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RSV基础知识
PRRSV

O R F 6 — 7位于 P R R S V基 因组 3 端, 编码 8个病毒结 构 蛋 白, 依次 分别为糖 蛋 白 2 a ( G P 2 a ) 、 小包 膜蛋 白( E或
G P 2 b ) 、 G P 3 、 G P 4 、 G P 5 、 GP 5 a , 膜 蛋 白( me mb r a n e p r o —
的关 系, 以期 为 深入认 识 P RR S V 的致 病机 理 , 并为 P RR S V 的疫 苗研 制提 供理 论基 础 。
关 键词 : P RR S V; 干扰 素 ; 抑 制机 制
中图分类号 : ¥ 8 5 2 . 6 5 9 . 6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7 — 5 0 3 8 ( 2 0 1 5 ) 0 9 — 0 0 9 3 - 0 4
国蔓 延 。根据 基 因组及 致病 性 的差 异 , P R R S V 可分 为 2个 型 , 即欧 洲型 ( L V 株 为代 表株 ) 和 美 洲 型
( AT C C — VR2 3 3 2株 为 代 表 株 ) 。P R RS V 可 以 通 过
抑 制干 扰 素 ( i n t e r f e r o n , I F N) 的产 生 来 逃 避 机 体 的
RNA 合 成 方 面 具 有 重 要 作 用 ] 。Ns p l 0具 有 解 旋 酶活性 , 对 病毒 的复 制与 转 录具 有 调控 作 用 ] 。然
而 Ns p 6 , Ns p 8和 Ns p l 2的功能 目前 还不 是很 清楚 。
ORF 2 a 、 oRF 2 b 、 0RF 3 — 4 、 ORF 5 、 ORF 5 a 和
动物 医学进 展 。 2 0 1 5 , 3 6 ( 9 ) : 9 3 — 9 6
AR、BR、CR、SR与CE、PE、P概念整理

AR、BR、CR、SR与CE、PE、P概念整理一 P、PE、CE这是mpls vpn里的概念。
在VPN概念中,把整个网络中的路由器如下三类:P(Provider,运营商骨干路由器)PE(Provider Edge、运营商边缘路由器)CE(Customer Edge、客户侧边缘路由器)P位于骨干网络,负责建立标签交换路径,通过标签交换方式转发数据包,CE可以是路由器,也可以是交换机或主机;PE位于骨干网络,是P和CE之间的分界,连接CE路由器和P路由器,是最重要的网络节点。
用户的流量通过PE路由器流入用户网络,或者通过PE路由器流到MPLS骨干网。
服务提供商所连接的用户端路由器,CE路由器通过连接一个或多个PE路由器,为用户提供服务接入。
CE路由器通常是一台IP路由器,它与连接的PE路由器建立邻接关系(若需要建立BGP邻居,则为EBGP;若需建立OSPF邻居,则为VPN-instance的OSPF邻居)。
用户站点:用户端网络的总称,一个用户站点可以通过一条或多条链路连接服务提供商的骨干网络。
二 CR、AR、BR、SRCR(Core Router,核心路由器)AR(Access Router,接入路由器)BR(Broadband Router,汇聚路由器)SR(Service Router,业务路由器)一般的ip网络中,根据其拓扑结构,可以把路由器分为核心路由器CR,汇聚路由器BR,接入路由器AR。
PE或者AR基本是一个概念,某些运营商称为PE比如联通,某些运营商称为AR比如移动,叫做接入路由器,是CE的直接上级路由器。
所有的软交换站点接入CE都上联到PE或者AR,然后PE或者AR接入运营商的IP骨干网。
三总结基本对应关系运营商骨干(核心)路由器——运营商边缘(接入)路由器——用户边缘路由器:P(CR/BR)——— PE(AR)——— CEAR\BR\CR\SR都可以做PE\CE\P设备,一般CR/BR是不会做PE 设备的,只做P设备。
PRRSV基础知识

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摘要: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是目前养猪业中一种严重的病毒性传染病,引起猪严重繁殖障碍和呼吸道疾病。
该病的病原体属于动脉炎病毒属,是一种不分节段的单股正链RNA病毒,含有8个开放阅读框(ORFs),ORF1编码非结构蛋白,ORF2~ORF7编码结构蛋白。
其中ORF7编码的核衣壳(N)蛋白和ORF6编码的非糖基化基质(M)蛋白为优势结构蛋白。
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毒基因组存在广泛的遗传变异性,M蛋白和N蛋白在所有的毒株之间相对比较保守,可作为血清学诊断的靶抗原。
文章就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毒在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情况作一综述。
关键词: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病毒;基因组;遗传变异;分子生物学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PRRS)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以引起母猪繁殖障碍、仔猪和育成猪呼吸道症状及高死亡率为主要特征<1>。
该病于1987年首次在北美发现<2>,之后在世界范围内迅速传播,给养猪业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
郭保清等(1996)<3>首次在国内疑似PRRSV感染的猪群中分离出PRRSV,从而证明了该病毒在我国的存在。
目前,PRRSV也已成为我国重要猪传染病病原之一。
1分类、形态及理化特性PRRSV属于第10次国际病毒大会上新设立的动脉炎病毒科动脉炎病毒属<4>,其同属成员还有LDV、EAV和SHFV。
PRRSV系不分节段的单股正链RNA病毒,电镜观察纯化的病毒粒子呈球形,直径约为45 nm~83 nm,内有一个呈20面立体对称的具有电子致密性的核衣壳,其直径为25 nm~35 nm,表面上有约5 nm的突起,外绕一层脂质双层膜。
PRRSV对氯仿、乙醚等脂溶剂和去垢剂敏感。
在氯化铯和蔗糖密度梯度中浮密度分别为1.13 g/cm3~1.19 g/cm和1.18 g/cm3~1.23 g/cm3;RRSV热稳定性差,低温下有较好稳定性,-70 ℃下可长期保存,56 ℃经45 min完全失去致病性,干燥条件下也可使病毒迅速失去感染性;PRRSV对pH敏感,在6.5<pH<7.5的环境中稳定,不耐酸碱,pH>7或pH<5可使病毒感染力迅速丧失。
畜禽养殖与疫病防治技术作业指导书

畜禽养殖与疫病防治技术作业指导书第1章畜禽养殖基础知识 (3)1.1 畜禽养殖概述 (3)1.1.1 基本概念 (3)1.1.2 分类 (4)1.1.3 发展趋势 (4)1.2 畜禽养殖环境与设施 (4)1.2.1 养殖环境优化 (4)1.2.2 设施类型 (4)1.2.3 设施功能 (4)第2章畜禽饲养管理技术 (5)2.1 饲料与饲养 (5)2.1.1 饲料分类与成分 (5)2.1.2 饲料配制原则 (5)2.1.3 饲养方法 (5)2.2 畜禽生长发育及繁殖 (5)2.2.1 畜禽生长发育 (5)2.2.2 畜禽繁殖 (5)2.3 畜禽饲养管理要点 (5)2.3.1 环境控制 (5)2.3.2 饲养密度 (5)2.3.3 饲料管理 (6)2.3.4 水源管理 (6)2.3.5 疫病防控 (6)2.3.6 记录与档案管理 (6)第3章畜禽疫病防治基本原理 (6)3.1 疫病发生与传播 (6)3.2 疫苗与免疫接种 (6)3.3 疫病预防与控制策略 (6)第4章畜禽常见疫病诊断 (7)4.1 病毒性疾病诊断 (7)4.1.1 禽流感 (7)4.1.2 口蹄疫 (7)4.1.3 猪瘟 (7)4.2 细菌性疾病诊断 (7)4.2.1 禽霍乱 (7)4.2.2 猪链球菌病 (7)4.2.3 羊布鲁氏菌病 (7)4.3 寄生虫病诊断 (8)4.3.1 禽球虫病 (8)4.3.2 猪蛔虫病 (8)4.3.3 羊螨病 (8)第5章畜禽疫病防治技术 (8)5.1 生物安全措施 (8)5.1.1 场地选择与布局 (8)5.1.2 人员管理与培训 (8)5.1.3 兽医卫生管理 (8)5.1.4 饲养管理 (8)5.2 药物防治 (8)5.2.1 合理选用药物 (9)5.2.2 用药规范 (9)5.2.3 药物轮换使用 (9)5.3 疫苗接种与免疫监测 (9)5.3.1 疫苗选择与接种 (9)5.3.2 免疫程序 (9)5.3.3 免疫监测 (9)5.3.4 疫苗保存与运输 (9)第6章猪病防治技术 (9)6.1 猪瘟防治 (9)6.1.1 猪瘟病原与传播 (9)6.1.2 猪瘟临床症状 (9)6.1.3 猪瘟防治措施 (10)6.2 猪蓝耳病防治 (10)6.2.1 猪蓝耳病病原与传播 (10)6.2.2 猪蓝耳病临床症状 (10)6.2.3 猪蓝耳病防治措施 (10)6.3 猪圆环病防治 (10)6.3.1 猪圆环病病原与传播 (10)6.3.2 猪圆环病临床症状 (10)6.3.3 猪圆环病防治措施 (11)第7章禽病防治技术 (11)7.1 鸡新城疫防治 (11)7.1.1 疫苗接种 (11)7.1.2 饲养管理 (11)7.1.3 隔离和消毒 (11)7.2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防治 (11)7.2.1 疫苗接种 (11)7.2.2 饲养管理 (11)7.2.3 隔离和消毒 (11)7.3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防治 (12)7.3.1 疫苗接种 (12)7.3.2 饲养管理 (12)7.3.3 隔离和消毒 (12)7.3.4 药物防治 (12)第8章反刍动物疫病防治技术 (12)8.1 口蹄疫防治 (12)8.1.1 疫苗接种 (12)8.1.2 预防措施 (12)8.2 布氏杆菌病防治 (12)8.2.1 疫苗接种 (12)8.2.2 预防措施 (13)8.3 羊痘病防治 (13)8.3.1 疫苗接种 (13)8.3.2 预防措施 (13)第9章水产养殖疫病防治技术 (13)9.1 鱼类病毒性疾病防治 (13)9.1.1 病毒性疾病诊断 (13)9.1.2 预防措施 (13)9.1.3 治疗方法 (13)9.2 鱼类细菌性疾病防治 (14)9.2.1 细菌性疾病诊断 (14)9.2.2 预防措施 (14)9.2.3 治疗方法 (14)9.3 鱼类寄生虫病防治 (14)9.3.1 寄生虫病诊断 (14)9.3.2 预防措施 (14)9.3.3 治疗方法 (14)第10章畜禽养殖场生物安全与环境保护 (15)10.1 生物安全管理 (15)10.1.1 畜禽养殖场生物安全概念 (15)10.1.2 生物安全措施 (15)10.2 环境污染与治理 (15)10.2.1 畜禽养殖场环境污染问题 (15)10.2.2 环境污染治理措施 (15)10.3 养殖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 (15)10.3.1 养殖废弃物处理技术 (15)10.3.2 资源化利用途径 (16)第1章畜禽养殖基础知识1.1 畜禽养殖概述畜禽养殖作为我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肉、蛋、奶需求,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畜牧生猪养殖蓝耳病病原、传播途径、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及蓝耳病感染疾病预防及治疗基础知识

畜牧生猪养殖蓝耳病病原、传播途径、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及蓝耳病感染疾病预防及治疗基础知识病原: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PRRS(蓝耳病)病毒,是一种有囊膜的RNA病毒。
传播途径:主要经口腔、鼻腔、唾液、尿液、粪便、精液、血液等。
临床症状:1、会出现一过性的耳朵、会阴发绀、腹下出现蓝点、乳头发青、倒数第二对乳头最明显,有无继发,继发感染死亡率高。
2.眼睑肿胀、粘眼、结膜炎。
3.拉稀、黄色稀粪(抗生素治疗效果不好)不易控制。
4.蓝耳病发生时保育和产房成活率低。
5.消瘦、喘气、皮肤变白、炸毛。
病理变化1、肺:肺脏红褐色花斑状,手感发硬,“橡皮肺”,病变组织和健康组织界限不分明;肺有淡红色瘀斑,肺间质增宽;肺尖叶会延长(俗称象鼻肺)。
2、心脏:心包积液、心肌柔软。
3、脾脏:脾多肿大,有小点出血。
4、肾脏:肾上有针尖状出血点,或白色坏死小点。
5、淋巴结肿大,外观褐色(仅表面),切开白色肿大。
蓝耳病因素影响母猪严重的繁殖障碍与蓝耳病有关。
当猪场中母猪群繁殖障碍比例远远超出预警线时(年度流产比例一般在2%,周流产比例则为0.038%),首先应考虑蓝耳病。
母猪繁殖障碍主要体现在流产、产弱仔、死胎、木乃伊胎以及返情和产后不发情等。
经典毒株在临床上一个相对的规律常被用以区分蓝耳病与其它疾病引起的母猪群的繁殖障碍,即妊娠后期流产,主要是因为母猪妊娠早期胎盘对PRRSV有一定的封阻作用,大多数的垂直传播仅发生在妊娠的后1/3期,当然这也并非绝对。
由于目前PRRSV在猪群中感染的普遍性以及免疫密度扩大,临床上因PRRSV感染所致母猪群高返情率及产后不发情现象似乎比流产、死胎更为普遍。
PRRSV感染活跃只发生在某一个生产阶段的猪,使得实际临床诊断更加困难,而且很容易造成误诊。
2、哺乳仔猪拉稀、消瘦等也与蓝耳病有关。
哺乳仔猪发生蓝耳病,主要症状可能表现拉稀,甚至呈水样腹泻,表现呼吸困难、消瘦,哺乳仔猪至保育仔猪感染PRRSV出现严重眼结膜炎。
畜牧生产蓝耳病基础知识十问

畜牧生产蓝耳病基础知识十问1.什么是蓝耳病?蓝耳病: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的简称,英文简写PRRS;它有如下特点:是个多系统疾病:繁殖系统、呼吸系统、免疫系统等;表现多临床症状:母猪繁殖障碍,如流产、死胎、弱仔等;保育育肥猪,呼吸系统障碍,如咳喘、发烧等;同时也是免疫抑制性疾病:蓝耳病毒感染并造成免疫系统损伤,造成免疫抑制,易继发感染副猪、链球等细菌性疾病;2.PRRSv在环境中的稳定性怎么样?蓝耳病毒在环境中的存活能力较弱;井水、饮用水中可分别存活9 天和 11 天;在﹣70℃和﹣20℃的环境中存活数月至数年;在高温干燥的环境中会迅速失活,如暴露在 25-27℃环境中的干燥物体表面,检测不到有感染性的病毒;4℃至少存活 1 个月;37℃存活 48 小时,56℃存活 45 分钟。
3.PRRSv可用酸碱消毒剂杀灭吗?对消毒剂要求高吗?可以杀灭,蓝耳病毒在 pH < 6.5 或 pH > 7.5 环境下会迅速丧失感染性。
一般常用的葵甲溴铵复合消毒剂、碘制剂、氯制剂等均可在1分钟内杀灭PRRSv。
4.人员身上携带的PRRSv怎么杀灭?人员污染了蓝耳病毒时,衣物通过浸泡清洗、胶鞋浸泡清洗消毒,人员可通过正常的洗澡过程将身上污染的病毒杀灭;正因为它是一种囊膜病毒,因此猪场常用的香皂、洗发露等脂溶性洗涤剂就可将蓝耳病毒杀灭。
5.蓝耳的抗体依赖性增强(ADE)现象是怎么回事?蓝耳免疫或感染后,结构蛋白诱导产生的低水平中和抗体,与病毒感染靶细胞上的 Fc 受体相互作用,进而增强野毒感染的现象;低水平中和抗体的存在,不但不能清除蓝耳病毒,反而会增强蓝耳病毒在细胞中的复制和增殖。
6. 蓝耳病毒株是如何分类的?PRRSV呈球形、有囊膜,核衣壳二十面体对称,无血凝活性,不凝集哺乳动物或禽类红细胞。
蓝耳病毒基因组结构与功能其中,GP5(E蛋白)诱导中和抗体,细胞凋亡。
GP4诱导中和抗体,GP2、GP3功能不详。
猪蓝耳病发病特点及防治措施研究

猪蓝耳病发病特点及防治措施研究1. 引言1.1 猪蓝耳病的定义猪蓝耳病,又称猪嗜血杆菌病或猪蓝耳病,是一种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引起的急性或慢性传染病。
该病主要影响猪的呼吸系统和生殖系统,导致生猪生长迟缓、呼吸困难、流产、死胎、猪仔畸形等严重问题,严重影响了养猪业的健康发展。
猪蓝耳病的主要症状包括高热、咳嗽、吞咽困难、鼻涕增多、肺部症状等。
猪蓝耳病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疾病,可通过直接接触感染猪、空气传播、甚至污染的工具和环境传播给健康猪只。
由于病原体的变异性和生物学特点,猪蓝耳病在养猪场内很难根除,给养猪业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
对于猪蓝耳病的研究和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背景猪蓝耳病,是一种由猪蓝耳病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病毒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和病原性。
猪蓝耳病自20世纪60年代首次报告以来,已在世界范围内多次暴发,给猪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目前,猪蓝耳病在我国的发病率也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已成为威胁猪群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
随着现代畜牧业的发展和猪群密集化养殖的普及,猪蓝耳病的传播途径日益多样化,防治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加强对猪蓝耳病的病理生态学、流行病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对于有效防控疫情,保障猪群健康和畜牧业的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猪蓝耳病疫苗的研发和应用也是当前防治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1.3 研究意义猪蓝耳病是一种由猪蓝耳病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主要表现为高热、呕吐、腹泻、皮肤发绀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猪只死亡。
猪蓝耳病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给养猪业生产和猪肉市场稳定造成了严重影响。
猪蓝耳病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猪蓝耳病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该疾病的发病机制和传播途径,有助于制定更有效的防控策略和治疗方案。
研究猪蓝耳病疫苗的研发与进展,可以为疾病的预防提供有效手段,降低猪群感染风险,保障养猪业的稳定发展。
华为面试资料总结

华为面试资料总结
1.RF优化?RF常见问题分析、覆盖、干扰、切换问题优化
2.单验流程?
3.RSRP、RSRQ、SINR
4.上下行时隙配比与子帧配比,及其覆盖场景、频段
5.LTE关键技术
6.ATTACH流程
7.PCI规划原则?PCI总共有多少个?怎么计算得到的
8.模三干扰的形成和规避原则
9.20M带宽下的100RB?剩下带宽的作用,时域:600、800满
调度?
10.下行的峰值速率
11.下行速率不高的原因
12.簇优化的内容
13.LTE功率配比、最大功率
14.LTE英文名称
15.切换信令流程及发生的事件(A1/A2/A3/A4/A5)
16.传输模式,试用场景
17.RE、RB、CCE、REG
18.LTE同频组网怎么避免干扰
19.灌包流程
20.帧结构
21.TDS子帧配比到TDL的计算
22.频段规划
23.双模改造
2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摘要: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是目前养猪业中一种严重的病毒性传染病,引起猪严重繁殖障碍和呼吸道疾病。
该病的病原体属于动脉炎病毒属,是一种不分节段的单股正链RNA病毒,含有8个开放阅读框(ORFs),ORF1编码非结构蛋白,ORF2~ORF7编码结构蛋白。
其中ORF7编码的核衣壳(N)蛋白和ORF6编码的非糖基化基质(M)蛋白为优势结构蛋白。
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毒基因组存在广泛的遗传变异性,M蛋白和N蛋白在所有的毒株之间相对比较保守,可作为血清学诊断的靶抗原。
文章就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毒在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情况作一综述。
关键词: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病毒;基因组;遗传变异;分子生物学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PRRS)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以引起母猪繁殖障碍、仔猪和育成猪呼吸道症状及高死亡率为主要特征<1>。
该病于1987年首次在北美发现<2>,之后在世界范围内迅速传播,给养猪业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
郭保清等(1996)<3> 首次在国内疑似PRRSV感染的猪群中分离出PRRSV,从而证明了该病毒在我国的存在。
目前,PRRSV也已成为我国重要猪传染病病原之一。
1 分类、形态及理化特性PRRSV属于第10次国际病毒大会上新设立的动脉炎病毒科动脉炎病毒属<4>,其同属成员还有LDV、EAV和SHFV。
PRRSV系不分节段的单股正链RNA病毒,电镜观察纯化的病毒粒子呈球形,直径约为45 nm~83 nm,内有一个呈20面立体对称的具有电子致密性的核衣壳,其直径为25 nm~35 nm,表面上有约5 nm的突起,外绕一层脂质双层膜。
PRRSV对氯仿、乙醚等脂溶剂和去垢剂敏感。
在氯化铯和蔗糖密度梯度中浮密度分别为1.13 g/cm3 ~1.19 g/cm和1.18 g/cm3~1.23 g/cm3;RRSV热稳定性差,低温下有较好稳定性,-70 ℃下可长期保存,56 ℃经45 min完全失去致病性,干燥条件下也可使病毒迅速失去感染性; PRRSV 对pH敏感,在6.5<pH<7.5的环境中稳定,不耐酸碱,pH>7或pH<5可使病毒感染力迅速丧失。
自然分离到的PRRSV不凝集猪、羊、鸭、鸡、小鼠、豚鼠及人的O型红细胞,但经非离子去垢剂和脂溶剂处理后,可凝集小鼠的红细胞。
2 病毒的基因组结构和表达PRRSV的核酸系不分节段、单股、正链RNA,大小约为15 kb,含8个开放阅读框(ORFs),其3′端有一个Poly(A)序列,PRRSV基因组顺序为5′-ORF1a和ORF1b-ORF(2-6)ORF7-3′端。
ORF1(包含重叠的16个核苷酸的ORF1a和ORF1b)长约12 kb,占整个基因组的80%,位于基因组5′端211个碱基的非编码前导序列之后,编码病毒RNA复制酶和聚合酶,其氨基酸序列含有EAV和LDV的保守成分<5>;ORF1a编码区有一些疏水区,一个推定的丝氨酸蛋白酶区和富含半胱氨酸区;ORF1b含聚合酶元序列、蜗牛酶元序列、富含半胱氨酸和组氨酸的锌指区及功能不明的保守区4个特定区域<6>。
在ORF1a和ORF1b的重叠区可识别出7核苷酸结构(UUUAAAC)和形成RNA拟节序列,这两种结构为RNA聚合酶翻译过程中核糖体移码所必需。
ORF2~7分布在约3.5 kb 的3′端。
ORF7的终止密码子之后为114个碱基的非编码区和仅20个碱基的Poly(A)尾序列,相邻的ORF框之间发生部分重叠。
ORF2~5编码病毒4种囊膜相关蛋白GP2-5,ORF6编码非糖基化蛋白;ORF7编码核衣壳(N)蛋白。
3′端非编码序列可能是复制过程中负链RNA开始合成时聚合酶结合的区域。
PRRSV的基因表达模式与冠状病毒和凸隆病毒类似,其转录机制为先导 引物机制,通过产生6个亚基因组mRNA进行基因表达。
转录中先导序列连接到每个mRNA中,产生具有相同的5′端先导序列的亚基因组mRNA,其长度超过200个碱基,且3′端也有相同的共同序列(CCGG/AAATT)Poly(A)的嵌套式结构。
另有研究报道认为病毒是通过产生7个亚基因组mRNA来表达的,其额外的亚基因组mRNA3.1来自于ORF3与ORF4之间。
3 病毒蛋白PRRSV基因组编码的蛋白有复制酶、聚合蛋白和结构蛋白。
ORF1编码复制酶和聚合蛋白,是唯一的非结构蛋白,参与病毒的复制。
ORF1a编码的聚合蛋白经裂解后产生6个非结构蛋白(NSP1α,NSP1β和NSP2-5),其中NSP2的氨基酸序列在北美洲株(VR2332)和欧洲株(LV)之间的同源性仅有32%,实验表明NSP2基因中含有B细胞表位免疫的优势基因;NSP1α和NSP1β包含两个类木瓜蛋白酶的半胱氨酸蛋白酶区,已证实可从1a和1ab多聚蛋白上自动切割下来<7>。
ORF1b 编码的聚合蛋白长约1 463个氨基酸,被ORF1a编码的蛋白酶切割后形成RdRp、CP2、CP3和CP4 4个蛋白。
GP2为结构糖蛋白<8>,由ORF2编码,分子量为29 ku~30 ku,可被单克隆抗体WBE2识别,有两个明显的疏水峰和糖基化位点,LV的GP2能整合入病毒粒子中。
肽链内含有二硫键,通过二硫键和其它结构蛋白可形成同源或异源多聚体,其糖基化位点覆盖有N-聚糖复合物。
GP2蛋白表面有一个抗原位点,其周围有一个与GP5蛋白B细胞抗原位点构成二级结构的VSRRIYQ基元。
GP2蛋白免疫原性很差,在病毒中含量较少,很难从感染的细胞裂解液或纯化的病毒粒子中得到分离鉴定<9>。
GP3为高度糖基化蛋白,具有7个糖基化位点,分子量为40 ku~50 ku,含265个氨基酸。
现在对GP3是否为结构蛋白尚无定论。
GP3蛋白羧基端有一个与病毒血清型有关的非中和抗原表位,其可能引起病毒基因型抗原株的差异。
GP3是PRRSV各毒株间保守性最差的蛋白之一,在欧、美型毒株间推导氨基酸的同源率为54%~60%,而且多数变异发生在N末端。
Duran等人用杆状病毒表达载体表达了PRRSV ORF3的产物,表达产物可给猪提供68.4%的保护率,说明ORF3表达产物在抵抗病毒感染时具有一定作用。
GP4蛋白是病毒的主要结构蛋白之一,分子量约为31 ku~35 ku,有4个糖基化位点,其N 端和C端有高度的疏水区。
该蛋白氨基端有一信号肽序列,在GP4蛋白胞外区第40位~第79位氨基酸之间有一个可与单抗发生中和反应的抗原决定簇。
GP5为糖基化的囊膜(E)蛋白,分子量约为26 ku~30 ku,相当于EAV的囊膜糖蛋白G L,含4个糖基化位点和一段31个氨基酸的信号肽,该蛋白含有一段很大的内部疏水区。
E蛋白与M 蛋白在囊膜内由二硫键结合成异源二聚复合物,其内含有与病毒有关的免疫重要区。
GP5有6个抗原决定簇,能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中和抗体<10>,其中一个血清型特异的线性决定簇能在体外中和病毒感染,且中和能力强于GP4诱导产生的抗体,但这种单抗产生的中和作用与抗GP5滴度具有明显的相关性。
用PRRSV中和性单可隆抗体和猪高滴度中和血清抗体,从PRRSV cDNA噬菌体文库中筛选出了位于GP5蛋白上的两个B细胞抗原位点A和B,非中和抗原位点A可以被非中和抗体识别,不被单抗ISU25-C1和猪中和血清抗体识别,在分离株中高度可变,具有免疫优势,该位点的抗体出现在PRRSV感染的早期;抗原位点B可被单抗ISU25-C1和猪中和血清抗体识别,不被非中和抗体识别,在分离株中高度保守,在PRRSV感染中连续存在,没有免疫优势。
推测位点A可能诱导机体产生抗GP5抗体,使抗位点B的抗体产生推迟了至少3周,故GP5蛋白B位点抗原对设计PRRSV疫苗十分有用。
研究证实PRRSV的基质蛋白和囊膜糖蛋白GP5是淋巴细胞增生性应答的靶点。
另有报道,GP5可诱导并引发细胞凋亡<11>。
ORF6编码非糖基化蛋白,即基质蛋白,也称M蛋白,分子量为18 ku~19 ku。
VR2332型和LV型分别含有174和173个氨基酸。
M蛋白的N端有3个疏水性跨膜区,针对该蛋白的单抗从欧洲和北美洲的分离株中识别出2个共同和1个独特的抗原决定簇<12>。
M蛋白在所有的PRRSV 株间高度保守,在欧、美型毒株间也最为保守。
通过感染猪康复血清的Western免疫印迹试验证明了M蛋白具有很强的免疫原性,感染后10 d就可以检测该抗体应答。
表达重组的M蛋白可作为血清学实验的靶抗原。
ORF7编码核衣壳(N)蛋白,分子量为13.8 ku~15 ku,碱性,亲水性,具有一个糖基化位点,但非糖基化蛋白。
北美洲型和欧洲型分离株分别含有123个和128个氨基酸。
N蛋白有6个疏水区及至少5个抗原决定簇,其中既有对所有毒株保守的共同决定簇,又有北美洲各型和欧洲各型的特异性决定簇<12>。
推测C末端对抗原决定簇的形成起重要作用。
N蛋白在病毒粒子中含量较高,约占病毒蛋白总量的20%~40%,具有较高的免疫原性。
通过Western blot证明猪感染PRRSV 后最早出现(大约7 d)的是针对N蛋白的抗体,且该抗体可持续存在半年以上,因此N蛋白可作为PRRSV抗体的检测抗原,无论早期还是晚期都有重要的诊断学意义;但此抗体为非中和抗体,对机体无保护作用,无免疫学价值<9>。
4 病毒基因组的遗传变异PRRSV分离株间核苷酸序列存在广泛变异。
利用多克隆抗血清和单克隆抗体对PRRSV株进行血清学试验证实了PRRSV株间有显著的抗原差异性。
依据血清学及基因序列分析将PRRSV划分为两种基本基因型,以LV型为代表的欧洲型和以VR2332为代表的北美洲型<13>,两者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约为60%。
已有的序列分析显示,PRRSV和LDV的亲源关系近于它和EAV的关系,欧洲型毒株间的变异明显小于美洲型毒株间的变异,且ORF3和ORF5是结构蛋白编码区中保守性最差的两个阅读框。
欧、美毒株间M蛋白最为保守,氨基酸同一性可达78%~81%,GP5蛋白氨基酸序列差异最大,同源性仅为51%~55%。
美洲型毒株的3′非编码区序列比欧洲型毒株的此序列长22个核苷酸,同源率为59%。
根据北美毒株间高度变异的特征,有学者建议将北美洲型再分为几个亚型<14>。
此外各毒株的Poly(A)位的数量也可能有差异,或许与病毒复制相关<15>。
对ORF5的RT-PCR产物用Mlul进行RFLP分析,可区分疫苗株和其它北美洲分离株,但这种单纯的RFLP方法难以区分朝鲜分离株和美国来源于VR2332的弱毒疫苗株<16>,原因可能是PRRSV 的毒力变异是一种多位点的累积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