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父母的心》教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父母的心(苏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父母的心(苏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父母的心(苏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河南省内乡县灌涨初中王红丽[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学习本文“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写法;品味朴实而饱含深情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在反复阅读与合作交流中理解小说表现的深刻主题,即天下父母对自己子女的一颗崇高的爱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至爱亲情,并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会理解父母和珍视亲情。

[教学重点]:用“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笔法,把故事写的波澜起伏,曲折动人。

[教学难点]:理解小说表现的深刻主题,即天下父母对自己子女的一颗崇高的爱心。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传说:上帝创造了人,但没有精力照顾好他们,所以给每个人创造了父母。

于是有了这么一个地方,它永远在你的心灵最深处,你愿用一生的时间去呵护他,这个地方,叫做“家”;而有这么一颗心,他让你肆意的索取、享用,却不要你任何的回报……这一颗心,就是父母的心。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作品——《父母的心》,感受父母的伟大、博爱。

师:板书课题二、学习目标过渡语:首先请看本课的学习目标课件出示: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写法;2、通过反复阅读,在合作交流中理解父母对子女浓浓的爱心;3、联系生活实际学会理解父母和珍视亲情。

请同学们齐读三、学习新课(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过渡语:明白了目标,下面就请同学门带着以下两个问题朗读课文。

(出示课件)1、画出你认为难读或者难写的字词。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并说说故事表达一个怎样的主题。

学生活动:默读课文解决问题教师巡回指导解决问题:谁来说说你画的字词?生答:略师:老师认为这些字词需要重点掌握(出示课件)前两个字词需要注意读音,请同学们齐读两遍。

红颜色的字词需要注意字形,“褴褛”是什么偏旁?为什么?“无精打采”的“采”与“精彩”的“彩”有什么不同?“失魂落魄”的“魂”与“魄”偏旁相同吗?请同学们用左手把这些字词手空一遍,相信你准能记住。

苏教版初二语文上册《父母的心》教案

苏教版初二语文上册《父母的心》教案

苏教版初二语文上册《父母的心》教案〖学习目的
由一波三折的故事中去体会父母对儿女浓浓的爱心,去体会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淡淡的哀怨。

〖课前学习
欣赏影片«妈妈,再爱我一次»,思索--妈妈送走了儿子,是不是代表她不爱儿子了,请谈谈你的看法。

〖课堂学习
第一块:全体感知课文
第一块:全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教员组织先生活动备注
1.创设情境:文章的标题是父母的心,似乎不太完整,请读文章后补充:父母的心是--------- 阅读文章思索2.组织先生将自己思索的结果在小组内交流,在交流后完善补充自己的思索小组交流,完善自己的思索3.教员引导小组互评代表的发言,并作适当的点评评价,修正小组的发言稿
〖教学反思
第二块:对比阅读:感受父母对子女浓浓的爱
教学步骤教员组织先生活动备注
1.交流:文章中不送走子女是爱,那在«妈妈,再爱
我一次»中妈妈送走了儿子,是不是代表她不爱儿子了,请谈谈你的看法。

思索发言
2.组织先生争辩:送走是爱还是不送是爱?分组预备资料预备争辩
3.组织先生停止评价:爱是什么?仔细参考争辩总结评价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
1.〝不幸天下父母心〞不论是父亲还是母亲,绝大少数对自己的子女充溢着爱,而且这种爱是无私的、真诚的、深沉的,完全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无与伦比的爱。

在学习了这篇文章之后,请你开掘生活中的小故事,让大家一同来感受这种浓浓的爱。

2.课外搜集反映父母关爱子女的故事、谚语、格言、民谣、诗歌等,以〝父母心〞为话题组织一次交流会。

八年级上册《父母的心》教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册《父母的心》教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册《父母的心》教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父母的心》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学会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主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2)学会通过朗读、默读等方式,提升阅读技能和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父母对子女的关爱与牺牲,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2)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念和亲情观,增强对家庭的归属感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父母的心》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课文主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2)通过朗读、默读等方式,提升阅读技能和语文素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父母的心》的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父母对子女的关爱。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学习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主题,分析父母对子女的关爱与牺牲。

(2)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分享讨论成果。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疑问。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5. 课堂练习:(1)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完成课后练习题。

(2)教师批改作业,及时反馈改正学生的错误。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小组合作评价:对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五、教学拓展1. 开展家庭亲情主题的写作活动,让学生表达对父母的感激之情。

八年级上册《父母的心》教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册《父母的心》教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册《父母的心》教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父母的心》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能够分析课文中父母之爱的表现,感悟父母对子女的无私付出。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文章中提炼观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父母之爱的伟大,培养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

(2)懂得珍惜父母的爱,努力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父母的心》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分析课文中父母之爱的表现,感悟父母对子女的无私付出。

2.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提炼观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如何使学生深刻理解父母之爱的伟大,培养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父母的心》的作者及作品背景。

(2)引发学生对父母的思考,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课文中的难点词语。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父母之爱的表现。

4. 课堂提问:(1)教师针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2)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点评并引导其他学生补充。

5. 情感教育:(1)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感悟父母之爱的伟大。

6. 课堂小结:四、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父母之爱的感悟文章。

2. 请学生为父母做一些孝敬之事,记录下来并与同学分享。

五、教学反思: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播放温馨的家庭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家庭生活,激发学生对父母的感激之情。

2. 互动交流:鼓励学生主动与同学分享自己的家庭故事,增进彼此的了解和情感交流。

3.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父母在我们成长过程中的付出和牺牲,引导学生认识到父母的爱是无私的。

八年级上苏教版父母的心的教案父母如何与孩子沟通

八年级上苏教版父母的心的教案父母如何与孩子沟通

一、教学目标:1. 了解父母与孩子沟通的重要性;2. 学习正确的沟通方式,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3. 了解孩子在成长中的需要,培养家长的关怀意识。

二、教学重点:1. 学习正确的沟通方式;2. 掌握与孩子沟通的技巧。

三、教学难点:1. 父母如何了解孩子的内心需求;2. 怎样避免过度控制孩子。

四、教学方法:1. 课件讲解,借助社会案例,更新故事,引导学生思考;2. 分组讨论,由学生自行撰写小组合作写几篇每个小组总结出的具体意见,以及总结报告。

五、教学过程:1.导入讲述社会上孩子与父母关系紧张的事例。

2.学习1)父母如何了解孩子的内心需求(1) 理解孩子的情感需求(2) 对孩子保持关注(3) 明晰自己的期望(4) 及时修补和化解矛盾2)如何与孩子进行沟通(1) 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2) 用清晰明了的话语与孩子沟通(3) 关注孩子的情感变化(4) 安排约定时间与孩子交流3.对话学生分组自行讨论,讨论总结好意见,反馈给全班。

4.作业1)因人而异,凭记忆写一篇自己印象深刻的与父母关系、沟通的事例;2)阅读《父母的心》的部分内容,对文中的教育思想持有自己的态度。

六、教学反思1.教学效果: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参与讨论的形式,更好地理解了如何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避免了过度控制孩子。

通过案例讲解的方式,学生认识到了家庭教育中的关键点,从而培养了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

2.教学不足这次教学我觉得参与度还不够高,需要在授课方式上有所改变。

由于时间上的限制,无法针对每个同学进行针对性指导与支持,需要在后续的教学工作中加强补救。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3单元第15课《父母的心》教案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3单元第15课《父母的心》教案

《父母的心》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扫清字词障碍,理清文章基本脉络。

2品析词句,能够对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有自己的体会。

3初步尝试在遵循原作的基础上改写小说情节并加入合理想象。

二教学重难点:1体悟词句中蕴含的情感。

2对文本的改写融入情感与想象。

三教学对象及课时:八年级一课时四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五教学流程:(一)导入1完成生字词预习,全班齐读。

濑户()褴褛()女佣()酬谢()失魂落魄()一妥百妥()2直接入题同学们,你们好。

你们有没有试过把一篇小说改成叙事诗?今天我们来尝试一下改写川端康成的《父母的心》。

有人曾这样评价这篇文章:故事简单,语言朴素。

但是在简单的故事背后有着复杂的矛盾关系,在朴素的语言背后又蕴含着多种真情。

今天我们的学习就运用改写小说的方式,围绕着故事情节和语言这两个话题来展开。

(二)环节一——读故事,体会简单故事背后的矛盾冲突。

1请同学们速读课文的1-5段,结合学案老师改写的叙事诗填空,并观察这些词语间有什么联系。

2请几位同学抢答填空,并谈谈自己对词语间关系的发现。

总结:作者采用对比为我们创设了人物之间的矛盾。

两家人,一富一穷,一个孩子成群,一个膝下无子,一个到处讨生计,一个衣食无忧。

正是鲜明的对照让我们的主人公在矛盾冲突中登台,从而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3同学们,如果我们要将小说改写成叙事诗,一定要遵循文章原有的矛盾冲突。

齐读改写内容。

4请同学们速读课文的6-15段,找找作者在这里设置了哪些波澜?5请两位同学起来说说。

总结:故事的主要情节就围绕在送与要的矛盾之间。

作者在很简短的篇幅中就制造了三次矛盾,在叙事手法上我们叫它“一波三折”。

(三)环节二——品味文本,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多层情感。

1请同学朗读6-15段(开火车),并将自己喜爱的词和句子画下来。

2点评同学的朗读。

3请同学起来说自己比较感兴趣的词语。

总结:同学们找的词往往都是刻画人物神态的。

作者虽然着墨不多,但却运用神态的变化将人物送子要子时的痛苦表达地淋漓尽致。

八年级上册《父母的心》教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册《父母的心》教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册《父母的心》教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父母爱的伟大。

(3)学会联系实际生活,感受父母对自己的关爱。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理解课文主题。

(2)学会通过课文内容,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感受父母的爱。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父母的心,学会尊重父母,回报父母。

(2)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激发学生热爱父母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父母爱的伟大。

三、教学难点1. 联系实际生活,感受父母对自己的关爱。

2. 学会通过课文内容,理解父母的心,培养感恩之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背景。

(2)板书课文题目,引导学生思考课题的意义。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合作交流,探讨课文中父母爱的表现。

3. 课堂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分析父母爱的伟大。

(2)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感受父母对自己的关爱。

4. 课堂练习(1)学生朗读课文,体会父母的爱。

(2)学生分享自己父母的爱,感受家庭的温暖。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父母的爱。

(2)引导学生树立感恩之心,尊重父母,回报父母。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理解父母的爱。

2.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篇关于“父母的爱”的作文。

3. 回家后,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做一个懂得感恩的孩子。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分享等。

2. 朗读表现:评价学生在朗读课文时的情感投入和表达准确性。

3. 作文质量:评估学生在课后作业中对于“父母的爱”的理解和表达水平。

4. 感恩行为:关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父母的感恩表现,如帮助家务、关心父母健康等。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否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父母的爱。

《父母的心》说课稿

《父母的心》说课稿

吩咐(fēn )(fù ) 无精打cǎi(采 )
失hún(魂 )落魄
一妥(tuǒ)百妥
如数(shù)奉(fèng)还 女佣(yōng)
设计意图:
通过预习检测,有针对性的确定 下一步教学内容和进度。
(6分钟)
大声朗读 课文,理清故事情节,简要概括本 文主要内容。
温馨提醒:概括语言简洁,要素(人物、事 件)完整。
四、说教学模式
合作探究
自主学习
拓展提升
激趣导入

达标检测





五、说教学方法
教法:

课标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创造性的理解和
使用教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根据“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指
导思想,结合本节课要解决的重难点,我采用“导读法”和“启发点拨法”,
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合作交流的习惯,并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本文“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写法;品味朴实而饱含深情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

在反复阅读中理解小说表现的深刻主题,值观

体会至爱亲情,并让学生联系实际学会理解父母和珍视亲情。
说教学重难点

本文作者用一波三折的写法把一对深爱着孩子的父母割舍孩子时的艰难抉
心古今中外无一例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名日本 作家所写的文章:《父母的心》。(教师板书课 题:)
设计意图:
通过温习旧课和生活实例,激发
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调动其积极性。
(二)作者简介(2分钟)
川端康成
日本文学大师,他一生创作了大量小说和散文。 其代表作有《伊豆的舞女》。1968年因《雪国》、 《千羽鹤》、《古都》获诺贝尔文学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上册《父母的心》教案(苏教版八年级必
修) 教案教学设计
《父母的心》教案设计
执教者:李明伟执教班级;镇江市第十中学八(1)班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
2.体会父母对子女的拳拳爱心,之中也隐含着淡淡的哀愁
3.体会小说语言意味深长的特色,激发学生想象力
4.联系实际生活,理解父母对我们的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一则故事导入新课
二.研读课文
(一).这篇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二).速读课文,回答问题:
1.本文故事情节一波三折,跌宕起伏,体现在什么地方?
2.为什么要把孩子送给贵妇人?仅仅是因为穷吗?从这里可以体会到什么?
3.三次把孩子要回来的理由是什么?
4.文中除了那一对父母与贵妇人的对话可以体现出父母对孩子的拳拳爱心,文中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找出相关语句
(三).小结
三.拓展延伸
1.这篇小说不仅很感人,而且文章中很多地方读完之后值得我们回味、思考,甚至会引发我们的联想和想象。

(1)文中三次要回孩子的理由都借那一对夫妻的口讲的很清楚,第一次决定把大儿子送给贵妇人的时候人物会有什么样的思想斗争,什么样的对话?请结合文章的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把他们商量的过程写出来。

(2)文末“那一家六口又终于团聚了。

”这一喜剧性的结尾让我们也为他们感到高兴,你能想象一下他们团聚时的场面吗?
2.现实生活中我们的父母也很爱我们,有些同学在作文中学父母对我们的爱时总习惯于直接抒情,往往写出来让人觉得不真实,不能感动人。

其实,父母对我们的爱往往表现在一些细节方面。

你能联系实际,用一些细节方面的描写写一个最能体现父母对我们的爱的小片段吗?我们能为我们的父母做些什么呢?
四.以学生集体背诵孟郊的《游子吟》结束课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