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错误记忆的形_音编码差异研究
外国留学生汉字偏误分析

外国留学生汉字偏误分析外国留学生在学习汉语过程中,常常会出现汉字偏误。
汉字偏误指的是外国留学生在书写和使用汉字时,由于对汉语的语音和文字特点不熟悉,造成书写错误或用字不当的现象。
一般来说,汉字偏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音形混淆、误用生僻字、误用汉字的笔画顺序和结构特点、误写同音字和异形字等方面。
下面将对外国留学生汉字偏误进行分析。
一、音形混淆由于中文拼音和拉丁文拼音系统的不同,外国留学生常常在音形上出现混淆。
例如,L和N音相近,容易混用“老”和“奶”,“里”和“你”等字。
R和L音相似,容易混用“热”和“乐”,“荣”和“弄”,“鸭”和“压”等字。
C和S音相似,容易混用“错”和“初”,“华”和“画”等字。
棘手的是,有些汉字音形相同,但意义截然不同,如“洪”(大水)和“红”(颜色),“话”(谈话)和“化”(改变)等等。
二、误用生僻字生僻字是文学语言中常见的用以表达特定含意的汉字,包括俗字和文言字等,不常用,难以记忆。
外国留学生在使用汉字时,常常误用生僻字。
例如,“卜”字和“篷”字非常相似,但意义却完全不同,外国留学生很容易把它们弄混,导致书写错误。
此外,“弭”字和“迷”字的读音非常接近,造成在写作时混淆。
因此,在学习汉字时,应该注意生僻字的学习和掌握,同时注意认清汉字的内涵意义和字形结构。
三、误用汉字的笔画顺序和结构特点汉字是一种形音义的文字,它除了表达事物内涵,还有一定的书写规律。
而且汉字在笔画顺序和结构特点上与其他语言都不相同,因此外国留学生易出现误用汉字的笔画顺序和结构特点的情况,比如“句”字和“既”字,以及“乙”和“飞” 等容易混淆的字。
外国留学生在学习和使用汉字时,应该多加练习汉字书写,熟悉多种汉字的笔画顺序和结构特点,从而确保汉字的准确书写。
四、误写同音字和异形字汉语中有很多同音字和异形字,如“好”字和“号”字,容易混用或误写。
外国留学生在学习汉字时,需要认真学习汉字的同音异形规律,并加强对汉字的记忆和理解,特别是要记忆并区分近义词和同音字,减少误写汉字的概率。
留学生汉字书写偏误分析

留学生汉字书写偏误分析留学生在学习汉字书写时常常会出现一些偏误,这主要是由于汉字的复杂性和多音字的存在导致的。
以下是针对留学生汉字书写偏误的分析。
1.音节偏误:由于汉字的发音和拼写之间存在差异,留学生常常会将汉字的读音从他们母语的语音系统中照搬过来。
“长”字的拼音为“cháng”,但留学生可能会错误地读作“chang”。
2.声调偏误:汉字的声调对于留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
他们可能会在书写汉字时忽略了正确的声调,导致意思的误解。
“来”字的第二声读作“lái”,但留学生可能会错误地读作“lǎi”。
3.字形偏误:汉字的字形非常复杂,不同的笔画顺序和结构都会影响字的意义。
留学生可能会在书写汉字时遇到一些字形上的困难,导致写错或写漏。
“马”字的中间部分为竖起的横杠,但留学生可能会错误地将其写成平直的横线。
4.字义偏误:汉字往往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多重含义,在书写时留学生可能会产生一些偏误。
他们可能会将一个汉字的意思与其在母语中的对应词汇进行简单的翻译,但这样有时会导致理解上的差异。
“爱”字在英语中通常翻译为“love”,但其实“爱”的含义远远不止“love”。
5.书写顺序偏误:汉字的笔画顺序对于字的书写非常重要,不同的顺序可能导致字形变形或不易识别。
留学生可能会忽略了正确的笔画顺序,导致汉字的书写产生偏误。
“中”字的正确书写顺序是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但留学生可能会从中间开始书写,导致字的结构上的偏差。
留学生在学习汉字书写时常常会遇到音节、声调、字形、字义和书写顺序等方面的偏误。
这些偏误主要是由于汉字的特点和复杂性所导致的。
为了改善这些偏误,留学生需要加强对汉字的学习和理解,注重练字和反复书写,加强对字形、字义和书写顺序的掌握。
认知心理学的记忆原理对汉字教学的启迪

认知心理学的记忆原理对汉字教学的启迪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认知心理学的记忆原理对汉字教学的启迪。
认知心理学作为研究人类心理过程和认知活动的科学,其记忆原理为我们理解人类如何学习、存储和提取信息提供了深入的视角。
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和中华语言的载体,其教学一直是语言教育中的重要环节。
汉字教学的难点在于其形、音、义的复杂性,以及学习者个体认知差异的影响。
本文将从认知心理学的记忆原理出发,分析汉字教学的特点和问题,探讨如何利用记忆原理优化汉字教学方法,提高汉字教学的效果。
具体而言,本文将首先介绍认知心理学的记忆原理,包括记忆的类型、存储和提取过程等,为后续分析汉字教学提供理论基础。
接着,本文将分析汉字教学的特点和问题,包括汉字本身的复杂性、学习者的认知差异以及传统教学方法的局限性等。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探讨如何利用认知心理学的记忆原理优化汉字教学方法,如通过增强记忆联结、利用记忆组织策略和提高记忆提取效率等方式,提高汉字教学的效果。
本文将总结研究成果,展望汉字教学的未来发展。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汉字教学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帮助学习者更有效地学习和掌握汉字,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我们也希望本文能够引发更多学者对汉字教学和认知心理学交叉领域的研究兴趣,共同推动汉字教学的创新和发展。
二、认知心理学的记忆原理概述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如何获取、存储、处理和使用信息的科学,其中记忆原理是认知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记忆是个体经验的存储和重构过程,涉及信息的编码、存储和提取三个基本环节。
认知心理学关于记忆的研究,为我们理解学习过程,特别是汉字教学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根据认知心理学的观点,记忆系统可以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感觉记忆是信息进入大脑的第一道门槛,其存储时间短,信息容量大,但信息未经处理很难进入下一阶段。
短时记忆是信息经过注意和处理后进入的阶段,其容量有限,一般只能同时处理7±2个信息块。
小学生汉字错误记忆的音、形研究

错误记忆 ( l e o )广泛存在 ,它是指对过去经历 和事件的记忆与事实发生偏离的一种心理现 fsm m r ae y
象 。关 于错误 记忆 的研 究得 益于 D ee 成 的对错 误记 忆 的定 量测量 。此后 ,研 究 方 向不 断 向系统 化 拓展 , es 完 R dgr M D r t的研 究 让更 多 的心 理学 家 开 始 涉 足错 误 记 忆 领 域 。如今 ,由 D ee odgr Mc oi 和 c emo e t es,R eie 和 — D r t共 同发展 完 善 的 D M范 式 (es-R dgr- D r o aai 已成 为 错 误记 忆 研究 的典范 , 即采 emc t R D ee oie-Mc e tprdg m t m) 用 相关 词 的呈现来 引发错误 回忆 和错 误再 认 的实验方 式 『 l 】 。
第 3 卷第 6 1 期
Vo_ No6 l 31 .
长 春师 范学 院学报 ( 自然科 学版 )
Ju ao hn eu 0 a U i rt(a r c ne or l f agl n 珊 l nv sy t aSi c) n C  ̄ N ei N u l e
21 0 2年 6月
断 。研究单个汉字 的语音关联 、字形关联对小学生错误记忆 的影响 。实验一发现 ,被试对关键 诱饵字 产生 了明显的错误再认 ,字音相 同或相近能够引发小学生对汉字的明显 的错误记忆现象。实验二 发现 ,
被试对关键诱饵字也产生 了明显的错误再认 ,字形相近能够引发小学 生对汉字 的明显的错误记忆现象 【 关键词】 错误记忆 ;汉字 ;语音关联 ;字形关联 ;D M范式 R 【 中图分类号】 6 2 G 2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0 0 — 7 X2 1)6 0 5 - 5 10 8 1 8 (0 2 — 14- 0 . 0
关于写错字的研究报告

关于写错字的研究报告1. 引言1.1 研究背景及意义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语言文字作为人类沟通交流的重要工具,其正确性和规范性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错别字现象屡见不鲜,不仅影响了人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能给人带来误解和困扰。
因此,研究错别字现象,分析其原因和影响,探讨纠正和预防措施,对于提高我国语言文字运用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2 研究目的和内容本报告旨在通过对错别字现象的研究,揭示其产生的原因和分类,分析在不同领域中的表现,探讨纠正和预防错别字的策略与措施,以期为提高我国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供参考。
报告主要内容包括:错别字的定义与分类、产生原因、影响、在各领域的表现、纠正方法与技巧以及预防策略等。
2. 错别字现象概述2.1 错别字的定义与分类错别字是指在书写或打字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字形、字义、字音等错误。
按照错误的性质和表现形式,错别字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字形相似导致的错误:如“己”、“已”、“巳”混淆。
2.字义相似导致的错误:如“戊”、“戌”、“戎”混淆。
3.字音相似导致的错误:如“进”、“近”混淆。
4.笔画错误:多写或少写笔画,如“冒”字少写一撇。
5.偏旁部首错误:如将“草字头”写成“竹字头”。
6.其他错误:如拼音输入时选错字,或是由于手误、眼误造成的错误。
2.2 错别字产生的原因错别字的产生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主观因素:–个体认知差异:不同个体在字形、字义、字音等方面的掌握程度不同。
–注意力不集中:在书写过程中,由于注意力分散导致的错误。
–书写习惯:部分人群存在一定的书写惯性,容易导致错误。
–心理因素:如焦虑、紧张等情绪影响书写准确性。
2.客观因素:–语言环境:在多语言或方言环境中,容易产生字音混淆。
–教育背景:教育水平不高或缺乏相关训练可能导致错别字产生。
–输入法问题:拼音输入法有时会出现候选字不准确或错误的情况。
2.3 错别字对语言表达的影响错别字对语言表达产生的不良影响不容忽视,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降低表达准确性:错别字会导致读者对原文意思产生误解,影响信息的准确传递。
汉字字形关联对错误记忆的影响

诱饵具 有某 种语 义 关 联 , 过 这 种 方 法诱 通
导 出来 的错 误 记 忆 被 称 为 关 联 性 记 忆 错 觉 ( e ie Ro d g r& Gal 2 0 。 l 0 4) o,
t Mu p y & S n es 2 0 ) 能 够 诱 发 出 a, r h a d r ,0 1 也
明显 的 错 误 记 忆 效 应 。 然 而 , 些 研 究 均 这 是 以英 文 单 词 为 实 验 材 料 , 英 文 作 为 一 而 种 拼 音 文 字 , 研 究 字 形 因素 时 有 一 个 很 在 大 的弱 点 : 文 单 词 在 字 形 相 似 时 往 往 语 英 音 也 比 较 相 似 , 之 亦 然 。 例 如 , P g e 反 在 iu t 等 人 (0 8 2 0 )的 研 究 中 , 中 一 组 字 形 关 联 其
应 用 心 理 学
C ie e J u a o h n s o m l f
Ap le s c o o y pid P y h l g
2 1 Vo. 6 No 2,4 -5 0 0. 11 . . 1 6 1 3
21 00年第 1 6卷第 2 , 6 13 期 1 — 4 5
于呈 现关 联 性 词 表 所 导 致 的强 大 的错 误 记
1 前 言
人 类 记忆 并 不 是 对 过 去 经 历 的精 确 复
忆 效 应 。 DRM 范 式 一 般 由 先 后 两 个 阶 段
组成 : 习和 测 验 。在 学 习 阶 段 , 试 将 学 学 被 习 若 干 个 词 表 。 每 个 词 表 包 括 一 定 数 量 的
发 展 和 完 善 的 一 种 研 究 范 式 , 在 研 究 由 旨
汉语错误记忆通道效应的研究

汉语错误记忆通道效应的研究【摘要】:在错误记忆研究领域,错误记忆的产生机制是困扰研究者的一个重要科学问题。
许多研究者曾尝试采用多种DRM范式及其变式,控制各种不同的实验变量来对之进行考察,而关于DRM范式错误记忆通道效应的研究则发轫于对错误记忆产生机制的研究。
1998年,Smith和Hunt首次研究并提出了错误记忆通道效应问题,即在视觉测验条件下,听觉学习转为视觉学习后会导致更低的错误再认或错误回忆,从此引发了一系列关于错误记忆通道效应的实证研究。
很多研究者从视觉再认测验和书面回忆测验的角度,探讨了错误记忆通道效应的影响因素及错误记忆通道效应的产生机制。
但迄今为止,在错误记忆通道效应的产生机制及理论解释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本研究通过5个行为实验和2个ERP实验从三个角度探讨了错误记忆通道效应的认知机制及脑机制。
研究一在2个实验中通过运用词汇判断任务和Sternberg范式的短时记忆任务来研究视觉与听觉学习条件下关键诱词的表征形式及激活特征;研究二在3个实验中通过在编码与提取阶段分别控制一些变量,例如重复学习、呈现方式以及分散注意,以此来增强或者降低编码阶段的项目特异性加工和语义激活程度、提取阶段的监测加工,从而来探讨编码与提取阶段在错误记忆通道效应方面的影向;研究三则在2个实验中运用ERP技术探讨了不同呈现通道在编码与提取阶段的脑神经生理活动,以从更深层面上理解错误记忆通道效应的内在加工机制。
在研究中,作者首次从汉语语言特性的角度对错误记忆通道效应进行了分析探讨,所得的结果可以用激活-监测理论来进行解释。
本研究的主要发现可以概括为如下四点:(1)编码阶段对关键诱词的语义激活是非常迅速的,几乎是在学习同时或者学习之后立即产生的,而且视觉学习后关键诱词的表征形式倾向于字形编码;(2)错误记忆通道效应的产生是编码阶段的语义激活与提取阶段的监测加工共同作用的结果,编码阶段视觉学习对关键诱词的激活水平高于听觉学习,这也导致了在随后的视觉测验中出现监测困难;(3)关于错误记忆通道效应的ERP研究也进一步证明了不同呈现通道对编码阶段的相继错误记忆效应和提取阶段的新旧效应有着不同的影响;(4)与西方的研究结果不同,本研究发现视觉学习对关键诱词的错误再认高于听觉学习,这与汉语的语言特性及认知加工特点有着密切的关系。
错误记忆的来源_编码阶段_保持阶段

事件的错误记忆 (周楚 ,杨治良 , 2004 ) [ 1 ] 。 基于单词的错误记忆指的是对某些未呈现 单词的错误记忆 : 当被试对未呈现词的记 忆和那些实际呈现过的单词一样鲜明时 , 就说明错误记忆发生了 ( Ga llo & Roediger, 2001; Roed iger & M cD ermo tt, 2000 ) [ 2, 3 ] ; 基 于事件的错误记忆是指被试对从未发生过 事件的记忆 ,当被试声明某些虚构的事件 或事 件 细 节 曾 经 发 生 过 时 ( Loftus, 2004; Loftu s, 2003) [ 4, 5 ] ,便产生了错误记忆 。
许多理论观点都致力于解释不同类型 错误记忆的来源问题 。对于关联性错误记 忆 ,内隐激活理论假设和模糊痕迹说认为 它来自于记忆的编码阶段 ,被试通过加工 学习项目激活了未呈现过的关键诱饵 ,从
3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05BSH025)和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 (2004BJY004)资助项目 。 33 通讯作者 :杨治良 ,男 ,教授 ,博士生导师 , E2mail: zlyang@p sy. ecnu. edu. cn。
0135317
01104564
100
To tal
0178794
01168492
50
To tal
0166804
01210532
50
(%)
To tal
To tal
0172799
01199047
100
注 : 3 p < 0105。
t
2115323 1139243 1166703
102
应用心理学 ·2006年第 12卷第 2期
错误记忆的来源 :编码阶段 /保持阶段 /诱饵数 /12。 2. 1. 4 实验程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出来的错误记忆, 被称为关联性记忆错觉 ( as- sociative memory illusions) [5]。
由上可知, 经典 DRM 范式下的学习阶段被试 所关注的只是一个单一属性—语义, 而汉字作为一 种表意文字, 在形、音、义的关系上与英语有着根 本不同。在林仲贤等人的一项研究中, 研究者采取 间接学习任务, 考察了汉字的形、音编码加工深度 的差异 [6]。在学习阶段, 要求被试分别关注汉字的 物理形状和音节特征, 而不要求被试直接记忆汉 字; 在测验阶段, 则要求被试在未曾预料的情况 下, 对先前所看到的汉字予以再认。结果发现, 字 形编码条件下的正确再认率显著高于字音编码下的 正确再认率。可见, 在真实记忆中, 相对于字音而 言, 字形加工确实存在编码深度上的优势。那么, 这种字形优势效应能否在错误记忆中也表现出来 呢? 为了回答此问题, 本实验设置汉字的间接学习 条件, 即让被试在学习阶段完成单一字形判断任 务 、 单 一 字 音 判 断 任 务 或 是 字 形/字 音 混 合 判 断 任 务, 从而创设语义学习的间接模式, 来比较不同加 工方式下错误再认率的差异, 并进而探讨汉字错误 记忆的产生条件及其与真实记忆的关系。
采用 3 ( 学习任务) ×2 ( 测验词颜色) ×3 ( 测 验次数) 混合多因素实验设计。
学习任务为被试间变量, 分为字形判断、字音 判断、 ( 字形/字音) 混合判断三个水平; 测验词 颜色也为被试间变量, 分为黑色和彩色 ( 彩色字体 包括红、绿、蓝、黄四种颜色随机呈现) 两个水 平。测验次数为被试内变量, 即每名被试依次接受 第一、二、三次测验, 共三个水平。
生共计 72 人 ( 男生 32 人, 女生 40 人) , 年龄 17 ̄ 21 岁, 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 随机分 配 到 各 实 验 组中, 实验后均赠送小礼品。 2.2 材料
实验材料包含练习材料、学习材料和测验材料 三部分。
练习材料共含 80 个单字, 在平衡声调 ( 阴平、 阳平、上声、去声) 和字形结构 ( 左右、上下、包 围半包围、独体) 的前提下, 在新华字典中随机抽 取得到, 这些练习材料均为生僻单字, 且与下面的 学习和测验材料均无重复。
其中, 已学词的正确再认率为 0.626, 关键诱 饵、弱关联未学词和无关联未学词的错误再认率分 别为 0.499、0.350、0.208。单因素重复测量 ANO- VA 表 明 , 测 验 词 类 型 的 主 效 应 极 其 显 著 , F ( 3, 313) =244.81, p<0.001。 LSD 多 重 比 较 表 明 , 上 述四个指标大小呈显著依次递减关系: 已学词正确 再认率>关键诱饵错误再认率>弱关联未学词错误 再认率>无关联未学词错误再认率 ( 配对比较表明, 对于任意两项目, 均有 p<0.001) 。可以看出, 学习 项目的正确再认率始终高于未学词的错误再认率; 而对于关键诱饵 ( 强关联) 、弱关联未学词、无关 联未学词三种类型的再认项目, 其与已学习词的语 义关联度越高, 就越容易被虚报, 即将其错判为已 学习词。 3.2 学习任务、测验词颜色 和 测 验 次 数 对 错 误 再
心理与行为 研 究 2007, 5( 2) : 86~92 Studies of Psychology and Behavior
汉字错误记忆的形、音编码差异研究 *
郭秀艳 唐菁华 李荆广
(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 上海 200062)
摘 要 采取 DRM 范式, 要求被试判断 词 表 项 目 的 字 形 结 构 或 音 调 , 从 而 间 接 学 习 词 表 , 考 察 了 关 联 性 、 不 同 编码方式和测验情境 ( 测验次数、测验词颜色两个变量) 对真实和错误记忆的影响。实验发现: ( 1) 随着关联 性的增加, 未学词的错误再认率也增加, 说明关联性是引发错误记忆的必要条件; ( 2) 字形判断比字音判断下 的错误再认率要高, 说明汉字中形—义联结可能比音—义联结更加紧密; ( 3) 测验情境对真实和错误记忆影响 并不相同, 表明两者虽然同源, 但具有完全不同的机制。 关键词 错误记忆, DRM 范式, 关联性记忆错觉, 字形编码, 字音编码。 分类号 B842.3
实验结果记录了被试将测验材料的四类词语
( 已学词、关键诱饵、弱关联未学词和无关联未学 词) 判断为 “旧”的百分率, 分别作为已学词的正 确再认率, 关键诱饵、弱关联未学词和无关联未学 词的错误再认率 2.4 实验程序
实验分为练习、学习和再认测验三个阶段, 均 在计算机上完成。
练习阶段用于训练被试按键反应的熟悉程度, 要求被试对所有单字的声调或字形做出正确的按键 反应。当被试给予错误判断时, 程序将出现鸣音警 告, 直至做出正确判断为止。在字形判断条件下, 练习阶段要求被试对屏幕上呈现汉字的字形结构做 出按键反应 ( “左右结构”对应 Z 键, “上下结构” 对 应 X 键 , “包 围/半 包 围 结 构 ” 对 应 “>” 键 , “独 体 字 结 构 ” 对 应 “/” 键 ) ; 字 音 判 断 条 件 下 , 练习阶段要求被试对汉字的声调做出按键反应 ( 1 声对应 Z 键, 2 声对应 X 键, 3 声对应 “>”键, 4 声对应 “/”键) ; 字形/字音混合条件下, 练习阶段 要求被试根据屏幕右下端呈现的提示做出字形或音 调的相应按键反应, 即若提示判断字形, 被试要根 据字的结构按键 ( 反应模式与单独字形判断下相 同) , 若提示判断字音, 被试要根据字的音调按键 ( 反应模式与单独字音判断下相同) 。练习阶段的汉 字 ( 黑色、楷体 GB- 2312) 逐个呈现于屏幕中央, 在被试对一个汉字反应完后, 即进入下一个汉字。
测试材料共 10 个序列, 每个序列由 10 个词组 成: 3 个来自学习词表的已学词 ( 先前词表的第 3、 第 6 和第 8 个词) ; 1 个未呈现过的关键诱饵、3 个 与关键诱饵存在弱语义相关的未学词和 3 个与关键 诱饵不存在语义相关的未学词。测试词语在测试阶 段以随机方式呈现。 2.3 实验设计
学 习 材 料 共 10 个 序 列 , 均 参 照 Roediger 和 McDermott 经典 DRM 范式的 24 个词表编制 [4]。每 个 学 习 序 列 由 12 个 相 互 关 联 的 词 语 构 成 ( 例 如 , 护士、治疗、医院等) , 它们与同一关键诱饵 ( 例 如, 医生) 发生语义联结, 在实验中, 按照与关键 诱饵关联程度由高到低的固定顺序依次呈现。
测验阶段要求被试对随机相继呈现的测验材料 进行 “新 /旧”判断, 指导语为: “下面将呈现一 组词, 请你对呈现的词进行新旧判断, 如果认为是 第一次实验中呈现过的词, 即判断为 ‘旧的’, 按 下 Z 键; 如果认为在第一次实验中没有呈现过, 即 判断为 ‘新的’, 按下 ‘/’键, 如果你准备 好 了 , 请 按 鼠 标 开 始 。” 要 求 每 名 被 试 都 进 行 三 次 重 复 测 验, 每两个测验的时间间隔均为 2 分钟, 被试在测
1 引言
人类记忆并非是对过去经历事件的精确复制。 近年来, 越来越多的记忆研究者追随 Bartlett 的足印, 将记忆看作 一 种 建 构 性 的 ( constructive) 过 程[1 ̄3]。 正是这种研究取向的逐渐流行, 促使了人们去思考 一个从未被认真对待过的现象: 错误记忆。比如, 人们会声称做过从未发生过的事, 或是坚信自己看 见 过 从 未 出 现 过 的 东 西 。 而 由 Roediger 和 McDer- mott 在 1995 年 提 出 的 DRM 范 式 ( Deese- Roedi- ger- McDermott, 即 由 三 位 研 究 者 共 同 创 造 的 研 究 范式) [4], 成功地将错误记忆引入实验室之中, 更 是对错误记忆的研究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88
心理与行为研究
பைடு நூலகம்第5卷
验间隔期间进行运算操作 ( 任务是要求被试对一个 随机抽取的三位数进行连续减三的运算) , 每次测 验的内容完全相同。
3 结果
3.1 间接条件下的错误再认 与 DRM 范 式 的 经 典 实 验 [4] 一 致 , 本 实 验 记
录了已学词的正确再认率 ( 即击中率) , 关键诱饵、 弱关联未学词和无关联未学词的错误再认率 ( 即虚 报率) 。
86
第2期
87
码阶段的影响因素又尤为重要 [8], 但本研究主要关 心保持和提取阶段的影响因素。故而, 本实验创设 出不同的测验情境, 包括操纵测验次数 ( 一次/两 次/三次) 和测验时再认项目的词语颜色 ( 黑色/彩 色) 两个变量, 以期探究错误记忆在产生之后的动 态变化特点。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华东师范大学、四川大学、重庆邮电大学本科
此外, 大量研究表明, 错误记忆的产生原因较 为复杂。在记忆的编码、保持、提取三个阶段中, 任一环节出错都可能导致最终的错误记忆 [7], 而编
收稿日期: 2007- 4- 29 * 本研究得到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41193002 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青年基金 05JCXLX012 项目的资助。 作者简介: 郭秀艳, 女,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副教授。Email: xyguo@psy.ecnu.edu.cn。
DRM 范式的实验一般包括两个阶段: 学习 和 测验。学习阶段给被试呈现若干学习词表, 每个词 表由若干个与某一单词 ( 该单词并不属于学习材 料, 被称作关键诱饵) 发生语义关联的单词组成。 将词表中的学习项目 ( 例如: 犯困、休息、困倦 ……, 关键诱饵是 “睡觉”) 逐个呈现给被试。测 验阶段则要求被试进行回 忆 或 再 认 [4]。 使 用 DRM 范式的大量研究表明: 自由回忆测试中, 从未呈现 过的关键诱饵被经常回忆出来; 再认测试中, 关键 诱饵的错误再认率远远高于其他未呈现词, 并且还 可能伴有较高的信息水平。这种由 DRM 范式所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