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孝道思想的当代价值
孔子的孝道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孔子的孝道思想及其现实意义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孔子提倡的孝道思想是其核心理念之一,对于个人修身养性、家庭和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孔子的孝道思想概述孝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孔子对于孝道的思考和倡导则更进一步。
在孔子看来,孝道是人际关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伦理关系,也是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基础。
孔子提出的孝道思想主要包括:“孝悌忠信”、“君子之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首先,孝悌忠信是孔子对孝道的基本要求。
孔子认为,一个人首先要尊敬父母、孝敬长辈,同时还要尊重兄长和师长;要保持诚实守信的品质,忠诚于自己的职责和人际关系。
这种孝悌忠信的行为准则,不仅是个人道德修养的基石,同时也是社会道德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孔子提出了“君子之道”,即君子应该具备的品德和行为规范。
君子是孔子一直追求的理想人格,他强调君子要具备仁爱之心,善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意味着个人修养的重要性,从个人做起,通过修身来达到家庭和社会的和谐。
最后,孔子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他认为,一个人要想治理好整个社会,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家庭,以身作则,做一个行为端正、品德高尚的好丈夫、好父亲或好妻子、好母亲;而后才能对国家和天下起到好的影响。
这种理念强调了个人责任和家庭责任在社会进步中的重要性。
二、孔子的孝道思想的现实意义孔子的孝道思想不仅在古代有着重要的价值,而且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首先,孝道思想强调家庭和谐。
在现代社会中,许多家庭出现了代沟和矛盾,孝道思想可以提醒人们尊重家庭关系,加强亲子间的沟通和理解,促进家庭和谐。
同时,孝道思想也可以给予父母更多的尊重和关爱,让他们感受到子女的孝心和温暖。
其次,孝道思想强调个人品质修养。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普遍关注物质生活,而忽略了心灵和品质的培养。
孝道思想提醒人们要注重个人修养,培养仁爱之心,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
孔子“孝”论及其现代价值

孔子“孝”论及其现代价值方国根在中国古代,“孝”论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从自发、自觉到强化、定型的过程。
可以说,孔子“孝”论的基本内容,更有原汁原味,涵盖了我们今天倡导的孝行的各个方面,如讲求赡养和敬事合一,注重和谐,重视孝行的自主、自觉、自律,特别是寻求和肯定“孝”道的根源性和社会意义所表现出来的“入世”精神,等等。
“孝”是儒家伦理道德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范畴,也是具有大众性和民间性的一个道德理念。
自古至今,它一直作为中华民族崇尚的美德,构成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孝”的观念的产生,是与中国古代建立在农耕基础上的家国一体的宗法社会结构密切相关的,它是基于血缘关系的情感因素与原始的祖先崇拜的结合。
“孝”字始见于西周时期的典籍及当时的铜器铭文,其内涵主要是对祖先的“追思”、“追孝”、“孝祀”,以及对父母的“孝养”。
孔子作为中国封建社会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对“孝”的道德观念给予了相当的观注。
他在继承西周时期关于“孝道”思想的基础上,结合春秋时期的实际,对孝道孝行给予了新的诠释,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对“孝”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发,并重新赋予其新的内涵。
在《论语》中有大量记载孔子与弟子谈论和探讨“孝”的内容,其主要观点有如下几个方面:其一,孔子针对时人认为赡养父母就算“孝”的观念和行为,主张“孝”不仅仅是指子女从物质上赡养父母,而且重要的是要尊敬、善待父母,提出了“孝敬”的主张。
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在我国历史上首先提出了“孝敬”的概念,并对“孝养”与“孝敬”做了区别:前者所关注的只是从物质、经济的层面上来奉养、满足父母的需要;后者则增加和凸显了精神、感情层面的内容,要求子女对待父母应怀有发自内心的真诚的尊敬,强调子女对父母要多加关心,尽可能地保持其健康长寿和精神愉悦,使父母在有生之年得以养体和养志。
可见,孔子的“孝”,是从人性角度、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来界定的,即做到了物质奉养和精神慰藉的有机结合,并突出精神慰藉的重要性,以此来强调和凸显人与动物的区别。
孔子思想的当代价值_孔子思想价值概述

孔子思想的当代价值_孔子思想价值概述当今社会人的道德水平不断滑坡,要改变这一两头,需要恢复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传统,向先师孔子吸取智慧,孔子思想并未因为时代不同而失去其价值。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孔子思想的当代价值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孔子思想的当代价值(一)孔子思想与爱心培养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回忆和生存压力的加大,使得人际关系日益淡漠,一些人自私自利,对他人缺少宽容,缺少同情,缺少关心。
尽管人人都在呼唤“让世界充满爱”,可还是看到许多心的沙漠与荒原。
物欲的不断膨胀使一些人变得刻薄寡恩,麻木冷漠。
一些人心之原已蔓草丛生,掩盖了他们那颗本具仁爱的心。
孔子思想从改变人心性上出发,注重以人为本,强调社会中个人品质的不断完善,以培养仁爱之心为个人修身的根本内容,孔子这种强调人的自觉意识的教化方法,不仅在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封建时代发挥了巨大作用,相信在以工业经济为主的现代社会依然实用可行。
心病还须心药来医,人的心性得不到改造,谈改变社会风气亦是徒然。
我们需要回望历史,从孔子那里学习,注重修心,注重自律,知善恶,明廉耻,让一颗颗迷失的本真之心逐步透出仁爱的光辉,照亮华夏大地,以心温暖心,以爱呼唤爱。
否则,割裂传统,空谈爱心,只会停留在表层上,难以奏效。
(二)孔子思想与行为自律现代社会,由于人们不注重自我道德完善,导致外在行为失当,缺少必要的规范。
一些人不懂礼貌,不讲诚信;在家不讲孝道,工作缺乏敬业精神。
一事当前,全凭自己好恶行事,不去分辩是非曲直,不知行当行之事,不知止当止之事,缺少约束,缺乏自律,尽管各种规章条文多如牛毛,还是很难规范现代人那颗我行我素的心。
孔子重视个人行为规范的培养,以“礼、义、忠、信”等教育后学,言简意赅,切实可行。
当今时代,我们不应不分青红皂白一概排斥之,事实上,今天重提的“明礼”、“诚信”也没有走出传统道德的范畴,只有继承古代道德传统,才能促进现代社会道德体系的重建,人们的一切行为如果能遵循孔孟倡导的“义”的本质是羞恶从善的,作为一种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义”字已为古人高度认同,而在今天,人们“义”的观念比较淡化,缺乏自律,不以不义为耻辱,比如人民群众十分痛恨的腐败问题,为什么屡禁不止,究其原由是腐败者廉耻之心的丧失,见利忘义,违背了圣人“见得思义”的训导。
《论语》的主要思想及社会价值

摘要:《论语》是儒家的重要典籍之一,是中国政治伦理和社会伦理的基石,它囊括了道德、仁爱、孝道、教育等诸多思想。
其中的“道德”“仁”“礼”思想、教育思想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和精髓。
它启迪着人们自觉修身道德达“仁”,完善自我,去追求人生的最高精神境界,实现人生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关键字:《论语》道德仁爱孝道教育和谐价值世界上的真理永远是最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
就好像春天永远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
《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只是它把你内心深处的良知给激活了。
两千5百多年前,孔子教学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被学生片片段段记录下来。
这些以课堂笔记为主的记录由他的学生编纂,后来记成了《论语》。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
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
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
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
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
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思想――中庸之道。
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
是人道的启蒙者。
他的思想博大精深。
既有崇高的价值理想,又有切实的百姓日用,是中国古代思想的结晶。
孔子的思想,一言以蔽之,是以治平为本,以仁为核,以和为贵。
他的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礼乐文化的重要根据,价值观念的是非标准。
伦理道德的规范所据,构成了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价值。
早在公元一世纪,孔子儒家思想就传入东亚地区。
孝道的现实意义

孝道的现实意义孝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伦理思想的重要内容。
这一特有的精神,是区别世界三大重要意识形态(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重要特点。
自孔子倡导、曾子着力执行、孟子等后儒提倡与发展以来,它逐渐成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一项道德规范。
一部《孝经》把孝道提高到“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的高度。
有了孝,不但可以治天下、守宗庙、保爵位、“教民亲爱”,孝道还是“仁之本”。
人人执行孝,便可防止犯上作乱。
实际上孝道是产生于我国宗法制度下,维护小农经济的一种意识形态。
由于它在维系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稳定方面有不少积极意义,时至今日仍有其应有的社会价值。
孝亲的内容为了批判地继承传统的孝道思想,我们必须首先了解孝道的内容。
综合各种古籍来看,孝道应该有八个方面。
1.养亲每个人的生命都来自父母,这是自然规律。
父母对子女不但要花费大量财力,还要付出很大的精力。
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无法用任何尺度来计算的,因此子女对父母理应尽孝。
尤其是父母老了,已经不能给社会创造财富,甚至不能自立生存时,子女对父母更应尽孝。
乌鸦反哺、羊羔跪乳,是禽兽的天性,儿子孝敬父母也应是天性。
所谓天性,除包括生理上的因素外,更主要是心理上、情感上的因素。
一般地说,子女孝敬父母起码是一种报恩行为,其实并不止于此。
从深层次说,是子女对父母爱心的一种自然表露。
如果孝亲只限于报恩行为,子女只能例行公事,显然不够,应以高标准要求。
《孝经》中曾子说起孝来,认为“大者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可知养亲是子女孝的最低标准。
《孝经》中曾子说起孝来,认为“大者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可知养亲是子女孝的最低标准。
2.关亲对父母奉养大都指物质方面,做子女的还要时时对父母关心、爱护。
平时关心其寒温,按时对父母看望、问候,对年老的父母、身体不健康的父母乃至患病垂危的父母应加意关怀、体贴。
《礼记》中要求“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清,昏定而晨省”。
就是说冬天要使父母温暖,夏天要使父母凉爽,早晚探望问候。
儒家孝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当代价值

儒家孝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当代价值【摘要】中国文化向来有注重孝道的传统,自古即有“百善孝为先”的说法。
儒家十三经之一的《孝经·三才》载:“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孝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之一,全面深入的了解孝思想主要内涵,为解决当今日益滑坡的道德底线、孝养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研讨这个问题更有现实意义,研究儒家孝思想的当代价值,对于促进家庭人际关系和谐、家庭成员人格发展和谐、推动社会和谐都具有重要作用,并能从一定程度上对当代社会上有关子女遗弃老人、虐待老人等不孝顺父母、不敬爱老人这类道德水准滑坡、孝道意识淡薄的行为予以正面引导。
【关键词】孝思想;内涵;当代价值中国传统儒家孝思想是一个复合概念,内容丰富,涉及面广。
既有文化理念,又有制度礼仪。
从其主要内涵上分析,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我们可以用十二个字来概括,即:敬亲、奉养、侍疾、立身、谏诤、善终。
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养体”和“养志”。
1.儒家孝思想的“养体”孝之“养体”,就是指以尊敬的态度、愉悦的心情来奉养父母,使其在衣食住行等物质方面达到满意。
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做,何以别乎?”①儒家的经典《礼记》中有很多这方面的论述。
比如:“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清,昏定而晨省。
”②即儿女尽孝,应该按照礼的要求来做,冬天要让父母生活的温暖,夏天要让父母生活得清凉,晚上要让父母休息的舒服,早上要向父母请安。
这也就是说,对待父母不仅仅是物质供养,关键在于要有对父母的爱,而且这种爱是发自内心的真挚的爱。
没有这种爱,不仅谈不上对父母孝敬,而且和饲养犬马没有什么两样。
另外,奉养父母,尽孝子之心,要有愉悦的神情。
《礼记·祭义》中说“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
”③意思是如果某个人是孝子,他必然会以虔诚的态度,一心一意的奉养父母,把这件事当做自己人生中幸福和快乐的事情。
论中国传统孝文化及其当代世界价值.doc

论中国传统孝文化及其当代社会价值-传统中国文化在某种意义上,可称为孝文化;传统中国社会,更是奠基于孝道之上的社会。
黑格尔在谈到中国的孝敬问题时说:中国纯粹建筑在这一种道德结合上,国家的特性便是客观的家庭孝敬[1]。
孙中山先生在其《三民主义民族主义》中指出《孝经》所言的孝字,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至,现在世界上最文明的国家,讲到孝字,还没有像中国讲的这么完全。
孝,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核心观念与首要文化精神,是中国文化的显著特色之一。
一、孝的历史源流及演变孝的主要内涵是敬神、事鬼、事亲、敬老。
孝的本义是敬神和事鬼,事亲和敬老则是孝本义的延伸。
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在同自然界斗争的过程中,需要众多氏族成员之间的合作,氏族成员从血缘亲情出发增强彼此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为了本氏族的繁衍生息,也不断祈求祖宗神灵保佑。
出于生存需要,氏族成员们借助祖先的力量,供奉祖宗神灵、举行祭祖仪式,追念祖先;将祖先神秘化,以崇拜祖先。
这种盛兴祖宗崇拜、生殖崇拜的观念和仪式,乃是原始孝义的反映。
《礼记坊记》记道:修宗庙、敬祀事,使民追孝也。
除了敬神和事鬼的本义外,作为本义延伸的事亲和敬老行为观念,也在氏族社会后期开始萌芽。
氏族社会后期,随着个体家庭经济的出现,子女继承父母财产的权利和行为逐渐为社会认可,与此相对应的是,子女赡养父母的社会义务和观念也随之确立。
这种子女赡养父母的责任,即为孝本义的进一步延伸。
[2] 夏商时期,祖宗崇拜的观念行为依然盛兴。
《论语泰伯》提到大禹曾致孝于鬼神,这反映了夏人对祖先鬼神的祭拜状况,是夏人孝道行为的具体表现。
殷商也热衷于祖先崇拜和祭祀,其表现就是殷人凡事都要卜问祖先。
而在卦辞之中,卜祀之辞又占大部分,这说明在宗法制度已臻完备的殷代社会中,孝道极其重要。
此时,孝字应运而生,孝字的出现,是孝道思想发展的一个显著标志。
同时,青铜器上刻着孝的象形图像,一个老人弯着腰,手拄拐杖,一副老态龙钟的模样。
论中华孝道文化于当今的价值

论中华孝道文化于当今的价值摘要: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文化软实力越来越被加以重视,而作为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基础的孝道文化,对个人及社会的发展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传统孝道文化对当代的道德有着较强的教育功能。
加强孝道文化教育的不但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扬吗,还对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学生思想文化教育有着重大的建设性作用。
为此我们应加强孝道文化的建设,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
关键词:孝道文化作用措施正所谓“百善孝为先”,孝道文化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并在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
早在西周,天子就定期视察学校,举行养老仪式,在太学为三位长老举行宴会,对孝道敬老的学生进行孝道教育,并要求学生尊崇孝道。
立德、效命国家。
春秋时期,更有孔子所著并被誉为经世宝典的《孝经》,书中孔子对弟子说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有生也”。
这句话高度的概括了孝道的作用及其重要性,更也表明了,孝道文化在教育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自古以来各代君王都推行“以孝治国”,极力推广孝道文化的教化作用,扩延孝道文化的含义。
为此我们更应重视孝道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充分的“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使之适应当代文化社会的发展,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从而促进我传统文化的繁荣与文化软实力的发展。
一、孝道文化的积极作用孝道文化的影响是长久且深远的,当今社会的发展让需要合乎时代要求的孝道文化。
在儒家思想中衍生了许多有关孝道的名言警句,以此来激励后者。
例如,“以孝齐家,以孝治国,以孝平天下”。
这些名言警句无不说明了孝道文化的重要性。
高校是为国家培养人才的最重要的场所之一,近50年来我国也不断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民族精神的培育,不断地将孝道文化融入高校的文化教育中,并将之与现代教育理念相结合,从而培育了一代代的德智体综合发展的学生。
孝是百善之基,加强孝道建设,不但加强和培育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精神,还培养的学生的遵法守法、诚实明理意识。
中国历史上的爱国将领、名人志士不胜枚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孝 是中 国传 统文 化的 重要 组成 部分 , 也成 为 中国社 会人 际关 系 得 以展 开 的重 要的 精 神基 础和 实 践 起点 。在 孔 子所 创立 的 儒学 思 想中 ,“ 孝 ”占有极 其重 要的 地位 。孔 子的 孝道 思想 具有 社会伦 理 的基 础 , 强调 孝 要 先从 自 己的 父母 兄 弟开 始 , 推 而广 之去 爱 别人 的 父母 兄弟 , 这 才是 仁的体 现 。孔子 对 孝的解 读不 仅使 人们 认识 到 了 孝行 为的 必要 性和 合理性 , 而 且对 当 今的和 谐社 会建 设也 有着 重要 的价 值和意 义 。 孔子将 孝视 为 “ 德之 本也 , 教之 所 由生也 ” , 强调 孝是 对父母 发 自 内 心的 爱 。这 种 爱 首 先要 求 子 女 要 按 照周 礼 的 要 求伺 候 父 母 。 因为 子女 们小 日 寸 候 受过 父母 的养 育 , 在 父母 因年 老而 丧失 劳动 能力 后, 有 义务 反 过来 赡 养他 们 。孔 子称 之 为敬 养 。所 谓敬 养 , 首 先 就 是 要敬 , 孝 不 仅仅 是满 足 父母 的 衣食 住 行等 物质 上 的要 求 , 而 是要 从 内心深 处感 恩 父母 并把它 外发 为对 父母 的爱 , 关心 其在 精神 层 面 的 需 求并 尽 量满 足 。“ 子游 问 孝 。子 日: ‘ 今 之 孝者 , 是 谓 能养 。至 于 犬马 , 皆 育有 养 , 不敬 , 何 以别 乎 ? 从 这可 以看 出 , 孔 子的 孝道 思 想不仅 是要 子女尽赡 养父 母之 责, 更重 要的是 要有 “ 敬 爱 ”之心 , 作 为 子女应该 在 条件 允许 的范 围内满 足 自己父 母 的各种 需要 , 既 包 括 物质 的 , 更 包括 精 神 的, 否 则 和犬 马就 没 有 区别 了 。父母 从 小抚 育 子女 不易 , 我们 要感 恩这 份爱 , 真正 从 内心 里尊敬 、 感 激父母 。与 父母说话时的态度要恭敬, 多与父母交流、 沟通, 让他们得到精神上 的 安 慰和 温 暖 。这 种 爱 还要 求 子女 要 遵从 父母 的意 志 。“ 父在, 观 其志; 父没 , 观其 行 ; 三年 无改 于父之 道 , 可谓 孝矣 。 ”孔 子在这 告 诉 我们 , 孝 最重 要的 就是 要Ⅲ 页 从父母 的 意愿 , 不 违逆 , 这 不仅 是父 母在 世 时 的要求 , 即便 父母 去世 也不 可有 违 。当然 孔子 讲 的也不 是愚 忠 愚孝, 如 果父 母 有过 失 , 他提出 “ 事 父母 几 谏 ” , 即作 为子 女虽 然 对 于 父 母的 命 令要 绝对 的 服从 , 但 为 了父 母 的名 节 , 在 必要 的时 候 也 要 谏诤 。父 母也 难免 会有 犯错 误 的时候 , 这 时子女 要在 敬 的前 提下 对 其不 义之举 指 出并提 出建议 。 赡 养父 母 作 为最 基本 的人 性 、 最朴 素 的 情感 和最 起 码 的道 德 , 在 现 代中 国是 仍然 要继续 弘 扬和 发展 的 。尤其是 在 当代社 会 , 我国 老龄 化 程度 在 不断 加剧 , 孝道 思 想在 某 种程 度上 被 弱化 了 , 有 的人 对父 母 的 物质 生 活不 闻不 问 , 甚 至啃 老 。还 有 的人 殴打 父母 , 甚至 为 了小 事弑父 母 , 更不 要说 对父母 精 神需 求的 满足 了 。这 些 负面现 象 的出现 已经 影口 向 到整 个社 会 的社会 风气 , 影 晌到 家庭 的稳定 和社 会 的发 展 。深 入 挖掘 孔 子的 孝道 思 想对 于 当代 社会 的和 谐发 展 具 有 重要价 值 。
二、 有 利于 良好 社会风 气 的形成 , 促进社会 的和谐 稳定
在 建立 社会 主义核 心价 值体 系 的今天 , 我们 应 以家庭 美德 为突 破 口, 用 家庭 伦 理规 范人 们 的 行为 , 把 孝道 思 想的 优秀 成 分发 扬 光
大, 并推 而广 之 在 全社 会加 以 践行 。正 如 孔子 所说 , 如 果 每个 社会 成员 都 能把 孝道 推 己 及人 , 人人 互 相 爱护 , 那这 样 的社 会就 不 仅仅 是孔 子心 中的理 想 社会 , 也是 今天我 们 要构 建的和 谐社 会 。因为 懂 得孝 道 的人知 道 以己度 人 , 有 正确 的价 值取 向 , 能邻 里和 睦 、 家庭 稳 定, 并带动 周 围的社 会成 员形 成正确 是 非观 、 价值观 , 有 利于 良好 的 社会风 气的 形成 , 也 有利 于整个 社会 的进步与 团结 。
三、 有 利于启 发思路 、 拓 宽渠道 , 在全社 会形成 孝道 的保障机 制
孔子孝道思想的当代价值
文史 纵 横
孔子孝 道思想的当代价值
周桂 英 ’ 刘 晨 来自( 1 . 西安 文理 学 院思政 部 陕 西西 安 7 1 0 0 6 5 ; 2 . 西安 外事 学 院思政部
7 1 0 0 7 7 )
【 摘 要 】 文章概述 了孔子 孝道思想 的内涵, 论述 了传承孔 子孝道文化的现 实意义 : 有利 于弘扬 传统孝文化 , 促进 家庭 稳定和 睦; 有利 于良好社会风 气的形成 , 促进社会 的和谐 稳定 ; 有利于启发思路 、 拓宽渠道 , 在全社会形成孝道的保障机制。
一
该 把这 一优 良传 统继 承 并发扬 下去 , 具体 化 为实践 促进 社会 和谐发 展 ,“ 百 善孝 为 先 ”的儒 家 孝道 本 就是 实 现社 会和 谐 的应 有之 义 。 因此 , 孝作 为培 养与 提高 当代人 的道 德 素质 、 维 护 家庭 、 促进 社会 的 和谐稳 定的重 要 因素与方 法在今 天更要 大力弘 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