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新农村五项基础设施建设规划(2009-2012)
北京昌平:“五+三”绘农村新蓝图——昌平区2009年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侧记

昌平 区紧 紧 围 绕 率 先 形 成城 乡经 济 社 会 力支 持 和 普遍 欢 迎 。2 0 年 1 09 1 发 展 一 体 化 新 格 局 的 要 求 。坚 持 “ 政 北 京 市 委 常 委 牛有 成 专 题 考 察 “ + ” 工 程 完 成 情 况 ,并 五 三 作 给 予 了充 分 肯定 。
_1no关 民 Ae i 注. 生 } tn t
2 0 年 。 北 京 市 昌 平 区 结 合 区 情 进 行 了统 筹 安 排 ,投 入 资 金 6 7E 。 09 . -元 4r 实 际 ,本 着 “ 民 自愿 、 集 中 连 片 、 村
工程 建 设 的 顺 利进 行 。截 至 目
“ 项 基 础 设 施 ” 建 设 方 面 : 街 五
JX 0/ 1 SX 2 00 23 2
础 设 施 及 “ 起 来 ” 工 程 累计 投 入 资 三
超 额 完 成 17 。循 环 起 来 工 程 年 度 计 金 64  ̄, ,其 中市 财 政 转移 支 付 21 户 5 .7Z f元 . 4
划 建 设 大 中型 沼 气 站 和 生 物 质 气 化 站 7 亿 元 , 区财 政 配 套 1 1 元 ,信 贷 融 资 .亿 0 处 ,现 已 完 成 3 ;计 划 建 设 雨 洪 利 用 处 工 程 1 处 , 现 已 全 部 完 成 ;计 划 建 设 4 粪 污 治 理 设 施 8 ,现 已 全 部 完 成 ,另 处 3 2L 。 已 同 北 京 银 行 签 订 包 括 产 业 . -元 3 ̄
来 工程 年度计 划 安装太 阳 能路灯 1 0 政 局 按 照 各 项 工 程 进 度 合 理 安 排 资 00
盏 、 节 能 灯 5 0 盏 ,现 已 全 部 完 成 。 00
北京市城乡规划条例出台

北京市城乡规划条例出台作者:汤平来源:《投资北京》2009年第07期5月22日北京市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北京市城乡规划条例》,该条例共七章,七十四条,它贯彻了科学发展观,体现了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理念,为新形势下首都建设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和法制保障。
体现科学发展1992年7月24日,北京市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五次会议通了《北京市城市规划条例》,数年后,对该条例进行修改。
2006年12月7日,北京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三次会议对市人民政府起草的《北京市城乡规划条例(草案)》进行了第一次审议,在2007年10月28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后,根据新法律的规定,结合北京市实际情况,对城乡规划条例草案进行修改后,形成了提请常委会会议审议的《北京市城乡规划条例(草案二次审议稿)》。
2009年5月22日,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表决通过该条例,该条例将于2009年10月1日起施行。
该条例是北京市落实国家《城乡规划法》精神,结合北京市情修订的北京市地方性规划条例,是指导北京城乡统筹发展的长期规划。
从1992年的《北京市城市规划条例》到现在的《北京市城乡规划条例》,“城市”变成了“城乡”,字之差,却有千壤之别。
北京市社科院城市所所长黄序认为,“城市规划”变为“城乡规划”,将中心城,新城、乡镇发展规划全部统一到城乡发展之中,突破了原来的城市规划侧重于规划市区的发展,强调了中心城和郊区共同发展,将城乡统筹发展的理念贯穿于整个城市体系建设中,是北京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突出城乡统筹统筹城乡发展,必须规划先行。
2005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基本完成后,郊区新城,乡镇和村级规划的制订和修编势在必行。
据记者了解,到2008年,有关部门已经编制完成了11个新城规划(2005-2020年),10个远郊区县村庄体系规划和新农村“五项基础设施”建设规划(2009-2012年),完成了《北京市村镇集约化治污规划(2008年-2020年)》、《北京市村镇集约化供水规划(2008年-2020年)》等批专项建设规划。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重大基础设施发展规划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重大基础设施发展规划》发布来源:首都之窗日期:2011-11-17二〇一一年九月目录前言一、规划背景(一)发展基础(二)发展需求二、发展思路(一)指导思想(二)发展原则(三)发展目标三、主要任务(一)加快建设北京新机场,构建多机场格局(二)构建快速交通干网,满足区域交通需求(三)大力发展轨道交通,提供立体公交服务(四)实施交通疏堵工程,提高路网通行能力(五)新增两大稳定水源,保障城乡供水安全(六)加强排水系统建设,提升蓄洪排水能力(七)突出林水要素融合,改善城市宜居环境(八)提供清洁优质能源,确保供给安全稳定(九)打造信息枢纽城市,迈入信息高速时代(十)强化城市运行管理,建设安全可靠城市四、保障措施(一)加强统筹协调(二)完善政策机制(三)应用高新技术(四)实施重大项目(五)保障资金供应(六)加强规划管理前言基础设施是完善城市功能的重要支撑,是城市安全高效运行的基本保障,是服务市民生活、支撑经济发展、彰显城市魅力的重要载体,对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引导产业布局和人口要素合理分布具有重要作用,在城市发展中处于重要的先导地位。
“十一五”期间,以筹办奥运会为契机,北京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承载能力大幅增强,服务水平显著提升,支撑了“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的实现,保障了首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
“十二五”时期,是北京实践“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重要时期。
新时期,北京基础设施面临诸多新需求和新挑战,需要继续加强能力建设,完善体系结构。
加快解决交通拥堵、水资源紧缺等突出矛盾,增强基础设施综合承载能力和资源配置能力。
同时,需要更加注重提升区域城市功能支撑能力,更加注重提高服务质量和运行管理水平。
为市民提供安全、便捷、宜居的生产生活环境,促进城市功能的完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重大基础设施发展规划》是北京市“十二五”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专项规划之一。
北京2009统计公报

北京市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来源: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2010-02-02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和经济周期性调整的影响,北京经济社会发展遭遇严重困难。
面对严峻复杂的形势,全市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各项宏观调控政策,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为重心,积极采取“调结构、扩内需”等一系列应对措施,全市经济运行呈现见底、复苏、回升态势,社会发展和谐稳定。
一、综合经济增长: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865.9亿元,比上年增长10.1%,增速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8.3亿元,增长4.6%;第二产业增加值2743.1亿元,增长9.7%;第三产业增加值9004.5亿元,增长10.3%。
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8788元(按年平均汇率折合10070美元),比上年增长6.2%。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23.6:75.4变化为1:23.2:75.8。
图1 2005-2009年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长速度注:2005-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速数据已根据第二次经济普查和第二次农业普查结果进行修订。
表1 2009年地区生产总值单位:亿元税收:全市完成国税、地税税收(费)收入6337.5亿元,比上年增长16.4%。
其中,地税税收(费)收入1771.9亿元,比上年增长12.3%。
财政:全市完成地方财政收入(一般预算)2026.8 亿元,比上年增长10.3%,增幅比上年回落12.8个百分点。
其中,实现增值税、营业税和个人所得税179.7亿元、752.6亿元和177.8亿元,分别增长13.5%、15.5%和3.8%;实现企业所得税430.4亿元,下降13.5%。
地方财政支出(一般预算,含中央追加支出)2301.7亿元,增长17.5%,增幅比上年回落1.3个百分点。
其中,用于城乡社区事务、交通运输、环境保护支出分别增长72.8%、63.8%和52.1%。
村庄基础设施规划导向与措施保障分析——以北京市新农村为例

厕 所 改造 、 圾 处 理 等 “ 项 基 础 设 施 ” 垃 五 。根 据调 研 数 据 , 述 概 了京郊 新 农 村 村 庄 基 础 设 施 建 设 应 用 中存 在 的 问题 ; 以后 奥 运 建 设 和 城 乡一 体 化 发展 为 目标 ,促 成 村 庄 基 础 设 施 建设 的
有序推进及 配套 建设 的统筹安排 ,以改善村庄生产生 活条件
t sa he p o e se tn n t a ite o tuci n,pr — he esy t r blm  ̄si g i he fcl is c nsr to i o m otn he o del dv nc on tuci n h veala— i g t r ry a a eoft c sr t he on a d t e o rl r — r n e e o m ai g e tbihm e , be g t gee a t e a g m nt f tn sa ls nt n i r a td t h
w ae ae y tr sft ,w atw ae te t e t oi t e idng a d aba e se tr r am n ,t l rbu i n g r g e l
新农村基 础设施建设处于试点 阶段 时 , 各村 的实际情 况 差异较大 , 建设投资 不一 , 建设标准不 统一 , 政府很难把 控试 点村的投资预算 。为此 , 出编制规划《 提 规划》 以期 实现新 农 ,
村 建设 的 目标 。调 研 是 摸 清 现 状 的 主要 方 式 , 次 以结 构 性 问 本 卷 调 研 为主 , 开放 性访 ( ) 为辅 , 过 对 2 0 座 谈 通 0 6年 8 个 新 农 0
di s1 s a.Ac o d n o he d t n t ur y,i i s m m aie n po c r i g t t aa i he s ve ts u rz d i
构建新农村的五项基本建设

构建新农村的五项基本建设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发展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构建新农村是当前农村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任务,它需要关注五个基本建设,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村人居环境、加强农民素质教育与文化建设,并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
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支撑农村发展的重要保障。
当前,农村道路、供电、供水、通信等基础设施的不完善,是限制农村发展的主要瓶颈。
因此,需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修建农村道路。
改善村庄交通条件,提供电力和供水保障等,为农村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
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是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要发挥农村的资源优势,推动农业产业升级,培育新的农村经济增长点。
可以推动绿色农业的发展,加强农产品质量监控体系,提高农产品竞争力。
此外,还要发展农村特色产业,挖掘乡村文化资源,开发农村旅游等,促进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
三、提高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保障农民生活品质的重要举措。
要加强农村环境卫生整治,解决农村垃圾处理问题,改善农村厕所设施条件。
还要注重农村村容村貌建设,提升农村乡村风貌,打造宜居宜业的农村人居环境。
四、加强农民素质教育与文化建设农村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农民的素质教育与文化建设。
要加强农村教育体制改革,提高农村教育质量,解决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
此外,还需要加强农民培训,提高农民的技能水平,帮助他们适应社会变化和市场需求。
同时,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推动农村文化传统的传承与创新。
五、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构建新农村还需要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要完善农村养老、医疗、教育等社会保障机制,解决农村居民就医和养老难题。
注重农村社会保险的推广,鼓励农民参加农业保险,提高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水平。
此外,还需要加强农村法律服务,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综上所述,构建新农村的五项基本建设涵盖了农村发展的方方面面。
2010年北京市新农村“三起来”工程及“五项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方案

2010年北京市新农村“五项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方案2010年是本市落实《北京市新农村“五项基础设施”建设规划(2009年-2012年)》,实现四年任务两年完成目标的关键一年,同时也是收尾之年。
为完成工程建设任务,切实改善和提升本市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市委十届七次全会及市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战略任务,牢牢把握率先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根本要求,继续围绕强基础、重民生、促增收,从建设世界城市的高度,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农村发展基础,努力推动农民就业增收,农村环境改善,为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做出新的贡献。
(二)工作目标到2010年底,全市所有村庄规划基本实现全覆盖,村庄“五项基础设施”基本完善,未硬化的街坊路实现硬化,已破损的路面得到修复;村内因地制宜进行绿化美化;10年以上老化供水管网得到改造,基本实现一户一表;处于全市重要地表水源地规划内的村庄和市级民俗旅游村庄生活污水实现无害化处理;农户垃圾实行源头分类;村内建设卫生公厕,没有达到无害化要求的户厕得到改造;基础设施长效运行管护机制进一步完善。
(三)2010年度建设任务1.总体任务。
根据《新农村“五项基础设施”建设规划(2009-2012年)》的总体任务,结合2009年任务完成情况,确定2010年任务。
2010年,计划新编900余个村庄规划,实现村庄规划全覆盖;完成剩余1400余个村庄“五项基础设施”建设,其中硬化街坊路2813万平方米,街坊路两侧绿化1050万平方米,改造老化供水管网4868公里,安装水表26万个,在160个村庄实施污水处理工程,为89个乡镇农户配齐垃圾源头分类桶(袋),为71个乡镇配置垃圾分类收集运输车,在66个平原乡镇建设垃圾资源再利用处理设施,在24个边远山区乡镇建设小型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改造户厕19.3万座,建设农村公厕3157座。
北京市新农村五项基础设施建设规划(2009-2012)

北京市新农村“五项基础设施”建设规划(2009年—2012年)北京市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综合办公室二○○八年九月目录序言一、规划背景(一)现状(二)问题(三)机遇与优势二、指导思想、建设原则和目标(一)指导思想(二)建设原则(三)建设目标三、建设任务四、投资标准与概算五、2009年建设任务与投资安排六、保障措施序言农村基础设施是为农村发展和居民生活提供基本条件的公共设施,包括公用事业、公共工程、农村环境和交通设施等,是农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新农村建设中处于重要的先导地位。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对于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推动首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形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强化首都功能,使发展成果惠及郊区广大农民,特编制《北京市新农村“五项基础设施”建设规划(2009年—2012年)》。
本规划所说“五项基础设施”建设,是专指郊区范围内村庄的街坊路、安全饮水、污水处理、厕所改造和垃圾处理五方面的建设。
本规划是对全市郊区“十一五”规划中五项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的具体部署,是本市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履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依据,是对《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北京市“十一五”时期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规划》、《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北京市“十一五”时期农村改厕规划》、《北京市“十一五”时期环卫专业规划》等规划的具体落实。
本规划规划年限为2009年—2012年(本届政府任期内)。
本规划规划范围为13个郊区区县的村庄。
本规划编制数据来源:《2007年北京市统计局的统计年鉴》、《北京市村庄体系规划》(2006—2020)、10个远郊区县编制的村庄体系规划(2006—2020)、2006年79个市级试点村统计数据、2007年120个基础设施建设整体推进村统计数据、调查组随机抽取的200个村庄样本数据。
本规划依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北京市“十一五”时期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规划》、《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北京市“十一五”时期园林绿化发展规划》、《北京市“十一五”时期农村改厕规划》、《北京市“十一五”时期环卫专业规划》、《北京市山区“十一五”发展规划》、《北京市山区协调发展规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市新农村“五项基础设施”建设规划(2009年—2012年)北京市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综合办公室二○○八年九月目录序言一、规划背景(一)现状(二)问题(三)机遇与优势二、指导思想、建设原则和目标(一)指导思想(二)建设原则(三)建设目标三、建设任务四、投资标准与概算五、2009年建设任务与投资安排六、保障措施序言农村基础设施是为农村发展和居民生活提供基本条件的公共设施,包括公用事业、公共工程、农村环境和交通设施等,是农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新农村建设中处于重要的先导地位。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对于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推动首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形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强化首都功能,使发展成果惠及郊区广大农民,特编制《北京市新农村“五项基础设施”建设规划(2009年—2012年)》。
本规划所说“五项基础设施”建设,是专指郊区范围内村庄的街坊路、安全饮水、污水处理、厕所改造和垃圾处理五方面的建设。
本规划是对全市郊区“十一五”规划中五项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的具体部署,是本市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履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依据,是对《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北京市“十一五”时期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规划》、《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北京市“十一五”时期农村改厕规划》、《北京市“十一五”时期环卫专业规划》等规划的具体落实。
本规划规划年限为2009年—2012年(本届政府任期内)。
本规划规划范围为13个郊区区县的村庄。
本规划编制数据来源:《2007年北京市统计局的统计年鉴》、《北京市村庄体系规划》(2006—2020)、10个远郊区县编制的村庄体系规划(2006—2020)、2006年79个市级试点村统计数据、2007年120个基础设施建设整体推进村统计数据、调查组随机抽取的200个村庄样本数据。
本规划依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北京市“十一五”时期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规划》、《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北京市“十一五”时期园林绿化发展规划》、《北京市“十一五”时期农村改厕规划》、《北京市“十一五”时期环卫专业规划》、《北京市山区“十一五”发展规划》、《北京市山区协调发展规划》。
截至2006年底,北京市共有183个乡镇(其中41个乡,142个镇),3957个行政村,常住户143.6万户,常住人口501.6万人,其中户籍住户117.5万户,户籍人口292.2万人。
依据10个远郊区县编制的“村庄体系规划(2006—2020)”,10个远郊区县共有3647个行政村,其中重点村2075个,63万户,164.4万人,一般村1572个,36.7万户,89.3万人。
根据统计局统计资料,近郊3个区共有32个乡镇,310个行政村,18万户,38.5万人。
据调查统计,目前郊区楼房村庄159个,其中近郊区有6个,远郊区县153个,这些村庄基础设施已基本完善,在未来四年建设中暂不安排这些村庄。
据此,本规划需要建设的远郊区县重点村有1709个,总户数为43.4万户,总人口为113万人;一般村1423个,32.05万户,78.6万人。
三个近郊区还有267个村需要建设,这些村有14.54万户,28.3万人。
北京市远郊区县村庄类型统计表单位:个北京市村庄基础数据一览表一、规划背景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市相关部门及郊区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郊区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较好的发展。
特别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来,市各部门落实城乡统筹方略,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和部署,加大了对村庄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
从2006年抓新农村试点村建设开始探索到2008年,全市共投入26亿元,对79个试点村和320个整体推进村实施了村庄五项基础设施建设。
平均每个村庄投入651万元。
各区县、乡镇政府也安排了一定资金投入村庄建设。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的加大,有力地改善了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优化了发展环境,带动了产业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培育了新型农民,加快了城乡一体化进程。
农民对近几年村庄建设予以高度评价,同时也强烈呼吁各级政府继续加大建设力度,早日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
如按照前三年村庄“五项基础设施”建设速度,全面完成剩余村庄的建设,需10年以上时间。
根据农民呼声和财力的增长情况,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应当提速,为此我们编制本规划,利用四年时间,实现本市村庄“五项基础设施”建设全覆盖。
(一)现状1.街坊路硬化。
2006年以前北京市乡村公路实现了“村村通”,但只是通到了村口,村内街坊路市政府没有专门资金给予支持建设,一些村庄街坊路虽然也进行了硬化,但多是村集体利用集体积累进行建设的,因此存在标准低、质量差的问题。
2006年进行新农村建设以后,市政府重点支持了市级试点村、整体推进村路面硬化,由市交通委、市发展改革委各补助三分之一的资金,实施了399个村庄、1644万平方米街坊路硬化,农村地区的出行条件开始得到改善。
具体调查统计情况如下:硬化率。
全市村庄街道面积硬化率85.4%,其中主要街道92.4%,次要街道78.46%。
“重点村”主要街道面积的硬化率为93.8%,次要街道面积的硬化率为79.92%。
“一般村”主要街道面积的硬化率为91%,次要街道面积的硬化率为77%。
硬化时间。
村庄路面硬化时间在两年以内的占37.5%,3—5年的占34.0%,6—10年的占17.6%,10年以上的占10.9%。
路面结构。
主要街道的路面结构为沥青混凝土面层的占32.5%,水泥混凝土面层的占67.5%;次要街道以水泥混凝土面层为主,占78.4%,沥青混凝土面层的占18%,其他类型的占3.6%。
2.安全饮水。
北京市村庄供水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1949—1985年为群众改水阶段,1986—2004为自来水普及阶段,2005年至今,为实施安全饮水工程建设阶段。
经过四年的努力解决了199万农民的饮水不安全问题。
至此《北京市农民安全饮水“十一五”规划》将提前两年完成。
3.污水处理。
截止到2007年底,全市已有48个乡镇和481个行政村建有污水处理设施,其中包括80个重要地表水源地和52个小流域治理村。
全市村镇污水设计处理能力达到26.5万立方米/天,污水处理率为27%(包括户厕改造),其中村级处理率达到12%,其中重要水源保护区村镇污水处理率达到34%。
4.厕所改造。
群众性较大规模的农村户厕改造开始于1991年。
1991—1995年期间完成17.68万户双瓮漏斗式和双格化粪池式户厕改造,1996—2000年完成14.49万户三格化粪池式户厕改造。
2001年起全面实施户厕改造,每年改厕近5万户,“十一五”期间每年改厕近10万户,截至2007年农村改厕78.66万座,卫生厕所普及率为66.94%,其中三格化粪池式厕所改造42.46万座。
农村无害化公厕的改造建设起步较晚,2005年开始改造试点,当年完成了101座农村公厕,截至到2007年已改造1498座公厕,占农村总公厕的14.6%。
截止到2007年底郊区农村户厕改造统计表5.垃圾处理。
2001年以来,垃圾处理基础设施建设从城乡结合部地区开始启动,逐步将管理范围向郊区农村地区延伸。
2002年提出垃圾无害化处理和密闭化管理。
截至到2008年底农村垃圾密闭化管理基本实现全覆盖。
据调查统计,北京10个远郊区农村垃圾日产量约为3642.8吨,3个近郊区农村垃圾日产量约为448吨。
调查统计显示:94.7%的村庄已有垃圾收集设施;48.4%村庄的垃圾部分或全部转运到区县垃圾场集中处理,41.1%村庄的垃圾部分或全部为村镇简易填埋,1.6%村庄的垃圾集中焚烧,8.4%村庄的部分或全部为随意堆放;有85.6%的村庄配有垃圾收集车。
其中,28.4%的村庄同时拥有机动和人力垃圾车,28.9%的村庄只有机动垃圾车,25.3%的村庄只有人力垃圾车,17.4%的村庄无垃圾车;95.8%的村庄有专职保洁员或兼职保洁员。
目前,村级保洁员队伍没有编制,村级保洁主要由以下途径:①村庄聘请本村富余人员;②聘请专业队伍;③环卫中心负责方式。
垃圾收集处理现状表(对190个村抽样调查结果)(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1、一些村庄街坊路还未硬化,有些已硬化路面破损严重。
有10%的村庄主要街道、20%的村庄次要街道没有硬化;硬化过的路面,有64%的主要街道、49.8%次要街道路面有破损。
2、一些村庄街坊路硬化后缺少绿化。
还有70%的村庄街坊路没有实现绿化。
3、村庄饮水管网老化问题严重。
运行10年以上且老化的管网达8000km,存在压力不足、“跑冒滴漏”的现象。
同时尚有50万农户没有安装水表。
4、污水处理设施总量不足。
目前,只有480个村建有污水处理设施,占应建村庄的38%。
5、无害化户厕、村公厕改造任务还很重。
目前还有40.2万户户厕和85.4%的公厕需要改造。
6、部分农村垃圾消纳问题严重。
目前正规垃圾填埋场建设还相对滞后,现有垃圾填埋场存在运输距离远、成本高的问题。
7、长效管理滞后。
由于管理机制还不完善,费用问题还没有解决,造成一些设施建好后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机遇和优势1.党中央国务院和北京市委、市政府对新农村建设的方针政策,为我们开展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指明了方向。
近几年的中央1号文件均提出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
2006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解决农民饮水安全、改厕、行路等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
2006年北京市委3号文件提出了《关于加快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意见》,提出加快村庄基础设施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并提出“抓好村庄基础设施建设,从解决农民要求最急迫、受益最直接的问题入手,重点抓好道路、饮水、垃圾、污水和粪便处理等五项建设任务。
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对新农村建设的方针政策,为我们开展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指明了方向,我们要积极努力共同推进。
2.近几年北京市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为加速推进村庄基础设施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近三年,我们在新农村建设中抓了一大批试点。
通过试点,我们得到多方面的启示: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综合协调,加大统筹;必须规划先行,有序推进;必须着眼于体制机制创新,强化部门联动和政策支撑;必须尊重农民意愿,调动农民主体;必须建管并重,提高政府投资的效率。
这些启示是我们进一步推动新农村基础建设的宝贵财富,为加速推进村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3.财政收入逐年增加,为村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资金基础和保障。
近年来,随着北京的深化改革与发展,经济建设增幅很大,特别是地方财政收入连年大幅度增长,2007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492.6亿元,比2006年增长33.6%;用于农村建设的资金达到130多亿元,比2006年的111.8亿元增加18.2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