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职业技术学院《货币银行学》课教学大纲
《货币银行学》教学大纲

《货币银行学》教学大纲二、课程的对象和性质本课程为金融学、国际贸易学、经济学和统计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程《货币银行学》是高等学校财经类专业主干课程之一,也是金融专业最重要的专业理论课。
本课程通过探讨货币、信用、利率在商品经济中的作用,并通过考察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运行机制,来解答现实中货币与金融方面许多令人关注的问题。
基于该课程理论性、基础性较强的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强调学生必须掌握货币银行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从而为后面专业课程学习打下较扎实的理论基础。
三、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系统掌握货币的基本理论、货币的供给理论、货币的需求理论、信用与利率理论,了解和熟悉银行、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体系的构成和主要业务,并在此基础上掌握金融宏观调控的基本方法。
同时结合课堂教学和课外辅导学习,使学生了解国内外金融问题的现状,掌握观察和分析金融问题的正确方法,培养辨析金融理论和解决金融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要求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系统阐述货币银行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其运动规律;客观介绍世界上主流货币银行理论及最新研究成果和实务运作的机制及最新发展;立足中国实际,努力反映经济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的实践进展和最新理论研究成果,实事求是地探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金融理论和实践问题。
本课程要求学生必须在修完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基础上而开设。
四、理论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含学时分配)各章节的学时进度可参考本大纲的建议,但任课教师可自行做出具体安排与适当调整。
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教学要求:1、了解货币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及其演变趋势;西方主要国家的货币供给层次的划分。
2、理解从不同的角度所观察的各种货币的定义、分类和职能;理解货币制度演变的原因。
3、掌握划分货币供给层次的依据和意义、以及我国目前货币供给层次的划分;掌握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和不同货币制度的基本内容。
4、重点掌握现行信用货币制度的内容与特点。
2024版金融学《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大纲

目录•课程介绍与教学目标•货币与货币制度•信用与利息•金融机构体系及其业务•金融市场及其运行•货币政策理论与实践•国际金融与汇率制度•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课程介绍与教学目标《货币银行学》课程概述01课程性质《货币银行学》是金融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研究货币、信用、银行及金融市场等金融活动的运行规律。
02课程内容涵盖货币制度、信用制度、金融机构、金融市场、货币政策、国际金融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03课程地位在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与要求知识目标01掌握货币银行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理解货币制度、信用制度、金融机构、金融市场等金融活动的运行规律。
能力目标0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金融问题,具备初步的金融分析和决策能力。
素质目标03培养学生的金融素养,提高学生的金融意识和风险意识。
教材及参考书目教材《货币银行学》(第X版),XXX主编,XXX出版社。
参考书目《金融学》、《中央银行学》、《商业银行经营学》等相关教材及专著。
同时,鼓励学生阅读《经济研究》、《金融研究》等学术期刊上的相关文章,以了解学术前沿和最新研究成果。
货币与货币制度简单商品交换中产生,作为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统一。
货币的起源货币的发展货币形式的演变从实物货币到金属货币,再到信用货币,电子货币的发展阶段。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货币形式不断演变,包括铸币、纸币、电子货币等。
030201货币的起源与发展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货币的本质包括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五种基本职能。
货币的职能作为交换媒介,降低交易成本,促进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
货币的作用货币的本质与职能货币制度及其演变货币制度的概念国家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货币流通的结构和组织形式,包括货币本位、货币单位、货币的铸造、发行和流通程序等内容。
货币制度的演变从银本位制到金银复本位制,再到金本位制,最后到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的演变过程。
货币银行学教学大纲

货币银行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1.1 课程背景货币银行学作为金融学的重要分支学科,研究货币与银行体系的组织、运行和发展规律,对经济发展和金融市场具有重要意义。
1.2 课程目标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将深入了解货币与银行体系的基本原理和运作机制,掌握货币政策、银行业务和金融市场等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金融分析和决策能力。
1.3 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案例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
二、课程内容2.1 货币的概念与功能2.1.1 货币的定义2.1.2 货币的功能与要素2.1.3 货币供求与货币市场2.2 货币的价值和数量理论2.2.1 边际效用理论2.2.2 货币数量理论2.2.3 供给和需求决定货币价值 2.3 银行的职能与类型2.3.1 银行的定义和基本职能 2.3.2 商业银行与中央银行2.3.3 银行的创新与发展2.4 银行业务与风险管理2.4.1 存款业务与贷款业务2.4.2 银行信用与信用风险2.4.3 风险管理与金融稳定2.5 货币政策与中央银行2.5.1 货币政策的目标与工具 2.5.2 中央银行的作用与职责 2.5.3 货币政策的执行与评估 2.6 金融市场与金融创新2.6.1 金融市场的分类与功能2.6.2 金融创新与金融市场发展2.6.3 金融风险与金融监管三、教学评价和考核3.1 课堂表现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提问和回答问题,主动与同学和老师互动合作。
3.2 平时作业学生按时完成布置的作业,包括案例分析、论文写作等形式。
3.3 期中考试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原理和运作机制的掌握情况。
3.4 期末考试考查学生对整个课程内容的理解和综合运用能力。
四、参考教材4.1 主教材《货币银行学导论》4.2 辅助教材《货币金融学》《银行业务与管理》五、教学资源5.1 电子资源教学课件、相关文献和案例分析材料的电子版5.2 实践资源可利用实际银行机构、金融市场等资源进行实地考察和调研六、教学进度安排6.1 第一周:课程介绍与背景知识6.2 第二周:货币的概念与功能6.3 第三周:货币的价值和数量理论6.4 第四周:银行的职能与类型6.5 第五周:银行业务与风险管理6.6 第六周:货币政策与中央银行6.7 第七周:金融市场与金融创新6.8 第八周:综合复习与考试安排七、课程总结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货币银行学基本理论和实践运作的深入了解,提高学生的金融判断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
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大纲

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1.1 课程背景货币银行学是金融学领域的重要课程,旨在深入了解货币的产生、发行与流通,以及银行的角色和职能。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对货币银行系统的运作机制有着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理解。
1.2 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货币银行学的全面认知和专业能力,使他们能够:- 理解货币的本质和货币发展的历史背景;- 掌握货币供求关系和货币市场运作的基本原理;- 了解央行的职能和货币政策的制定方法;- 熟悉商业银行的运作模式和重要职能;- 理解货币政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并能够分析其影响。
二、课程内容和教学安排2.1 货币的概念和发展历史- 货币的本质和功能- 货币的发展和演变过程- 货币制度的比较和评价2.2 货币供求关系和货币市场- 货币的供给来源- 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 货币市场的基本原理和运作机制- 货币市场利率和利率体系2.3 央行与货币政策- 央行的职能和责任- 货币政策的目标和工具- 货币政策的制定过程和执行方法- 货币政策的效果评价2.4 商业银行的运作模式和职能- 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和经营活动- 存款业务和贷款业务- 资金调配和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的监管和监管机构2.5 货币政策与经济发展- 货币政策和经济增长的关系- 货币供应和通货膨胀的关系- 货币政策对经济周期的影响- 货币政策对国际经济的影响三、教学方法与评价方式3.1 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和实例分析等。
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案例的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2 评价方式评价方式将采用考试、作业和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进行。
通过考察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程度和能力的综合发展,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业水平。
四、参考教材和资源4.1 主要教材- 《货币银行学导论》- 《现代货币银行学》- 《货币银行学原理与实务》4.2 参考资料和资源- 学术期刊论文- 相关研究报告和调研材料- 央行政策文件和官方发布材料五、课程要求和考核标准5.1 课程要求学生必须完成所有的课程学习和作业,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
货币银行学教学大纲

《货币银行学》教学大纲一、总体要求:《货币银行学》是金融学专业的基础理论课,也是财经类各专业的核心专业基础课程之一。
1、教学目的:《货币银行学》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对货币银行方面的基本理论有较全面的理解和较深刻的认识,对货币、信用、银行、金融市场、国际金融、金融宏观调控等基本范畴有较系统的掌握。
使学生掌握观察和分析金融问题的正确方法,培养辨析金融理论和解决金融实际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在社会科学方面的素养,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
2、教学内容:《货币银行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它是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为基础,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和方法论,研究有关货币、信用、利率、银行等金融机构、金融市场运行、宏观金融调控等经济金融现象及其发展变化规律,同时介绍西方货币金融理论及国际金融的创新与发展。
3、教学方式:课堂讲授4、教学时数:建议51—54学时5、适用层次:本大纲适用于财经类本科各专业,金融学专业应全面执行,非金融学专业可略有删节(如带﹡号内容)。
二、各章内容: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教学目的]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和认识货币的起源、货币的本质及其发展、货币的职能,了解货币制度的历史演变进程。
[教学要点]1、货币的职能及其相互关系。
2、货币形态的发展。
3、货币制度及其发展演进。
[教学时数]计划学时:6[教学内容]第一节货币的起源与发展一、货币的起源二、货币形态的发展三、货币的本质第二节货币的职能一、价值尺度二、流通手段三、贮藏手段四、支付手段五、世界货币第三节货币制度一、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二、货币制度的演变三、人民币制度[复习思考题]1、货币在经济中的作用。
2、试用有关货币制度的知识对我国人民币制度具有的特点加以描述。
3、什么是“格雷欣法则”?它有什么启示?[参考书目]1、戴国强:《货币银行学》,上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7。
《货币银行学》教学大纲(2021修订版)

货币银行学教学大纲前言货币银行学课程是教育部指定高等院校金融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高等财经院校金融专业根底理论课。
货币银行学课程体系的建设与鼎新对提高金融专业根底理论课教学程度,提高学生金融理论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该课程充实反映国表里成熟的货币银行学教学及科研的新成果。
为使学生更好地掌握金融专业实务常识,构建与现代经济开展相适应的常识布局和能力布局,培养“宽口径〞、“厚根底〞、“重能力〞的经济办理专门人才,该课程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和更新,既赐顾帮衬货币银行学理论的脉络,又符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要求。
从而成立起既有明确研究对象,又有内在联系的独立完整的课程体系。
本课程修读对象为金融学科各专业的本科学生。
该课程旨在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从事金融理论与实务工作所必需的金融常识。
讲授内容共17章。
课程体系力求做到层层递进。
这种安排的目的是为了便于学生由浅入深,由通至精,全面理解课程内容。
本课程以我国现行有关法规为依据,借鉴国表里科研成果,考虑到金融专业的特点,注重根底理论研究和底子技能训练,重点内容是货币及货币理论、信用及信用东西、银行及银行业务、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货币政策及金融监管。
本课程的先导课程是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等根底课程。
货币银行学教学大纲目录教学内容 (1)第一章货币 (1)第二章货币制度 (2)第三章货币畅通 (3)第四章信用与信用东西 (4)第五章利息与利率 (4)第六章金融机构体系 (5)第七章商业银行 (6)第八章中央银行 (7)第九章金融市场 (8)第十章货币供应 (9)第十一章货币需求 (10)第十二章货币均衡 (11)第十三章通货膨胀与通货紧 (11)第十四章货币政策 (13)第十五章金融创新 (14)第十六章金融风险 (15)第十七章金融监管 (15)重点章节 (重要问题) (17)参考书目 (18)课时分配 (19)教学内容第一章货币教学要求:这一章,我们将从最一般的意义上来介绍有关货币的一些底子常识,包罗货币的发生、货币形式的演变、货币的定义、货币概念的开展及货币的本能机能和作用。
货币银行学教学大纲

《货币金融学》(或《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课程名称:货币银行学(或货币金融学)英文名称:MONEY AND BANKING课程性质:学分学时:授课对象:课程简介:本课程作为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货币和货币资金为对象,以金融工具、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为中心,揭示金融的发展规律、运行机制、制度安排等。
通过教学使学生对货币银行方面的基本理论有较全面的理解和较深刻的认识,对货币、信用、银行、金融市场、金融宏观调控等基本范畴有较系统的掌握。
掌握观察和分析金融问题的正确方法和解决金融实际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
选用教材:1.《货币金融学》,蒋先玲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年4月2.(美)弗雷德曼克·S ·米什金(Frederic S · Mishkin):货币金融学(第3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年5月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一、课程性质《货币金融学》是金融学专业的基础理论课,也是财经类各专业的核心专业基础课程之一。
它研究有关货币、信用、利率、银行等金融机构、金融市场运行、宏观金融调控等经济金融现象及其发展变化规律。
它是理解金融现象的入门课程。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货币金融学》的教学目的在于通过教学使学生对货币、银行、金融市场方面的基本理论有较全面的理解和较系统的认识,对货币、信用、银行、金融市场、金融宏观调控等基本范畴有较系统的掌握,并初步掌握观察和分析金融问题的正确方法和解决金融实际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
为达到上述目的,在大纲的实施中要求做到:1.作为一门基础性课程,重点介绍货币金融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基本观点。
要做到概念清晰、逻辑性强,条理清楚,使学生掌握该课程的基本体系和框架。
2.理论联系实践,注重教学知识对现实金融现象的解释性。
当代中国金融处在一个快速发展时期,许多案例都能运用本课程所学知识进行基本的解释,讲授中要突出现代金融发展的新问题以及对金融理论与方法的不断挑战与创新。
货币银行学教学大纲

货币银行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本门课程是为了介绍货币银行学的理论和实践知识而设立的。
课程内容包括货币系统的基本结构、货币政策的制定、商业银行的运作以及货币市场的运转等。
本课程将结合大量案例和数据分析,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课程所讲授的知识。
二、教学目标1.熟悉货币银行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2.掌握货币银行体系的基本框架结构;3.理解货币政策的制定与执行;4.理解商业银行的运作及其商业模式;5.了解货币市场的运作机制及其影响。
三、教学内容1.货币银行学基本概念和理论–货币的定义及其重要性–货币的职能和性质–货币的发展历史2.货币银行体系的基本框架结构–货币体系的组成部分与结构–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的组织架构和职能–监管机构的职能与作用3.货币政策的制定与执行–货币政策的定义和目标–货币政策工具及其作用–货币供应量的控制–货币政策的国内和国际影响4.商业银行的运作及其商业模式–商业银行运作的基本流程–存款和贷款的分类和特点–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与控制5.货币市场的运作机制及其影响–货币市场的组成和结构–货币市场的操作和交易方式–货币市场利率形成机制–货币市场对经济影响的分析四、教学方法1.讲授和阐述–在揭示主题的基础上,对课程内容加以讲解和说明2.提问和答疑–在讲授或讨论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提问,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记忆–学生也可以对课程内容进行提问,让老师解答3.讨论和分析–针对课程案例或问题,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析,加深理解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4.实践和应用–在课堂讲解和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课后读书笔记或案例分析,加深应用和理解五、考核方式1.课堂互动与点名(20%)2.期末论文(40%)3.期末考试(40%)六、教材及参考书目教材1.《货币银行学原理》,贾康著2.《货币银行学》,刘兆胜著参考书目1.《货币银行学》,吕建江著2.《货币银行学新编》,杨卫著3.《货币金融学》,曹东亚著以上是本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希望学生能够认真学习,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并学以致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忻州职业技术学院
《货币银行学》课教学大纲
二、课程的性质与任学
性质:《货币银行学》作为一门高职财务管理专业的职业能力支撑课程,它是高职财务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它的先修课程是《政治经济学》、《经济学基础》,要求学生有简单的政治经济方面的知识认识;它的后续课程是财务管理专业的各专业课程。
任务:通过《货币银行学》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较全面地认识金融在市场经济中的重要
地位和宏观调控中的重要作用;掌握金融的基本范畴和基本理论,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完
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学生通过了解并熟悉有关货币、信用、银行的一些最基本的业务知识以
及相关的方法和技能,达到能够读懂金融新闻,具备对当前金融政策的实施具备独立思考和
判断的技能,为学生将来从事的财经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目标
(一)能力目标
通过货币、信用、银行的基础理论知识系统学习,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实际应变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通用能力和跨专业思维能力训练;同时为以后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金融知识基础。
(二)素养目标
1、通过多种教学方式的训练具备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获取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学习和掌握新知识的能力。
2、通过课程拓展实践平台的训练具备创新创业能力和抗挫折能力。
(三)知识目标
1、为专业后续课程的学习提供专业知识支撑。
2、对货币、信用、银行的理解能力。
3、对热点金融新闻的理解判断分析能力。
4、通过对金融政策的理解和解读,具备一定的预测能力。
六、教学方法建议
1. 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有针对性地采取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
2. 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运用案例分析、分组讨论、角色扮演、启发引导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提高教学效果。
3. 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新技术、新工艺的发展趋势,贴近市场,采取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着眼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致力于培养学生对开发工作的兴趣,积极引导学生提升自身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水平。
七、教学评价
学期教学评价=过程评价50% + 阶段评价50%
过程评价:学生出勤;作业;课堂纪律;
阶段评价:期末笔试
八、其它说明
1、本课程依据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基础课课程教学基本要求》、《高职高专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高职高专教育专业课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制定。
2、本大纲为进行《货币银行学》教学指导性文件,大纲的基本要求是学习本课程应达到的最低要求。
撰写:卢俏生审阅:
教研室主任:教学系主任:胡永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