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北宋“三冗”现象及其危害

合集下载

宋朝“三冗”问题浅析

宋朝“三冗”问题浅析

宋朝“三冗”问题浅析作者:刘雨婷季善威来源:《管理观察》2017年第15期摘要:“三冗”问题是指宋初统治者为巩固统治,采取增设官职,扩大军队数量并提高待遇,所造成的“冗兵”“冗官”“冗费”的严重弊政。

本文通过分析“三冗”产生原因和宋朝改革尝试及成败,以期更深刻地把握宋朝政治历史发展规律。

关键词:宋朝“三冗” 王安石变法历史规律思考中图分类号:K244.05 文献标识码:A公元960年,赵匡胤“黄袍加身”即位为宋太祖。

他把唐的覆灭归因于军权、人事权、财权的外移,因此,加强封建主义中央集权成为新生宋朝制定国策的基点,即“杯酒释兵权”,严格控制军权;“重文轻武”,重用旧官僚,广任文人为仕。

不可否认,宋前期的军政集权有效巩固了新生政权。

但随着局势变迁,因循守旧、不思变革,造成军队多而战斗力弱,官吏众而行政效率低,花费多而无甚裨益,“冗兵”“冗官”“冗费”问题导致宋“富而不强”,加速灭亡。

1.“三冗”原因分析1.1“冗兵”“冗兵”问题从宋建国起便初见端倪。

宋建都开封,面对辽、夏、金的威胁,无历代都城长安、洛阳天然防线的优势,可以说宋立国而无国防。

其次,宋太宗数次亲征失败,使得宋进不能攻、退不能守,无法裁兵、不能复员,也不敢再战。

因此,宋的国防战略是防御性而非进攻性的,只能采用人海战术弥补地理缺陷——前线长期保留大量军队,后方大设禁军、厢军。

宋长期实行“募兵制”——士兵募到军中直养到六十岁。

实际上,一般士兵只有二十到三十岁可用,剩余三十年战斗力几乎丧失,而在军中十年又无仗可打,精神倦怠。

此外,为防主帅拥兵造反的“兵无常帅,帅无常兵”制进一步削弱了军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这样有名无实的军队只有再招青壮年,以“多数量”替代“高质量”。

在地方动乱时,中央大量征流民入伍,时时加优以防叛乱。

以致庆历年间士兵达一百二十五万之巨。

1.2“冗官”历史遗留是宋官员泛滥成灾的原因之一。

宋朝政权由“陈桥兵变”自上而下取得,为防止唐朝朋党之争重演,宋增设官职、广任官僚,以达分权制衡、巩固皇权的目的。

论宋代冗官之成因

论宋代冗官之成因

论宋代冗官之成因2014-03-04 15:08:56?《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刘立夫冗官在历朝中以宋代为最。

宋代包拯说:"设官浸多,未有如本朝繁冗甚也。

"[1]冗官是贯穿宋朝始终的"三冗"之一,成为宋朝长期积贫积弱的因素,并深刻地影响着宋代的政治生活。

"方今之患,在乎官冗",[2]宋代有识之士曾反复发出过改变冗官之弊的呼吁,而宋代诸帝亦大多涉及过裁减冗官即"省官"问题,但终宋一代,这一问题不仅没有得到最终解决,反而越裁越滥,愈省愈繁。

因此,研究宋代这一复杂的历史现象,特别是冗官的成因,对于把握宋代政治之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一冗官问题在宋朝立国之初就出现了。

宋初对后周的政治体制和五代十国各个割据政权的设官分职多所因袭,造成了官吏队伍的庞大和紊乱。

宋太祖从稳定政局出发,曾于开宝三年(970年)下诏,"与其冗员而重费,不若省官以益俸",要求各地"以户口为率,差减其员",即按各州县户口人数多寡以确定官吏数额。

[3]次年,宋太祖责令各地停止吸收多余官员,并裁省繁杂的役吏,史称"开宝省官"。

不过,宋初的冗官问题是统一战争过程的遗留问题,与五代十国混乱的官制不无关系;通过宋太祖的努力,基本上得到扼制。

赵翼说:"宋开国时,设官分职,尚有定数",[4]指的是这一情况。

但这种状况并没有维持多久。

在宋太祖、太宗克服唐末、五代弊政而建立新的政治体制过程中出现了新的冗官现象。

宋太祖末年,官员数目不过三、五千人,到宋太宗时便急增到八、九千人,导致了"京僚过于胥徒,朝臣多于州县"[5]的局面。

北宋中期,冗官问题严重起来。

据包拯在仁宗皇佑年间(1049~1054)所奏:景德、祥符年间,文武官总数为九千七百八十五员,"今内外官属总一万七千三百余员,其未授差遣京官使臣及守选人万在数内,较之先朝,才四十余年,已愈一倍多矣"。

积贫积弱的北宋

积贫积弱的北宋
与题四第一节
“三冗”的形成
北宋初宋太祖为了加 强中央集权,把地方的行 政权、财权、军权都收归 到中央,最终改变了唐末 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 局面。但北宋中期后,这 些措施的负面影响逐渐显 露出来,形成了冗官、冗 兵、冗费的所谓 “三冗”问题。
宋太祖赵匡胤
一、兵虚财匮
1、根本原因: 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
三、庆历新政
1、时间: 1043——1045年
2、中心问题: 整顿吏治
3、结果: 失败?or 成功?
失败原因:遭到官僚贵族的反对和诽谤
4、影响: 揭开了北宋革新除弊、变法改革的序幕
请问: 范仲淹 “忧” 什么?
后先 天天 下下 之之 乐忧 范而而 仲 乐忧 淹 。,
——
北 宋 的 社 会 危 机宋仁宗
宋英宗
北宋官员人数增长示意图
“冗费”的形成
亏15736047缗
所出无余
冗费 养兵、养官所需的巨额费用,加 余24074900缗 上对辽和西夏的战争及高额赔款,都给宋政 府带来沉重的财政负担,形成“冗费 ”。
宋真宗
宋仁宗
宋英宗
北宋财政支出增长示意图
守内虚外
更戍法
兵 虚
养兵募兵
一职多官
冗 兵 冗 官
——葛剑雄《中国人口史》(6 卷) 探究:为什么北宋的军队数量和其全国总人口不相对称?这种
不对称性给北宋带来了什么问题?这么多的军队是不是意味着 宋军的战斗力很强?如果不是那是什么原因?
“冗官”的形成
2. 4万 1. 7万 冗官 北宋增设了大量官僚机构,用以 分化各级官员的权力,使他们互相牵制。但 1万 是矫枉过正,官员数量的大大增加,既影响 办事效率,又造成机构重叠、人浮于事的现 象,形成了“冗官”的弊端。

三冗两积的内容

三冗两积的内容

三冗两积的内容
三冗是指冗官、冗兵、冗费;两积是指积贫积弱。

指冗官、冗兵、冗费,以及由此带来的积贫积弱,是构成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重要因素之一。

由于北宋时官、职、差遣的分离,官僚机构重复设置,加之,通过科举制度、恩荫制度和其他途径入仕为官者不断增加,使宋朝官僚机构臃肿庞大,出现冗官现象。

宋太祖时,推行募兵养兵制度,军队数量剧增,至宋仁宗时期,军队人数猛增至140万。

军队数量虽多,但军队纪律松弛,战斗力极低,出现冗兵现象。

宋代官吏的待遇十分优厚,加之统治者挥霍浪费越来越严重,军费开支庞大,再加上宋每年还要向辽、西夏交纳大量的岁币,出现冗费现象。

冗官、冗兵、冗费的畸形宋朝是如何形成的.

冗官、冗兵、冗费的畸形宋朝是如何形成的.

冗官、冗兵、冗费的畸形宋朝是如何形成的钱从何处来?一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另一个就是向富翁收税,向老百姓收税。

宋太宗说:“富室连我阡陌,为国守财尔。

”国家征税有了钱再去养冗官、冗兵,往复循环,没完没了。

至此,宋朝“积贫积弱”的现象不呼而出。

专制在前,不畸形也难。

宋朝,是个畸形王朝,也是个很有深味的王朝,无论赞者还是骂家都不算少。

记得汪盛铎先生在《两京梦华》一书中称宋朝是个“令人困惑的朝代”。

何处令人困惑呢?实际上与那些人颂人骂之处大有关系。

比如,颂者曰:宋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封建时代是空前绝后的,是封建时代的巅峰;唾弃的人则说,历史上没有比宋朝更窝囊的了,与别人打仗胜不了几次,最后都是以割地赔款画句号。

都传言汤因比说愿意生活在中国宋朝,请问汤因比在哪部著作里讲过这样的话?学术上多元是好事,益处远胜于舆论一律。

不论赞还是骂,都有利无害。

别的不说,在两宋统治的几百年里,仅没有大的文字狱这一项宋朝就很可爱。

据说在皇宫的一个秘殿里面,太祖皇帝有三条遗训刻在碑上,其中一条就是不得杀害士大夫,上书言事者无罪。

在封建时代,这一条太了不起了。

有人说宋朝是知识分子最幸福的朝代,这一点是起了绝对作用的。

假如写几句诗作一篇文章,就要遭受“阴谋造反”或是对朝廷“大不敬”的指责,谁会舍命侍弄诗词研究学问?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三项发明始于宋代,宽松的政治环境和充裕的物质生活不可小觑。

再看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汴京的生气扑面而来,感到宋朝的汴京比现在一些城市还发达,只是没有汽车、霓虹灯之类。

史家说,北宋时期汴梁的人口已超过百万,堪称世界之最。

此言不虚。

陈寅恪先生对宋朝的评价很高:“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

”但是,物质和精神的富庶并不能真正说明一切,有个金钱朝哪个方向流动的问题。

直白说,各项开支的比例如何,富裕了的是哪些人,贫困者又是哪些人?这些都是必答题,不可忽略。

再仔细一点,所谓富,富到什么程度;贫,又贫到何种地步?社会上是饫肥餍甘之人多,还是吃糠咽菜的人多?这些根本不是“富庶”二字可以回答的。

宋朝的政治体制及其造成的冗官现象

宋朝的政治体制及其造成的冗官现象

宋朝的政治体制及其造成的冗官现象宋朝,一个在史书上颇有争议、毁誉参半的的王朝。

这一王朝延续和发展了唐朝辉煌的文明,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科学技术取得重大突破,瓷器、戏剧等文化艺术蓬勃发展,通过丝绸之路对外发展海外贸易、与亚非各国开展经济文化交流又展示了这个王朝的高度包容性和开放性。

而经济和文化繁荣的另一面,是宋朝政治的平庸和腐朽。

在与少数民族政权交锋的过程中,宋朝屡战屡败,屡屡对外妥协,展现出惊人的软弱无能;在国内,广大市井百姓尤其是农民被迫要为宋政权对外战争的失败赔款以及为上层阶级的享乐无为埋单,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是什么造成宋朝的政治危机呢?这还要从宋朝的政治体制及其造成的冗官现象出发。

冗官问题的严重与宋朝的政治体系有密切关系1、鉴于唐朝节度使问题严重而做出的过度改革安史之乱后的唐朝后期,节度使权力恶性膨胀,独揽军政大权,形成了藩镇林立包围中央的局面,也造成了唐灭亡后五代十国政权频繁更迭的现象。

在这一期间竟然涌现出六十多位皇帝,然而国祚短命难以维系,政局如此动荡,造成“兵革不息,苍生涂地”的疮痍景象。

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在将士们的推举下在陈桥发动政变,取代后周成为皇帝,然而这样得来的国家神器并不牢固,同时他又深谙唐朝因为中央贫弱、地方独大而天下分崩离析的教训,因此他通过“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的改革措施解决这一历史遗留顽疾。

在军权上,他在中央建立起枢密院掌握统兵权,但是无“握兵之重”而是在枢密院之外建立起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司、侍卫亲军步军司,这三个机构统称为“三衙”并各设正副都督;在地方官职上,中央委派文人出任州郡长官管理政事,也就是“知州”,同时又设立“通判”对其监督;为了分割知州财政权又设立转运使,主管地方财政税收,后来成为最高行政官员;此外,就连知州的司法权也被提点刑狱司主管。

就这样,地方知州的权力被层层分割乃至呈现出被架空的局面。

虽然建立起了相互牵制和分散事权的地方官僚体系,却使得地方官员数量空前增加,这就是典型的“冗官”现象。

北宋王安石变法

北宋王安石变法

冗兵 为了防范军阀割据,农民起义, 116万 116万 抵御北方民族的南侵,宋代不断扩充军队的 91万 91万 数量,形成了庞大的军事体系,军费开支几 乎占到整个财政支出的十分之九,造成 " 冗 兵 "问题.
宋真宗
宋仁宗
宋英宗
北宋士兵人数增长示意图
"冗费"的形成
13186万余贯 13186万余贯 所出无余 12677万余贯 12677万余贯
两位太后也 跑来起哄.
神宗后迫于 压力罢免了王安 石,但他仍推行 新政直至去世.
变法失败的原因
①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大地主,大官僚的阻挠和破坏是变法失败的主要 原因. ②在变法过程中,由于用人不当,出现了新 法危害百姓的现象. ③宋神宗在变法后期的动摇. ④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废除了新 法.
一,"三冗"与积贫积弱 二,王安石变法 三,新法的局限与变质
新法的阻力与局限
"富国之法"意在抑制兼 并,它必然触犯大地主,大 官僚的利益,因此一开始就 遭到激烈反对;新法固然增 加了国家的收入,但由于用 人不当也加重了百姓的负 担,成为反对派攻击新法的 借口.王安石也因此两次被 罢相.
宋神宗赵顼xu 宋神宗赵顼xu

冗费 养兵,养官所需的巨额费用,加 上对辽和西夏的战争及高额赔款,都给宋政 府带来沉重的财政负担,形成"冗费 ".
宋真宗
宋仁宗
宋英宗
北宋财政支出增长示意图
北宋的积贫积弱
"三冗"使 "三冗"使国家财 政入不敷出,国库空 政入不敷出,国库空 虚,出现了严重的财 政危机,导致积贫局 政危机,导致积贫局 面的形成. 面的形成. 为防止武将拥兵 自重造成藩镇割据, 北宋政府大力削弱武 王小波,李顺起义 将的将兵权和调兵 权,致使指挥效率和军队战斗力降低,在与辽, 西夏的战争中连年战败,形成积弱的局面. 西夏的战争中连年战败,形成积弱的局面.

刍议宋朝的“三冗”问题

刍议宋朝的“三冗”问题
行 催 索 。有 文记 载 “ 北 富 人 多 弃 产 而 人 川 蜀 ” 至花 石 纲 之 忧 , 河 , 民
1 两宋 的“ 官” “ 兵 ” “ 费 ” 弊 冗 、冗 、冗 之
11 冗 官 .
官员冗 滥成灾始终 困扰两宋朝廷。北宋建国之初 , 为避免唐代 灭亡的覆辙 , 防止朋党之争 的重演 , 宋太祖既沿袭了唐朝的“ 三省六 部 ” 又新 创“ 制. 三寺九监 ” 与之补充 和制衡。为了防止宰相 大权在 握, 造成五代 之弊, 既设“ 政事 堂” 以分其行政 权, 又设 “ 密院” 枢 以分


宋朝是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势头最好的一个时期 , 具有
12 冗兵 .
强大经济背景 , 但却被后人称之 为“ 弱宋” 从一些史料来分 析, , 我们
除了冗官问题 , 宋代还很 突出的就是冗兵问题。由于宋王朝对 军 队的控制过于局限, 造成军 队总体战斗力不强 。面对虎视眈眈的 辽、 , 金 不得不一再在前线增兵, 寄希望以庞大的数量优势来弥补战
发现“ 冗官” “ 、 冗兵” 冗费” 象一直 困扰着两宋王朝 , 也可 以 和“ 现 这 说是宋朝 积贫积 弱、 国势不振的主要原 因。宋朝 曾多次采取过包括
裁减冗 官、 军和 限制费用支 出等措施, 冗 但都没有从 根本上解决 这 些问题。本文就宋代这一复杂的历史现象进行探讨 , 以期更深入地
后 果必 然 是 官 职 分 离 、 构 庞 大 、 官 严 重 。在 这 种 前 提 下 , 朝 的 机 冗 宋
次设法阻止官吏队伍的膨胀 , 曾进行过十余次大规模 的裁汰冗 两宋
官冗吏行动 。其中北宋太祖 、 南宋高宗和孝宗的几次省官 活动实行 得异 常认 真, 称“ 史 开宝省官” “ 、 建炎省官 ” “ 和 隆兴省官” 。宋太祖 “ 开宝省官” 时采 取的措施是 “ 以户 口为率, 差减其员”即按照各州县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赵翼在《 廿二史札记》 中也多次谈到北宋“ 三冗” 问 政权。即便如此 , 宋 朝统治者仍不放 心宰相所拥有 题, 其 中有《 宋制禄之厚》 、 《 宋祠禄之厚》 、 《 宋恩荫之 的权力 , 又设 立 “ 参知政事 ” 为副相 , 进 一 步 削 弱 相 滥》 、 《 宋恩赏之厚》 、 《 宋冗官冗费》 等条。 权 。“ 宰相 之权 , 兵 财 以外 , 莫 大 于官 人 进 贤 , 而宋 相 与此 权 亦 绌 。 ” l l l 5 竹 这样, 宰 相就 不再 专 任 三 省 的长 “ 冗官 ” 问题 及其 危害 官 , 权 力被 大大 削弱 。 “ 冗官 ” 问题 在 中 国历朝 历 代 都 有 , 但 北 宋 尤 为 严重 。北宋 时 期 行 政 机 构 的 显 著 特 点 是 机 构 重 叠 , 地 方 机 构 更 加 臃 肿 。 北 宋 时 将 全 国分 为 十 五 后 增 至 二 十六 路 。路 成 为 地 方 最 高 行 政 区 划 。 人员繁多。赵翼 在《 廿二 史札记》 中提到 : “ 宋开国 路, 时, 设 官分 职 , 尚有 定数 。其 后荐 辟 之 广 , 恩荫之滥 , 路 以下设 州 ( 府、 军、 监) 、 县 等行 政 机 构 。各 路 设 安 转 运使 、 提 刑按 察使 、 提举 常平使 , 通称“ 监 杂流 之 猥 , 祠 禄 之 多 ,日 增 月 益 , 遂 至 不 可 纪 抚使 、 极。 ” 刃可见宋 初 “ 冗官” 现 象 尚不 突 出。随着 时 间 司” , 分别“ 掌管一路之兵 民, 一路之财赋 , 一路之 司 一路 之救恤” 。 _ 1 ∞把 地 方 财 权 、 兵权 、 司 法 权 收 的推移 , 北宋官员人数逐年剧增。“ 景德祥符中文武 法 , 杜 绝 了 地 方 割 据 的根 基 。在 各 州 ( 府、 军、 官总 九千 七 百 八 十五 员 , 今 内 外 官 属 总 一 万 七 干 三 归 中央 , 百余 员 , 其 未授 差遣 京 官使 臣及 守 选人 不 在 数 内 , 较 监) , 由中央政府派遣官吏担任知州 ( 知府 、 知军 、 知 之先朝才四十余年, 已逾一倍多矣。 ” _ 1 ‘ 真宗成平 监 ) , 并 且 规定 “ 三年 一替 ” 。为了 防止 州郡 长官 势力 四年 , 有 司 言减 天 下 冗 吏 十 九 万 五 千 余 人 。所 减 者 过大 , 后 又在各 州设 立 通判 官 , 使 知 州 与 通 判相 互制 如此 , 未减者可知也 。 ” _ 2 l 4 可 见 北 宋 官 员 数 量 的庞 约 , 削弱 权 力 。 “ 并须 长吏 , 通判 签议连 书, 方 许 天 下。 ” _ 5 此外 , 北 宋 时地 方 还 设 立 节 度 使 、 承宣使 、 大。 北宋 时期 为何会 出现严 重 的 “ 冗 官” 现象 呢?宋 观察 使 、 防御 使 等 官 职 , 地方官员人数众 多, 权 力 分 太祖 赵 匡胤 以北周 大将 身份 , 发 动 陈 桥兵 变 , 黄 袍 加 散 , 就无法 与 中央政 府 进行 抗 衡 , 一 定 程 度 上 维护 了 身而 夺取 江 山 , 他 深知 江 山得 来 的不 易 。 因此 , 他 需 国家的统 一 , 但 也造 成 北 宋地 方 行 政 机构 庞 大臃 肿 , 要采取措施来确保赵 氏政权千秋 万代 , 其 中一项措 地方 官僚 机 构 重 复 设 置 , 地 方官人 数众 多, 真 可 谓 十羊九牧 ” 。 施 就是通 过广 设 官僚 , 扩 大 官僚 机 构 , 削 弱 大 臣 的权 “ 力, 防止 大 臣篡权 , 巩 固皇权 。 此外 , 过 分增 加 科 举 取 士 人 数 与 恩 荫 制 也 是 造
Vo 1 . 1 9. N0. 2 Ap t . 2 01 4
浅 析北宋 “ 三冗 " 现 象 及 其 危 害
● 张 至邈
( 安徽 大 学

历史系, 安徽
合肥
2 3 0 0 3 9 )
要: “ 三 冗” 问题指北 宋时期 出现的“ 冗官” 、 “ 冗兵” 、 “ 冗 费”的严 重社会 问题。 北宋统 治者希 望通过 增加 官 员数
又设三司下设盐铁户部度之宋史分割宰相的财掌管天下赋税中有许多关于三冗问题的描述清朝史学三部长官为三司使廿二史札记三冗宋朝统治者仍?放心宰相所拥有家赵翼在中也多次谈到?宋问政权
第1 9卷 第 2期
2 0 l 4年 4月 新余学院 Nhomakorabea学

J O URNAL O F XI NYU UN I VE RS I T Y
问题 , “ 冗 官 ”、 “ 冗兵” 是现 象 , “ 冗 费” 则 是结 果。 分割 了宰 相 的兵 权 ; 又设 三 司 , 下设盐铁 、 户部 、 度 之 《 宋史》 中有许多关于“ 三冗 ” 问题的描述 , 清朝史学 三部 ( 长官 为三 司使 ) , 掌管 天 下 赋税 , 分 割 宰 相 的财
量, 提 高官员待遇 , 扩 大军队数量来达到稳 固统治的 目的 , 但 严重的“ 三 冗” 问题却威胁 到北宋政权 的安危 , 造成北 宋王
朝“ 积 贫积 弱 ” 的局 面 。 关键词 : 北宋 ; “ 三冗” 问题 ; 成 因; 危 害 中 图分 类 号 : K 2 4 4 . 0 5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2 0 9 5—3 0 5 4 ( 2 0 1 4 ) 0 2— 0 1 2 0— 0 3
一 一 ‘ ~ 一 (~ 一 … … … 一 一 … … 一 … 一 … ‘ … 一 一 … … … … … … (一一 ●‘ … 一 … ・ ).。 一 ‘一 一 … … 0 ‘
北宋 时期 是 中 国封 建 社 会 空 前 繁 荣 的时 期 , 经 在 唐代 , 宰相 任 三 省 的长 官 。但 到 了宋 代 , 为 了 济实 力强 大 , 但 给人 印象 最 深 刻 却 是 “ 积贫积弱 ” 的 削弱宰 相 的权力 , 在 中央 设 立枢 密 院 ( 长 官 为 枢密 使 特点 , 很 大程度 是 由于 “ 三冗 ” 问题 的存 在 。 “ 三冗 ” 和枢 密副使 ) , “ 凡天 下兵籍 、 武 官 选授 及 军 师 卒戍 之 悉归 枢密 院 。 ” ¨ 4 J 2 6 踞 枢 密 院对 皇帝 负 责 , 这样 就 问题 是指 北 宋 时 期 出现 的 “ 冗官” 、 “ 冗 兵 ”、 “ 冗 费” 政令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