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行导师制教学,培养高精专人才

实行导师制教学,培养高精专人才
实行导师制教学,培养高精专人才

实行导师制教学,培养高精专人才

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说:“市场经济永远不变的法则是永远在变”。不断变化的市场,对人才知识结构能力的要求也在变,这使得培养人才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也要随之调整和改革。教学的改革和探索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对于高等职业教育来说,改变原有的教育教学模式,实行导师制教学,培养高精专人才,是一条行之有效的教学之路。

一、实行导师制教学的重要意义

1.培养高精专人才是社会急需

当前,中国正处于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真正意义上的企业才刚刚建成,甚至有的企业还处在转变阶段。作为市场主体要素的企业来说,追求利润最大化是其根本的目标。要做到利润最大化,企业就要在行业中具有领先优势,那么,企业的产品要优良,管理要科学,成本要最低,利润要最大。要实现这一点,就要求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都做到最好。这符合木桶理论原理,因为只要有一块木板短了,这块短木板就决定了木桶的容量,木桶的水就不可能装满,企业的整体水平就会降低,预期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或不能完全实现。当前的中国企业,虽然具备了诸如产权清晰、权责分明等现代企业的要素,但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以及生产技术工人的水平,特别是高水平的技术人员――高级技工、技师、高级技

师在劳动者中的比例过低,严重制约了中国企业产品的质量和企业的科技含量,“中国制造”在国际上没有竞争力,中

国产品一直是廉价产品的代名词,中国需要用九亿条裤子换一架飞机,这都不利于中国经济的长远、快速发展。如今,任何一个国家都是国际大市场的一部分,长此以往发展下去,中国市场只能成为世界市场的附庸,中国的民族企业将更难生存。怎样改变目前中国企业的落后状态呢?就是要提高企业整体员工的水平,弥补人才匮乏的现状。无庸讳言,不论是过去的精英教育,还是现在的大众化教育,都存在脱离社会和市场的实际需求,闭门造车、不问社会需求培养人才的局面,至今仍未得到彻底改变。一方面,造成了企业因缺人找不到合适的人选,设备闲置无法生产,资金严重浪费;另一方面,许多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甚至是一毕业就失业,教育投入与回报严重失衡,挫伤了社会求学的热情。因此,培养社会和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是当前高等职业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高等职业教育还不能满足对于人才的要求

从某种程度上说,职业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是符合当前社会需要的。职业学校培养的既具有扎实够用的理论知识、又有熟练的职业操作技能的毕业生,是企业所喜欢的。他们既可以直接从事一线生产操作,又可以从事技术管理工作,这种“拿来就用”的人才非常实用,无投入却能高产出,

从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本科教育的不足,完善了高等教育体系。现在的中等职业教育,在某种程度上讲,为培养熟练工人只简单地解决了用工的欠缺;高等职业教育又是“大一统”的教育模式,或是本科教育的压缩,或是中等职业教育的翻版,甚至出现了理论不强、技能也不熟练的局面,形成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状况,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真正需求。怎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呢?培养出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实行导师制培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3.实行导师制教学,可以培养出高精专人才

导师制培养是现行研究生教育的一种普遍形式,把它移植到高等职业教育中,不论从内容上还是从结果上,都更为合理。与研究生导师制不同的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导师制培养,不是培养理论型的科研人才,而是按照非统一化的标准培养多样化的专门技术人才,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做到人尽其才。根据现代企业生产分工的要求,把各专业的培养目标进行分解。以服装设计与制作专业为例:依据成衣企业的生产环节分解为设计、制版、工艺制作、质量检测等;教学中,在统一学习服装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与特长,对他们进行某一方面的专门培养,把他们培养成服装设计师、制版师、工艺师、质检师,成为这一岗位的行家里手甚至是专家,能够“拿来”就用且得心应手。只有这样的人才,才是企业最需要的人才;

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我国企业员工的整体水平,才能提高“中国制造”的整体水平和竞争实力,提高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个人和企业才能有更为长远和辉煌地发展。

4.实行导师制培养,有利于促进学生就业

大学生就业的一大障碍是应届毕业生缺乏工作经验和

实际操作能力。实行导师制培养,学生在实训上采取“真空仿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在“企业”中就某一岗位“顶岗”作业,既能提高职业技能的熟练程度,又能在就业之前积累丰富的“实战”经验。同时,相对于熟练的技工,学生还有理论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导师们不仅指导了学生们的专业知识,还通过平时的沟通和交流,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就业观念,及时传授给学生与人交往以及应聘时的注意事项、面试技巧等知识

二、实行导师制的教学安排

1.科学分解培养目标

实行导师制培养,首先要合理地分解专业培养目标,这是一个关键环节。目标分解不正确,实行导师制培养,就迷失了方向,失去了意义。例如,在服装设计与制作中,把裁剪作为一项培养内容,就没有什么作用。因为裁剪里面没有高的技术含量和知识含量,只是一个涉及熟练程度的问题。因此,在实行导师制培养之前,必须按照某专业在实际当中的应用,进行科学合理地分解。对于不便于分解的专业,可

以进行专项培养,如国际贸易中的日语与贸易专业,就把从事日语外贸定单业务作为一个专项,恰好可以解决国内企业在这一方面的人才欠缺问题。当下的情况是,会日语的人不懂外贸,懂外贸的人又不会日语。旅游管理专业可以专门培养大堂领班、客房部经理、餐饮部经理等。这样分解后,既实用又有效,也便于实际的教学。目标分解后,还要制定出各项目标的教学目标与任务,即实行导师制培养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

2.合理编排教学计划

有了培养目标以后,还要有一个整体的教学安排,这是实现目标任务的保证。从第二学年开始,按照导师制培养的方案,同时依据学生的意愿,进行分方向培养。导师制培养不能简单理解为多上一些课,多参加一些实习,多写几篇论文,而要有一个明确的计划和步骤,先学什么,后学什么,都要有一个整体的规划。如同习武一样,要想成为武林高手,必须要从扎实的基本功练起,有了扎实的基础,才能从事套路的练习,不然学出来的也只是花架子,不可能有真正的效果。所以,在实行导师制培养时,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探讨、反复的论证,制定出严谨的教学计划,要依照目标培养的要求,分阶段、分层次进行。

3.要有明确、规范、严格的选拔机制

实行导师制培养,如果受学生不同的发展潜力、特长和

有限的师资、设备、精力、能力等制约,不可能面向所有学生,那就失去了实行导师制培养的可操作性。为了使培养出的人才真正达到高、精、专的标准,对于学生的选拔一定要严格。要把那些综合素质高,特别是基础好、在某一岗位有特长的学生吸收进来,做到宁缺毋滥。笔者认为,可以在第一学年开始时,就把导师制培养方案、选拔条件公布出来,让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就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在第二学年实施的时候,既有利于学生的选择,又有利于对学生进行选拔。

三、实行导师制培养的条件

1.要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教师是实现教育教学的根本保证,是教学的核心。特别是作为导师制培养的导师来说,最基本的要求是在某一专业或某个方向非常精通,这就对整个教师队伍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果没有胜任的教师,就要先对教师进行培训,既可以派教师到高校学习,去企业顶岗,也可以聘请专家对教师进行培训,使教师达到导师制培养的师资要求。这同样有利于整体教师队伍水平的提高,是一件一举两得的事情。在引进教师上,要有意识地招收专家型的教师、“双师素质”教师,否则,导师制培养就只能是纸上谈兵。

2.要有完备的实习实训场所

高等职业教育的导师制培养,虽然在层次上低于研究生、本科生教育,但是在实验、实训和实习方面,却有着更高的

要求。应当说,导师制培养在高等职业院校中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实战训练,必须加大学生实训的时间、深度、广度和实用度。不同于一般学生实习的走马观花或单打独斗,导师要在一定时期中,同学生一起参与实训,对学生进行现场指导和讲解,很多时间要进行“手把手”的教、“面对面”的

指点。要实现这一点,除了学校有自己的校办企业外,还要与作为实习基地的企业做好沟通与协调,让学生能够从事实际问题的研究,得到真正锻炼的机会。在这一点上,运作起来是有一定难度的,可以采用与实习单位签订友好合作企业、委培、实习基地等密切合作协议的方式,实现双方的共赢。这样,就可以为导师制培养提供更好的条件,更有利于培养目标的实现。

总之,时代给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国家政策为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提供了条件,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职业教育应把握好机遇,积极迎接挑战,大胆尝试创新,勇于进行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实行导师制培养,理论上可行,实践上可操作。只要职业学校做到上下一致、制度完备、实施周密、控制严格,这一功在社会、利在学生的教学改革之路,就一定会得以顺利发展。

(作者单位:山东服装职业学院)

导师制管理制度

导师制管理制度 一、目的 1、尝试建立规、系统的导师制度,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2、通过导师对指导对象的指导,传播公司文化理念、价值观,推动岗位知识、技能和经验的归纳和提炼,并有效分享和传承,加快人才成长进度; 3、营造全员学习、乐于分享和发展他人的文化氛围。 二、管理原则 1、相互尊重、平等交流,倡导导师和指导对象互学共赢; 2、注重实效,指导形式可灵活多样。 三、适用围 主要培养对象为业务部骨干员工、后备人才,待形成一定的经验积累后,在公司围进行推广。 四、导师基本要求 1、对公司文化有强烈的认同感和深刻的理解; 2、在某一业务领域具有专长,有分享传承意愿; 3、具备熟练的沟通和指导技巧; 4、公司副总级以上员工自动成为公司导师。 五、导师、部门经理对指导员工的影响差异 各部门经理是员工培养的第一责任人,需主动与导师保持沟通,导师、部门经理对指导员工影响差异见下表 六、导师制各职责划分 1、总经理

(1)审批导师制度、方案和经费; (2)审批公司导师。 2、人力资源部 (1)人力资源部负责制定和完善导师制度和方案; (2)提请公司总经理批准公司导师; (3)收集、整理相关记录; (4)组织导师、指导对象交流会。 3、部门经理 (1)积极支持、参与导师制的实施; (2)为下属选择导师提供建议,与导师保持沟通。 4、导师 (1)根据公司及指导对象发展需要,制定有针对性的指导目标和计划; (2)与指导对象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建立有效沟通渠道; (3)定期与指导对象沟通交流,跟进指导计划的实施,并反馈其表现; (4)整理、提炼相关知识和经验,并有计划地向指导对象传授。 5、指导对象 (1)尊重导师,积极与导师沟通,诚实对待导师,认真学习导师的长处与经验; (2)按与导师约定沟通的渠道、频率,及时完成各项指导计划,达成辅导目标; (3)及时提交总结报告,并提交给人力资源部备案。 七、导师制具体实施 1、导师与指导对象指导关系的确定 (1)由员工自主提出或与部门经理沟通后,从公司导师库中进行双向选择,最终由导师和部门经理协商后确定指导关系; (2)导师和指导对象签订《指导协议》(见附件1),正式建立双方的指导关系; (3)经沟通了解后,导师根据双方情况,制定《指导计划》(见附件2),约定指导周期、明确各阶段指导目标、容、指导方式等,报人力资源部备案; (4)指导结束后,员工需提交《指导总结报告》(见附件3),经导师评价后,报人力资源部存入员工培训档案。 (5)导师同时带教的指导对象原则上不超过3名; 2、导师指导容,不仅包括岗位知识技能,还包含工作经验传承、团队意识和心态引导等

青年教师导师制培养计划

青年教师导师制培养计划 (2018年 9月至 2019年7 月) 周晓冬 青年教师就就是学校得未来,青年教师得成长应有计划,分步骤进行。 为了贯彻落实学校青年教师培养工程要求,特制定青年教师导师制工作计划,具体安排如下: 一、坚持实行集体备课制度、制定教学计划 通过实行集体备课,能够使新教师更好地掌握课程重点,了解教学难点,学到导师得教学经验与教学方法。集体备课要求必须由年轻教师进行表述,然后导师加以指导,直到形成完整得备课教案。 二、不定期进行双向听课 经常进行双向听课。年轻教师通过听导师得讲课,特别就就是教学名师得讲课,将学到导师得教学态度、教学经验与教学风格。导师在听课得过程中,能够及时发现新教师教学中存在得不足,进行传帮带,促进新教师得成长。 三、积极抓好日常教学工作程序 积极抓好日常教学工作程序,确保教学工作有效开展。按照要求积极认真做好课前备课。 四、加强专业理论学习 针对青年教师自身得不足,在老教师得指导下,有计划地学习专业理论知识,不断提高业务素质,更好地完成教学工作。 五、建立教师教学水平纪录 对新教师得教学效果,进行记载并长期保留。导师结合纪录对新

教师得教学效果进行评估,使得新教师能直观瞧到成长过程。 六、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新老教师共同提高。 七、具体做法: 1、开课前,在导师得指导下,青年教师需通篇熟悉教材、把握教材中各章得重难点,并调配好这一学期得课时安排。 2、每次上新课前,在导师得指导下,青年教师需形成自己对本次课得教学内容与重难点得理解,且要有自己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得思考,并且认真完成备课与教案得撰写,并送交导师指导、审阅。 3、青年教师与导师之间相互听课,青年教师通过听取导师得引领课,学习导师对每节课教材得把握与处理方式,并与自己得教学法作比对,找出自己得不足及需要改进得地方,并结合导师得讲课反思自己。同时,导师也需听青年教师得课,指出其教学基本功、教学语言、板书设计等中间需改进与注意得地方,交流经验,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4、青年教师应积极主动向导师请教,虚心接受导师得建议与意见,同时,导师也应认真负责。 5、青年教师需在导师得指导下开展教学法研究,撰写教改论文,并积极申请或参与教研或科研项目,提高其科研能力。 泉沟镇中心小学周晓冬 2018年9月 青年教师导师制阶段性总结 刘文娜自与我建立导师关系以来,思想上积极进步,努力学习专业课知识。根据她得具体情况,进行业务上得指导,及时沟通,李辰得

“两结合、两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两结合、两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作者:许乃霞出自: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发布时间:2010年10月12日 摘要:本文从理论上阐述高等职业教育“产教结合、工学结合,专业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融合、职业教育与创业教育融合”培养模式的内涵特征,提出培养途径,构建有效、科学的管理机制。对解决实施“二结合、二融合”培养模式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在“二结合、二融合”培养模式下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建设等问题提出参考意见。指导高职院校更好的开展“二结合、二融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深化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改革。 关键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两结合;两融合 随着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我国的深入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愈来愈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重视,己成为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但是由于各国政治经济文化和工业化进程不同,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各异,职业教育经过的不同锤炼,也呈现出各自的特殊性,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培养模式,体现在工学结合上不尽相同。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工学交替”与学徒制,美国合作教育,“中国特色”的“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模式。综上所述,由于各国的教育史、职业教育史各不相同,其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模式业各具特色。但他们处在同一个历史时期的发展过程中,也具有共同之处。都是把技能人才的

培养与企业结合起来,在生产实践中打造真正的技能人才,推进工学结合,体现了职业教育的本质。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规模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式已经明显的不能适应新形式的需要。近年来,职业教育界加快了探索“中国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的步伐,其中较为认可的一种是“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模式,许多地方的学校,与企业积极开展合作工作,半工半读创新并积累了一些经验及做法。许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都在摸索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教育教学改革道路,但是对与“两结合、两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还没有明确提出。在这种情况下探讨适应于国情和校情的“二结合、二融合”(即产教结合、工学结合,专业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融合、职业教育与创业教育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非常及时。 1、“二结合、二融合”培养模式下专业设置改革 根据市场供需变化进行专业设置,以种植类专业为例,最近,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推进农村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加速农村土地流转,促进高效农业规模化提供了政策保障。长三角地区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起步早,农业产业化程度高,现代农业推进速度快。农业特别是种植业已由传统的生产功能逐步转向生态、生活和生产功能并重,对都市生态农林、绿色有机农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外向型经济农业、设施农业等方面的高技能人才

尝试现代学徒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实施背景......................... -2 - 二、主要目标......................... -2 - 三、工作过程 (4) (一)..................................... 现代学徒制试点4 (二)......................................... 制定现代学徒制实施方案7 (三)....................................... 现代学徒制全校推广8四、条件保障 (8) (一)............................ 政策条件8(二)............................ 企业条件8(三)............................ 学校条件9 五、成效成果 (9) 六、............................. 体会与反思11

尝试“现代学徒制”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福元建飞 一、实施背景 1.国家发展的大背景:中国正面临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由制造大国向创造大国转变,鲁昕部长在多种场合说过“学徒制肯定是产业升级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发展现代产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2.市域经济发展的小背景:迁安以钢铁冶炼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正在转型,钢铁企业面临升级换代,过去的招工模式是以劳动力为主体,现在转变为以高素质技术工人为主体。目前许多装备制造类企业到迁安投资,首先询问的条件之一是本地是否有足够的高素质技术工人。 3.学校人才培养改革发展的需要:按照我校原来的培养模式,学生的技能训练容不能与就业岗位对接,毕业后不能适应企业岗位要求。故传统的实习模式受到挑战,现代学徒制刻不容缓。 在国家中职改革发展示校建设中,学校把机械加工技术专业列为重点建设专业。借此机会,我们按照“现代学徒制”的模式,在之前“企业冠名班”的基础上,进行了一轮“学徒实习”的试点。本次尝试收到了相当满意的效果,学生不仅熟练掌握了企业的岗位技能,而且有90%以上的在学徒实习企业就业。随着示校建设工作的不断进行,我们打算在其他专业中也推行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从而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深入发展。 二、主要目标 1.探索建立和完善具有区域特色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将学校本位教育与工作本位培训紧密结合,使企业回归职业教育主体之一的地位。

常州工学院师范学院“全过程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方案

常州工学院师范学院“全过程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方案 “全过程双导师制”是常州工学院师范学院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所谓全过程双导师制,是指师范院校为小学教育专业学生配备专业导师,同时从中小学教育实践基地的优秀教师中为其聘请指导教师,专业导师与中小学指导教师(以下称“指导教师”)分工协作,共同培养和引导学生专业发展与职业发展。这一做法贯穿教师职前教育的全过程,而不仅仅是学生进入见习或实习阶段才由基地学校配备指导教师。 一、实施“全过程双导师制”的意义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逐步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过渡,市场对需求人才的质量和规格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高等教育培养机构而言,如何造就出既有深厚的专业理论功底,又具有灵活而扎实的专业应用技能就成为了检验毕业生良莠的现实尺度。根据我们最近几年的专业调研发现,当前的很多师范毕业生普遍存在着自我优势不明显、就业竞争力不强、职前和职后有差距等弊病,也就是说,工作后存在着相当长的一段适应期。这不仅影响了培养单位的教育声誉,而且还在一定意义上浪费了使用单位的教育资源。另外,由于长期以来师范教育中存在的体制瓶颈的制约,校内教学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轻实践技能的训练,校外教育见习和实习重形式而轻效果,教育实践活动时间配置不合理。实施“全过程双导师制”,就是要努力缩短师范毕业生的职后工作适应期,使学生在入职前就对今后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对象早熟悉、早了解、早准备、早进入状态,提高自身的市场应变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 二、“全过程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思路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的要求,使师范生及时深入小学进行实地参观、见习和实习等活动,并在基础教育一线指导教师和有关教育理论专家的启发和引导下,对自己在校期间的学习状况和未来从事小学教育工作的能力状况进行动态的定期考量,发现不足,及时整改,同时,以此检验所学的教育学、心理学、课程与教学论、班队管理、心理咨询与辅导等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情况和面对具体问题时的实际运用情况,以此反馈我们的培养计划和教学手段中的缺

青年教师导师制度

青年教师导师培养制度的 暂行办法 为了全面推进我校师资队伍建设,加速青年教师成长,现结合我校目前青年教师数量偏多,职称偏低这一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一、培养对象: 凡招聘、录用、调入我校从事教学工作不满三年且不具备一级职称的青年教师。 二、培养期限: 培养期限一般为两年。 三、培养目标: 青年教师经过两年的培养,能较好的完成一门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以及学生管理环节,过好教学关和管理关,并为进一步的提高和发展奠定基础。 四、培养导师的遴选和职责: 导师的选拔由教师培训领导小组商议提出,在征得导师本人同意后,由校长批准,报教务处备案。 导师由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科研能力强、作风正派、品行端正、治学严谨的具有中学一级以上(含中学一级)职称的教师担任。原则上一位业务导师指导一位青年教师教学,一位班主任导师指导一位青年教师的学生管理技巧。

导师要帮助每位青年教师制定出详细的年度计划,制定具体培养措施和目标,在教学上坚持传、帮、带,对每个环节严格把关,使青年教师尽快达到学校教育教学、科研工作以及班主任工作的要求,全面提高青年教师业务素质。 五、培养方案: 1、根据青年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承担的教学任务,帮助青年教师制定年度培养计划。 2、指导青年教师编写教案(讲稿)、并审阅教案(讲稿)。 3、要求导师每月至少随堂听青年教师2 节课,课后及时进行分析评论,提出具体指导意见,并指导培养对象上一次教学公开课。 4、指导青年教师开展科研活动、班主任工作、撰写读书笔记、专题作业、教学论文等。每季度检查一次读书笔记,每学期检查一次专题作业,每学年批改一篇学术论文(要求有独到的见解)。 5、两年内带领青年教师参与一项课题研究或者教学案例研究。 6、每学年末向教务处提交本学年青年教师的情况报告,并包括以下材料:经修改后的教案(讲稿);经审阅后的读书笔记、专题作业及学术论文、班主任工作总结;青年教师的学年工作总结;对青年教师各教学环节(备课、讲课、答疑和批改作业)及自学情况的综合评述。 六、培养考核: 根据考核的时间,分为日常考核、阶段考核和期满考核。 1、日常考核

关于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指导意见

关于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 模式改革的指导意见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202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办发〔2014〕19号)与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等文件精神,推进我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现就我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提出如下意见,望各系(部)认真实施。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成才需要,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课程衔接体系,健全教学质量管理和保障制度,以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为核心,加强思想道德、人文素养教育和技术技能培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改革目标 坚持把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放在首位,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校校(园)、校企联合培养为手段,根据不同专业和校 -1-

企(园)的实际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通过调整阶段培养的方式和目标来促进学生岗位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可持续发展;在教学管理方式、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深化改革、不断创新,办出特色,提高水平,构建具有专业特色、具备时代特征、符合现代职业教育要求、适应社会和企业的发展需要、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基本原则 (一)坚持以就业为导向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体现了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宗旨,是高职教育的特色与优势。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作为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 (二)坚持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校内实验实训和企业(行业)顶岗实习是关键环节。要加大实习实训在教学中的比重,重视学生校内实训的针对性和效果;探索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工作过程导向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加强学生顶岗实习的指导和管理,创新顶岗实习形式;强化以育人为目标的实习实训考核评价,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行业)实践考核相结合。 -2-

新版税务系统导师制人才培养培训课件.doc

税务系统导师制人才培养培训 项目计划书 一、项目名称 税务系统导师制人才培养培训 二、培训类型 在职培训 三、培训对象与规模 培训对象:税务系统新进人员导师及未来拟承担导师任务的税务干部 培训规模: 50-60人 四、培训目标 通过培训, 使税务系统新进人员导师掌握青年干部成长规律,提升政治素养及业务水平,准确理解导师的角色和定位,提升其以人为本、服务大局的能力,从而能在生活上关心、思想上引导、学业上辅导、工作上指导其培养对象,更好地履行导师传帮带的职责。 五、培训地点、时间 培训地点:辽宁税务高等专科学校 培训时间:10天 六、培训内容和课程说明 (一)培训内容及时间安排

核心业务模块:通过学习,在政治思想、品德塑造等方面,提升导师的有效引导能力,促使培养对象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强化责任担当,融入税务文化,帮助扣好职业生涯的“第一颗扣子”;提升导师工作中的沟通艺术与方法,更好地激励人、鼓舞人;使导师明确青年干部成长规律和行为特点,对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与引导,促使其工作效能提高;通过实训课程,使学员根据培养对象有针对性地制定培养计划和导师工作实务指导,增强实效性。 素质提升模块:提升导师的政治素养,筑牢理想信念、提升职业素养;使导师明确其身份相匹配的形象条件,提升导师的内在素养,使其导师工作的开展更具有科学的方法和针对性;使导师掌握税收调研报告的写作方法和技巧,从而提升研究问题、分析问题、归纳问题和文字写作的能力,促进其指导能力的提升。 七、培训方式 项目主要采用课堂讲授、实训教学、实践课堂等方式开展教学活动,紧密联系税收工作实际,调动学员积极性,拓宽思维,增强互动。 八、师资构成 授课工作由具有丰富教学经验与实践经验的专兼职教师承担。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现状研究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现状研究 在开展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实现工学有机结合必须充分发挥学校和社会两者的教育培养作用,这是开展有效工学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是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内在要求和有效途径。就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进行了研究,并就如何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标签:工学结合;职业教育;现状 我国教育部于2005年提出开展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计划,在有关提升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整体水平方面作出重要批示,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是高职教育理念的重大变革,也是高职教育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1]。我国教育部发布的第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其中明确规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2]。最新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解析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出适合高职院校发展的新思路,是实现高职院校服务社会需求的重要任务。 一、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内涵 从宏观上分析,工学结合形式的培养指在规定制度前提下,以职业教育为目的,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基于学校与企业合作的外部形式,注重教育实践性,融合学校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培养人才模式。从微观上说,它是指在社会统一协调下,职业院校与企业通过有效合作途径加强学生职业技能培养,丰富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积极促进校方与企业单位的交流沟通,打造全面立体的职业人才培养体系[3]。 二、工學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一)国家政策支持力度还不够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还处于发展初期,虽然在改革职业教育体制方面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文件,例如,《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等,但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政府重视投入力度差异,地区间发展不平衡,从而造成工学结合教育水平参差不齐。 (二)实训指导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实训软环境建设跟进不够 校内很少有达到“双师型”标准的教师,且大多缺乏专业实践教育能力,很难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同时,专业职业技能师资力量短缺,整体理论素养较差,知识文化水平较低。 (三)校企合作深度不够 当前,很多企业单位不了解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对于校企合作认识深度不够,造成职业教育培养脱节。虽然有些企业与学校建立了合作关系,但大多只做表面功夫,关于产品创新研发、员工职业技能培训等项目缺乏更深领域的交流。另外,企业方面考虑到成本消耗,给学生提供的都是跟岗学习,且水平较低,学生很难得到真正的实践锻炼,也就不能形成熟练规范的职业技能。而职业院校本身研发技术水平不高,造成企业缺乏与之合作的信心,不愿合作或者进行表面合

“1+X”导师制运用型人才培育模式

“1+X”导师制运用型人才培育模式 摘要:旅游高等教育“校企产学合作”的良性发展在宏观层面必须战略配合与合作指导,更关键的是,要在微观操作层面上形成有效的合作教育模式。在借鉴相关研究和实践教学的基础上,探索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如何体现在实践教学中,如何高校整合校企师资力量,如何使校企合作真正成功运行,尝试选择“1+X”导师制旅游管理专业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论证旅游高等教育产学合作发展的制约因素,发展“1+X”导师制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产学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双师型”;“1+X”导师制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10-122-03 近十年来,“校企合作”作为新型的教学模式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门课题,综述国内外旅游校企合作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合作机制、专业实践、研究与应用等方面,对于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如何体现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如何使校企合作真正成功运行并没有深入的探索与实践。因此,本文以旅游高等教育的校企合作为研究对象,以关注实践主体――学生为研究重点,基于“产学合作”的

“1+X”导师制旅游管理专业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入研究。 一、旅游高等学校产学合作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旅游高等教育一直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教育上不同程度地脱离和落后于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突出反映在培养人才的问题上。要培养出能很好地适应社会企业需要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使学生既有较好理论知识,又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就必须注重产、学合作,旅游高等学校与企业进行合作,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企业将为学生实习提供良好的保障和安排,共同培养符合旅游行业能力需求的创新应用型人才。 (二)有利于“双师型”教师培养 “产学”合作机制不仅是培养契合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的基本途径,而且也是发现与培养符合项目化教学要求的教师的一个重要平台。旅游高等教育以“产学”为导向来加强“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是保证教育质量,实现培养目标,办出职教特色,提高专业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有效途径。 (三)有利于学科建设适应旅游产业的需求 在产学合作教育中,旅游高等学校在制定学科专业、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时,可深入旅游企业调研:邀请专业人

尝试现代学徒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目录 一、实施背景................................................................... - 2 - 二、主要目标................................................................... - 2 - 三、工作过程 (4) (一)现代学徒制试点 (4) (二)制定现代学徒制实施方案 (7) (三)现代学徒制全校推广 (8) 四、条件保障 (8) (一)政策条件 (8) (二)企业条件 (8) (三)学校条件 (9) 五、成效成果 (9) 六、体会与反思 (11)

尝试“现代学徒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福元建飞 一、实施背景 1.国家发展的大背景:中国正面临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由制造大国向创造大国转变,鲁昕部长在多种场合说过“学徒制肯定是产业升级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发展现代产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2.市域经济发展的小背景:迁安以钢铁冶炼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正在转型,钢铁企业面临升级换代,过去的招工模式是以劳动力为主体,现在转变为以高素质技术工人为主体。目前许多装备制造类企业到迁安投资,首先询问的条件之一是本地是否有足够的高素质技术工人。 3.学校人才培养改革发展的需要:按照我校原来的培养模式,学生的技能训练容不能与就业岗位对接,毕业后不能适应企业岗位要求。故传统的实习模式受到挑战,现代学徒制刻不容缓。 在国家中职改革发展示校建设中,学校把机械加工技术专业列为重点建设专业。借此机会,我们按照“现代学徒制”的模式,在之前“企业冠名班”的基础上,进行了一轮“学徒实习”的试点。本次尝试收到了相当满意的效果,学生不仅熟练掌握了企业的岗位技能,而且有90%以上的在学徒实习企业就业。随着示校建设工作的不断进行,我们打算在其他专业中也推行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从而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深入发展。 二、主要目标 1.探索建立和完善具有区域特色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将学校本位教育与工作本位培训紧密结合,使企业回归职业教育主体之一的地位。

实行导师制教学,培养高精专人才

实行导师制教学,培养高精专人才 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说:“市场经济永远不变的法则是永远在变”。不断变化的市场,对人才知识结构能力的要求也在变,这使得培养人才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也要随之调整和改革。教学的改革和探索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对于高等职业教育来说,改变原有的教育教学模式,实行导师制教学,培养高精专人才,是一条行之有效的教学之路。 一、实行导师制教学的重要意义 1.培养高精专人才是社会急需 当前,中国正处于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真正意义上的企业才刚刚建成,甚至有的企业还处在转变阶段。作为市场主体要素的企业来说,追求利润最大化是其根本的目标。要做到利润最大化,企业就要在行业中具有领先优势,那么,企业的产品要优良,管理要科学,成本要最低,利润要最大。要实现这一点,就要求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都做到最好。这符合木桶理论原理,因为只要有一块木板短了,这块短木板就决定了木桶的容量,木桶的水就不可能装满,企业的整体水平就会降低,预期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或不能完全实现。当前的中国企业,虽然具备了诸如产权清晰、权责分明等现代企业的要素,但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以及生产技术工人的水平,特别是高水平的技术人员――高级技工、技师、高级技

师在劳动者中的比例过低,严重制约了中国企业产品的质量和企业的科技含量,“中国制造”在国际上没有竞争力,中 国产品一直是廉价产品的代名词,中国需要用九亿条裤子换一架飞机,这都不利于中国经济的长远、快速发展。如今,任何一个国家都是国际大市场的一部分,长此以往发展下去,中国市场只能成为世界市场的附庸,中国的民族企业将更难生存。怎样改变目前中国企业的落后状态呢?就是要提高企业整体员工的水平,弥补人才匮乏的现状。无庸讳言,不论是过去的精英教育,还是现在的大众化教育,都存在脱离社会和市场的实际需求,闭门造车、不问社会需求培养人才的局面,至今仍未得到彻底改变。一方面,造成了企业因缺人找不到合适的人选,设备闲置无法生产,资金严重浪费;另一方面,许多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甚至是一毕业就失业,教育投入与回报严重失衡,挫伤了社会求学的热情。因此,培养社会和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是当前高等职业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高等职业教育还不能满足对于人才的要求 从某种程度上说,职业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是符合当前社会需要的。职业学校培养的既具有扎实够用的理论知识、又有熟练的职业操作技能的毕业生,是企业所喜欢的。他们既可以直接从事一线生产操作,又可以从事技术管理工作,这种“拿来就用”的人才非常实用,无投入却能高产出,

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和措施

青年教师培养计划 平等一中北区 教务处 2015、9

青年教师培养计划 一、指导思想: 为构建一支思想水平高、师德修养好、教育教学业务能力强的青年教师队伍,保证学校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现根据我校《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和《教师继续教育实施计划》的要求,特制定如下青年教师培养计划。 二、培养目标和任务: 从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出发,更新教育观念,加强对教育新理论,新知识的学习,通过多种途径使青年教师迅速成长起来。 根据学校提出的提高青年教师素质总体目标及要求,教龄5年以下的青年教师均为培养对象。通过培训,力争使每位青年教师在政治思想、师德修养、业务素质和教书育人的实际工作能力方面达到合格水平。在此基础上,培养一批有较高的理论与实践能力的校级青年骨干教师。 1.新教师的入格培训。 主要指刚进入教师行列的青年教师。一是引导他们做好角色的转换,对他们加强工作责任心教育,以及组织能力的培训。二是狠抓教学常规,在备课与上课、作业与辅导、听课与评课等方面着重指导。三是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我们为每位新教师安排了一位富有经验的骨干教师为师傅,在教学工作、班主任工作、共青团工作、校外工作中进行“知、能、操、行”的传、帮、带。四是建立学校考核制度,考核项目有写一份合格的教案、上一堂教学汇报课、写一份教学体会、设计一份活动方案,组织一次公开班队活动、写一份全面的工作总结。 2.青年教师的升格培训 主要指3年以上的青年教师。我校年轻教师多,他们是一支充满生机、奋发向上、乐于进取、大有希望的队伍。我们对青年教师的培训,坚持政治上高标准,严要求;业务上压担子、放手使用;生活上热情关怀,为他们的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促使他们上一个台阶。 三、具体工作: (一)加强青年教师的思想建设,把师德修养放在首位 1.组织青年教师学习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德育纲领性文件、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等,用正确的思想和理念激励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浅谈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沙立君

浅谈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沙立君 摘要:现代学徒制是通过学校和企业的深度合作,注重学生技能培养的现代人才 培养模式,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针对性,为社会提供合格的技能型人才。本文探讨了建立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和目的,阐述了实施现代学徒 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方法。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中国正处于产业升级的重要时期,由制造大国转变成创造大国,用人制度从 以劳动力为主体,转变为以高水平技术工人为主体。实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 式可以促进产业升级和发展,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谈谈 对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看法。 一、建立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是通过产教融合来实现人才培养的有效形式,也是 现代职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发展趋势。建立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促进行业 和企业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进行积极的参与,实现产业需求和专业设置、职业标准和课程内容、生产过程和教学过程三个方面的良好对接,增强了人才培 养的针对性,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能够强化校企合作,促进工学结合,拓宽 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通道,严格按照企业岗位要求,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技能型人才。 二、实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 (一)充分利用企业的资金、技术和设备,建立“学生-学徒-准员工-员工”四 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率,降低人才培养的成本。 (二)建立具有地区特点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将学校教育和工作岗 位培训紧密的结合起来,使学生既能学到理论知识又能掌握实践技能,实现人才 培养的最佳模式。 (三)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成为既能生产、又善教学的教师;学生通 过教师的知识讲解和师傅的技术指导,成为既懂理论又能上岗的员工,学校和企 业进行一体化育人,实现合作和共赢。 (四)做好教师、学生和工人之间角色的转换,使教师、学生、工人实现共 同进步,使学校和企业实现共同提高,为职业教育发展和企业创新发展提供支持 和动力。 三、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方法 (一)创新课程体系设置 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设置将专业课教学体系和岗位实际工作体系有机结合, 使两者进行优势互补,在专业课程内容的结构上,将专业技术结构体系的要点与 中职学生的岗位工作需求和实际操纵技术能力的获得合理整合,优化专业性强的 课程模块的教学内容。既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技术实际操作训练,又有利于岗位工 作经验的获取和岗位实际操作技能的形成。第一学年在学习必备基础知识的前提 下进行专业认知实习、实训。第二学年结合学习本专业一体化教学实训室以及企 业认识实习、跟岗实习(学徒)进行专业系统技能的训练。第4学期,采用“工 学循环”的教学方式,课堂学习与工作学习相结合,在真实情境中构建专业知识、提升实践技能。第三学年结合校企合作校外课堂、企业顶岗实习、就业(准员工、员工),进行专业综合技能的训练。第6学期,学生校外课堂、顶岗实习,强化 工作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使学生成为“准员工”,参加工作时可以“零培训”上岗——“员工”。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要: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职业教育的特色, 被视为关系到建设有我国特色职业教育的一个带有方向性 的关键问题。本文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理论研究、实践研究以及探讨了当前搞好工学结合面临的现实问题。 关键词:工学结合;理论研究;实践研究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部在2005年提出的,教职 成〔2006〕4号说: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是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是有效促进学生就业的需要;是帮助学生,特别是家 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的需要;是关系到建设中国特色职 业教育的一个带有方向性的关键问题。” 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研究 1、工学结合的基本内涵。工学结合就是要求学生把学 校学习与企业实践结合起来,促使学生工学相长,成为高技能 的职业人才。该模式既具有国际职业教育的普遍规律,又具有中国职教特色,是我国职业教育与历史现实相结合的产物。 工学结合是一种教育制度。它作为教育制度是有章可寻的,我国近代的实业教育和新式学校的工学并举。建国初,我 国教改中出现的半工半读学校,轮流上课和下厂的学生有四

百多万,刘少奇因此提出“两种教育制度和两种劳动制度”,极大地促进当时经济社会的发展。今天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模式是现代职业教育将教育制度和劳动制度有机结合的一种 新型学习制度。工学结合是一种育人模式。它是学习者的劳动和学习两种行为之间的合作,强调学校和企业的“零距离”、重视学习和劳作的“双交叉”、强化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这是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最佳模式。工学结合是一种助学举措。它是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的需要。一部分职业院校学生家庭收入低,通过到企业顶岗劳动获取一定的 报酬来补充学费,实现家庭零负担或少负担,也是勤工俭学的极好形式,应该鼓励和倡导。一些职业院校开展了学生通过半工半读实现免费接受职业教育的试点,正说明了这一点。工学结合是一种工作探索。它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也是政府部门力推职业院校和相关企业进行试点的一项任务。要求探索建立适应工学结合的招生、学籍、教学等学校管理制度,探索教育质量评价标准和学生考核办法,实行弹性学制;要求探索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实现学校和企业合作互惠、共同发展。 2、工学结合的基本模式。 (1)引企入校模式。“教室里种庄稼,黑板上跑机器”是当前职业教育的“软肋”,也是教育与市场、学校与企业“两张皮”的体现。具体内容是:职业学校与企业集团联合成立培训

“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在高职院校教育中的具体实践

“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在高职院校教育中的具体实践 高职教育是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教育,高职院校实行的导师制与普通高校实行的导师制有明显的不同,它是一种以突出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满足学生个性发展为根本目的的导师制。本文介绍了淄博职业学院导师制的实施过程中和取得效果,分析了导师制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标签:高职院校导师制人才培养 1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现状 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招生来源增多,学生差异明显。长久以来,高职教育实行教学和学生管理相分离的管理体制,这种状况造成了教学、科研和学生管理的脱节,不利于培养素质全面、技能型的高职高专人才。 导师制是一种理念先进的教育制度,与学分制、班建制同为三大教育模式,其最大特点是师生关系密切,教学管理一体化。导师制是应用在高职教育中的一种创新模式,它是通过教师的具体指导,对学生实施个性化教育,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的困惑,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导师制在高职院校的实施,表明教育工作者在关注高职学生专业素质、职业技能的同时,对学生的整体素质、职业规划开始给予重视。 2 导师制在我院的具体实践 针对现有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我院从2009年9月起,对09电子商务专业学生进行导师制培养模式的尝试探索新的教育培养模式。具体做法如下: 2.1 制订《工商管理学院专业指导教师工作试行条例》,在该条例中明确指出,以教学改革为核心,以技能培养为突破口,融合高等教育导师培养模式,在我院各教学部构建一种新型的高职高专技能培养的新模式,并在电子商务专业学生中率先试行,突出解决教师主导作用于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关系问题,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以推动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技能培养模式的改革。 2.2 选配指导教师 根据“双师”素质的要求,由电子商务教育教学部,挑选出10名专职教师,承担09级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导师制工作,明确指导教师的工作职责,主要是从学生的思想品德、专业定位、理论学习、技能培养及就业指导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指导。在以班级制教学的基础上,增加导师专业指导,来弥补班级实训实习的缺陷。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一、建设思路和目标 1、以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为指导思想,围绕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根据教学单元的组织实施,加快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建设内容包括校内道桥实训中心和校外实习基地两方面建设内容; 2、计划利用三年时间,在原有的校内实训基地的基础上,通过省交通厅的帮助和支持,与校内联办企业共同建设一个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设备配套,数量充足的道桥实训中心,使之成为交通部紧缺人才培养的实习基地,成为全国一流的道桥实训中心; 3、为更好的实施工学结合—项目导向单元紧配合的人才培养计划,需要有实力较强的大中型企业做为保障。计划在原有6家校外校企合作实习基地的基础上,再增加8家企业和公路建设管理部门作为校企合作单位; 4、加强实训实习条件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机制的建设,使实训实习基地更好地发挥其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实训教学是《公路勘测设计》课程教学体系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公路教研室在开设《公路勘测设计》课程中,并根据课程的需要,

建设了测量仪器室两个, 面积约190平方米,有各种测量仪器200台套组;桥设计室两个,路桥CAD教室两个,计算机150台组,有可同时供100名学生进行路线设计的设计软件相关软件。 二、课程实训实习 1、校内实习 1)学校后山实习基地 学校后山实习基地可以让学生熟悉一些常规测量仪器的使用可以使学生加深、融会贯通课堂讲授的内容。公路勘测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通过后山实习可使得学与用更好的结合,可以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及时消化。 2)庙高寺实习基地 本着理论教学“够用为度”的原则,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人才结构。在“真枪实弹”的职业环境中培养人才,在庙高寺建立公路勘测设计野外实习基地(租用土地480亩),可以模拟公路勘测野外测设5—6公里,通过庙高寺实习基地的实习可以让学生掌握公路勘测设计的常用方法。从而更好的融会贯通课堂讲授的内容。 2、校外实习 云南省交通勘测设计研究院 充分发挥校办产业实体在人才培养中的独特功能和作用,坚持产学研结合办学模式,融入经济建设,在“真枪实弹”的职业环境中培养人才。学院下设的云南省交通勘测设计研究院,具有公路工程勘察、

新进教师导师制实施细则

新进教师导师制实施细则 一、指导思想 为了进一步加强新进教师的培养,帮助他们尽快适应教学工作,熟悉教学过程,掌握课堂教学的方法和技巧,胜任教学工作,特制定本办法。 二、实施对象 本实施办法中的“新进教师”特指进校工作不足一年且无高校教学经验的教师。 三、导师基本条件 1. 具有副教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 2. 师德高尚,治学严谨,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良好的教学效果、较高的学术水平和较强的科研能力。 3. 能履行本实施办法所规定的导师工作职责。 四、导师工作职责 1. 进行师德教风教育,传授科学的教育教学思想,培养新进教师实事求是、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和爱岗敬业精神。 2. 负责制定新进教师培养计划,提出培养目标和措施,进行经常性检查指导;帮助和指导新进教师制定自学计划,督促新进教师在教学和科研中完成培养计划。 3. 指导新进教师掌握所任教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要点以及与本课程相关学科的前沿知识,培养其从事教学、科研的能力,吸收青年教师参与科研工作。 4. 指导新进教师撰写讲课提纲和教案,掌握正确的教学方法,熟悉并把握教学环节和教学规范。 5. 结合授课的内容和特点,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现代教学技术,指导新进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实践,提高教学质量。 6.对新进教师进行考核,提出书面考核报告,交教学系(部)审核。 五、对新进教师的培养要求

1. 虚心向指导教师和其他老教师学习,主动接受指导教师的指导,新进教师每学期至少跟班听课30学时,每次听课均需做好听课记录,写出书面体会。 2. 在导师的指导下,自学本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高等教育教学理论,了解本专业的发展动态和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并撰写详细的读书笔记。 3. 在导师的指导下,学习和掌握包括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答疑、教学实验、考试命题等各教学环节的教学要求和方法技巧,并有完整详细的手写教案和教学后记。 4. 教学岗位培训结束后,参加培训的新进教师要将培训总结和培训期间的读书笔记、听课笔记、教案、教学后记等交教务处考核。 5. 在新进教师教学岗位培训中,不完成培训任务、培训不合格的教师的年度教学考核为不合格,学校将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六、新进教师培养期限 新进教师的培养期为一年。 七、组织管理与考核 1. 新进教师导师制由各系(部)按照本实施办法负责具体实施,教务处负责检查考核各教学系(部)落实导师制的情况。 2. 为保证导师制培养质量,每名导师原则上只能指导一名青年教师。 3. 学校设立新进教师导师指导经费。教务处依据对新进教师的培养要求、教学质量考核结果、教学督导组听课结果等方面内容,对新进教师的指导工作进行考核。学校将按照考核合格的新进教师人数,以2000元/人的标准将培养经费划拨至相关教学系(部),由各系(部)具体负责经费的分配和发放。对考核不合格的新进教师,学校不予以划拨培养经费。 八、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执行,由法律系负责解释。 湖南科技学院法律系 二〇〇九年四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