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二语文10月月考试卷
高二年级10月份月考语文试题

高二年级10月份月考语文试题卷Ⅰ客观题(共34分)一.语言基础知识(1—8题,每题2分,共16分)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悄然qiǎo陨首yǔn泠然líng供应gòngB.出岫xiù簪笏zhān潦水lǎo夭阏èC.楔子xiē间距jiān拔擢zhuó捧袂mèiD.榆枋fāng叨扰tāo创伤chuàng熨帖tiē2.下列字形书写有误的一项是()A.彭殇壶觞孤鹜好高骛远B.唾弃捶打作揖开门缉盗C.萦回萦绕迁徙徒劳D.蓬蒿竹篙噩梦恶狠狠3.下列加点成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针对街头信手涂鸦的问题,市政管理部门制定了一系列措施,以期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B.碳酸饮料含磷酸,它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体骨骼。
常喝碳酸饮料,大量磷酸的摄入会影响钙的吸收,引起钙、磷比例失调,影响骨骼健康。
C.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流落异乡的老两口站在渡口,形影相吊,好不凄惨悲凉!D.政府与民众不是施舍与被施舍的关系,而是互动的唇齿相依的关系,困难时得到政府的帮助,民众无须感恩戴德。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不断改善并切实保障民生,才能真正保持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进一步提高国民的幸福指数,实现长治久安的目标。
B.所谓“生态自觉”,其要义固然包含了对生态的反省,但更重要的是对人在世界中的地位,以及人的行为合理性的反省。
C.目前,我国是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入选项目最多的国家,这一成绩主要靠的是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取得的。
D.为纪念建党90周年,“唱支山歌给党听”歌咏比赛将于7月1日举行,届时校长和其他学校领导也将登台参加比赛。
5.下列加点词语活用类型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
目吴会于云间层峦耸翠,上出重霄屈贾谊于长沙雄州雾列,俊采星驰6.下列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州司临门,急于星火B.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C.俨骖騑于上路D.将有事于西畴7.下列虚词“之”的含义,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③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⑤而宋荣子犹然笑之⑥夜驰之沛公军⑦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⑧众人匹之,不亦悲乎⑨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A.①⑦⑨/②③/④⑤/⑥⑧B.①⑨/②⑥//③⑦/④⑤/⑧C.①⑨/②③/④⑥/⑤⑧/⑦D.①⑦⑨/②④/③⑤/⑥⑧8.下列各句中,没有古今异义的一项是()A.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
海南省海口市某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 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4年高二年级10月校考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座位号、班级、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Ⅰ(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在一些地方,野生动物仍然被奉为餐桌美味。
一些食客或是为了尝鲜,或是为了所谓滋补,不惜花大价钱购买野生动物食用。
然而舌尖的一时“任性”,却潜藏巨大风险。
从SARS病毒到鼠疫、H7N9禽流感,再到埃博拉病毒、MERS病毒,都与野生动物有关。
专家学者早已证实,很多要命的急病、怪病都是人在吃野生动物时传染到人身上的,许多疑难杂症的元凶就是寄生在野生动物体内的细菌和病毒。
面对这些血与泪的教训,我们绝不能掉以轻心,绝不能忽视其严重危害。
倡导科学健康的饮食习惯刻不容缓。
饮食习惯以及由此形成的饮食文化,并不简单是私人的事情,而是关系大众健康的公共问题。
一些地方长期以来形成了食用野生动物的饮食文化,有的人认为吃什么是自己的事情,别人管不着。
但必须看到,在现代社会中,一旦有一个人或者一小部分人因为食用不安全、不卫生的食物而致病,就可能迅速在人群中传播,引起更大范围的危害。
这警示我们,必须把区域乃至个人的卫生和健康问题,放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审视。
从公共利益角度出发,每个人管住自己的嘴,不仅是对自身健康负责,也是对他人和整个社会负责。
我们尊重、鼓励不同地区形成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美食文化,但任何一种文化都应建立在对公共卫生和生命健康权利负责任的基础上。
拒绝食用野生动物,在更深层次上体现着敬畏自然、尊重自然规律的价值和态度。
如何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我们一直以来思考和实践的课题。
在证实蝙蝠是SARS病毒的自然宿主时,研究团队也发现蝙蝠身上携带一系列对人类有害的病毒。
但即使如此,在研究者看来,一方面这些病毒传染给人类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另一方面,蝙蝠在生态系统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对生态平衡的维护功不可没,绝不能因为携带病毒就消灭它们。
高二10月月考测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在一个小天井墙壁的老照片上,我看到了一群风流倜傥、自信满满的年轻人,他们穿着西装旗袍,在南华又庐原先的铁艺大门前摆出各种随意的姿势,很文艺的样子,这张颇有现代感和西洋感的照片与老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客家人就是这样,走出去再走回来。但是,我总感觉到,这群看似走出村落走出国门的人,当他们重新回到客家的聚集地,重新来修建自己的家园的时候,他们的危机感和不安全感会再次涌上心头,因为我分明看到了这座房子与其他的围屋一样,防御工事修得相当仔细,它除了在最高处建了两个炮楼外,在围屋的四周都有观察口和射击口,从观察口往外望,周围的情况一目了然,而从房屋的外观整体上看,这些小洞却不易被人发觉,所以,当危险尚未到来之时,他们已经早早地做好了准备。这真是一个站立在悬崖边的族群。
生态属于全人类,生态文学更易具有世界普遍性,是可以被全人类读者广泛接受和认可的一种文学样式。生态文学的中国表达和中国样本,可以丰富和充实世界生态文学宝库。同时,生态文学对中国独特的生态保护解决方案、经验、模式的描绘和书写,也能为世界生态文学包括自然文学、动植物文学、环境文学等带去许多有益的启示。
今后,中国生态文学应继续沿袭参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做法,创作出更多体现绿色发展理念,反映绿色中国、美丽中国建设成就,赞美绿水青山,讴歌美好生活的作品。同时,生态文学也应继续致力于鞭挞那些肆意滥杀野生动物、肆意破坏生态环境的恶劣行为,推动人们思想和社会观念的变革,提高全社会的生态文明素养。
【人教版】2020学年高二语文10月月考试题新人教版新版(1)

2020学年高二语文10月月考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2.选择题按照试卷上的题号涂写在答题卡上。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中国的家训文化可谓源远流长。
家训最早是通过父母对子女的当面训诫来体现的。
据《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西周政权建立以后,遍封功臣,建立诸侯国。
周武王之弟周公旦,受封于鲁国。
周公旦由于要留在京城辅佐侄子周成王,不能就封,就让自己的儿子伯禽就封于鲁。
伯禽临行之前,“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
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
’”周公训子,是一段关于中国家训文化最早又最可信的记载。
父母对子女面对面的训诫,用文雅的词来说,就是“庭训”。
“庭训”典出《论语·季氏》,讲的是孔子当面训诫儿子孔鲤的故事。
由此,“趋庭”“鲤对”“庭对”也成为中国家训文化的代名词。
后来,中国的家训通过书信、训词和遗嘱等形式传递;再后来,家训又通过制定完整的家规、家约、家范来体现,形成了家庭内部所有成员的行为准则。
家训的形式日益丰富。
中国的家训内容十分广泛,包括伦理道德的要求、文化知识的教育、谋生技能的传授、为人处世的告诫等,几乎涉及个人、家庭、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中国的家训文化从一开始就有着明确的指向:一是训导教育子女成人成才。
这是家训最基本的一个功能。
前文说到周公训子、孔子庭训,都体现了这一点。
中国的家训文化,可分为萌芽期、发展期、成熟期、衰败期、蜕变期,但不管是在哪一个时期,家训都离不开对子女的教育。
二是实行家庭的自我控制。
任何一个家庭都不是孤立的。
它作为社会细胞、社会的基本单位,必须接受来自外在的社会控制。
黑龙江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20-2022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人教版高二

黑龙江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20-2022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人教版高二2020—2022学年度上学期月考高二语文试卷一、基础知识。
(每题2分,共22分)1、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A.膏腴(yú)藩篱(fān)崤山(yáo)蒙恬(tián)B.逡巡(qūn)锋镝(dí)蹑足(niè)墨翟(zhái)C.谪戍(zhé)鞭笞(chī)黔首(qián)囊括(náng)D.隳名城(huī)户牖(yǒu)棘矜(jí)赢粮(yín)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乃中《经首》之会中:合乎B.批大卻,导大窾,因其固然批:劈、击C.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
委:卸落D.嘻,善哉!技盖至此乎?盖:大概3、下列哪一项不含通假字()A.蒙故业,因遗策B.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C.合从缔交,相与为一D.百有余年4.下列加线词语的含义与现在的用法分析正确的一组是()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③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④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⑤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⑥蚓无爪牙之利A.全不相同B.②③⑤和现在的用法相同C.全都相同D.①③⑥和现在的用法相同5.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现象,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B.朝歌夜弦,为秦宫人C.骊山北构而西折D.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6、与“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句式相同的一组是( )①微斯人,吾谁与归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③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④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7、下列句中的“尔”字,用法与其他三个不同的一项是()A.如或知尔,则何以哉B.子路率尔而对曰C.鼓瑟希,铿尔D.夫子莞尔而笑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暴秦之欲无厌厌:满足B.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与:结交C.始速祸焉速:快速D.李牧连却之却:使……退却9、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吾其还也B.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而告以成功C.世言晋王之将终也抑本其成败之迹D.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而皆背晋以归梁10.在下列句子的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大力倡导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开发高效低耗无污染的新能源,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含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Ⅰ(14分)1.(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大家都知中国人喜讲“中庸之道”,一般人以为中庸之道是指平易近人,不标新立异,不惊世骇俗,调和折衷,不走极端而言。
然此等乃通俗义,非正确义,《中庸》上说:“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无论何事都有两端,此两端,可以推到极处各成为一极端。
在此两极端间之中间都叫做中,此一“中”可以有甚长之距离。
所谓“中”,非折中之谓,乃指此两极端之全过程。
如言真善美,是此一极端,不真不善不美是那一极端。
但此真、善、美三分,只是西方人说法。
照中国人讲,此世界便是一真,不是伪,真伪不能对立。
若论美丑,此世界是浑沌中立,既非极美,也非极丑。
中国文化是人本位的,以人文主义为中心,看重了人的一面,则善、恶对立不能不辨。
但纵是一大圣人,亦不能说他已达到了百分之百的善。
纵是一大恶人,亦不能说他是百分之百的恶。
人只在善、恶两极端之“中道”上,既不在此极端,亦不在彼极端。
但必指出此两极端,始能显出此中道,始能在此中道上理论有根据、行为有目标,故说“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若非执其两端,则中道无可见。
真实可用者乃此中道,非其两端。
此乃中国人所讲“中庸之道”之正确意义。
在此等观念与意识之下,我认为中国文化尽可以借鉴西方文化,使中国文化更充实更光辉。
并不如一般人想法,保守了中国固有之旧,即不能吸收西方现代之新。
似乎大家总爱把一切事物作相反对立看,不肯把此等相反对立来作互通合一看。
所以我们中国所讲“执两用中的中庸之道”,此刻实该大大地再阐明。
这和我们当前所该采用的一切想法和做法实有很大的关系。
中国人惟其有此中庸之道,亦可使各不同的宗教信仰也一样调和融通起来。
佛教、回教、耶稣教来到中国,不仅和中国传统文化无冲突,在此诸大宗教之相互间都能和平共存,没有大冲突。
你看中国社会上,这里一个天主堂,那里一个和尚庙:母亲信佛教,儿子信耶稣。
高二语文10月月考试题新版 新人教版

——————————教育资源共享步入知识海洋————————2019学年高二语文10月月考试题注意事项:1、全卷共七大题,27小题,满分共150分,测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班别、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3、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4、答非选择题时,用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5、所有题目必须在规定的答题卡上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小题。
“礼乐文明”是酝酿中华文明的温床和根基。
其形式上表现为“诗歌”“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本质上化为一种贯通各种艺术的本体精神。
中国古代士人以琴为一种生活方式,从而以实践理性精神对待日常生活态度,这实际上潜含着一种发端于原始“乐舞精神”的审美式人生意味。
于是,华夏先民自觉不自觉地由“六艺”和“琴棋书画”开始“修身”,继而去勉力实现主流文化那“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抱负。
先秦时期,“艺”(从属于“六艺”)就已经成为中华民族行为方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琴棋书画”逐渐成为人们的生活内容。
这时,为首的“琴”既是一种娱乐身心的工具,同时还有着内在的文化意韵。
它不仅是个体修身养性的器物,还渗透着一种发自远古的“乐教”精神,蕴含着文化之“道”。
首先,“琴”并不单是一种“乐器”,传统文化非常强调一种现实人生的情感体验,并从中熔铸一定的思想感悟。
他们往往并不是单纯追求一种所谓“为审美而审美”的人生价值,而是注重在生活中强化品位,在细节中感悟出人生体验、审美倾向。
因此,文化的价值意义就在于激活现实生命个体的情感因素,“中华琴文化”正是这样一个典型。
它融艺术修养于日常生活之中,是一种恰当的艺术化生存策略。
其次,以表现中华文化精神为内在质素的“琴文化”也不仅仅是一种“艺”,它有着更为深刻的文化内涵。
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彭山区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5题。
材料一:道家思想的核心是无为,主张顺自然、因物性,而儒家思想的核心是有为,强调制名(礼)教、规范人性。
这两种类型思想的不同和对立是显而易见的,而两者在历史上相互补充、相互吸收,共同构成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中华民族的主要精神,同样也是显而易见的。
诚如班固所说,“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相反而皆相成也”。
人们经常把道家的无为理解为一种消极逃避,什么都不去做。
其实,这很不全面,也不准确。
应当指出,在道家内部存在着消极无为和积极无为两种不同的学说,他们对于无为思想精神的理解是很不相同的。
道家的庄子学派总的说来比较偏向于消极的无为,他们追求一种“堕肢体,黜聪明”的“坐忘”(《庄子·大宗师》)和“形如槁木”“心如死灰”的“吾丧我”(《庄子·齐物论》)的自我陶醉的精神境界。
而道家的老子学派所说的无为就不完全是消极的了。
老子所谓的无为,主要是“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老子》六十四章)。
他强调的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老子》五十章)和“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老子》二十二章),即不自作聪明、不自以为是、不自居功劳、不自我夸耀。
所以,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也不为,而是主张为而不恃,是要以退为进、以曲求全、以柔胜刚。
荀子在批评庄、老二家学说时,一则说“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荀子·解蔽》),一则说“老子有见于诎(曲),无见于信(伸)”(《荀子·天论》),对于两者思想精神的不同之处,抓得相当准确,点得十分明白。
韩非在吸收老子无为思想时,强调的只是君道的无为,而臣道是应当有为的。
韩非认为,君主的任务主要是把握原则、任用百官,如果事必躬亲,不仅忙不过来,也做不好,而更严重的是,它将极大地妨碍和打击臣下百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高二2013-2014(下)10月考试卷语文试题命题人: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第Ⅰ卷(共64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文化保守主义是在应对西方文化挑战的过程中,主张以传统主流文化的价值作为现代化中介与民族凝聚力的基础,并以传统文化为载体引进外来文明,来实现民族生命稳定与持续过程中的文明汇合的一种思潮。
而现代中国儒学式微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中华民族丧失了自己的民族精神。
中国现在不仅要增强“国力”,更要回归“国性”,因为“国性”才是中国之所以为中国的根本标志。
文化保守主义的崛起,起到了制衡全球化所带来的价值世俗化的消极影响的作用。
世俗自由主义使中国人权意识觉醒,有其重要的意义。
但在西方,自由主义在20世纪下半期开始走向俚俗化,鼓吹绝对放任与自由,抛弃了古典文明教化精神,也引发了从自由放任主义向“动物化”退化的严重文化危机。
当代中国人特别缺乏对低俗文化的免疫力,不能不使人们反思自“五四”以来的激烈的反传统主义的消极影响。
长期以来,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失去了原有的士大夫与中产阶级的精致性。
新世纪之交,由于旧的文明价值被人为地铲除,在中国人的自由启蒙价值中,本来就缺少抵制低俗化的精神资源,而主要来自美国的外来思想,又缺少了对文明德性的关切。
正因为如此,如何从传统儒家精致文化中获得制衡世俗文化冲击的资源,避免整个民族在过度世俗化过程中,走向动物化与低俗化,就成为时代的重大课题。
中国传统的礼文化恰恰可以转化为平衡现代中国人所追求的自由价值的文明要件。
经过创造性转化的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具有平衡世俗自由主义的绝对自我中心价值观的作用,具有克服无根化与人生意义感缺乏的后现代病的作用。
儒家最关键的东西是发掘人的内在资源,并使之充满人的身心,以此为基础光大,从而形成一种人格力量,以之立足于世界,并与恶势力抗争。
更具体地说,仁就是内在的精神资源,它就是把人性中的善外化到世界上去,并在这一过程中获得精神自我实现的自得之乐。
这使人脱离了低级状态,脱离了动物性。
在这个意义上,儒家学说就因其制衡动物化与人性异化的功能,而具有了强烈的现代性。
《论语》中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其志也”,可以形象地表达儒家这样一种人格力量:一个内心充满仁的精神的人,足以对环境无所忧惧。
必须指出的是,文化保守主义的复兴面临许多障碍与困境。
这是因为,现实生活中儒家的资源已经几乎丧失殆尽。
几代中国人已经不再接触儒家经典,人们并不了解孔子的思想,在理性层次上,谁也说不清传统文化是什么,儒家有什么精华的东西值得我们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情感上倾向于回归,理性上谁都说不清要回归什么,这是当下国人精神世界的困惑所在。
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回归文化保守主义,国人的心态因素先于理性认识因素。
因此,传统文化的复兴任重而道远。
(选自萧功秦《当代中国六大社会思潮析论》,有删改)1.与“文化保守主义”有关的内容,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文化保守主义提出以传统主流文化价值为现代化中介与民族凝聚力的基础。
B.文化保守主义可以有效地制衡当前全球化过程中价值世俗化的不良影响。
C.文化保守主义的兴起必能使国人构建原有的士大夫和中产阶级的精致性。
D.文化保守主义在中国的复兴面临儒家传统文化资源接近完全丧失的现实。
2.下列对原文结构和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一段论述了文化保守主义的基本内涵,以及在现代中国儒学式微的背景下抵制自由主义影响所起的重要作用。
B.第二段从旧的文明价值的消亡与外来思想的冲击两个方面,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具有克服后现代病的作用。
C.第三段强调把“仁”作为人的内在精神资源,引用《论语》中相关句子只是证明儒家思想所具有的强烈现代性。
D.第四段在前文论述文化保守主义的内涵价值等基础上,强调了当下国人回归文化保守主义在理性认识上的茫然。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A.自“五四”以来,激烈的反传统主义因抛弃古典文明教化精神产生消极影响,致使当下国人丧失对低俗文化的免疫力。
B.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具有平衡世俗自由主义的绝对自我中心价值观的作用,并能克服无根化与人生意义感缺乏。
C.“仁”具有由内而外的影响力,能够把人性中的善外化到世界上去,从而获得精神自我实现的快乐,并让人脱离低俗。
D.人们对儒家思想中何为精华这一问题还远未达成共识,只要国人对孔子的思想有全面的了解,“回归”就可实现。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6题。
(9分,每小题3分)疏广字仲翁,东海兰陵人也。
少好学,明《春秋》,家居教授,学者自远方至。
地节三年,立皇太子,选广为少傅,数月,徙为太傅。
广兄子受,好礼恭谨,敏而有辞。
宣帝幸太子宫,受迎谒应对,上甚欢悦,顷之,拜受为少傅。
太子每朝,太傅在前,少傅在后,父子并为师傅,朝廷以为荣。
在位五岁,皇太子年十二,通《论语》、《孝经》。
广谓受曰:“吾闻‘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今仕至二千石,宦成名立,如此不去,惧有后悔,岂如父子归老故乡,以寿命终,不亦善乎?”广遂上疏乞骸骨,上以其年笃老,皆许之。
广既归乡里,日令家供具设酒食,请族人故旧宾客,与相娱乐。
数问其家金余尚有几所,趣卖以供具。
居岁余,广子孙窃谓其昆弟老人广所爱信者曰:“子孙冀及君时颇立产业基阯,今日饮食费且尽,宜从丈人所,劝说君买田宅。
”老人即以闲暇时为广言此计,广曰:“吾岂老悖不念子孙哉?顾自有旧田庐,令子孙勤力其中,足以供衣食,与凡人齐。
今复增益之以为赢余,但教子孙怠惰耳。
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
且夫富者,众人之怨也;吾既亡以教化子孙,不欲益其过而生怨。
又此金者,圣主所以惠养老臣也,故乐与乡党宗族共飨其赐,以尽吾余日,不亦可乎!”于是族人悦服。
以寿终。
4、对下列句子中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 选广为少傅,数月徙为太傅徙:调职B.广兄子受,好礼谦恭,敏而好词敏:敏感C.宣帝幸太子宫,受迎谒应对谒:进见D.广子孙窃谓其昆弟老人广所爱信者窃:暗中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一组是:()A. 顷之.,拜受为少傅久之.能以足音辩人B. 广遂.上书乞骸骨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而死C. 上以.其年笃老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耶D. 今日饮食费且.尽若属且.皆为所虏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疏广自幼勤奋好学,深明《春秋》,远方之人也来向他问学。
其兄之子疏受谦恭谨慎而有口才。
叔侄二人并为皇太子师傅,朝廷引以为荣。
B.皇太子初学有成后,疏广心怀知足常乐、功成身退的想法,要求归老故乡,虽然中途曾经后悔,但最终还是提交了辞呈,并获得皇上的应允。
C.疏广认为自己的金钱为朝廷所赐,应当自己用来颐养天年,因而回归故里之后,并未打算要将钱财留给子孙,每日均请亲朋故友宴饮娱乐。
D.疏广的子孙见饮食费用甚巨,就请人劝疏广多置田宅。
疏广表示财产只能使子孙怠惰罢了,应当让他们自食其力,过与平常人相同的生活。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共8分,每小题4分)①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
译文:②此金者,圣主所以惠养老臣也,故乐与乡党宗族共飨其赐。
译文: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10分)桂州腊夜戎昱坐到三更尽,归仍万里赊①。
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
晓角分残漏,孤灯落碎花。
二年随骠骑,辛苦向天涯。
【注】赊(shē):远。
8.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尾联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5分)9.请从景和情的角度赏析颈联。
(5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8分)(1)_________________,鸟倦飞而知还。
景翳翳以将入,_________________。
(2)潦水尽而寒潭清,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访风景于崇阿。
(3)凡在故老,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特为尤甚。
(4)_________________,秋水共长天一色。
渔舟唱晚,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
文学的安静周国平波兰女诗人维斯瓦娃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该奖的一位得主爱尔兰女诗人希尼写信给她,同情地叹道:“可怜的、可怜的维斯瓦娃。
”而维斯瓦娃也真的觉得自己可怜,因为她从此不得安宁了,必须应付大量来信、采访和演讲。
她甚至希望有个替身代她抛头露面,使她可以回到隐姓埋名的正常生活中去。
维斯瓦娃的烦恼属于一切真正热爱文学的成名作家。
对于一个真正的作家来说,成为新闻人物是一种灾难。
文学需要安静,新闻则追求热闹,两者在本性上是互相敌对的。
福克纳称文学是“世界上最孤寂的职业”,写作如同一个遇难者在大海上挣扎,永远是孤军奋战,谁也无法帮助一个人写他要写的东西。
这是一个真正有自己的东西要写的人的心境,这时候他渴望避开一切人,全神贯注于他的写作。
他遇难的海域仅仅属于他自己,他必须自己救自己,任何外界的喧哗只会导致他的沉没。
最好的作家懂得孕育的神圣,在作品写出之前,忌讳向人谈论酝酿中的作品。
凡是可以写进作品的东西,他们不愿把它们变成言谈而白白流失。
海明威在诺贝尔授奖仪式上的书面发言,仅一千字,其结尾是:“作为一个作家,我已经讲得太多了。
作家应当把自己要说的话写下来,而不是讲出来。
”福克纳拒绝与人讨论自己的作品,因为:“毫无必要。
我写出来的东西要自己中意才行,既然自己中意了,就无须再讨论,自己不中意,讨论也无济于事。
”相反,那些喜欢滔滔不绝地谈论文学、谈论自己的写作打算的人,多半是文学上的低能儿和失败者。
好的作家是作品至上主义者,就像福楼拜所说,他们是一些想要消失在自己作品后面的人。
他们最不愿看到的情景就是自己成为公众关注的人物,作品却遭到遗忘。
因此,他们大多都反感别人给自己写传。
福克纳告诉他的传记作者:“作为一个不愿抛头露面的人,我的雄心是要退出历史舞台,从历史上销声匿迹,死后除了发表的作品外,不留下一点废物。
”昆德拉认为,卡夫卡在临死前之所以要求毁掉信件,是耻于死后成为客体。
可惜的是,卡夫卡的研究者们纷纷把注意力放在他的生平细节上,而不是他的小说艺术上。
在研究作家的作品时,历来有作家生平本位和作品本位之争。
十九世纪法国批评家圣伯夫认为作家生平是作品形成的内在依据,因此不可将作品同人分开,必须收集有关作家的一切可能的资料,包括家族史、早期教育、书信、知情人的回忆等等。
普鲁斯特则对当时占统治地位的这种观点作了精彩的反驳。
他指出,作品是作家的“另一个自我”的产物,这个“自我”不仅有别于作家表现在社会上的外在自我,而且唯有排除了那个外在自我,才能显身并进入写作状态。
不管后来的文艺理论家们如何分析这两种观点的得失,一个显著的事实是,几乎所有第一流的作家都本能地站在普鲁斯特一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