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印楝素稳定性的因素和一些解决方法

合集下载

印楝素在不同溶剂中的稳定性

印楝素在不同溶剂中的稳定性
[2] 吴德生. 新农药2-苯甲酰-1,3-二噻戊烷的毒性[J]. 四川 医学院学报, 1984, 15(4): 318-320
[3] 陈洪超, 龚筱群, 罗娟, 等. 2-水杨酰亚酰基-1,3-二硫杂 环戊烷的合成研究[J]. 有机化学, 2000, 20(5): 833-835
[4] 陈洪超, 蒲剑, 王宇, 等. 丙酮酸缩肼叉-1,3-二噻戊烷的 合成[J]. 农药, 2000, 39(2): 18-20
4 结果与讨论
在目标物的合成过程中,反应体系的 p H 值应控 制在弱碱性条件下,p H 值太高,副产物多,而 p H 值 太低,反应速度慢且产率不高。二硫化碳与对羟基苯 甲酰肼的摩尔比应大于 1 ;乙醇的量不可太少,否则
[1] 何明, 张成琬, 罗显芝. 新杀菌剂叶枯灵防治水稻白叶枯 病研究[J]. 植物保护学报, 1990, 17(1): 33-35
表 1 样品对不同细菌的杀菌、抑菌结果
高,因为二硫化碳易挥发;反应时间太长也会使目标 物分解和氧化,从而使收率降低。
最后抽滤,要尽可能抽干。因为有水存在,产品
易水解生成 2- 亚肼基 -1,3- 二硫杂环戊烷而变臭,此
时若有光照射,目标物易被氧化成为一种醌式结构
和毒性更大的亚砜结)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优良 的植物源杀虫活性物质,试验表明它对 4 0 0 余种昆虫 具有不同的生物活性[ 1 , 2 ] ,几乎对所有的农业害虫有 效并且不易产生抗性,不杀伤天敌,不污染环境,是 理想的绿色农药[3] 。但是印楝素的稳定性很差,在遇 水、受热或光照后会迅速降解[4] ,直到目前仍然是印 楝素制剂的加工和使用过程中一个急待解决的难题 [ 5 ]。为了进一步推广使用这种优秀的生物农药,本文 对印楝素在不同溶剂中的稳定性进行了研究,为研 制稳定的印楝素制剂提供了依据。

研究影响药物制剂稳定性因素及提高方法

研究影响药物制剂稳定性因素及提高方法

研究影响药物制剂稳定性因素及提高方法
药物制剂的稳定性是指在一定的储存条件下,药物制剂的质量和有效性能保持稳定的程度。

药物制剂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很多,为了提高药物制剂的稳定性,需要在制剂的研究和开发过程中考虑这些因素,并采取相应的方法进行优化。

药物本身的性质是影响药物制剂稳定性的关键因素之一。

药物的化学结构、溶解度、挥发性、氧化敏感性等特性会直接影响药物的稳定性。

一些药物可能会因为化学反应而分解,导致药物的有效性下降或者产生有害物质。

在制剂的设计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药物的化学性质,并针对性地选择适当的包封剂、添加剂等。

也可以通过改变制剂的pH值、温度等因素来控制药物的分解反应,提高药物的稳定性。

制剂中的其他成分也会对药物稳定性产生影响。

常见的辅料如溶剂、吸湿剂、抗氧化剂、紫外吸收剂等,都可能对药物的稳定性产生一定的影响。

在制剂的配方中选择合适的辅料,并控制其用量,可以有效提高药物制剂的稳定性。

制剂的储存条件也是影响药物稳定性的重要因素。

药物制剂储存在高温、高湿度、强光照射等条件下会加速药物的降解反应。

在制剂的包装、储存和运输过程中,需要选择适当的包装材料和储存环境,保持药物制剂的稳定性。

制剂的研究和开发中也需要考虑一些特殊情况,如制剂与其他药物的相容性、制剂的生物利用度等。

相容性问题可能导致制剂的物理相变或者药物的分解反应,从而影响药物的稳定性。

生物利用度是指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程度,对药物的稳定性和疗效密切相关。

在制剂的研发中,需要考虑到这些因素,并寻找相应的方法进行改善。

印楝素的研究进展

印楝素的研究进展

印楝素的研究进展吴琼梅(福建农林大学应用生态研究所福建福州350002)摘要:印楝是一种常绿乔木植物,它含有杀虫活性成分印楝素。

利用印楝素可制备成无公害生物农药单剂或者复配剂应用于农业生产。

本文从印楝素的提取方法,印楝素的稳定性,印楝素的测定方法以及印楝素的作用机理等方面综述了印楝素的研究进展。

为深入研究印楝素的理化特性和作用效果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印楝素提取稳定性测定作用机理印楝提取物能制备无公害生物农药。

我国现已开发出印楝素,据测定,其能杀死阿米巴、真菌、细菌、昆虫、线虫等,还可防治蝗虫、蚜虫等8目200余种农林、仓储、卫生害虫。

这项成果不仅有力地促进了中国无公害生物农药的研究、开发和生产,而且通过种植印楝还将有助于生态环境恶劣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民脱贫致富,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本文从印楝素的提取方法,印楝素的稳定性,印楝素的测定方法以及印楝素的作用机理研究方面作了综述,旨在展望印楝素的研究趋势。

1 印楝素提取方法印楝素的研究,首要的任务是从印楝植物中提取印楝素,只有获得优良的提取方法,才能达到充分利用印楝素的基本目的,才能有效地促进印楝植物的综合开发利用。

段琼芬等[1]利用微波法、超声波法、快速萃取法和常规浸提法,考察印楝粗提物及印楝素的提取率。

研究发现,粗提物的提取率依次为 5.86%、6.36%、6.86%、3.80%,用高压液相法定量测定前3 种印楝素的质量分数,计算提取率依次为0.54%、0.55%、0.48%。

同时验证,快速萃取法是一种提取率与微波法相当的简单易行的方法。

印楝素A 是印楝素中含量最高的,其次是印楝素B。

赵淑英等[2]利用超临界CO2萃取印楝素,通过考察萃取压力、萃取温度、CO2的流量、提携剂的种类以及料液比等因素对萃取产率的影响,发现较适宜的萃取条件为:萃取温度为32℃,萃取压力为32MPa,CO2流量为10kg·h-1,较佳提携剂为甲醇,料液比为1∶3。

研究影响药物制剂稳定性因素及提高方法

研究影响药物制剂稳定性因素及提高方法

研究影响药物制剂稳定性因素及提高方法药物制剂是由药物和其他辅助成分组成的制剂,经过配制、加工和包装制成。

稳定性是药物制剂的一个重要性质,它对制剂的质量、疗效和安全性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由于药物制剂稳定性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需要深入研究稳定性影响因素及提高方法。

1. 氧化作用:氧化作用是药物制剂稳定性的主要破坏因素之一。

氧化的主要表现是药品质量和分子结构改变,药品颜色和气味变异。

氧化反应常常与温度、光照、湿度或氧气接触等因素有关。

2. 湿度:药物制剂的稳定性与湿度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湿度对制剂的含水量和水解反应的速率有着重大影响。

特别是在高湿度的条件下,水解反应的速率更快,从而造成药品质量损失。

3. 光照:光照是一种能够造成药物制剂质量损失的危险因素。

光照可以破坏制剂中灵敏的成分,使其分解、变质和失活。

某些药物,如维生素和植物提取物,更容易受到光照带来的损害。

4. pH值变化:pH值的变化是一种常见的影响制剂稳定性的因素之一。

药物制剂的稳定性通常与pH值的变化有关,特别是含有酸碱指示剂的药物,其pH值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制剂的稳定性。

5. 温度:温度是另一种对药物制剂稳定性有着深刻影响的因素。

当药物制剂暴露在过高或过低的温度下时,制剂中的成分可能发生分解、变质、失活或氧化等反应,从而增加制剂的差错率。

6. 包装:制剂的包装对药物制剂的质量起到了很大的影响,包括保护药品不受外部环境有害因素的影响,保证药品质量在一定时间内不发生质量问题。

1. 加工工艺优化:加工工艺优化是提高药物制剂稳定性的有效手段。

优化加工工艺可以使制剂中成分的含量更加一致,并将制剂中的所有成分充分混合,从而降低制剂发生不均相反应的风险。

2. 改变包装材料:包装材料对药物制剂稳定性影响很大,可通过改变包装材料的品质和种类来降低对制剂的影响。

3. 控制储存条件:储存条件对药物制剂的稳定性影响非常显著。

为保证制剂达到最佳的稳定性,需要在合适的温度、湿度下储存。

苦楝果实中川楝素粗提物稳定性研究

苦楝果实中川楝素粗提物稳定性研究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b i c a c i d a n d m e t a l i o n s . T h e t o o s e n d a n i n c ud r e e x t r a c t w a s t r e a t e d w i t h d i f f e r e n t s o l v e n t s( m e t h a n o l , e t h a n o l , d i m — e t h y l s u l o f x i d e,t h e mi x t u r e o f x y l e n e a n d m e t h a n o 1 ) , d i f f e r e n t t e m p e r a t u r e s(一 4 ℃, 4 ℃, 2 0  ̄ C, 4 0 ℃, 6 0 ℃ a n d 8 0  ̄ C) , d i f f e r e n t p H v a l u e s( 2 , 4, 6 , 8 ,1 0 ) ,u l t r a v i o l e t r a y o f 2 5 3 n m a n d d a r k , a d d i n g a s c o r b i c a c i d a n d d i f f e r e n t me t a l i o n s( K ,N a ,C a ¨ ,Mg ¨ ,A l ¨ ,F e ¨) ,t h e n ,t h e t o o s e n d a n i n c o n t e n t s w e r e d e t e r mi n e d
The St a bi l i t y o f To o s e nd a ni n Cr u de Ex t r a c t f r o m
Me l i a a z e d a r a c h Fr ui t

印楝种仁中印楝素含量的变异_程金焕

印楝种仁中印楝素含量的变异_程金焕
摘 要: 通过多组对比试验得出结论: 同株印楝的印楝素 A、印楝素 B含量年际间差异显著, 印楝素 (A + B)含量差异不显 著; 嫁接株与母株间印楝素含量差异显著, 同一无性系的不同嫁接株间印楝素含量差异 不显著; 印楝素 A 含量随 储藏时间的 延长而降低, 印楝素 B含量随储藏时间延长而先增加后降低; 花期对植株施 肥会降低印楝素含量; 果实采摘后 5~ 10 d脱洗 时, 种仁内印楝素含量最高; 脱洗后种子日照 10~ 20 d时, 印楝素含量最高。
2 结果与分析
2. 1 同株印楝不同年份间印楝素含量的变异 样品来 源于 2004、2005年在元阳和元谋两县所选优树, 对连续 3 年和连续 4年的测定结果分别作单因子方差分析, 所得 结果如表 1。连续 4年和连续 3年测定结果均显示: 印楝 素 A 含量年际间差异显著, 印楝素 B 含量年际间变化极 显著, 而印楝素 ( A + B )含量差异不显著。即印楝素 A、B 含量年际间稳定性较差, 印楝素 ( A + B )含量年际间较稳 定, 这主要是因为, 多数样品印楝素 A 含量高时印楝素 B 含量低, 而印楝素 A 含量低时印楝素 B 含量高。所有样 品的结果均显示, 优树的印楝素 ( A + B )含量都高于印楝 人工林的平均值。
, 最冷月均温 18 , 年降雨量 815 mm, 海拔 260 m。 1. 1. 2 印楝植株和种子 本试验所用印楝植株是资源 昆虫所印楝课题组于 2005年优树改造的无性系植株, 印 楝种子是由资源昆虫所印楝课题组分别在云南省元阳县 和元谋县两地所选优树和无性系植株上采得。 1. 1. 3 仪器和设备 枝剪、遮荫网、ZF - 2型照度计、尿 素 (云南天化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过磷酸钙 ( 云南金星 化工有限公司 )、硫酸钾镁 ( 青海中信国安科技发展有限 公司 )、采土样的工具、印楝 素含量测定 所需仪器和药 品等。 1. 1. 4 统计软件 数据的统计分析用 SPSS进行。 1. 2 试验方法 1. 2. 1 印楝素含量的测定 印楝素含量的测定由绿金 生物 科 技 有 限 责 任 公 司 完 成, 采 用 高 效 液 相 色 谱 ( H PLC )法测定印楝素 A、B 含量。

有机膨润土对印楝素的缓释和稳定作用

有机膨润土对印楝素的缓释和稳定作用

摘要:采用有机膨润土做载体以延缓印楝素的释放,提高其在水中和光照下的稳定性。 印楝素A ( A z a -A ) 的 水解和光降解过程可以用一级反应动力学描述,其半衰期分别为67.5、5.35 h。 有机膨润土能够降低印楝素A在 水中的释放速率,且膨润土改性时有机阳离子用量越多,印楝素A 释放越慢。 有机膨润土做载体可以提高印 楝素A在水中的稳定性,并可将其光降解半衰期延长到6 . 9 4 h。 关 键 词 :印 楝 素 ;膨 润 土 ;缓 释 ;稳 定 性 中图分类号:TQ45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0413(2009)01-0027-04
鉴于生物农药印楝素良好的发展前景,研究选用合适 的载体制备印楝素制剂以提高印楝素的利用效率和稳定性 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采用有机膨润土做载体制备印楝 素制剂,研究有机膨润土对印楝素的缓释效果,并通过水 解和光降解实验研究有机膨润土对印楝素稳定性的影响。
1 实验部分
1.1 印楝素的提取与分析
取印楝种子50 g,去皮、粉碎。 将得到的印楝种仁粉
Slowing the Release and Stabilization of Azadirachtin-A
by Organic Bentonites
LI Jian-fa1, TAN Wei-hong2, LU Jin-hong1, LI Yi-min1
(1.Department of Chemistry, Shaoxing College of Arts and Science, Shaoxing 312000, Zhejiang, China; 2.Institute of Chemical Industry of Forest Products, Chinese Academy of Forestry, Nanjing 210054, China)

影响印楝素稳定性的因素和一些解决方法

影响印楝素稳定性的因素和一些解决方法

影响印楝素稳定性的因素和一些解决方法
林靖凌;彭黎旭
【期刊名称】《热带农业科学》
【年(卷),期】2006(26)5
【摘要】印楝素是世界上公认最有潜力的杀虫植物,但由于稳定性差,成为推广使用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文章综述了影响楝素稳定性的主要原因及一些解决方法.【总页数】4页(P71-74)
【作者】林靖凌;彭黎旭
【作者单位】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分析测试中心,海口市,571101;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分析测试中心,海口市,5711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94
【相关文献】
1.影响银幕参数测量的一些因素及解决方法 [J], 李娜
2.影响印楝素稳定性及其含量的主要因素 [J], 王瑞波;刘新龙;张燕平
3.影响有人段串,杂音防卫度的一些因素及解决方法 [J], 潘绍询
4.影响药物制剂稳定性因素及其解决方法 [J], 余艳;杨丹
5.影响药物制剂稳定性因素及其解决方法 [J], 吴珍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影响印楝素稳定的因素 1.1 光照
由于印楝素高度感光, 因而会在阳光下逐渐失 去活性。如光照下, 丙酮溶液中印楝素的活性会在 7 d 后减 少 50%, 16 d 后 减 少 100%[11]。 紫 外 线 会 加 速印楝素的分解[12]。如, Aza-A 在阳光下的半衰期 是 3.98 d, 在叶子表面为 2.47 d, 而在紫外灯下只
虽然印楝油里的活性成分含量很低, 但它可促 进 Aza-A 活性, 帮助 Aza-A 穿透表皮[28]; 此外, 印 楝油具 有乳化作用 , 能 改 善 印 楝 素 的 稳 定 性[29, 23]。 在 54 ℃下热贮 7 d, 在甲醇抽提物和甲醇抽提物+ 印楝油(9∶1 的体积比)中, 印楝素 A 的降解率分别为 29.65% 和 12.76%, 可 看出 印 楝 油 对 Aza-A 有 较 好 的 保 护 效 果 [17]。 2.4 从结构上增加稳定性
比较 Aza-A 和 Aza-B 的化学结构, 不同之处仅 在于丁烯酯部分的位置发生了变化, 以及环氧结构 上 -OH 和 -H 的 不 同 。Aza-A 的 拒 食 活 性 明 显 高 于 Aza-B, 然 而 Aza-B 的 稳 定 性 高 于 Aza-A[30]。 因 此 认为, 通过化学方法改变印楝素的结构, 可改善其 稳定性。 2.4.1 加氢
① 收 稿 日期 : 2006-04-29
பைடு நூலகம்责任编辑/ 曾莉娟
http://rdnk.chinajournal.net.cn/ E-mail: rdnk@chinajournal.net.cn
② 通 讯 作者 。E-mail: penglixu@hotmail.com。单 位 地址 : 海 口 市龙 华 区 学院 路 4 号 。
印 楝 素 (Azadirachtin, Aza) 是 印 楝 (Azadirachta indica A. de Jussieu=Melia azadirachta Linnaeus)的 抽提物, 对昆虫有很好的综合防治效果, 印楝制剂 可防治的害虫种类超过 250 种[1]。印楝素易从印楝 种子中获得[2], 它对哺乳动物、非靶标生物 的影响 小[1,3,4], 能在环境中彻底降解, 无残留, 进入河流 后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不大[5]。因此, 印楝素被认为 是适合于商品化开发的植物杀虫资源。
弱酸性条件 下, 印楝素比 较稳 定 ; pH 值 4 左 右, 印楝素最稳定[15]; 强酸或碱性条件下, 印楝素 分 解 快[17]。 1.4 溶剂
由于印楝素分子结构中含有不饱和键, 易发生 质子转移反应, 因此, 溶剂的性质对于印楝素的稳 定性至关重要。低温下, 溶剂对印楝素稳定性影响 不大; 高温下, 印楝素的稳定性随溶剂的极性增加 而 减 弱[17]。
2 提高印楝素稳定的方法 2.1 稳定剂
稳定剂不影响印楝素活性物质本身的特性, 而 是通过改变或调节稳定剂浓度来增加其稳定性。 2.1.1 光稳定剂
光 稳 定 剂 对 氨 基 苯 甲 酸 、2,4- 二 羟 基 苯 酮 、4, 4- 二 羟 基 苯 酮 和 水 杨 酸 苯 酯 ( 摩 尔 比 1 ∶1) 对 提 高 Aza-A 的耐光性作用明显[22]。无论在阳光下还是紫 - 72 -
通过加氢, 减少不饱和键, 可增加印楝素的稳 定性[31]。在 Aza-A 的 C22~23 双键上 加 氢 , 有 助 于 提 高 Aza-A 的稳定性[32]。 2.4.2 水解
林靖凌 等 影响印楝素稳定性的因素和一些解决方法
将 Aza-A 的 C12 位上 -COOCH3 水解为 -COOH, 酯 基团转化为酸后, 增强了衍生物的极性和水溶性, 提高了衍生物在水中的稳定性[33], 但由于 Aza-A 含 有 4 个酯键, 水解反应难以控制, 很容易对其它 3 个酯键产生影响, 从而对生物活性产生较大影响。
印楝素是一类高度氧化的柠檬素, 带有许多相 似的官能团。以 Aza-A 为例, 其化学结构中含有 3 个双键, 4 个酯键, 此外还有烯醚、环氧等不稳定 基团。因此, 在环境中易分解。印楝种子提取物在 田间应用 5~8 d 后, 印楝素会全部分解[9]。且由于
图 1 印楝素 A 的化学结构
拒食剂对作用靶标不具累积作用[10], 因此, 保持印 楝活性成分的稳定性, 仍是印楝加工过程中的一个 关键问题。
印楝素在各种溶剂中的稳定性为: 二甲苯-乙 腈 (2∶1)≈ 二 甲 苯- 乙 酸 乙 酯(2∶1)> 二 甲 亚 砜 > 乙 腈> 乙 酸 乙 酯> 丙 酮>甲 醇>乙 醇> 水[17, 19, 20]。 1.5 其他因素
黄曲霉[19]、土壤 中微生物的 活动[16]、金 属 离 子 的存在[21], 均会加快印楝素的降解。
水分是导致印楝素降解的一个重要原因。种子 加热时或在纯固体状态下, 印楝素相对稳定, 但加 热印楝素的水溶液(或甲醇溶液), 印楝素会很快被破 坏或改变[14]。水属于质子 溶剂, 自身 离解程度大 , 因此, 印楝素在水中的稳定性最差, 溶液中水分含 量越高, 印楝素分解越快[18]。为了提高印楝制剂的 稳定性, 在生产过程中要尽可能地除去水分。
2006 年 10 月 Oct. 2006
热带农业科学 CHINESE JOURNAL OF TROPICAL AGRICULTURE
第 26 卷第 5 期 Vol.26, No.5
影响印楝素稳定性的因素和一些解决方法①
林靖凌 彭黎旭②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分析测试中心 海口市 571101)
摘 要 印楝素是世界上公认最有潜力的杀虫植物, 但由于稳定性差, 成为推广使用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文 章综述了影响楝素稳定性的主要原因及一些解决方法。 关键词 印楝素 ; 稳定性 ; 解决方法 分类号 Q946
印楝素提取物中杀虫活性较强的是四环三萜类 化合物, 其中活性最高的是印楝素的 11 种异构体 及 其 衍 生 物[6]: Aza-A 至 Aza-G, 另 外 还 有 3 种 主 要的杀 虫活性成分— ——苦味素 Salannin、Nimbin、 Gedunin, 它们也是四环三萜类化合物[7,8]。印楝素 A 的化学结构见图 1。
环 氧 化 豆 油 、β-胡 罗 卜 素 、环 氧 氯 丙 烷 和 Vc 均有抑制印楝素热分解的作用, 其中环氧化豆油的 抑制作用最强, 其它的依次减弱[17,19]。
此外, 金属螯合剂组合植酸+柠檬酸添加剂有 助 提 高 稳 定 性[25]。 2.2 表面活性剂的选择
表面活性剂的存在会影响有效成分对紫外光的 吸收;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对印 楝素稳定性 的不利影响 较小。如 Emulsol-N-30 型 的 表 面 活 性 剂 可 提 高 印 楝 素 的 半 衰 期 [26]; Tween-20、TX-10 和 CH400 不影响或 有利于印楝 素 的光稳定; Tween-80、Span-80、CH100 则加速印楝 素 的 光 降 解 [27]。 2.3 添加印楝油
外光下 , 8-羟基 喹啉和 3-丁基 对苯二酚 都 可 延 缓 Aza-A 的降解; 3-丁基间甲酚只在阳光下有保护作 用[13]; 蒽醌不仅能增加印楝素对光的稳定性, 还能 阻止由温度和水解作用引起的分解反应[23]; 天然化 合 物 中 卵 磷 酯[24]和 不 饱 和 脂 肪 酸 也 可 一 定 程 度 降 低 印楝素的光分解。 2.1.2 热稳定剂
就目前的研究来看, 从结构上增加印楝素的稳 定性, 虽然对印楝素的生物活性没有构成质的改 变, 但有所下降。
3 结语 随着人类对食品安全和环境污染的日益关注,
植物源农药印楝素作为较好的拒食剂, 具有广阔的 发展前景。有研究表明, 印楝水提物处理过的食品 或是以残渣作为饲料对哺乳动物是很安全的。印楝 杀 虫 剂 的 毒 性 可 能 来 自 于 提 取 时 所 用 的 物 质[34]。 既 要提高印楝素的稳定性, 又要保持原有活性及作为 天然植物源农药的优势, 未来的研究还很艰巨。
参考文献 1 Schmutterer H. Properties and potential of natural
pesticides from the neem tree, Azadirachta indica. Annual Review of Entomology, 1990, 35: 271~297 2 Maramorosch Karl, Starkey Robert L. The neem tree. Appropriate Technology, 2003, 30(3): 49 3 Boeke Sara J, Boersma Marelle G, Alink Gerrit M, et al. Safety evaluation of neem (Azadirachta indica) derived pesticides. 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 2004, 94(1): 25~41 4 张志祥, 程东美, 田永清, 等. 印楝、印楝杀虫剂与生 态环境. 科技导报, 2004(2): 56~59 5 Hoelmer K A, Osborne L S, Yokomu R K. Effects of neem extracts on beneficial insects in greenhouse culture. In: Locke J C, Lawson R H. Proceedings of a Workshop on Neem's Potential in Pest Management Programs. USDA-ARS, Beltsville, MD, ARS-86, 1990. 100~105 6 彭黎旭, 冯信平, 吴莉宇. 印楝杀虫活性物质的结构分 析和分离提取方法. 热带农业科学, 2001(6): 78~83 7 Siddiqui Salimuzzaman, Siddiqui Bina S, Faizi Sha- heen, et al. Tetracyclic triterpenoids and their derivatives from Azadirachta indica. Journal of Natu- ral Products, 1988, 51(1): 30~43 8 Sidhu Om P, Kumar Vishal, Behl Hari M. Variability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