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万吨褐煤提质综合利用项目节能评估报告

合集下载

年产120万吨洗煤厂扩建申请报告

年产120万吨洗煤厂扩建申请报告

1 申报单位及项目概况1.1 项目概况1.1.1 项目名称:××××××项目1.1.2 项目建设单位:××××××1.1.3 项目法定代表人:××1.1.4 项目建设性质:扩建1.1.5 项目建设地点: ××××××1.1.6 项目建设规模及容项目总占地面积16383.4m2(约24.58亩),原有建筑面积2150m2,其中:办公用房200m2,检验用房100m2,门房20m2,磅房30m2,生产车间建筑面积1800m2(钢结构,1栋3层),浓缩池1座,有效容积1356m3(地下),清水池200m3(地下),主要设备48台(套)。

目前现状年产精煤60万吨/年洗原煤生产线,原有固定资产580万元。

根据市场需求情况、企业资金及未来发展等因素综合考虑,扩建年产精煤60万吨/年洗煤泥生产线。

项目主要建设加工车间、办公楼等,总建筑面积8720m2,其中:主厂房建筑面积6192m2(钢结构,1栋3层,1层东面布置配电室和维修车间),办公楼建筑面积2160m2(1栋3层框架结构),浮选螺旋车间建筑面积288m2(1栋2层钢结构,1层建筑面积168m2,2层建筑面积120m2),泵房80m2,浓缩池1座(地下),钢筋混凝土结构,有效容积2119.5m3,打料池2座(地下),钢筋混凝土结构,有效容积720m3,循环水池1座(地下),钢筋混凝土结构,有效容积520m3,购置设备232台(套)。

项目建成后,达到年洗煤120万吨的设计能力,建筑物基底占地面积3970m2,绿地面积819.2m2,道路及场地硬化面积(含原料堆场4000m2、产品堆场5000m2)11594.2m2,总建筑面积达到10870m2。

主要技术指标:⑴ 投资强度5530.5万元/hm2⑵ 容积率0.7⑶ 行政办公用地面积占总用地面积5.6%⑷ 绿地率5%⑸ 建筑系数79.2%1.1.7 项目建设工期根据项目建设规模,预计建设工期为9个月,即从2014年4月开工建设,至2014年12月底竣工。

年产120万吨洗选煤厂建设项目可行性评估报告

年产120万吨洗选煤厂建设项目可行性评估报告

年产120万吨洗选煤厂建设项目可行性评估报告1. 项目背景该项目旨在建设一座年产120万吨的洗选煤厂。

洗选煤厂是一种用于煤炭深度加工的设施,通过煤炭的物理和化学处理,提高煤炭的质量,以满足市场需求。

2. 可行性评估方法此次可行性评估报告依据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估:2.1 市场需求分析对煤炭市场的需求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分析,考虑了国内外的煤炭消费趋势、价格变动以及政府政策等因素,并结合已有的市场数据进行了预测和分析。

2.2 技术可行性分析对洗选煤厂的技术设备、工艺流程进行了评估,考察了相关技术的成熟度和可行性,并根据项目规模和预期产量进行了合理的选型和设计。

2.3 经济可行性分析评估了项目的投资成本、运营成本以及预期收益,结合市场需求和竞争状况进行了盈利能力和回报率的预测和分析。

2.4 环境影响评估考虑到洗选煤厂的建设和运营对环境的影响,进行了环境影响评估,确保项目在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进行。

3. 可行性评估结果根据对上述四个方面的综合评估,该年产120万吨洗选煤厂建设项目被评定为可行。

具体评估结果如下:- 市场需求分析显示,煤炭市场对高质量煤炭的需求稳定增长。

预期项目能够满足市场需求,并具有市场竞争力。

- 技术可行性分析表明,洗选煤厂的技术设备和工艺流程成熟可行,可以实现预期的煤炭质量提升效果。

- 经济可行性分析显示,项目投资回收期合理,预期收益高于成本,具有良好的盈利能力。

- 环境影响评估结果表明,项目在环保要求下能够有效运作,具备良好的社会形象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4. 结论和建议基于以上评估结果,我们得出以下结论和建议:- 该年产120万吨洗选煤厂建设项目具备良好的市场潜力和经济效益,建设可行。

- 建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加强技术管理和环境保护措施,确保项目顺利进行并符合相关法规和标准。

- 需要制定详细的项目实施计划,并加强与相关利益方的沟通与合作,确保项目能够有效运作和管理。

该报告仅基于现有信息和评估方法提供了一个初步的可行性评估结果,具体实施过程中仍需进一步细化和完善。

褐煤提质项目建议书

褐煤提质项目建议书

褐煤提质项目建议书一、项目背景褐煤是一种常见的燃料资源,然而其燃烧过程中释放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有害气体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

为了减少褐煤燃烧对环境的影响,提高褐煤的利用效率,我们提出了褐煤提质项目。

二、项目目标1. 提高褐煤的热值和燃烧效率,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

2. 开发褐煤的高值利用途径,提高褐煤的经济价值。

3. 推动褐煤行业向绿色、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型。

三、项目内容1. 技术改造:通过煤质分选、煤质改良等技术手段,提高褐煤的热值和燃烧效率,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

同时,利用先进的煤炭气化技术,将褐煤转化为合成天然气或合成油,实现褐煤的高值利用。

2. 环保治理:引入先进的烟气脱硫、脱硝技术,减少褐煤燃烧过程中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保护环境。

3. 产业升级:推动褐煤行业向高端、绿色、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型,拓展褐煤的利用领域,提高褐煤的经济价值。

四、项目优势1. 市场需求: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清洁能源需求日益增长,褐煤提质项目符合市场需求。

2. 资源丰富:我国褐煤资源丰富,褐煤提质项目有稳定的原料供应保障。

3. 技术成熟:煤炭气化、烟气脱硫、脱硝等技术已经较为成熟,为项目实施提供了技术支持。

五、项目风险1. 技术风险:褐煤提质项目涉及多项技术改造和环保治理,技术风险较高。

2. 市场风险:清洁能源市场竞争激烈,项目面临市场竞争风险。

3. 政策风险:环保政策、能源政策的变化对项目发展产生不确定影响。

六、项目实施方案1. 技术改造:引入国内外先进的褐煤提质技术,进行煤质分选、煤质改良等工艺改造。

2. 环保治理:建设烟气脱硫、脱硝等环保设施,减少有害气体排放。

3. 产业升级:加大科研投入,拓展褐煤的高值利用领域,推动褐煤行业向绿色、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型。

七、项目效益1. 环保效益:减少有害气体排放,改善环境质量。

2. 经济效益:提高褐煤的热值和燃烧效率,增加褐煤的经济价值。

3. 社会效益:推动褐煤行业向绿色、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型,为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褐煤提质技术发展现状与分析

褐煤提质技术发展现状与分析

褐煤提质技术发展现状与分析褐煤提质技术发展现状与分析褐煤是一种低质、低热值、高水分、高挥发分的煤种,通常不被视为传统化石燃料。

然而,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和化石燃料资源的日益枯竭,褐煤作为一种相对丰富的煤炭资源,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通过提质技术,可以显著提高褐煤的热值、密度和稳定性,使其成为更高效的能源来源。

本文将介绍褐煤提质技术的发展现状,并对其进行分析。

一、褐煤提质技术发展现状1.干燥技术褐煤水分含量较高,导致其热值和燃烧效率较低。

干燥技术是褐煤提质的首要步骤,通过降低褐煤中的水分含量,提高其热值和燃烧性能。

目前,常用的干燥技术包括自然晾晒、热风干燥、微波干燥等。

其中,热风干燥和微波干燥具有处理速度快、节能环保等优点,受到广泛关注。

2.热解技术热解技术是通过高温加热褐煤,使其发生热分解,生成固体炭、液体产品和气体产物。

该技术可以有效提高褐煤的碳转化率和热值,同时还可以去除部分水分和挥发分。

常见的热解技术包括高温热解、中温热解和低温热解等,其中高温热解具有处理效果好、产品收率高等优点,但设备投资和运行成本较高。

3.气化技术气化技术是通过化学反应将褐煤转化为气体燃料,主要包括水蒸气气化和氧气气化等。

水蒸气气化是将褐煤与水蒸气在高温下反应,生成氢气、一氧化碳等可燃气体;氧气气化是将褐煤与氧气在高温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等可燃气体。

气化技术可以有效提高褐煤的能源利用效率和减少环境污染。

二、褐煤提质技术发展分析1.技术挑战褐煤提质技术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设备投资和运行成本较高、能效低、副产品处理困难等。

此外,由于褐煤的燃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如何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也是褐煤提质技术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

2.节能环保要求随着全球能源结构的转变和环保意识的提高,节能环保已经成为褐煤提质技术发展的重要趋势。

通过提高能效、减少废弃物排放和采用清洁生产工艺等措施,实现褐煤提质过程的节能环保。

褐煤提质项目工程竣工验收管理办法

褐煤提质项目工程竣工验收管理办法

大唐呼伦贝尔能源开发有限公司单位(专业)工程竣工验收管理办法1.总则1。

1 本办法适用大唐呼伦贝尔能源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褐煤提质项目工程建设过程中单位(专业)工程竣工验收阶段的管理。

1。

2 术语和定义1。

2.1 单位工程是指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具有独立设计文件,可以独立组织施工,具备独立使用功能的工程1。

2.2 专业工程是指专业技术性较强,必须由专业施工上级部门验收的工程,如消防工程、环保工程、安全工程等.2.组织体系和责权划分2。

1 公司工程部和褐煤提质组分别为单位(专业)工程竣工验收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单位(专业)工程设计、施工、安装、调试等阶段的质量管理和组织协调,并在单位工程竣工后,及时会同行业上级主管部门或监督部门组织竣工验收,取得使用许可证或办理使用许可手续。

2。

2 监理承包商受公司委托,负责工程质量控制和管理,参加单位(专业)工程竣工验收.2.3 勘察设计承包商对单位(专业)工程的勘察设计负责。

勘察设计承包商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技术标准和合同进行勘察设计,建立健全质量体系,加强设计过程的质量控制,健全设计文件的审核会签制度,参与图纸会审和做好设计文件的技术交底工作,参加单位(专业)工程的竣工验收。

2.4 施工承包商对本单位施工的单位(专业)工程质量负责.施工承包商必须依据勘察设计文件和技术标准施工,应当接受公司、监理承包商、工程质量监督站和单位工程政府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

3.办法管理内容和方法3.1.总则3.1.1.公司应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设计承包商承担单位(专业)工程的勘察设计任务。

勘察设计承包商应在资质等级及业务范围内完成委托合同约定的设计任务,并接受有关部门的监督检查。

单位(专业)工程设计需经有关主管部门批准的,公司应在施工前组织报批。

3.1.2.单位(专业)工程所需设备应选择具有相应设备、设施生产许可证的生产厂家供应的产品,其提供的设备的质量,必须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的要求.3.1.3.单位(专业)工程应委托具有相应营业范围和资质等级的监理、施工承包商按完成相应的工程任务,并接受有关部门对其监督检查。

褐煤干燥提质市场分析报告

褐煤干燥提质市场分析报告

褐煤干燥提质市场分析报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褐煤干燥提质市场的背景介绍、褐煤干燥提质技术的意义和影响以及本报告的研究意义和范围。

可以简要介绍褐煤是一种重要的化石燃料资源,在能源产业中具有重要地位,但其水分较高,热值较低,因此褐煤干燥提质技术的发展对于提升褐煤的利用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本报告旨在对褐煤干燥提质市场进行深入分析,为相关领域的决策和投资提供依据。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几点:1.2 文章结构本报告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引言、正文和结论。

引言部分主要是对本报告的概述,包括褐煤干燥提质市场的背景和现状,以及本报告的目的和意义。

正文部分将介绍褐煤干燥技术的原理和应用情况,市场对褐煤干燥的需求分析,以及褐煤干燥提质的优势和面临的挑战。

结论部分将对褐煤干燥提质市场的前景进行展望,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并对全文进行总结。

1.3 目的:本报告旨在对褐煤干燥提质市场进行综合分析,包括褐煤干燥技术介绍、市场需求分析以及提质过程中的优势与挑战。

通过全面调查和研究,我们旨在为相关行业决策者、投资者和从业人员提供有价值的市场信息和发展建议,帮助他们更好地把握市场动态,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推动褐煤干燥提质产业的健康发展。

同时,本报告也旨在为相关研究者提供参考,促进相关学术研究和技术创新。

1.4 总结总结部分:本文通过对褐煤干燥提质市场进行深入分析,可以看出褐煤干燥技术在提高褐煤燃烧效率,降低环境污染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

市场需求也呈现出逐渐增长的趋势,但同时也存在着技术升级、成本控制等挑战。

然而,随着环保和能源转型的不断推进,褐煤干燥提质市场仍然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建议相关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提高产品品质,以满足市场需求。

同时,政府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导和规范市场发展,共同推动褐煤干燥提质市场的健康发展。

2.正文2.1 褐煤干燥技术介绍褐煤干燥技术是指利用干燥设备对褐煤进行热风干燥处理,以提高褐煤的燃烧性能和热值,降低含水率,提高煤的利用率和降低运输成本的一种技术。

褐煤资源的利用现

褐煤资源的利用现

八、褐煤提质干燥装置
• (1)多层
多个类似高温水蒸汽干燥设备原型的干燥装置垂直方向上的叠加组合成为一套复 合干燥装置。多层,实现了一定空间内干燥换热面积的最大化;多层,解决了大 型设备制造难度大的问题;多层,装置更加紧凑,降低了投资成本。 (2)多级
每一层干燥单元,是一个的干燥环境,能够单独的进行调整操控。满足不同物料 不同时段的不同干燥条件。实现物料干燥工艺需要的逐级干燥。 (3)多效 物料在褐煤干燥提质一体化的装置中自上而下逐级有效干燥,采用了高位双料流 混料技术和强制溢流技术。使得物料与干燥设备避免缠粘相对位移顺畅,热传导 效率高;采用了多效蒸发干燥技术,将多级干燥湿物料蒸发的蒸汽,经过压缩机 压缩排掉凝结水形成饱和蒸气,作为二次热源供下一级干燥单元使用,节约了新 蒸汽能源。褐煤提质干燥装置最终将蒸发气体绝大部分变为凝结水排除。大大减 少了尾气的成分,避免了废气的二次污染。
九、装置特点
• (1)设备结构紧凑,装置占地面积小,小巧灵活,是同类机的 (2)热效率高,是普通设备的2倍以上,可达80%-90%,运行 费用低。 (3)辅机配套量小,减少投资。 (4)物料适应性广,拓展性强。 • (5)干燥能力强、处理物料量大 (6)干燥设备内部表面有相互自清洁功能。 (7)噪音低,无粉尘飞扬,无二次污染。 (8)较同类产品节省蒸汽40%,节电30%. (9)操作方法多样,可间歇操作,可连续操作,可常压操作, 可真空操作。 (10)实用以大型化制造,运输、安装、维修方便。
五、褐煤提质干燥的重要意义
• 褐煤的提质是指褐煤在高温下经受脱水和热 分解作用后转化成具有烟煤性质的提质煤。 褐煤脱水过程除脱去部分水分外,也伴随着一 些煤的组成和结构的变化,它主要是由脱水作 用和过程引起的。所以,褐煤的提质过程主要 是褐煤的脱水过程。 水分 发热量 氧化速 燃后温

褐煤提质技术的探讨与研究

褐煤提质技术的探讨与研究

科技论坛褐煤提质技术的探讨与研究徐宝生(中煤黑龙江煤炭化工集团有限公司,黑龙江依兰154854)1褐煤提质原理、技术现状褐煤提质是指褐煤通过合理的干燥过程,降低煤含水量提高褐煤能量密度的技术。

提质技术是以特定的工艺方法脱除影响褐煤热值的水、氧和低热值挥发份物质,使褐煤发热组份富集,热值提升,达到中高热值煤炭指标,生产出优质褐煤提质产品及煤焦油产品。

提质后的褐煤将更有利于利用、运输和贮存。

目前,国内褐煤提质技术还没有大规模工业应用。

国内,多采用高温烟气通过磨煤机干燥煤粉、工艺大都采用燃煤烟气直接接触的转筒式干燥气流及链式干燥机等。

这些工艺单机处理量小、占地面积大、投资高、污染大等问题不符合中国节能减排的要求。

国外,最成熟先进的提质工艺是过热蒸汽流化技术(SFCU 技术)、德国RWE 公司已经在德国建成3套过热技术装置,最大脱水能力达到110t/h 。

美国Encoal 、Coaltek 、K-fuel 、澳大利亚Coldry 和神户钢铁分别利用冷凝水余热、微波、高压蒸汽蒸煮等方式进行提质,但存在装置投资大、运行费用高等缺点。

大唐华银与五环公司合作开发的低阶煤转化技术(LCC ),该技术是在美国伊煤公司(ENCOAL )低温煤液化技术(LFC )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并重新申请了相关专利和商标,在褐煤热解提质领域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2低阶煤转化技术(LCC )该技术是一种煤炭轻度热解工艺技术。

褐煤提质加工过程主要分为三步:第一步是干燥,除掉褐煤中的平衡水分;第二步是轻度热解,除掉褐煤中的一部分挥发分,使褐煤改质成为物理化学性质相对稳定的优质固体燃料-半焦(PMC ),轻度热解过程可副产液态燃料-低温煤焦油(PCT );第三步是精制,对干燥热解后的固体产物进行钝化处理,降低活性。

项目工艺过程简图如下:褐煤提质加工可得到固体燃料-半焦(PMC ),半焦性质稳定,可长途运输、长期贮存,销售半径大大增加,燃烧特性大大优化,热值提高接近一倍,硫含量大大降低,是一种优质环保的固体燃料,除可作为化工厂煤气化的造气原料外,还可用于高炉喷吹、铁合金等行业用做还原剂掺合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0万吨/年褐煤提质综合利用项目节能评估报告项目摘要表项目概况项目名称****能源发展有限公司120万吨/年褐煤提质综合利用项目项目建设单位****能源发展有限公司联系人电话节能评估单位**市环境保护工程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省分公司联系人电话项目建设地点**省****工业加工区所属行业焦化行业项目性质■新建□改建□扩建项目总投资16869.12万元投资管理类别□审批□核准■备案建设规模和主要内容本期项目拟建设规模为120万吨/年褐煤提质综合利用项目生产装置及相应的辅助生产设施及配套的公用工程设施。

项目年综合能源消耗量能源种类计量单位年需要实物量计算用折标系数(当量值)折标煤量(tce)能源投入原煤t 1920000 0.7571kgce/kg 1453632煤气m3480000000 0.1857kgce/m389136电kWh 1411.8900 0.1229 kgce/kWh 1735.21水t 855100 0.0857 kgce/t 73.28柴油t 113.4 1.4571kgce/kg 165.24汽油t 4.31 1.4714kgce/kg 6.34 能源产出提质煤t 1200000 0.9429 kgce/kg 1131480 煤焦油t 120000 1.1429 kgce/kg 137148煤气m3720000000 0.1857 kgce/m3133704 能源回收蒸汽t 31680 0.1286 kgce/kg 4074项目综合能源消耗总量(tce)138276.4项目能效指标比较项目指标名称单位项目指标值新建准入值国内先进水平对比结果单位产品能耗kgce/t焦115.23 125190(半焦)115(焦炭)国内先进水平煤耗t/t焦 1.6 1.65 1.6 达到准入条件吨焦耗新水m3/t焦0.71 2.5 0.4 优于准入条件焦炉煤气利用率% 100 ≥98/ 达到准入条件水循环利用率% 100 ≥95/ 达到准入条件对所在地能源消费影响对所在地能源消费增量的影响本项目年综合能源消费量为138276.4tce,项目的实施将一定程度上使**地区能源消费量增加,项目耗煤量192万吨,占就地加工1亿吨煤炭量的1.92%,用电量1411.89万kWh,约占**市工业用电量的1.52%,用水量85.51万吨/a,占**地区总用水量的0.09%,对所在地能源消费的增加影响较小。

对所在地完成节能目标的影响本项目年综合能耗为138276.4tce,属于高耗能行业,单位产值能耗为1.42ce/万元,低于**省“十二五”期间规划的万元GDP能耗达到1.710 tce/万元(估算值)的目标,对当地节能目标的实现具有积极意义。

可研报告提出的主要节能措施及节能效果:本项目选择SH2007低温干馏炉工艺生产技术,总平面及各系统优化布置以减少能源消耗,选用节能型设备,采用节能措施,节能效果较好。

项目可研报告在节能方面存在的问题:1、可研报告中出现与本项目实际不符的数据和错误;2、节能措施中针对项目高耗能方面针对性的方法、措施不充分。

节能评估提出的主要节能措施及节能效果:提高提质煤产率,提高煤粉利用率,加强余热回收,工艺和设备选型进行优化和细化。

目录1 评估依据 (1)2 项目概况 (6)2.1 建设单位概况 (6)2.2 项目基本情况 (7)2.3 项目用能情况 (13)3 能源供应情况评估 (23)3.1项目所在地能源供应及消费情况 (23)3.2 项目能源消费对当地能源消费的影响评估 (25)4 项目建设方案节能评估 (28)4.1 项目选址、总平面布置对能源消费的影响 (28)4.2 工艺流程、技术方案节能评估 (31)4.3 主要用能工艺和工序节能评估 (40)4.4 主要耗能设备节能评估 (44)4.5 辅助生产和附属生产设施节能评估 (46)4.6 本章评估小结 (52)5 项目能源消耗及能效水平评估 (54)5.1 项目能源消费种类、来源及消费量评估 (54)5.2能源加工、转换、利用情况评估 (66)5.3 项目能效水平评估 (68)5.4 本章评估小结 (74)6 节能措施评估 (76)6.1 节能措施概述 (76)6.2 单项节能工程 (86)6.3节能措施效果评估 (86)6.4节能措施经济性评估 (87)6.5 本章评估小结 (87)7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89)8 结论 (91)9 附图、附表 (93)1 评估依据1.1国家节能政策、法律、法规(1)《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2008年4月1日;(2)《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1996年4月1日;(3)《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1998年3月1日;(4)《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2003年1月1日;(5)《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2009年1月1日(6)《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1986年7月1日;(7)《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2006年1月1日;(8)《中华人民共和国强制检定的工作计量器具检定管理办法》(国发【1987】31号)(9)《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国务院令28号);《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发改环资【2004】2505号);(10)《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办法》(原国家经贸委令第7号);(11)《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暂行办法》(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令2010年第6号)(12)《国家鼓励发展的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技术》(国家发改委【2005】第65号);(13)《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发【2011】26号);(14)《国务院关于发布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的通知》(国发【2005】40号);(15)《建设部关于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的实施意见》(建科【2006】231号);(16)《中国节能技术政策大纲(2006年)》(发改环资【2007】199号);(17)《关于****“十二五”节能减排工作的实施意见》(新政发【2012】2号)(18)《**省**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暂行办法(修订稿)》(新发改法规【2010】2807号)1.2 产业政策和准入条件(1)《国务院关于发布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的通知》(国发【2005】40号)(2)《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国发【2006】28号)(3)《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7号)(4)《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发【2007】15号)(5)《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国家发改委,2011年第9号令)(6)《中国节能技术政策大纲(2006年修订版)》(发改环资【2007】199号)(7)《焦化行业准入条件(2008年修订)》(产业【2008年】第 15号);21.3工业类相关标准和规范(1)《工业企业能源管理导则》(GB/T15587-2008);(2)《工业设备及管道绝热工程设计规范》(GB50264-1997);(3)《评价企业合理用电技术导则》(GB/T 3485-1998);(4)《评价企业合理用热技术导则》(GB/T 3486-1993);(5)《综合能耗计算通则》(GB/T2589-2008);(6)《用能设备能量平衡通则》(GB/T2587-2009);(7)《用电设备电能平衡通则》(GB/T8222-2008);(8)《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GB17167-2006);(9)《企业节能量计算方法》(GB/T13234-2009);(10)《企业能量平衡通则》(GB/T3484-2009);(11)《节能监测技术通则》(GB/T15316-2009);(12)《评价企业合理用电技术导则》(GB/T3485-1998);(13)《评价企业合理用热技术导则》(GB/T3486-1993);(14)《节电技术经济效益计算与评价方法》(GB/T13471-2008);(15)《能量系统用分析技术导则》(GB/T14909-2005);(16)《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17)《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18)《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2003);(19)《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93);(20)《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04);(21)《空调通风系统运行管理规范》(GB50365-2005);(22)《房间空气调节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级》(GB12021.3-2010);(23)《通风机能效限定值及节能评价值》(GB19761-2005);(24)《电力变压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 24790-2009);(25)《热力输送系统节能监测》(GB/T15910-2009);(26)《中小型三相异步电动机能效限定值及节能评价值》(GB18613-2006);(27)《三相配电变压器能效限定值及节能评价值》(GB20052-2006);(28)《通风机能效限定值及节能评价值》(GB19761-2009);(29)《焦炭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GB21342-2008);(30)《配电变压器能效及经济技术评价导则》(DL/T985-2005);(31)《外墙外保温工程技术规程》(JGJ144-2004);(32)《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CJ134-2001);1.4 节能技术,产品推荐目录,国家明令淘汰的用能产品、设备、生产工艺等目录(1)《国家重点节能技术推广目录(第一批)》(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08年5月29日);(2)《国家重点节能技术推广目录(第二批)》(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09年12月31日);(3)《国家重点节能技术推广目录(第三批)》(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10年11月29日);(4)《节能机电设备(产品)推荐目录(第一批)》(工业和信息化部,工节【2009】第41号,2009年5月27日);4(5)《节能机电设备(产品)推荐目录(第二批)》(工业和信息化部,工节【2010】第112号,2010年8月16日);(6)《高耗能落后机电设备(产品)淘汰目录(第一批)》(工节【2009】67号);(7)《部分工业行业淘汰落后生产工艺装备和产品指导目录》(2010年本);(8)《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的目录(第三批)》(2002年6月2日);1.5工程资料及其它(1)《项目节能报告编制委托书》;(2)《****能源发展有限公司120万吨/年褐煤提质综合利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3)《**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4)****能源发展有限公司与受托方签订的节能评估合同;2 项目概况2.1 建设单位概况2.1.1项目公司联系方式企业名称:****能源发展有限公司企业类型:股份制有限责任公司公司地址:****县注册地址:**省**市邮政编码:******法定代表人:联系人:2.1.2项目建设单位概况****能源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2011年,是一家股份制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金1000万元,,地址在**省****市**县,主要发起人是**省****有限公司,占****能源发展有限公司75%的股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