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计算器探索规律反思
2024年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案与反思第【1】篇〗设计说明1.开门见山,引入新课。
教学没有固定的形式,一节课如何开头也没有固定的方法。
由于教学对象不同、教学内容不同,开头也不会相同。
本节课直接拿出计算器,开门见山,明确这节课的学习任务是用计算器探索规律,使学生在新课开始就明确了学习目标,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性。
2.注重开展自主学习。
别人说十遍不如自己做一遍,学生亲手操作演示的东西,由于有切身实践,往往体会深刻,有助于激发悟性,增强思维力度。
缘于上述原因,在每个板块的活动中,都积极为学生主动尝试、交流、讨论等创造条件,为学生探索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索交流中发展思维,提高学习能力。
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交流、总结、应用的过程,层层深入,让学生感受到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乐趣,这样才会使课堂生动有趣。
此外还重视方法的总结,在学生会用规律写商后,让学生回顾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过程,并试着总结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方法。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PPT课件、计算器学生准备:计算器教学过程⊙开门见山,引入新课今天的新课,我们请来了一位特别的“朋友”(计算器),有了它,我们的计算既快捷又准确,它还有一个特殊的功能,就是帮助我们发现规律。
接下来我们就利用计算器一起来探索数学中的奥秘吧!(板书课题)设计意图:开门见山,直接导入,通过利用计算器的好处,让学生带着“特殊功能”这个疑问进入新课。
⊙合作探究,总结规律1.建立猜想。
出示例9中的前两题:1÷11 2÷11(1)使用计算器。
先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出1÷11的结果。
(2)根据结果猜想。
师:通过刚才的计算,我们已经得出1÷11=0.0909…,如果在这道除法算式中,除数11不变,被除数乘2,得到的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学生提出猜想:0.0909…×2=0.1818…,因为除数11不变,被除数1扩大到了原来的2倍,得到的商也应该扩大到原来的2倍。
2024年《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学反思(通用7篇)

2024年《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学反思(通用7篇)《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学反思篇1在教学《用计算器探索规律》一课时,学生的积极性极高,可能是他们可以乘机玩一玩他们认为非常神奇有趣的计算器吧!虽然这一现象使课堂看着充满激情,但在这激情的背后却让我陷入了几点思考之中。
1、计算器要“利用”到何种程度为宜。
我们借助计算器,将学生的思维从繁杂的计算中解脱出来,使学生更加关注规律的发现过程。
在猜想、枚举验证、应用规律的过程中,学生必然要经历大量的计算,其中也包括一些大数目的计算。
为了使学生摆脱这些繁杂的计算,让学生的思维集中于探索和发现规律上,教材也明确要求学生使用计算器来进行这些计算。
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体验探索数学规律的过程与方法,并使教学过程更多地侧重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这是计算器的作用所在。
但同学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计算器是用来帮助学生能较快较准地计算出大数目计算题的结果,在此基础上发现各种规律。
所以我认为计算器只是本节课的一种辅助工具,而非本课所学规律的重点。
我们不要把计算器神奇化,使得学生过分相信、依赖于计算器计算,这样只有害处且无益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数感的培养。
2、本课内容似乎略显单薄,时间尚余。
本课是教学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相应地发生变化的规律。
但是通过实践教学,我发现这个内容在一节课内进行教学和相应的应用练习,时间还有多余,学生也似乎还能学习的余力。
对此,教师可以有多种处理方式,比如增加练习,进而巩固知识;又如适当地补充学习内容:(1)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时积的变化;(2)两个因数都有变化时积的相应变化等等。
如果是从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方面考虑,我则偏向选择第二种处理方法。
当然,这是对学有余力的同学而言。
对于其他学生则可在今后的学习和练习中慢慢巩固。
我觉得这样做不但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和提高,还能有效地避免学生产生思维定势。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学反思篇2《用计算器探索规律》这一课时的教学,我们开始了借助计算器探索有趣的数字规律的趣味之旅。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学反思3篇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学反思3篇《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学反思2020-05-15《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学反思3篇引导语: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学反思篇 1 本课时主要引导学生借助计算器探索积的一些变化规律和商不变的规律,以及运用这些规律进行简便计算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整数乘、除法和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
因此,重点应放在对规律的探索方面,教学完本单元内容,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教学时要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发现探索规律,并且有独立思考的时间。
上课时有些思维敏捷的孩子会一下子发现规律,并脱口而出,于是,我就让这个学生来说说是怎么想的,给还处于懵懂的孩子一些提示,小结规律后,再通过学生自己写算式来验证发现的规律,这样就加深学生对规律的认识。
当然,对那些“聪明”孩子的上课习惯还是要加强培养。
2、将课堂延伸到课外,在上课前,先让学生在家里算一算例题,找找规律,这样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上课,提高课堂效率,也给学生留出了充足的时间发现规律。
3、克服思维惰性,加强估算能力的培养。
发现和总结出规律后,就可以进行简便计算,一些较难的两位数乘两位数可以很快得出答案,但有些孩子为了避免犯错,会回避用规律来进行计算,而是采用比较繁琐的列竖式。
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有两种原因,一种是课堂上对规律的感知还不够,要适当的给这部分孩子增加练习量,进一步感受规律,提高规律掌握的熟练度。
另一种是,怕粗心犯错,对于这部分孩子则可让他们算完后,进行估算,这样有利于他们养成自觉检查的好习惯,通过估算也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数感。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学反思篇2 借助计算器探究规律的目的是什么?仅仅是为了训练学生对键盘的熟悉程度吗?抑或是掌握计算的准确度?这节课应该怎样上?两节课的计算器教学已经结束,我却陷入了沉思。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小数除法》例10《用计算器探索规律》优秀教学设计和反思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小数除法》例10《用计算器探索规律》优秀教学设计和
反思
教材分析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感受发现规律的乐趣,同时体会计算器的工具性作用。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经基本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但是还并不完全认识计算器在学习、生活中的工具性作用,所以教学中还要让学生进一步加深认识;在数学计算过程中,学生已有一定的通过计算结果寻找计算规律的经验,通过进一步探讨,体会发现规律是学习捷径,感受其中的乐趣。
2
3
2
快乐。
教后记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学反思

教后记《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学反思要使学生感悟小学数学中蕴含的丰富美,有效的方法是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的发生、发展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探索过程。
“数学是美的王国”。
本课教学中,我让学生从一组组有趣的算式中寻找出了一个个固定不变的规律,即美的存在,感悟到数学的“统一美”,“12345679×9=12345679×18=”这组等式中,学生会发现积里的数字都相同,感悟到数学的“数字美”,接着根据已发现的规律,让学生写出符合规律的等式,感悟到数学的“神奇美”,数学规律被发现、被理解,这个过程本身也会令学生兴奋和满足,引起审美喜悦。
课上学生还能体验到整个教学过程的和谐美。
小升初数学模拟试卷一、选择题1.一块正方形木板,一边截去15厘米,另一边截去10厘米,剩下的木板比原来面积减少1750平方厘米,那么原来正方形木板边长是()厘米。
A.75 B.74 C.76 D.772.用一个高是30厘米的圆锥体容器装满水,倒入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容器中,水的高度是()厘米.A.10 B.90 C.203.15.9-(5.9+6)=()A.4 B.13.7 C.0.44 D.264.用长12cm,宽9cm的长方形纸拼成正方形,最少要用这种长方形纸()张。
A.8 B.6 C.24 D.125.若a是非零自然数,下列算式中的计算结果最大的是()。
A.a÷B.a×C.a÷D.÷a6.下面各比中,()能与∶组成比例。
A.∶B.5∶7C.7∶5D.0.7∶0.57.一个钟表的分针长10cm,从2时走到4时,分针的顶点走过了()cm。
(π取3.14)A.3.14 B.125.6 C.314 D.6288.在一个正方形里画一个最大的圆,这个圆的周长是这个正方形周长的( )A.B.C.D.9.2019年新学期伊始,某校举行“学国粹·读国学”的读书活动,小明有4本不同的国学经典书和3本不同的成语故事书,准备各选一本和同学分享,有()种不同的分享方法。
教后记《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学反思(含试卷)

教后记《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学反思要使学生感悟小学数学中蕴含的丰富美,有效的方法是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的发生、发展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探索过程。
“数学是美的王国”。
本课教学中,我让学生从一组组有趣的算式中寻找出了一个个固定不变的规律,即美的存在,感悟到数学的“统一美”,“12345679×9=12345679×18=”这组等式中,学生会发现积里的数字都相同,感悟到数学的“数字美”,接着根据已发现的规律,让学生写出符合规律的等式,感悟到数学的“神奇美”,数学规律被发现、被理解,这个过程本身也会令学生兴奋和满足,引起审美喜悦。
课上学生还能体验到整个教学过程的和谐美。
小升初数学模拟试卷一、选择题1.如果三个连续自然数的和是45,那么紧接它们后面的三个连续自然数的和是()。
A.46 B.48 C.542.两张纸条从信封里露出同样长的一部分,A纸条露出了,B纸条露出了,那么()A.A与B一样长B.A比B长C.B比A长D.无法比较3.下面三组直线,()组的两条线互相垂直。
A.B.C.4.小冬今年12岁,妈妈说:“现在我的年龄是你的3倍,()年后我的年龄是你的2倍。
”A.10 B.8 C.12 D.115.一个长方形,它的宽度是12米,比长短,这个长方形的长是()A.10米B.3米C.48米D.16米6.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3100吨=3%吨B.长方形的周长与长宽的和不成比例C.柑比梨多20%,梨就比柑少16D.圆的周长总是它直径的3.14倍7.用一根56分米长的铁丝,正好可以焊成长5分米,宽3分米,高()分米的长方体框架.A.6 B.7 C.8 D.98.下图的周长是(单位:厘米)()A.130厘米B.40厘米C.32厘米D.12厘米9.王华看一本英文书,第一次看了全书的,第二次比第一次多看40页,已知前两次共看了310页,这本英文书一共有()A.801页B.810 C.270页D.108页10.一个正方形的边长增加10%,则这个正方形的面积增加()A.10% B.20% C.21% D.24%二、填空题11.一杯240克的盐水含盐15克,盐水的含盐率是________;要使含盐率为10%,在240克盐水中加入盐________克。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教学反思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教学反思在数学教学中,探索规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通过探索规律,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而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计算器是一个非常有用的工具。
本文将从教学实践的角度,探讨如何利用计算器探索规律,以及如何将计算器融入到数学教学中。
一、计算器在探索规律中的作用计算器是一种非常方便的工具,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地进行计算,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探索规律。
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计算器可以帮助学生验证猜想,发现规律,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例如,在学习等差数列的时候,我们可以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出前几项的值,然后观察这些值之间的关系,看看它们是否满足等差数列的定义。
如果满足,我们就可以让学生猜测出这个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然后用计算器验证一下。
通过这样的探索,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同时也可以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如何将计算器融入到数学教学中在将计算器融入到数学教学中时,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让学生自己操作计算器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我们应该让学生自己操作计算器,让他们亲自体验计算器的作用。
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计算器的功能,同时也可以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2. 引导学生思考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思考,让他们自己发现规律。
我们可以给学生一些提示,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这样可以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3. 结合实际问题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结合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
例如,在学习函数的时候,我们可以让学生用计算器画出函数的图像,然后让他们分析这个函数的性质,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函数的概念。
三、教学实践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我经常使用计算器来探索规律。
例如,在学习三角函数的时候,我会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出一些特殊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值,然后让他们观察这些值之间的关系,看看它们是否满足三角函数的定义。
如果满足,我就会让学生猜测出这个三角函数的周期、对称轴等性质,然后用计算器验证一下。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学设计与反思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学内容:P29例10及做一做和练习五第7、8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用计算器探索计算规律,能应用探索出的规律进行小数乘除法的计算。
2、培养学生的观察、对比和分析能力。
3、让学生感受发现规律的乐趣,同事体会计算器的作用。
教学重点能用计算器探索计算规律,并能应用探索出的规律进行一些小数乘除法的计教学难点发现商的规律。
第一步课前准备计算器第二步教学实施复习导入2、师:昨天我们学习了循环小数,知道两个数的商有些是有限小数,有些是循环小数。
比一比,看谁能很快知道下面这些除法算式的商是不是循环小数。
板书:1.59÷17= 19.89÷5.2=学生反馈。
3、教师小结:当我们遇到较麻烦的数学计算的时候,可以使用计算器。
导入课题,揭题。
二、自主探究1、用计算器计算。
1÷11 = 提问:你看到这些题有什么想法?2 ÷11 = 学生:计算太麻烦,用计算器算又准又快。
3 ÷11 = 老师:尊重你们意见,可以使用计算器,但要求计算后4 ÷11 = 观察结果,找出其中的规律。
5 ÷11 =观察发现规律。
1÷11 = 0.0909 ……2 ÷11 = 0.1818 ……3 ÷11 = 0.2727 ……(1)自己观察。
独立发现。
4 ÷11 = 0.3636 ……(2)小组交流、互相借鉴5 ÷11 =0.4545 ……(3)全班交流。
教师结合学生的发现,板书规律商的规律是:都是循环小数,且循环节都是被除数的9倍。
引导学生观察。
1÷11= 0.0909 ……的循环节是09;2 ÷11 = 0.1818 ……的循环节是18;3 ÷11 = 0.2727 ……的循环节是27;根据这一规律,不计算,你们能直接写出下面几题的商吗?用规律写商。
6÷11 =7÷11=8÷11 =9÷11 =学生运用发现的规律写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学反思
一、有效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达到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
而不动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
”在探索规律这一环节中,我设计的探索题,激发了强烈的探索兴趣和能力。
学生不自觉地就进入了新规律套所的状态中,发现新的规律也成为学生的主题需要,学生由被动地接受者、参与者成为主动地创造者、主体者,而我的角色更符合顾问,适当的时机引领寻声的探索走向深入、持久、有效。
二、高效教学
适时引入计算器。
在探索规律时,有的计算过程比较复杂,这时引入计算器省时又精确,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感受到计算器的作用和优势,同时培养了学生灵活选择计算方法和工具的意识。
整节课自始自终,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
通过让学生试算、观察、比较、讨论等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让学生全面参与新规律的发现过程。
而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可使学习内容在大脑建立多层次、多网络联系,利于学生理解记忆,也能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教学学习变成学生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发展和提升的过程,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
三、魅力教学
要使学生感悟小学数学中蕴涵的丰富美,有效的方法是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的发生、发展过程,让学生亲生经历知识的探索过程。
“数学是美的王国”。
本课教学中,让学生从一组组有趣的算式中寻找出了一个个固定不变的规律,即美的存在,感悟到数学的“统一美”,接着根据已发现的规律,让学生写出符合规律的等式,感悟到数学的“神奇美”,数学规律被发现、被理解,这个过程本身也会令学会兴奋和满足,引起审美喜悦。
课上学生还能体验到整个教学过程的和谐美。
总之,努力使学生在充满美的氛围中津津有味地品尝老师精心制作的美的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