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Word版解析】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历史(上海卷)1
【纯Word版解析】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文科数学(四川卷)1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四川卷)数学(文史类)本试题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
第Ⅰ卷1至2页,第Ⅱ卷3至4页,共4页。
考生作答时,须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题卷、草稿纸上大题无效。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上一并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5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设集合{1,2,3}A =,集合{2,2}B =-,则A B =()(A )∅(B ){2}(C ){2,2}-(D ){2,1,2,3}- 【答案】选B 【解析】求交集2、一个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图所示,则该几何体可以是() (A )棱柱(B )棱台 (C )圆柱(D )圆台 【答案】选D 【解析】三视图3、如图,在复平面内,点A 表示复数z ,则图中表示z 的共轭复数的点是() (A )A (B )B (C )C (D )D 【答案】选B【解析】若z a bi =+(0,0a b <>),则z a bi =-(0,0a b <-<),则选B 4、设x Z ∈,集合A 是奇数集,集合B 是偶数集。
若命题:,2p x A x B ∀∈∈,则() (A ):,2p x A x B ⌝∃∈∈(B ):,2p x A x B ⌝∃∉∈ (C ):,2p x A x B ⌝∃∈∉(D ):,2p x A x B ⌝∀∉∉【答案】选C 【解析】命题的否定5、抛物线28y x =的焦点到直线0x =的距离是() (A)B )2 (CD )1 【答案】选D【解析】抛物线28y x =的焦点为(2,0),则(2,0)到直线的距离1d == 6、函数()2sin()(0,)22f x x ππωϕωϕ=+>-<<的部分图象如图所示,则,ωϕ的值分别是() (A )2,3π-(B )2,6π-(C )4,6π-(D )4,3π【答案】选A【解析】由图可知,115212122T πππ=-=,2,2T T ππω===,又点5(,2)12π在图像上,则5262k ππϕπ=++,又22ππϕ-<<,则3ϕπ=- 7、某学校随机抽取20个班,调查各班中有网上购物经历的人数,所得数据的茎叶图如图所示。
2013年高考真题——文综历史(全国卷Ⅰ卷)解析版(1) Word版含答案

2013年高考课标全国卷文综历史试题解析湖北省南漳县一中闫烈宏24.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
这表明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循西周的分封制度【答案】C【解析】考查要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搞清楚周代分封制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不同:在分封制下,周天子与地方诸侯分权共同管理国家,在秦朝中央集权制度下,皇帝任命郡守县令代表皇帝管理地方;分封制下依靠宗法血缘关系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之间等级关系分明,郡县制下郡守县令都有皇帝直接任免,没有严格等级关系,都是中央集权制度下的官僚。
因此周代到秦国墓葬的变化反映的是由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分封制转向中央集权制度下的官僚政治的政治变迁。
A项表述错误,分封制维系的关键与前提是井田制和大宗小宗的血缘关系,而非经济发展;B项表述错在混淆分封制下诸侯与周天子间分权体制;D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战国时期分封制走向瓦解。
25.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答案】C【解析】考查要点:程朱理学。
解答此题关键在于理解程朱理学的内容与地位变化(在宋代以后逐渐成为官方哲学)的史实。
在两宋时期统治者依然以传统孔孟之道作为统治思想,朱熹的理学(新儒学)被称为伪学,因为相对于孔孟之道,理学增添了许多新思想如“理为万物本源和三纲五常”,没有被两宋统治者接受直到明朝时期才成为官方统治思想。
A项与此题--------------------------可以编辑的精品文档,你值得拥有,下载后想怎么改就怎么改---------------------------无关,B项不是原因,明太祖删掉《孟子》中的民贵君轻的思想的史实相矛盾,因此明代时期的官方思想的儒学已不再是原来的孔孟之道;D项中心学没有成为官方哲学。
【纯Word版解析】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化学(新课标2卷)1

绝密★启用前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Ⅱ卷)化学试题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N 14 O 16 F 19 Na 23 Al 27 S 32 Cl 35.5 K 39 Ca 40 Cr 52 Fe 56 Ni 59 Cu 64 Zn 657. 在一定条件下,动植物油脂与醇反应可制备生物柴油,化学方程式如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生物柴油由可再生资源制得B. 生物柴油是不同酯组成的混合物C.动植物油脂是高分子化合物D. “地沟油”可用于制备生物柴油【知识点】油脂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答案】C【解析】A项,醇属于可再生资源,所以生物柴油由可再生资源制得;B项,在生物柴油中,由于R基的不同,致使生物柴油的成分很复杂;C项,油脂不属于高分子化合物;D项,地沟油主要是动植物的油脂,可用于制备生物柴油。
8. 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A.苯与浓硝酸、浓硫酸共热并保持55-60℃反应生成硝基苯B.苯乙烯在合适条件下催化加氢可生成乙基环己烷C.乙烯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反应生成1,2-二溴乙烷D.甲苯与氯气在光照下反应主要生成2,4-二氯甲苯【知识点】有机物的性质、生成物的判断【答案】D【解析】甲苯和氯气在光照下发生取代反应,反应的机理是甲基上的H原子被氯原子所取代。
9.N A 为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1.0 L .10·-1mo1L的NaAlO 2水溶液中含有的氧原子数为2N A B.12g 石墨烯(单层石墨)中含有六元环的个数为0.5N A C. 25℃时pH=13的NaOH 溶液中含有OH 一的数目为0.1 N A D. 1 mol 的羟基与1 mol 的氢氧根离子所含电子数均为9N A 【知识点】阿伏伽德罗常数的使用及相关计算 【答案】B【解析】A 项,H 2O 中也含有氧原子,所以总的氧原子个数应大于2N 0;B 项,12g 石墨相当于1mol 碳原子,又因为一个碳原子被三个相邻的六元环共同使用,所以一个六元环相当于占据2个碳原子,今有1mol 碳原子,那就有1/2=0.5mol 的六元环了,也就是0.5 N 0个;C 项,由于溶液的体积未知,所以无法求出-OH 的数目;D 项,1mol -OH 所含的电子数为10 N 0个。
【纯Word版解析】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生物(新课标II卷)1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II卷)生物精校版解析一、选择题:本题共13个小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意向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关于DNA和RNA的叙述,正确的是()A.DNA有氢键,RNA没有氢键B.一种病毒同时含有DNA和RNAC.原核细胞中既有DNA,也有RNAD.叶绿体、线粒体和核糖体都含有DNA【答案】C【解析】DNA为双链,两条链间以氢键连接,RNA为单链,但也有双链区域,如tRNA 三叶草构象,双链区域也含氢键,A错误;病毒是非细胞生物,只含有DNA或者RNA一种核酸,B错误;细胞生物都含有DNA和RNA,C正确;线粒体、叶绿体为半自主性细胞器,具有DNA,核糖体含rRNA和蛋白质,D错误。
【试题点评】此题考查的对核酸基础知识的识记,难度不大。
2. 关于叶绿素的叙述,错误..的是()A.叶绿素a和叶绿素b都含有镁元素B.被叶绿素吸收的光可用于光合作用C.叶绿素a和叶绿素b在红光区的吸收峰值不同D.植物呈现绿色是由于叶绿素能有效地吸收绿光【答案】D【解析】叶绿素中心元素是镁离子,A正确;色素的作用是吸收、传递、转化光能,进行光合作用,B正确;叶绿素a比叶绿素b在红光区的吸收峰值高,C正确;植物主要的吸收峰在蓝紫光区和红光区,绿光吸收最少,反射多,所以叶片呈现绿色,D错误。
【试题点评】此题考查对色素基本知识的识记和判断能力,难度不大。
3.下列与微生物呼吸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A.肺炎双球菌无线粒体,但能进行有氧呼吸B.与细菌呼吸有关的酶由拟核中的基因编码C.破伤风芽孢杆菌适宜生活在有氧的环境中D.有氧和无氧时,酵母菌呼吸作用产物不同【答案】C【解析】肺炎双球菌是好氧细菌,为真核生物,无线粒体,可是有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所以可以进行有氧呼吸,A正确;细菌主要的生命活动都由拟核控制,B正确;破伤风芽孢杆菌为厌氧细菌,适宜生活在无氧环境中,C错误;酵母菌既能进行有氧呼吸产生CO2和H2O,又能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CO2,D正确。
【纯Word版解析】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历史(江苏卷)1

2013年江苏历史单科解析1.【答案】B【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解析】解题注意抓住关键信息“镬、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这说明当时已有成套的铁农具,这对农业的精耕细作十分有利,故B项正确。
材料信息“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说明A项错误,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的说法绝对C项错误,仅凭材料信息无法判断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D项不选。
2.【答案】D【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图片信息和调动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解析】甲骨文与今天的汉字有不少相似之处,不少汉字就起源于甲骨文,故D项正确。
汉字经历了从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的演变,A项不选;草书飞舞飘逸便于抒情达意,B项错误;甲骨文大多可以识别,C项错误。
3.【答案】A【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解析】题干中“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说明A项说法正确。
三省六部制下中书省执掌诏令草拟,B、C两项错误;尚书省的职能在题干中没有体现,D项不选。
4.【答案】B【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解析】从题干信息可以看出当时出现官员从商的现象,这说明商业发展改变了社会风气,故选B。
A、C两项说法过于绝对,不选;明清时期政府继续实行重农抑商政策,D项错误。
5.【答案】B【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历史信息和调动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
【解析】题干中“届时则提奏”、“议大政,谳(审)大狱,得旨则与”表明军机处的职能是参与政务,秉旨办事,B项正确。
军机处不具有专管军务的职能,A项错误;军机处机构简单,有官无吏,办公场所只是几间值班用的平房,C项说法错误;军机处不具备专理刑狱的职能,D项说法错误。
6.【答案】C【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解析】解题抓住关键信息:“报纸于今最有功,能教民智渐开通”,这肯定了报纸的教化功能,C项正确。
【Word解析版】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重庆卷)1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重庆卷)语文试题卷一(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有报负贸然从事剑出鞘.qiào 如法炮.制páoB.充其量身材魁梧独角.戏jué人才济.济jǐC.有文采初日曈曈舞翩跹.xiān 古刹.钟声chàD. 消防拴幡然醒悟踮.脚尖diǎn 春风拂.面 fǘ1.【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和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识记)。
本题重点考查同音字、形似字、形声字近义字和多音字。
A.有抱负。
B.独角.戏jiǎo。
D.消防栓。
2.下列词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终于有充足的时间做早就计划做的事情了,却东摸摸西触触,有意无意的延宕..,如果在一个人的生活中反复出现这种情形,我们就有理由为他担忧了。
B.就是这种敢为人先、喜欢挑战的精神,一直支持着她坚持不懈,不断创新,才让我们看到了她如此惊艳..的技艺。
C.这种全方位的恶性竞争,只可能产生彻底的赢家和输家。
而那些赢家也可能因为谙熟各种潜规则而变成蝇营狗苟....的功利主义者。
D.他的创作风格似乎很难言说,清丽、典雅、豪放、幽默都不足以概括。
在当今文坛上,他的创作可谓独树一帜....。
2.【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惊艳:看到了非常美丽的事物而惊奇、内心受到震动。
“惊艳”至少两方才可发生,一方是“艳”,一方来“惊”,但是“艳”者不会自己“惊”了自己。
所以,“惊艳”的只能是旁人。
此处用错了主客体,不应当是她“惊艳的技艺”,而应当是我们对她的技艺感到“惊艳”。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不管是普及的程度还是比赛的数量和质量,同一些欧美国家相比,中国的盲人足球运动都还相去甚远。
B.在此次重庆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同学们常围在一起互相鼓劲并认真总结得失,赢得的远远不只是比赛的胜负。
【纯Word版解析】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生物(浙江卷)1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浙江卷)生物精校版解析1.下列关于高等动植物连续分裂细胞的细胞周期的叙述,正确的是A.用蛋白质合成抑制剂处理G1期细胞,不影响其进入S期B.S期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已增加一倍C.G2期细胞的核DNA含量已增加一倍D.用秋水仙素处理细胞群体,M期细胞的比例会减少【答案】C【解析】细胞分裂间期分为G1、S、G2三个阶段,G1时期主要进行RNA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并且为下阶段S期的DNA合成做准备,用蛋白质合成抑制剂处理G1期细胞,细胞将停留在该时期,A项错误;S期进行DNA的复制,复制后的两个DNA分子仍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此时染色体数没有加倍,B项错误;经过S期DNA的复制,G2期细胞的核DNA含量已经加倍,C项正确;秋水仙素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细胞停留在M期,用秋水仙素处理细胞群体,M期细胞的比例会增加,D项错误。
【试题评价】本题综合考查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相关内容,涉及G1、S、G2和M期相关物质合成及抑制剂对细胞分裂的影响等知识点,具有一定的综合性。
2.某哺乳动物神经细胞内外的K+和Na+浓度见下表。
下列属于主动转运的是A.K+经钾离子通道排出细胞B.K+与有关载体蛋白结合排出细胞C.Na+经钠离子通道排出细胞D.Na+与有关载体蛋白结合排出细胞【答案】D【解析】根据表格,神经细胞外Na+浓度较高,细胞内K+浓度较高,K+和Na+经过离子通道排出细胞属于被动运输,A项、C项错误;K+与有关载体蛋白结合排出细胞,运输方向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方式为协助扩散,B项错误;Na+与有关载体蛋白结合排出细胞,运输方向由低浓度向高浓度,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D项正确。
【试题评价】本题以表格为信息载体,综合考查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和考生分析表格数据的能力,同时涉及离子通道、运载体等相关知识,但整体难度不大,较易得分。
3.某生物基因表达过程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与该图相符的是A.在RNA聚合酶作用下DNA双螺旋解开B.DNA—RNA杂交区域中A应与T配对C.mRNA翻译只能得到一条肽链D.该过程发生在真核细胞中【答案】A【解析】图示过程为DNA的转录和翻译过程,RNA聚合酶具有解旋功能,在RNA聚合酶的作用下DNA双螺旋解开,同时开始mRNA的延伸,A项正确;DNA—RNA杂交区域中,DNA链上的碱基A与RNA链上额碱基U配对,B项错误;由图可知,多个核糖体结合在该mRNA上,该mRNA翻译能得到多条相同的肽链,C项错误;根据图示,转录和翻译同时进行,该过程发生在原核细胞中,D项错误。
2013年高考真题----语文(上海卷)Word版含答案

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卷)语文试卷考生注意: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和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题前,务必用钢笔或圆珠笔在答题纸正面清楚地填写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在答题纸反面清楚地填写姓名。
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4.答题时间150分钟。
试题满分150分。
一阅读 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
(17分)①近年来,艺术史研究者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对艺术品的理解和研究,不能局限于图像、风格等艺术范围之内,还应拓展到作品的物质性特征和存在方式。
如果对中国传统的‚卷轴‛这一装裱方式加以考察,我们就会发现,这种物质性特征常常是文化精神的某种映射。
②把卷轴和西方油画的装饰形式进行比较,两者的不同显而易见。
油画完成后被嵌入硬质的四边画框,意味着一种强制性的‚展开..‛,体现出对静态的空间的占有意识。
而中国书画所采用的卷轴形制,则自然引出一个‚敛合‛的结果。
敛合意味着对空间尽可能的放弃,却隐含了时间性的要求。
③卷轴提供的形制,保障了舒卷的权力和自由,而在长幅横式的卷轴作品中,舒卷过程本身就是观看活动的一个介入因素:它拒绝对全幅作即时性的呈现,而对观看范围进行必要的控制,使观看成为一个历时性的过程。
具体而言,这类作品展示时,作品左侧部分随着观看的进行被陆续打开,与此同时,右侧部分则被不断收起,观看者视野所及,就是‚舒‛和‚卷‛所呈现的自然范围(约为一个手臂的长度)。
这种观看方式,要求作品在展示过程中体现出‚段落感‛,以使观看者视野中的图像保持一个相对完整而又不完全重复的空间,这样的段落空间是逐步呈现和不断变换的,因而是由时间统领和支配之下的空间。
这是此类卷轴作品与静态展示的油画作品的重要差别。
④考察卷轴的敛合形制,我们会进一步联想到收藏的行为,因为敛合也正是收藏的一个到损伤,也暗示了对作品时间性要求的尽力满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绝密★启用前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历史试卷考生注意:1.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2.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3.答题前,务必用钢笔或圆珠笔在答题纸正面清楚地填写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在答题纸反面清楚地填写姓名。
4.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一、选择题(共75分)以下每小题2分,共6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 中国史前社会经历过一个集体生产、平均分配的农耕聚落阶段,能反映这种情况的是()A. 姜寨遗址B. 炎黄传说C. 二里头遗址D. 尧舜禹传说【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历史知识的迁移能力,能力层级为B(理解)。
解题关键在于题干中的关键词语“集体生产、平均分配”。
“集体生产、平均分配”和“农耕聚落”是母系氏族公社的特征之一。
姜寨遗址是中国黄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以仰韶文化遗存为主的遗址。
位于陕西临潼临河北岸属于半坡类型原始聚落遗迹,由此可知,A项为正确答案。
B、D两项都属于原始部落联盟时代,此时私有制出现,不再平均分配;C项是夏朝文化遗址。
2. 某古代文明具有如下典型特征:①有自己的文字体系,②以灌溉农业为基础的经济,③有迄今所知的第一部成文法典,④在文学方面成就突出。
该文明是()A. 古埃及文明B. 古罗马文明C. 古希腊文明D. 两河流域文明【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历史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
能力层级为B(理解)。
解题关键正确理解世界古代文明的特征,抓住“③有迄今所知的第一部成文法典”进行排除。
两河流域有苏美尔人发明的楔形文字;有肥沃的土地,灌溉农业发达;有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完整的成文法典---《汉谟拉比法》;有神话和著名的史诗等文学作品。
由此可知D项为正确答案。
A、B、C三项均不符合“③有迄今所知的第一部成文法典”的要求。
3. 商代青铜冶炼技术日臻完善,留下了众多青铜礼器。
这表明商朝人已将其用于他们最看重的()A. 经济生产B. 政治活动C. 艺术审美D. 日常交往【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的历史知识的迁移能力。
能力层级为B(理解)。
解题关键正确理解商代的青铜器的用途。
商代的青铜器主要用于祭祀等政治活动,故正确答案为B项。
商代的青铜器很少用于农业生产、艺术审美、日常交往,A、C、D三项均错误。
4. 如要撰写一篇有关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上半叶欧洲历史与文化的文章,最恰当的标题是()A. 雅典民主政治的繁荣B. 罗马帝国统治的兴衰C. 希腊城邦时代的来临D. 克利斯提尼改革始末【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历史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
能力层级为 A(识记)。
解题关键题干时间界定。
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上半叶的欧洲正处于古希腊伯利克里改革时期,此时雅典民主政治处于黄金阶段,故A项为正确答案。
B项处于公元27年至公元476年;公元前8世纪左右,希腊城邦制度就开始建立;D项处于公元前6世纪。
5. 有学者认为,自中国古代进入文明社会,先后出现了“方国联盟”等三种政治统治模式。
据此,与右图匹配的正确选项是()A. 郡县制度、封邦建国B. 行省制度、封邦建国C. 行省制度、郡县制度D. 封邦建国、郡县制度【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解读历史现象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B(理解)。
解题关键在于正确理解“方国联盟”的含义。
“方国联盟”是商朝时期的一种方国与方国的联合体,属于地方行政制度。
到了西周时期就开始出现了分封制也即封邦建国,春秋战国时期演变为郡县制。
元朝时期地方出现行省制度。
故D项为正确答案。
其他三项均违背了历史逻辑关系。
6. 唐王朝为改善民族关系,曾对西部地区的少数民族实行和亲。
这里所说的少数民族是()A. 匈奴B. 吐蕃C. 鲜卑D. 女真【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的对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
能力层级为A(识记)。
解题关键在于题干朝代和地区限制。
唐王朝曾对西南地区的吐蕃采取和亲政策,如唐太宗时期的文成公主入藏。
故B 项为正确答案。
唐朝对匈奴主要通过战争来解决且匈奴偏北,A项错误;C项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北方少数民族;D项位于东北地区。
7. 历史课上,讨论中国古代的官制演变,同学们征引史料,各抒己见。
甲说:方镇太重,君弱臣强……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
乙说:天下之兵,本于枢密,有发兵之权而无握兵之重。
丙说:置中书省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而天下事方如指掌矣。
丁说:……青海军兴,始设军机房,领以亲王大臣。
其中涉及宋代文官体制的史料是()A.甲说、乙说B. 甲说、丙说C. 甲说、丁说D. 乙说、丙说【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B(理解)。
解题关键在于宋代的文官体制。
甲说的意思是藩镇割据削弱了君权,由此要剥夺地方节度使的军事、财政等大权,为此,北宋派文官到地方任知州,故甲说符合题意。
北宋设立枢密院,但没有调兵之权,乙说符合题意;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立行省,丙说不符合要求;军机房出现于清初雍正时期,丁说不符合题意。
故正确答案为A项。
A. 司马迁、司马光、梁启超B. 司马光、司马迁、梁启超C. 刘知畿、司马迁、梁启超D. 司马迁、章学诚、梁启超【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运用基本的史学常识解读材料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B(理解)。
解题关键在于正确理解各种史书体例。
由“五帝本纪、殷本纪、商君列传”可知,从左边到右边,第一种史著应属于纪传体通史,根据时间和内容可判断是司马迁的《史记》;第二种按照时间顺序记录史事,属于编年体通史,属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第三种从黄帝时期到晚清的中国,属于历史分期法,应为梁启超的著作,故正确答案为A项。
其他三项均不符合题干史书目录要求。
9. 小张打算赴法国参观巴黎大学,他从网上搜集了有关中世纪西方大学的信息。
其中正确的是()A. 大学兴起于公元8世纪B. 大学出现了自由探索的世俗教育C. 大学授课的语言以古希腊语为主D. 大学教师的待遇远低于神职人员【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课本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
能力层级为B(理解)。
解题关键在于正确理解中世纪西方大学的特点。
中世纪西方大学是由教师、学生自行组织的一个联合体,具有自治特点,思想相对自由,据此可知B项为正确答案。
中世纪西方大学兴起于公元11世纪,A项错误;那时授课语言为拉丁语为主,C项错误;中世纪西方大学都是由城市中一些手工业行会和商人公会兴办,不依靠教会,教师待遇高于神职人员,D项错误。
10. 2012年10月以来,考古工作者在青龙镇遗址发现了唐宋房屋基址等遗迹,出土了大量铜器、铁器和瓷器等文物。
据此推测当时上海地区的县级治所名称是()A. 嘉兴B. 松江C. 华亭D. 上海【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再认、再现历史史实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A(识记)。
解题关键在于题干中“唐宋房屋基止”。
上海早在战国时期开始建城,当时地名为“申城”,三国时期改名为“华亭”,唐朝开始在华亭设县,元朝设上海独立县,明朝改设松江府。
由此可知,唐宋时期上海地区的县级治所为“华亭”,C项正确;A项与上海无关;B项为明代;D项为元朝。
11. 按政权建立年代先后排列,正确的是()A. 契丹、金、北宋、元B. 北宋、契丹、金、元C. 北宋、金、契丹、元D. 契丹、北宋、金、元【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再现能力。
能力层级为A(识记)。
解题关键在于正确理解中国古代各个少数民族政权兴衰的时间。
契丹政权建立于916年;北宋政权建立于960年;金政权建立于1115年;元政权建立于1206年,由此可知,正确的排序为D项。
12. 15至16世纪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变化,如君主专制的建立、文艺复兴运动的发展和宗教改革的兴起等显示了()A.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B. 西欧社会的转型C. 国际政治体系的初建D. 整体世界的形成【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能力层级为B(理解)。
解题关键在于正确理解15至16世纪的西欧社会特征。
15至16世纪,随着西欧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新航路的开辟,早期殖民扩张的进行,加速了资本原始积累;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运动为欧洲革命奠定了理论基础。
无论从政治、经济还是从思想文化等角度,欧洲社会日益从中世纪的封建制度向近代过渡,故B项为正确答案。
其他三项均不能完全反映这一时期的西欧社会特征。
13. 以下为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的航海路线图,其中1497年至1498年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进行航海探险的目的地是()【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
能力层级为B(理解)。
解题关键在于正确认识达·伽马的航海路线。
根据课本知识可知,达·伽马的航海路线是从葡萄牙出发,沿非洲西海岸越过好望角,继续沿着非洲东海岸,穿过印度洋,到达印度,也即地图中的③,故C项为正确答案。
14. “习华言,易华服,读儒书,……以博中国人之信用,其教始能推行。
”他是()A. 元世祖B. 北魏孝文帝C. 利玛窦D. 马可波罗【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的能力和历史知识的迁移能力。
能力层级为B(理解)。
解题关键在于题干关键句子“习华言,易华服,读儒书”。
由“习华言,易华服”可知,这里的“他”应是外国人。
为此可排除A、B两项。
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华为了传播西方的天主教,学习中国汉文化,穿汉服,读儒学,以博得中国人的信任。
由此可知,C项为正确答案。
D项不符合材料所诉特征。
15. 革命实践与政治理论往往相辅相成。
为“光荣革命”后英国君主立宪制提供理论支持的是()A. 霍布斯B. 洛克C. 伏尔泰D. 卢梭【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课本基础知识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能力层级为B(理解)。
解题关键在于正确理解四个选项中思想家的思想主张。
英国君主立宪制强调议会掌握立法大权,是国家权力核心;国王掌握一部分行政权,受议会制约;司法独立。
这体现的是分权思想,符合洛克的思想主张,B项为正确答案。
其他三项均不能体现这一要求。
16. 1640年英国革命和1789年法国革命发生的背景有所不同,但诱因相似,即()A. 征税问题B. 宗教问题C. 名族问题D. 战争问题【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再认与再现能力。
能力层级为A(识记)。
解题关键在于正确理解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的导火线。
1640年,英王查理一世为了镇压爱尔兰人民的起义被迫召开议会发布征税令,遭到议会的强烈反对,成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直接原因;1789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六召开三级会议来筹款,引发了第三等级的强烈不满,成为法国大革命的导火线,故A项为正确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