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学

合集下载

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像学诊断

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像学诊断

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像学诊断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像学诊断综述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简称CNS)是人体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大脑、脊髓和与之相连的神经根。

影像学诊断是一种非侵入性的诊断手段,通过不同的成像技术对中枢神经系统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估,有助于判断异常情况和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治疗方案的制定。

一:头部CT扫描头部CT扫描主要通过X射线成像技术,横断面的影像图像,用于评估头部疾病和损伤。

常见的应用包括头部外伤、脑出血、脑肿瘤等的检查和诊断。

1.1 颅骨头部CT扫描可以显示颅骨的形态、结构和密度,评估是否存在颅骨骨折、颅骨畸形等病变。

1.2 脑部头部CT扫描可以显示脑部的形态、位置、大小和密度,评估脑出血、脑肿瘤、脑梗死等病变。

1.3 脑室和脑池头部CT扫描可以显示脑室和脑池的形态和大小,评估脑积水、脑脓肿等病变。

二:脑部MRI扫描脑部MRI扫描利用磁共振成像技术,脑部的高分辨率影像,可以评估脑部结构、功能以及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2.1 T1加权影像T1加权影像对脑灰白质的结构和解剖学特征显示较好,可以评估脑结构的正常情况和异常情况。

2.2 T2加权影像T2加权影像对脑白质的结构和病变显示较好,可以评估脑白质病变、脑水肿等情况。

2.3 弥散加权影像弥散加权影像可以评估脑部水分的分布情况,对评估脑水肿和缺血性病变有重要意义。

2.4 功能性MRI功能性MRI可以评估脑部的功能活动,对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和研究有重要意义。

三:脊柱MRI扫描脊柱MRI扫描利用磁共振成像技术,脊柱的高分辨率影像,可以评估脊柱的结构、功能以及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3.1 脊柱骨骼脊柱MRI扫描可以评估脊柱骨骼的结构和畸形情况,对脊柱骨折、椎体滑脱等疾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3.2 神经根和脊髓脊柱MRI扫描可以评估神经根和脊髓的结构,对脊髓脊神经根病变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3.3 椎间盘脊柱MRI扫描可以评估椎间盘的结构和病变,对椎间盘突出、椎间盘退变等疾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学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学

正常X线表现 (血管造影2)
★ 大脑前动脉 ◆ 水平段、上行段、膝段、胼周段和终段 ◆ 侧位,眶额动脉、额极动脉和胼缘动脉 ◆ 前后,水平段和上行段之间向对侧发出前 交通动脉,连接两侧的大脑前动脉
一、正常X线表现 (血管造影3)
★ 大脑中动脉 ◆ 水平段、回转段、侧裂段、分叉段和终段 ◆ 侧位,侧裂段分出额顶升支(前中央动 脉、中央动脉和顶前动脉) ◆ 前后,分支重叠
★ 含脑脊液的间隙:脑室、脑池、脑沟 ★ 非病理性钙化:发现率较X线平片高
正常表现(CT轴位1)
正常表现(CT轴位2)
正常表现(CT轴位3)
正常表现(CT轴位4)
正常表现(CT轴位5)
正常表现(CT轴位6)
正常CT表现(增强)
★ 脑实质轻度强化,灰质较白质明显 ★ 脑血管明显强化 ★ 其他:大脑镰、脉络丛、垂体、松果体明
正常脑血管造影(线图)
正常脑血管造影(图)
正常X线表现 (血管造影4)
★椎—基底动脉系统 ◆椎动脉:起自锁骨下动脉,桥脑下缘汇合成 基底动脉。汇合前发出小脑后下动脉 ◆基底动脉:在桥脑腹侧上行,发出小脑前下 动脉、内听动脉、桥脑动脉及小脑上动脉 ◆大脑后动脉:分出颞支和枕支
正常脑血管造影(图)
冠状位 T2WI
正常表现(MRI矢状1)
矢状位 T1WI
正常表现(MRI矢状2)ing diagnosis of central nervous system
异常影像学表现
一、异常CT表现(1)
★ 脑质密度改变 ◆ 高密度:钙化、出血、肿瘤 ◆ 等密度:亚急性出血、脑肿瘤、脑梗死模 糊效应期 ◆ 低密度:脑肿瘤、脂肪瘤、胆脂瘤、囊 肿、脑梗死、慢性出血、脑水肿或脑积水 ◆ 混杂密度:颅咽管瘤、恶性胶质瘤、畸胎 瘤等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影像诊断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影像诊断

三、垂体腺瘤
(一)临床与病理 1 、分为有功能性和无功能性。 2、 属脑外肿瘤,包膜完整,与周围组织
分界清楚。可向上生长突破鞍隔。 3、 较大肿瘤可发生中心坏死或囊变。偶
可钙化。 4、临床有压迫症状和内分泌亢进症状。
(二)影像学表现:
1、X线:蝶鞍扩大,前后床突骨质吸收、破坏 ,鞍底下陷。 2、CT:
平扫CT 5 软组织窗
平扫CT 6 软组织窗
平扫 骨窗
平扫 骨窗
平扫 骨窗
平扫 骨窗
增强 ①脑实质 ②血管 ③颅内其他结构
(1)内外板、气体 T1WI低或无,T2WI 低或无 。
(2)脑血管 T1WI和T2WI均呈低 信号。
T2W (3)脑脊液T1WI低 T2WI 高I 信号
2、CT平扫显示鞍区囊性病变,可有钙 化。肿瘤囊壁及实性部分可强化。
六、转移瘤
(一)临床与病理
1、肿瘤发生脑转移的频率由多到少依次为: 肺癌、乳腺癌、胃癌、结肠癌、肾癌、甲 状腺癌。
2、幕上多见,多位于皮髓质交界区。 3、肿瘤与正常组织分界清楚,常发生坏死、
囊变和出血,少数发生钙化。 4、小病灶大水肿。 5、肿瘤血供丰富。 6、头痛、恶心、呕吐、共济失调、视神经水
2、临床表现: (1)好发于中年人。 (2)桥小脑角综合征。 (3)高颅压。
(二)影像学表现
1、肿瘤居岩骨后缘,以内耳道为中心,类圆形或 半圆形。
2、常伴有内耳道扩大。 3、CT上多为等密度,也可为低密度、高密度和混 杂密度。
4、肿瘤较大时,有占位征象。 5、增强扫描,实性部分明显强化。
听神经瘤CT
3
学习难点
1.中枢神经系统影像检查方法 2.中枢神经系统正常及异常影像学表现(

中枢神经系统—正常影像学表现(医学影像诊断学)

中枢神经系统—正常影像学表现(医学影像诊断学)
有心脏起搏器的病人绝对禁忌对体内带有铁磁性物质或异物的病人亦有严格限制检查时间长,重症患者不适合对皮质骨、钙化的显示不如CT
禁忌症及缺点
各种金属性物体严禁进入MRI检查室!
T1WI
T2WI
平扫
01
MRA
DSA检查
02
各种检查方法的优选(一)外伤颅脑外伤一般直接行CT检查。脊柱外伤一般先行平片检查,再对骨折节段进行CT检查,对于脊髓压迫情况的判断需要用MRI检查。(二)肿瘤颅内肿瘤选用CT或MRI检查。MRI特殊检查方法的应用有利于对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椎管内肿瘤应首先选用MRI检查。(三)血管性疾病对于出血的急性期,CT检查敏感。出血的亚急性期和慢性期,MRI检查价值优于CT。脑梗死首选MRI检查,可以发现早期脑梗死。对于动脉瘤、血管畸形,可以选用CT或MRI,但MRI优于CT。CTA、MRA可显示大部分病变的血管改变。(四)炎症及脱髓鞘性病变炎症及脱髓鞘性病变,直接选用CT或MRI检查。(五)先天畸形颅脑和脊柱先天畸形,应首选MRI检查。
脑静脉
上矢状窦
窦汇
横窦
乙状窦
正常CT表现(平扫)
颅骨及含气空腔脑实质皮质的CT值32~40HU,髓质的CT值28~32HU含脑脊液的间隙:脑室、脑池、脑沟呈水样低密度非病理性钙化:发现率较X线平片高
正常CT表现(增强)
脑实质轻度强化,灰质较白质明显脑血管明显强化其他:大脑镰、脉络丛、垂体、松果体明显强化
正常表现(MRI冠状1)
冠状位 T1WI
正常表现(MRI冠状2)
冠状位 T2WI
正常表现(MRI矢状1)
矢状位 T1WI
正常表现(MRI矢状2)
矢状位 T2WI
平扫
增强扫描

中枢神经系统(正常与异常影像学表现)

中枢神经系统(正常与异常影像学表现)

脑静脉与静脉窦
脑静脉造影
正常颅脑CT
Chinese gooseberry
颅脑CT的正常解剖
• 颅骨 • 硬脑膜 • 脑实质:大脑额、颞、顶、枕
叶及小脑、脑干 • 大脑深部灰质核团:尾状核、
豆状核、屏状核等 • 脑室系统:双侧侧脑室、三脑
室、四脑室 • 蛛网膜下腔:脑池、脑沟、脑
裂。脑池是蛛网膜下腔的局部 膨大:鞍上池、环池、桥小脑 角池、枕大池、外侧裂池和大 脑纵裂池及小脑上池等 • 血管系统
1、椎动脉 2、基底动脉 3、小脑上动脉 4、大脑后动脉
椎-基底动脉造影正位
椎动脉造影(侧位)
4 3 2 1
1、椎动脉 2、基底动脉 3、小脑上动脉 4、大脑后动脉
椎-基底动脉造影侧位
2、静脉与静脉窦期 (1)浅静脉:为分布于大脑表面的皮质 静脉。
(2)深静脉:分布于大脑深部的静脉。 (3)静脉窦
头颅正位
头颅侧位
正常颅缝
矢状缝 冠状缝 人字缝
头颅正位片 显示的颅缝
侧位片上的冠状缝和人字缝
颅压增高时显示颅缝增宽
颅底片显示冠状缝和矢状缝
脑膜中动 脉压迹
脑膜中动脉压迹
板障静脉 压迹
蛛网膜颗粒压迹
蛛网膜颗粒是一种正常的 解剖结构,是蛛网膜突入 到硬脑膜静脉窦内形成的 绒毛状或颗粒状突起,脑 脊液经此吸收循环。
第一节 正常影像表现
头颅X线平片
• 常规位置:头颅正侧位片 • 特殊位置: (1)颅底位 (2)汤氏位 (3)视神经孔位 (4)斯氏位 (5)卡氏位 (6)蝶鞍点片 (7)头颅切线位片
X线平片
1、头颅大小、形状; 2、颅板:内板、外板和板障; 3、颅缝; 4、颅板压迹:脑回压迹、脑膜中动脉压迹、 板障静脉压迹、蛛网膜颗粒压迹。 5、蝶鞍(侧位); 6、内耳道(正位) ; 7、生理性钙化:松果体钙化、大脑镰钙化、 床突间韧带钙化、脑室脉络丛钙化。

医学影像诊断学中枢神经系统教案

医学影像诊断学中枢神经系统教案

医学影像诊断学中枢神经系统教案教案标题:医学影像诊断学中枢神经系统教学目标:1. 了解中枢神经系统的基本解剖结构和功能。

2. 掌握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学表现。

3. 学会通过医学影像技术进行中枢神经系统的诊断。

教学内容与方法:1. 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介绍(教师讲授)- 大脑皮层和脑髓核的解剖结构- 脑脊液的产生与循环- 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和病理生理学2. 常见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学表现(教师讲授、案例分析)- 脑血管病变(脑卒中、脑血管畸形)- 脑肿瘤(胶质瘤、脑膜瘤、脑转移瘤)- 脑感染(脑炎、脑脓肿)- 脑外伤(颅骨骨折、脑震荡)- 神经退行性疾病(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 先天性异常(脑裂隙、脑积水)3. 医学影像技术在中枢神经系统诊断中的应用(教师讲授、举例演示)-X线摄影-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脑电图(EEG)4. 临床实际案例讨论和解剖标本展示(小组讨论、实物展示)-提供真实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影像学资料-结合实际病例进行讨论和分析-展示相关的解剖标本,加深对中枢神经系统的理解5. 学生自学任务(学生自学、小组讨论)-要求学生通过医学图书、期刊和互联网查找有关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学资料,并撰写小组报告。

-小组讨论和互相评审,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评估方式:1. 课堂测验(选择题、判断题):考察学生对中枢神经系统结构、功能和常见疾病的理解。

2. 小组报告评估:评估学生自学任务的完成情况和报告的质量。

3. 临床实际案例讨论和解剖标本展示表现:评估学生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影像学表现和解剖结构的理解程度。

教学资源:1. 医学图书、期刊和互联网资源2.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学图像3. 解剖标本展示物备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教学环境和学生基础进行相应调整和补充。

中枢神经系统医学影像诊断学PPT课件

中枢神经系统医学影像诊断学PPT课件
伦理与隐私保护
在医学影像诊断中注重伦理和隐私 保护,确保患者权益和信息安全。
谢谢聆听
02
影像学表现
神经根和周围神经疾病的影像学表现包括神经根或周围神经增粗、肿胀
等改变。
03
诊断与治疗
根据临床症状和影像学表现,可以初步诊断神经根和周围神经疾病。治
疗方式的选择需要针对具体病因进行治疗,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的进展
05
与未来
新技术应用与展望
01
Hale Waihona Puke 02033D打印技术
中枢神经系统医学影 像诊断学ppt课件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目录
• 中枢神经系统概述 • 医学影像技术基础 •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技术 • 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疾病的影像诊断 •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的进展与未

01 中枢神经系统概述
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结构组成
中枢神经系统由大脑、脊髓以及连接它们的神经纤维组成。 大脑是最高级中枢,负责思考、感觉、运动等功能;脊髓是 低级中枢,负责传递大脑与身体各部分之间的信息。
功能特点
中枢神经系统是人体信息处理中心,负责感知、记忆、思维 、运动等活动,同时调节内脏器官功能、控制情绪反应等。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分类与症状
分类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主要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神经退行性疾病,如阿尔茨海 默病、帕金森病等;另一类是脑血管 疾病,如脑梗塞、脑出血等。
症状
不同疾病的症状表现各异,常见的有 头痛、头晕、肢体麻木、无力、言语 不清、意识障碍等。
详细描述
核医学成像利用放射性核素标记的示踪剂在人体内的分布和代谢,通过探测器获取图像。核医学成像常用于甲状 腺疾病、心血管疾病和肿瘤的诊断和治疗监测。

医学影像-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学

医学影像-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学
时加强康复训练。
案例二:脑出血患者的影像诊断过程
01
02
03
04
患者信息
老年女性,突发头痛、呕吐, 伴左侧肢体偏瘫。
影像检查
CT平扫显示右侧额叶高密度 影,周围脑组织水肿。
诊断依据
结合患者病史、临床表现及影 像学表现,诊断为右侧额叶脑
出血。
治疗建议
给予止血、脱水、降颅压等药 物治疗,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CT平扫表现为高密度影,MRI检查 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低信 号。
蛛网膜下腔出血
CT平扫表现为脑沟、脑裂密度增高, MRI检查T1WI呈高信号,T2WI呈低 信号。
脑肿瘤
胶质瘤
CT平扫表现为低密度或等密度影,MRI检查T1WI呈低信号, T2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
脑膜瘤
治疗和预防提供客观依据。
医学影像技术分类
根据成像原理和技术手段的不同, 医学影像技术可分为X线成像、 超声成像、核医学成像、磁共振
成像和光学成像等。
医学影像发展历史
自19世纪末X射线的发现以来, 医学影像技术经历了从简单的X 线平片到复杂的数字化影像的发 展历程,不断推动着医学诊断和
治疗水平的提高。
必要时手术治疗。
案例三:脑肿瘤患者的影像诊断过程
患者信息
中年女性,头痛、恶心、呕吐 逐渐加重,伴视力下降。
诊断依据
结合患者病史、临床表现及影 像学表现,诊断为右侧颞叶脑 肿瘤。
影像检查
MRI T1WI显示右侧颞叶低信号 影,T2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 可见明显强化。
治疗建议
手术切除肿瘤,术后根据病理 结果给予放疗或化疗等综合治
脊柱MRI
用于观察脊柱骨质、椎间盘、椎管内结构和椎旁软组织等,对脊柱骨折、椎间盘突出、 椎管狭窄等病变的显示效果优于CT。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脑前动脉的走行: 水平段(A1) 上行段(A2) 膝段(A3) 胼周段(A4) 终段(A5)
大脑中动脉分支 水平段(M1) 回转段(M2) 侧裂段(M3) 分叉段 (M4) 终段 (M5)
大脑前 动脉
眼动脉
脉络膜前动脉 后交通动脉
大脑中 动脉
颈内 脉脉
大脑中 动脉
大脑前 动脉
颈内 动脉
小脑上动脉
蛛网膜粒压迹
板障静脉压迹
横径:平均11.5mm 深径:平均9.5mm
岩骨与内耳道
钙化 (1)松果体钙化 (2)大脑镰钙化 (3)床突间钙化 (4)侧脑室脉络丛钙化 (5)其他
床突间韧带钙化
脉络丛钙化
脑血管造影
30
颈内动脉走行: 岩骨段(C5) 海绵窦段(C4) 前膝段(C3) 床突上段(C2) 终段(C1)
T2WI
如何辨认 T2WI图像?
FLAIR
抑制自由水,如脑脊液,对邻近脑脊液的 病变显示更为清晰。
FLAIR
STIR(脂肪抑制序列)
T1WI
STIR
判断病灶内是否存在脂肪成分
组织的MR信号强度(signal intensity,si)
si = k.n(h).e (-TE/T2).[1- e (-TR/T1)] • k为常数;n(h)是质子密度;e为自然常数,
MR信号表现
脑脑 脑 脂 颅 板 脑 血 钙 白灰 脊 质质 液 肪 板 障 膜 管 化
T1W I
高中







T2W I









大脑
大脑半球由脑沟、裂将皮层分成额、颞、顶、枕和岛叶。 (1)额叶:位于大脑半球前上部,内侧以大脑纵裂与对
侧分开,后方由中央沟与顶叶分开,外下方经外侧裂 与颞叶分开。 (2)颞叶:前由外侧裂与额叶分开,后借顶枕裂和枕前 切迹的连线与枕叶分开。 (3)顶叶:前方由中央沟与额叶分开,下方与颞叶的分 界线为外侧裂,与枕叶的分界线为顶枕沟。 (4)枕叶:经顶枕沟与顶叶分开,与颞叶的分界为顶枕 裂与枕前切迹的连线。 (5)岛叶:位于外侧裂的深部,四周有环形沟。
基底动脉 小脑下前动脉
大脑后动脉
小脑下后动脉 椎动脉
椎动脉造影
椎 动 脉 造 影
37
基底动脉环(Willis)
正常CT表现
如何观察CT图像
• 颅脑窗与骨窗 • 不同组织结构的密度 • 不同组织结构的形态
CT表现
1、脑白质:密度稍低于灰质,CT值20-30Hu。 2、脑灰质:密度稍高于白质,CT值30-40Hu。 3、脑室脑池:呈低密度,CT值0-10Hu。 4、颅 骨: 呈高密度,CT值>250Hu。 5、生理钙化:点片状致密影。CT值>60Hu。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学
导言
总论
部位: 中枢神经系统(颅脑、脊髓、脊柱) 方法: 头颅平片 脑血管造影 (DSA) CT (C-; C+; dyna-C+; 脑室, 脑池造影; 椎管造影) MR (C-; C+; dyna-C+; MRA; MRS; fMRI; CSF-cine等) TCD(经颅多普勒)
中央沟
外侧裂
顶枕沟
正常解剖
端脑的内部结构
纹状体
尾状核 豆状核
新纹状体 壳
苍白球—旧纹状体
1.基底核 (1)纹状体
(2)屏状核 (3)杏仁体
常规轴位扫描
正常解剖
2.侧脑室 分四部分: 前角 — 伸向额叶 后角 — 伸入枕叶 下角 — 伸至颞叶 中央部 — 位于顶叶内
借左、右室间孔 与第三脑室相通
观察要点: 颅骨板障结构 颅缝 上颌窦、蝶窦 颅底:颅前窝、颅中窝、颅后窝 蝶鞍结构:前床突、后床突、鞍底
17
额骨
冠状缝
顶骨
血管压迹
枕骨
颅骨侧位片
蝶鞍
乳突 气房
人字缝
压迹 (1)脑回压迹 (2)脑膜中动脉压迹 (3)蛛网膜颗粒压迹 (4)板障静脉压迹 (5)导静脉压迹
脑膜中动脉压迹
脑回压迹
头颅平片
优越性
• 方法简单,经济,无痛苦
• 有时能明确病变的性质和位置 • 一般采用后前位及侧位
局限性
• 仅提示病变存在,但不能确诊
• 临床表现明显但无异常发现
头颅平片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有创性 应用 金标准 肿瘤
脑血管造影(DSA)
CT扫描
平扫: 显示肿瘤、出血、梗塞、感染、畸形。 增强:显示平扫不能显示的等密度病变。
T1WI
•T1加权成像(T1WI)---突出组织T1弛豫 (纵向弛豫)差别 • T1WI特点:组织的T1越短,信号就越强; 组织的T1越长,信号就越弱。
如何辨认
T1WI T1WI T1WI图像?
T2WI
• T2加权成像(T2WI)----突出组织T2弛豫 (横向弛豫)差别。
• T2WI特点:组织的T2越长,信号就越强; 组织的T2越短,信号就越弱。
• 头颅大小与形状
• 颅骨骨质、密度与结构 • 颅缝与囟门 • 颅壁压迹 • 蝶鞍大小、形状及结构 • 岩骨及内耳道 • 颅内非病理性钙化
观察要点:
颅骨板障结构
颅缝:人字缝、冠状缝、矢 状缝
蝶骨:大翼、小翼
眼眶
颞骨岩部
鼻中隔、鼻甲
上颌骨、下颌骨
额窦、筛窦、上颌窦
15
额窦
冠状缝 矢状缝
人字缝
颅骨正位片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CT
43
OMLorbitomeatal line
垂体窝 桥小脑角池
前床突 鞍背
颞叶
四脑室
枕骨
内囊前肢
胼胝体膝部
内囊后肢 丘脑
侧脑室前角 尾状核头部
侧裂池
侧脑室 三角区
豆状核
CTA
磁共振成像(MRI)
如何观察MR图像
• 分清T1WI 与T2WI • 不同组织的信号强度 • 流空效应与血管
确定病变性质。 显示病变大小、形态、数目。 确定病变的部位及解剖关系。 分辨肿瘤与水肿。
磁共振成像(MRI)
优势: 无射线 任意平面成像 多种参数、序列成像 组织分辨率高
弥散 灌注 皮层功能
BOLD fMRI
Spectroscopy
第一节 正常影像学表现
颅脑正常影像学表现
正常头颅平片的X线解剖
等于2.71828182845904;TE为回波时间; TR为重复时间;T2为组织的T2值;T1为 组织的T1值。
组织的MR信号强度(signal intensity,si)
si = k.n(h).e (-TE/T2).[1- e (-TR/T1)] • 质子密度越大,组织的信号越强; • T1值越短,组织的信号越强; • T2值越长,组织的信号越强; • TE越短,组织的信号越强; • TR越长,组织的信号越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