的富强,科技水平的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梦想的实现。
当举国欢庆“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的时刻,我们更多的是喜悦和自豪,却很少知道为了这一刻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
这篇新闻就回顾了这段历史。
导语:1、2、3段,点明这则新闻想要传达的最主要、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即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发射,并且指明“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
这一方面指明了这一事件的意义,同时点明这则新闻的新闻价值所在。
主体:作者并没有继续叙述“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经过,而是叉开一笔,用一个过渡段过渡到对中国航天研究史的回顾中。
这一部分所占篇幅最长,引用的都是一些背景材料,这就使得本文和同题材的其他新闻报道有了很大的不同。
大多数新闻都是很详细地描述火箭发射的经过,党中央以及国人对于此事的关注,飞船上天后杨利伟的所见所感等,即使有一些背景材料,也只是寥寥几笔。
本文作者立意的角度更高,他们认识到“神舟”五号发射的成功是中国航天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事件,我们的目光不应该只是关注这样一些琐碎的场景,读者急需了解这一事件背后的故事。
《飞向太空的航程》优秀教学设计

《飞向太空的航程》优秀教学设计教学设计:《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飞向太空的航程》,让学生了解太空探索的历史和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准备:1. 展示图片或视频资料,介绍太空探索的历史和重要事件。
2. 准备课文《飞向太空的航程》的复制件。
3. 准备小组讨论的题目,以及讨论记录表格。
教学过程:导入:1. 展示太空探索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向学生介绍太空探索的历史和重要事件。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阅读与理解:1. 分发课文《飞向太空的航程》的复制件,让学生阅读课文,并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意义。
2. 学生可以自由阅读,也可以师生共读。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可以标记感兴趣或不理解的地方,以便后面讨论时解答疑问。
小组讨论: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讨论一个题目,然后将讨论结果汇报给全班。
2. 小组讨论的题目可以包括:- 太空探索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 太空探索对人类的影响有哪些?- 你有没有梦想成为一名宇航员?为什么?3. 讨论过程中,老师记录学生的观点和思考,可以通过画表格或制作思维导图的方式展示讨论结果。
写作练习:1. 让学生根据自己阅读和讨论的内容,写一篇关于太空探索的短文。
2. 提醒学生注意文中的逻辑和结构,以及语言的表达清晰简明。
展示和分享:1. 学生可以将自己的短文展示给全班,或者与小组成员分享。
2. 全班同学可以对展示的作品进行评价和提建议,以促进学生的互动和学习。
总结反思:1. 和学生一起回顾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总结所学的内容和体会。
2. 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如:你对太空探索有了什么新的理解?你在讨论和写作中遇到了什么困难?你希望下一次还会有什么样的学习活动?拓展延伸:1. 如果有条件,可以组织学生参观航天博物馆或参加一些与太空探索相关的活动,加深学生对太空探索的了解和体验。
2. 学生可以自行搜索相关的资料,进一步了解太空探索的最新进展,或者探索其他的科学领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学习目标导航】知识目标:掌握通讯报道的一般结构,即导语、主体、结尾三个部分。
能力目标:能够准确分析本文的清晰的层次结构,提高分析结构的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中国人在航天事业中做出的巨大贡献,树立为祖国的繁荣和发展努力学习的信念。
学习提示分析本文的叙述层次应作为学习本课的重点,注意段和段之间的衔接。
另外,本文的导语很有特色,应着重学习,并模模仿写作。
【背景知识互动】一、写作背景XX年15日上午9时整,一艘中国的载人火箭,从酒泉的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经过21个小时、60万公里的绕行任务后,成功返回地球,降落在內蒙古大草原上。
这个行动的圆满結束,向世人宣告了一个事实:继雄霸太空40年的美国、苏联之后,中国已经成为第三个太空科技国家。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与回收,终于圆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飞天梦。
在“神五”载人飞船研制的浩大工程中,陕西多家航天科技单位做出了重要贡献。
诸如飞船的火箭发动机由航天六院提供,飞船逃逸塔动力系统由航天四院研制,航天时代公司的电子设备则为“神五”提供了“眼睛和耳朵”……可以说,飞船的升天,可以说祖国的航天事业是千千万万献身航天科技事业的幕前幕后英雄集体智慧的结晶,正是他们共同铸就了共和国“神箭”,是他们共同托起了华夏“神舟”。
二、作家作品贾永、曹智、白瑞雪,新华社记者。
解题本文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和翔实的材料,用充满自信的笔调,叙述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空的壮观场面和中国的航天人为了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而做出的不懈努力,热情的讴歌了为飞天梦做出贡献的富于智慧与创造的中国人。
识记要点新华社记者三、重点字词耸入云天翌年扭转乾坤横亘字词巩固注意这几个词的意义和写法。
【教材优化全析】一、结构内容本文是一篇优秀的事件通讯报道,作者以大量的翔实的材料叙述了中国人近半个世纪的飞天梦想。
叙事清晰,语言流畅生动。
俗话说:“画龙还须巧点睛。
”如果把写比作“画龙”,那么拟题就是“点睛”。
本文的题目是“飞向太空的航程”,非常醒目,又非常简约,同时又概括了本文的主要内容,限定了写作的范围。
新闻通讯的标题非常重要,因为读者拿起来之后会先看标题,然后才决定看还是不看。
所以记者在写新闻标题时下力气很大,新闻界有个“三分之一时间写标题,三分之一时间写导语,三分之一时间写主体”的说法,可见对新闻标题的重视。
按照通讯报道的一般结构可把本文分成三个部分。
部分,导语。
点明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场面,具体说“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时间是XX年10月15日,地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事件是中国发射载人飞船成功。
本文的导语用了两种写作方式:描述式和评论式。
写发射的环境是“朝阳辉映”,发射架是“耸入云天”,“神舟”五号是“乳白色”,而写到杨利伟则是“中国位航天员正静候着一个举国关注的时刻”。
发射时,“随着惊天动地的巨响”,巨型运载火箭“喷射出一团橘红色的烈焰,托举着载人飞船拔地而起,直刺九霄……”,这些都是细致的描绘,把中国艘载人航天飞船送入太空时的情景精雕细刻的描写出来,给人以立体感、现场感。
这样的描写还把读者带入了一种激动人心的氛围中去,同学们请想一想,中国人在几千年前就已经有过飞天梦想了,就在我们这一代人中实现了,怎不让每一个中国人激情澎湃?这就是描写式导语的写法。
本文的导语不仅于此,作者还对这个壮举加以评论,是谓评论式写法。
在描写发射情景之后,又对其意义作了阐释:“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
”他表露的不仅是作者个人的感情、倾向、观点,而是代表了整个中华民族对这件大事的倾向、观点。
这样,一开始的导语就把读者引到了这样一个宏大而激动的场景中,同时,又对这次发射的意义作了评论,大张了中国人的志气。
所以说,这个导语写得很到位,很精彩,既把最重要的东西用不多的文字告诉了读者,又写得生动感人,应该说收到了很好的新闻效果。
第二部分,主体。
叙述半个世界以来中国人的飞天“航程”。
主体部分要有充实、丰富并能回答有关问题的内容,导语写完后,就要展开或阐发新闻事实。
中国人的飞天梦实现了,而实现这个梦的航程则是漫长的,是几代人心血凝成的。
本文的标题也揭示了主体的内容。
事件通讯要完整地叙述事件的起因、人员、场面、结果等,以交等事件的复杂性和社会影响度。
那么作者是如何组织好“飞天梦”这样复杂多样的材料的呢?主要是采用了以时间为经、事件为纬的方式来组织材料。
第4段起承上启下作用的,是由导语部分引出主体部分。
文中说:“为了这个飞天梦想,一个古老的民族已经等待了几百年,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
”“几百年”是针对梦想说的,大约是从明代万户开始,因为万户是世界上个想利用火箭飞行的人;“半个世纪”是从上世纪50年代毛泽东主席发出“我们也要靠人造卫星”说起。
漫长的岁月,摧灭不了中国人的航天梦想。
第5、6段,写背景,是激励中国进入航天领域的大背景。
时间推到了1957年苏联发射人造卫星的那一刻,由于我们过去中国的贫弱,科学技术已远远落后于人了,但这个消息却震动了从来不服输的中国人,苏联人造卫星的成功发射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我们只有迎头赶上,才对得起我们先人创造的辉煌文明!这一段虽是简略地谈背景,但写来仍然使人荡气回肠:我们现在落后了,但我们不能永远落后。
第7~10段,我们取得了初步的成就。
先写毛泽东主席的号召,激励无数的航天人去实现千年梦想;接着写我们的计划,上天毕竟是一件天大的事情,不是谁一句话就能吹上去的,需要有周密的计划,这计划的步是研制火箭,成功了,而从毛主席发出号召开始到火箭成功发射才用了1年零9个月;又用了不到10年的时间中国的颗人造卫星又上了天,“宣告中国进入了航天时代”。
由号召,到计划,到成功,一步一步写来,紧张的任务,紧凑的,娓娓道来,条理清晰。
第11~13段,人造卫星上天了,下一步就是载人飞天,圆千年梦想。
我们也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一是航天材料、食品等的准备,一是航天员的准备,已经挑选了19位优秀的飞行员,他们是航天员的预备军。
看来实现中国人的航天梦已为时不远了。
可是在科学上是没有坦途的,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计划搁浅了,我们的飞天梦想“只能尘封在一张张构思草图中”,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历史记载:“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的第二年,一个乍暖还寒的4月间,在有全副武装军人把门的北京京西宾馆里,聚集了全国80多个单位的400多名专家学者。
虽然大家都身着便衣,但保密的气氛却让人感到这里是在开什么军事会议。
此时,专家学者们正在讨论着中国未来的飞船该是什么样。
由于时值1971年4月,因此,飞船便有了一个代号:“714工程”。
代表们兴致勃勃地品尝了我国自己研制的航天食品:高热量的巧克力、压缩饼干和美味的鸡汤等。
有一种牙膏状的食品名叫鸡蛋炒米饭,挤入口中还真有鸡蛋炒米饭的味道,这让专家们也感到了新奇。
一切似乎都很顺利。
“714工程”还诞生了一个全尺寸的模型,它的名字非常动听,叫“曙光号”。
“曙光号”是一个类似美国第二代飞船“双子星座号”的飞船,外形像个倒扣的大漏斗,由座舱和设备舱两大舱段组成,座舱里放置两把宇航员坐的弹射座椅。
客观地说,当时科学家们对中国飞船的选型是很有见地的。
由于当时国家的经济基础薄弱、科技水平低下,1975年中央决定“714”工程下马,“曙光一号”最终尘封在一张张的构思草图中。
周恩来总理实事求是地专门就中国载人航天的发展讲了几条原则,其大意是,要先把地球上的事搞好,要搞国家建设急需的应用卫星。
自此,中国暂时停止了对载人航天的探索,而把精力和重点放在了各种类型的应用卫星方面,这一停就是10年。
第14~16段,10年后,“863计划”出台,科学家们达成共识:从载人飞船起步,把那尘封了十年的草稿又拿了出来。
1992年9月21日,是个振奋人心的日子,当时的江泽民总书记明确指出“要下决心搞载人航天”,新的航天征程又开始了。
从第17~26段,新的航天史。
先提出我们的计划,找出我们现存的困难,然后一一解决,就像当年颗卫星上天一样。
、二个难题不难解决,第三个问题也在“富于智慧与创造的中国人”手里解决了,接着“神舟”一号发射成功,“神舟”二号又发射成功,接着是第三、第四,一直到“第五”,五战五捷,“标志着中国已具备了把自己的航天员送上太空的能力”。
这几段以叙述为主,但字里行间透露出航天人的艰辛和自信。
由此,航天征程已充分展示在了读者的面前,半个世纪坎坷的旅程,寄托了多少代人的希望,融注了多少中国人的心血。
第三部分,结尾,回到导语重点内容。
时间:金色的秋日,9时10分。
人物:杨利伟,一个勇敢的中国人。
事件:发射、升空,进入预定轨道,标志着发射成功。
评论:一个民族迎来了飞天梦圆的辉煌时刻!和开头一样,结尾也是新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写新闻事件的必然结局,是意尽言止时的自然收笔。
俗话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
”结尾是主题思想的主要显示,是读者领悟内涵的一把钥匙。
因而古人有“行文看结尾”、“一篇全在结局”之说。
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曾说:“我要等到想出一个跟开头一样好的结尾才写它。
”可见人们对结尾的重视。
本文的结尾干净利索,不拖泥带水,能突出中心,深化主题,增强感染力,使锦上添花,应该说是一个很不错的结尾。
结构网络通讯报道好的新闻标题能起“画龙点睛”作用。
时间导语地点场面导语的写作方式描述式评论式↓↓环境世界上发射架第三个飞船能把航发射时天员送火箭入太空↓的国家↓↓立体感意义现场感主体部分时间为经写作顺序事件为纬等待了几百年承上启下努力了近半个世纪背景材料:苏联卫星上天↓惊醒了中国人突毛泽东: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出周密的计划成枚液体火箭发射成功就颗人造卫星上天材料试验食品等载人飞天准备挑选了航天员遗憾:计划搁浅14工程历史镜头曙光号最终尘封在一张张的构思草图中63计划→中央政治局↓实施载人航天计划周密计划“神舟”一号“神舟”二号新的航天史“神舟”三号五战“神舟”四号五捷“神舟”五号结尾:“神舟”五号进入预定轨道↓千年梦圆二、写作技巧层次清晰,有条有理,转折起伏,引人入胜。
的导语、主体、结尾三个部分清晰明确,让读者一目了然。
导语写中心事件,采用描写式和评论式的写法;接着是主体,加以阐发历史事实。
这一部分是按时间顺序来安排结构的,把一个一个的事件贯穿起来。
从1957年前苏联发射成功人造卫星说起,作为事件的背景,这个背景是与所报道的事件有着密切关系的诠释性材料,因为苏联的发射成功才惊醒了刚刚建国的的新中国,才惊醒了有着千年梦想的中国人,也可以说是后来事件发展的最直接的原因。
当时英国的《卫报》曾有写道:“1957年苏联的颗人造卫星成功发射让英、美、中三国领导人大跌眼镜。
当时的中国领袖毛泽东在得知确切消息之后,不无失望地说:‘我们怎么能算得上一个大国?中国连一颗土豆都弄不到太空里去,更别说卫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