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红色足迹,锤炼坚定信仰—武汉大学暑期实践新闻稿
红色社会实践推文

红色社会实践推文【标题】:追寻红色足迹,传承革命精神——记XX大学红色社会实践之旅【正文】:尊敬的读者朋友们,在这个阳光明媚的暑期,一群满怀热情的XX大学师生,踏上了一段特殊的旅程——红色社会实践。
我们的目的地,是那些曾经波澜壮阔的历史现场,是那些凝结着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红色教育基地。
我们的使命,是通过实践,追寻红色足迹,传承革命精神。
【正文一】:红色之旅,启程在晨光熹微中,我们整装出发。
首站,我们来到了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
这里,是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的诞生地,是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创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我们参观了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重温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在茨坪革命旧址,我们仿佛能听到红军战士们的激昂口号,感受到他们坚定的革命信念。
【正文二】:红色之旅,深入接下来,我们来到了遵义会议会址。
这座古朴的黔北民居,见证了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
在这里,我们学习了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理解了会议对于中国革命成功的重要作用。
遵义之行,让我们更加深刻地领悟到,革命的道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但坚定的信念和正确的决策,总能引领我们走向胜利。
【正文三】:红色之旅,感悟红色社会实践的最后一站,我们来到了延安。
这里是中国革命的另一个重要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曾经所在地。
在延安,我们参观了延安革命纪念馆,学习了延安精神。
我们爬上了宝塔山,俯瞰着延河两岸,心中充满了对革命先辈的敬仰和对革命事业的坚定。
【正文四】:红色之旅,收获通过这次红色社会实践,我们不仅重温了革命历史,更深刻地理解了红色精神的内涵。
我们认识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我们将以此次红色社会实践为契机,继续深入学习革命历史,传承红色基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结语】:红色社会实践,不仅是一次旅行,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在这个旅程中,我们收获了知识,收获了感动,更收获了信念和力量。
娄山关新闻稿

永远跟党走,我们在遵义——我院赴贵州遵义实践队第二天7月22日,武汉大学动力与机械学院赴遵义校级实践队抵达遵义,正在开展为期四天的“追寻红色足迹”的遵义暑期调研活动。
第一天我们我们参观了“遵义会议会址”和“红军烈士陵园”。
第二天,我们来到了遵义第三站“娄山关”。
第三站——娄山关娄山关,位于遵义县北大娄山脉中段遵义,桐梓两县交界处,是川黔交通要到上的重要关口,海拔1440米,古称天险,“北拒巴蜀,南扼黔桂”,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23日清晨,我们实践队一行11人乘车来到娄山关关下。
汽车穿行在巨大的娄山关山脉之间的大峡谷之中,峡谷两边是陡峭的山峰和绝壁,当年红军就是攻占了娄山关后,从这条大峡谷一路前进,智取遵义城。
来到娄山关口,远远就看见娄山关关隘口筑于大娄山山脉之间,站在关隘上,大娄山山脉连绵陡峭的山峰和大峡谷尽收眼底,山壁上“娄山关”大字尽显雄关的恢弘气势。
一代伟人毛泽东就曾站在娄山关作下的著名的《忆秦娥·娄山关》。
娄山关两边分别是海拔1300多米和1400多米的小尖山和大尖山,当年红军就是登上小尖山,占领娄山关的。
关口西侧广场,红军纪念碑巍巍耸立,看着庄严的镰刀和锤子的党徽,我们心中油然而生一种肃穆之感。
登上小尖山山顶,还可以依稀看见红军战士当年战斗的痕迹和作为战斗掩护的巨石。
接下来,我们参观了娄山关红军战斗遗址文物陈列馆。
我们了解到在长征途中,红军曾在此歼灭了敌军四个团,为遵义大捷奠定了基础,是遵义战役的关键性一仗,也是红军长征以来第一个大胜仗。
此次娄山关之行,我们见识了大娄山山脉的绵延磅礴和娄山关地势的险要,但娄山关虽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峻地势,当年红军还是将这“万夫莫开”的关口攻占下来,我们可以想象当年战斗的激烈和惊心动魄,惊叹红军先烈们“艰苦奋斗,坚韧不拔'的战斗精神,而只有我们伟大的党才能真正领导这样一支“钢铁长城”,这样一支“英勇之师”。
娄山雄关对我们心灵的震撼,让我们愈加坚定了“永远跟党走”的步伐,我们都要为祖国的繁荣美好奉献火热的青春。
大学生参观红色遗址总结新闻稿件

大学生参观红色遗址总结新闻稿件为纪念建国70周年、渡江战役胜利和南京解放70周年这个光辉的日子,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我院大学生沿着历史的印记,深入开展“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走访红色遗址,感悟红色精神,实践团成员顶着酷暑烈日,先后到南京中国近代史遗址博物馆、梅园新村、渡江胜利纪念馆、中山码头、浦口码头等处,实地观摩岁月的变迁,触摸时代的沧桑,领悟历史的必然。
在梅园新村,通过一件件旧物件、一张张珍贵的照片映射出一代伟人周恩来同志崇高的品格和人格魅力;秦淮河口的渡江胜利纪念馆把大家带回到那段风雨如磐的峥嵘岁月;扬子江畔的渡江胜利纪念广场大型群雕“千帆竞渡”展现着百万雄师过大江的雄风与豪迈。
寻访革命英雄,学习光荣事迹,7月8日,实践团成员拜访了革命英雄齐金炳老将军。
齐金炳老将军,生于1922年,15岁时的他离开家乡参加八路军。
因表现突出,当年就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
他先后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从抗日战争时期连队副指导员,成长为抗美援朝时期的团长,离休前担任新疆军区参谋长,南京军区炮兵顾问。
1982年,戎马大半生的齐金炳老将军从让人热血沸腾的军营搬到了淡泊宁静的干休所。
对于入党初心,老将军说,“1937年日本人侵占了华北,国民党就赶忙撤了,共产党不怕牺牲,坚持斗争,这是真正为中华民族谋利益的政党,这是真正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
我不愿做亡国奴,所以我参军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战斗中,他先后三次负伤,坚持不下火线。
老将军用自己行动诠释了党的宗旨和神圣使命。
从1937年参军到1948年,他在家乡附近为了革命斗争,近12年一次也没有回过家,再见到父母时已经不认得了。
朝鲜战争爆发时,他担任解放军某团团长带领部队入朝作战。
在一次战斗前,为配合大部队行动,他曾带领部队坚守阵地整整7天,经过激烈战斗,做到了“人在阵地在!”实践团成员虞梓秣同学说,“从齐爷爷身上让我看到一名优秀共产党员活生生的样子,这更坚定了我入党的决心。
“永远跟党走”,我所追寻的红色足迹

我的红色之旅——“追寻历史足迹,保护红色资源”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报告人:朱芳菲为积极响应院团委号召,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重温党的历史,追寻党的足迹,保护红色资源,我参加了学院开展“跟党走知党情学党史——追寻历史足迹保护红色资源”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并有幸成为“红色足迹寻访团”中一员,深入革命老区,针对红色历史文物进行调查,并呼吁当地的群众进行相关的保护.虽然活动开展了四天,但活动的前期准备和后期资料整理,实际上,任务更为艰巨。
作为此次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真是感触十分深刻。
六月底,我们开始面向本系学生征集志愿者。
由于临近考试,大家都忙于复习,可能对这方面没有太大关注,但是,马上就到我们计划实行阶段了,人员大部分还没有确定,当时心里真的很着急,害怕活动无法按期举行。
后来我们又加大宣传力度,确保全系每个同学都了解此次活动,并能积极参与。
让人欣慰的是,在又一次的大力宣传下,经过层层选拔,共有10位队友组成了我们“红色足迹寻访团”,在这个团队里,我们互帮互助,共同努力,一同成长。
团队成立后,我们立即投入了活动准备中。
6月30日上午,在王坤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召开会议,进行活动安排,以使活动更有序有效地开展。
我们先分配了每个人的任务,我所被分配的任务是财务管理。
虽然,生活中自己还是比较能合理规划自己的钱财,但是,对10个人的生活进行理财分配,其实自己还是有些担心,但是觉得这是个提高自己理财能力机会,决心试一下。
王老师明确了活动纪律和要求后,我们开始了各自的准备工作,上网查阅了相关资料,为第二天“实战”做好充分准备!7月1日,在党的生日这天,我们头戴红帽、身穿红衣、追寻红色足迹,早早的乘车来到老校区,在行政楼前学院党委梁书记为我们“红色足迹寻访团”授旗。
在学院团委的指导下,在系领导的关怀下,我们“红色足迹寻访团”志气昂扬地出发啦!我们的第一站是聂荣臻元帅夫人张瑞华的故居,位于信阳市谭家河乡张家湾。
为了节约花销,我们坐车前一直跟售票的砍价,但是砍了半个小时,价钱也没砍下去,让我们很受挫。
2023大学生红色寻访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第一篇】7月21日,生命科学学院红日实践小分队来到石家庄市华北革命战争纪念馆参观学习,这是实践队“踏寻红色足迹,缅怀革命先烈”系列活动的第一站。
华北革命战争纪念馆位于华北军区烈士陵园内。
纪念馆通过历史图片、珍贵文物、雕塑、声光电等多种表现形式,再现1919至1949年间,河北军民英勇斗争的革命史。
红日实践小分队成员对华北革命战争纪念馆进行了全面了解和学习,听取馆内工作人员的介绍并随机采访来参观的游客。
82岁高龄的老党员吕佃霞和儿子恰好来纪念馆参观,她的五个儿子中有三个在部队,其中一个曾担任团长。
她向实践队同学回忆起当年战争的残酷和生活的艰辛,依然难掩热泪。
在纪念馆担任安保工作的一位55岁的老大爷,以及84岁的一位轮椅老奶奶分别给同学们讲述抗日战争时期动荡不安的社会和家庭生活,感慨今天幸福安定的生活来之不易。
参观华北革命战争纪念馆的实践活动圆满成功,生命科学学院红日实践队在此次实践活动中深刻领悟了抗日战争的悲壮,同样也为华北地区为抗日反法西斯战争所做出的伟大贡献而感到无比自豪。
7月16日,河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我心飞翔”小分队正式开始暑期实践活动。
此次活动的主题为“追寻红色足迹,发扬革命精神”。
紧扣实践主题,小分队全体成员于7月16、17日对华北军区烈士陵园进行认真地参观与学习,从中收获颇丰。
华北军区烈士陵园位于石家庄,于1953年竣工,占地面积21万平方米,是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园内布局严谨,东西对称、层次分明,更有苍松翠柏陪衬,显得气势雄伟、庄严肃穆。
其中的主要建筑有:烈士纪念碑、铭碑堂、烈士纪念馆、烈士纪念堂、革命文物厅、白求恩大夫陵墓和“白求恩纪念馆”、董振堂、赵博生纪念碑亭等。
为表达对革命烈士的崇敬与感激,弘扬大学生无私奉献的精神,小分队的队员在参观完毕后,主动向相关的工作人员要求,参加到义务劳动之中。
因石家庄刚刚下过雨,陵园的甬道上有很多落叶。
小分队队员借来扫帚,认真进行打扫,希望烈士的安息之地保持干净、整洁。
大学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 红色寻访 报告文章2000字

红色寻访-蔡锷故居在颇具情调氛围的北风细雨中,我缓缓行走在冬日泥泞的田塍小径上,走向蔡锷先生故居的脚步很是坚定。
尽管这里只是城郊十几里外的普通山村,窄狭却成片的农田,小巧而随意的池塘,或远或近的简朴农舍,无拘无束的鸡鸣狗吠;也尽管先生故居是矮矮的土墙青瓦平房,屋后只有矮矮的长满修竹的丘岗,环屋也只茂盛着数株矮矮的树木,我却像攀登一座高山那样,仰止间觉得自己是如此地渺小,每向先生的心境走近一步,都要付出难以言状的努力。
我辈其实是从历史教科书中认识这位名声显赫的长者的,知道他是中国近代史中一位极其重要的著名的扳道工,在中国历史的列车驶出封建王朝的终点站,而将要倒退或走向岔道的时候,他力挽狂澜,处险不惊,气贯虹兮力拔山兮,将列车引向了通向共和的光明之路。
锷,刀剑之刃。
他是挑破中国近代史黑夜的剑光,使祖国迎来黎明,迎来破晓的红日。
我们都能背诵出这样的句子:蔡锷是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家、卓越的军事家、杰出的爱国志士。
于我的记忆中,还非常感谢那部名叫《知音》的电影,它让许多后来人还知道蔡锷将军那为民主革命而聪明机智的故事,以及胸怀大局而风流倜傥的飘逸形象。
这些当然只是骨架似的营构,所以今天直面先生的故居,足以使我感到胸中将要接纳一种强力的撞击。
这是一栋极为普通的农家住宅,中为堂屋,两边正房,右正房外再加一厨房。
山土垒的墙,山土烧的瓦,粗木板镶的门,粗木棍竖的窗,宽宽的阶基走廊并无阔人家显摆的雕龙附凤的伞柱,窄窄的后檐让冬雪春雨滴落出一长溜水窝,高高的门坎为的是防止夏季山区多见的蛇鼠闯入,而小小的地坪正说明主人家当年并不宽裕,无须晒谷囤仓、跑马走车。
一代伟人就诞生在这里。
静立在地坪中,我似乎听到了1882年12月18日上午十时的时候,从屋内传出的新生儿嘹亮的哭声。
那时有冬日少有的阳光,却无冬日多见的北风,静幽平和的山村把哭声传播得很远,回音经久不散,到今天还缭绕着后人的耳鼓。
站在木箱前,蔡锷那不平凡的少年、青年生活如此鲜活的在我眼前闪现。
“探访革命基地,追寻红色记忆”暑假社会实践报告-暑假实践报告

“探访革命基地,追寻红色记忆”暑假社会实践报告-暑假实践报告
文章【“探访革命基地,追寻红色记忆”暑假社会实践报告】由作者大学生投稿、暑假实践报告栏目编辑于2014-06-30整理发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探访革命基地,追寻红色记忆--信阳师院数学学院社会实践小分队探访鄂豫皖革命纪念馆
调研红色文化,激发爱国之情;感受峥嵘岁月,深化革命情怀。
6月29日下午,信阳师院数学学院社会实践小分队一行来到信阳市鄂豫皖革命纪念馆,重温革命历史,缅怀革命先烈。
志愿者们怀着崇敬之情进入纪念馆,馆内革命氛围浓厚,其陈列分别以大别风雷,星火燎原、红军摇篮,将军故乡和江淮抗战,中流砥柱等七大部分进行展示,
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描述了党的创建、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革命斗争的艰辛与激烈。
参观过程中,队员们驻足并仔细观看陈列室内反映革命题材的实物展示和文字图片介绍,革命者那种英勇顽强、奋勇拼搏的气概以
及他们抛头颅、洒热血、不怕流血牺牲的精神深刻感染了在场的每位同学,大家感慨万千。
纪念馆庄严、肃穆,书籍、文字保存完好,历史与图片结合,模型与音效交融,大家仿佛置身于那段红色记忆中,深刻体会到革命先烈坚定的革命信念和顽强的斗争意识,队员们纷纷表示要发扬革命党人英勇的大无畏精神,并将这种精神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努力奋斗,实现个人价值,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
回味历史,缅怀先烈。
此次参观学习使实践小分队队员一次次感受着灵魂的震撼和思想的洗礼,同学们不仅掌握了更为丰富的革命历史,也受到了良好的革命精神教育,这种精神力量将鼓舞同学们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
(信阳师院江河)。
红色遗址参观新闻稿题目

红色遗址参观新闻稿题目
标题:寻访红色足迹,学习先烈精神——参观渣滓洞红色历史遗迹
例文:
为深入推进党史学习教育,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岩革命精神,7月13日,西南石油大学土测院红龙赴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暑期社会实践队队员共9人,赴红岩革命纪念馆参观学习。
此次活动旨在重走党的发展之路,寻迹百年历程,向革命先辈学习红岩精神,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提升自己的思考能力与实践能力,成长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渣滓洞集中营位于重庆市歌乐山麓,这里原是重庆郊外的一个小煤窑,因渣多煤少而得名。
1939年,国民党军统特务逼死矿主,霸占煤窑,在此设立了监狱。
上午9时,实践队队员九人到达渣滓洞。
渣滓洞集中营入口处墙上写有“忠勇为爱国之本”等标语,与国民党当时的作风形成强烈对比,极具讽刺性,更加凸显了革命先烈勇于抗争,宁难不苟的红岩精神的难能可贵。
实践队队员九人走进渣滓洞,来到关押室,通过参观室内还原的当年江竹筠等一众烈士的艰苦的居住环境,队员们深刻体会到当年烈士们的牺牲是多么巨大,所下定的决心是多么坚定。
墙上所悬挂的烈士们在渣滓洞内自制的五星红旗,是先烈们对新中国的向往与拥护的象征,展柜中的烈士遗物,是先烈们对狱外生活的追求与不懈坚持抗
争的标志。
队员们的心,通过这一件件物品与先烈们连接在了一起。
参观完毕,实践团成员们感触颇深,结束后大家都表达了了自己的感悟。
实践队队员赵文强表示:“本次实践活动,仿佛让我回到了过去的峥嵘岁月,里面的每一件故事或是物品都震撼着我,警示着我,告诉我我们当前的美好生活是先烈的惨烈牺牲换来的,我们应当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担起大任,不畏艰难,为祖国加油,为民族争气。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追寻红色足迹,锤炼坚定信仰
——记武汉大学“重走长征路”暑期社会实践
90年辉煌历程,90年壮阔画卷。
恰逢中国共产党90周年华诞之际,武汉大学30名学子分别奔赴瑞金、遵义、巴中、会宁开展了“重走长征路”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瞻仰革命旧址、走访革命前辈、重温入党誓词、追寻长征精神等活动,不断坚定永远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
2011年7月15日,武汉大学赴瑞金小分队来到了红色古都——江西瑞金,以瞻仰革命旧址为主题,结合中国共产党长征的历史背景,开展了一系列的纪念性活动。
他们先后前往了云石山、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博物馆、瑞金革命烈士纪念馆、红井、中革军委旧址群、叶坪红色旅游区等革命旧址,并在当地发放了大量的红色知识宣传单和调查问卷,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2011年7月19日,武汉大学赴巴中小分队来到了红军之乡——四川巴中,他们走访了巴中市第一中学,在对校团委书记郭永昌的采访过程中他们了解到,巴中一中对于长征精神的教育分外重视,郭书记说到,长征精神是红军留给当代中学生的宝贵财富应该得到传承和发扬。
之后,队员们在学校里开展了关于长征精神的宣传活动,与巴中一中的同学们一起交流、学习长征精神,加深对于长征精神的理解。
2011年7月21日,武汉大学赴遵义小分队来到了革命圣地——贵州遵义,在当地领导的引荐下,他们走访老党员黄耀祖同志,并与其一同来到了革命烈士纪念碑前缅怀革命先烈,重温入党誓词,通过对老党员的采访,他们了解到了许多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大家备受感动,从而更加坚定了永远跟党走的理想信念。
2011年7月25日,武汉大学赴会宁小分队来到了会师重地——甘肃会宁,他们受到了会宁县团委书记周国强的亲切接待并对其进行了的采访,周书记热情的向他们介绍了会宁县的概况,作为红色旅游名城、西北教育名县、陇中绿色农业基地的会宁,虽然天气比较恶劣,但是坚强的会宁人依然热爱着这片红土地,是长征精神给他们的鼓舞,是那种不屈不挠的长征精神激励着会宁的每一个人。
通过“重走长征路”的活动,武大学子走出校园,深入社会基层,切身体会到了红军乐于吃苦、勇于战斗、重于求实、善于团结的精神,并牢记于心,激励自己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中传承和发扬伟大的长征精神。
(来源:武汉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