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课文分析)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4《归去来兮辞(并序)》课文简析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4《归去来兮辞(并序)》课文简析
飘荡前行的一叶扁舟上,站着从彭泽弃官归家的诗人陶 渊明。激荡的江风,吹得他衣袂飘拂,俨然仙人一般——笼 中的鸟儿此时终于重返自然了。他的快乐又有谁能体会呢? 人生的美好与难以企及处,便在于心灵的自由与悠然;人生 永恒的瞬间,也常常缘起于那片刻的安闲:只不过是轻轻飘 过一缕云烟,便有了难言的满足;只不过是闲叙几句家常,
用,于是他也像当时许多士大夫一样,厌弃仕途,隐遁山 林,在自然中寻找精神的慰藉。欲伸志而不能,内心的悲哀 自然是难以避免的。同时,就文章看,陶渊明的归去之乐始 终伴随着生存之艰,于是在自我陶醉的同时,也不断进行自 我安慰,这从文中的问句可以看出。“世与我而相违,复驾 言兮焉求?”“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 之?”“乐夫天命复奚疑?”就文句看,也可见作者内心的 悲哀。“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一句也透露相同的
(二)深入探究 1.本文涉及了不少典故,你知道它们的出处吗? 会有四方之事:意思是恰逢奉使之事,出自《论语·子路》: “使于四方。”这里指陶渊明为建威参军时自江陵出使京都 建康这件事。 眷然有归欤之情:“归欤”,回去吧!语本《论语·公冶 长》:“子在陈曰:‘归欤,归欤!吾党之小人狂简,斐然成 章,不知所以裁之。’”
第三部分(第4自然段)抒发诗人“乐天安命”的情怀。含 三层:前一层紧承上文,“吾生之行休”而自问,这是一种 委婉的表达方式,有引起下文的作用;下面两层是作者自 答,“富贵”两句从反面作答,重在说“富贵”而以“帝 乡”为陪衬,中间四句从正面作答,用形象化的手段表明自 己怡然自足于隐居生活,最后上升到哲理的高度,点出“乐 天安命”的思想,卒章显志。
菊、有幼、有室、有酒、有樽,聊以自慰。第二层写回家后 的日常生活。含三节:前一节写饮酒自遣,这是室中之乐; 后两节写涉园观景,流连忘返,这是园中之乐。这是真正的 隐者之乐。跟迁客们的闲适心情绝不相同。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翻译与鉴赏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翻译与鉴赏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翻译与鉴赏一、相关评论1.历代名家评陶渊明苏轼: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陶渊明之诗。

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

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有九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然吾之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

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

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僶俯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

”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真有其病而不早自知,半世出仕,以犯大患,此所以深愧渊明,欲晚节范其万一也。

(《东坡诗话录》)朱熹:渊明诗所以为高,正在不待安排,胸中自然流出。

东坡乃篇篇句句依韵而和之,虽其高才似不费力,然已失其自然之趣矣。

(《朱子文集》)姜夔:陶渊明天资既高,趣诣又远,故其诗散而庄,澹而腴,断不容作邯郸步也。

(《白石道人诗说》)刘熙载:陶渊明大要出于《论语》……谢才颜学,谢奇颜法,陶则兼而有之,大而化之,故其品为尤上。

(《艺概》)梁启超:檀道济说他(陶渊明)“奈何自苦如此”。

他到底苦不苦呢?他不惟不苦,而且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一个人。

他最能领略自然之美,最能感觉人生的妙味。

在他的作品中,随处可以看得出来。

(《饮冰室合集·陶渊明》)(选自《魏晋南北朝诗精品》,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年版)2.历代名家评《归去来兮辞》昔大宋相公谓陶《归去来》是南北文章之绝唱,五经之鼓吹。

近时绘画《归去来》者,皆作大圣变,和其辞者,如即事遣兴小诗,皆不得正中者也。

(〔宋〕洪迈《容斋随笔》卷三《和归去来》)欧阳公言两晋无文章,幸独有此篇耳。

然其词义夷旷萧散,虽托楚声,而无其尤怨切蹙之病云。

(〔宋〕朱熹《楚辞后语》)吾尝怪陶渊明作《归去来》,托兴超然,庄、骚不能过矣。

(〔宋〕汪藻《信州郑固道侍郎寓屋记》)凡为文有遥想而言之者,有追忆而言之者,各有定所,不可乱也。

《归去来辞》将归而赋耳,既归之事,当想象而言之。

今自问途而下,皆追录之语。

《归去来兮辞》课文及注释

《归去来兮辞》课文及注释

归去来兮辞(并序)陶渊明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

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

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

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

故便求之。

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

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饥冻虽切,违己交病。

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

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

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

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

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

乙巳岁十一月也。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注释(1)耕植不足以自给:耕:耕田。

植:植桑。

以:来。

给:供给。

自给:供给自己生活。

(2)幼稚盈室,瓶无储粟:幼稚:指孩童。

盈:满。

瓶:指盛米用的陶制容器、如甏[bèng],瓮之类。

(3)生生所资,未见其术:生生:犹言维持生计。

前一“生”字为动词,后一“生”字为名词。

资:凭借。

术:这里指经营生计的本领。

(4)长吏:较高职位的县吏。

归去来兮辞(课文原文及课下注释)

归去来兮辞(课文原文及课下注释)

归去来兮辞(课文原文及课下注释)陶渊明余家贫,耕植1不足以自给2。

幼稚盈室3,瓶无储粟4,生生所资5,未见其术6。

亲故多劝余为长吏7,脱然8有怀9,求之靡途10。

会有四方之事11,诸侯以惠爱为德12,家叔13以余贫苦,遂见14用于小邑。

于时风波未静15,心惮远役16,彭泽17去家百里,公田18之利,足以为酒。

故便求之。

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19。

何则20质性21自然,非矫厉22所得。

饥冻虽切23,违己24交病25。

尝从人事26,皆口腹自役27。

于是怅然28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犹望一稔29,当敛裳宵逝30。

寻31程氏妹32丧于武昌,情在骏奔33,自免去职。

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

因事顺心34,命篇曰《归去来兮》。

乙巳35岁十一月也。

1耕植:耕田植桑2自给:供给自己的生活3幼稚盈室:指孩子多。

幼稚,小孩。

盈室,满屋4瓶无储粟:指家无余粮。

瓶,盛粮食的器皿。

粟,本指谷子,脱壳后称为小米,这里指粮食。

5生生所资:所赖以维持生活的。

生生,维持生活。

资,凭借。

6术:这是指经营生计的本领7长吏:指职位较高的官吏。

《汉书·百官公卿表》:“秩四百石至二百石,是为长吏。

”8脱然:轻快的样子9有怀:有所思念10靡途:没有门路11四方之事:指他接受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的任命出使的事情。

会:恰逢12诸侯以惠爱为德:地方大吏以爱惜人才为美德。

13家叔:作者的叔父陶夔,当时任太常卿(掌管国家祭祀礼乐医药的官)14见:被15风波未静:指战乱未停息。

16心惮远役:心里害怕到远方服役。

17彭泽:县名,在近江西湖口东。

18公田:供俸禄的田19眷然有归欤之情:有辞官回家的想法。

眷然,思念的样子。

欤,语气词20何则:什么道理呢21质性:本性。

22矫厉:造作勉强23切:急迫24违己:违反自己的意志。

25交病:身心都感动痛苦。

26尝从人事:曾经出仕。

从,顺随。

人事,指做官27皆口腹自役:都是为了谋生糊口而役使自己。

28怅然:失意的样子。

归去来兮辞课文详细解读

归去来兮辞课文详细解读

《归去来兮辞并序》课文解读余家贫,耕植①不足以自给②。

(我家境贫穷,靠种地不能够养家糊口。

①耕植:耕田植桑,泛指农事。

②自给:依靠自己的生产满足自己的需要。

给,jǐ,供给,供应。

)幼稚①盈室②,瓶③无储粟④,生生⑤所资⑥,未见其术⑦。

(孩子又多,米缸里没有余粮,如何才能得到生活所需的东西,我实在没有办法。

幼稚:小孩。

稚,zhì,幼小。

②盈室:满屋。

③瓶:瓦瓮,这里指盛米的陶器。

④粟:本指谷子,脱壳后称为小米,这里泛指粮食。

⑤生生:使生者生,即维持生计。

前一个“生”为动词,后一个“生”为名词。

⑥所资:所凭借的办法,即下句的“术”。

资,凭借。

⑦术:途径,方法。

这里指谋生的手段。

)亲故①多劝余为长吏②,脱然③有怀④,求之靡途⑤。

(亲戚朋友大多劝我去谋个官职,我内心也动了这个念头,只是求取官职又没有门路。

①亲故,亲戚朋友。

②长吏,指地位较高的县级官吏。

《汉书·百官公师表》:“县令、长皆秦官……皆有丞、尉,秩四百石至二百担,是为长吏;百石以下有斗食佐史之秩,是为少吏。

”这里泛指做官。

长,zhǎnɡ。

③脱然,犹“霍然”,轻快的样子④有怀,有所思念,有了想法。

⑤靡途:没有途径,即没有门路。

靡,mǐ,无,没有。

)会①有四方之事,诸侯②以惠爱为德,家叔③以余贫苦,遂见④用于小邑。

(碰巧各地发生战乱,州郡长官都以爱惜人才为美德,叔父因为我的贫苦境况就把我举荐上去,于是我被任命在小城做官吏。

①会:遇,适逢。

②诸侯:指州郡长官。

③家叔:指陶夔,作者叔父,曾任太常卿,掌国家祭祀礼乐之职。

④见:表被动的句式。

邑,城。

按:对这个句子各家注释不一,教材注:四方之事,指安帝义熙元年,即公元405年,刘敬宣欲辞去建威将军和江州刺史,遣陶渊明去朝廷向刘裕递《求解职表》。

本书编者认为此说欠妥。

陶渊明从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即公元393年起为江州祭酒,到义熙元年八月任彭泽县县令,不久辞官归隐。

其间共计十三年,先后数次出仕任地方官吏。

高中语文人教版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解读

高中语文人教版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解读

高中语文人教版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解读《归去来兮辞》表现了陶渊明的隐逸理想,体现了古代文人隐逸于朝市中的入世精神与隐逸于山林中的出世精神。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人教版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解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解读走进田园、不慕权势是生命的原始皈依“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在黑暗官场里摸爬滚打了多年的诗人,开始将生命的目光投向田园,他认为,只有田园才是灵魂真正的皈依之所。

“有四方之事”和“风波未静”的官场对诗人来说,只是“异地”、是“异乡”,是个人精神无法生根的“漂泊地”,而在漂泊中,心灵牵挂的永远是故土田园。

田园,便是人类生命的根,自由生活的象征。

田园将芜,意味着根的失落,自由的失落,人性的失落。

归去来兮,是田园的召唤,也是诗人本性的召唤。

故而诗人才有“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的感叹,才有“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的自责,才有“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的自悔。

这自然也让我们联想到西方贤哲笔下那些渴求回归田园的呼声:“生命之解脱意味着生命回归于真实,意味着臻于完美之境,无论什么人都应该明白,复归于无感情的尘土是一种快乐。

”(尼采) “日日夜夜,我拿着拐杖,叩问大地──我母亲的门槛,说到:‘噢,亲爱的妈妈,让我进来吧。

’”(乔叟)一首新诗说:“最应该记住的最易忘记,谁记得母乳甜美的滋味;最应该感激的最易忘记,谁诚心吻过亲爱的土地。

”当陶渊明的双脚踏进田园的时候,我们完全可以说,他真实的生命又揭开了新的篇章。

追求自由、身心合一是生命的本真呼唤陶渊明依恋山水,旷性任达,应该说是一种禀赋。

他自己就说:“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

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

尝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

”这是一个天性热爱自然,不喜逢迎的人,置身名利场,无异于笼中之鸟,又有何快意可言?生命的本质在于顺应自然,享受自然,在与自然的亲吻中,释放出生命的无穷活力。

归去来兮辞课文分析

归去来兮辞课文分析

归去来兮辞课文分析归去来兮辞写作背景:陶渊明四十一岁时,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五天的彭泽令。

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怎么能为了五斗米而向这乡里小人低三下四!”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可见陶渊明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

归去来兮辞文体特点“辞”是介乎散文与诗歌间的一种文体。

因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亦叫楚辞。

楚辞体。

又因屈原所作《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代表作,故又称为“骚”体。

到了汉代又常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后人也将辞赋并称。

辞赋这种文体,富有抒情的浪漫气息,很象诗,但押韵和句式都较自由,比散文整齐,且篇幅、字句较长,句中多用“兮”字来帮助和谐语气,表情达意。

辞与赋还是有区别的,一般说来,辞重言情,赋重铺陈。

4.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课文归去来兮辞选自《陶渊明集》,作于归隐之初。

正文前作者有“序”,说明自己出仕和自免去职的原因。

辞的正文,抒写了归田的决心、归田时的愉快心情和归田后的乐趣。

那种脱离尘网,走出污浊官场,欣然归隐的喜悦之情贯穿全文。

作者通过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劳动生活歌颂,表明他对当时现实政治,尤其是仕官生活的不满和否定,反映了他蔑视功名利禄的高尚情操,也流露出委远乘化、乐天安命的消极思想。

“赋归去来,以道其志”,是陶渊明辞作的旨意所在。

5.理清思路,概括要点:从归去来兮辞全文看共四段,分为三大部分,即诗人归心似箭、自得其乐、综述情志。

归去来兮辞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作者渴望回归田园的急切心情,起笔为下文作铺垫,也奠定了全辞的感情基调。

归去来兮辞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归去来兮辞极写田园生活的无穷乐趣,抒发了作者摆脱“尘网”,走出污浊官场,欣然归隐的喜悦心情,是全辞的主体部分。

归去来兮辞第三部分(最后一个自然段)表明归去之志不移,自述隐居田园,心安理得。

从归去来兮辞局部思路看:第1段先写自己毅然归去的原因和决心,再叙归家途中急切的心情。

第2段以叙述为主,诗人先以欢快喜悦的笔触,描绘归去当天家人团聚,共享天伦之乐的情景,然后以悠闲自得之笔,叙写归家以后充实恬静、闲适有趣的田园生活。

2017年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归去来兮辞》原文翻译及赏析

2017年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归去来兮辞》原文翻译及赏析

2017年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归去来兮辞》原文翻译及赏析语文网的小编给各位考生整理了2017年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兰亭集序》原文翻译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更多的资讯请持续关注语文网。

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

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以下《归去来兮辞》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请大家以所在地区课本为主。

《归去来兮辞》序原文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

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

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

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

故便求之。

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

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饥冻虽切,违己交病。

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

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

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

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

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

乙巳岁十一月也。

《归去来兮辞》正文原文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本段“引壶觞”以后各句是写他到家后的日常生活。 看看作者都喜欢干些什么?试着用两个字概括这段 生活的特点和作者的心理感受。
(1)喜欢干——①饮酒(引壶觞以自酌);②出神(静 默、发呆)(眄庭柯、倚南窗、审容膝);③散步(园日涉、 策扶老以流憩);④远眺(时矫首而遐观);⑤流连大自然 (抚孤松而盘桓)。 (2)从行止可见诗人生活和心理的“闲 适”(“闲逸”、“安逸”)(怡、安、盘桓)。 ●补充:“审容膝之易安”句,让我们很容易就想起刘禹锡 的哪两句名句?
研读课文内容
(一)读悟第1段。
1.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
(1)客观原因:家中“田园将芜”。 (2)主观原因——①领悟到出仕做官是违背本心的,所以 心理感到惆怅伤悲; 愿意今后再错下去。 ②知道了自己过去出仕为官的不是,不
2.从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
自责(“田园将芜,胡不归!”)、自悔(“悟已往之不谏,知 来者之可追”)、觉醒(“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①内容上——表达了从春天万物的欣欣向荣中,感 到大自然的生机与变化,也抒发了人生苦短,当及时
行乐的思想情感。
②结构上——承上启下,为末尾一段的抒情性议
论作铺垫。
(四)读悟第4段。
1.“寓形”两句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叹人生苦短,当自由自在。 2.作者想要“委心任去留”,从这一段内容看,他心 里到底想要什么?他的人生要追求些什么?
陶渊明长于诗文辞赋。他的作品有两 类题材:一类是描绘田园美景,寄托他 洁身自好的高洁志趣;另一类寄寓抱负 ,多悲愤慷慨之音。
陶渊明今存诗歌125首,其中四言诗9 首,五言诗116首。后代批评家常用质 朴、平淡、自然评价陶诗的风格,称其 为“田园诗人”。
陶渊明现存文12篇,其中辞赋3篇, 韵文5篇,散文4篇,篇数不多,影响却 很大。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辞 赋《归去来兮辞》著称文史。在艺术上 平淡、朴素,充满了诗意,全无半点斧 凿痕迹,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陶 渊 明
归 去 来 兮 辞
并 序

古代有一种序是惜别赠言的文字,叫 作“赠序”,内容多是对于所赠亲友的赞 许、推重或勉励之辞,是临别赠言性质的 文体。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即是作 者写给同乡晚辈的赠序。还有一种是写在 诗歌前面的序,叫“诗序”,多交代所咏 故事的有关内容或作诗的缘起。如汉乐府 《孔雀东南飞》、白居易的《琵琶行》、 前面都有一段序。 “并序”指辞前的散文部分,记述了 陶渊明从任彭泽令到辞官的过程和原因
3.陶渊明和苏轼在《赤壁赋》里表现出来的思想有何 异同? (接上页)
苏轼的主要是儒家“用世”思想。虽仕途不顺,不断遭
贬,但一直抱有为国效力的雄心,而且一直做地方官,颇有政 绩。他始终没有放弃从政为民、服务朝廷、有用于世的积极入 世思想。正是这种思想使苏轼最终成就了不朽功业。当然,他 还有“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的道家“出世”思想, 表现在他的随遇而安、随时而化、顺其自然上。也有万事皆空 的佛家思想——文治武功的盖世奸雄曹孟德“而今安在哉”? 总的看来,可以说陶渊明偏向于对名利的淡泊,苏东坡 偏向于对现实的达观。
3.本段结尾说“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你觉得这和苏轼在《赤壁赋》里表现出来的思想有 何异同?
陶渊明的弃官归隐和苏轼在《赤壁赋》里表现出来的思想 有不少相同之处,具体表现在他们都看透了世事,看透了人生,
领悟了真谛;叹人生苦短,求自由自在,淡泊名利,热爱生活。
很多不同。陶渊明顺应自然,乐享天命,不 但不求富贵腾达,也不求儒家的“立德”、“立功”, 留名于世,甚至也有别于道家的炼丹学道,求升仙长 生,只是求取归隐田园,过普通老百姓的日子,享受 农家的欢乐。 【转下页】
(1)促膝闲谈的家庭之乐——悦亲戚之情话;
(2)琴书消忧的本色生活——乐琴书以消忧; (3)自然和谐的乡邻交往——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4)车舟观览的山川之游——窈窕寻壑,崎岖经丘,山林泉水,
万物得时。
●补充:中国士大夫写劳动,都是倡导别人去劳动,自
己却是旁观者,而陶潜是中国士大夫中第一个真正的劳动实 践者。这些乡居生活的乐趣,再次呈现出诗人躬耕田园,诗 酒琴书的隐士情怀。
景的渲染(云、鸟、夕阳自然而和谐,且合于诗人内
心的闲适)、行的含蕴(直到日落天晚,还恋恋不
舍),充分表达了诗人对自由、自然的无限向往和眷
恋,对官场的极度厌倦。
●补充:“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 将入”三句和我们学过的他的那首《饮酒》(结庐 在人境)诗中哪两句所描写的意境基本一致?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其实,这两句和本文 中的三句,不只是意境相同,就是手法和情感也基本 一致。都是通过景物描写,借助象征手法,表达了诗 人闲适自在的心境和热爱自由、热爱自然、厌弃官场、
向往田园生活的隐士情怀。
(三)读悟第3段。
1.“请息交”以后三句主要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这三句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的极度厌弃。“息交”、 “绝游”、“相违”、“焉求”等词语充分而直接地表
现出作者的不屑、厌倦和鄙薄。再次显示了诗人固穷守
节的隐士情怀。
2.本段中,陶潜乡居的生活乐趣表现在哪些方面?
3.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能记得其 中可以印证他的这种后悔、觉悟的那些诗句吗?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
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久在樊笼
里,复得返自然。” 4.结合这些诗句和本段内容,可看出陶潜什么样的 情怀?
蔑视权贵,鄙弃官场,追求自由,热爱自然,向往田园 生活的隐士情怀。
的厌倦和鄙视。这和李白的“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
散发弄扁舟”可以说是同样的原因,同样的态度。
4.他的这种热爱自由、厌倦官场、热爱自然的情感在 本段的那几句表现得最充分?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 抚孤松而盘桓。”这几句通过物的象征(“无心”可
见自由,“倦飞”可见厌弃,“知还”可见醒悟)、

4.古代的隐士很多,比如巢父、许由、伯伊、叔齐。 你觉得陶渊明的归隐和他们是否一样?
陶渊明是因为仕途不顺,觉得官场污浊而弃官 归隐的,可以说是不求名,也不求利,只求享受人生 的乐趣,享受家庭的温馨,他只是不愿追求功名富贵, 并不愿脱离人间凡俗。而古代的许多隐士却都怀有其 他的目的。巢父是逃避责任,伯伊、叔齐开始也是这 样,许由应该有“求名”之嫌疑,伯伊、叔齐后来的 饿死不食周粟可以说是明志,但也有“求名”之嫌。 至于其他隐士,就各有各的不同了。(参见《中国古 代十种隐士》)。
李白:何时到彭泽,狂歌五柳前。
杜甫:焉得思如陶谢手。
白居易:常爱陶彭泽,文思何高玄。
陆游:我诗慕渊明,恨不造其微。
苏轼: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陶渊 明之诗。渊明作 诗不多,然其诗质 而实绮,癯而实腴。 朱熹:渊明诗所以为高,正在不待安 排,胸中自然流出。 欧阳修: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 来兮辞》而已!
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 元亮 , 号 五柳先生 ,谥号 靖节先生 ,后改名潜。 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 散文家。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 。他出生于没落的仕宦家庭,少年时曾怀有“ 大志济于苍生”的志向。曾做过几年小官,后 辞官回家,从此隐居。 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 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 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
陶潜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还是一个理 想主义者。官僚家庭的影响,儒家学说的熏陶 ,使他少年时就有一种“猛志逸四海”“大济 于苍生”的壮志,可是东晋末年战乱频仍,官 场黑暗,他的理想被击得粉碎。据萧统《陶渊 明传》载,时郡中督邮来彭泽巡视,要他束带 迎接,他“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 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 ”,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陶潜最终选择了归隐的道路。
(二)读悟第2段。
1.“乃瞻衡宇”八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这八句写的是诗人从看见自家房子,到刚进家门的所见所 感。表达了诗人抵家时的欣喜之情。远远望见自家房屋,就开 心得跑了起来,真像个离家已久新近归来的孩子。看到“童仆 欢迎,稚子候门”,“携幼入室”,心里自然盛满了温馨和快 乐,让读者也能想象出“一家主仆俱欢迎,家人尽皆大欢喜” 的情景。进了院子,看见“三径就荒”,看上去似乎有些伤感, 但恰好印证了自己归来是对的,与前文的“田园将芜”相呼应。 而“松菊犹存”,让自己感到欣慰,“松菊”毕竟都是经得起 风霜、有品节的草木,这里含有自比之意。尤其具有情味的是 妻子,好像是没出来迎接,但由“有酒盈樽”可知妻子比谁都 盛情。真的是一幅充满享受的天伦之乐图。
《陋室铭》:“斯是陋室,唯吾德
3.作者的心里除了“闲适”,在心理底层好象还有一 种东西存在。你读出来了吗?
孤傲之气。“寄傲”、“抚孤松”(松经烈
冬而不凋,覆冰雪而不弯,乃刚劲之木)和“时矫首
而遐观”。由此可见,他的辞官归隐,不全是因为他
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对田园生活的无限向往,还有
对互相倾轧、混沌污浊、没有自由、没有尊严的官场
3.本段说,“将有事于西畴”,在《归园田居》(种 豆南山下)这首诗中,他如实地记载了自己从事农 耕的生活情景。请背诵这首诗。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4.本段的最后两句可以说是触景生情,睹物感怀。 简要分析这两句在表达上的作用。
“欲何之”似乎是说对前途有些迷茫,其实不是,他只是在
设问,他清楚地知道自己不想追求富贵,不指望着得道成仙,他
只想趁着美好的春光,独自出去走走,或者是放下手杖在田里,
给庄稼除除草,培培土;或是“登东皋舒啸”,或是“临清流赋 诗”,这样顺乎自然地在山野田园间走完生命的旅程,乐享上天 赋予的生存时光。别无他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