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蝇唾腺染色体标本的制备和观察

合集下载

果蝇唾液腺染色体标本的制备与观察

果蝇唾液腺染色体标本的制备与观察

果蝇唾液腺染色体标本的制备与观察一.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掌握果蝇唾腺染色体的制片方法,了解果蝇唾腺染色体的形态结构特点并练习解剖果蝇幼虫的技术。

二.实验原理唾腺染色体是一类存在于双翅目昆虫的幼虫唾液腺内的巨大染色体。

果蝇的唾腺染色体是典型的巨大染色体,它的巨大性的成因是核内有丝分裂造成的。

由于其染色体DNA经过多次复制(可达210~215次),但并未发生细胞核分裂,同时唾腺细胞中的染色体总是处在配对状态即体细胞联会,重复复制后的染色体聚集在一起,所以在显微镜下看到唾腺染色体要比一般的染色体大得多,又称多线染色体。

三.实验用品1.实验材料:普通果蝇的三龄幼虫、生理盐水2.实验器材和试剂:双筒解剖镜、显微镜、解剖针、改良苯酚品红溶液、HCI四.实验方法和步骤1. 幼虫的培养为了在解剖镜下便于操作,使用的幼虫应发育充分而且个体较大。

在实验中,人们通常采用两个措施控制幼虫的生长。

A.良好的培养基提供了果蝇生长发育的必需营养,因此在培养瓶内放置的亲本不易过多,否则将产生过多的卵而造成养分不足。

B.培养果蝇的环境温度应比正常培养时略低一些,一般可控制在16~20℃范围内,低温下生长的果蝇个体较大。

果蝇属于完全变态的昆虫,成虫交尾后将卵产在培养基内。

在适宜的温度下,卵发育为幼虫并经过一、二龄幼虫的发育后,三龄幼虫要爬到瓶壁上化蛹,为了能够在实验时获得较多的幼虫,可以分批将亲本放入培养瓶。

实验时从培养瓶的瓶壁上挑选那些发育良好的、个体较大的幼虫。

2. 剖取唾腺用解剖针从培养瓶内挑取1只三龄幼虫置于载片上,并滴加1滴生理盐水。

将载片放在载物台上,用解剖镜进行观察。

首先将幼虫的头尾分清,果蝇的头部有一黑点(口器),头部不断作伸缩状。

解剖时,双手各持一个解剖针,一支针先压在幼虫身体的前1/3处,另一支针压住果蝇头部并向前轻轻移动,即可将头部与身体拉开,仔细观察可看见一对透明做白的囊状体即为唾腺。

在唾腺前端各伸出一条细管在前面汇合成一总管。

果蝇唾腺染色体标本的制备与观察

果蝇唾腺染色体标本的制备与观察

果蝇唾腺染色体标本的制备与观察摘要:多线染色体广泛存在于双翅目、弹尾目的消化道及消化腺细胞中。

为遗传学,尤其是果蝇研究带来不少便利。

不论在经典细胞遗传学时代,还是当今的基因组时代,多线染色体都对遗传学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次实验中,我们使用果蝇三龄幼虫唾液腺的染色体为材料制备、观察。

分辨了果蝇的不同染色体,练习了果蝇唾腺染色体标本的制备与观察。

染色体研究通常面临两个困难:一是染色体很小;一是初级少数动植物,如玉米祖先期的染色体上具有染色体里这样的结构可以作为识别或定位的标志外,大多数生物的染色体都没有标志。

而作为遗传学研究的模式生物黑腹果蝇,有丝分裂中期的染色体格外小。

多线染色体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重新发现的。

多线染色体最早在要闻幼虫的唾液腺中发现。

广泛存在于双翅目、弹尾目的消化道及消化腺细胞中。

这些戏胞发育到一定阶段后,停止在间期,,但紧密配对的同源染色体不断复制。

,而复制后产生的染色体彼此不分开而形成。

少数植物中也发现有多线染色体,但没有昆虫体内的大。

多线染色体为遗传学,尤其是果蝇研究带来不少便利。

一个重要进展是Pardue等1907建立了双翅目昆虫多县染色体的原位杂交方法。

有了这种方发,确定一条RNA或DNA序列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就变得非常简单。

不论在经典细胞遗传学时代,还是当今的基因组时代,多线染色体都对遗传学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使用果蝇三龄幼虫唾液腺的染色体为材料制备、观察。

1.实验步骤1.1试验材料显微镜,双筒体式显微镜,解剖针两只,小毛笔一只,眼科镊,载玻片,盖玻片,滤纸片,香柏油,镜头纸,果蝇三龄幼虫,卡宝品红染液,盐酸1mol/L,蒸馏水,生理盐水。

1.2试验方法1.2.1三龄幼虫的饲养培养基富含营养;虫口密度要小;低温培养。

1.2.2剥去唾液腺选取果蝇三龄幼虫放在载片上,加一滴0.7%生理盐求,幼虫以体型大、虫龄长的为好。

将载片置双筒解剖镜下。

解剖针不宜过于尖锐,避免用力时刺破头部,拉不出唾腺,反而不便第二次拉取了。

果蝇唾腺染色体标本的制备与观察

果蝇唾腺染色体标本的制备与观察

果蝇唾腺染色体标本的制备与观察摘要本次实验以果蝇三龄幼虫唾腺为实验材料,为掌握果蝇三龄幼虫唾腺的剖离技术、掌握唾腺染色体标本的制备方法,并且为对唾腺染色体的形态结构特征进行了观察研究。

实验过程中取果蝇三龄幼虫唾腺进行装片制作,并且于显微镜下观察。

由于在幼虫消化道或消化腺中存在大体积的多线染色体,并且腺体易剥离,故为实验材料。

理想状况下应为唾腺染色体从染色体中心向四周放射状地伸出5长1短的6条臂,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很难实现分散均匀。

所以实验最终得到的染色体多为臂与臂相互纠缠重叠或未伸展完全,除染色中心,可较容易观察到横纹结构。

1.引言染色体(Chromosome)由脱氧核糖核酸、蛋白质和少量核糖核酸组成的线状或棒状物,是生物主要遗传物质的载体。

因是细胞中可被碱性染料着色的物质,故名。

其形态和数目具有种系的特性,在细胞间期核中,以染色质丝形式存在,在细胞分裂时,染色质丝经过螺旋化、折叠、包装成为染色体,为显微镜下可见的具有不同形状的小体。

染色体的发现历程:早在1883年,鲁克斯(W·Roux)就观察到细胞核内能被染色的丝状体。

1888年,德国人沃尔德耶(W·Waldeyer)称这种丝状体为“染色体”(英语:chromosome;希腊语:chroma=颜色,soma=体),意即可染色的小体,并猜测染色体与遗传有关。

1902年,博韦里(T·Boveri)和萨顿(W·S·Sutton)指出,染色体在细胞分裂中的行为与孟德尔的遗传因子平行:两者在体细胞中都成对存在,而在生殖细胞中则是成单的;成对的染色体或遗传因子在细胞减数分裂时彼此分离,进入不同的子细胞中,不同对的染色体或遗传因子可以自由组合。

因而,博韦里和萨顿认为,染色体很可能是遗传因子的载体。

染色体研究通常面临两个困难:一是染色体很小,二是除极少数动植物,如玉米粗线期的染色体上具有染色粒这样的结构可以作为识别或定位的标志外,大多数生物的染色体都没有标志,由此提出了多线染色体的概念。

果蝇唾腺染色体标本的制备及观察

果蝇唾腺染色体标本的制备及观察

果蝇唾腺染色体标本的制备和观察摘要本实验通过用黑腹果蝇的三龄幼虫的唾腺,来观察果蝇的唾腺染色体。

目的在于学会辨认果蝇的唾腺的特征和识别各条不同的染色体以及掌握其基本的特征。

了解唾腺染色体的作用和意义。

1.引言果绳唾睬染色休为多线染色休,形成原因是由于染色休不断复制,但细胞不分裂从而形成了多线染色休,其上每一横纹相当于一个顺反子,横纹的形态特征有着种的特异性和稳定性。

因此果蝇唾睬染色休成为了研究染色休结构、基因定位、基因功能的重要实验材料。

1881年Ba}biani首次在摇蚊幼虫的唾腺细胞中发现多线染色体.20世纪30年代Painter首先用果蝇唾腺体作为遗传学数据在细胞学上的验证材料,他研究了多线染色体上的横纹跟基因的关联性以及染色体的物种特异性。

Bridges也对果蝇唾腺体进行了广泛详细的研究,制成一系列与已有的基因连锁图相对应的果蝇细胞学图。

2.实验材料和方法2.1实验材料受精的雌果蝇、盖玻片和载玻片、镊子、解剖针解剖镜和显微镜、醋酸地衣红染液、指甲油生理盐水、香柏油、镜头纸。

2.2实验方法2.2.1实验材料的获取和处理(1)三龄幼虫的培养:取20-30只受精的雌果蝇于培养基中,在22摄氏度的恒温冰箱中饲养7天得到肥大的果蝇三龄幼虫。

(2)唾腺的剥取和制片:取果蝇三龄幼虫于一滴加了生理盐水的载玻片上,用两根解剖针,一根扎住口器,一根扎住体前1/3处像两端拉唾腺腺体随之而出。

唾腺是一对透明的茄子状腺体,外有白色的脂肪组织(不透明)在腺体的前端各延伸出一细管汇合在一起与口器相连,相对于其他组织唾腺最为透明因此在黑色背景下其他组织呈白色,而唾腺是半透明的,辨别时应在明亮的光源下进行,果蝇的唾腺细胞很大,在解剖镜下可以看见其轮廓。

幼虫被拉断时唾腺也可能随之被拉出,也可能仍连在口器上,这时可用解剖针轻轻将其挤压出来。

拉出的腺体有可能仍为完整的左右对称的长茄状囊体,也可能分开、断裂。

去除幼虫其它组织部分,并把唾腺周围的白色脂肪剥离干净。

果蝇唾液腺染色体制片和观察

果蝇唾液腺染色体制片和观察

实验报告课程名称遗传学实验实验名称果蝇唾液腺染色体制片和观察一、实验原理果蝇唾腺染色体是永久间期染色体,只发生DNA复制,不发生有丝分裂。

在幼虫唾腺细胞内,每条染色体进行了10次左右的复制,形成了约210=1024条染色体拷贝,再结合同源染色体的配对,共用约2048条同源染色体拷贝进行体细胞联会,形成比正常有丝分裂中期的染色体大200倍的、巨大的多线染色体。

这些染色体的着丝点聚集在一起,形成染色中心,同源染色体的两臂向外伸展。

经过染色,唾腺染色体的显示出独具本染色体特色的带和间带模式。

这个模式是恒定的,可用用于基因的定位,如果发生染色体的结构变异,则可以通过模式的改变而发现出来。

不同的染色体,其端部不同,可以用于鉴别染色体。

在观察唾腺染色体时,会发现膨胀泡结构,这是强烈的基因转录迹象。

二、实验结果图一:果蝇幼虫解剖针分离后效果图图二:剥离的腺体一共分离了3条果蝇幼虫才分离出较清晰的唾液腺体,在分离出带腺管的2侧腺体时,上面还有其他东西,因为想剥离的干净一点,所以没急着拍照,结果分离到一半时,一条腺体丢失,所以照片仅显示剥离中期时剩的一条腺体。

图三:唾腺染色体(借用)图四:唾腺染色体——图片放大(借用)带与间带、染色中心、膨胀泡、3R端部(僧帽)特点如上图标示。

三、总结反思从挑取果蝇幼虫,到幼虫的头身分离和剥离腺体,再到染色,这些操作的较为顺畅,并没有出现大的失误。

虽然刚开始分离的两条幼虫因为手法生疏,并没有分离出完整的腺体,但是第三次尝试时就分离出带腺管的2侧腺体,剥离后还剩一条较为完整的腺体。

染色时操作也较为小心,并未让腺体随水流被滤纸吸走。

就剥离腺体这个操作而言,我觉得这是一个需要耐心、眼力和方向感的事情,可以在剥离的时候将载玻片放在显微镜下,同时2根解剖针也进入显微镜的视野内的两侧,用解剖针判断该划掉哪个方向的一部分,一点点去掉不要的东西,最后就可以留下需要的腺体了。

但是操作一定要细心,腺体特别小,划的时候如果一不小心粘到解剖针上也弄不下来,那条腺体也就没用了。

果蝇唾腺染色体标本的制作及观察

果蝇唾腺染色体标本的制作及观察

姓名系年级学号日期科目遗传学实验题目果蝇唾腺染色体的标本制作及观察果蝇唾腺染色体的标本制作及观察摘要:多线染色体,又称作唾腺染色体,是果蝇三龄幼虫的唾腺发育到一定阶段后,细胞的有丝分裂停留在间期,唾腺细胞数目不增加,但体积增大,每条染色体的常染色质区的核蛋白纤维(染色质纤维)不断复制,其复制产物不分开,成千上万条染色质纤维平行而精巧地排列形成一大束宽而长的带状物。

本次实验意在了解并掌握果蝇三龄幼虫唾腺的剥离技术,掌握唾腺染色体标本的制备方法,以及了解唾腺染色体的形态结构特点。

本次实验以果蝇三龄幼虫为实验材料,经过剥离唾腺、解离、水洗、染色、压片和镜检六个步骤,在显微镜下找了果蝇唾腺染色体,使我们对果蝇唾腺染色体的大小和形态特征有了更加直观的了解。

引言1881年,意大利的细胞学家巴尔比尼(Balbiani)在双翅目昆虫摇蚊幼虫的唾腺细胞间期核中发现了一种巨大的染色体,由于存在于唾腺细胞中,所以又称为唾腺染色体。

通过切出的片子很难推测整体结构,人们误认为这种结构是一条具有很多横纹特征的线状结构缠绕而成,故命名为“spireme”。

1930年,Kostoff提出遗传物质可能位于spireme横纹上的假设。

1932年,Emil Heitz与Hans Bauer通过压片法,发现“spireme”是由多个独立的小体连结在一个中心形成的,并证明它的本质上是染色体。

1933年,美国学者贝恩特(Painter)等在果蝇和其它双翅目昆虫的幼虫唾腺细胞间期核中发现了巨大染色体(giant chromosome)。

目前,对于唾腺染色体的研究还在进行中,并且有了越来越多的发现:已经有人对唾腺染色体进行了详细的分区研究,将整个唾腺染色体分为102个区,每个区分为6个段,每个段又分为若干条横纹。

横纹可以作为基因定位的依据,横纹数目和排列的变化可以作为染色体结构改变的依据。

1935年遗传学家Bridges 就是用基因定位的方法绘制了第一张唾腺染色体细胞学图。

果蝇唾腺染色体的标本制备和观实验报告

果蝇唾腺染色体的标本制备和观实验报告

果蝇唾腺染色体的标本制备和观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通过制备果蝇唾腺染色体标本,观察果蝇的染色体结构,了解染色体的基本性质和遗
传学规律。

实验材料:
果蝇幼虫、0.5% KCl溶液、氯仿、乙醇、木棒、荧光显微镜。

实验步骤:
1、将果蝇幼虫放入酒精中,使其身体僵硬;
2、用木棒将其身体对称裂开,取出唾腺进行制片;
3、将唾腺放入0.5% KCl溶液中,加热至65℃,使细胞膜破裂;
4、倒入等量的氯仿,轻轻摇匀,放置5-10分钟;
5、离心,移去上层液体,加入冰醋酸铅,固定标本;
6、取出标本,放入70%、95%和绝对乙醇中,依次脱水;
7、将脱水后的标本放在载玻片上,滴上染色液,加热至70℃,并静置5分钟;
8、冲洗并抽干,加入透明胶进行封片;
9、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唾腺染色体的结构。

实验结果:
在进行染色体标本制备后,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果蝇唾腺染色体呈现出沿着中心轴
对称排列、长度相等的形态。

每个染色体被分为两个亚单元,其中有着明显的染色体节间。

每个亚单元又被分成数个不同长度的染色体节,节与节之间也有着清晰可见的连接。

实验结论:
染色体是生物遗传信息的主要携带者,表现出其特定的形态和结构。

通过制备果蝇唾
腺染色体标本,观察了果蝇染色体的基本结构和形态,了解了染色体的基本性质和遗传学
规律。

对于研究生物遗传学以及进行基因工程,染色体的结构和功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果蝇唾腺染色体的标本制备和观察

果蝇唾腺染色体的标本制备和观察

果蝇唾腺染色体的标本制备和观察摘要:果蝇幼虫唾腺细胞染色体是一种特化的巨大染色体,由于其外形具横纹与胀泡等结构,可作为物种区别标志与基因定位标志。

实验采用普通果蝇的三龄幼虫,剥离出其唾腺,通过固定、染色与压片等步骤制成果蝇幼虫唾腺染色体标本,在显微镜下观察,最终对果蝇幼虫唾腺染色体的外形、结构、特征做出简要描述。

通过本实验了解并掌握果蝇三龄幼虫唾腺的剖离技术,掌握唾腺染色体标本的制备方法,了解唾腺染色体的形态结构特点。

1.引言1.1唾液腺染色体1.1.1唾液腺染色体的发现1881年,意大利的细胞学家巴尔比尼(Balbiani)在双翅目昆虫摇蚊幼虫的唾腺细胞间期核中发现了一种巨大的染色体,由于存在于唾腺细胞中,所以又称为唾腺染色体。

1933年,美国学者贝恩特(Painter)等又在果蝇和其它双翅目昆虫的幼虫唾腺细胞间期核中发现了巨大染色体(giant chromosome)。

这种染色体宽约5μm,长400μm是一般中期染色体的100- 150倍因而又称为巨大染色体。

由于在唾液腺细胞中8条染色体之间以着丝粒互相连结在一起形成染色盘或异染中心和同源染色体之间的假联会,唾液腺染色体经染色后,呈现深浅不同,疏密各异的横纹。

这些横纹的数目,位置,宽窄及排列顺序都具有物种的特异性。

不同物种,不同染色体的不同部位形态位置是固定的。

因此根据染色体各条臂带纹特征和各条臂端部带纹特征能准确识别各条染色体。

研究认为这些横纹与染色体的基因是有一定关系的。

通过一定的实验方法使果蝇唾液腺染色体各臂分散开,并且使带纹、膨突等特征不受杂质影响清晰地显示出来,是进行果蝇遗传学研究的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果蝇唾液腺染色体在不同种间的共同点是染色体的着丝点位于一个染色区域,但不同的种类往往其染色体臂数目不同.每条染色体臂上分布着染色深浅不同、粗细各异的磺纹,这些横纹的宽窄疏密程度以及排列顺序和数目又都有种的特异性和种内的差异.由此,果蝇唾液腺染色体近几十年来,已广泛用于种内系统发生和种间亲缘关系的研究中,因为种间及种内不同品系和近缘种中的遗传差异经常反映在唾液腺染色体的不联会、形成泡、缢虞和间带区的伸缩性以及顶体的形态等多方面的差异,而特别重要的是研究它的基因序列的差异(观察是否产生了例位以及染色体的断裂、融合和重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果蝇唾腺染色体标本的制备和观察
摘要本实验通过用黑腹果蝇的三龄幼虫的唾腺,来观察果蝇的唾腺染色体。

目的在于学会辨认果蝇的唾腺的特征和识别各条不同的染色体以及掌握其基本的特征。

了解唾腺染色体的作用和意义。

1.引言
果绳唾睬染色休为多线染色休,形成原因是由于染色休不断复制,但细胞不分裂从而形成了多线染色休,其上每一横纹相当于一个顺反子,横纹的形态特征有着种的特异性和稳定性。

因此果蝇唾睬染色休成为了研究染色休结构、基因定位、基因功能的重要实验材料。

1881年Ba}biani首次在摇蚊幼虫的唾腺细胞中发现多线染色体.20世纪30年代Painter首先用果蝇唾腺体作为遗传学数据在细胞学上的验证材料,他研究了多线染色体上的横纹跟基因的关联性以及染色体的物种特异性。

Bridges也对果蝇唾腺体进行了广泛详细的研究,制成一系列与已有的基因连锁图相对应的果蝇细胞学图。

2.实验材料和方法
2.1实验材料
受精的雌果蝇、盖玻片和载玻片、镊子、解剖针解剖镜和显微镜、醋酸地衣红染液、指甲油
生理盐水、香柏油、镜头纸。

2.2实验方法
2.2.1实验材料的获取和处理
(1)三龄幼虫的培养:取20-30只受精的雌果蝇于培养基中,在22摄氏度的恒温冰箱中饲养7天得到肥大的果蝇三龄幼虫。

(2)唾腺的剥取和制片:取果蝇三龄幼虫于一滴加了生理盐水的载玻片上,用两根解剖针,一根扎住口器,一根扎住体前1/3处像两端拉唾腺腺体随之而出。

唾腺是一对透明的茄子状腺体,外有白色的脂肪组织(不透明)在腺体的前端各延伸出一细管汇合在一起与口器相连,相对于其他组织唾腺最为透明因此在黑色背景下其他组织呈白色,而唾腺是半透明的,辨别时应在明亮的光源下进行,果蝇的唾腺细胞很大,在解剖镜下可以看见其轮廓。

幼虫被拉断时唾腺也可能随之被拉出,也可能仍连在口器上,这时可用解剖针轻轻将其挤压出来。

拉出的腺体有可能仍为完整的左右对称的长茄状囊体,也可能分开、断裂。

去除幼虫其它组织部分,并把唾腺周围的白色脂肪剥离干净。

快速的将唾腺染色体转移到另一干净的载玻片上,每片2-3个,然后用醋酸地衣红染液染色10-15分钟,用吸水纸吸去多余的染液盖好盖玻片,敲散细胞,压匀,涂上指甲油。

然后镜检。

3.实验结果
理想情况下,果蝇的唾腺染色体应该是清晰的5条长臂加一条短臂。

5条长臂分别为X、2R、2L、3R、3L和短臂4号染色体。

X染色体明显的特征是在接近末端有一段永久性的膨突,另外,X染色体和4号染色体都仅仅只有一条臂且X染色体是除了4号染色体之外的最短的一条臂。

4号染色体最短,很容易分辨出来;其次2号和3号的染色体的两条臂不容易区别,但是,仔细的看还是有差别的,根据理想的染色体图,我们可以发现,一般情况下3L末端有一个缢缩,杨大翔在“果蝇唾腺染色体的制备与观察实验”的背景知识一文中用图片的形势展示了各条臂的末端的主要的特点,可以根据图示来辨别各条臂。

2R3R
引自杨大翔“果蝇唾腺染色体的制备与观察实验”的背景知识 2005
4.讨论
4.1实验总结
做好本次实验,材料很重要。

为获得良好的观察材料,我们要使果蝇幼虫处于“养尊处优”的状态,长得肥肥胖胖。

用雌果蝇于22摄氏度恒温冰箱中培养7天的到的三龄幼虫的效果最佳,实验用的黑腹果蝇品种最好为野生和黑檀,这两种唾腺染色体大,易观察;在本实验中,我们用醋酸地衣红染液代替了传统的卡宝品红,省去了染色的步骤;在实验中,分离唾腺时由于操作的熟练性,转移时间间隔较长,期间唾腺很容易干燥,我们可以在载玻片上滴加一定量的生理盐水,在染色时吸干就行;压片时盖玻片不能动,有一些人在写关于这个实验时说的是揉动盖玻片,但是这样很容易使染色体断裂,此法不科学。

4.2 唾腺染色体
Painter研究发现,每种生物的唾腺染色体上的条纹是恒定的、特异性的;将突变体的唾腺染色体与野生型的比较,就能将相应的基因定位在唾腺染色体臂上,这代表一个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际位置。

根据这个性质,Bridges制作了第一张果蝇的唾腺染色体图谱,他规定:第1染色体(X 染色体)为1一20区,第2染色体为21一60区(左臂21一40,右臂41一60),第3染色体为61一100区(左臂61一80,右臂81一100),第4染色体为101一102。

每一区又分A一F6段,每一段又按照横纹的数目标记数字1、2、3.··…,使每一条横纹都有一定的标号,如6A2是指X染色体的第6区A亚区第2条横纹。

现在国际上已经有成熟的果蝇唾腺染色体图谱供研究者参考。

果蝇的性别决定是X、Y型的,但是在雄虫的唾腺染色体中我们没有发现属于Y染色体的臂,那么Y染色体被整合到哪里去了呢,前苏联的女细胞遗传学家Prokofyeva-Belgovskaya(1937)系统地研究了并回答了这个问题。

她认为部分Y染色体臂与X 臂近染色体中心的区段联合,而臂的其他部分则参与染色中心的形成。

与其他臂共同构成染色中心。

染色中心由于其形成的是由各染色体的着丝粒中的异染色质共同组成,其上不形成条纹,非常的杂乱无章,不形成固定的条纹,目前也没有研究出什么特定的规律来。

参考文献
[1]张志达.如何做好,’果蝇唾腺染色体观察”实验.廊坊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第3期.[2]杨大翔."果蝇唾腺染色体的制备与观察实验"的背景知识.生物学教学2005年(第30卷)第4期.[3]许祖国.遗传学研究的一种重要的实验材料—果蝇唾腺染色休.九江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12月第15卷第6期.
[4][2] 杨大翔遗传学实验第二版, 科学出版社 2011 年1月.
附:唾腺染色体在现代遗传学中的作用
1.以果蝇为模型研究癌转移机制方面
2.唾腺染色体在热休克蛋白研究方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