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东莞市七校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合集下载

【全国市级联考】广东省东莞市2017—2018学年度高二第一学期教学质量检查语文试题

【全国市级联考】广东省东莞市2017—2018学年度高二第一学期教学质量检查语文试题

【全国市级联考】广东省东莞市2017—2018学年度高二第一学期教学质量检查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丧葬活动及丧葬文化均起源于人类早期的宗教思想和鬼神思想。

早期人类信奉朴素的多神宗教,相信鬼神存在,灵魂不灭,他们希望通过这种带有神秘色彩的死亡祭祀活动即丧礼来达到使死者复生、灵魂转世的良好愿望,同时借此表达对亲人去世的悲哀和怀念之情。

在后来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演变出一套系统的丧葬礼仪及文化,并表现出明显的国家意志和礼仪特点。

从夏商周开始葬礼即已进入了系统化程序化发展阶段,春秋时期进入完善期。

史料记载,秦汉丧葬礼仪已相当复杂,共分三个部分:葬前之礼、葬礼、葬后丧服之礼。

葬前之礼包括:招魂、沐浴、饭含、小敛、大敛、哭丧、停尸等。

葬礼包括:告别祭奠、送葬、下棺等。

葬后丧服之礼包括:丧服、丧制等。

丧礼的每一个环节都包含有相应的寓意,必须严格遵守。

我国古代丧葬文化与“孝”文化密切相关。

“孝”源于儒家的核心思想。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仁即是爱。

何为爱?孟子对爱作了精辟的论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首先爱自己的亲人,其次爱一切大众,最后爱自然万物。

爱亲人首先是爱父母,爱父母则为孝。

“孝”作为儒家社会伦理思想的基础,对古代社会的行为规范和社会秩序的稳定起了重大作用。

我国古代社会是以家族宗法制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

它的社会政治结构,从下至上依次为:家庭、家族、宗族、皇权即国家权力。

因此家庭关系稳固了则家族关系稳固,家族关系稳固则宗族关系稳固,进而皇权即国家权力就稳固了。

而“孝”文化则是处理和维系家庭成员之间,家庭之间,宗族关系之间的道德规范和社会政治要求。

孔子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孝是处理和规范人际纵向关系的标准,悌是处理和规范人际横向关系的标准,一纵一横,纵横交错,维护和促进了社会政治基础的稳固。

统治者还认为“忠臣出孝门”“人臣孝则事君忠”。

孔子也说:“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

广东省七校2017-2018学年高二3月联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广东省七校2017-2018学年高二3月联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广东省中山一中、仲元中学等七校2017-2018学年高二3月联考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明初制定的《大明律》对商人服饰作出限制性规定,其中肯定包含压制商人炫耀财富的意思。

明代后世皇帝不能更改祖制,并未删除该项法规,但实践中并不严格推行。

清代沿用明朝的基本法律,在其基础上另制种种则例,当作法律来行使。

其中,乾隆二十六年至四十一年(1761-1776年)间编制的《钦定户部则例》涉及商事尤多。

明清时代,商人不得穿着绸缎绫罗之类的条款,一直存在于法律文本之中。

但是,《大明律》中许多条款在明中期以后就已经不再构成社会行为法则。

明中叶迄于清末,商人服饰实际上毫无限制,炫耀奢华反而是常见的现象。

有学者对明清商人的法权地位进行总体考察,认为商人在法律体系和司法实践中地位归属于庶民,并非排在被歧视或被排斥的地位;清朝对商业于帝制统治关系之重要性的了解超过明朝,商人与权贵的关联也更为深切,商人的法权地位更非低于庶民。

明清两代政府皆曾推行大量旨在维系平稳市场秩序的政策。

如皆规定牙行评估物价必须公允,如明初规定有“凡买卖诸物,两不和同,而把持行市,专取其利,及贩鬻之徒通同牙行,共为奸计,卖物以贱为贵,买物以贵为贱者,杖八十”。

康熙五年(1666年),令各地将应征商税额数刊于直省商贾往来的关口孔道木榜上,“遍行晓谕”,防止官员自行加征。

雍正时期曾对这些政策加以重申。

其后历朝也曾屡次申明对官吏敲诈商人的惩罚措施。

明清政府承认商人合伙经营的权利及商人在民间融资的权利,这是明清时代诸多资本雄厚的商帮存在与发展的制度环境。

明清政府也承认商人为商业经营目的而结为社团的合法性。

从明中晚期开始出现商业性会所,到清代大批商业、手工业会所发展起来,其制度环境大体保持一致。

明清政府权力在维系比较平衡的商业运行秩序的同时,也会发生干扰商业的作用。

其突出表现,包括官方资本直接进入商业构成特权经营造成的市场不公平竞争,政府对食盐等生活必需品的严格控制,政府对矿业很长时期的垄断,政府对外贸过于严格的管控,税收标准公平性的欠缺,以及权力腐败造成的官吏对商人的敲诈与盘剥。

广东省东莞市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无答案)粤教版

广东省东莞市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无答案)粤教版

说明:本套试题满分150分。

全卷有24道题,共8页;考试时间为11月3日9:00—11:30;答案写在答题纸和作文纸上,请用黑色钢笔或黑色签字笔作答。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供给.(gěi)曲.解(qǔ) 寒噤.(jìn)荫.庇(yìn)B.辟.谣(pì)蓦.然(mù) 应.届(yīng) 菜畦.(qí)C.粗犷.(guǎng)攻讦.(jié) 谶.语(chèn) 慰藉.(jiè)D.弥.补(ní) 市侩.(kuì) 沏.茶(qī) 日晷.(guǐ)2、下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笑靥.(yè)鳜.鱼(jué)鞭笞.(chī) 觇.视(chān)B.按捺.(nà)粘.贴(zhān) 戛.然(jiá) 中.肯(zhòng)C.编纂.(zuǎn) 鸟瞰.(kàn) 强.制(qiǎng) 喑.哑(yīn)D.教诲.(huǐ) 勾.当(gòu) 抽搐.(chù) 招徕.(lài)3、选出下列各句中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 ) (3分)A.当时暴雨如注,满路泥泞,汽车已无法行走,抢险队员们只好跋山涉水....,跋涉一个多小时赶到了大坝。

B.看到果农家里汗牛充栋....的黄灿灿的橙子,我深感欣慰,因为这说明我们开发的新品种产量高,品质好。

C.这两篇散文表现手法不同,但都能打动人心,引起共鸣,真是异曲同工....。

D.姐姐性格孤僻,卓尔不群...,平时很少参加社交活动。

4、选出下列各句中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 ) (3分)A.棋盘上自己的棋子所剩无几,而对方却兵多将广,邹明感到在排兵布阵上捉襟见肘....。

B.一个成年人作出如此荒唐的事,真让人不可理喻....。

C.张厂长的一席话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引出了许多提高产品质量的好建议。

广东省东莞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广东省东莞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二语文本试卷共4面,18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所在的学校以及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试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在答题卷上“考生号”处填涂考生号。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作答选考题时,请先用2B铅笔填涂选考题题组号对应的信息点,再作答。

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5.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收卷时只交答题卷。

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微时代”,读什么?信息技术代有更替,近两年来,微信成为很多人的移动聊天室,用户已超过6亿。

君不见,候机室内,人人运指玩手机;地铁车厢,茫茫一片低头族。

对许多人来说,“微信阅读”业已成为重要的阅读方式。

订阅号渐渐增多,“选择”的问题也浮出水面。

将各种内容推送给我的公共号,的确是我订阅的;而我订阅的,又是我感兴趣的。

看不懂、不感兴趣、不认同其观点甚至仅仅是“讨厌这个账号名”,都可以成为我不订阅、不看的理由,何况,订了我也可以不看,更不用说还随时能“取消关注”了。

在这样的“自由选择”下,我的阅读趣味乃至知识水平,决定了我能看到什么。

我读到的固然是我喜欢的,但我抛弃的却可能会更有价值。

这就像是进入了一个认知的丛林,我无法走出“自我”这个陷阱。

固化的欣赏口味与阅读取向,很可能让我无法去拥抱更为广阔的世界,寻求更为深刻的精神享受,甚至让我对世界的想象力开始萎缩。

简单点说,太舒服的阅读。

让我无法“突破”,甚至原地踏步。

广东省东莞市 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

广东省东莞市 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

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题号一二三四五六七总分得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9.0分)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在高考指挥棒下,一些语文教师只忙于对课文“条分缕析”,长此以往,只会让学生目无全牛,妨碍了语文素养的提升。

②野生动物园动物伤人事件引起网民高度关注,倘若仅仅靠园方的单方重视,某些游客仍然置若罔闻,事件恐怕还会上演。

③尽管《战狼Ⅱ》受到广大观众的好评,但仍有人对它恶意攻击诽谤,演员们对此拍手称快,纷纷揭露了他们险恶的用心。

④宽敞而明亮的专卖店内部设计美轮美奂,简约而大气的货架陈列,柔和而清丽的店铺色调,梦幻般的时尚之都跃然眼前。

⑤电视剧《人民的名义》播出后,引起强烈反响,与以往所谓的反腐作品讽刺得浮光掠影相比,真是难得多见的优秀作品。

⑥华盛顿地方法院就白宫和国会因联邦检察官被解职一事而发生的争执召开听证会,白宫和国会各自派出代表对簿公堂。

A. ①③⑤B. ①④⑥C. ②③⑥D. ②④⑤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被告人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并向他人出售,情节特别严重,应当被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犯追究其刑事责任.B. 无论是书法,还是诗歌,都包含了极为丰富的文化因素,书法不是简单地写字,作诗也不是随便地堆砌词语.C. 只要是孩子们认真读了教材上的古诗文,将这些优美的文字记在心中,随着自身的成长,终究是会有感受的.D. 慰安妇是战争的受害者,也是中国人心头的一道伤口,应当坚决制止对她们进行戏谑和消费的事件不再发生.3.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对于即将到来的高考新政,李老师等三人经过认真调查研究,撰写了一份高质量调查报告,并已责成学校领导研究落实B. 小明生病了,给班主任老师写了请假条,主要内容是“因我不慎感冒发烧,不能到校上课,希望准我一天假,特此声明.”C. 辩论会上,他对中国人口问题发表了一番高论,最终获得了比赛的第一名,他的观点也引起全国知名专家的高度关注D. 前几日我将装有重要票据的手提包丢失,非常着急,蒙您及时送回,感激不尽,明天我将专程前来致谢,请在家恭候二、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4.名篇名句默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检测试题word版本

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检测试题word版本

2017~2018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试卷高二语文(用时15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在本试题卷上作答无效..........;2.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试题卷不用交..............,自己保管好以备讲评使用。

第I卷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其中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其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也正在此。

“树叶”可以不用多说,在古诗中很少见人用它;就是“落叶”,虽然常见,也不过是一般的形象。

原来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点就会差得很多;而诗歌语言之不能单凭借概念,也就由此可见。

从概念上说,“木叶”就是“树叶”,原没有什么可以辩论之处;可是到了诗歌的形象思维之中,后者则无人过问,前者则不断发展;像“无边落木萧萧下”这样大胆的发挥创造性,难道不怕死心眼的人会误以为是木头自天而降吗?而我们的诗人杜甫,却宁可冒这危险,创造出那千古流传、形象鲜明的诗句;这冒险,这形象,其实又都在这一个“木”字上,然则这一字的来历岂不大可思索吗?在这里我们就不得不先来分析一下“木”字。

首先我们似乎应该研究一下,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事实上他们并不是随处都用的,要是那样,就成了“万应锭”了。

而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诗人们无论谢庄、陆厥、柳恽、王褒、沈佺期、杜甫、黄庭坚,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这就不是偶然的了。

例如吴均的《答柳恽》说:“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这里用“高树”是不是可以呢?当然也可以;曹植的《野田黄雀行》就说:“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这也是千古名句,可是这里的“高树多悲风”却并没有落叶的形象,而“寒风扫高木”则显然是落叶的景况了。

前者正要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这里叶子越多,感情才越饱满;而后者却是一个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所谓“扫高木”者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阔吗?然则“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这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

东莞市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联考试卷

东莞市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联考试卷

东莞市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联考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8题;共20分)1. (2分)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划线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 . 诡密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内讧(hòng)呷(jiā)口酒B . 福祉一着不慎,满盘皆输遂愿(suì)结果实(jiē)C . 防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椒兰(shū)倒春寒(dào)D . 荣膺有则改之,无则加冕噱头(xué)应届生(yìng)2. (2分)(2018·浙江模拟)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划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 城乡结合部,看上去即不像城市那样灯红酒绿、车水马龙,也不像农村那样蓝天碧水,鸡鸣犬吠(fèi),但它就活生生地存在于城市和乡村之间,许多地方本是红墙灰瓦堆着柴禾垛(duó)的农村。

B . 为加强税收征管工作,降低社团组织涉(sè)税风险和税务执法险,防范潜(qián)在的违法行为,我市组织相关部门,对辖区内从事公益性活动,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所有社团组组织,事业单位开展专项清理工作。

C . 《易经》是中国最古老的占卜(bú)术原著,也是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

《易经》道出种种人生“失态”,让人领悟:其实只有多一点自律,等你回顾人生时,方能少一些悔撼和聒(guō)噪。

D . 李碧华笔下的戏子分量不轻,从京剧名角到都市明星,多重身份的角色,肆意在现实、小说和戏中穿梭(suō)。

人物背后是隆隆作响的历史火车和惊天动地的政治号角,但在一出一进,一颦(pín)一笑间,如此,历史成了一片磅礴深沉的背景,读来只觉命数。

3. (2分) (2017高一下·浙江月考) 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A . 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B . 安能屈豪杰之流C . 独五人之皦皦D . 敛赀财以送其行4. (2分) (2019高一上·长春月考) 下列句中不含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A .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B . 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C . 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D .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5. (2分)下列各选项中加线字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 . 秦伯说,与郑人盟失其所与,不知B .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微斯人,吾谁与归C .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荆轲顾笑武阳D . 秦王必喜而善见臣燕国见陵之耻除矣6. (2分)下列句子中没有活用词语的一项是()A . 商人重利轻别离B . 青海长云暗雪山C . 侧身西望常咨嗟D . 一尊还酹江月7. (2分) (2019高二上·金华月考) 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A .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B . 无乃尔是过与?C . 如今人方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D . 沛公安在?8. (6分)(2019·广东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

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

2018—2018学年度上学期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试题2018.1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一、(每小题3分,共15分)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3题。

陶然亭是清代名亭,现为中国四大历史名亭之一。

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工部郎中江藻奉命监理黑窑厂,他在慈悲庵西部甲(建筑/构筑)了一座小亭,并取白居易诗“更待菊黄家酿熟,与君一醉一陶然”句中“陶然”二字为亭命名,陶然亭公园及其周边地区即因此得名。

小亭自落成之日便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lài),被乙(誉为/喻为)“周侯藉卉之所,右军修禊.(qì)之地”,更被全国各地来京的文人视为必游之地。

清代200余年间,此亭享誉经久....,成为都中一胜。

....,长胜不衰陶然亭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半,面积90平方米。

亭上有苏式彩绘,屋内梁栋饰有山水花鸟彩画。

两根大梁上绘《彩菊》《太白醉酒》《刘海戏金蟾.(chán)》,亭上有三大匾,一是建亭人江藻亲笔题写,一是取齐白石《西江月·重上陶然亭望西山》词,还有一块是郭沫若题“陶然亭公园”门额中字。

东向门柱上悬有一联:“似闻陶令开三径,来与弥陀共一龛.(kān)”,为清人林则徐丙(拟就/拟作)。

亭间悬有一联:“慧眼光中,□□□□□□□;烟花象外,坐一堂白月清风....”,乃令人所书。

另一联“烟藏古寺无人到,榻倚深堂有月来”是翁方纲所撰..,光绪年间慈悲庵的主持僧静明请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龢重写。

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都不正确的一项是A.青睐.(lài)白月清风 B.修禊.(qì)长胜不衰C.金蟾.(chán)享誉经久 D.一龛.(kān)所撰2.在文中方格处填入下列语句,恰当一项是A.看满目花红柳绿 B.有姹紫嫣红相伴C.开半亩红莲碧沼 D.来三春莺歌燕舞3.在文中甲乙丙处依次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A.构筑喻为拟作 B.构筑誉为拟就C.建筑誉为拟就 D.建筑喻为拟作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放寒假了,他终于踏上了海南的土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七校联考高二语文试卷考号:姓名班别试室号座位号注意事项:1.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先秦儒家已形成比较立体、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

这种思想首先体现为“乐”。

孔子非常擅长在观察自然现象时对自身社会经验进行审视和升华,自然之道和其处世之道在某个合适的时间节点产生共鸣,从而引发孔子深层的思考,其生态情怀也在类似的体悟中逐渐浓厚。

认知自然、体验自然、进而体悟人生哲理,让孔子得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这样的结论。

由“乐”而生“畏”。

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天何言哉!”在孔子看来,四季的轮回、万物的生长都有其运行轨迹和规律,这种力量非人力所能干涉,孔子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也在这种感慨中毕现。

荀子则认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既然这种“常”的力量如此强大,非人力所能改变,聪明的做法就是顺应这种力量并对之合理利用,即荀子所讲的“制天命而用之”。

那么,该如何“制”呢?荀子较为强调见微知著、因循借力、顺时守天、因地制宜。

这种总结比起孔子体验式思维多了些理性,已试图对联系自然与人类社会的“道”进行理性阐释和总结。

在此基础上,“推人及物”的思想就产生了。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孟子生态道德的基础,“不忍心”推广于自然万物就成了推人及物的生态道德。

如果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是简单适用于人类社会的推恩思维,是简单的换位思考、推己及人,那么,孟子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则已拓展为推人及物了。

荀子也说:“物也者,大共名也……推而别之,别则有别,至于无别然后至。

”他认为自然万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共性,有同质性;同时,根据某种特质,又可在共性的基础上区分差异,剥离出异质性。

这种异质性基础上的同质性是推人及物的逻辑基石。

在生态实践中,先秦儒者非常强调“时禁”与适度消费。

孟子和荀子都注意到“时禁”的良好效益,可保证后续消费的“不可胜食”“不可胜用”。

除了“时禁”,先秦儒者也意识到适度消费的重要生态价值。

孔子主张“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在以传统工具和方法捕获猎物、适度消费和以“先进”工具和方法大量获取猎物、过度消费两者之间,孔子选择了前者,这和孔子“乐山乐水”的生态情怀是契合的。

孟子也注意到,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费和连续性破坏已经严重超出自然的可承受范围,破坏了自然界生息繁衍的内在规律,使其自我修复能力失效,这样的过度消费当然会“无物不消”。

(摘编自赵麦茹《先秦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孔子认知自然、体验自然、进而体悟人生哲理的直觉式体悟式思维方式缺少理性。

B.荀子对自然界“常”的力量认识深刻,他提出顺应自然并对自然合理利用的观点。

C.孔子与荀子都表达了他们对自然的“敬畏”之心,都认为应该顺应自然并合理利用。

D.孔子以传统工具和方法捕获猎物、适度消费的主张虽消极却契合他“乐山乐水”情怀。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对几位先秦大儒的言论进行综合,勾勒出比较立体、丰富的儒家生态伦理体系。

B.文章深入剖析了孔子、孟子、荀子的言论,从中可以梳理各自完备的生态伦理体系。

C.在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上,孟子和荀子更倾向于理性思维,孔子则体现为体验式思维。

D.文章前三段以递进结构论述先秦生态伦理思想,自然引出第四段的“生态伦理实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先秦儒家生态伦理是先秦儒者对自然长期感性实践、认真观察和理性思维的智慧结晶。

B.孟子以“不忍心”为基础,形成自己从“推恩思维”拓展到“推人及物”的生态道德。

C.荀子认为自然万物千丝万缕地联系着,异质性基础上的同质性是推人及物的逻辑基石。

D.孟子赞成“时禁”并减少对自然的连续消费,以避免出现“无物不消”的生态灾难。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14分)狼杀(一)刘老汉除了种地,还在西山埋了不少捕兽夹子。

村里很多人都把这当作副业。

只是这两年已很难在西山捕到野猪和狼了,它们差不多都快绝迹了。

这天,刘老汉在山顶意外发现了一只被兽夹困住的小狼。

刘老汉见狼皮已受损,且又是一只幼狼,便一脚踩住小狼的脑袋,抽出随身的匕首,冲小狼的脖子上一抹。

血流尽,刘老汉便蹲下身,三下两下剥了小狼的皮,割断它的两条后腿,清理出两副狼骨。

听说用小狼的腿骨泡烧酒,可疗治经年不愈的风湿性关节炎。

那天晚上,西山上有只母狼整整哀号了一夜。

(二)刘老汉翻身起床,隔壁竹床上的儿子,睡得正香。

他想了想,决定不喊他。

日未出,天未醒,林子里的老鸹子还在叫。

东边山头只有一丝麻麻亮。

刘老汉提着镰刀,踩着露水,深一步,浅一步,径直赶往西山脚的那块油麦地。

他想趁天亮前把地里熟透的麦子收割掉。

山风沁凉,刘老汉站在田埂上紧了紧黑布褂,心想,等把这茬麦子卖了,娃儿明年娶媳妇的钱就不用愁了。

忽然,刘老汉觉得身后有动静,扭头一看,扑面来的竟是一张龇着獠牙的血盆大口!……刘小山起床时,满屋子都是毛茸茸的太阳光了。

昨晚的梦好美咧,他梦见自己跟陆家庄的李晓燕成亲了。

隔壁床是空的,爹已经下地干活了。

起得这么迟,爹肯定要骂我咧!刘小山一骨碌从床上跳下来,飞也似的奔向西山脚的油麦地。

然而,油麦地里没有爹。

刘小山只在田埂边看到爹的镰刀。

地上有斑斑的血迹。

刘小山的头皮噌的一下就麻了。

最后,在山顶的一块苔痕斑驳的石头上,刘小山看到了一个面目全非的头颅。

刘小山抱着头颅号啕大哭,从早上一直哭到晚上,哭到眼泪都干了时,他对头颅说,爹,孩儿一定替你报仇!(三)雾起。

日隐。

天地笼着一抹浑浊的灰白。

一阵腥风扫过,他知道,它来了。

追了它三天三夜。

他已精疲力竭。

本打算找个草窝随便躺一下,但就在这时,它出现了,像幽灵一样无声无息,从峡谷的纵深处,它是一头灰色的母狼,额角一块疤痕,壮硕如小牛。

踩着碎石,朝这边一步步紧逼过来。

但雾掩藏不住它嗜血的死神的气息。

正如雾也掩饰不了他熊熊的仇恨的火焰。

它知道这将是一场无可避免的血战。

眼前这个人身形消瘦,看起来疲弱不堪,但他的眼神却和他手中的刀一样,杀气腾腾。

它低吼着,压低前肢,龇出尖利的獠牙,趁对方眼神稍一游离,纵身一跃,瞅准喉管,闪电般直扑过去。

他深知狼的奸猾,故意拿眼瞟了下别处。

他知道它一定会发起攻击。

只是,他没想到它的速度会那么快,快到像一阵风,快到像一道电,他差点被扑了个措手不及。

一道青白的光倏地划过。

它落地一个踉跄,差点摔倒,左后腿火辣辣的,被刀切开一道深已见骨的伤口,血汩汩地流。

他捂着肚腹,血水顺着指缝漫溢而出,滴滴答答,溅落在被雾打湿的碎石和青草上。

他喘息着,忍着剧痛,举起镰刀冲上去,决计给受伤的狼最后一击。

刀锋直奔狼首。

它拖着沉重的后腿,躲过了呼啸而来的刀锋。

瞅准机会,反身跳到他的后背上,两只前爪死死地插进他的双肩。

牙死死地咬着他的脖子,刀深深地扎在它的肚腹上。

(四)刘小山七岁那年,在西山脚放牛时发现一只额角有道疤痕的“小狗”。

小东西瘦骨嶙峋,好像有很多天没吃东西了,看起来很可怜。

刘小山便丢了几颗油炒花生给它。

吃完了花生,“小狗”走过来舔了舔刘小山的手,像是表示感激。

刘小山想抱下它,它却跳开了,并冲刘小山龇出了两颗小獠牙。

刘小山冲它摆手,示意它不要怕,那“小狗”却头也不回地窜进了山林。

它的尾巴一直是拖着的。

此时,刘小山才反应过来,那是一只狼。

但刘小山并没感到害怕,而是冲小狼逃去的方向笑出了声。

心想,那只狼以后说不定会怀念油炒花生米咧。

太阳落山时,刘小山骑在牛背上,跟同村的小伙伴们炫耀着他与一只小狼的神奇邂逅。

夕阳很美。

那时的西山安静得就像一幅画。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刘老汉杀死了小狼是因为自己的风湿性关节炎经年不愈,听说要用小狼的腿骨泡烧酒来治疗,而且现在在西山已经很难捕捉到狼了。

B.小说描写刘老汉杀死小狼,虽用语不多,但非常形象,一“踩”一“抽”一“抹”,三个动词为了展现刘老汉捕杀猎物的娴熟技艺。

C.刘老汉对儿子的怜爱、儿子成亲的美梦、温暖的阳光与獠牙、血盆大口、斑斑血迹、面目全非的头颅,一喜一悲展现了人生的无常。

D.小说最后的环境描写“夕阳很美。

那时的西山安静得就像一幅画”渲染了宁静的氛围,象征了人和狼(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

5.小说以“狼杀”为标题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5分)6.小说最后一部分写到刘小山“与一只小狼的神奇邂逅”,这样刻意地营造一种情节上的巧合,你觉得好吗?请结合小说,谈谈你的理解。

(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什么清华北大,不如胆子大。

”近日,某位名人在演讲中的一句话一下子又成了网络热点话题。

话说得有些极端,但放在演讲的语境里,也并无不可,无非是劝说年轻人在创新创业过程中要有胆量,不必唯学历是举。

但舆论纷纷中,难免也有人把这番话进行歪解,有的甚至从而推演出了一个极端的结论:读书无用。

的确,这些年来,大学教育的日益普及让大学生不再是“天之骄子”,如果把“有用”等同于物质上的成功,老实说,想通过读书上大学来实现“挣大钱”的确没那么简单。

同时,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也给普通人创造了很多机会,即使没有大学学历,只要敢闯敢干,一路坚持下来,也能有不小的斩获。

但这是否说明,我们就不需要读书了?其实,广义来说,读书是一个人获得知识、学会思考的长期持续的生活方式,而不仅仅等同于换一个高等学历。

读大学,不仅在于学习知识,作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储备“资本”;而且还有其更高的价值:养成终生读书的习惯,培养训练自我学习、教育并进步的能力。

与其说大学教育教给学生的是具体专业的学科知识,不如说是一种可以受益终生的技能。

读书的“有用”,就在于其丰富个人素质的“无用”之用。

大学所带来的宏阔视野、丰盈见识以及价值观的塑造,其“回报”未必能用量化的金钱来体现。

读了大学,不代表马上就能实现“逆袭”,但不读大学或许更难华丽转身。

它反馈于人的“好处”,未必能够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马上兑现,而常常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其中好处,需慢慢体会。

当然,“读书无用论”的回潮也值得社会反思:我们的社会,通过知识获得上升通道的道路是不是变得更狭窄了?但无论如何,在这个越来越需要通过知识来创新发展的时代,我们无论如何都不能对读书丧失信心。

(选自《人民日报》,2017年1月18日)材料二1月3日晚上,两位90后女主播在某平台直播手撕郭敬明和沈煜伦的书,双双称不读书也能赚大钱开跑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