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4课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学案人民版必修2
中国经济史专项复习

专题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 展
(一)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 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意义 (二)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特点、影响因素 (三)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 民族资产阶级的地位、特点和作用 启示
近代中国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1)诞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洋务运动 (2)初步发展:甲午战后,清政府放宽政策 商品输出→资本输出,“实业救国”,“南张北周” (3)第一个高潮:甲午战后至一战爆发 (4)黄金时期:一战期间 (5)继续发展:国民党统治前期 (6)风雨飘摇:国民党统治后期,抗战和内战 (7)有所恢复: (1949~1952) 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的恢复 (8)和平改造:“三大改造”,公私合营,和平赎买
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 索
(一)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过渡时期总路线,三次历史巨变 《论十大关系》,中共八大 “左”倾错误,八字方针,经验与教训 (二)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工作重点的转移,农村体制改革 对外开发格局 (三)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三个有利于”,社会主义的本质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一)表现: (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2)交通和通信工具的变化 (3)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二)规律与影响 创新优化P39
中国经济史专项复习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主导) 制度与政策,特点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经营形态,发展特点 (三)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市”的发展、地位、特点 (四)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重农抑商”) 内容、目的与影响 “海禁”政策与“闭关锁国”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答案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随堂巩固】1——5DBDD【答案】1——5CBBCB 6——10BCDCA11、(1)图一:松鹤延年或松鹤长春;图二:喜上眉梢或双喜临门;图三:四季平安或月月平安;图四:吉祥如意或如意吉祥(2)五谷丰登、家和万事兴、风调雨顺;人勤春来早,家合喜事多。
等(每条1分,意思符合,可酌情给分,总分不超过3分)(3)以家庭为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精耕细作(每点1分,共4分)(4)反映了自古以来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在生产力水平底下的情况下,它是一种精神寄托。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随堂巩固】1——4DBAA【课后检测】1——5CBBBA 6——8BBD9、焦仲卿妻为普通少吏的妻子,能有这样的打扮装饰,反映了当时丝织业生产十分发达。
三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随堂巩固】1——4 BCCA【课后检测】1——5ABCAC 6——10BCCBB11、【答案】错误一:城市中心出现——“草市”,应是离城镇稍远;错误一:集市上出现玉米、马铃薯等农作物,活字版印刷的书籍。
不可能出现在东汉,应在宋明时期;错误三:东汉政府鼓励弃农经商、商人地位高,应是重农抑商,地位低。
专题一单元练习1——5ABCAA6——10ABADD11——15DBBBA16——20BDCDA21、(1)铁犁牛耕(1分)(2)认为农业和商业是矛盾的,农业为本,商业为末(1分)重农抑商政策(1分)“重农抑商”政策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有利于保障国家的安全,维护政治的稳定,巩固君主的地位,但这一政策的实施使社会经济的活力受到压抑,而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也未能得到正常发育,这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
(2分)(3)认为工商皆本。
(1分)(4)反映了我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1分)这种生产方式的特点: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或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1分)(5)丝织业、冶金业、制瓷业。
高考历史知识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高考历史知识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500字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可以分为农业经济、手工业经济和商业经济三个主要部分。
这三个部分在古代中国的经济中各自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共同构成了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框架。
首先是农业经济。
古代中国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经济在古代经济中起着基础和主导作用。
古代中国农业以种植和养殖为主要方式,主要农作物有稻谷、小麦、蔬菜等。
古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三农政策的支持,包括土地制度、税收等措施,这些措施有助于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
此外,农业在古代社会中也起到了保障食物供应、维持社会稳定和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
其次是手工业经济。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以家庭手工业为主导,包括纺织业、瓷器业、木器业等。
古代手工业发达,技术熟练,产品品质精良,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都享有盛誉。
手工业经济在古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既满足了人们的日常生活需要,又为贸易和商业提供了原材料和产品。
最后是商业经济。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起步较晚,但在后期逐渐发展壮大。
商业经济主要以城市商业为中心,城市作为商业集散地和贸易中心,积聚了大量商品和商贾。
商业经济促进了商品产销的发展,推动了经济的繁荣和城市的繁华。
古代中国的商业交往主要以陆上贸易为主,丝绸之路等重要贸易通道的开通推动了古代中国商业经济的发展。
古代中国经济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自给自足的封闭经济。
由于交通不便、通讯不畅,古代中国的经济主要以封闭和自给自足为特点。
各地的生产和消费都较为独立,难以实现统一的市场和经济体系。
其次是农业经济的主导地位。
古代中国是一个农耕社会,农业经济在整个经济体系中起着基础和主导作用。
农产品的生产和供应、农民的生活和社会稳定都与农业经济密切相关。
再次是政府的控制和干预。
古代中国的经济活动受到政府的广泛控制和干预,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来调控经济,包括土地制度、税收制度、市场监管等。
必修二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教案

必修二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2.掌握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过程;3.理解古代中国经济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4.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阶段;2.经济的基本结构;3.经济的特点;4.经济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1.教材:《历史必修二》;2.教学工具:电子投影仪、黑板、彩笔、PPT等;3.教学素材: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相关的图片和文献资料。
四、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提问古代中国的经济活动主要包括哪些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介绍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阶段(10分钟)利用PPT或板书,呈现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阶段,并简要介绍每个阶段的特点和主要经济活动。
分组探究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20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古代中国的朝代,深入研究该朝代的经济结构;2.学生通过讨论和查阅资料,分析该朝代的主要经济活动,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等;3.学生将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形成小组报告。
小组报告与讨论(15分钟)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报告,介绍他们研究的古代中国朝代的经济结构和特点。
其他小组可以提问并展开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维碰撞。
引导学生总结古代中国经济的特点(15分钟)在学生的讨论和报告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古代中国经济的特点,如农业经济的主导地位、手工业的发展、商业的繁荣、技术的创新等。
探讨古代中国经济对社会发展的影响(1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古代中国经济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如经济的繁荣带来社会的稳定,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科学文化的进步,商业的繁荣促进了城市的兴起等。
拓展与应用(15分钟)在教学的最后阶段,引导学生展开思考,将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与现代经济发展进行比较,探讨其共同点和差异,并展示现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就。
五、作业布置要求学生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编写一篇关于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的短文,并列举相应的论据进行论证。
专题一经济史

从明代中叶到清朝乾隆末年,有一支商帮称雄中国商界300 多年,那就是徽商。在辉煌的数百年间,徽商造就了一批 享誉中华大地的的百年老字号,有的至今还熠熠生辉,这 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博大高深的徽文化是"滋养"百年徽商的沃土。
胡光墉(1823-1885):清代著名徽
商。字雪岩。绩溪县人。早 年在杭州经营钱庄,后协助 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依 靠湘军势力在全国广设当铺 和银号,成为富甲江南的特 大官商,红极一时的“红顶 商人”。创办“胡庆余堂国 药号”,为发掘中国药学遗 产作出了重大贡献。
第二节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手工业:指依靠手工 劳动,使用简单工具 的小规模工业生产。
(一)古代手工业的分类
管理 流通 产品 方式 方式 政府直接经 武器军用品和 官营手 不在市 营、集中的 官府贵族生活 工业 场流通 大作坊 用品
经营 形态
民营手 民间私人自 工业 主经营
民间消费 的产品
在市场 流通
归纳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特点
1、以家庭(个体经营)为生产基本单位,具有分散性(即男耕女 织)。——基本特点 2、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少有交换,具有封闭性。 3、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水利工程发达,形成了比较成熟 的农业技术;农耕技术没有革命性的进步,具有落后性。 4、注重精耕细作,集约经营。 5、赋税和徭役繁重,压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进而阻碍了农业 生产的发展。 6、土地高度集中,地主和农民的阶级矛盾激化,民众暴动不断发 生。
这是北宋张择端所作的清明上河图卷,现藏故宫博物院。清明上河 图卷描写北宋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城郊清明时节的繁华景象。 广阔而详尽地展示了当时社会各个阶层的生活情景。尤其是城郭、 市肆、舟车以及结构精巧的拱桥,无一不刻划得精细生动,形象地 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情况。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专题一第4课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14)

3. 教材分析(学习内容分析?) (包括对本课教学内容的教学定位分析;教学内容与结构分析;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内容在本专题《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中处于一种总结和提升的位置。 前面三课分别介绍了古代中国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从单方面来看,它们的发展都是 很好的,但从整个中国古代经济结构来看,这个结构是不合理的。存在严重的缺陷。其 主要原因就是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正是因为这样的政策,即便出现了资本主 义萌芽也不可能发展。对中国古代经济结构也没有产生任何冲击。 所以在提升学生的 认识时,要在经济结构的框架下,把古代和近代,中国与西方联系起来。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有对重农抑商、海禁政策两大历史概念的把握,对资本主义萌芽 缓慢发展的原因的理解,以及对世界潮流的认识。两大政策是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 重要原因,而缓慢发展更让我们看清了世界的形势。
1
教学重点:理解重农抑商政策和了解“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基本含义及影响; 教学难点:从两大政策出现的原因与影响看同时代东西的差距。从而明白“与时俱进”、 “落后就会挨打”等道理。
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丝帛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 恤。
总结回答:自然经济是乾隆拒绝英国贸易要求的根源 4.影响 扼杀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使中国在 19 世纪以极端保守和封闭的
姿态走向近代 这里可以比较郑和及哥伦布的航海活动及结果来说明(通过教师设计的表格与学生共同 探讨)
4
商品经济
资本主义
生产以交换为目的
劳动力也变成商品(雇佣劳动)
4.发展缓慢的原因 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和海禁政策的影响
通过分析开设手工工场所必需的生产要素说明政策的影响(通过教师设计的表格与
学生共同探讨,表格见下页)
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与特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与特点古代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社会,其经济结构和特点深受封建社会制度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以下是对其经济结构和特点的探讨。
一、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它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和生活,通过种植粮食作物满足自身需求,很少有剩余产品用于交换。
这种模式强调的是内在的自我调节和稳定性,对市场的需求相对较弱。
2. 铁犁牛耕的技术进步: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这不仅增加了农作物的产量,也为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3. 土地所有制:在古代中国,土地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
土地的所有权集中在皇室和贵族手中,农民通常只有使用权。
这种土地制度影响了农业生产的组织形式和分配关系。
二、手工业经济的特点1. 官营手工业: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控制,主要服务于皇家和贵族,生产的产品质量高但成本也高,主要供应宫廷和军事需要。
2. 私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规模较小,灵活适应市场需求,产品质量和成本介于官营和家庭手工业之间。
3. 家庭手工业:家庭手工业是最为基础的手工业形态,主要是农户在农闲时从事的手工劳动,产品主要用于自用和交换。
三、商品经济的特点1. 市场规模有限:由于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特性,商品交易市场规模相对较小,且主要集中在城市中。
2. 商业活动受限制:在封建社会中,商人地位较低,商业活动受到许多限制,如重农抑商政策等。
3. 货币使用不广泛:虽然货币作为交换媒介已经出现,但在广大农村地区,实物交换仍然是主要的交易方式。
四、城市的经济发展古代中国的城市发展规律表现为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的分离,即政治权力高度集中的都城往往不是经济最发达的地方。
这反映了封建社会政治权力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
总结来说,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是以农业为主导,手工业和商业为辅的复合体。
其特点是小农经济的主导地位、技术进步的推动、土地所有制的影响以及商品经济的局限性。
高中历史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基本结构与特点 (全套教案)人民版 必修2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基本结构与特点第一节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课程标准】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和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对农民造成的沉重负担。
了解中国古代的土地集中现象和中国古代水利事业的发展。
过程与方法:在学习过程中要适当结合教材内容以及教材所提供的历史史料和历史图片,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大胆想象、数理分析和创新性思维,根据学参要求积极进行探究活动以强化对中国古代农业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古代中国的农业文明高度发达,为人类的进步作出了巨大进步,这是我们炎黄子孙应感到骄傲和自豪的。
通过对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学习增加历史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从而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重难点突破】重点:1、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
2、影响农业经济的因素。
难点:土地制度演变的原因。
教学过程导入: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问题历来是中国经济问题之核心,目前,我们还经常提及三农问题。
那么,古代中国是如何解决农业问题的呢?古代中国农业有何特点呢?本文将围绕以下几个问题进行: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变化?古代中国土地制度是如何演变的?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是什么?一、农业的起源1.“神农”的传说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成为农业的始祖。
黄河流域—种植粟、麦2.农耕格局长江流域—种植水稻带来哪些启示?气候不同;启示:地理条件与经济的发展联系密切,人与自然应和谐发展。
自然条件、技术、水力、土地制度、政策、劳动者等。
[过渡]阅读课本,找一找:促进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生产工具的革新;水利工程的兴修。
二、生产技术的进步1、表现:(1)耕作方法: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从原始农业的产生到刀耕火种,随着耒耜等生产工具的出现,在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商周时期出现了少量青铜农具和中耕农具,掌握了排灌、沤制绿肥、除草和灭虫等技术;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施肥和灌溉技术的发展,标志着铁犁牛耕这种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4课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学案人民版必修2 [学习目标]一、重农抑商1.含义:重农抑商即主张重视农业,限制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经济思想和政策。
也称作“重本弃末”“强本弱末”。
2.目的: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和政治文化,适应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
3.开始: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明确规定了重农抑商的原则。
此后,被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4.评价(1)积极作用:封建社会前期,重农抑商政策对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巩固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和维护国家的稳定,起了积极作用。
(2)消极影响:封建社会后期,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行,使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而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也长期得不到正常发育。
[思维点拨]1.重农抑商政策对于我国古代商业的发展有极大的影响。
重农抑商政策并不能完全限制商业的发展,但是,商业发展的程度以及不同时代商业和城市发展的特点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一政策的执行情况。
2.正确认识“重农抑商”政策的作用(1)封建社会初期,促进了封建经济的繁荣,巩固了封建统治。
(2)封建社会后期(明清时期),压抑了社会经济活力,妨碍了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成长,导致远远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发展的潮流。
二、工商业的管理1.秦朝统一度量衡和货币,为工商业的发展规定了必要的统一标准,稳定了经济秩序。
2.汉朝(1)抑商:加强对私营工商业的管理,通常方式是加重税收。
(2)实行盐铁官营制度,实行统一生产和统一销售。
(3)直到唐代,市的设立和废止,都决定于朝廷的命令,市有时间和空间限制。
(4)对于私营工商业,古代王朝通过加重赋税征收的方式加以控制。
3.影响:抑制了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出现和生长,在明清抑商政策压力下,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三、“海禁”政策1.含义明清王朝禁止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进行贸易的政策。
2.表现(1)明王朝注重建立和维护一种“朝贡”贸易体制,严加禁阻民间出洋从事海外贸易的行为。
(2)清朝顺治年间颁布“海禁令”和“迁海令”。
(3)明清有些时期短暂实行的所谓对外开放,实质上具有官方垄断的性质,民间贸易往来仍然禁止。
3.影响(1)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
(2)使社会在19世纪以极端保守和封闭的面貌走向近代化的世界。
[易混易错] 认清“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1)“海禁”政策严禁私人出海贸易,但并不禁止外国人来华贸易。
(2)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是对外商在华活动采取严格限制的措施。
[易混易错] 小农经济的封闭性是“闭关锁国”这一政策产生的经济根源,这一政策造成了逐步落后于世界潮流并最终遭到西方列强的侵略,但在当时也确实起到了一定的防范外敌作用。
[图解识记] “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政策的相互关系四、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1.产生:明代中后期,苏州丝织业形成“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工受值”式的雇佣与被雇佣关系,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2.特点:发展缓慢;具有地区性和不平衡性。
3.发展缓慢的原因(1)根本原因:腐朽的封建制度。
(2)直接原因:传统的自然经济的抵制。
(3)主要原因:明清王朝压抑工商业以及闭关锁国的政策。
主题一古代的经济政策1.重农抑商政策史料一天下已平,高祖(刘邦)乃命贾人(商人)不得衣丝乘车。
重租税以困辱之……市井之子孙(商人子弟)亦不得仕宦为吏。
史料二清雍正帝说:“朕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
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
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史料解读]史料一划线部分“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不得仕宦为吏”说明汉朝实行抑商的政策。
史料二划线部分“农为最贵”“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说明雍正帝认为农业与工商业是对立的关系,继续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这给处于封建社会后期的带来重大消极影响。
[问题思考](1)根据史料一,指出西汉初年政府商业政策的主要内容。
(2)根据史料二,简要说明雍正帝的经济主张是什么?根本目的何在?这种经济思想对社会发展有什么严重后果?提示(1)采取歧视商人的政策,对其生活方式加以限制,提高其所交税额;限制其政治地位,不许为官。
(2)重农抑商。
为限制土地兼并,保证有充足的农业劳动力和基本生活必需品的供应,稳定社会秩序,以保证长治久安。
重农抑商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但从长远看,限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2.闭关锁国政策史料图一清代粤海关十三行图二清政府颁发的海外渡航证书[史料解读]由图一“十三行”和图二“清政府颁发的海外渡航证书”可知清朝推行闭关锁国政策,对对外交往和对外贸易进行严格的限制。
[问题思考]史料中图片反映了清政府的什么经济政策?这一政策在当时有什么消极影响?提示闭关锁国政策或“海禁”政策。
消极影响:使日渐脱离世界发展形势,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也使得社会在19世纪以极端保守和封闭的面貌走向近代化的世界。
重农抑商政策实行的原因及评价(1)原因①自然经济的要求。
从根本上说,是自然经济下社会生产力低下的必然产物。
②封建统治的需要。
将农民紧紧束缚在土地上,有利于社会安定,封建国家也可以通过征收稳定的土地税来保证财政收入。
③工商业自身缺陷。
工商业不能提供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其发展又会加剧劳动力从土地上的流失,造成种种社会问题。
(2)评价①积极:封建社会的前期以积极作用为主:a.经济上:有利于稳定农业人口,推动农业发展,从而巩固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
b.政治上:有利于安定人心和对农民的控制,进而保障国家安全,维护封建国家的政治稳定。
②消极:封建社会后期以消极作用为主,长期的重农抑商政策,使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制,尤其是明清时期,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从而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主题二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史料一“郡城之东,皆习机业。
……工匠各有专能。
匠有常主,计日受值。
……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明]《苏州府志》史料二明政府规定,政府以钱粮、银两或预先购好的丝料分发机户,机户织毕交官取酬。
但钱粮往往每发后期(延误时期),且多扣克。
行货有税矣,而算及舟车;居货有税矣,而算及庐舍。
——《明清以来碑刻资料选集》[史料解读]史料一划线关键信息“匠有常主,计日受值”说明出现了雇佣生产关系,这反映出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史料二划线信息“发后期”“多扣克”“行货有税”“居货有税”说明政府对手工工场进行多方面的限制,苛捐杂税,这些都影响了手工工场的扩大再生产。
[问题思考](1)史料反映了明朝苏州纺织业出现了哪些现象?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2)据史料归纳概括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提示(1)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日受值”的现象。
“常主”和“工匠”之间是一种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2)明政府对手工工场进行多方面的限制和盘剥,使机户丧失生产经营的主动权;向人民征收苛捐杂税,严重影响了手工工场的扩大再生产。
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1)市场因素:农民贫困、购买力低;由于闭关政策,很难形成海外市场;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和顽固性造成国内市场狭窄。
(2)资金因素:重农抑商的政策,使得地主、商人往往把赚来的钱大量买房置地,严重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3)政策因素:重农抑商的政策,对商品征收重税,并严格限制手工业生产规模,对外推行闭关政策,这都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4)政治因素:专制集权统治和传统纲常礼教阻滞着社会结构的更新、变革。
全面认识“重农抑商”经济政策1.实行的原因(1)农业可以提供人们最基本的生活资料,而工商业不能提供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其发展又会加剧劳动力从土地上流失,造成种种社会问题。
(2)封建国家可以通过征收稳定的土地税保证财政收入;将农民紧紧束缚在土地上,有利于社会的安定。
(3)从根本上讲,它是自然经济的反映,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必然产物。
2.评价(1)实质:维护封建经济基础,保护封建地主阶级利益。
(2)积极作用:在封建社会初期,对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新兴地主阶级政权起了积极作用。
(3)消极影响:迫使商业资本流向土地,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土地兼并,影响了商业资本的积累,到了明清时期,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1.汉文帝说:“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
”宋代李觏说:“民之大命,谷米也。
”这两句话都体现了古代的( )A.闭关锁国政策B.君主专制C.重农思想D.重商主义【考点】重农抑商【题点】重农抑商考点综合答案 C解析根据材料“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民之大命,谷米也”可知其强调的是重视农业,是重农思想的反映,故C项正确。
2.《汉书·食货志》载:“(汉武帝时)敢私铸铁器鬻盐者,左趾(在左脚趾上挂铁钳),没入其器物。
”这一规定反映当时( )A.限售生活用品B.出现垄断组织C.推行抑商政策D.开创工官制度【考点】重农抑商【题点】重农抑商政策的表现答案 C解析材料体现了汉武帝时实行的盐铁官营政策,但是并不是限售生活用品,排除A项;盐铁官营政策不等于完成了政府对工商业的垄断,排除B项;西周时期开创了古代的工官制度,排除D项。
3.(2017·海南学业水平测试)话说明朝有个叫陆二的商人,他从苏州贩了一船灯草运往南京,灯草总共只值八两银子,但过了几个税关,商税就缴了四两,还没到南京,又遇上了税关,陆二无奈之下只好一把火烧了灯草。
这个故事的主题表明当时实行( )A.重商政策B.抑商政策C.海禁政策D.锁国政策【考点】重农抑商【题点】明清时期固守重农抑商答案 B解析材料中商人陆二的遭遇表明当时对商业实行重税的政策,抑制其发展,故选B。
4.(2017·济宁期末)下图是根据清朝前期广东海关税收收入情况所绘制的示意图。
该图表明清朝前期( )A.清政府仍推行对外开放的政策B.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C.同外国的交往在日趋加强D.对外贸易仍有一定程度发展答案 D解析海关税收连年增加,说明对外贸易有发展,故选D项。
清朝前期实行“闭关锁国”,A项错误;材料只有收入,未见输出,无法得出出超结论,B项错误;清朝前期“闭关锁国”,不可能加强与外国的交往,C项错误。
5.以西递、宏村为代表的皖南古村落群与明清徽商关系密切。
社科院吕政认为徽商衰落原因是“官商勾结”“买田置地”“买官”。
从社会进步的角度来看,这些最能说明( )A.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原因B.封建社会政治腐败C.重农抑商政策产生实效D.商人从政是当时首选【考点】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题点】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原因答案 A解析“买田置地”“买官”不利于资本的原始积累和扩大再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