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哭闹反映神经系统发育程度
育儿知识:新生儿常见的生理现象

新生儿常见的生理现象溢乳新生儿溢乳是常见现象。
新生儿胃呈水平位,胃入口处的喷门括约肌松弛,而出口处的幽门肌肉却相对紧张。
进入胃内的奶汁不易通过紧张的幽门,进入肠道,却容易通过松弛的喷门返流回食道,结果奶汁就溢入口内,并从小嘴里流出来了。
另外,新生儿消化道调节功能尚未完善,这也是造成乳汁返流的原因。
生理性溢乳会随着宝宝生长发育慢慢好起来的,孩子也不难受,也不痛苦。
溢乳后只要宝宝仍然是精神饱满,生长发育也正常,就不用担心。
预防溢乳的方法:1、喂奶前给宝宝换好尿布,喂奶后不管有没有尿湿,都不要再换了,以免由于活动而导致溢奶。
2、喂奶后竖着抱宝宝,轻轻给宝宝拍背,直到打嗝再缓缓放下。
3、如果奶水较冲,妈妈用手指轻轻夹住乳房,以控制奶水流出速度,免得宝宝吃得太急。
4、要让宝宝含住乳晕,以免吸入空气。
还要注意,不要让宝宝吸没有奶水的空乳头。
5、用奶瓶喂奶,要让奶汁充满奶嘴,以免宝宝吸入空气。
打嗝新生儿吃的急或吃进了空气,就会持续打嗝,宝宝很不舒服。
抑制打嗝的办法是:用手指击弹宝宝足底,令其啼哭数声,哭声停止后,打嗝也就随之停止。
如果没有停止,可重复上述方法。
有些妈妈给宝宝喂温水或继续喂点奶也可抑制宝宝打嗝。
打嗝的预防方法小宝宝打嗝重在预防,父母应注意以下四个方面:1、小儿在啼哭气郁之时不宜进食,吃奶时要有正确的姿势体位;2、吃母乳的新生儿,如母乳很充足,进食时,应避免使乳汁流得过快;3、人工喂养的小儿,进食时也要避免急、快、冰、烫,吸吮时要少吞慢咽;4、新生儿在打嗝时可用玩具引逗或放些轻柔的音乐以转移其情致,减少打嗝的频率。
黄疸新生儿出生72小时后,可能出现暂时性黄疸。
这是由于新生儿血液中胆红素释放过多,引起皮肤、巩膜甚至手足心发黄,属于正常生理现象。
足月儿出生后一周左右出现暂性黄疸发生率为5 0%左右,早产儿暂时性黄疸发生率在80%左右,出生7-10天后自然消退。
新生儿暂时性黄疸不表现为任何异常。
因此不需要治疗,可适当喂葡萄糖水。
新生儿各个器官系统特点有哪些

新生儿各个器官系统特点有哪些新生儿来到世界新爸新妈很开心,但是却不太了解新生儿特点有哪些。
新生儿那么可爱,你应该好好了解一下他们的特点。
本文是店铺整理的新生儿各个器官系统特点,仅供参考。
新生儿各个器官系统特点1、呼吸系统新生儿在生后1分钟内就开始第一次呼吸。
因肋间肌薄弱,主要依靠膈肌呼吸,因此,以腹式呼吸为主。
呼吸运动较浅表,频率较快,正常约每分钟40次。
2、心血管系统新生儿心率波动较大,安静睡眠时可降至90~100次/分,而哭闹时可达160~180次/分。
新生儿血流多集中于躯干和内脏,而四肢较少,因此,有时肢体易发冷,手指和脚趾末端的颜色可稍稍发紫。
有的新生儿于生后最初内天内可听到心脏杂音,可能与动脉导管暂时未闭有关,杂音一般在一周之内消失。
如果心脏杂音持续存在,应该做进一步检查,以排除先天性心脏病。
3、泌尿系统大多数新生儿在分娩过程中和生后2小时内排尿,99%的新生儿于生后48小时内排尿。
但由于肾小球和肾小管的功能还未发育完善,只能适应一般正常的代谢负担。
当喂养不当时,如用较浓的乳方(奶伙加水的比例不对)喂养或输液不合理等,均可引起水和电解质平衡紊乱,应加以重视。
4、消化系统出生后一般吞咽功能完善。
因新生儿消化道的面积相对较大,能适应较大量流质食物的消化吸收。
但食道下部的括约肌关闭不全,易发生溢乳(漾奶)。
新生儿消化蛋白质和人乳脂肪的能力较好,但缺乏胰演粉酶,要到生后3~4个月才能达到成人水平,因此,不宜过早加淀粉类食物,如米粉、面糊等。
婴儿生后10~12小时内开始排墨绿色胎便,绝大多数婴儿在生后24小时内排胎便,3~4天后转为正常新生儿大便。
人乳喂养儿的大便为金黄色,糊状,每日排便1~4次。
牛乳喂养儿的大便为淡黄色,呈均匀硬膏状,每日排便1~2次。
如果生后24小时还未排胎便,应及时到医院检查以排除消化道畸形。
5、体温调节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功能不完善,皮下脂肪薄而体表面积相对较大,容易散热,因此应注意保暖;室温过高或包裹过多时,又可引起新生儿发热、脱水,称“脱水热”。
新生儿20项行为神经测查方法

新生儿20项行为神经测查方法(NBNA)1. 内容及结构这是吸取美国布雷泽尔顿的新生儿行为评价量表和法国阿米尔-梯桑(Amiel-Tison)神经运动测定方法的优点,结合我们自己的经验,于1990年建立的我国新生儿20项行为神经测查方法。
20项行为神经测查分为5个部分:即行为能力(6项)、被动肌张力(4项)、主动肌张力(4项)、原始反射(3项)一般估价(3项)。
每项评分为三个分度,即0分、1分和2分,满分为40分,35分以下为异常。
2.适用范围NBNA方法只适用于足月新生儿,早产儿需要等胎龄满40周后测查,因为早产儿肌张力较低,NBNA评分低下不能反映其正常与否。
但早产儿可有视听反应。
足月窒息儿可从生后3天开始测查,如果评分低于35分,第7天应重复,仍不正常者12~14天再测查,因为该日龄测查有评估预后的意义。
3.测查环境和检查者的训练测查者应在新生儿两次喂奶中间进行,检查环境宜安静、半暗。
测查室温应为22~27℃。
检查在10分钟内完成。
测查者不可能单靠阅读资料或看录像学会合格的NBNA检查方法。
掌握此方法必须通过传授、亲自操作,并接受数次辅导,最后通过合格检验,才能达到测查合格标准。
总分误差不应超过2分。
4. NBNA在评估预测发育结局方面的临床应用NBNA通过对生后满月内的新生儿进行神经行为评估,可以早期有效预测各类高危足月儿(包括按纠正胎龄足月的早产儿)的神经发育结局。
新生儿20项行为神经测查方法第一部分:新生儿行为能力共6项(1~6项)。
1.对光刺激反应减弱也称对光刺激习惯化。
在睡眠状态下(状态1和2),婴儿对手电筒短暂照射眼睛产生不愉快的反应后,重复光刺激有反应减弱的能力。
此项测验就是检查这种反应减弱的能力。
用2节1号电池的手电筒1个,手电光扫射新生儿两眼1秒,观察其反应。
第1次反应终止后5秒钟,再重复刺激,每次照射时间和手电筒距眼的距离相同。
连续2次反应减弱后停止测试,如不减弱,连续照射最多12次。
新生儿神经系统检查

5
运动神经系统检查
• 一、被动肌张力
• 概念:骨骼肌受到外力牵拉时产生的收缩力,也 是指静息状态肌肉的紧张度,需在安静觉醒状态 下检查 • 检查方法:1、通过伸展肢体判断抵抗程度及回 弹的量和程度 • 2、握住前臂、小腿摇晃,判断手、足 摆动程度
6
运动神经系统检查
• 被动肌张力
围巾征 前臂弹回 下肢弹回 腘窝角 正常下肢比前臂对伸展有更大抵抗 评估两侧肌张力是否相等
11
运动神经系统检查
• 三、原始反射:觅食反射 吸吮反射 握持反射 拥抱反射 踏步反射
12
其他神经系统辅助检查方法
• 1、ABR
• (1)是声刺激引起听神经和脑干各级神经核的反 应 • (2)其反应分五个成分,形成五个波:Ⅰ波:耳 蜗神经 Ⅱ波:耳蜗核 Ⅲ波:上橄榄核 Ⅳ波:外 侧膝状体 Ⅴ波:下丘。 • (3)其中新生儿Ⅰ、Ⅲ、Ⅴ波分化发育最清晰, 最易确定,其潜伏期随胎龄的增加而减少并伴波 幅增加及反应阈减低( 28w 阈值 50 ~ 60dB, 足月儿 20~30dB)
15
2、头围 : 男
5
32.6
50
34.8
95
37.2
女
5
32.1
50
34.3
95
35.9
增长速度为:足月儿每月增长1.1cm 早产儿每周增长0.5cm,至纠正胎龄40周 前囟: 饱满、紧张、隆起、凹陷 颅缝:顶颞缝分开2~3mm有意义 头部外形: 3、头颅B超 4、头颅CT 5、脑电图 6、脑脊液
16
• NBNA检查的注意事项
1、适用于足月儿,早产儿需纠正胎龄满40周 2、7天≤35分为轻度脑损伤,14天≤35分为 重度脑损伤 3、重度窒息是行为(格格声反应、说话人脸 反应、红球反应)和主动肌张力(竖头、牵拉、 直立反应)扣分多,恢复慢,动态检测可帮助判 断脑损伤的程度和预后,7天时的觉醒度、哭、活 动度、吸吮反射恢复正常多数无后遗症
早产儿脑损伤神经系统干预措施

概述
早产儿脑损伤(brain injury in premature infants, BIPI)是指 由于产前、产时或/和出生后的各种 病理因素导致的不同程度的脑缺血缺 氧或/和出血性损害,可在临床上出 现脑损伤的相应症状和体征,严重者 可导致远期神经系统后遗症甚至患儿 死亡。
经典病理类型
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PVI-IVH) 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VL)
出生后突触的发育
1937年奥地利(K.Z.Lorenz)“印刻现象”
洛伦兹与他的鸭宝宝们!
干预措施
一、减少NICU中不良的环境因素
美国儿科学会建议NICU光线明亮度: 暖箱内:25 ftc 室内:60 ftc 特殊治疗时:100ftc.
根据昼夜调节亮度 用毯子遮盖暖箱 声音<60分贝 避免突发高频声音
龄仍可以引出。
惊厥: 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以阵挛性惊厥和微小型惊厥为主:阵挛性
惊厥为单侧肢体有规律的阵挛,常常从一侧单一肢体扩算到同侧其他 部位,如面部及颈部。微小型惊厥,器官异常运动,眼球震颤,面部 肌肉抽动、唇部不自主吮吸、单侧或双上肢划船样运动
脑损伤的早期表现
新生儿期 哺乳困难:出生后不会吸吮,吸吮无力或拒乳,吸吮后疲劳无力,容易呕奶。 哭声微弱:生后十分安静,哭声小或持续哭闹。 自发运动少:出生后少动,呈无力状态。 肌张力低下:全身松软,肌肉松弛。 肌张力增强:全身发硬,双下肢有力,洗澡时双足蹬盆,换尿布时双下肢难分
振幅整合脑电图 (aEEG)
EEG
aEEG
Natalucci等研究发现,重度脑白质损伤早产儿生 后84h内的aEEG结果明显异常,表现为振幅降低、周期 性减弱、成熟延迟,提示早产儿动态监测aEEG有助于早 期发现严重脑白质损伤。 早期尤其是生后72h内aEEG结果对预测早产儿远期不良 神经预后价值较大。
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说明

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NBNA)新生儿期行为神经测定可以了解新生儿行为能力,有利于早期开发智力,并能早期发现轻微脑损伤,以便早期干预。
早期干预将大大促进受伤大脑的可塑性,以达到良好的功能代偿,防治伤残。
一、新生儿神经系统特点:新生儿神经系统在解剖上极不成熟,在化学成分和生理方面与成人显著不同,功能不成熟,神经系统功能相当大部分由脑干和脊髓控制,如婴儿期的反射,如拥抱、握持、踏步、放置等均代表不受高级大脑的约束的原始神经细胞功能释放。
因其后脑行使主要功能。
产前或围产期所造成的前脑损伤在新生儿期并不显著,当小儿逐渐成熟而具有更复杂行为时才逐渐表现。
出生后的环境对脑发育影响是肯定的,即脑功能的发育具有可塑性。
未成熟脑的可塑性最强,故强调早发现、早干预。
经Wolf等人研究发现新生儿从睡眠到觉醒可分为深睡、浅睡、瞌睡、安静觉醒、活动觉醒和哭6个意识状态,每个状态都有一些特定的行为,并发现新生儿在视觉、听觉以及嗅、味、触觉方面都具有一定感受能力,而且有手足协调的运动能力和外界如母亲等一定的模仿能力。
如安静清醒状态下新生儿注视人的面部,向声音处转头,模仿性伸舌,随外界语音节律扭动身体等。
二、新生儿行为1、新生儿有很多惊奇的能力,会哭、笑、吃,能听、看、嗅,有味觉和触觉。
1.1 视:胎龄28周对光有反应,37周随微光动眼,强光可引出新生儿眨眼反射。
生后即有视力。
生后数分钟注意人脸图形的时间比白纸要长。
生后即可追随红球(8-10cm直径球,在前面20-25cm处摆动)注视90°角度。
1.2 听:生后几天内主要通过脊髓组织传导听觉刺激。
巨大声响引起眨眼、或拥抱反射,并可由安静转啼哭或由啼哭转安静。
在觉醒状态下用眼和头去找声源。
胎儿在宫内就能听到母亲体内的各种声音,说话声和外面的音乐,生后仍保持记忆。
1.3 嗅:嗅觉发育较早,如寻找母乳,可用鼻辨出哪个乳垫是其母亲的,而向这方向转头。
对强烈气味表示不悦,生后1月未形成香味引起的食物条件反射。
新生儿20项行为神经测查方法

新生儿20项行为神经测查方法1.哭声:观察新生儿哭声的音调、频率和持续时间等特征,以评估其听觉功能和表达能力。
2.扑动:观察新生儿四肢的扑动情况,评估其运动控制和肌张力。
3.眼睑压缩:观察新生儿在刺激下是否有眼睑压缩反应,评估其感觉反应。
4.恐惧反应:观察新生儿对突然出现的声音或其他刺激是否有恐惧反应,评估其紧张度和情绪反应能力。
5.抓握反应:观察新生儿是否能主动握住物体,评估其手部控制能力。
6.寻找嘴唇:观察新生儿是否能通过头部运动来寻找自己的嘴唇,评估其视觉和运动协调性。
7.翻身:观察新生儿是否能主动翻身或倒退,评估其运动能力和发育进程。
8.看人脸:观察新生儿是否能主动盯着人的脸看,评估其视觉注意力和社交能力。
9.对声音的反应:观察新生儿对不同频率和音量的声音是否有明显的反应,评估其听觉敏感度和认知能力。
10.张嘴反应:观察新生儿是否有张嘴的反应,评估其对刺激的接受程度。
11.抬头反应:观察新生儿是否能抬起头部,评估其颈部肌肉控制和颈椎发育情况。
12.手指反应:观察新生儿是否能用手指触摸和抓握物体,评估其手部协调性和触觉敏感性。
13.眨眼反应:观察新生儿是否能有明显的眨眼反应,评估其对刺激的反应速度和眼睛的协调性。
15.触觉反应:观察新生儿对触摸刺激的反应,评估其皮肤敏感性和触觉感知能力。
16.裸体反应:观察新生儿在脱掉衣物后的反应,评估其体温调节能力和舒适感。
17.妆模警觉:观察新生儿在面对不同妆模的情绪表情时的反应,评估其情绪识别和面部表情理解能力。
18.运动协调:观察新生儿在运动中是否呈现出协调性和流畅性,评估其运动发育和协调能力。
19.绕人眼:观察新生儿是否有绕人眼的行为,评估其对视觉刺激的重视程度和视觉跟随能力。
20.被动运动:观察新生儿对被动运动的反应,评估其坐姿、躺姿和站立姿势的稳定性和平衡能力。
这些行为和神经测查方法是通过对新生儿的观察和记录来进行评估的。
通过评估新生儿的行为和神经发育水平,可以帮助医生和父母了解他们的身体和神经系统的健康状况,并及早发现和干预可能存在的问题,从而促进新生儿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早产儿转奶标准

早产儿转奶标准一、体重稳定增长体重是衡量早产儿生长发育的重要指标之一。
在早产儿达到一定体重时,可以逐渐转为普通奶粉。
一般来说,早产儿出生后的前几个月体重增长较快,但相对于正常新生儿来说,体重增长可能会稍慢。
当早产儿体重增长稳定,且连续两周体重增长满意时,可以考虑进行转奶。
二、生理指标稳定生理指标包括体温、呼吸、心率等。
在转奶前,应确保早产儿的各项生理指标稳定,没有出现异常波动。
如果早产儿出现发热、呼吸急促、心率加快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并听从医生建议。
三、消化吸收良好消化吸收不良是早产儿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在转奶前,应确保早产儿能够消化吸收所食用的奶粉,没有出现腹胀、腹泻、便秘等消化系统问题。
如果早产儿出现消化吸收不良的情况,应及时就医并听从医生建议。
四、神经系统发育成熟早产儿的神经系统发育相对于正常新生儿来说可能会稍慢。
在转奶前,应确保早产儿的神经系统发育成熟,没有出现神经智力方面的异常。
如果早产儿出现神经系统发育不良的情况,应及时就医并听从医生建议。
五、免疫系统逐渐完善免疫系统是早产儿抵抗疾病的重要保障。
在转奶前,应确保早产儿的免疫系统逐渐完善,能够抵抗普通奶粉中的细菌和病毒等病原体。
如果早产儿出现免疫力低下的情况,应及时就医并听从医生建议。
六、精神状态良好在转奶前,应确保早产儿的精神状态良好,没有出现情绪不稳、哭闹不止等情况。
如果早产儿出现精神状态不佳的情况,应及时就医并听从医生建议。
七、无其他健康问题在转奶前,应确保早产儿没有其他健康问题,如先天性心脏病、肺部疾病等。
如果早产儿存在其他健康问题,应及时就医并听从医生建议。
八、医生建议转奶最后,在早产儿满足以上条件时,还需要经过医生的检查和建议。
医生会根据早产儿的实际情况进行评估,如果认为可以进行转奶,则会给出相应的建议和指导。
如果医生认为不适合进行转奶,则应听从医生的建议,不要强行进行转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早产儿哭闹反映神经系统发育程度
据《中国科学报》报道,和足月产的新生儿相比,早产儿哭闹声更大更刺耳。
研究人员将这一发现在线发表于近日的《生物学快报》上。
科学家将婴儿哭闹视为一种评估其神经系统发育程度的无创性方法。
先前对足月婴儿的研究表明,异常的高音调的哭喊往往和婴儿新陈代谢及神经发育失常有关。
该团队记录了早产儿和相同年龄的足月婴儿的自发的哭泣,并比较了他们哭声的音调。
研究人员发现,早产儿的哭声更尖锐刺耳,这并不是因为其体型更小或在妈妈的子宫里发育速度更慢,相反,他们推测高音调反映了早产儿迷走神经较低水平的活动。
迷走神经活动增强能减少声带的紧张感,进而降低音量。
以前的研究显示,给早产儿使用按摩疗法能刺激其迷走神经活动,改善其消化能力,帮助其增加体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