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无题诗解读(五)

合集下载

李商隐《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全诗赏析

李商隐《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全诗赏析

李商隐《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全诗赏析李商隐《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全诗赏析李商隐《无题》诗历来被视为诗中之谜,千余年来注家蜂起,众喙不一,评骘几至互为抵牾,为历代诗家所难。

要索解其意,下面小编带大家看看原文阅读及赏析,欢迎浏览。

无题李商隐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这首诗是其中的一首七律,历来争论较多。

有人说是诗人思念情人的情诗,有人说是女主人公对情人的思念,有人说是写给亡故妻子王氏的悼亡诗,有人说是通过爱情来寄托诗人与令狐绹的关系,还有人说抒发的是君臣际会无期的慨叹。

可以说,这是李商隐无题诗中最难索解的诗篇之一。

哪怕不知其背后的深意,我们依然能够强烈地感受到李商隐爱情诗那典丽的语言,往复的结构和灼热的感情。

从字面上看,这首诗浓墨重彩地描写了诗人对远隔天涯的心上人的思念。

评解:李商隐的爱情诗总是以意传情,虚多实少。

看似意象繁多,细寻起来却是处处云遮雾绕。

这首诗围绕“远别”,抒写与心上人爱情阻隔、相见无期的痛苦。

作者时而写梦,时而回到现实,将梦境与实境杂糅在一起,既具体又模糊,既沉重又飘忽,于朦胧之中见渺茫,于繁艳之中见凄凉。

恰恰是这种如梦如织、真幻莫辨的含糊把梦一般的爱情与人生表达得真切而生动。

诗人淡化了时间,淡化了地点,淡化了事件,却突出了一种情绪,一种思慕至深而杳远难寻的失落。

曲折的结构、精美绮丽的语言、含蓄朦胧的意境,让人似懂非懂,只觉情深缈缈,韵味深长。

诗歌的张力在这知与不知之间迅速地突现。

赏析:《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是晚唐诗人李商隐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是《无题四首》的第一首,抒发一位男子对身处天涯海角的`情人的思念之情。

首句“来是空言去绝踪”凌空而起,次句“月斜楼上五更钟”宕开写景,两句若即若离。

这要和“梦为远别啼难唤”联系起来,方能领略它的神情韵味。

远别经年,会合无缘,夜来入梦,两人忽得相见,一觉醒来,却踪迹杳然。

李商隐《无题》诗翻译赏析

李商隐《无题》诗翻译赏析

李商隐《无题》诗翻译赏析李商隐《无题》诗翻译赏析无题唐诗作者:李商隐飒飒东风细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作者简介: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

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

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

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

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

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河南焦作市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

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

意思:渴望爱情的心切莫同春花去争荣竞放,要知道一寸寸相思都会化成灰烬!注释:①金蟾:指蛙形的香炉。

啮锁:咬着香炉上的锁扣。

玉虎:吊水用的辘轳,用玉虎装饰。

以金蟾能烧香、玉虎能汲水反衬自己苦于相思却找不到机会与情人相会。

②贾氏窥帘:晋韩寿貌美,侍中贾充召为僚属,贾充的女儿在帘后窥见韩寿,很是喜爱。

贾充知后,便将女儿嫁给韩寿。

韩掾:即韩寿。

宓(mì)妃留枕:相传宓妃是伏羲氏之女,溺水洛水,号为洛神。

这里指甄氏。

曹植离京回封国途中。

宿于洛水边,梦见甄氏来相会遂作《洛神赋》。

魏王:指曹植。

③春心:相思之情。

赏析一这首《无题》诗抒写了一位幽闺中的女子对爱情热切的追求和失意的痛苦。

东风飒飒送来细雨阵阵,芙蓉塘外响着一声声的轻雷。

先以凄迷的春景衬托女子的愁苦和怅惘,继写在迷蒙的春雨中,这位女子怅然若失之情:她寂寞幽居,手摇玉饰的辘轳,独自汲水而返。

这位女子为何这般怅然?第三联写出了缘由:韩寿英俊,曹植多才,女子的男子兼有英俊之貌和迷人之才,使她倾慕,使她相思。

李商隐《无题》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

李商隐《无题》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

李商隐《无题》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作者简介】李商隐(813—858,或谓811、812生),字义山,号玉谿生、樊南生,行十六。

郡望陇西成纪,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后迁居郑州荥阳(今属河南)。

九岁丧父,少有文名。

文宗大(太)和三年(829)入天平军节度使令狐楚幕为巡官,甚得赏识。

六年,令狐楚调河东节度使,李商隐随至太原。

开成二年(837),进士及第,入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为掌书记,王爱其才,以女妻之。

时牛(僧孺)李(德裕)党争激烈,李商隐无辜受其牵累,屡遭排挤,先后做过校书郎、县尉、秘书省正字、节度判官一类小官,在忧愤潦倒中度过一生。

所以崔珏说他“虛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尝开”(《哭李商隐》)。

两《唐书》有传。

李商隐为晚唐著名诗人,与杜牧齐名,时称“小李杜”。

又与温庭筠并称“温李”。

其诗伤时忧国,深情绵邈,用事婉曲,寄托遥深,字字锤炼,精密华丽,博取众长,独标一格。

张綖誉为“晚唐之冠”(《刊西昆诗集序》),对后世影响颇大。

但“总因不肯吐一平直之语,幽咽迷离,或彼或此,忽断忽续,所谓善于埋没意绪者”(冯浩《玉谿生诗集笺注》卷三《燕台诗》注),时亦难免晦涩费解之弊。

如《无题》、《锦瑟》诸诗,词旨隐晦,喻指非一,故使后世聚讼纷纭。

现存诗六百余首。

李商隐亦是晚唐骈文名家。

有《李义山诗集》、《樊南文集》行世。

【原文】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1] 。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2] 。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3] 。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4] 。

【注释】[1]“昨夜”二句:《尚书•洪范》:“星有好风。

”含有好会之意。

此二句乃点出宴乐的时间、地点,并隐指艳情。

[2]彩凤:彩羽的凤凰。

灵犀:古人视犀牛为通灵神兽,犀角中有髓质如白纹贯通,因以喻心意相通。

二句谓虽身份、地位不同,但两情欣羡,内心相通。

[3]“隔座”二句:据邯郸淳《艺经》载:“义阳腊日饮祭之后,叟妪儿童为藏钩之戏,分为二曹,以校胜负。

李商隐《无题》注释译文及导读

李商隐《无题》注释译文及导读

李商隐《无题》注释译文及导读
作者简介
李商隐(约813—约858),唐代后期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市)人。

829年起,李商隐和令狐绹一起向他父亲令狐楚(时任检校兵部尚书,属于牛僧孺党)学习讲究对偶铺陈词藻的骈文,后入其幕府。

唐文宗开成二年(837)上京应考,承令狐绹力荐而中进士第,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

令狐楚死后,入“李德裕党人”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不久成了他的女婿,从此陷入“牛李党争”旋涡,导致仕途坎坷。

李商隐所作咏史诗多托古以讽时政,无题诗很有名。

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

然有用典太多,意旨隐晦之病。

与温庭筠(yún)合称“温李”,与杜牧并称“小李杜”。

有《李义山诗集》。

《无题》1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2。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3。

晓镜但愁云鬓(bìn)改,夜吟应觉月光寒4。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5。

注释
1.无题:唐代以来,诗人不愿意标出能够表示主题的题目时,常用“无题”作诗
的标题。

2.东风:春风。

残:凋零。

3.丝:与“思”谐音,以“丝”喻“思”,含相思之意。

蜡炬:蜡烛。

泪:指蜡烛燃
烧时滴下的脂油。

4.镜:用作动词,照镜子的意思。

云鬓改:喻年华老去。

应觉:设想之词。


光寒:指夜渐深。

5.蓬山:指海上仙山蓬莱山。

此指想念对象的住处。

青鸟:神话传说中传递消。

李商隐《无题》诗赏析

李商隐《无题》诗赏析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 一对情人出场。“身无”“心有”,相 互映照、生发,组成一个包蕴丰富的矛 盾统一体。相爱的双方不能会合,本是 深刻的痛苦;但心能感应契合,却是莫 大的慰藉。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 “隔”、“分”写出阻隔,
“暖”“红”,传神地写出宴会上
融怡醉人的气氛,而且倾注了诗人
无 题
• • • • • • • • 昨夜星辰昨夜风, 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 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 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 走马兰台类转蓬。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 今夜星辰今夜风——联想到昨夜 不具体写昨夜的情事,借助于星辰 好风的的点染,画楼桂堂的映衬, 烘托出一种温馨旖旎的气息。
接着写因为‛相见时难‛而‛别亦难‛的 感情,表现得更为曲折入微。‛春蚕到死丝 方尽‛中的‛丝‛字与‛思‛谐音,全句是 说,自己对于对方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 到死方休。‛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比喻自己 为不能相聚而痛苦,无尽无休,仿佛蜡泪直 到蜡烛烧成了灰方始流尽一样。思念不止, 表现着眷恋之深,但是终其一生都将处于思 念中,却又表明相会无期,前途是无望的, 因此,自己的痛苦也将终生以随。
相见时难别亦Leabharlann ,东风无力百花残写爱情的不幸遭遇和抒情主人公的心 境:由于受到某种力量的阻隔,一对情 人已经难以相会,分离的痛苦使她不堪 忍受。首句的‚别‛字,不是说当下正 在话别,而是指既成的被迫分离。这两 个 ‚难‛字,第一个指相会困难,第 二个是痛苦难堪的意思。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无 题
• • • • • • • •

来是空言去绝踪, 月斜楼上五更钟。 梦为远别啼难唤, 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 麝薰微度绣芙蓉。 刘郎已恨蓬山远, 更隔蓬山一万重!

李商隐无题古诗赏析

李商隐无题古诗赏析

李商隐无题古诗赏析李商隐(813年-858年),唐代著名诗人,其诗风清婉,情感细腻,被誉为“中唐四杰”之一。

他的诗作在唐代诗坛上占有重要地位,被后人誉为“诗史上的一颗明珠”。

其中,他的《无题》古诗更是被人们津津乐道,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的经典之作。

《无题》古诗是李商隐的代表作之一,全诗只有四行,却包含了丰富的意境和情感。

诗中写道,“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这四行诗简洁而意蕴深远,表达了诗人对于离别的痛苦和无奈之情,以及对于生命短暂和无常的感慨。

首先,诗人通过“相见时难别亦难”一句,表达了离别之痛。

在这句诗中,李商隐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将“相见”和“别”两个相对的词语放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对比和呼应的关系。

这种对比不仅加强了情感的表达,更突显了离别之难。

在古代,由于交通不便,人们之间的相聚往往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离别更是难上加难。

这种离别之痛,不仅是诗人个人的情感体验,更是古代社会中广泛存在的一种情感体验,因而,这句诗也成为了人们共鸣的情感纽带。

其次,诗中的“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表达了对于生命短暂和无常的感慨。

东风是春天的象征,而百花盛开则是春天的美好景象。

然而,诗人却将东风描绘成了“无力”,百花也成了“残”。

这种对于春天美好景象的描绘,实际上是在暗示生命的短暂和无常。

生命如同春花一样,美好而短暂,一旦东风无力,便会残败凋零。

这种对于生命的感慨,也是古代诗人常常表达的情感,因为古代人们对于生命的无常有着深刻的认识,因而这种感慨也成为了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主题之一。

最后,诗中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表达了对于离别的无奈和悲伤。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两句诗用了生活中的常见事物来比喻人生的无常和离别的悲伤。

春蚕到死才能吐出最后一丝丝线,蜡炬燃尽之后才会变成灰烬,这些都是生命的终结和消逝。

而诗人将这些比喻用在离别的情感之中,更是表达了对于离别的无奈和悲伤。

无题 李商隐 李商隐的《无题》原文及赏析

无题 李商隐 李商隐的《无题》原文及赏析

无题李商隐李商隐的《无题》原文及赏析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其他回答况且又兼东风将收的暮春天气。

晓镜但愁云鬓改,可望而不可即,蜡烛要燃完成灰时象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夜吟应觉月光寒相见时难别亦难。

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分别时也难舍难分,必然感到冷月侵人,百花残谢,却无路可通。

男子晚上长吟不寐。

春蚕到死丝方尽。

女方早晨妆扮照镜,来往传递消息。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春的容颜消失。

对方的住处就在不远的蓬莱山。

见面的机会真是难得,东风无力百花残,更加使人伤感,只担忧丰盛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蜡炬成灰泪始干,青鸟殷勤为探看。

希望有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看情人无题唐·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昨夜星辰昨夜风, 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 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 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 走马兰台类转蓬。

无题唐·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①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②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③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④———————————————————————————①“相见”两句说:相见难得,离别是更难舍难分,又何况是在百花凋谢的暮春时节分别啊!②丝:双关语,与“思”谐音。

蜡炬:蜡烛。

泪:蜡烛燃烧时下流的油脂叫“烛泪”。

③晓镜:早晨照镜子。

云鬓:旧时用以形容妇女浓软如云的鬓发,此借指面容仪态。

改:指容颜变得憔悴。

月光寒:指处境凄寂。

④蓬山:蓬莱山,相传为海中仙山之一。

这里借指对方的住处。

无多路:没有多远。

青鸟:神话中为西王母传递信息的神鸟,这里指信使。

探看:探望,慰问。

【诗人简介】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原籍怀州河内,祖迁居荥阳。

少习骈文,游于幕府,又学道于济源玉阳山。

开成年间进士及第,曾任秘书省校书郎,调弘农尉。

李商隐《无题》诗论

李商隐《无题》诗论

李商隐《无题》诗论李商隐《无题》诗论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市)人。

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李商隐《无题》诗论,欢迎大家分享。

一、李商隐《无题》诗歌分析(一)《无题》诗歌中的悲剧色彩李商隐的《无题》诗歌,流传至今的也仅仅二十几篇。

这些诗歌的表达上以婉转的情思语言为主,给人以意境朦胧之感,使读者对于诗歌创作的意图难以理解。

从诗句的语言表达上来分析,结合晚唐时期的社会背景,可以对于李商隐的“无题”诗创作特点以较为明晰的定位,即难以明辨的旨意中饱含着悲剧的色彩。

李商隐的“无题”诗充分着悲剧色彩,与其个人境遇息息相关。

李商隐出身于贫寒的家庭。

虽然与当时的皇室同族,但是,其祖辈上并没有位居显赫官职者。

这就决定了李商隐要走上仕途,也只能作为一名衰微的王孙。

纵观李商隐的一生,堪为是坎坷的一生,而这种悲剧色彩,很自然地就从其所创作的诗句中表达出来。

从“生人穷困,闻见所无”,到“五年诵经书,七年弄笔砚”,终于学业有成,功成名就,却又因为迎娶了王茂元之女而陷入政治的漩涡,导致其漂泊天涯大半生。

残酷的社会现实让李商隐下去,那种“安危须共主君”的激切主张逐渐幻灭,伴随着没落家族的嗟叹,这种沉重的精神负担与其仕途的坎坷相融合,促成了其诗歌创作的悲情风格。

晚唐的颓废,从文人沉浸于萧瑟并创作出的香艳体诗歌中就可见一斑。

尽管李商隐的诗歌受到当时社会形态的感染,但是,并没有流俗,而是将诗歌的创作定位于精神境界,更多地表达为爱情生活和心理特征,赞美对爱情的忠贞不渝。

李商隐的“无题”诗所表达的是爱情生活,透过更深层次,不难看出,其中所表达出来的悲剧基调,同时也是诗人对于唐王朝即将走向灭亡的命运一种忧伤。

他渴望能在仕途上施展自己的才华,为唐王朝的“中兴”出一份力,但是,腐朽的官场势力必然会成为觉醒进步知识分子的共同悲剧。

他们匡救国家的理想抱负,也只能够化所一曲梦幻相思,形成悲剧的情调,借助诗篇抒发自己的感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商隱無題詩解讀(五)山中人無題(重幃深下莫愁堂)重幃深下莫愁堂(1),臥後(2)清宵細細長。

神女(3)生涯原是夢,小姑(4)居處本無郎。

風波不信菱枝弱(5),月露誰教桂葉香。

直道相思了無益,未妨惆悵是清狂(6)。

[此詩應與《無題》(鳳尾香羅薄幾重)同讀。

]莫愁女像【注釋】:1. 莫愁堂:句中「莫愁女」之典,出自《樂府詩集》中梁武帝所寫的《河中之水歌》----「河中之水向東流,洛陽女兒名莫愁……十五嫁為盧家婦,十六生兒字阿侯」。

2.臥後:醒後。

3.神女:即宋玉《高唐賦》與《神女賦》中的巫山神女。

在《高唐賦》中宋玉向楚襄王介紹巫山神女:「昔者先王(楚懷王)嘗游(遊)高唐,怠而晝寢,夢見一婦人曰:『妾,巫山之女也。

為高唐之客。

聞君游高唐,願薦枕席。

』王因幸之。

去而辭曰:『妾在巫山之陽,高丘之阻,旦為朝雲,暮為行雨。

朝朝暮暮,陽臺之下。

』旦朝視之,如言。

故為立廟,號曰朝雲。

」宋玉的一番描述,激起楚襄王的極大興趣,也想夢見這位女神。

在《神女賦》中宋玉就寫到了楚襄王與神女的遇合:「其夜王寢,果夢與神女遇,其狀甚麗,王異之。

」其後,楚襄王因這位神女「精神恍忽,若有所喜,紛紛擾擾,未知何意?目色彷彿,乍若有記:見一婦人,狀甚奇異。

寐而夢之,寤不自識;罔兮不樂,悵然失志。

」4.小姑句:宋人郭茂倩所編《樂府詩集》中的《青溪小姑曲》:「開門白水,側近橋樑。

小姑所居,獨處無郎。

」胡以梅箋云:「本非匹偶,所以不能為之郎也。

」劉敬叔《異苑》和吳均《續齊諧記》皆以小姑為青溪神女。

劉敬叔《異苑》記載說:「青溪小姑,蔣子文第三妹也」(蔣子文是三國時期吳國人,被孫權封為中都侯)。

南朝梁吳均《續齊諧記》也記載說:「會稽趙文韶,宋元嘉為東宮扶侍,廨在青溪中橋。

秋夜步月,忽有青衣詣門相問,須臾女郎至,年可十八九許,容色絕妙,顧青衣取箜篌鼓之,留連宴寢。

將旦,別去,以金簪遺文韶。

明日,於青溪廟中得之,乃知昨所見青溪神女也。

」5.風波句:暗示這個女子在生活中一方面受到惡勢力的摧殘,另一方面又得不到應有的同情與幫助。

「不信」,是明知菱枝為弱質而偏加摧折。

6.直道兩句:意謂即使相思全無好處,但這種惆悵之心,也好算是癡情了。

直道:即使,就說。

了:完全。

清狂:舊注謂不狂之狂,猶今所謂癡情。

按:如作狂放解本也通,但既把詩中人作為女子解,那麼,還是作「癡情」解較適合。

巫山與巫峽【語譯】層層日幕深垂遮掩著莫愁堂,獨臥閨房中覺得靜夜漫長。

神女遇楚王的事原本是場夢,小姑獨處的地方本來就沒有情郎。

她就像柔弱的菱枝,風波明知她弱質而偏加摧折;又像具有芬芳美質的桂葉,卻無月露滋潤使之飄香。

即使相思完全沒有什麼好處,也不妨付出一片惆悵癡情的心。

【賞析】李商隱的七律「無題」,最能代表其無題詩的獨特藝術風貌。

他的無題詩,往往又是愛情詩(起碼外表如此)。

李商隱的愛情詩以抒情為主體,著力抒寫詩中人物的主觀感覺、心理活動,表現她(他)們豐富複雜的內心世界。

而為了加強抒情的形象性、生動性、又往往要在詩中織入某些情節的片段,在抒情中融入一定的敍事成分。

這就使詩的內容密度大大增加,形成短小的體制與豐富內容之間的矛盾。

為了克服這一矛盾,他不得不大大加強詩句之間的跳躍性,並且借助比喻、象徵、聯想等多種手法來加強詩的暗示性。

這是他的愛情詩意脈不明顯、比較難讀的一個重要原因。

巫山神女峰(一)寫幽閨女子相思寂寥之情(可能為思念女道士宋華陽而作)詩人描寫了這個女子身世遭遇,來抒寫她愛情失意的苦悶。

她在深夜追思往事,獨白相思。

這首詩用典自喻,深情款款,誠摯感人。

清人王夫之說:「豔情別調」,他認為這首詩應屬愛情詩。

首二句從這個女子所處的環境氛圍寫起,擬想所思女子重幃深下,獨自無聊景況。

層帷深垂,幽邃的居室籠罩著一片深夜的靜寂。

獨處幽室的女子自思身世,輾轉不眠,倍感靜夜的漫長。

這裏儘管沒有一筆正面抒寫這個女子的心理狀態,但透過這靜寂孤清的環境氣氛,我們幾乎可以觸摸到這個女子的內心世界,感覺到那帷幕深垂的居室中彌漫著一層無名的幽怨。

言外之意,這個女子有被禁錮或清規所限而不得自由出入。

三四句進而寫相思之不可得及女子對自己愛情遇合的回顧。

上句用巫山神女夢遇楚王之事,下句用樂府《神弦歌.清溪小姑曲》:「小姑所居,獨處無郎。

」意思是說,追思往事,在愛情上儘管也像巫山神女那樣,有過自己的幻想與追求,但到頭來不過是做了一場幻夢而已;直到現在,還正像清溪小姑那樣,獨處無郎,終身無托。

這一聯雖然用了兩個典故,卻沒有用典的痕跡,真正達到了用典如同己出的程度。

特別是它雖然寫得非常概括,卻並不抽象,因為這兩個典故各自所包含的神話傳說本身就能引出豐富的聯想。

兩句中的「原」字、「本」字,頗見用意。

前者暗示她在愛情上不僅有過追求,而且也曾有過短暫的遇合,但終究成了一場幻夢,所以說「原是夢」;後者則似乎暗示:儘管迄今仍然獨居無郎,無所依託,但人們則對她頗有議論,所以說「本無郎」,其中似含有某種自我辯解的意味。

此聯以巫山神女及青溪神女喻所思女子,暗示此女子是一個女冠(女道士)。

道觀森嚴,女冠為道觀戒律所限制,自己不能相見。

五六句從不幸的愛情經歷轉到不幸的身世遭遇。

這一聯用了兩個比喻:說女子就像柔弱的菱枝,卻偏遭風波的摧折;又像具有芬芳美質的桂葉,卻無月露滋潤使之飄香。

這一聯含意比較隱晦,似乎是暗示這個女子在生活中一方面受到惡勢力的摧殘,另一方面又得不到應有的同情與幫助。

「不信」,是明知菱枝為弱質而偏加摧折,見「風波」之橫暴;「誰教」,是本可滋潤桂葉而竟不如此,見「月露」之無情。

措辭婉轉,而意極沉痛。

七八句寫愛情遇合既成夢幻,身世遭逢又如此不幸,但作者並沒有放棄愛情上的追求——「直道相思了無益,未妨惆悵是清狂。

」即便相思全然無益,也不妨抱癡情而惆悵終身。

在近乎幻滅的情況下仍然堅持不渝的追求,「相思」的刻骨銘心更是可想而知了。

義山作詩慣用典故,此詩中所用「小姑」必指其暗戀中之某女子。

而「小姑居處本無郎」句,顯然點明此暗戀之女尚未嫁人,仍處於獨居狀態。

其結尾「直道相思了無益,未妨惆悵是清狂」二句,義山實為慨歎自己對那暗戀之女的相思也僅是徒相思罷了,解決不了任何問題,故只能付之惆悵清狂而已。

近人劉學鍇說:「二首均寫幽閨女子相思寂寥之情」(《李商隱詩歌集解》)。

黃世中說:「二首均為所思女冠不得相諧而發。

」黃世中《相見時難別亦難----李商隱卷》)綜合而言,李商隱可能為思念女道士宋華陽而作這兩首無題詩。

兩首詩採取深夜追思抒慨的心理獨白方式,寫少女的相思寂寥。

(二) 借女子自傷不遇的身世,以寄託自己懷才不遇的心情。

清人馮浩《玉溪生詩詳注》曰:「將赴東川,往別令狐(綯),留宿而有悲歌之作也。

……唯其懷此深恩,故雖相思無益,終抱癡情耳。

此種真沉淪悲憤,一字一淚之篇,乃不解者引入歧途,粗解者未披重霧,可慨久矣。

詩是抒寫一個女子自傷不遇的身世。

開頭先寫環境氛圍的幽靜,襯出長夜的孤寂;接著以楚王夢遇巫山神女和樂府《青溪小姑曲》的「小姑所居,獨處無郎」的典故,抒寫自己曾經有過幻想和追求,但到頭來只好夢一場,依然獨居;再寫風波兇惡,菱枝柔弱,無力反抗,桂葉自有清香,卻無月露潤香;最後寫即使如此,還要執著追求。

意境深遠開闊,措辭婉轉沉痛,感情細膩堅貞,是一首很好的愛情詩。

這兩首詩(包括《無題》「鳳尾香羅薄幾重」),歷來有人認為有所寄託。

不管是否有寄託,作為愛情詩來讀,還是有很高的藝術價值的。

類似的說法如下:清人何義門曰:「義山無題諸詩,不過自傷不逢」。

清人徐德泓曰:「二首皆慨不遇而托喻閨情也」。

清人陸崑曾曰:「二詩疑為綯(令狐綯)發」。

綜合兩首無題詩,要點如下:前章,即《無題》(鳳尾香羅薄幾重)近賦,寫愛情似乎較為純粹,後章近比,有較明顯的托寓痕跡。

第一首寫愛情有較多敍述成分。

首聯寫女子夜縫羅帳,暗示因思念而無眠。

頷聯細緻描述雙方邂逅未通言語的戲劇性場景,寫實意味較濃。

末兩聯寫音信杳渺,深閨寂寥以及女子欲乘風而飛至郎邊的癡情奇想。

後章,即《無題》(重幃深下莫愁堂),則以抒寫身世境遇為主,筆意空靈概括。

首聯寫閨中環境氛圍的幽靜,襯出女子長夜的孤寂;頷聯慨歎生涯處境,隱見詩人遇合如夢、無所依託的遭遇。

頸聯若從比興寄託著眼,更能探獲詩心:作者地位寒微,「內無強近,外乏因依」(《祭徐氏姊文》),屢遭朋黨勢力摧殘,而未遇有力援助,故借風波摧折菱枝,月露不滋桂葉來致慨。

尾聯說即使相思全然無益,也不妨抱癡情而悵恨終身。

詩人在傷感、幻滅與絕望中屢屢透露出堅韌和執著,不能不讓人動容。

(三) 參考說法:蘇雪林《玉溪詩謎》「鳳尾香羅薄幾重」及「重幃深下莫愁堂」----這兩首詩是宮嬪返內苑後,義山又至幽會之地徘徊而作。

「扇裁月魄」見斑婕好詩「裁為合歡扇,團團似明月。

」「車走雷聲」見《長門賦》「雷隱隱而響起兮,聲象君之車音。

」文宗與楊賢妃返宮,宮嬪一概隨歸。

義山於道路間見其所識之宮嬪,見其羞而以扇自障之態,又以車騎雜遝,雖有語而亦不能通故云云。

(其實這也不過做詩罷了,義山未必有這樣大膽,敢邀路過的宮嬪通話。

)蘇雪林謂「斑騅」乃幽會時所騎之馬,義山入曲江離宮,有水陸兩路:水路用船,所謂「海客乘槎」便是,陸路用馬,所謂「歸去橫塘晚,華星送寶鞍」(《無題》)便是。

今繫馬之地,垂柳依然,但人則不見,能不爽然若失!第二首寫歸後之悵惆。

似言「侯門一入深如海」,何況宮門?相思亦知其何益,不過不能不悒悒於衷者,此乃愛情作祟的緣故耳。

山中人案: 蘇雪林寫李商隱色膽包天,勾搭妃嬪,此說已遭大多數學者否定。

(四)其他參考說法:. 臺灣學者高陽以為此二詩乃義山與其妻妹(小姨)之暗戀詩。

高陽先生以此句作為義山與其小姨之暗戀證據,說其小姨與他們夫婦二人同住在其岳父王茂元所賜的洛陽「崇讓宅」中,僅為前後院之隔;並說義山另一首無題詩中「畫樓西畔桂堂東」句中的「桂堂」就在「崇讓宅」裏。

這個猜測應是錯誤的,「桂堂」乃宰相裴度「湖園」中之建築,應為鐵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