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潮州抽通、刺绣民间工艺的继承与发展

合集下载

新时代背景下潮汕地区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新时代背景下潮汕地区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新时代背景下潮汕地区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机遇。

潮汕地区是一个充满活力和传统文化的地方,其丰富的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该地区文化独特性的重要体现。

由于现代化进程的影响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潮汕地区的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消失和凋零的危机。

如何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有效保护和传承潮汕地区的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潮汕地区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潮汕地区位于广东省东部沿海地区,包括汕头市、汕尾市、潮州市和揭阳市。

这一地区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历史上曾是一处重要的海上贸易中心,其人文历史深厚,文化传统丰富。

潮汕地区的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音乐、舞蹈、戏曲、美术、工艺、民间文学、民间传统体育等多个方面,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浓厚的时代风情。

潮汕地区的潮剧、木偶戏等戏曲文化,潮汕锣鼓、潮州大鼓等音乐传统,还有潮汕绘画、潮州底蕴、揭阳雕刻等工艺传统,都是潮汕地区独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新时代下潮汕地区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挑战虽然潮汕地区的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但在新时代下却面临着很多挑战。

一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的拓展和现代建筑的兴起,许多传统民居和历史建筑在改建过程中被破坏,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带来了障碍。

随着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改变,当地居民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降低,很多民俗活动和传统技艺逐渐失传。

由于娱乐方式的多样化和大众化,传统戏曲等表演形式也面临着舞台和观众的缺乏。

三、保护和传承潮汕地区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策略面对潮汕地区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应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和记录工作,建立健全潮汕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单,对每一项民俗文化进行深入调研和记录。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为有代表性的民俗文化进行挖掘和保护,制定专门的保护政策和措施,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技艺和民俗活动的培训和传承,让年轻一代学习和了解传统文化。

传承民间传统工艺美术刺绣——讨论培养幼儿刺绣的兴趣和能力

 传承民间传统工艺美术刺绣——讨论培养幼儿刺绣的兴趣和能力

传承民间传统工艺美术刺绣——讨论培养幼儿刺绣的兴趣和能力摘要: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四大名绣。

分别是即苏绣、湘绣、粤绣。

我国的维吾尔族,彝族,布依族,哈萨克族,瑶族,苗族,土家族,景颇族,白族,壮族,蒙古族和藏族等少数民族也都有自己的民族刺绣。

常用的民间绣花技术包括绣,锁绣,网绣,拉绣,编织绣,绒头绣等等。

本文针对传承民间传统工艺美术刺绣展开讨论,希望可以培养幼儿刺绣的兴趣和能力,为幼儿的成长和传统文化的传承出力。

关键词:民间传统;刺绣;幼儿;兴趣随着时代的发展,民间传统手工艺品受到现代技术的影响,面临着迷失的危险。

以刺绣为例。

在1970年代和1980年代,它在东北和西北地区流行。

几乎每个家庭都将绣花门帘,壁挂,枕套,沙发垫,床罩等用作时尚。

即使是现在,依然有很多人会珍惜各种绣花线,精美的绣花图片和一些特殊的绣花针等。

在茶余饭后,绣花怡情。

但如今,主流的年轻一代不再爱上这种手工艺术。

刺绣作品在以前很流行的地区很少见,很难在市场上买到传统的刺绣线(目前市场上大多是十字绣线),刺绣针却无处可寻。

传统的民间刺绣艺术正在逐渐消失。

由于继承中国传统民间工艺必须从娃娃开始,本文即着眼于此,对幼儿的刺绣兴趣展开培养。

一、刺绣的特点(一)操作简单首先,不需要在绣花中上下穿线,只要根据绘制的图案反复将针针向下绣,就可以绣出漂亮的绣花。

其次,只需要画一次线就可以绣到末端,而不必在中间再画线,这样可以减少幼儿操作的难度。

因此,幼儿易于学习和掌握。

(二)效果明显由于特殊的绣花针的功能,刺绣作品在一侧上有一个刺绣效果:一侧是平绣刺绣效果,另一侧是三维剪切效果。

如果两侧以交错方式绣制,则将呈现出生动的画面,三维和平面相交且无尽变化。

因此,孩子们可以快速体验成功的感觉,并增加参加刺绣的热情。

(三)充满美感绣花中使用的绣花线明亮且醒目。

幼儿可以在强烈对比色和类似柔和色中绣制各种图案,从而感受到色彩和线条组成的美感,并培养审美能力。

二、培养幼儿刺绣的兴趣和能力幼儿园先对老师进行了绣花培训,使每个老师都可以学习绣花技术。

潮州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潮州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潮州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潮州是中国文化古老的城市之一,自古以来就以其独特的文化传统而著称,这些古老的文化和艺术表现形式被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即潮州的非遗文化.潮州非遗文化是指那些具有地域特色、民俗特点、历史沿革和文化内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其种类繁多,其中包括金鱼、刺绣、木雕、灯笼等等形式多样的民间艺术形式。

这些文化遗产不仅代表了在长期历史进程中培育的民间智慧,更是一种珍贵的历史和文化瑰宝。

潮州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对于保护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在保护和传承潮州非遗文化的同时,必须不断将其融入现代生活中,使其成为潮州城市建设和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保护、传承和推广潮州非遗文化需要广泛参与各方面的力量。

首先,政府应制定政策并提供资金支持,开展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活动,并鼓励更多的城市居民和游客参与其中。

同时,非遗文化的传承也需要由传承人、非遗工作者和爱好者共同合作完成。

他们需要精心研究和传承非遗文化的传统技艺,并通过现代技术和市场手段将其传承下去。

现代市场和新技术也为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例如,文化工业在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非遗文化可以与现代工业文化融合,例如将非遗文化艺术品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创造出更具现代感和市场价值的艺术品。

此外,旅游业也为潮州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机遇。

作为中国西南地区具有很高知名度的文化旅游地,潮州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非遗文化的展览和体验当地的文化体验项目。

总之,潮州非遗文化因为其独特的文化底蕴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观众,但在现代时代中,如何让这些文化成为一种有价值的社会和商业活动,需要我们理性思考和积极推进。

我们需要重振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创新方式方法,继承和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此促进社会繁荣昌盛。

潮州“非遗”那些事 当匠心的潮,遇见工艺的旧

潮州“非遗”那些事 当匠心的潮,遇见工艺的旧

潮州“非遗”那些事文 肖岳山 图 李艺爽 Yoki黄元琪 老山货 城市穿梭客Variou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当匠心的潮,遇见工艺的旧Chaozhou以“钉金绣”而独步天下的潮绣,具有浓郁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潮州瓷,巧夺天工的翡翠玉雕,极具艺术张力的揭阳木雕……丰富多彩的民间工艺,是探寻潮州文化的一张藏宝图。

潮州城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也是粤北、赣南以及闽西人员往来、内外商贸货物的集散地。

潮商从这里出发,携带潮州瓷、潮绣、玉雕等“土特产”走南闯北,还引进多姿多彩的新式技术和西方工艺,传统与新潮、古典与西式,加上本地手艺人的创意,碰撞出令人惊喜的火花。

潮州人不仅对新技术、外来工艺持开放包容态度,还改变了“女子绣花”的传统印象:早期的“潮绣”,多是男子精于绣功,晚清时期,甚至有24位男绣工因为作品夺得金奖而被誉为“刺绣状元”。

潮州匠人善于触类旁通,潮绣抽纱中的通花手艺,还被他们运用到瓷器制作上……古韵风流,灵活巧思,兼收并蓄,不畏尝试,这就是潮汕文化之大观,也是潮式工艺魅力所在。

穿金走银,绣出气派潮绣针下的大乾坤正如歌曲《潮州人》唱道:“脑海中那一双巧手,绣出另一个美丽的潮州。

”在老一代潮州人记忆深处,可能都有这样一个场景:幽深的石板巷深处,庭院中,祖母、母亲、姐妹坐在花绷子前,对着一张空白的布帛,手持细针,牵引彩线上下翻飞,渐渐绣出一幅美丽的画卷。

作为潮汕地区传统的工艺美术品代表,潮绣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粤秀”中的主要流派。

潮绣始于唐宋,盛于明清,在历史长河中饱汲了凤山韩水的精华。

乾隆年间,潮州妇女大多勤于纺织,女子到十一二岁,母亲便开始为她准备嫁衣,刺绣是潮州女子成年时必备的技艺,更是姑娘说亲的硬件和小小一根绣花针,却能在穿金走银、上下翻飞之间,绣出一幅精美绝伦的乾坤气派。

本页上方两张图,为潮绣工艺中的精品之作,下方小图,为博物馆中潮州女子刺绣的塑像。

夸耀的本钱。

中国刺绣的起源以及发展史

中国刺绣的起源以及发展史

中国刺绣的起源以及发展史中国刺绣的起源以及进展史中国刺绣进展已具数千年历史,但其究竟起源于何时,尚有很多争议与分歧,有的赞成以现有文字记载来推定;有的赞成用现有考古成果来推定;也有的认为就凭民间传奇也可以推定的。

对此,我们不妨来从三个方面分析一下:一、民间传奇的刺绣起源传奇周太王(约公元前十世纪)古公亶父有太伯、仲雍、季历三子。

季历之子姬昌最有才能,古公亶父很想传位于姬昌,但根据当时的传承制度,又不能传位于姬昌。

太伯、仲雍知道后,即出走到苏州一带,而使姬昌顺当继承王位。

当时的苏州一带有断发纹身的习俗,尽管非常苦痛,但太伯、仲雍也入乡随俗,在身上刺上纹身。

后来,太伯去世后,仲雍深感此俗不便,便召集一些当地头面人物来协商此事。

恰巧,仲雍的小孙女女红(读工)正在屋内缝衣,一时不当心被针扎破了手,血流出来在衣服上形成了漂亮的花朵。

于是,小家伙灵机一动,便参照当地纹身的***案花样在衣服上试着刺绣起来。

经过七天七夜的努力,最终做成了一件五彩缤纷的绣衣而呈给仲雍。

仲雍看后大喜过望,当即披在身上一试,感觉舒适特别,完全可以免除纹身之苦。

于是,他便召集当地居民,移风易俗,不再纹身,而改用刺绣衣服代替。

渐渐的,这种绣衣就取代纹身的风俗了。

人们非常感谢女红,就把妇女的刺绣等针线活叫做"女工',直到现在,人们仍旧这样。

如此算来,刺绣的起源在距今3000年前后。

二、从考古成果来看一般而言,考古成坚决代只能断为下限,即最晚不超过的年月。

我们现在考古的最早的东西,也很可能在发觉的东西之前也仍旧存在。

所以,我们从考古发觉的刺绣和刺绣工具材料两方面来分析。

(一)考古发觉的最早刺绣目前,我国考古发觉的最早刺绣为1974年在陕西宝鸡茹家庄西周墓出土的刺绣。

其实,精确的`说,应当是刺绣印痕,原本的刺绣早已腐烂,但在几千年形成的腐泥和相应器物上,发觉了刺绣的印痕和刺绣布匹的颜料。

这种印痕类似我们现在的发辫,技法类似我们现在的锁绣(详细针法见后针法篇),所以,我们又称其为辫绣或辫子股锁绣。

潮州非遗采风新闻采访稿

潮州非遗采风新闻采访稿

潮州非遗采风新闻采访稿潮州,一座具有独特“潮文化”的城市。

其以潮绣、潮瓷、潮雕、潮塑、潮剧和工夫茶、潮州菜等为代表的潮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闻名遐迩。

11月12日-14日,南方网记者跟随“文化建设”主题采访团来到潮州,体验这座千年潮府古城的非遗特色。

市非遗展览馆:627件非遗作品供观赏在潮州,潮剧、潮绣、潮州木雕、潮州功夫茶可谓家喻户晓。

位于潮州市人民广场文化艺术中心的潮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以下简称“展览馆”),集中了潮州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成为广大人民群众了解和学习潮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的首选之地。

展览馆采用图片与实物结合的方式,共展出图片85副,展品627件。

陈列展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包括了传统口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戏剧、曲艺、传统美术、传统技艺、医药、民俗9个类别,收录了包括潮州音乐、潮剧、木偶戏(潮州铁枝木偶戏)、潮州歌册、粤绣(潮绣)、木雕(潮州木雕)、剪纸(潮州剪纸)、泥塑(潮州大吴泥塑)、灯彩(潮州花灯)、抽纱(潮州抽纱)、镶嵌(潮州嵌瓷)、枫溪瓷烧制技艺、陶器烧制技艺(枫溪手拉朱泥壶制作技艺)、潮州彩瓷烧制技艺、茶艺(潮州工夫茶艺)15项国家级代表性项目在内的51个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80多位市级以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作品。

系统地展示了我市优秀传统文化。

潮州木雕潮州木雕,又称潮州金漆木雕。

始于唐代,盛于明清。

潮州木雕多以历史、神话、戏曲故事和瑞兽、花卉为题材,以樟木为雕刻主材料,雕刻手法有深浅浮雕、圆雕、通雕等,大量应用于建筑、家居、神器装饰和公共场所陈设。

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制作一件潮州木雕,首先要拟好图稿,做好设计,然后根据雕刻对象的实际需要选好木材,进行凿粗坯、细雕刻、髹漆贴金三道工序,最后有的还要绘上金漆画。

”国家级非遗项目潮州木雕广东省代表性传承人金子松向记者介绍起潮州木雕工艺的制作流程。

论述民间刺绣的艺术特征、文化内涵与审美价值[修订]

论述民间刺绣的艺术特征、文化内涵与审美价值[修订]

论述民间刺绣————刺绣的艺术特征、文化内涵与审美价值刺绣工艺广泛流行于少数民族当中,刺绣技法很多,主要有素绣、彩绣、凸绣、辫绣、缠绣、锁绣、绉绣、挑花等多种。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明史 是世界文化艺术发源地之一。

中国传统手工艺浸润着光辉灿烂的华夏文明 艺术样式异彩纷呈 艺术内涵博大精深。

刺绣暗含中国农业文明时期参与人数最多、传播最为广泛、与人们的生活结合最紧密的图像方式。

它的影响力肯定超过了绘画,因为人们可以将刺绣穿在身上,而在民间,刺绣始终坚守着自己的语汇和表达方式。

想一想,在大约两千年的时间跨度里,世界上有一半人一代接一代不停从事着刺绣这样一种精细的手工劳作,刺绣甚至已经变成了她们的生存方式。

从艺术角度讲,无论在造型、色彩、工艺 还是图案纹样上,民间刺绣都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深刻的社会内涵,也体现了民族的、时代的文化特征,从而吸引了许多艺术家对其进行研究、探讨。

笔者酷爱民间刺绣,收藏刺绣品近百件,且业余对民间刺绣的艺术特色进行了如下总结和分析,试图探究民间刺绣艺术的无穷魅力少数民族流行的素绣,指白线绣于青、黑、蓝底的单色绣,以素取艳。

彩绣,是用多种不同颜色线交织绣成各种绚丽图案。

平绣,着重于图案布局的美观匀称,色调分明,给人以明显的物象感。

凸绣,采用多层次的绣法和不同色调,突出图像的立体感和层次。

贴绣,是将布剪成各种形状,然后沿边缝绣或在贴布上加绣,使之产生凹凸效果,突出物体的立体层次感。

连物绣,用线脚扣连银、铜、玉、玛瑙、鱼骨、贝壳、玻璃等装饰物缝在底料上,以绣托物,这种装饰多用于帽饰。

少数民族服饰多装饰刺绣图案,这些刺绣图案讲究,色彩搭配协调、绣工细致精湛,不仅带有实用性,还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和极高的艺术价值。

刺绣图案主要用在各民族服饰的衣襟、衣领、衣袖、衣背、托肩、兜肚、裙边、裤脚等许多部位。

图案想象丰富、造形奇特,包括各种龙凤吉祥的图案,鱼虫花鸟等动植物图案和各种形状、线条等组成几何图案,所用色调各民族不同,多种多样,红色、蓝色、粉红色、紫色、白色、黑色、绿色等都较为常见,色调运用强烈大胆,带有少数民族神秘古朴风格特点,反映了少数民族妇女娴熟高超的刺绣技艺。

浅谈潮绣发展史

浅谈潮绣发展史

艺苑论坛文 罗小瑾浅谈潮绣发展史[摘 要] 潮绣历史悠久,据较为流行的说法,潮绣始于唐宋,逐渐发展至今。

本文尝试探析潮绣的发展史,进一步理清潮绣的发展和演变历程:从唐宋时期的刺绣由中原传入潮州,到明清时朝的潮绣渐入辉煌并延伸出潮州抽纱,再到抗战时期的潮绣没落,以及新中国成立之后的潮绣重新发展。

[关 键 词]潮绣;潮州;刺绣;发展史;历史潮绣,是广东潮汕地区的一种民间刺绣,是中国四大名绣中粤绣的分支之一。

潮绣历史悠久,但源于何时,则说法不一,较为流行的说法是,潮绣始于唐宋。

一、刺绣于唐宋时期从中原传到广东潮州从唐代至五代十国期间,由于广东属于边疆地区未受到战乱的影响,刺绣与农业、手工业都得到长足发展。

南宋时期,刺绣日用品被广泛运用,受绘画艺术的影响,刺绣欣赏品也日臻成熟。

宋室南迁之后,大批民间艺人(包括陶瓷、刺绣、泥塑等)从中原地区走江浙过福建,把技艺带进了潮州。

从潮州诸多姓氏族谱的考证中,足以证明这一点。

此外,也有相关研究者到河南、陕西等地考察中原民间刺绣与南方民间刺绣之渊源。

在黄河边的郑州地区,研究人员发现几个庙宇陈设的“彩眉”的图案、色彩几乎同当今的潮绣“彩眉”一样,只是针法全是平绣。

对此,有一种说法是:潮绣彩眉源自中原,近百年来又在原创基础上发展出垫高立体的绣艺。

二、明清时期潮绣渐入辉煌明代是中国织绣艺术史上的辉煌时代。

潮绣在明代中后期形成专业性的生产区域,当时民谣提到的“西门摆花规”指的就是潮绣。

时至今日,潮州市区的西门仍是刺绣工艺的基地。

另外,在潮州北郊明代古墓中出土的大量绣品,其中包括明代织锦官袍,绣有孔雀、牡丹、衣、鞋、帽、被、枕及手帕等,可以看到潮绣在当时已普及到民间。

清代,刺绣在潮州民间更为盛行。

乾隆年间,潮州西门外天地坛、布梳街以及开元寺附近,已有绣庄20多家,绣品输向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一带,占领南洋市场,特别是带有民间浓厚地方特色的厅堂、佛庙摆设的绣品更是供不应求。

至咸丰年间,潮绣品每年销往东南亚的出口总值在1000万两白银以上,可见潮绣在清代已经大规模出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潮州抽通、刺绣民间工艺的继承与发展
作者:张玉金
来源:《科技经济市场》2014年第10期
摘要:粤绣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而潮绣又是粤绣组成的重要分支。

在潮绣发展过程中,结合外来花边工艺形成的抽纱工艺,既是潮绣的拓展又是潮绣家族中一只美丽的奇葩。

而当下,此两种民间工艺只能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来申报,其传承堪忧。

关键词:潮绣;抽通、刺绣;抽纱;民俗工艺
作为潮州最具特色的省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潮州抽纱、潮州潮绣丰富的工艺技巧和民俗特色可以说是潮汕家喻户晓的民间手工艺,但在国内确鲜为外人熟识。

所谓潮绣也叫潮州绣,是潮州的主要传统工艺美术品,属于广东刺绣粤绣之一。

粤绣与苏绣、湘绣、蜀绣并称中国四大名绣。

潮州抽纱就是在原有的西方传教士传入的"万缕丝"威尼斯花边,等工艺基础上,融合潮州传统潮绣技艺,经过绣工多年的实践,创造出抽去底布部分经纬线,扎挽各种图案形成通透的背景,再加上高贵华丽的潮绣。

相互映衬,一虚一实,一浮一沉,创造出即典雅又高贵的抽纱艺术品。

自清代以来,潮州妇女多勤纺织,女子到了十一二岁,其母即为预制嫁衣,家家户户都会织缍刺绣。

清代粤绣工人大多是广州、潮州人,特别潮州绣工技巧更高,而且男子也精于绣功,这在其他省市是罕见的。

刺绣艺术被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实用装饰品上。

潮绣起源有源于苏绣说也有源于黎族织锦同源说。

但不管起源于哪里,现今所见的潮绣具有强烈的地方色彩,既符合岭南艺术求写实,色彩艳丽之共性,又符合潮汕地域追求细腻、繁缛的工艺造型民俗。

构图饱满均衡,针法繁多,纹理清晰,为了显示富贵采用金银线镶,托地垫高,色彩浓艳,装饰性强,尤以富有浮雕效果的垫高绣法独异于其它绣法,此外,以金碧、粗犷、雄浑的垫凸浮雕效果的钉金绣也尤为人所瞩目,宜于庙堂会所装饰和喜庆之用。

题材有戏曲人物、龙凤、博古、动物、花卉等,以饱满、匀称的构图和热烈喜庆的色彩,气氛鲜明、生动地表现题材,使潮绣产生了丰富瑰丽不同于国内任何绣品的艺术效果。

潮州抽纱在上个世纪近五十年的岁月里,这种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潮汕成千上万户普通百姓家庭带来了较大的收入,改善了人民生活。

也为国家和地区创造大量的外汇收入。

至今在街头巷尾仍然偶见这类工艺的影子。

但已是昔日黄花,已经不见了家家见绣娘的繁荣场景。

潮汕抽纱工艺包含的"抽通、刺绣"两道工艺。

每一道都需要熟练的绣工和大量的人力来完成。

抽通、刺绣工艺在潮汕抽纱、潮绣工艺中被广泛运用。

而这些精湛的工艺,由于做工针法细腻、耗费大量工时才可以完成,在当下大机器生产生态环境下,这也是导致了这项民间手工艺逐渐消亡原因之一。

怎样才能够让这项具有精湛的针法的民间工艺存活下来,不至于失传,
这也是许多潮汕有识之士担忧并努力探求的事情。

怎样把抽纱和潮绣发展继承是每一个抽纱、潮绣和艺术工作者和地方政府必须考虑的事情。

综合考虑继承发展的途径而言,把潮绣,及抽纱开发为旅游纪念品不失一条可行性路径。

正如苗族地域装饰特色的蜡染,银饰;敦煌县城的佛教题材飞天木雕、木刻、玉雕等。

这种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手工艺,抽通、刺绣工艺,如果能够在高端、中端、低端各层面介入,开发适合产品,必将挂满潮州大街小巷,会像苗族蜡染产品一样成为潮州旅游发展一大亮点。

怎样解决,费工、耗时、细腻、针法太难,导致价格太高,产品好大喜功观念等几个瓶颈问题呢?
在观念上首先要改变。

把产品销售方向从有闲阶层、华侨、单位等拓展为,日益扩大增多的千百万游客。

把一月、甚至一年卖一件,一件全家活一年的传统观念,转换成只要是顾客,无论是临时游客、常驻本地住户、有钱贵客、还是零星散客都是上帝观念。

其次在抽纱底布材料选择上拓展思维空间。

除了原有的高档进口玻璃纱、细麻布、法丝、化纤、棉布外还可以在底布上大做文章。

第一,抽纱可以选取粗纹底布,如粗亚麻布,潮汕传统家庭织的粗纹水布,并且水布纺织线还可以纺的更粗一些,也可以选用国内少数民族织的土布,当然要未漂洗过,也未浆洗过的原布,适合抽通之用。

这样等于放大了在原先玻璃纱上抽通刺绣的图案的倍数,降低工艺难度。

改变潮汕传统刺绣抽纱细腻风格,运用多种粗犷线材绣制。

更适合表现和演示,扩大规模适合学徒掌握技巧,快速经营。

第二,开发传统潮汕民俗艺术品品种。

近期如香包、手帕、大凡女孩出嫁、民俗用品都适合作为刺绣、雕通、平面、立体、半立体,其他姊妹工艺品都可入题材范围。

如办外甥、出花园用品等等。

遥远的潮汕很久或古代是重巫祀,原住民民俗一定有许多未开发的民俗物品,可以作为旅游纪念品和弘扬传统文化开发。

如至今尚存的畲族文化,至今许多畲族招兵节就有很多民俗物品可以开发出来。

至于潮汕三市有众多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诸多内容都可以开发成吸引游客的旅游纪念品
第三,针对抽纱、刺绣、现有名作如"双凤朝牡丹""麟羽图""繁花簇锦""龙凤宝鼎" "九龙屏风""吹箫引凤" "丹凤朝阳""郭子仪拜寿""狮子头"等作为潮州名片来经营。

从整体到局部的开发,从原有玻璃纱或者其他底布变成更加丰富的底布,色泽,式样品种多样化。

正如同样"飞天"题材,敦煌可以开发出无数题材,甚至作为城雕名片经营。

第四,在图案装饰花纹多样性上开发。

传统佛教题材、潮州内外八景建筑题材、潮州民间故事、潮州民俗游神题材等。

只要下功夫开发,潮州抽纱、潮绣工艺的抽通、刺绣工艺完全可以完成各类式样要求的纪念品。

参考文献:
[1] 张蕾著.中国刺绣[M]. 福建美术出版社,2007(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