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 45分钟规范化集训专题系列 专题九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与重大理论成果
高考历史课件第十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20世纪以来的重大理论成果单元总结

其二,朝廷重臣、洋务派代表人物张之洞大力主张留学日本。张之洞在其著 作《劝学篇》中写到:“……至游学之国,西洋不如东洋。路近省费,可多遣。 去华近,易考察。东文近于中文,易通晓。西学甚繁,凡西学不切要者东人已删 节而酌改之。中、东情势风俗相近,易仿行,事半功倍,无过于此……”,列举留 学日本的各种优势,这对于国人日后自费留学日本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其三,是面向归国留学生的官员录用考试制度。当时为了吸引学成归国的留 学生为国效力,1905年清政府组织了第一次面向归国留学生的考试,结果留日 归国学生的成绩大多为优秀,政府根据成绩先后分别赐以进士、举人等相应 出身,还在用人之时对有留日经历者予以优先任用。
2.提倡自费留学 1905年至1906年这短短两年时间里,留日人数的激增与政府推动民间自费 留学有关。 其一,受1905年日本获得日俄战争胜利的影响。日本在明治维新中学习西 方文化,逐渐走上近代化的道路,并最终确立了强国地位。同时给中国社会 带来了巨大冲击,国人强烈要求废除科举,因为这种不重技艺的人才选拔方 式严重阻碍了国家近代化的发展。于是在1905年清政府正式废除旧教育 体制及科举制度,在新的教育制度仍未颁布之际,清政府除了推动官费留学 外,还鼓励民间自费留学日本,学习日本近代专业知识。
学科前沿
前沿拓展·对接高考
一、清末新政 1900年,清政府先是愚蠢地想利用义和团以泄私愤,利用未果反过来又剿杀 义和团。玩火的结果是引火烧身,导致八国联军大兵压境,半个中国遭到侵 略者铁蹄的蹂躏。清政府不得不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至此, 清政府威严尽失。为了寻求继续维持统治的应急措施,慈禧于1901年1月 借光绪帝之名发布了征求变法的第一道上谕,表示在“万古不易之常经” 外,没有“一成不变之治法”,这标志着慈禧新政的开始。清末十年,清政 府先后在比光绪新政更广泛的领域里推行了三十余项改革措施,以除旧布 新。
2013届高三历史 45分钟规范化集训专题系列 专题九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与重大理论成果

2013届高三历史45分钟规范化集训专题系列:专题九近代中国思想解放与重大理论成果考试时间:45分钟;第I卷(选择题)(30分)1.表3是广州某校高三同学整理的“晚清时期翻译西学书籍简表”。
从表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学习西学的趋势是A.从侧重科技到侧重人文 B.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追求C.从持续高涨到趋于停滞 D.从全盘西化到中西结合2.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轨迹正确的是:( )A.器物-制度-思想 B.器物-思想-制度C.器物-思想-制度 D.思想-制度-思想3.下列成果中体现人类先进政治思想与中国民主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是①郑观应提出“与外国进行商战”的早期维新思想②孙中山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③毛泽东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④江泽民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A.①② B.③④c.②③ D.②④4.中国近代思想主要经历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维新变法,君主立宪”、“民主共和”、“民主与科学”以及“马克思主义”的演进历程。
这些思想的共同主题是A.发展资本主义B.反抗外来侵略C.救亡图存D.反对专制统治5.下列对应关系正确的有:①早期维新派——“登高一呼,直召唤四百兆同胞共兴商战”②维新派——“揖美追欧,旧邦新造”③辛亥革命——“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④五四运动——“共争青岛归还,同看国贼罢黜”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 ①③④6.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出现了一个留学日本的高潮,但清末留日学生运动的发展在全国各省之间极不平衡。
以下是清朝留学生会馆于1903年对留日学生籍贯人数的统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①地理上的方便②近代沿海一带开放较早,人们观念相对先进③沿海省份经济文化相对发达④近代南方学子较北方学子有更强烈的救国精神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7.中国近代思想主要经历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维新变法”、“民主共和”、“民主与科学”及“马克思主义”的演进过程。
2019年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19.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重大理论成果

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重大理论成果一、“开眼看世界”(地主阶级抵抗派)1.原因①主要原因:鸦片战争后,清王朝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和民族危机。
②直接原因:鸦片战争的战败,西方坚船利炮的刺激。
③主观原因:地主阶级的有识之士,向西方学习,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2.代表:林则徐,魏源3.主张: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4.作用: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二、“中体西用”思想(地主阶级洋务派)1.背景①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形势。
②清政府内部分裂,出现了洋务派。
2.代表:中央以奕䜣,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等为代表。
3.主张: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以封建纲常伦理作为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同时主张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
②“师夷长技以自强”。
4.实践: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开设了一批新式学堂,筹划建设近代海军。
5.影响:迈出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
三、维新变法思想(资产阶级维新派)1.早期维新思想①背景:洋务运动的展开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②代表:王韬,郑观应等。
③主张:经济上,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文化上,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度④局限:因为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它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也没有付诸实践。
2.康梁维新思想①背景:政治上,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民族危机严重经济上,中国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思想上,早期维新思想,西学在中国的传播②代表④影响: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
四、新文化运动1.背景①物质基础: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
②思想基础:辛亥革命后,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进一步传播,资产阶级要求冲破封建思想的牢笼,实行民主制度。
③客观因素:袁世凯梦想恢复帝制,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
2.兴起①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宣传民主与科学,揭开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全国通用)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三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与重大理论成果专题整合提升课件

2014年全国卷Ⅱ第29题考查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虽然毛泽东
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近几年没有考查,但仍不可忽视。毛泽东思 想可能会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探索考查,邓小平理论可
第二板块
师生共研高考课——高考研究· 能力再提升
考纲
要求
考点归纳
真题举例
考点1 张之洞的“中体西用”思想 2016· 全国卷丙,T29 考点2 康有为的维新思想与传统儒 2015· 全国卷Ⅰ,T40
(1) 学的关联
清末 考点3 维新变法 的新 考点4 维新思潮与社会习俗
2015· 全国卷Ⅱ,T29
考点归纳
以“冲击—反应”
真题举例
2012· 新课标全
模式看近代中国历史
国卷,T41
2014· 全国卷Ⅱ,
民主义
考点
三民主义的影响
T29
考纲要求
考点归纳
真题举例
(5)毛泽东思想、邓
小平理论、“三个
代表”重要思想
近五年未考查
考情分析 (1)从考查内容看,维新思想在近几年考查较多,新文化运动和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则涉及较少
2014· 全国卷Ⅰ,T29 2014· 全国卷Ⅱ,T28
思想 考点5 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
考点6 西学东渐 考点7 清末教育制度的转型
2016· 全国卷丙,T28
2010· 新课标全国卷,T30 2010· 新课标全国卷,T31
考纲要求
(2)新文化运动 (3)马克思主义 在中国的传播 (4)孙中山的三 考点
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课件: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与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专题整合

系。
5 .由于挽救民族危亡的需要,近代每一次政治思想的兴 起都进行了社会实践,极大地推动了政治运动的发展,影响深 远。
必修三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与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走向高考 ·高考总复习 ·人教版 ·历史
三、近代中国人在探索民主革命道路过程中走过的三种道
路 第一,走西方人的路。 (1)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向日本学习,通 过改良,建立日本式的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政体,结果失败。实
践证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旧中国行不通。
(2)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向美国学习,通 过暴力革命的方式,建立以美国为榜样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结 果,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实践证明,在半殖民 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也行不通。
必修三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与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民权主义
民族独立、 民主共和、 民众生存
必修三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与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走向高考 ·高考总复习 ·人教版 ·历史
思想理 论
三民主义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 论
“三个代 表” 重要 思想
科学发展 观,和谐社 会理论 新时期的指 导思想,引 领中国迈向 小康社会
发展
1924年发展 向社会主义过 社会主义 为新三民主 渡时期得到进 本质的新 义 一步发展 概括 资产阶级民 指导改革 指导革命和建 主革命纲 开放,使 设,使中国人 领,使中国 中国人民 民站起来 人民醒过来 富起来
走向高考 ·高考总复习 ·人教版四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与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走向高考 ·高考总复习 ·人教版 ·历史
近代思想解放潮流及重大理论成果学习教材PPT课件

(2)十月革命后,李大钊高举社会主义大旗,马克
思主义在中国迅速传播。
新文化运动把斗争的矛头指向孔教的原因
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儒家思想,由于 儒学适应了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的需要,因而受 到历代封建统治者的重视。近代以来,在寻求强国 御侮之道的过程中,思想界出现了学习西方的热潮,
但中国的封建统治势力十分顽固。北洋军阀统治时
2.内涵:所谓“中学”,是指封建制度和纲常名
教;所谓“西学”,指西方文化,主要指近代科 技。
3.实践:洋务运动。 4.影响 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工业奠定了初步基础,促进
了西学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新思想的形成与发
展,有力地冲击了中国的教育制度,对中国教育 制度的改革起了促进作用。但洋务运动没能使中 国富强起来,甲午战争的失败,使洋务派“自强” 的迷梦彻底破灭。“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 想也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知识点三
早期维新思想
1.产生:19世纪60年代,随着洋务运动的深入发
展,西学进一步传入,中法战争显露了洋务运动
的种种弊端,再加上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加深和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在知识分子中逐渐产
生了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 2.
3.主张:变革政治制度,设立议会;实行君主立宪 制度,富国强兵;发展工商业,与外国人进行商 战;举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技术。 4.评价: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没有付诸实践。
洋务思想是对“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继承和发展,具体 (1)目的上,都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抵御外国的侵 (2)方法和步骤上,都主张从西方引进先进军事技术, 不同之处是林则徐等人的主张没有完全实行,只停留在 “知夷”的层面上,而“中体西用”思想则进行了长达 30 (3)结果都冲击了传统的保守观念,为西学在中国的 传播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但最终都失败了。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和三大理论成果

高三总复习 · 人教版 · 历史
进入导航
必修三·第十六单元·第29讲
系列丛书
课标提示
1 .了 解 鸦 片 战 争 后 中 国 人 学 习 西 方 、 寻 求 变 革 的 思 想 历 程 , 理 解 维 新 变 法 思 想 在 近 代 中 国 社 会 发 展 进 程 中 所 起 的 作 用。 2 .概 述 新 文 化 运 动 的 主 要 内 容 , 探 讨 其 对 近 代 中 国 思 想 解 放 的影响。 3 .简 述 马 克 思 主 义 在 中 国 传 播 的 史 实 , 认 识 马 克 思 主 义 对 中 国 历 史 发 展 的 重 大 意 义 。
高三总复习 · 人教版 · 历史
进入导航
必修三·第十六单元·第29讲
系列丛书
创新课堂· 高效学案01
随堂训练· 知能巩固 03
警示易错· 技法总结02
课时作业
高三总复习 · 人教版 · 历史
进入导航
必修三·第十六单元·第29讲
系列丛书
全程导学
创 新 课 堂 〃 高 效 学 案
夯基础 活思维
01
拓视野
为 的 认 识 不 够 全 面 和 正 确 。 认 为 康 有 皇 的 一 种 手 段 , 其 所 号 召 者 为 假 民 权 、 假 维 新 。
读 完 大 批 有 关 康 有 为 的 原 始 材 料 、 作 深 入 的 剖 析 后 , 改 变 了 对 康 有 为 的 认 识 。 认 为 “其 所 号 召 者 为 渐 进 之 真 民 主 ”, 即
高三总复习 · 人教版 · 历史
进入导航
必修三·第十六单元·第29讲
系列丛书
“师 夷 长 技 以 制 夷 同。 提示:1 ( ) 相同
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归类整理

R单元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重大思想理论成果R1维新变法思想5.R1 C3[2014·四川卷] 殷海光认为,1840年以来中国对西方的反应,依次经历了“技术的反应”“制度的反应”“观念的反应”和“组织的反应”四个阶段。
按此理解,下列属于“组织的反应”的是()①发昌机器厂创办②京师大学堂建立③中国共产党成立④国民党改组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5.D[解析] 本题以殷海光的观点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提取材料有效信息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题干揭示了鸦片战争以后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不断深化的过程。
“技术的反应”指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所以①属于“技术的反应”;“制度的反应”是指学习西方的民主政体;“观念的反应”指新文化运动;“组织的反应”指新文化运动后新的革命政党的组建,③④与此相符,故正确答案为D项。
16.R1[2014·北京卷] 《海国图志》中出现了一些外来词汇,如“西业”(参议院)、“里勃里先好司”(众议院)、“勃列西领”(总统)等。
结合所学判断,该书() A.主要内容是介绍西方政治体制B.对西方政治体制已有所涉及C.提出中国要学习西方代议制度D.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16.B[解析] 本题以《海国图志》的内容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调动运用知识、理解“论从史出”等史学研究方法的能力。
该书出现了西方的一些政治词汇,如参议院、众议院、总统等,据此可以断定该书对西方政治制度有所涉及,B项正确,但无法得出A、C两项的结论;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思想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D项错误。
故选B项。
28.R1[2014·新课标全国卷Ⅱ] 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
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
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28.B[解析] 本题以维新派的易服主张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届高三历史45分钟规范化集训专题系列:专题九近代中国思想解放与重大理论成果考试时间:45分钟;第I卷(选择题)(30分)1.表3是广州某校高三同学整理的“晚清时期翻译西学书籍简表”。
从表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学习西学的趋势是A.从侧重科技到侧重人文 B.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追求C.从持续高涨到趋于停滞 D.从全盘西化到中西结合2.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轨迹正确的是:( )A.器物-制度-思想 B.器物-思想-制度C.器物-思想-制度 D.思想-制度-思想3.下列成果中体现人类先进政治思想与中国民主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是①郑观应提出“与外国进行商战”的早期维新思想②孙中山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③毛泽东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④江泽民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A.①② B.③④c.②③ D.②④4.中国近代思想主要经历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维新变法,君主立宪”、“民主共和”、“民主与科学”以及“马克思主义”的演进历程。
这些思想的共同主题是A.发展资本主义B.反抗外来侵略C.救亡图存D.反对专制统治5.下列对应关系正确的有:①早期维新派——“登高一呼,直召唤四百兆同胞共兴商战”②维新派——“揖美追欧,旧邦新造”③辛亥革命——“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④五四运动——“共争青岛归还,同看国贼罢黜”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 ①③④6.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出现了一个留学日本的高潮,但清末留日学生运动的发展在全国各省之间极不平衡。
以下是清朝留学生会馆于1903年对留日学生籍贯人数的统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①地理上的方便②近代沿海一带开放较早,人们观念相对先进③沿海省份经济文化相对发达④近代南方学子较北方学子有更强烈的救国精神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7.中国近代思想主要经历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维新变法”、“民主共和”、“民主与科学”及“马克思主义”的演进过程。
这些思想反映的共同主题是A.发展资本主义 B.救亡图存 C.反抗外来侵略 D.反对专制统治8.歌曲《走进新时代》唱道:“……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唱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引路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
”歌词内容,分别对应了我们中共的三代领导人,以第一、二代领导人为核心所形成的理论成果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分别是在下列的哪次会议确定的:A.遵义会议、中共七大、中共十五大B.中共七大、中共十五大、中共十六C.遵义会议、中共十五大、中共十六大D.中共七大、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共十六9.日本学者福泽谕吉的《文明论概略》就社会转型的问题说:“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
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
倘若按此次序排列,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出现的代表人物应该是A.曾国藩——蔡元培——孙中山B.孙中山——蔡元培——曾国藩C.曾国藩——孙中山——蔡元培 D.蔡元培——孙中山——曾国藩10.某学者曾提及一群志趣相投者“生育于此种‘学问饥荒’之环境中冥思枯索欲构成一种‘不中不西即中即西’之新学派”由于固有之旧思想根深蒂固所汲取的西学极为有限其学说难免支离破碎。
文中所说“新学派”的代表人物是A林则徐、魏源B康有为、梁启超C孙中山、章太炎D陈独秀、胡适11.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三代领导人为核心形成的理论成果分别是在下列哪次会议上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的:A.遵义会议、中共七大、中共十五大B.中共七大、中共十五大、中共十六大C.遵义会议、中共十五大、中共十六大D.中共十七大、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共十六大12.在近代“西学东渐”的过程中,中国的政治思想经历了下列哪一演变过程A.英日式—美法式—俄国式B. 英日式—俄国式—美法式C. 美法式—英日式—俄国式D. 俄国式—美法式—英日式13.洋务思潮、维新思潮和共和思潮的兴衰反映了近代前期的历史主流。
下列关于中国近代前期历史主流的表述,最为确切的是A.推翻清朝统治,发展资本主义 B.争取民族独立,反抗外来侵略C.建立民主共和制度,清除外国侵略势力 D.争取民族独立,实现中国社会近代化14.中国近代思想主要经历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维新变法”、“民主共和”、“民主与科学”及“马克思主义”的演进过程。
这些思想反映的共同主题是()A、救亡图存B、反抗外来侵略C、发展资本主义D、反对专制统治15.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者共同的本质特征是A.一脉相承且与时俱进B.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C.把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D.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第II卷(非选择题)(30分)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夫共和是否决不能行于我国,此非可以空言折人之口,必有待于他日之试验,此勿深论。
然问国家之弊,极于前清时代,不行政治革命,庸有幸乎?欲行政治革命,而不先之以种族革命,为道果克致乎?……夫谓共和不能行于中国,则完全之君主立宪,其与共和相去一问耳。
……若我国民而终不能行共和政治也,则亦终不能行君主立宪政治。
……既认为可以行君主立宪之国民,自应认为可以行共和之国民。
——梁启超《中国立国大方针商榷书》(1912年5月7日)材料二中华民国就像我的孩子,他现在有淹死的危险。
我要设法使他不沉下去,而我们在河中被急流冲走。
我向英国和美国求救,他们站河岸上嘲笑我。
这时候漂来苏俄这根稻草。
因为要淹死了,我只好抓住他。
英国和美国在岸上向我大喊,千万不要那根稻草。
但是他们不帮助我。
他们只顾自己嘲笑,却又叫我不要抓苏俄这根稻草。
我知道那是一根稻草,但是总比什么都没有好。
——《孙中山集外集》材料三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进程里现出由“沉沦”到“上升”的发展过程,中国社会走出了一条“U”字形路线。
在近代中国历史的前期,其基本特征是“沉沦”;近代中国历史的后期,其基本特征是“上升”。
在“沉沦”与“上升”中间有一个过渡期,就是“沉沦”的谷底、“上升”的起始时期。
材料四 100年是漫长的也是短暂的,在人类告别风云变幻的2 0世纪同时,中国告别了上个世纪曾经的苦难,经过100多年的求索与奋斗,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中国以新的面貌融入了世界。
世纪跨越,中国人跨越的绝不仅仅是一个时间的节点,伴随着国家一起迈入21世纪的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
——《复兴之路》解说词请回答:(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梁启超的抉择有何变化。
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4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是如何抓住“苏俄这根稻草”的。
(4分)(3)20世纪初是中国由“沉沦”到“上升”的转折时期,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动这一时期中国由“沉沦”到“上升”的社会因素及相关实践活动有哪些?(3分)(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和外交方面说明在世纪跨越的关键时期,中国如何“以新的面貌融入了世界”。
(3分)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许多周报都是政党的喉舌,然而后来都成为发行量很大的报纸。
在19世纪70年代,廉价的木浆纸开始用于印刷报纸。
早先凸版印刷、平板印刷、铅板印刷使把图片或卡通与正文结合起来成为可能,从而增加了读者的兴趣。
为了提高发行量,约瑟夫·普利策的《纽约世界》最先采用大字标题,连环漫画和体育栏目、以及星期天的副刊、它所设定的内容是迎合或娱乐大众,暴力的或耸人听闻的亭件成为新闻报道的主要内容。
——威廉·麦克高希:《世界文明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推动19世纪西方报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4分)材料二彼西洋各国之新报,亦系传递各国国家之事,上自朝廷,下及闾里,一行一言,一器一物,无论美恶精粗,备书于纸。
……邸报(注:中国古代官报)之制,但传朝廷之政事,不录闾里之琐屑而已,故阅之者学士、大夫居多,而农工商贾不预焉,反不如外国之新报人人喜阅也。
《邸报剐于新报论》,载1872年7月13日上海《申报》(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西洋新报的特点。
结合所学,说明以《申报》为代表的近代报业在上海兴起的背景。
(6分)材料三综观《民报》1至26号(1905年~ 1910年),286篇文章,75幅图画。
提及太平天国的共有54处。
……较当时同类报刊,《民报》的这个数量已绝对是排第一了。
——王政:《<民报>政论家之太平天国观剖析》(3)《民报》是哪一政党于何时创办的?结合所学,说明《民报》关注太平天国主题的目的。
(4)综合以上材料,说明中国近代报刊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3分)试卷答案1.A2.A3.C4.C5.D考察学生基础知识运用能力。
“揖美追欧,旧邦新造”是辛亥革命所倡导,维新派主张学习日本、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制。
6.C7.B8.B9.D10. B11.B12.A13.D14.A15.C16.(1)变化:从主张变法维新(或君主立宪)到认可共和革命。
(1分)说明:民主共和逐渐成为时代潮流;梁启超顺应了历史的变化。
(1分)(2)说明:接受中共和苏联(共产国际)的帮助;改组国民党;提出新三民主义;进行国共合作。
(3分)(3)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开展实业救国活动。
(2分)政治上: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民主革命运动蓬勃发展。
资产阶级发动了辛亥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并成立了自己的政党——中国共产党。
(2分)思想上:民主共和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资产阶级领导了新文化运动。
(2分)(4)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积极参加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答参加维和行动等也可);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活动(答出参加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活动亦可)。
(3分)17.(1)原因:政党政治的发展;造纸﹑印刷技术的进步;报刊经营者的策略;大众需求的增长。
(2)特点:内容涉及广泛,迎合读者趣味;读者遍及各界,以平民大众为主;文字通俗,版面活泼,可读性强;经营上日渐商业化。
背景:鸦片战争后上海开埠通商;商业贸易繁荣,城市化发展;洋人在中国办报;近代西方传媒观念和技术设备的传入;民族工业的兴起。
(3)1905年,中国同盟会。
目的:宣传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主张,号召人民参加反清革命。
(4)作用:传播西方文明;宣传进步思想;促进经济活动;推动近代社会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