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课文详细解读

归去来兮辞课文详细解读
归去来兮辞课文详细解读

《归去来兮辞并序》课文解读

余家贫,耕植①不足以自给②。(我家境贫穷,靠种地不能够养家糊口。①耕植:耕田植桑,泛指农事。

②自给:依靠自己的生产满足自己的需要。给,jǐ,供给,供应。)幼稚①盈室②,瓶③无储粟④,生生⑤所资⑥,未见其术⑦。(孩子又多,米缸里没有余粮,如何才能得到生活所需的东西,我实在没有办法。幼稚:小孩。稚,zhì,幼小。②盈室:满屋。③瓶:瓦瓮,这里指盛米的陶器。④粟:本指谷子,脱壳后称为小米,这里泛指粮食。⑤生生:使生者生,即维持生计。前一个?生?为动词,后一个?生?为名词。⑥所资:所凭借的办法,即下句的?术?。资,凭借。⑦术:途径,方法。这里指谋生的手段。)亲故①多劝余为长吏②,脱然③有怀④,求之靡途⑤。(亲戚朋友大多劝我去谋个官职,我内心也动了这个念头,只是求取官职又没有门路。①亲故,亲戚朋友。②长吏,指地位较高的县级官吏。《汉书〃百官公师表》:?县令、长皆秦官……皆有丞、尉,秩四百石至二百担,是为长吏;百石以下有斗食佐史之秩,是为少吏。?这里泛指做官。长,zhǎnɡ。③脱然,犹?霍然?,轻快的样子④有怀,有所思念,有了想法。⑤靡途:没有途径,即没有门路。靡,mǐ,无,没有。)会①有四方之事,诸侯②以惠爱为德,家叔③以余贫苦,遂见④用于小邑。(碰巧各地发生战乱,州郡长官都以爱惜人才为美德,叔父因为我的贫苦境况就把我举荐上去,于是我被任命在小城做官吏。①会:遇,适逢。②诸侯:指州郡长官。③家叔:指陶夔,作者叔父,曾任太常卿,掌国家祭祀礼乐之职。④见:表被动的句式。邑,城。按:对这个句子各家注释不一,教材注:四方之事,指安帝义熙元年,即公元405年,刘敬宣欲辞去建威将军和江州刺史,遣陶渊明去朝廷向刘裕递《求解职表》。本书编者认为此说欠妥。陶渊明从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即公元393年起为江州祭酒,到义熙元年八月任彭泽县县令,不久辞官归隐。其间共计十三年,先后数次出仕任地方官吏。这个句子当是对这段生活的概括,不是专指某一具体事件。)[以上交代自己出仕的原因。这段文字,陶渊明字面上讲出仕是因为家贫,为了养家糊口,实际上他有难言之隐。陶渊明少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大志,但仕途并不顺利。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出任江州祭酒。当时门阀制度森严,他出身庶族,受人轻视,感到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安帝隆安四年,他到荆州,投入桓玄门下作属吏。桓玄窥伺着东晋政权阴谋篡位,渊明对仕桓玄有悔恨之意,于隆安五年冬天,因母丧辞职。元兴三年,刘裕起兵讨伐篡位的桓玄,渊明投入刘裕幕下任镇军参军。但不久,便对刘裕剪除异己,培植亲信,杀殷仲文,觊觎晋室的行为不满,于是又辞职隐居。义熙元年转入刘敬宣部任建威参军。三月,刘敬宣离职,他也随着去职。从上述经历看出,陶渊明仕途不顺,每次出仕都只是“见用于小邑”,不得重用,宏大志向无从施展。他内心的这些苦衷都浓缩在“四方之事……见用于小邑”这个句子里。]于时风波未静①,心惮②远役③,彭泽④去⑤家⑥百里,公田⑦之利⑧,足以为酒⑨。(当时战乱未息,时局不定,心里害怕到远处做官,彭泽县离我家仅有一百里地,作为俸禄的官地收获的粮食,足够用来酿酒饮用。①风波未静:战事未已,时局不定。这里指刘裕讨伐桓玄。②惮:dàn,害怕。③远役:指到远处做官。④彭泽:县名。在今江西湖口东。⑤去:距,距离。⑥家:陶渊明家在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⑦公田:指供俸禄的官地。⑧利:收益。⑨足以为酒:萧统《陶渊明传》:渊明?公田悉令吏种秫,曰:‘吾尝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秔,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秫,shú,黏高粱。秔,jīng,同?粳?。)故便求之①。(所以我才请求做了彭泽县令。①之:指彭泽县令。)[这里说明他最后一次出仕彭泽县令的原因。]及①少日②,眷然③有归欤④之情。(到任后不久,因思念家乡便产生了归隐的念头。①及:到,指到任。②少日:不久。③眷然:眷恋思念的样子。④欤:语助词,无意义。)何则?质性自然①,非矫励②所得。(为什么呢?我生性真率自然,不是勉强做作得来的。①质性自然:本性真率。②矫励,违背本心,勉强做事,这里引申为?做作?。)饥冻虽切①,违己②交病③。(挨饿受冻虽然来得急迫,但违背本心做事身心都很痛苦。①切:切迫、急迫。

②违己:指违背自己的本性与志向。③交病:指身、心同时遭受痛苦。病,忧苦。)尝从人事①,皆口腹自役②。(以前也曾出仕为官,都是为了养家糊口、填饱肚皮而自我驱使。①人事:指出仕为官。②口腹自役:为生计所迫而役使自己去做所不愿做的事情。役,役使,驱使。)于是怅然①慷慨,深愧平生之志②。(于是惆怅感慨,内心激动不平,为有负于平生之志而深感惭愧。①怅然:失意的样子。②平生之志:指过不

为官场所羁绊的自由自在的生活。)犹望一稔①,当敛裳②宵逝③。(本指望干满一年之后,便应该收拾行装乘夜悄然离去。①一稔:庄稼收获一次,即一年。稔,rěn,谷物成熟。②敛裳:指收拾行装。敛,liǎn,聚集。③宵逝:犹宵遁,指乘夜悄然离去。)寻①程氏妹②丧于武昌③,情在④骏奔⑤,自免去职。(不久,我那位嫁给程氏的妹妹在武昌去世,按情理应当疾速奔赴那里,所以我也就自己免官离职。①寻:不久。②程氏妹:渊明同父异母的妹妹,嫁于程氏。见《祭程氏妹文》。③武昌:地名,在今湖北省鄂州市。④情在:按照情理应当。⑤骏奔:急赴,骑快马飞奔。)仲秋①至冬,在官八十余日。(从仲秋到入冬,在任八十多天。①仲秋:古人将每个季度三个月依次称孟、仲、季。仲秋,指农历八月。)【这里交代辞官归隐的两点理由:一、“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也就是说自己本性自然,不会扭曲自我,不会强迫自我去做本性不想做的事。当然,他也不是没有思想斗争,因为毕竟“饥冻虽切”,但这样“违已交病”,违背自我性情会身心"交病",比挨冻受饿更加难以忍受。二、“程氏妹丧于武昌”,需要奔丧。其中第一条是根本,第二条是催化剂。自己本性使然,“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官场有违自我性情与志趣,所以才最终弃官归隐。】因事顺心,命篇①曰《归去来兮》。(因辞官归隐这件事顺遂了我的心意,所以写了这篇文章,题目叫做《归去来兮》。①命篇:给文章命题。)乙巳岁①十一月也。(时乙巳年十一月。①乙巳岁:晋安帝义熙元年,即公元405年。)[最后交代写作《归去来兮辞》的原因和“序”的写作时间。从文中看出,作者先写辞,后写序。 ]

辞前序言,可分为三层,第一层从开头到“故便求之”,略述自己因家贫而出仕的曲折经历。第二层从“及少日”到“在官八十余日”,写自己决意弃官归田的原因。第三层从“因事顺心”至结尾,交代写作《归去来兮辞》的时间和原因。序和辞的关系密不可分,但谋篇之法,迥然不同。序是对前半生出仕道路的省思,以实录之笔叙之。辞则是在脱离官场之际,对新生活的想象和向往,以虚拟之笔出之。

归去来兮①,田园将芜②胡不归③?(归回家去吧,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还不回去呢?①来兮:助词。②芜:田地荒废。③胡不归:为何不归去。《诗经〃邶风〃式微》:?式微式微,胡不归??胡,何。)[开篇一声长啸,直抒胸臆,惊天动地,劈空而来,这是作者对人生大彻大悟之后作出的果敢决断。在诗人的深层意识中,田园,是生命的根,是自由生活的象征。田园将芜,意味着根的失落,自由的失落。归去来兮,是田园的召唤,也是诗人本性的回归。在结构上,此句有振起全篇的作用,清林云铭云:“篇首‘田园’二字是通篇纲领”,“‘涉园’一段,了却园事,而园不就芜矣”,“‘西畴’一段,了却田事,而田不就芜矣”。《归去来兮辞》行文之法,正以“归园田”三字为中心,将“归去”之事“历历”想来,一一写出。]既自以心为形役①,奚②惆怅③而独悲?(既然自己认识到出仕不是出于本心,而是心神为外物役使,为什么现在一旦辞官归隐却又怅然若失而独自悲伤?①心为形役:心志为外物所役使。役,役使、左右。②奚:为何。③惆怅:感伤失意的样子。)[长啸之后,作者回过头来描写作出这个人生重大决断时所走过的心理历程。心为形役,是对出仕原因的概括,照应了“序”中所说“口腹自役”,即出仕不是出于作者本心,而是为生活所迫。“惆怅独悲”描写了作者辞官时的心情。既然自己认识到出仕不是本心,照理说,辞官应该欢欣鼓舞,但真的一旦辞官归隐却又感到失意而独自悲伤。对这种矛盾的心态,作者自己也感到奇怪,禁不住向心灵拷问:这是为什么?其实,出现这种矛盾心态的原因是,作者出仕的本心并不只是为了“口腹之役”,而是为了济天下苍生酬报国救民。但因不甘被黑暗的现实、污浊的社会所左右,不得不违背本心辞官归田。实际上辞官也是“心为形役”,不得已而为之,怎么不会“惆怅而独悲”?那么作者怎样解脱这种困惑呢?]悟已往之不谏①,知来者之可追②。(认识到过去的错误不可挽救,知道未来的事情还来得及补救。①谏:止,犹救正、挽救。②追:补救。此二句语出《论语〃微子》:?楚狂接舆

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作者引用这句话也暗含有?今之从政者殆而?的意思。殆,危险。)实迷途其未远①,觉今是而昨非②。(误入了迷路好在走得还不太远,觉悟到今天辞官才是正确,昨日出仕大错特错。①迷途其未远:化用屈原《离骚》:?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迷途,指出仕做官。②今是而昨非:以今之退隐为是,以昨之出仕为非。)[这四个句子是作者从“心为形役”中自我解脱之辞。前一句引自《论语》,后一句出自《离骚》,作者对先哲圣贤的教导一“悟”、一“觉”,反思过去,展望未来,于是从出仕与归隐的“惆怅而独悲”中解脱出来,毅然选择了归隐。]舟遥遥①以轻飏②,风飘飘而吹衣。(归舟在水上轻快漂荡,寒风飘飘吹拂衣裳。①遥遥:漂摇放流的样子。②轻飏:轻疾,形容船行驶轻快的样子。飏,yáng,飞扬,飘扬。)[这两句似写景实写情,船行顺风,轻快如飞,心情愉快亦尽在其中,见得弃官如释重负。]问征夫①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②。(向行人打听前程还有多远,遗憾天未亮晨光暗昧朦胧。①征夫:远行之人。②熹微:天色微明。熹,xī,放光明。)[这是作者想象他的归程。问路行人,可见暗自计程,迫不及待。“恨晨光之熹微”,怨时间过得太慢,天色亮得太迟,以表现其急切盼归的心情。阅读本文要注意的是,《辞》写于作者辞官之前,因此有关归途、归居、归耕的描写均系想象之词。周振甫先生说:“《序》称《辞》作于十一月,尚在仲冬;倘为‘追录’、‘直述’,岂有‘木欣欣以向荣’、‘善万物之得时’等物色?亦岂有‘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植杖而耘籽’等人事?其为未归前之想象,不言可喻矣。”钱钟书先生认可为周先生的说法,也认为本文自“舟遙遙以轻飏”至“亦崎岖而经丘”,“叙启程之初至抵家以后诸況,心先历历想而如身正一一经”。而彭泽与陶舍,咫尺之遥,作者无须问途,所以“舟遥遥”这四句也当是想象之景,并非写实。]

第1段,写辞官归田时从出仕与归隐的困惑中解脱。开头一句,开门见山地喊出久郁心中之志:“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但真要辞官归田之时却“惆怅而独悲”。于是作者转入反思,在反省中觉悟“今是而昨非”,在悔悟与庆幸中获得解脱,最后想象将轻快地奔上归途。

乃①瞻②衡宇③,载欣载奔④。(一眼望见我简陋的家门,心中欢快向前飞奔。①乃:于是、然后。②瞻:望见。③衡宇:横木为门的房子。衡,同?横?。宇,屋檐。《诗经?陈风?衡门》:“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意思是贤者安于贫贱。古代常用“衡门”、“衡宇”指贫贱者的居处。④载欣载奔:一边高兴,一边奔跑。载……载,又……又。)[写初见家门时的欢欣雀跃之态。]僮仆①欢迎,稚子②候门。(年轻童仆上前欢迎,年幼儿子候望在家门。①僮仆:尚未成年的仆人。僮,?童?的本字,古称未成年的男子。萧统《陶渊明传》:渊明出为彭泽令,?不以家累自随,送一力给其子,书曰:‘汝旦夕之费,自给为难,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劳。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②稚子:幼小的儿子。渊明此时共有五子,长子十三岁,幼子五岁。)[家人欢迎,使作者感到丢官的快慰。]三径①就②荒,松菊犹存。(家园萧条近于荒废,青松秋菊凌风傲雪,尚喜犹存。①三径:用东汉蒋诩于王莽时免官归家的故事。汉代赵歧《三辅决录》卷一:?蒋诩归乡里,荆棘塞门,舍中有三径,不出,唯求仲、羊仲从之游。?后因以?三径?指归隐后所住的田园。②就:接近。)[这里是说出仕之后,庭院的小路都快要荒芜了。惋叹之余,大有恨不早归之感。所喜手植松菊依然无恙。松菊犹存,以喻坚芳之节仍在。]携幼入室,有酒盈樽①。(领着幼儿进入室内,备有美酒斟满酒樽。①樽:盛酒器。)[儿女在侧,享天伦之乐,有酒盈樽,享口福之乐,示平生之愿已足。“乃瞻衡宇”起八句想象抵家时欣喜若狂之态,作者变六字长句为四字短句,以表达其欢欣畅快的心情。]引①壶觞②以自酌,眄③庭柯④以怡颜⑤。(取来酒壶举杯自斟自饮,悠闲地观赏庭中的树木心旷神怡,喜笑开颜。①引:取来。②壶觞:酒壶与酒杯。觞,shāng。③眄:miǎn,斜视。这里是悠闲观赏的意思。

④柯:树枝,代指树。⑤怡颜:使脸上露出愉快颜色。怡,愉快喜悦,这里用如动词,使动用法。)倚①

南窗②以寄傲③,审④容膝⑤之易安。(靠在南窗寄托傲世之情,深知居室狭小易得安闲。①倚:靠。②南窗:居室南面之窗,窗外可见葱秀俊伟的庐山。③寄傲:寄托傲然自得的情怀。④审:明白,深知。⑤容膝:仅能容下双膝的小屋,极言居室狭小。《韩诗外传》卷九:?楚庄王使使赉金百斤,聘北郭先生。先生曰:‘臣有箕帚之使,愿入计之。’即谓夫人曰:‘楚欲以我为相,今日相,即结驷列骑,食方丈于前,如何?’妇人曰:‘夫子以织屦为食,食粥毚履,无怵惕之忧者,何哉?与物无治也。今如结驷列骑,所安不过容膝;食方丈于前,所甘不过一肉。以容膝之安,一肉之味,而殉楚国之忧,其可乎?’于是遂不应聘,与妇去之。?按:?箕帚之使?指妻子。?结驷列骑?指车马成队,形容地位高贵。?食方丈于前?是说摆在面前的食物有一丈见方之多,形容生活奢华。作者引用这个曲故,表示自己宁安容膝之贫居,而不愿出去做官,同时也暗寓了对妻子的赞美,萧统《陶渊明传》:“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这四句想象归舍。饮酒开怀,陋室易安,写出作者知足长乐;斜视庭柯,傲倚南窗,写作者孤介傲岸。]园日涉①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②。(每天漫步家园兴味无穷,院中虽有柴门常闭关。①涉:涉足、散步。②常关:经常是关闭着的,意谓不常与人往来。)策①扶老②以流憩③,时矫首④而遐观⑤。(拄着拐杖漫步休息,时尔抬头远眺闲观。①策:杖,这里用如动词,拄着。②扶老:手杖的别名。③流憩:指无目的地漫步和随时随地地休息。流,周游。④矫首:抬头。矫,举,抬起。⑤遐观:远望。)[这四句由居室移到庭园,写涉园之乐。作者日日园中散步,其乐无穷;拄杖或游或息,时时昂首远望。作者望到了什么?“遐观”二字引起下文。]云无心①以出岫①,鸟倦飞而知还。(闲云悠悠飘出山间,鸟儿疲倦也知飞还。①无心:无意,形容云随意飘荡的样子。①岫:xiù,有洞穴的山,这里泛指山峰。)景①翳翳②以将入③,抚孤松④而盘桓⑤。(夕阳渐暗日将落山,我抚摸孤松流连忘返。①景:指日光。②翳翳:yíyí,光线暗弱。③入:指太阳落山。④孤松:独立挺拔之松,是卓然高节的象征。⑤盘桓:徘徊、逗留。)[此四句寄托深远,作者“矫首而遐观”,望见云、鸟、日、松,触景生情,于是“抚孤松而盘桓”,又产生“惆怅而独悲”之情。宋叶梦得《避暑录话》评上二句:“此陶渊明出处大节。非胸中实有此境,不能为此言也。”清陶澍集注《靖节先生集》评下二句:“闵晋祚之将终,深知时不可为,思以岩栖谷隐,置身理乱之外,庶得全其后凋之节也。”这些评说启发我们,研读这几个句子必须透过景物描写窥视作者内心对国事的焦虑。“云无心以出岫”,反衬作者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有心出仕,“鸟倦飞而知还”,结果在宦海中搞得筋疲力尽,下决心返归园田。但是,陶渊明为东晋元勋之后,曾祖陶侃是东晋初期的名将,他能对晋王室的前途无动于衷吗?“景翳翳以将入”,眼睁睁看着东晋王朝像落日一样衰微下去,却是无力回天,于是“抚孤松而盘桓”,那种独木难支的痛苦在作者的内心煎熬!]

第2段,写作者在解脱了出仕与归隐的困惑之后,想象归家的欢乐。此段分三层,第一层承上段而来,作者归心似箭,在到达家园之时完全变成欢呼与雀跃,“乃瞻衡宇,载欣载奔”,一派狂喜之态。“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家人主仆热烈欢迎。“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可以想象举家欢宴,开怀畅饮的情状。第二层由居室到庭院,写居室之安,涉园之趣,有情有景,情景交融,一派悠然自得之情从字面流露出来。第三层写遐观之景,触景生情,引出对国事的焦虑。作者至此,在一阵狂喜的高潮之后,复又盘桓回思,念及国事,情调转为低沉。那么陶渊明又是怎么从此种焦虑中解脱出来呢?请看下文。

归去来兮,请息交①以绝游②。(归回去吧,让我与世俗之人断绝交游。①息交:断绝与世俗的交往。

②绝游:与?息交?同义。)[再以“归去来兮”领头,表示要谢绝交游,与世相忘。这是作者在心灵再次激烈碰撞之后又一次作出果敢决断,不仅返归田园,而且永远与官场诀别。]世与我而相违①,复②驾言③兮

焉求④?(世俗与我互不相容,还驾车出游求仕做什么?①相违:相互背逆,互不相容。②复:再,还。③驾言:?驾言出游?的省略,驾车外出交游,代指出仕。《诗经〃邶风〃泉水》:?驾言出游,以写我忧。?言,语助词,无意义。④焉求:何求,求什么。)[这是作者的自我解脱之辞。既然世俗与我格格不入,世人抛弃了我,官场容不下我,还出游求仕做什么?]悦亲戚之情话①,乐琴书以消忧。(亲朋故友的知心话语令我喜悦,琴棋书画带来的快乐可消除忧愁。①情话,知心话。)[“忧”字照应“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作者想象在田耕生活中在琴棋书画中找到的快乐,可以使自己从国事之“忧”中解脱出来。]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①于西畴②。(农民告诉我春天来到,我将到西边田头从事春耕。①事:指耕种之农事。②畴:chóu,田地。)或①命巾车②,或棹③孤舟。(有时驾着有帷帐的马车,有时划起一叶小舟。①或:时或,有时。②巾车:有布蓬的车。③棹:zhào,桨,划船用具,这里作动词用。)既窈窕①以寻②壑③,亦崎岖④而经丘⑤。(沿着深远幽深的山沟,经历高高低低的山丘。①窈窕:深远曲折的样子。②寻:沿着。

③壑:ha,山沟。④崎岖:高低不平的样子。⑤丘:丘陵,小山。既……亦……,表示并列关系。)[这是对田园农事的描写。诗人想象中的田耕生活,驾车乘舟,登山泛溪,好比是寻胜探幽,乘兴出游。“崎岖经丘”承“或命巾车”,指陆行;“窈窕寻壑”承“或棹孤舟”,指水路。作者用合叙的手法,造成一种整齐的音韵美;“崎岖”双声,“窈窕”迭韵,造成音节和谐美,读来优游从容,通过这样的语言,诗化了理想中的田园生活。]木欣欣①以向荣,泉涓涓②而始流。(草木茂盛欣欣向荣,泉流涓涓细水慢流。①欣欣:草木茂盛的样子。②涓涓:细水慢流的样子。)善①万物之得时②,感吾生之行休③。(羡慕天地万物皆得其时,感慨自身生命行将结束。①善:欣喜,羡慕。②得时:适时,顺应天时、适合时令。③行休:行将结束。指生命将要完结。)[这四句写作者触景而生的感慨。草木欣欣,泉流涓涓,天地万物,适逢其时,对比自己,仕途乖舛,功名无望,光阴白白流逝,生命行将结束,那么,生命的意义,人生的价值又在哪里呢?作者又禁不住伤感不已,“惆怅而独悲”。]

第3段,写作者从“景翳翳以将入”而生出的忧虑中解脱后,想象农事生活之乐。诗人断然与污浊的官场断绝来往,再次唱出“归去来兮”的心曲,诗人的心灵也获得了自由与解放,他想象中的田园生活是诗化了的田园生活,是作者理想的生活境界。但是作者在享受躬耕陇亩的舒心惬意、搜奇览胜的幽雅闲适、情话相谈的融洽欢快之时,面对欣欣草木、涓涓山泉,感慨油然而生,感情由愉悦欢快复转为自伤自悼,情调由高亢昂扬复转为低抑深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饱受儒家熏陶的诗人怎么能消沉萎顿,怎么能让生命白白流逝?他需要再次寻求解脱,他需要找到新的精神支柱,于是文章自然地转入第4段。

已①矣乎②!寓形③宇内④复几时?(算了吧,人生在世能有几时!①已:止。②矣乎:助词?矣??乎?连用,加强感叹语气。③寓形:寄身,托身。④宇内:天地间。)曷①不委心②任去留③?(为什么不随顺心意听任生命自然地生死去留?①曷:何,为什么。②委心:随顺心意。委,随从、顺从。③去留:指生死。)胡为①乎遑遑②欲何之③?(为什么还是忧心忡忡,心神不安,你到底想要追求什么?①胡为:为何。②遑遑:心神不定的样子。③何之:到哪里去,这里是?追求什么?的意思。此句照应?感吾生之行休?句。)[这里三个问句,前两个是反问,光阴荏冉,人生无常,还是听天由命吧!这是作者面对浩渺宇宙,纷纭人生发出的无可奈何的感叹。但是作者不甘沉沦,不屑颓唐,因此,他拷问自己心灵:你究竟想追求什么?由此引入了下面的回答。]富贵非吾愿,帝乡①不可期②。(荣华富贵不是我的愿望,神仙世界不可希冀。①帝乡:神话中天帝住的地方,这里指仙界,成仙。《庄子〃天地》:?千岁厌世,去而上仙,乘彼白云,至于帝乡。?②期:期望、期求。)[富贵功名,求仙不老,可以说这是自古以来中国知识分子的两大追求,

但作者说“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他既否定了世俗的政治社会,亦摒弃了宗教的彼岸世界,那么作者的人生追求,精神家园又在哪里呢?]怀①良辰②以孤往③,或植杖而耘耔④。(爱惜那美好时光我或者独自出外欣赏,或者扶杖除草助苗生长。①怀:留恋、爱惜。②良辰:美好的时节,指上文所说万物得时的春天。③孤往:独自外出。④植杖而耘耔:指隐耕的行为。植杖,拄着木棍。《论语?荷蓧丈人》:?植其杖而芸。?植,立、扶。杖,小木棍,南方农民中耕耘田时拿在手中以支撑身体的用具,俗称?踩田棍?。耘,除草。耔,zǐ,培苗。《诗经〃小雅〃甫田》:?今适南亩,或耘或耔。?)登东皋以舒啸①,临清流而赋诗②。(登上东面高岗纵情长啸,面对清澈溪流吟诵新诗。①登东皋以舒啸:似用苏门山隐士孙登长啸的故事。《晋书?阮籍传》:?(阮)籍尝于苏门山遇孙登,与商略终古及栖神导气之术,登皆不应,籍因长啸而退。至半岭,闻有声若鸾凤之音,响乎岩谷,乃登之啸也。”皋,ɡāo,水边高地。舒,放。啸,高声叫。②赋诗:作诗。)[这是作者对“欲何之”的正面回答,他所向往的是:“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籽。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原来作者是要做一个地地道道的田园诗人,良辰胜景,独自出游;除草培土,躬亲农桑;登山长啸,临水赋诗;一生志愿,于此已足。]聊①乘化②以归尽③,乐夫天命④复奚⑤疑!(姑且顺应自然变化了却此生,乐天安命还有什么可怀疑!①聊:姑且。②乘化:顺从大自然的运转变化。化,造化,指自然。③归尽:到死。尽,指死亡。④乐夫天命:以顺从天命为乐,即乐天安命。《周易〃系辞上》:?乐天知命,故不忧。?⑤奚:何。)[在作者看来,这是上天的有意安排,是人生的最佳选择,是心灵理想的归宿,是人生价值的所在,乐在其中,还有什么疑虑犹豫:“归去来兮,田园将将芜胡不归?”作者在大彻大悟之后,终于发出了这千古永恒的长啸!]又是一种意气的没有办法的安命的说法。

第4段写卓尔不群的心志,“乐天安命”的情怀,使作者从“吾生之行休”的伤感中解脱出来。“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遑遑欲何之?”诗人委婉自问,以振起下文的自答,“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这是从反面作答,“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这里从正面作答。作者既不想与世俗同流合污来取得荣华富贵,也不指望飞临仙境来逃脱人生苦难,他所追求的只是醉情山水田园,寻找人生妙趣,守住自己圣洁的精神家园。作者终于大彻大悟,在走投无路的时候,发见了人生的另一坦途,找到了生命的又一种价值,于是伤感复转为欢乐,思想境界上升到新的高度,“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以反问的语气坚定地表明心志,与开头“归去来兮”遥相呼应。

综观全文,《归去来兮辞》叙写了作者在决定辞官归隐之时自我解脱的心理历程,清李扶九在《古文笔法百篇》中评:“是篇评解穿凿,一概删去,只就本文读之,甚有异味。曰:‘以心为形役’,是多少箴规;曰‘委心任去留’,是何等超脱;末云‘乐天命’,几入孔、颜门户矣。”这是说陶渊明用佛家、道家理念从儒家入世中解脱,最后又回到儒家,从中找到全新的人生道路。

初二道德与法治年末试卷分析_教学反思.doc

初二道德与法治年末试卷分析_教学反思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期末试卷分析 作者:星晴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及阅卷结束了,我对学生道德与法治试卷,认真进行了成绩分析。 具体情况如下: 本份试卷考查是人教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内容,试卷题型分为单项选择题(四道时政题,十六道课本内容题目)、非选择题(四道材料分析题,每道题包括两道小题)。时间为60分钟,分值为100分,本试卷难度整体适中,既考查了学生识记、理解和运用能力,同时关注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体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统一,体现了思想品德课程思想性、人文性、综合性和实践性。本试卷亮点就是试题开放性和探究性较大,体现了能力立意,体现了中考方向和趋势,但又做到了活而有度,活而不难,是一份有考点有”出彩”点值得鉴赏试卷。例如每道试题最后一问,都侧重于学生践行,把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落到了行动上,体现了思想性、人文性和实践性原则。 (一)学生失分情况分析 1.教材基础知识和核心内容没有掌握。本张试卷还是比较侧重于对教材基础知识和核心内容考查。学生失分重要原因就是学生对教材知识没有做到准确记忆和熟练运用。单选第5、8、9题、都属于对教材知识记忆能力考查,属于教材知识再现,但由于学生没有准确记忆而出现了严重失分现象。 2.学生审题能力较弱,不能正确理解材料主旨,对题干设问理解不清楚而导致丢分。例如:第21题中材料和问题,仔细阅读材料,可知材料主题和中心是社会规则重要性,同时也体现出了文明有礼,尊重他人,交通安全,珍爱生命等方面。但是,在改卷过程中,发现大部分学生都是只能从一个方面去写,有学生是仅仅看到了社会规则这一主题,只写了社会规则;有学生是只看到了文明有礼这一主题,只写了文明有礼重要性;有学生是只看到了尊重这一主题,只写了尊重他人重要性。这显然是因为没有理解材料主题和中心而导致失误和失分。 3.学生课外知识掌握不好。23题第二问,题目是这样:请仿照以下示例,介绍两位具有较大影响力楷模人物及其事迹概要(与示例和本试卷材料重复者不得分)示例:感动中国人物----王锋。三人火海救人,忠义感乾坤。这道题其实就是在考察学生对于感动中国人物,或者说是先进人物了解情况。但是好多学生没有看到题目内容,就看到示例中感动中国人物这几个字,他们又不知道感动中国人物都有谁,所以开始在瞎写,比如有学生竟然写了感动中国人物---毛泽东,邓小平,也是很让人哭笑不得。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原因就是他们没有认真审题,并且对课外知识掌握很不好。 4.学生抽象思维和归纳、分析能力较弱而导致失分。对于八年级学生而言,材料分析题一直是失分重灾区,得分率很低。学生解题思维过程混乱,答题缺乏规范性,不能够正确分析试题正误并做出正确分析说明。 5.学生答案缺乏规范性而失分。 (1)学生答题思路格式不够规范,这主要体现在材料分析题上。 (2)学生答案语言不规范,使用非学科语言进行答题、如果仅仅看某问答案,看不出这是思想品德试题,没有体现学科语言和学科素养。

高中语文获奖教学案例--归去来兮辞1

4归去来兮辞(并序)第一课时 东晋·陶渊明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把握辞中淡远潇洒的风格,在朗读中,启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使学生头脑中能浮现诗人的形象。 ②朗读并背诵全文,在朗读与背诵中体悟作者情感,了解辞赋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 ①理解并运用辞的特点,进一步领会诗人的感情及志向。 ②提高把握词类活用现象的能力。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了解“以、而、之、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弄懂并积累“来、胡、奚、而、以、谏、樽、觞、眄、审、容膝、策、矫、岫、盘桓、棹、窈窕、遑遑、皋、委、怀、聊、乘化”等字词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感受作者“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的情怀。 ②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体会感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能对作者的思想进行简单辨析。 【重点难点】 1、重点:①了解作者辞官归田的原因,深刻体味诗人鄙弃官场,热爱田园的无限欣喜之情。 ②背诵全文,理解当时归隐风气与陶诗的特点。 2、难点:①理解记述中渗透出的或喜或哀,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感情。 ②归纳实词、虚词的用法,掌握省略句、倒装句两种句式。 【学生活动】 1、课前预习(诵读全文,可进行配乐朗读准备;标出课文不理解的地方;初步鉴赏。) 2、课内以诵读带动分析理解。教师讲析与讨论结合。 【教学用具】PPT课件,课文音频文件, 【课时安排】2课时 【过程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导入课文 1、诵读比赛,在诵读中掌握辞的结构及作者要表达的感情。(播放音频文件,学生认真听,并体悟感情。) 2、了解背景,作者及辞。(课件出示) 二、整体感知 1、本篇选自《陶渊明集》。归去来,回去。兮,助词。辞,一种文体,一般要押韵。序,这篇韵文的序言,对韵文作了说明。

归去来兮辞教学案例

《归去来兮辞》教学案例 语文组蒋利辉一、确立目标 《归去来兮辞》是高中语文必修的一篇文章,它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作品,描写了诗人辞官归隐的喜悦心情和对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的热爱。用李白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两句诗来赞美《归去来兮辞》再恰当不过了。《归去来兮辞》是魏晋文学的重要篇章,其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坚决归隐田园的思想引起许多文人学士的共鸣,具有超时代意义,欧阳修就曾说过:“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如此推崇,其文自然很值一读,陶渊明为守卫自己的精神家园所做的种种努力,在现今仍有不可磨灭的借鉴意义。《归去来兮辞》可以看做是作者要脱离官场、归隐田园的宣言书,可以看成是陶潜的思想总纲。领悟了本文,有助于正确理解陶潜的人文精神,有助于学生积淀一定的人文关怀,同时,本文虽说是一篇古代的辞赋,但仍可以基本遵循CAEL教学的理念和模式,在教学中努力渗透“听、说、读、写”的主要环节,鉴于此,我确定了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解读陶潜的隐逸诗人的形象,把握本辞寓情于景、淡远潇洒的风格。(二)过程与方法:运用辞的特点,进一步领会诗人的感情及志向。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作者解印去职的原因,体会作者的隐士情怀。 二、落实目标 (一)温故知新,视听导入 朗朗乾坤,谁能挣脱名缰利索的羁绊?滚滚红尘,谁又能拒绝高官厚禄的诱惑?在中国文学史就有这样一个人,他有官不做,乐居田园,他用自己的心灵书写了一曲曲动人的绝唱,他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又是一个清醒的理想主义者,他是中国著名的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他少年时就有一种“大济苍生”的壮志,可是黑暗的现实把他的理想击得粉碎。最后他选择了归隐的道路,为明心志,他写下了千古名篇——《归去来兮辞》。 本环节设计意图:以大屏幕展示和学生朗读的方式,唤起学生对陶渊明的记忆,自然而然地引出对陶渊明的介绍。 (二)知人论世,评说作者 这一环节先由学生根据预习来自行解决,之后教师补充,一方面介绍陶渊明的人生经历,另一方面介绍“辞”这种文体的特征。 本环节的设计在于检测学生课前的预习效果,明了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对学生状况了解的越清楚,越便于结合学生特点在课堂中适时做出教学调整,学生说作者的生平,有利于学生更好的了解作者。 (三)以读串文,感知脉络 1、自由朗读 一些不能读准的字音,对照注解,在文中注上音;不懂的词义,对照注释,弄清意思,但不拘泥于词句的翻译,不必读一句译一句,把它当作现代文朗读一样,只在不能通畅处才看注解,把注意力集中到文句的特点,并注意文句所构筑的形象,为再读作铺垫。 2、接力朗读 朗读要求:读的同学,注意读的表情、节奏、轻重、缓急,听的同学注意体悟作者的情感,粗略理出文章的层次。 本环节设计意图:阅读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必不可少的途径,多样化的阅读方式可以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其中,生本对话是阅读的起点,师生对话是阅读的激励,生生对话是阅读的碰撞,自我对话是阅读的提升。本环节即采用多种阅读方式使学生对《归去来兮辞》全文有整体的了解,为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做铺垫。 (四)合作翻译,书写真情

《归去来兮辞》理解性默写(含答案)教学内容

《归去来兮辞》理解性默写(含答案)

《归去来兮辞》理解性默写1 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起笔二句“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表达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2.我们经常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两句来表达过去不可挽回,未来则可把握。 3.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两句写诗人问道于行人,恨晨光微弱,不见前路,表现作者归心似箭。 4.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两句写诗人拄杖或游或息,时时昂首远望,畅享自然风景。 5.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两句省察生命之有限,生年无多,何不顺从心愿而行? 6.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回顾当初为了谋生而出仕,而今感到悲哀,自责之词是: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7.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认为自己走入迷途还不太远的自恕自慰之词是: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8.《归去来兮辞》表现陶渊明在回家途中,自己摆脱束缚,重返自然的欢快舒畅心情的句子是: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9.《归去来兮辞》中表现诗人自斟自酌,享受室中之乐,心情很愉快的句子是: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这是真正的隐士之乐,和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异曲同工。 10.《归去来兮辞》中“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两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即精神上的富足、孤高与物质生活的清贫之间的对比。 11.《归去来兮辞》中“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两句写作者在庭园中的散步,情景交融,作者似已悠然与自然融为一体,悠然地享受涉足庭园的乐趣。 12.《归去来兮辞》中“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两句以云鸟自喻,表现诗人过去做官出自无心,如今归田恰如鸟倦飞而知还。 13.《归去来兮辞》中“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两句写天色已晚,作者还手抚孤松不愿离去,因为作者想借孤松以咏怀,喻自己卓然独立的坚贞气节。 14.《归去来兮辞》中“三径就荒,松菊犹存。”两句写作者辞官归家,让他激动而神往,质本洁来还洁去,菊前松下才是他孤洁灵魂的栖所。 15.《归去来兮辞》中“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几句写出了陶渊明归家时欣喜若狂,主仆俱 。”两句写妻子好似不出来迎接,但妻子比谁都盛情,准备了丰盛的酒菜,多好的一幅天伦之乐图啊! 16.《归去来兮辞》中写诗人跟乡里故人和农民的交往的句子是: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17.《归去来兮辞》中写诗人驾车出游。表现出游方式的句子是:或命巾车,或棹孤舟。表现游历经过的句子是: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表现游中所见的句子是: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表现游中所感的句子是: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18.《归去来兮辞》中写诗人自己问自己为什么心神不定,不知道要到哪儿去,表现诗人不奢求富贵与仙境的人生态度的句子是: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19.《归去来兮辞》中描写作者登山临河长啸赋诗的诗句是“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20. 《归去来兮辞》中“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表现了作者乐天安命,顺随自然的变化走到生命的尽头的思想。 21.古代诗文有许多描写自然万物欣欣向荣生长的名句,如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22.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几句描写了诗人的理想人生:天好则出游,农忙则耕种,登高则长啸,临水则赋诗。 23.《归去来兮辞》中用形象化的手段表现自己快然自足于隐居生活,与亲戚们愉快地谈心,怡然自得地读书弹琴的句子是: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归去来兮辞》理解性默写2 1.《归去来兮辞》中诗歌正文照应小序中“皆口腹自役”的一句是“既自以心为形役。” 2.《归去来兮辞》诗中对过去进行否定,对未来抱有希望的两句诗“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3.《归去来兮辞》诗中陶渊明用“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是对历史和现状的对比否定了过去肯定了现在。 4.《归去来兮辞》用“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表现归程的轻松愉快,心灵得到了极大的释放。 5.《归去来兮辞》写陶渊明回家后看到的自然环境的两句是“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归去来兮辞》优秀教案

公开课教案归去来兮辞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感受陶潜的归隐情结,体悟作者情感。 2.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辩能力和批判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创设问题情境和良好氛围,进行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之间的平等交流。2.对照序言、文本和注释资料,对本文的写作时间进行浅层次的探究式学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用现代观念审视本文中表现出来的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感受陶潜的人文精神。 2.从作品中接受古典文化的熏陶,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诵读诗歌的要领、方法引导及其能力培养。 2.解读陶潜这一隐逸诗人的形象及其意义探讨。 难点:“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正确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是否听过这样一首歌(《归去来》片段)。这首歌是电视剧《神雕侠侣》的片尾主题曲《归去来》(学生答),在金庸的武侠世界里,杨过和小龙女厌倦了江湖的恩怨情仇腥风血雨,甘愿淡漠人世繁华,抛开人世的纷纷扰扰,退隐山林,寻一个自由自在的世外桃源。小说如此,生活也如此,1600年前,我国最伟大的田园诗人陶渊明看透黑暗官场,不满于污浊的世俗社会,毅然拂袖归隐,躬耕田园。今天,我们学习的《归去来兮辞》正是陶渊明诀别官场归隐田园的宣言书。 二、了解作者、背景: 1.作者介绍 陶渊明(约365427),东晋大诗人,辞赋家、散文家,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称“王柳先生”,又称“靖节先生”,曾任职祭酒、参军、彭泽县令,故又称“陶彭泽”其曾祖陶侃,位至大司马陶潜是第一位田园诗人,创建了“山水田园诗派”东晋大诗人,生活在政治混乱、社会动荡的时期作者的代表作:诗《归园田居》,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辞

归去来兮辞原文翻译及讲析

《归去来兮辞》原文翻译及讲析 小序: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译文: 我家境贫困,耕种田地不够用来供给自己(生活)。孩子生了一屋子,米缸里没有储存的粮食,维持生活所需要的东西,(我也)没有得到它的办法。亲戚朋友经常劝我出去做个小官,我自己也产生了这种念头,(但)求官又没有门路。刚巧碰上有出使到外地去的事情,各地州郡长官都以爱惜人才为美德,我的叔父因为(看到)我贫困艰苦(就加以推荐),于是就被任命为小城的官吏。在那时,战乱还没有平息,心里害怕远地的差使。彭泽县距离家乡只有一百里路程,公田收获的粮食足够酿酒之用,因此就请命要了下来。(但)没几天,思念田园,就产生了归乡的念头。为什么呢?(因为我的)本性坦率自然,不是勉强做作所能够改变的;饥冻虽然是切肤之痛,但违背自己本心(更会)使我受到双重的痛苦。我曾经做过一些事情,(但)都是为了口腹的需求而勉强驱使自己;于是烦恼得愤懑不已,感到自己非常有愧于平生的志愿。但还是想等到秋收以后,就收拾行装连夜离去。(可是)不久,嫁到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我心情悲痛,希望立刻就去奔丧,于是就自己弃官离职了。从秋八月到冬季,在官位上做了八十多天。趁着这件事情来抒发自己心里的情意,写了篇文章命名为《归去来兮》。时在乙巳年十一月。 正文:

《伊索寓言》教学反思

《伊索寓言》教学反思 《伊索寓言》三个短小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学生,让人情不自禁地要循着故事情节读下去。故事结尾,一句精炼的话语道出寓言的深刻内涵,引发学生去思考,去回味。为了使得教材的有效性得以更好的发挥,我在教学中进行了这样的尝试: 1.充分发挥想象。寓言故事的短小,也就常常会有一些可供学生进行想象的空间存在。例如《狐狸和葡萄》一课,狐狸会想尽办法吃葡萄,于是我就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进行合理想象。学生兴趣来了,尽情地交流:有的学生说:它先助跑一段路,然后猛地跳起来,但却失败了。有的学生说:它拿来一根棍子去敲葡萄,可葡萄架太高,还是不能够着。有的学生说:它用向葡萄扔小石子,可它的瞄准水平实在太差,一个也没有砸下来。还有学生说:它去爬葡萄架,可支葡萄架的棍子太细太软,它的爬树的本领又不行,几经努力还是失败了。学生的想象力让我欣喜,然后我再让学生体会狐狸此时的心情,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有了前面充分的理解作铺垫之后,故事的寓意学生自然而然就说出来了。 2.恰当运用表演。在语言故事《牧童和狼》中,先后写到了牧童的两次大叫。我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对语言文字的体会,自己琢磨这两次的大叫有什么不同。有所体会之后,让学生开始表演了。最后在出色的表演中学生揣摩到了牧童的心理,肢体语言传递出的是他们对牧童否定,对寓意的深刻领会。 3.注意故事对比。《蝉和狐狸》与我们曾经学过的故事《狐狸和乌鸦》有其相似之处,但一贯被视为狡猾的狐狸在这则故事中没能实现自己的心愿。抓住这个不同结局,我引发学生进行思考:为什么乌鸦会上当而蝉没有呢?这个以旧带新话题吸引了学生,他们便在品味故事文字的同时,自觉地探究出蝉的聪明所在,也就是故事想告诉

《归去来兮辞》详细教案_(1)讲课讲稿

《归去来兮辞》详细 教案_(1)

《归去来兮辞》名师优秀详细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鄙弃官场生活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态度,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2.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实词的一词多义。 3.朗读理解课文,结合有关背景知识探究理解作者辞官归隐的原因与率性而为的个性。 【教学设想】 \因课文内容比较艰深,故引导学生做好充分的预习工作。 【教学方法】 讨论、比较、探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预习】 1.读课文,利用注释、工具书,初步把握文章;朗读课文,找出押韵的字,由押韵归纳各层大意,理清背诵思路,背诵全文。 2.分类归纳古汉语常识。 (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例:曷不委心任去留?(“曷”通“何”)(2)找出文中的古今异义词。例:①景翳翳以将入。(景,太阳。今常用义“景

色”、“光景”等)。②悦亲戚之情话。(亲戚,亲属戚属。今常用于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的成员。) (3)一词多义。(归纳“奚、胡、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行、引、乘、策”等四个实词的一词多义。)疑问代词例: 奚①奚惆怅而独悲(为什么)②乐夫天命复奚疑(什么) 胡①田园将芜胡不归(为什么)②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什么) 曷①曷不委心任去留?(“曷”,通“何”) 焉①复驾言兮焉求(什么) 何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什么) 实词见教材练习二 (4)词类活用 例:眄庭柯以怡颜(怡,使动用法,使颜怡。) 倚南窗以寄傲(傲,形容词作名词,傲世。)审容膝之易安(容膝,动词作名词,空膝的小屋。)策扶老以流憩(流,动词作状语,没有定规地随时随地。)或棹孤舟(棹,名词作动词,用桨划。) 感吾生之行休(行,动词作状语,将要。)【教学过程】

《归去来兮辞 》原文及翻译

《归去来兮辞》 陶渊明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目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邱。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天天命复奚疑! 参考译文 回家去吧!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既然自己的心灵为形体所役使,为什么如此失意而独自伤悲?我悔悟过去的错误不可挽救,但坚信未来的岁月中可以补追。实际上我入迷途还不算远,已觉悟到回家为是而做官为非。 船在水上轻轻飘荡,微风吹拂着衣裳。向行人打听前面的路,只恨晨光朦胧天不亮。终于看到自己简陋的家门,我高兴地向前飞奔。家僮欢快地迎接,幼儿们守候在门庭。院里的小路长满了荒草,松和菊还是原样;带着幼儿们进了屋,美酒已经满觞。我端起酒壶酒杯自斟自饮,观赏着庭树使我开颜;倚着南窗寄托我的傲世之情,(更)觉得这狭小之地容易使我心安。小园的门经常地关闭着,每天(独自)在园中散步兴味无穷;拄着拐杖走走歇歇,时时抬头望着远方(的天空)。白云自然而然地从山穴里飘浮而出,倦飞的小鸟也知道飞回巢中;日光暗淡,即将落山,我流连不忍离去,手抚着孤松。 回来呀!我要跟世俗之人断绝交游。他们的一切都跟我的志趣不合,再驾车出去又有何求?跟乡里故人谈心何等可乐,弹琴读书来将愁颜破;农夫告诉我春天到了,将要去西边的田地耕作。有时驾着巾车,有时划着孤舟,既要探寻那幽深的沟壑,又要走过那高低不平的山丘。树木欣欣向荣,泉水缓缓流动,我羡慕万物各得其时,感叹自己的一生行将告终。 算了吧!寄身世上还有多少时光,为什么不按照自己心意或去或留?为什么心神不定还想去什么地方?富贵不是我所求,升人仙界也没有希望。爱惜那良辰美景我独自去欣赏,要不就扶杖除草助苗长;登上东边山坡我放声长啸,傍着清清的溪流把诗歌吟唱;姑且顺应造化了结一生,以天命为乐,还有什么犹豫彷徨?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与反思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理念】 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学设计必须体现新课程理念,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学习状况,根据学生的需要来进行教学;注重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注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总之多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多给学生表达的机会,让学生真正学习的主人。 【教材分析】 归去来兮辞》系安排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第五模块第二单元文章。本单元主要学习古代抒情散文,要求学生悉心体会,注意领略其中的文体风格和语言韵味,能熟读成诵、披文入情,把握作品所抒发的真挚情感。这也正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教学策略】 1.学生通过初中阶段及高中语文前四模块的学习已具备一定的文言修养。因而摒弃字字落实、句句疏通、讲求语法的传统上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 2、注重朗读。首先要求学生能够读通顺课文;其次要求读流畅;最后要求读好,读出感情。 3、对课文的理解主要引导学生到文本中寻找答案。比如每个自然段,每个关键句,每个关键词。然后教学生学会归纳概括。 4、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问题探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习疑问代词及文言虚词的用法,归纳一词多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辞官归田,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辞官归田的原因,深刻体味诗人鄙弃官场,热爱田园的无限欣喜之情。以及理想与现实相悖的矛盾与内心深处的悲凉无奈。 2.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理解记述中渗透出的或喜或哀,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感情。 【设计理念】 通过诵读来领悟文意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引领学生通过语言体会文意,在感悟课文的基本内容的同时引用作者的其他诗文和一些专家学者对其精当的评价,达到用此文带动学生对陶渊明其余诗文和整个思想感知的目的。反过来,通过对陶渊明不少诗文的感知,又能加深对课文内涵的领悟。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陶渊明及其作品。读课文,利用注释、工具书,初步把握文章,朗读课文,归纳各层大意,帮助学生理清背诵思路,背诵全文。范读—理脉—涵咏—想象-背诵。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归去来兮辞》文言实词及翻译

高中语文必修五文言文复习 《归去来兮辞》知识点汇总(学生用) 学习目标: 1在再次研读读原文的基础上,能够熟练地掌握此文中主要的实虚词、通假字、实词活用、文言句式等知识点; 2 在再次研读读原文的基础上,能够熟练、准确地翻译原文中的句子,做到“信、达、雅”; 3 对原文的习作技巧、思想内容作更加深入的理解; 4 通过上述内容的复习巩固,促进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升。 5在再次研读读原文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归去来兮辞》知识点汇总 一实词。结合具体语境,把加下划线的词语的意思写在相应的括号里。 (此处的实词解释也包括实词活用、通假字等训练项目。极个别虚词也放在了此题) 1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 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2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3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4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 5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 违己()交()病(“交病”:)。

6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 7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8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9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10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11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12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13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14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15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 而遐()观。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doc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 《归去来兮辞》又题《归去来辞》。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以供大家学习。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把握辞中淡远潇洒的风格,在朗读中,启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使学生头脑中能浮现诗人的形象。 2.辞的体裁特点 二、能力训练目标 1.运用辞的特点,进一步领会诗人的感情及志向。 2.提高把握词类活用现象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1.感受作者解印去职的近因是"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 2.感受作者在文中着重表达的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和鄙弃,对农村的自然景物和劳动生活的赞美。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把握全文的结构领略辞中表现的遗世独立,心胸旷达的乐观精神。难点:对题目"归去来兮辞"的理解,及本辞特点的全面理解。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包括

1.诵读全文,可进行配乐朗读准备。 2.标出课文不理解的地方。 3.初步鉴赏。 二、课内采用以诵读带动分析理解。教师讲析与讨论结合。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诵读比赛,在诵读中掌握辞的结构及作者要表达的感情。 2.了解背景,作者及辞。 二、整体感知 1.解题 (1)本篇选自《陶渊明集》。归去来,回去。兮,助词。辞,一种文体,一般要押韵。序,这篇韵文的序言,对韵文作了说明。 (2)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死后他的朋友私谥他为靖节,所以后代也称他为靖节先生。东晋末年浔阳柴桑(在江西省九江县西南)人。我国著名的诗人。家境贫寒,为了谋生,作过祭酒、参军之类的小官。由于对黑暗的社会不满,不肯同流合污,决心从事耕作,过隐居生活。他的诗喜欢写田园生活和自然景色,意境淡远,语言质朴,有独特的风格。 2.写作背景 东晋义熙元年(405),陶渊明做彭泽令八十多天,因看不惯当时政治的黑暗和官场的丑恶,决心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躬耕田园。为此,写出了这首著名的《归去来辞》。 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原文和翻译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原文和翻译 《归去来兮辞》是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 的一篇散文 ,该作代表了山水田园诗派的最高成就。 陶渊明(约 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一字渊明。自号五柳先生,世 称靖节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人(今九江市)人,东 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归去来兮辞》选自《陶渊明集》。 序文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1)。幼稚盈室,瓶无储粟(2),生生所资,未见其 术(3)。 亲故多劝余为长吏(4), 脱然有怀(5), 求之靡途(6)。 会有四方之事(7), 诸侯(8)以惠爱为德,家叔以(9)余贫苦,遂见(10)用于小邑。于时风波(11) 未静,心惮远役(12),彭泽(13)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 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14)。何则(15)?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15)。 饥冻虽切, 违己交病 (17) 。 尝从人事 (18) , 皆口腹自役 (19) 。 于是怅然 (20) 慷慨, 深愧平生之志。 犹望一稔(21), 当敛裳宵逝 (22) 。 寻程氏妹丧于武昌 (23) , 情在骏奔(24),自免去职。仲秋(25)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26), 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27)十一月也 。 正文 归去来兮! 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 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 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 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 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 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 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 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 之行休。 已矣乎! 寓形宇内复几时, 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9《桃花源记》教案与教学反思

9 桃花源记 漂市一中钱少锋 上大附中何小龙 上信中学陈道锋 大地二中张清泉 青海一中李清 1.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文言字词并能结合注释翻译全文。 2.品味作品语言,感受美好意境。 3.了解时代背景,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及主旨,探究世外桃源的现实意义。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播放《桃花源记》视频前半段。 同学们,我们刚刚看到的这段视频叫《桃花源记》,讲的是一位渔人不经意间发现了一片桃花林,桃花林尽头、溪水的源头有一个可容一人通过的石缝,石缝后面有什么呢?想知道的话,就和我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桃花源记》。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感知作品背景 1.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427),又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东晋著名诗人。他受家庭教育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年少时就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但时值东晋和南朝宋的易代之际,社会动荡不安,使之壮志难酬。陶渊明于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开始做官,任江州祭酒,不久,解职归田。隆安四年(400年)时,加入桓玄幕。元兴三年(404年)为镇军将军刘裕参军,第二年八月,因叔父推荐,得为彭泽令。郡遣督邮至县,吏役告诉他要束带鞠躬迎接,他说:“我不能为五斗米而

折腰。”即自离职去,在官仅八十多天。离任时,作《归去来兮辞》以明志。因深感官场污浊、仕途凶险,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再没有出仕,直至年老以后在贫病交迫中去世。 2.写作背景。 本文大约写于南朝宋武帝(刘裕)永初二年(421年)。他目睹当时黑暗的社会:统治者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为了争夺统治地位,多次发生流血政变。如元熙二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晋恭帝。统治者日益加重对人民的赋税徭役和剥削压榨,给百姓造成了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痛苦。他面对现实,深有感触,于是,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但他又无法改变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发情怀。这篇文章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目标导学二:字词积累,梳理文言句义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提出朗读中的疑难字句,教师组织学生相互讨论,互助解答。 .教师范读课文,音。 豁.然开朗(uò) 俨.然(ǎn) 垂(tiáo) 诣.太守(yì) 阡.陌交通(qiān) 要.(yāo) 还.家(huán) 刘子骥.(jì) 3.自主学习。结合工具书和注释,初步疏通文句,将自己不理解的词句标出。 4.教师点拨。 (1)通假字 便要.还家(“要”同“邀”,邀请) (2)古今异义 ①阡陌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今义:交通运输。) ②率妻子 ..邑人(古义:妻子儿女。今义:指男方的配偶。) ③来此绝境 ..(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④无论 ..魏晋[义:不要说,更必说。今义:不(连词)。] 3)一词多义 舍:便舍.船(离开)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原文及翻译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原文及翻译 陶渊明 《归去来兮辞》序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1〕,瓶无储粟〔2〕,生生所资〔3〕, 未见其术〔4〕。亲故多劝余为长吏〔5〕,脱然有怀〔6〕,求之靡途〔7〕。会 有四方之事〔8〕,诸侯以惠爱为德〔9〕,家叔以余贫苦〔10〕,遂见用于小邑。 于时风波未静〔11〕,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12〕,公田之利,足以为酒, 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13〕。何则?质性自然〔14〕,非矫厉所 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15〕。尝从人事〔16〕,皆口腹自役〔17〕;于是怅 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18〕,当敛裳宵逝〔19〕。寻程氏妹丧于武 昌〔20〕,情在骏奔〔21〕,自免去职。仲秋至冬〔22〕,在官八十余日。因事 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23〕。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正文 归去来兮, 田园将芜胡不归 〔24〕 ! 既自以心为形役 〔25〕 , 奚惆怅而独悲?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26〕。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飏〔27〕,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28〕,载欣载奔〔29〕。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30〕, 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31〕。倚南窗 以寄傲〔32〕,审容膝之易安〔33〕。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 流憩〔34〕,时矫首而遐观〔35〕。云无心以出岫〔36〕,鸟倦飞而知还。景翳 翳以将入〔37〕,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38〕?悦亲戚之 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39〕。或命巾车〔40〕, 或棹孤舟。 既窈窕以寻壑 〔41〕 , 亦崎岖而经丘。 木欣欣以向荣, 泉涓涓而始流。 善万物之得时〔42〕,感吾生之行休〔43〕。 已矣乎〔44〕!寓形宇内复几时〔45〕,曷不委心任去留〔46〕?胡为乎遑 遑欲何之〔47〕?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48〕。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 耔〔49〕。登东皋以舒啸〔50〕,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51〕,乐夫天 命复奚疑!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译文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方法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方法 乾县一中陈森 摘要传统文化是民族的根,是民族精神的凝聚点,是永远的精神家园。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发扬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学校是继承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基地,在学科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已成为一种必然选择。本文首先分析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并指出加强语文教师队伍建设,转变其观念,提高语文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完善其知识结构是有效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前提。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传统文化教育渗透思考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是本人自走上教师岗位即开始思考并努力付诸实施的重要课题。自2004年至今,本人在每天的语文教学中,从备课、上课、布置作业等环节入手,寻求渗透传统文化的途径和方法,争取在每一堂语文课上,都能有传统文化的影子,达到细水长流,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效果。现在,回顾自己十多年的教学之路,谈一谈自己的得失成败,以抛砖引玉。 我认为: 1、教师要有较好的古代文学的修养和艺术修养。这是个人能力。 2、教师要有鉴别传统文化的优良特质的能力。这是个人素养。 3、语文教材要涵有传统文化的优良特质。语文教学,教材是根本。 4、引导课外阅读是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国人最缺少阅读,爱好文化快餐。而优良传统文化往往是在阅读中潜移默化地形成。 5、借助传统文化的载体,如传统节日、历史名人生诞纪念日、传统文化遗产、传统艺术形式等等,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首先,确定渗透传统文化的主阵地——语文课堂。课堂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原野,而语文课堂就是学生培养、提高自己文化素养,丰满生命、锻造生命的乐园。所以,在语文课堂上不仅是要传授语文知识,更要注重渗透传统文化。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根据语文教学实际,创设必要的情境,给学生提供接触、感受传统文化的渠道,让学生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进行甄别、汲取,使他们在活动中感悟文化,体验文化,规范自己言行举止。这样,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得到的不仅仅是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传统文化的熏陶、滋养。最终,学生将获得一个灵秀、丰满的生命。 其次,确定渗透传统文化的主要方法——在教授学生知识中渗透传统文化。所谓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而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儒家为内核,兼有道教、佛教等文化形态,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酒令、歇后语等。要想把这些文化因素渗透、融入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实在不是一件容易事。 本人是这样尝试的:. 在备课时下足功夫。所谓备课是教师根据自己所教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最合适的表达方式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我们要想在教授学生知识中渗透传统文化,就必须在备课时下功夫。要备课,首先要备教材,其次要备学生。备教材时,要弄清楚一篇课文有没有涉及传统文化的影子,又包含了多少传统文化的因子,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如何创设情境,让学生最大限度接触、感受传统文化;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导读:教学目的 一、诵读 二、感受陶潜的隐士情怀 教学重点 一、课文的思想内容 二、解读陶潜的隐逸诗人的形象 教学难点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正确理解 教学设想 一、诵读的准备指导 二、诵读和领悟互相推进 三、总结陶潜的隐士情怀教学 设计说明 新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显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重视诵读”。依据以上两点,特确定两个教学目标——诵读和领悟。 为了便于研习课文,课前必须作好充分的预习,所以布置了明确的预习目标,其中包括诵读指导、疏通课文。 在研习课文的过程中,主要是诵读和领悟互为推进,同时在感悟

课文某一点内容的时候,适当地引用陶潜的其他诗句,以达到以此篇带动对陶潜整个诗文的感知,反过来,对陶潜整个诗文的感知又能加深对课文内涵的领悟。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主要采用问答法、讨论法和讲解法。让学生在一问一答的形式中,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讨论法中,群策群力,归纳提炼;通过老师的必要讲解,巩固和加深对较难问题的理解。 辅助手段 幻灯片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预习准备 1、明确诵读要求——读出语调;读出语气;读出语速;读出语顿;读出语意 2、了解背景材料(含作者生平),以课下题注为准 3、参照课下注释,疏通课文,了解大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是否还记得,是谁在《桃花源记》中为我们勾勒了一个理想社会? (齐答:陶潜)那么,关于陶潜你们了解多少呢?(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等)

《归去来兮辞》原文及翻译.doc

《归去来兮辞》原文及翻译 陶渊明,我国著名的诗人,那么你还记的曾经学过他的《归去来兮辞》吗?下面是的我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归去来兮辞》原文及翻译”,供大家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归去来兮辞》原文及翻译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原文 序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正文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

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注释 序 (1)耕植不足以自给:耕:耕田。植:植桑。以:来。给:供给。自给:供给自己生活。 (2)幼稚盈室,瓶无储粟:幼稚:指孩童。盈:满。瓶:指盛米用的陶制容器、如甏[bèng],瓮之类。 (3)生生所资,未见其术:生生:犹言维持生计。前一“生”字为动词,后一“生”字为名词。资:凭借。术:这里指经营生计的本领。 (4)长吏:较高职位的县吏。指小官。 (5)脱然:不经意的样子。有怀:心有所动(指有了做官的念头)。 (6)靡途:没有门路。 (7)会有四方之事:刚巧碰上有出使到外地去的事情。会:适逢。四方:意为到各处去 (8)诸侯:指州郡长官。 (9)家叔:指陶夔[kuí],当时任太常卿。以:因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