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山大附中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
山西省山大附中2013-2014学年高二3月月考数学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俯视图山西大学附中2013——2014学年高二文科第二学期月考数学试题考试时间:120分钟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6分)(请把正确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1.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一定A .平行B .相交C .异面D .以上都有可能2. 复数31i i +(i 为虚数单位)的虚部是A .12iB .12-iC .12-D .123.设a 表示直线,γβα,,表示不同的平面,则下列命题中正确的是A .若a α⊥且a b ⊥,则//b αB .若γα⊥且γβ⊥,则//αβC .若//a α且//a β,则//αβD .若γβγα//,//,则βα// 4. 在正方体1111ABCD A B C D -中,下列几种说法错误..的是 A .BD C A ⊥1 B .BC C D ⊥11 C .1AC 与DC 成45角 D .11AC 与1B C 成60角5. 在正方体1111ABCD A B C D -中,B A 1与平面D D BB 11所成的角的大小是 A .90° B .30° C . 45° D .60°6. 已知正四棱柱1111ABCD A B C D -中,1AA =2AB ,E 为1AA 中点,则异面直线BE 与1CD 所形成角的余弦值为 AB .15 C357积是 A .34000cm 3B .38000cm 3C .32000cmD .34000cm8.一平面截一球得到直径为6cm 的圆面,球心到这个圆面的距离是4cm,则该球的体积是A .33100cm π B. 33208cm π C.33500cm πD. 333416cm π 9.设四面体ABCD 各棱长均相等, S 为AD 的中点, Q 为BC 上异于中点和端点的任一点,则SQD ∆在四面体的面BCD 上的的射影可能是A .①B .②C .③D .④10.将正方形ABCD 沿对角线BD 折成直二面角A BD C --,有如下四个结论:①AC ⊥BD ;②△ACD 是等边三角形;③AB 与平面BCD 所成的角为60°;④AB 与CD所成的角为60°.其中错误..的结论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11. 已知三棱柱111ABC A B C -的侧棱与底面边长都相等,1A 在底面ABC 上的射影为BC 的中点,则异面直线AB 与1CC 所成的角的余弦值为ABCD .3412.如图,在棱长为a 的正方体1111D C B A ABCD -中,P 为11D A 的中点,Q 为11B A 上任意一点,F E 、为CD 上任意两点,且EF 的长为定值,则下面四个值中不为定值的是 A .点P 到平面QEF 的距离B .直线PQ 与平面PEF 所成的角C .三棱锥QEF P -的体积D .二面角Q EF P --的大小二.填空题(每题4分,共16分)(请把正确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13.已知i 是虚数单位,则复数iiz ++-=23的共轭复数是_____________. 14. 正三棱柱的底面边长为2,高为2,则它的外接球表面积为 .15. 若四棱柱1111ABCD A B C D -的底面是边长为1的正方形,且侧棱垂直于底面,若1AB 与底面ABCD 成60°角,则二面角111C D B C --的平面角的正切值为 . 16.已知平面βα,和直线m ,给出条件:①α//m ;②α⊥m ;③α⊂m ;④βα⊥;⑤βα//.(1)当满足条件 时,有β//m ;(2)当满足条件 时,有β⊥m .山西大学附中2013——2014学年高二文科第二学期月考数学答题纸二.填空题(每题4分,共16分)13. 14.C 1A15. 16. , 三.解答题(每题12分,共48分)17.在直三棱柱111ABC -A B C 中,90 ABC =∠︒,11,2AB =BC =BB =,求: (1)异面直线11B C 与1A C 所成角的余弦值;(2)直线11B C 到平面BC A 1的距离.18.四边形ABCD 与B AB A ''都是边长为a 的正方形,点E 是A A '的中点,⊥'A A 平面ABCD .(1)求证:平面⊥'AC A 平面BDE ; (2)求三棱锥BDE A -的体积.19. 如图,在四棱锥ABCD P -中,底面ABCD 是正方形,侧棱PD ⊥底面ABCD ,DC PD =,E 是PC 的中点,作PB EF ⊥交PB 于点F .(1)证明//PA 平面EDB ;(2)证明⊥PB 平面DEF .P A BC DE F20.如图,在Rt AOB △中,π6OAB ∠=,斜边4AB =.Rt AOC △可以通过Rt AOB △ 以直线AO 为轴旋转得到,且二面角B AO C --是直二面角.动点D 在斜边AB 上. (1)求证:平面COD ⊥平面AOB ;(2)求CD 与平面AOB 所成角的最大角的正切值.OCA DB山西大学附中2013——2014学年高二文科第二学期月考数学答案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6分)二.填空题(每题4分,共16分)13. i --1 14.316. ③⑤ , ②⑤ 三.解答题(每题12分,共48分)17.在直三棱柱111ABC -A B C 中,90 ABC =∠︒,11,2AB =BC =BB =,求:(1)异面直线11B C 与1A C 所成角的余弦值; (2)直线11B C 到平面BC A 1的距离.解析:(1)因为11//B C BC ,所以1ACB ∠(或其补角)是异面直线11B C 与1A C 所成角. 1分因为BC ^AB ,BC ^BB 1,所以BC ⊥平面1ABB ,所以1BC A B ⊥. 3分在1Rt A BC 中,6661cos 11===∠C A BC CB A , 5分 所以异面直线11B C 与1A C 所成角的余弦值为66. 6分 (2)因为11B C //平面1A BC所以11B C 到平面1A BC 的距离等于1B 到平面1A BC 的距离 8分 设1B 到平面1A BC 的距离为d ,因为111B A BC A BB C V V --=,所以11111133A BC B BC S d S A B ∆∆⨯=⨯ 10分可得d =11分直线11B C 与平面1A BC 12分18.四边形ABCD 与B AB A ''都是边长为a 的正方形,点E 是A A '的中点,⊥'A A 平面ABCD .(1)求证:平面⊥'AC A 平面BDE ;(2)求三棱锥BDE A -的体积.解析:(1)∵ABCD 为正方形 ∴BD AC ⊥∵A 'A ⊥平面ABCD,BD ⊥平面ABCD A 'A BD ∴⊥又AC A 'A A AC ⋂=⊂平面A 'AC AA '⊂平面A 'AC BD ∴⊥平面A 'AC ∵平面BDE BD ⊂平面BDE∴平面A 'AC ⊥平面BDE 6分 (2) V= 312A BDE E ABDa V V --== 12分 考点: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棱柱、棱锥、棱台的体积;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19. 如图,在四棱锥ABCD P -中,底面ABCD 是正方形,侧棱PD ⊥底面ABCD ,DC PD =,E 是PC 的中点,作PB EF ⊥交PB 于点F .(1)证明//PA 平面EDB ;(2)证明⊥PB方法一: (1 ∵底面ABCD 在PAC ∆中, 而⊂EO 平面 所以,PA // (2)证明:∵PD ⊥底面∵PD=DC ,可知∴PC DE ⊥。
山西省山大附中201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山西大学附中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高三第一次考试题 语文试题 (考查时间:140分钟) (考查内容:与高考一致)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我们所说的文化并不等于已经铸就的、一成不变的“文化的陈述”,而是要在永不停息的时间长流中,不断以当代意识对过去的“文化既成之物”加以新的解释,赋予新的含义。
因此,文化应是一种不断发展、永远正在形成的“将成之物”。
显然,先秦、汉魏、盛唐、宋朝和我们今天对于中国文化都会有不同的看法,都会用不同时代当时的意识对之重新界定。
毋庸置疑,在信息、交通空前发达的今天,所谓当代意识不可能不被各种外来意识所渗透。
事实上,任何文化都是在他种文化的影响下发展成熟的,脱离历史和现实状态去“寻根”,寻求纯粹的本土文化就不可能也无益处。
正如唐宋时期的人不可能排除印度文化影响,复归为先秦两汉时代的中国一样。
因此我们用以和世界交流的。
应该是经过当代意识诠释的、能为现代世界所理解并在与世界交流中不断变化和完善的中国文化。
要交流,首先要有交流的工具,也就是要有能够相互沟通的话语。
正如一根筷子在水中折射变形一样,当中国文化进入国外时,中国文化必然经过外国文化的过滤而发生变形,包括误读、过度诠释等;外国文化进入中国也同样如此。
常听人说唯有中国人才能真正了解中国,言下之意似乎外国人对中国的了解全都不值一提。
事实上,法国的伏尔泰、德国的莱布尼兹都成从中国文化受到极大的启发,但他们所了解的中国文化只能通过传教士的折射,早已发生了变形;今天我们再来研究伏尔泰和莱布尼兹,却又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崭新的视角,来对自己的文化进行别样的理解。
这样,就在各自的话语中完成了一种自由的文化对话。
这里所用的话语既是自己的,又是在对方的文化中经过某种变形的。
当然也还可以寻求其他途径,例如可以在两种话语之间有意识地寻找一种中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就可以是这样一种中介,如文学中的“死亡意识”、“生态环境”、“乌托邦现象”等,不同文化体系的人对于这些不能不面对的共同问题,都会根据他们不同的历史经验、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做出自己的回答。
山西省山大附中2014年春学期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卷(有答案)

山西省山大附中2014年春学期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卷,有答案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基础题(每小题3分,共12分)1.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A.伊拉克南部城市巴士拉发生自杀式炸弹恐怖袭击事件,造成多人伤亡,但由于道路被堵,救护人员只能安步当车....,步行去抢救受伤人员。
B.大量转发的拜年短信,常常毫无个性和感情色彩,却沾染了现代人某种功利性、庸俗化的人际文化特色,因此很多人对节日期间的一些所谓短信不厌其烦....。
C.秦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西楚霸王一把大火,使得咸阳焦土一片,寸草不生,赤地千里....。
D.我们有很多遗产管理者太急功近利,他们把遗产定性为旅游资源,进行竭泽而渔....式的开发,这是一种极不负责的行为。
2.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数据表明,人类68%的疾病的原因是由空气污染引起的,空气中的细菌、病毒是感冒的主要根源。
B.在当今时代,文化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最重要组成部分。
这个“软实力”硬不硬、强不强、大不大,与一个国家的文化产业强大与否直接关联。
C.在连续遭遇本赛季的五连败后,湖人队的处境令人堪忧,如果后两场比赛再失利,湖人队将跌落至西部赛区第四名。
D.许多地方以较低的价格征用耕地盖起高楼大厦,这给国家不但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也给老百姓造成极大的利益伤害。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近日,从不少报纸上看到“给力”二字,有的写入文章,有的做标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让有生命力而过去不见诸大众传媒的词语,试着在报刊上采用,这无论如何也是一种创新。
①虽没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热闹②后来,有人发现《人民日报》上竟也用了“给力”③我并不反对一些网络词语,包括“给力”在内——进入通行的报刊等媒体④于是,一夜之间,不少报刊便纷纷仿效⑤但也毕竟制造了一点儿“声势”⑥据说,“给力”原是网络用语,进不了一般的报刊之中A. ③②⑥④①⑤B. ①⑤⑥②④③C. ⑥②④①⑤③D. ③④⑥②①⑤4.找出与“蚓无爪牙之利”句式不相同相同的一项()(3分)A. 客有吹洞箫者B.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高二语文下第三次月考试卷及答案

高二语文下第三次月考试卷及答案高二语文下第三次月考试卷及答案【高二语文下第三次月考试卷及答案】第I卷 (阅读题共66分)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任何科技活动都是有风险的,除了技术和经济方面的风险外,也还有伦理风险。
伦理视角更关注科技对人身体、精神与生命质量可能造成的危害。
就风险而言,由于人们关注的视角不同,因而对其所作的解释也不相同。
科技的伦理风险是指科技应用过程中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身的伦理关系方面,由于正面或负面影响可能产生的不确定事件或条件,尤指科技所产生的不确定的伦理负效应,诸如伦理关系失调、社会失序、机制失控、人们行为失范、心理失衡等等。
科技的伦理风险主要来自于科技应用的伦理尺度和信用问题。
对于同一科技,不同的使用者会采取不同的态度和方式,并且在应用过程中由于道德标准的不同而产生伦理风险。
科学技术作为一种社会体制,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它承担着特定的社会功能,它必然要蕴涵并受制于一定的社会价值观念,因而并非是价值中立的。
以往科学“客观”“中立”的形象已日益受到冲击,在“什么”被科学地确定为“需要”和“风险”的问题上,在具体选择和使用哪种类型的“科学”的问题上,始终都会包含着价值和伦理判断。
在现代社会,科学理性宣称自己价值中立的同时,也将其与体现更广泛社会价值的社会理性对立起来,从而造成科学理性与社会理性的断裂。
科学理性不仅垄断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也垄断着关于风险的解释与判断标准。
风险问题使得人类的信任结构发生了嬗变,从对以人为主的信任变为对抽象体系的过分依赖。
人们不再相信自己,不再相信与自己有同等地位的人,而是相信被机构化了、被制度化了的人。
在这种条件下,对专家系统的信任成为风险时代本体性安全的主要来源,对抽象体系的信任成为社会信任关系的主体。
所以,科技专家掌握着关于科技风险的社会判断和政策决定权,而作为外行的公众则被剥夺了决策和评论的机会,只能成为被动的接受者和服从者。
山西大学附属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3月月考英语试卷word版含答案

英语试卷AOne day, a train was approaching the small town of Cheekyville. On the train was a young man with a big suitcase. He was called William Warbler, and he looked very common indeed. What made him most unusual, though, was the fact that whenever he needed to communicate he did it by singing opera (歌剧). It didn’t matter to William whether it was simply a matter of answering a brief greeting, like “good day”. He would clear his voice and respond, “Gooood dayyy to youuuuuuuu... toooooo!”No one could get a normal spoken word out of him and no one knew how he made his living. As he lived quite simply, always wearing his same old second-hand suit, people often looked down on him.William had been in Cheekyville for some years, when, one day, word spread round town like wildfire: William had played a role in a very important opera in the nation’s capital. Everyone in the capital went to see it, and it was a great success. Everyone in Cheekyville felt it was a surprise. But something more surprising was, when William was being interviewed by reporters, he answered their questions by speaking rather than singing. And he did it with great manners, and with a clear and pleasant voice.From that day, William gave up singing at all hours. Now he did it only during his stage appearances and world tours. Some people suspected why he had changed, but others continued believing him to be somewhat mad. They wouldn’t have thought so if they had seen what William kept in his big suitcase. It was a large stone, with a hand-carved (手工雕刻的) message on it. The message said: “Practice, my boy. Practice every second, for you never know when your chance will come.”Little did people realize that he only got the role in the opera because the director had heard William singing while out buying a newspaper.1. Why did people in Cheekyville consider William strange?A. He always carried a big suitcase.B. He always spoke by singing opera.C. He always greeted people gladly.D. He always wore an old suit.2. Hearing the news about William, people in Cheekyville felt it was _____.A. unbelievableB. satisfyingC. disappointingD. interesting3. According to the text, William _____.A. had no idea whether he should continue doing something madB. was nervous and didn’t know how to sing when he was interviewedC. was selling newspapers when the opera director heard him singingD. practiced singing whenever possible before he became famous4. What can we learn from the story?A. Live and learn.B. Better late than never.C. Practice makes the master.D. Experience is the best teacher.BAustralia’s koalas could be wiped out within 30 years unless urgent action is taken to stop the losing in population, according to researchers. They say development, climate change and bushfires have all combined to reduce the number of wild koalas sharply.The foundation collected field data from 1,800 sites and 80,000 trees to calculate the numbers. In one area in northern Queensland estimated to have 20,000 koalas a decade ago, a team of eight people could not find a single animal in four days of searching.The foundation said besides problems caused by cutting down forests, hotter and drier conditions because of global warming had reduced the nutritional (营养的) value of their staple food, eucalyptus leaves, leading to poor nutrition for them.Koalas, which live in the forests in Australia’s east and south, are very fussy (爱挑剔的) aboutwhat types of the leaves they eat.Foundation chief Deborah Tabart said: “The koalas are missing everywhere we look. It’s really no tree, no me. If you keep cutting down trees you don’t have any koalas.”She is hoping the new figures will persuade the government’s Threatened Species Steering Committee (TSSC) to list the koala as threatened. But committee chairman Bob Beeton said a decision was not likely recently and the koala’s status as one of the country’s favourite animals would not be a factor. “There’s a number of species which are attractive and people have special feelings towards them. We don’t consider that,” Mr Beeton was reported as saying by the AFP agency.5.The writer gives the example of the area in northern Queensland in Paragraph 3 to show that _____.A. the forests are being damaged heavilyB. the environment is being polluted seriouslyC. the number of koalas is dropping quicklyD. koalas usually live in wild mountainous areas6. Global warming is an important cause of koalas’ reduction because _____.A. koalas can hardly stand the hot weatherB. koalas cannot get enough water to drinkC. the leaves koalas eat are losing nutritional valueD. the leaves koalas eat cannot grow in hot weather7. According to Bob Beeton, _____.A. koalas are his favourite animalsB. a decision will be made to protect koalasC. they needn’t pay special attention to koalasD. koalas needn’t be protected at allC(Reuters) — A group of Chinese scientists and explorers are looking for international help to organize a new search for the country’s answer to Bigfoot, known locally as the “Yeren”, or “wild man”.Over the years, more than 400 people have said they saw the half-man, half-ape (半猿) Yeren ina remote, mountainous area of the central province of Hubei, state news agency Xinhua said on Saturday.Expeditions (探险) in the 1970s and 1980s found hair, a footprint, and a sleeping nest suspected of belonging to the Yeren, but there has been no conclusive proof, the report added.Witnesses describe a creature that walks upright and is more than 2 meters tall with grey, red or black hair all over its body, Xinhua said.Now the Hubei Wild Man Research Association is looking for volunteers from around the world to join them on another expedition to look for the Yeren.“We want the team members to be devoted, as there will be a lot of hard work in the process,” Luo Baosheng, vice president of the group, told Xinhua.But the team will have to come up with about 10 million yuan ($1.50 million) first, and is talking to companies and other bodies to secure the money, so there is no timetable yet for when they may start, the report added.China is no stranger to cryptozoology. There are many tales about mysterious, monster-like creatures in remote parts of the country. For example, Tibetans have long talked about the existence of the Yeti (喜马拉雅雪人), or “Abominable Snowman”, in the high mountains of their snowy homeland.8. What the volunteers for this expedition need most is _____.A. experienceB. enthusiasmC. confidenceD. devotion9. The timetable for starting the trip depends on _____.A. the number of explorersB. government’s supportC. the financeD. local people’s guiding10. According to the text, the underlined word “cryptozoology” in the last paragraph probably refers to _____.A. the study of mysterious animalsB. the study of human beingsC. dangerous expeditionsD. tourism industry11. What would be the best title for this text?A. Volunteers for an expedition neededB. Scientists to look for China’s BigfootC.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in finding wild manD. Yeren appeared in Hubei againDThe US will seek to expand its own oil production in an attempt to reduce dependence on imported oil and bring down fuel prices, President Obama says. New contracts for exploration will be signed in non-protected areas of Alaska and in the Gulf of Mexico.In his weekly speech, the President insisted the US could reduce its need for imported oil and improve safety. Using his speech to tell Americans that he understood their concerns about rising prices, President Obama focused particularly on the price of fuel, which has risen in recent months.US consumers have historically enjoyed cheap fuel, but have seen prices rise in recent months even though US oil production in 2010 reached its highest level for seven years.Although the oil spill in the Gulf of Mexico in 2010 was serious, Mr. Obama said the Gulf remained a key part of the country’s future energy supply.The President’s proposals (议案) come after Republicans (共和党人) introduced a series of proposals that would expand and speed up oil and gas production.The White House has criticized the Republican proposals for safety reasons, but Mr. Obama was clear in his speech that he felt safety and environmental standards could be maintained even though production might rise.“I believe that we should continue to expand oil production in America — even as we increase safety and environmental standards,” he said.“As a nation, we should be investing in the clean, renewable sources of energy that are the solution to high gas prices.”Mr. Obama has previously called for a step-change in energy policy, saying the US must move towards getting 80% of its electricity from clean energy sources by 2035.12.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NOT included in Mr. Obama’s speech?A. The dependence on imported oil.B. Improving safety standards.C. The reason for the rising oil prices.D. Expanding oil production.13. Mr. Obama thinks the Republican proposals are ______.A. not safe enoughB. not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C. practicalD. clear14.. What can we learn from the text?A. The US has got most of its electricity from clean energy.B. US oil production is too small to keep the present low fuel prices.C. The US produced the most oil in 2010 in its history.D. The Gulf is still important in energy supply in spite of the oil spill in 2010.15. Which of the following can serve as the title?A. Obama: US will seek oil in Alaska and Gulf of MexicoB. Obama: US will import less oil to improve safety and environmental standardsC. Obama: the time of high fuel prices will be goneD. Obama: clean, renewable sources of energy are the solution to high gas prices第二节七选五(共5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7.5分)根据短文内容,从短文后的选项中选出能填入空白处的最佳选项。
山西省山大附中2014-2015学年高二9月月考语文 Word版含答案

山大附中高二9月月考语文试题(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现代文阅读(6分,每小题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圆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精神原型,它与中国人的宇宙意识、生命情调等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也是我们揭示中国艺术生命秘密的不可忽视的因素。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圆有时是相对于缺而言的。
我们通常所说的“圆满”一语,原是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其中也可看出中国人重视艺术生命的一份用心。
司空图《诗品·雄浑》“超以象外,得其环中”云:“超以象外,至大不可限制;得其环中,理之圆足混成无缺,如太极然。
”在这里,圆即充满、周备、具足,体现在诗性艺心就是浑全充融。
森罗万象,一尘沤,一片叶,一缕云,及至浩浩苍天、绵绵大地,都可以大道涵括。
中国哲学中有一个著名比喻:“月印万川”,最能体现充满圆融的特点。
这个比喻有两层重要的含义:一是万川之月,只是一月。
江流宛转绕芳甸,何处春江无月明,湛然寰宇,月光朗照,天下万千江湖,无处不映出它的圆影。
然万千个圆共有一圆,万种之月,只有一月相照,一圆贯穿了万川之圆,散在江湖各处的异在之圆联成一个整体,只有一个生命。
二是自此一月,可观全月。
由于散在江湖的万千之月均由一月相照,故自任何一月均可窥见万千之月的内在生命,任何江湖的月都是一个自我完足的生命世界。
“万川之月”所透析出的哲学内蕴就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它强调了万物都是一个自在圆足的生命这一重要特性。
中国哲学的圆满具足说散发着浓厚的艺术情调,它实际上是以审美的眼光看待世界。
儒道佛中的充满圆融的生命哲学刺激了中国艺术家的创造精神。
由于受天人合一哲学观念的影响,中国艺术家总有一种自觉的超越意识,要尽广大,极精微,自有限而观无限,由当下而观永恒。
然而宇宙洪阔,天道苍苍,艺术要受到时空的限制,它总不能摆脱具体的实在,总在关注一人一事一时一物,这便制约了艺术家的绵绵长思。
万川之月自在圆融的生命哲学却给了破解这一难题的钥匙。
高二语文月考试题带答案-山西大学附属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3月月考试卷

语文试卷从科举制度的废除看近代以来的文化断裂科举制度的取消对中国现代化造成的困难在于,原有的形成社会精英的方式由此而发生突然的断裂。
正如一些研究者指出的,曾经由科举制度给社会提供的内聚力量,在其后几十年中一直都没有恢复过来。
科举制度的取消既然产生如此多的消极后果,这是否可以得出一个保守倒退的结论,即中国根本不应该进行以科举制为核心的教育体制改革?显然不应得出这样的结论。
变革不适应于时代要求的旧制度,毕竟是历史的大趋势。
但采取什么方法,使制度改革可以取得真正的效果,则应是改革者考虑的最为关键的问题。
众所周知,在传统中国农村社会,存在着一个以士绅为主体的精英阶级。
科举制所造成的社会流动性,使中国的农村社会存在着独立于城市的文化系统,这一文化系统是由士绅地主、宗族组织与相应的宗族学校私塾构成的。
在传统科举制度下,农村士绅通过科举所拥有的士绅身份,是保持其在农村中的精英地位的基础。
他们正是借助这一身份与地位,获得社会的尊重,并成为农村社会与文化生活的主导者与组织者。
正如张仲礼先生所指出的,“士绅作为一个居于领袖地位和享有各种特权的社会集团,也承担了若干社会职责。
他们视自己的家乡福利增进与利益保护为己任。
在政府官员面前,他们代表了本地的利益,他们承担了诸如公益活动、排解纠纷、组织修路筑桥、开河建堤等公共工程,此外,还组织地方治安,征税,弘扬儒学,兴建学校等农村社会生活的各项工作。
”在这一文化系统中,由于宗族所拥有的相当数量的学田、义田、义学的存在,相当一部分同族子弟不分贫富均可以通过就读于本族的宗族学校,获得一定的文化知识,并成为农村的准文化人。
据一些国外学者统计,近代以前,中国南方农村不少地区的识字率比20世纪20、30年代更高,这一点很大程度上可以从这种农村精英文化系统所维持的文化生态平衡得到解释。
中国农村社会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自主性。
这是因为,传统农村士绅起到了国家与农村社会的中介作用。
他们一方面代表官府向农民征税,另一方面又利用他们的特殊身份地位,而对官府保持自己的影响力。
山西省山大附中2014届高三4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语文试题教师版一.现代文阅读。
(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黄梅戏的抒情性1952年底和1954年秋,上海举行戏曲调演和汇演,《天仙配》《夫妻观灯》《打猪草》轰动大上海。
当时的观众评价《天仙配》:“以意境表演为主,演得太美了。
黄梅戏那种丰富而生活化的舞蹈,演得太优美了。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郎对花,姐对花,一对对到田埂下”,这些与山水景物紧密相连的充满诗情画意的词句,没有哪一个热爱黄梅戏的人不乐意接受。
它清新自然纯朴,好听好看好懂。
黄梅戏以抒情而见长。
这一艺术风格既是剧种精神的集中表现,也是它的艺术感染力和影响力的文化基础。
黄梅戏的抒情性依赖于剧目内容和声腔。
戏剧剧本的创作是前提和关键。
一定要写好人物的不同凡响的遭遇,写好人物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的性格、命运,创造奇特的有利于人物抒发自己思想感情的情境和意境。
比如《血掌记》中公子林中德在黄府花园血染手掌并丢失白扇而被打入死牢,《双合镜》中小姐秦秀英为搭救公子张德义而被父亲逐出家门,后戴发为尼仍忠贞不二。
没有一个抒情性良好的剧本,一切都是无米之炊。
凉苦闷之情立即涌上心头。
“好听”是广大戏迷观众对黄梅戏声腔艺术的共同评价。
“好听”虽然不能等同于黄梅戏音乐形象的抒情,但黄梅戏艺术的抒情性特质又主要是通过其音乐声腔的个性特色而充分体现出来的。
皖江的风土人情和风俗、乡情,是黄梅戏抒情风格形成和发展的源泉和根本因素。
无论是湖北的采茶歌、江西的采茶调,还是怀宁的小调、桐城的民歌、岳西的高腔和青阳腔,都是在黄梅雨季倾诉着忧愁哀怨,演绎着离散悲欢。
这些曲调表达了人间的不平和真情,传颂着皖江山水里的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些乡音源源不断地向皖江两岸流淌、聚集,经过解放前150年的孕育,终于酿成一个具有哀怨缠绵、婉转悠扬的抒情风格的剧种即黄梅戏。
1.从原文看,下面对“黄梅戏的抒情性”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抒情性是黄梅戏的艺术特征,只要有抒情性良好的剧本,就能体现黄梅戏的抒情风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西大学附中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高二(3月)模块测试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00分第Ⅰ卷一、现代文阅读(6分,每小题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从科举制度的废除看近代以来的文化断裂科举制度的取消对中国现代化造成的困难在于,原有的形成社会精英的方式由此而发生突然的断裂。
正如一些研究者指出的,曾经由科举制度给社会提供的内聚力量,在其后几十年中一直都没有恢复过来。
科举制度的取消既然产生如此多的消极后果,这是否可以得出一个保守倒退的结论,即中国根本不应该进行以科举制为核心的教育体制改革?显然不应得出这样的结论。
变革不适应于时代要求的旧制度,毕竟是历史的大趋势。
但采取什么方法,使制度改革可以取得真正的效果,则应是改革者考虑的最为关键的问题。
众所周知,在传统中国农村社会,存在着一个以士绅为主体的精英阶级。
科举制所造成的社会流动性,使中国的农村社会存在着独立于城市的文化系统,这一文化系统是由士绅地主、宗族组织与相应的宗族学校私塾构成的。
在传统科举制度下,农村士绅通过科举所拥有的士绅身份,是保持其在农村中的精英地位的基础。
他们正是借助这一身份与地位,获得社会的尊重,并成为农村社会与文化生活的主导者与组织者。
正如张仲礼先生所指出的,“士绅作为一个居于领袖地位和享有各种特权的社会集团,也承担了若干社会职责。
他们视自己的家乡福利增进与利益保护为己任。
在政府官员面前,他们代表了本地的利益,他们承担了诸如公益活动、排解纠纷、组织修路筑桥、开河建堤等公共工程,此外,还组织地方治安,征税,弘扬儒学,兴建学校等农村社会生活的各项工作。
”在这一文化系统中,由于宗族所拥有的相当数量的学田、义田、义学的存在,相当一部分同族子弟不分贫富均可以通过就读于本族的宗族学校,获得一定的文化知识,并成为农村的准文化人。
据一些国外学者统计,近代以前,中国南方农村不少地区的识字率比20世纪20、30年代更高,这一点很大程度上可以从这种农村精英文化系统所维持的文化生态平衡得到解释。
中国农村社会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自主性。
这是因为,传统农村士绅起到了国家与农村社会的中介作用。
他们一方面代表官府向农民征税,另一方面又利用他们的特殊身份地位,而对官府保持自己的影响力。
这就使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农村地方利益的代言人。
然而,由于科举的废止,对于农村士绅来说,无异于釜底抽薪。
此后中国农村中不再存在一个稳定的士绅阶级来充任农村文化生活与社会生态环境的组织者与调节者。
另一方面,学堂则成为跻身政界的唯一出路,而学堂均在省城和京城,又由于城市集中着财富、名位、权力这些社会稀缺资源的巨大优势,这样,自民国以来,就出现了大批农村知识青年源源不断地被城市吸纳并脱离农村的“无根化”过程。
农村知识分子大量地单向地向城市流动,并在城市中去寻求自己的生存与发展的机会与空间,是清末民国以来社会变动的一个基本趋势。
与此同时,由于农村文化人缺乏再生机制,农村文化生态从而持续退化与空洞化。
在这种背景下,农村基层的权力结构发生什么变化?正如美国学者杜赞奇所指出的,“到了本世纪二三十年代,村政权落入另一类型的人物之手。
他们大多希望从政治和村公职中捞到物质利益,村公职不再是赢得公众尊敬的场所而为人所追求。
”“传统村庄领袖不断被赢利型经纪人所取代,村民们称其为‘土豪’‘无赖’或‘恶霸’。
这些人无所不在,影响极坏。
……进入民国之后,随着国家政权的内卷化,土豪劣绅乘机窃取各种公职,成为乡村政权的主流。
”可以说,民国初年以后,主宰农村命运的,正是这样一些没有文化、甚至只有反文化的社会阶层。
科举制度的取消,实际上只是中国农村文化生态失衡的开始,农村智力资源向城市的单向流动,此后数十年从来没有中止过。
除了那些心存田园浪漫情怀而下乡过几天“悠然见南山”悠闲日子的城市文人雅士外,农村不再是吸引人们的去处。
1.属于“由于这一农村文化系统的存在,中国农村社会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自主性”中的“自主性”的一项是 ( )A.稳定的士绅阶级来充任农村文化生活与社会生态环境的组织者与调节者。
B.农村青年可以源源不断向城市流动。
C.同族子弟不分贫富均可以通过就读于本族的宗族学校。
D.科举制度给社会提供的内聚力量。
2.科举制度的突然废除为什么会造成中国农村文化的断裂,以下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科举制度使农村士绅通过科举所拥有的士绅身份,保持着在农村的精英地位,并成为农村社会与文化生活的主导者与组织者。
废除科举后,他们无法再充任该角色。
B.科举制度废除后,在城市的学堂及财富、名利、权力吸引农村知识分子源源不断涌入,使农村文化生态持续退化和空洞化。
C.科举制度废除后,一些没有文化、甚至只有反文化的社会阶层掌控了农村基层政权。
D.心存田园浪漫情怀而下乡过几天“悠然见南山”悠闲日子的城市文人雅士不能给农村带来经济利益和文化提升。
3.下列有关文章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绅士作为一个居于领袖地位和享有各种特权的社会集团,也承担若干职责。
这些职责主要是文化方面的。
B.然而,由于科举的废止,对于农村士绅来说,无异于釜底抽薪,意思是农村士绅完全失去了做官从政的机会。
C.近代以前,中国南方农村不少地区的识字率比20世纪20、30年代更高,主要原因就在农村精英文化系统维持了文化生态平衡。
D.科举制度的取消,实际上只是中国农村文化生态失衡的开始,从此,农村不再是吸引人们的去处,任何人任何情况下都不再愿意去农村。
二、古诗文阅读(30分)(一)文言文阅读(16分)傅潜,冀州衡水人。
太宗在藩邸,召置左右。
即位,隶殿前左班,三迁东西班指挥使。
征太原,一日,再中流矢。
又从征范阳,先至涿州,与契丹战,生擒五百余人。
翌日,上过其所,见积尸及所遗器仗,嘉叹之。
师旋.,擢为内殿直都虞侯。
上对枢密言:“潜从行有劳,赏薄。
”真宗即位,领.忠武军节度,数月召还。
咸平二年,复出为镇、定、高阳关三路行营都部署。
契丹大入,缘边城堡悉飞书告急,潜麾下步骑凡八万余,咸自置铁檛、铁棰,争欲奋击。
潜畏懦无方略,闭门自守,将校请战者,则丑言骂之。
朝廷屡间道遣使,督其出师,会诸路兵合击,范廷召、桑赞、秦翰亦屡促之,皆不听。
廷召等怒,因诟潜曰:“公恇怯乃不如一妪尔。
”潜不能答。
都钤辖张昭允又屡劝潜,潜笑曰:“贼势如此,吾与之角,适挫吾锐气尔。
”然不得已,分骑八千、步二千付廷召等,于高阳关逆击之,仍许出兵为援。
洎廷召等与契丹血战而潜不至。
及车驾将亲征,又命石保吉、上官正自大名领前军赴镇、定与潜会。
潜卒逗遛不发,致敌骑犯德、棣,渡河凑淄、齐,劫人民,焚庐舍。
上驻大名而边捷未至且诸将屡请益兵潜不之与有战胜者潜又抑而不闻。
上由是大怒,乃遣高琼单骑即军中代之,令潜诣.行在。
至,则下御史府,命钱若水同劾按,一夕狱具。
百官议法当斩,从驾群臣多上封请诛之。
上贷其死,下诏削夺潜在身官爵,并其家属长流房州。
潜子内殿崇班从范,亦削籍随父流所,仍籍没其赀产。
五年,会.赦,徙汝州。
景德初,起为本州团练副使,改左千牛卫上将军,分司西京。
大中祥符四年,车驾西巡至洛,因令从驾还京,迁左监门大将军,还其宅。
久之,判左金吾街仗。
天禧元年,卒。
(选自《宋史·列传第三十八》,有删节)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2分)A.师旋.,擢为内殿直都虞侯旋:回来B.真宗即位,领.忠武军节度领:领导C.令潜诣.行在诣:前往,到D.五年,会.赦,徙汝州。
会:恰逢5.下列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2分)A.上驻大名/而边捷未至/且诸将屡请益兵/潜不之/与有战胜者/潜又抑而不闻B.上驻大名而边捷未至/且诸将屡请益兵/潜不之与/有战胜者/潜又抑而不闻C.上驻大名而边捷未至/且诸将屡请益兵/潜不之/与有战胜者/潜又抑而不闻D.上驻大名/而边捷未至/且诸将屡请/益兵潜不之与/有战胜者/潜又抑而不闻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2分)A.傅潜随驾征范阳,与契丹交战有功,得到了升迁,但太宗认为傅潜功劳很大,对他的奖赏不够。
B.契丹入侵,傅潜不顾朝廷的命令和部下的请战,始终不愿意出兵。
C.傅潜被高琼取代后,回到朝廷就被交给御史府,钱若水一个晚上就判罪定案了。
D.傅潜被流放房州,他的儿子也被削去官职随父流放,他们的资产全都被没收。
7.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潜畏懦无方略,闭门自守,将校请战者,则丑言骂之。
(5分)(2)至,则下御史府,命钱若水同劾按,一夕狱具。
(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8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南乡子黄庭坚重阳日,宜州城楼宴集,即席作①。
诸将说封侯,短笛长歌独倚楼。
万事尽随风雨去,休休,戏马台南金络头②。
催酒莫迟留,酒味今秋似去秋。
花向老人头上笑,羞羞,白发簪花不解愁。
注:①黄庭坚为仇家构陷,被流放到宜州,只能栖身戍楼,困苦不堪。
②戏马台,南朝宋武帝刘裕在彭城(今徐州)戏马台欢宴重阳。
金络头,多为有功武将战马头部的佩饰,代指功名。
8.这首词“诸将说封侯,短笛长歌独倚楼。
”两句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形象,如何表现的,请简要赏析。
(4分)9.词中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
(4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_ ____,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_______,斯已矣。
《逍遥游》(2)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__ ___,___ __。
《滕王阁序》(3),金块珠砾,,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阿房宫赋》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8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悼朱光潜先生李泽厚朱光潜先生逝世了,我应该写点什么,却不知道写什么才好。
凌晨四点钟,我坐在屋里发呆,四周是那样的寂静。
我和朱先生是所谓“论敌”,五十年代激烈地相互批评过,直到朱先生暮年,我也不同意他的美学观点。
这大概好些人知道。
但是,我和朱先生两个人一块喝酒,朱先生私下称赞过我的文章……这些却不一定有许多人知道。
那我就从这写起?我那第一篇美学文章是在当时批朱先生的高潮中写成的。
印出油印稿后,我寄了一份给贺麟先生看。
贺先生认为不错,便转给了朱先生。
朱回信给贺说,他认为这是批评他文章中最好的一篇。
贺把这信给我看了。
当时我二十几岁,虽已发了几篇文章,但毕竟是言辞凶厉而知识浅薄的“毛孩子”。
这篇文章的口气调门便也不低,被批评者却如此豁达大度,这相当触动了我,虽未对人常说,却至今记得。
贺先生也许早淡忘了,但不知那封信还在不?当然,朱先生在一些文章中也动过气,也说过重话,但与有些人写文章来罗织罪状,夸张其辞,总想一举搞垮别人,相去何止天壤?我想,学术风格与人品、人格以至人生态度,学术的客观性与个体的主观性,大概的确有些关系。
朱先生勤勤恳恳,数十年如一日地写了特别是翻译了那么多的东西,造福于中国现代美学……这是我非常敬佩而想努力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