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 屈原的生平.doc
屈原生平简介.doc

屈原生平简介端午节快到了,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屈原吧,下面是我为您整理的“屈原生平简介”,仅供参考,希望您喜欢!。
屈原生平简介屈平(约公元前339年~约公元前278年)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字原,通常称为屈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汉族,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屈原虽忠事楚怀王,但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
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世界文化名人。
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
他的作品共有25篇,篇目为:九歌、招魂、天问、离骚、九章、卜居、渔父。
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等。
屈原- 基本简介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之一,也是中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和伟大的政治家。
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就是创立了“词赋”这一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
《离骚》《九章》《九歌》《天问》是屈原最主要的代表作。
《离骚》是中国最长的抒情诗。
后世所见屈原作品,皆出自西汉刘向辑集的《楚辞》。
这部书主要是屈原的作品,其中有《离骚》一篇,《九歌》十一篇(《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九章》九篇(《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天问》一篇等等。
屈原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主张章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
同时主持外交事务。
主张楚国与齐国联合,共同抗衡秦国。
在屈原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
但由于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谗言与排挤,屈原逐渐被楚怀王疏远。
前305年,屈原反对楚怀王与秦国订立黄棘之盟,但是楚国还是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
使得屈原亦被楚怀王逐出郢都,流落到汉北。
屈原被逐出郢都,流放期间,屈原感到心中郁闷,开始文学创作,在作品中洋溢着对楚地楚风的眷恋和为民报国的热情。
2020年整理第一课 屈原的生平.doc

第一课屈原的生平(共四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的生平;2、体会屈原的求索精神;3、领悟我该学习屈原的什么。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内容:了解屈原的生平教学过程:一、屈原的生平简介1、屈原出生在哪里?在距今两千年前的战国时代,在楚国归(Kuí葵,通夔)乡乐平里(今湖北省秭归县屈原镇屈原村)一个名叫香炉坪的地方,诞生了一位伟大的人物,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爱国诗人屈原。
2、屈原所处的时代背景是什么?屈原出身于楚国贵族。
在他生活的年代,楚国已经有了700多年历史,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这一阶段从公元前11世纪周成王封楚子熊绎于丹阳,至周平王三十一年(公元前740年)楚武王熊通(一作熊达)僭号称王,大约300年。
第二阶段从熊通称王那年至屈原诞生的楚宣王三十年(公元前340年),整整400年。
屈原辅佐的楚怀王熊槐是楚国称王后,包括熊艰、熊员(yùn运)两代没有来得及称王便被取而代之的短命政权在内的第20代君王。
怀王的父亲楚威王熊商建立的基业被誉为“霸王之资”,堪称楚国发展史上的鼎盛时期。
到了怀王这一代,正经历着一个从盛到衰的痛苦过程。
二、小组交流你对屈原的了解。
三、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第二课时学习内容:屈原其人其志教学过程:一、我们从屈原的身上看到了什么?屈原从小就怀着振兴楚国的远大志向。
他博学多才,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塾馆教育,饱览当时能够搜集到的诗书。
青年时代走出三峡,步入楚宫,曾做过兰台宫文学侍臣。
刘勰《文心雕龙·时序》说:“唯齐、楚两国,颇有文学。
齐开庄衢之第,楚广兰台之宫┉┉屈平(原)联藻于日月,宋玉交彩于风云。
”这说法大约是有根据的。
屈原见闻广博,记忆力特别好,对时代风云变化了如指掌,而且擅长口才,很快成为楚国政坛引人注目的风云人物。
二、从屈原的政治生涯中我们看到了什么?楚怀王十一年,屈原由文学侍臣晋升为左徒。
这职务相当高,仅次于楚国最高行政长官令尹,相当于后来的副宰相。
屈原生平

屈原出生于楚国贵族,和楚王一样,芈(mǐ)姓,后改姓熊。
该姓出自黄帝颛顼系统的祝融氏。
屈原生活的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
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朝廷一切政策、文告,皆出于其手。
屈原为实现振兴楚国的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上官大夫靳尚出于妒忌,趁屈原为楚怀王拟订宪令之时,在怀王面前诬陷屈原,怀王于是“怒而疏屈平”。
屈原被免去左徒之职后,转任三闾大夫,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务,负责宗庙祭祀和贵族子弟的教育。
怀王十五年(公元前304年),张仪由秦至楚,以重金收买靳尚、子南、郑袖等人充当内奸,同时以“献商于之地六百里”诱骗怀王,致使齐楚断交。
怀王受骗后恼羞成怒,两度向秦出兵,均遭惨败。
于是屈原奉命出使齐国重修齐楚旧好。
此间张仪又一次由秦至楚,进行瓦解“齐楚联盟”的活动,使齐楚联盟未能成功。
怀王二十四年,秦楚“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
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
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
同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屈原力劝不可,然而怀王的小儿子子兰等却力主怀王入秦,怀王亦不听屈原等人劝告,结果会盟之日即被秦扣留,三年后客死异国。
在怀王被扣后,顷襄王接位,子兰任令尹(相当于宰相),楚秦邦交一度断绝。
但顷襄王在接位的第七年,竟然与秦结为婚姻,以求暂时苟安。
由于屈原反对他们的可耻立场,并指斥子兰对怀王的屈辱而死负有责任,子兰又指使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造谣诋毁屈原,导致屈原再次被流放到沅、湘一带,时间约为顷襄王十三年前后。
在屈原多年流亡的同时,楚国的形势愈益危急。
到顷襄王二十一年,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预示着楚国前途的危机。
屈原的生平

这 女 格 种 , , 精 尤 千 神 其 百 的 是 年 感 当 来 召 国 感 作 家 召 用 民 和 就 族 哺 更 处 育 加 于 着 明 危 无 显 难 数 。 之 中 作 际 华 为 , 儿
的 原 作 精 爱 为 神 祖 一 和 国 位 他 爱 杰 人 出 “ 民 的 可 与 、 政 日 坚 治 月 持 家 争 真 和 光 理 爱 ” 、 国 的 宁 志 巍 死 士 巍 不 , 人 屈 屈 国 诗 人 。 是 浪 漫 主 义 诗 人 的 杰 出 代 表 。
在 国 富 兵 强 、 威 震 诸
主 张 联 齐 极 抗 秦 佐 , 使 侯 的 国 局 面 。 但 是 由 于 一 个 决 了 坚 现 外 出 , 对 一 度 强 图 楚 法 王 变 怀 辅 积 对 内
三 闾 大 夫 。 屈 原 为 实 现 楚 国 的 统 位 一 大 左 业 , 、 徒 为 , 信 宠 王 的 怀 楚 受 深 早 年 而
嵇康的生平 嵇康的生平
散 写 之 佚 。 奏 。 所 法 著 及 有 表 尤 情 言 著 。 , 名 善 同 , 鼓 一 并 琴 音 作 , 乐 《嵇 现力 所 《琴 弹 可 中 , 以 散 均 赋 引 《广 起 集 作 》 》 细 , 陵 不 , 致 对 散 同 已 描 琴 》 感 本 可 论 诗 于 》 》 四 , 传 言 认 世 , 为 。 风 音 所 格 乐 撰 清 然 身 《声 , 无 无 有 哀 哀 《 乐 乐 幽 愤 峻 好 《与 然 学 山 , 论 世 厌 》 源 恶 等 绝 儒 为 交 家 代 书 烦 表 》 琐 作 、 礼 。 《 教 诗 难 。 长 自 有 自 教 禀 而 受 任 元 自 气 然 而 ” 生 之 。 说 又 , 提 主 出 张 返 “越 回 名 物 均 ( “ 司马 《 元气 明 昭 胆 陶 所 论 铄 杀 》 , 。 ) 众 在 , 生 哲 肯 禀 学 定 焉 上 万 ” , 司 薄 夫 马 周 的 氏 孔 官 集 ” 职 团 , 。 , 且 因 遭 不 倡 钟 满 言 会 当 构 时 “非 陷 掌 汤 认 , 权 武 为 为 之 而 曹 曾 年 表 氏 孙 丧 人 当 女 父 物 权 之 (曹 ,励 的 一 时 林 志 , 候 之 勤 为 , 女 学 人 做 ) 。 耿 过 为 后 直 中 妻 娶 , 散 , 曹 他 大 在 操 幼 音 乐 家 , 是 当 时 玄 学 家 的 代 与 国 郡 “竹 銍 时 嵇 魏 林 县 康 末 七 著 贤 (今 ( 名 ” 安 年 的 的 徽 ) 思 领 宿 : 想 袖 县 字 家 人 ) 叔 , 物 人 夜 诗 。 。 , 谯 人 三
诗人屈原的生平经历

诗人屈原的生平经历人物简介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
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名平,字原通常称为屈原,又自云名正则,号灵均,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屈原虽忠事楚怀王,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
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世界文化名人。
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
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内政外交大事。
他主张对内举贤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
后因遭贵族排挤,被流放沅、湘流域。
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一举攻破楚国首都郢都。
生平经历屈原的事迹,主要见载于司马迁的《史记》。
根据《离骚》“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可推定屈原出生于楚威王元年(公元前339年)正月十四日。
屈原于是年正月十四诞生于丹阳,即今湖北秭归,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
屈原生活的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
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朝廷一切政策、文告,皆出于其手。
屈原为实现振兴楚国的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上官大夫靳尚出于妒忌,趁屈原为楚怀王拟订宪令之时,在怀王面前诬陷屈原,怀王于是“怒而疏屈平”。
屈原被免去左徒之职后,转任三闾大夫,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务,负责宗庙祭祀和贵族子弟的教育。
怀王十五年(公元前314年),张仪由秦至楚,以重金收买靳尚、子南、郑袖等人充当内奸,同时以“献商于之地六百里”诱骗怀王,致使齐楚断交。
怀王受骗后恼羞成怒,两度向秦出兵,均遭惨败。
屈原的简介资料简单易懂

屈原的简介资料简单易懂屈原,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爱国诗人、政治家、文化名人,他在中国文学史和政治史上的地位尤为突出。
他被誉为中国文化史上的第一位诗人,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文化名人之一。
下面详细介绍一下屈原的简介资料,让您更了解这位伟大的人物。
一、屈原的生平屈原(约公元前340年-278年),字端木,楚国南郡临湘人,是战国时期楚国的一位大夫、政治家、爱国诗人和文化名人。
屈原出生于一个楚国贵族家庭,被誉为“楚国骄子”。
他自幼聪明有才华,备受家族和楚国君王的推崇。
屈原曾经历过多次不同的职位任命,但最终因在政治上对不上兴趣,选择离开楚国政坛,追求自己的理想。
二、屈原的创作屈原创作的文学作品包括《离骚》、《九歌》和《天问》等。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离骚》,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离骚》讲述了屈原怀念祖国和国君的爱国情感,以及对时局变迁的深切思考。
这些文字真实的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情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屈原的爱国情怀屈原非常热爱祖国和国民,对于楚国的兴旺尽了自己的全部努力。
他曾经在楚国担任政治要职,多次参与国家政务,并提出了许多有益于社会发展的建议。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屈原被赶出了楚国,这一事件也让他更多了解了国家的局势和民生,对于祖国的爱更加深刻。
四、屈原的仕途和下落在屈原的一生中,他虽然多次在楚国的政坛上谋求发展,但受到了很多人的排挤,最终离开了楚国。
他曾流亡到了其他国家,但最终返楚。
但是,在他回来的第二年,楚国的国君武王发生了变故,屈原因此自刎而死。
他的离世是古代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大损失。
综上所述,屈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对于文学历史和政治历史都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屈原的文学作品,尤其是《离骚》被世人广为传唱。
他的爱国情怀和思想理念,一直深深地烙印在国人心中,成为一种高贵的精神风范。
屈原离世了,但他的思想和作品将永远铭刻在历史中,代代传颂留传后世。
屈原的简介生平

屈原的简介生平屈原(约公元前340年—约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的政治家、诗人,开创楚辞的先驱,被誉为“楚国之盛,屈原之辞”,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
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一、早期生活屈原的家庭背景比较高贵,他的祖先是楚国的贤臣,祖父和父亲都曾在楚国担任要职。
因此,他从小就得到了优良的家教和文化熏陶。
他十分聪明,才华横溢,14岁时已经能写出优美动人的诗歌。
二、仕途经历屈原是楚国的一位政治家,曾担任过楚国的官员,为楚国的发展出谋划策。
他曾经向楚灵王建议加强政治改革,他认为君王应该听取百姓的声音,加强士兵装备,推广农业发展,来强化楚国的国力。
但是,他的建议并没有被君王接受,这让他十分失望。
三、九江放逐屈原在政治上遭到了很多意见的不满,当时的楚国政治腐败,腐朽不堪,各种不法之徒滥竽充数,抢占政治位置,损害了国家利益。
屈原频繁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却常常是“声东击西”,不时带有刻薄的讽刺和嘲讽,这让他在楚国政治上备受指责。
最终,他被贬到了九江,失去了官职,被政治排挤。
据传说,在九江期间,屈原经常到岳阳楼上望楚江,望祁山,作诗寄情,留下了著名的《离骚》一诗。
四、自尽身亡随着屈原在九江长时间的流放,他对于楚国政治的失望和无奈越来越大,开始有思乡之情。
此时,他写下了许多离别和思乡的诗歌,表达了自己的内心世界和思想境界。
但是,终究是无法逃脱政治的打压,最终,屈原感到绝望,愤怒之余投江自尽,以身殉国,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五、屈原的文学成就屈原一生的文学成就,尤其是楚辞的创作,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里程碑。
楚辞是中国现存的最早的一种文学流派,屈原是楚辞的代表性人物,他的诗歌风格独具特色,既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又具有优美的艺术形式。
他的诗作包括《离骚》、《招魂》、《卜居》等,题材广泛,内容充实,是中国文学中不可多得的人才。
总之,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人物,他的经历和文学成就都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屈原的简介生平经历概括

屈原的简介生平经历概括屈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又名屈赤伯,字子元,是我国春秋时期楚国的著名政治家、爱国诗人和文化名人。
他的诗歌深深地打动了人们的心灵,传承至今。
屈原的人生经历总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早年的成长经历、中年的实践经历、晚年的悲惨经历。
早年的成长经历屈原生于楚国丹阳(今湖北省荆州市公安县),其家族在楚国的政治和军事领域都有一定的地位。
从小,屈原聪明机智,好学不倦,从师种田和丹阳丞吕向学习诗、礼、乐等知识。
16岁时,他参加了楚国的乡试,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楚国的太学,与同学们一起学习兵法、礼法、音乐等。
中年的实践经历在他大约30岁左右的时候,他来到了楚国的都城郢(今湖北省荆州市)担任楚国的大夫。
这是屈原生命中最为激动人心和受人尊敬的时期之一。
作为楚国的一位重要官员,他参与了议政、征战、外交和管理等多方面的工作,凭借智慧和才干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和赞誉。
他在这段时间也创作了许多富有深意的诗歌,激励人们爱国,呼吁和平,强调公义,反对贪污和腐败。
他那著名的《离骚》,即《天问》、《人问》、《山问》、《水问》、《鬼问》五篇,描绘了自己内心深处的悲苦和国家面临的危机,揭露了当时楚国的政治黑暗面和宫廷内斗的残酷现实,反映出了他对国家未来的担忧和向往。
晚年的悲惨经历尽管他在楚国拥有较高的政治地位和声望,但是在他中年后期,他先后遭遇到了种种挫折。
在当时的楚国王室内部,内斗频繁,人际关系复杂,很多官员贪污腐败,追求个人名利,对于屈原这样一个正直廉洁、心系国家的知识分子来说,斗争是异常惨烈的。
公元前278年,楚国国君昭王暴死,屈原的主张没有得到采纳。
楚国的太子刚刚年幼,权力被掌握在昭王的太后胡夫人手中。
胡夫人懦弱、任性,在宫廷内鱼肉百姓,屈原的忠言逆耳,胡夫人因而雪恨于屈原,作为国内的某些异端派的头人,深受当时王室和官场的排挤和打压,屈原来到君留(今湖北省汉寿县君山镇)隐居起来,其后听闻胡夫人与敌国秦联姻,被秦吞并的消息,痛哭咏叹,终于失望绝望,赴汨罗江自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课屈原的生平(共四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的生平;2、体会屈原的求索精神;3、领悟我该学习屈原的什么。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内容:了解屈原的生平教学过程:一、屈原的生平简介1、屈原出生在哪里?在距今两千年前的战国时代,在楚国归(Kuí葵,通夔)乡乐平里(今湖北省秭归县屈原镇屈原村)一个名叫香炉坪的地方,诞生了一位伟大的人物,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爱国诗人屈原。
2、屈原所处的时代背景是什么?屈原出身于楚国贵族。
在他生活的年代,楚国已经有了700多年历史,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这一阶段从公元前11世纪周成王封楚子熊绎于丹阳,至周平王三十一年(公元前740年)楚武王熊通(一作熊达)僭号称王,大约300年。
第二阶段从熊通称王那年至屈原诞生的楚宣王三十年(公元前340年),整整400年。
屈原辅佐的楚怀王熊槐是楚国称王后,包括熊艰、熊员(yùn运)两代没有来得及称王便被取而代之的短命政权在内的第20代君王。
怀王的父亲楚威王熊商建立的基业被誉为“霸王之资”,堪称楚国发展史上的鼎盛时期。
到了怀王这一代,正经历着一个从盛到衰的痛苦过程。
二、小组交流你对屈原的了解。
三、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第二课时学习内容:屈原其人其志教学过程:一、我们从屈原的身上看到了什么?屈原从小就怀着振兴楚国的远大志向。
他博学多才,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塾馆教育,饱览当时能够搜集到的诗书。
青年时代走出三峡,步入楚宫,曾做过兰台宫文学侍臣。
刘勰《文心雕龙·时序》说:“唯齐、楚两国,颇有文学。
齐开庄衢之第,楚广兰台之宫┉┉屈平(原)联藻于日月,宋玉交彩于风云。
”这说法大约是有根据的。
屈原见闻广博,记忆力特别好,对时代风云变化了如指掌,而且擅长口才,很快成为楚国政坛引人注目的风云人物。
二、从屈原的政治生涯中我们看到了什么?楚怀王十一年,屈原由文学侍臣晋升为左徒。
这职务相当高,仅次于楚国最高行政长官令尹,相当于后来的副宰相。
这时候,屈原才22岁。
他对内经常和怀王一起讨论国家大事,颁布政令;对外处理楚国与列国的外交事务,接待各路诸侯的来访。
楚怀王非常信任他。
当时的战国七雄形成东西两大阵营,即西边的秦国想吞并东边的六国,东边的六国联合起来抵御秦国的兼并。
屈原审时度势,对内实行联齐抗秦、南北合纵的统一阵线,争取一个和平环境发展楚国,进而统一中国。
就在这一年,屈原协助楚怀王邀请齐、韩、赵、魏等五国君王在楚国的郢都聚会,缔结了战国历史上第二次六国联盟,公推楚怀王为“纵约长”。
楚怀王早年也曾有过一个革新楚国内政的《宪令》,屈原刚完成草稿,便被上官大夫靳尚发现,要将这部稿子夺去。
屈原当然不肯给他。
靳尚在职务上与屈原相等,论其品行和才干,却与屈原相距甚远,在怀王心目中的信任程度更差。
他之所以敢于夺稿,有着复杂的背景和深刻的原因。
三、他的政治主张为什么不能实现?屈原在楚国政坛的崛起,他的一系列政治主张的提出,在楚宫内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老百姓拍手叫好,却引起了贵族势力的一片恐慌。
因为屈原的政治主张特别是改革主张,跟楚国早年的改革家吴起有许多共同之处,对旧贵族势力显然不利,对楚国内部的亲秦派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这两股势力的代表人物是令尹子椒、现后郑袖、上官大夫靳尚和稍后的公子子兰。
他们结成死党,在怀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用恶语中伤屈原。
怀王虽然对屈原十公赏识,但他性格中的另一面却表现为孤傲自大,头脑简单,无一定主见。
怀王经不起郑袖、靳尚一伙的挑唆,一气之下疏远了屈原,搞通撤掉屈原左徒职务,任命他掌管王族三性事务,不让他参与国家大事。
四、小组交流你对屈原的了解。
五、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第三课时学习内容:屈原的命运背景教学过程:一、屈原为官后期:楚怀王十六年,秦相张仪入楚,用重金通过靳尚贿赂怀王宠妃郑袖,怂恿怀王断绝了与齐国的外交关系。
楚、齐关系破裂,六国联盟瓦解。
怀王受了张仪的欺骗,几次兴兵伐秦,都大改而回,只得再度起用屈原出使齐国,修复楚、齐关系。
此后,在内外交困的情势下,楚国几乎成了秦国手中的玩物。
秦国对楚国采取了又打又拉的两面手法,累次诱骗楚国上当,削弱了楚国的政治、军事实力。
楚怀王三十年,秦国一面出兵攻找楚国,连取楚国八城;一面写信给楚怀王,约他去秦国武关与秦昭襄王会晤。
这显然又是一个骗局。
怀王一意孤行。
怀王的小儿子子兰是个亲秦派,极力主张怀王西行。
怀王一进武关便被秦国军队软禁起来,把他押到秦国首都咸阳,以番臣礼遇待他逼他割地便放他回去。
怀王不堪凌辱,悄悄逃到赵国。
害怕秦国的赵国不敢收留他,又被秦兵掳去,三年后死在秦国。
太子熊横继位是为楚顷襄王,以其异母弟子兰为令尹。
这时伸展的楚国已是政治腐败,经济崩溃,兵无斗志,元气大伤。
屈原在政治上累遭挫折,眼见亲秦派已经得势,趁着怀子耿柩运回郢都,举国默哀致祭的机会,拼死揭露了那批祸国殃民的亲秦派的罪行,遭到更沉重的打击。
二、屈原的政治生涯:屈原被流放了,标志着他的政治生涯的结束。
他一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为何“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呢?他百思不得其解。
他把满腔愤怒化为诗歌。
著《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作品20多篇,抒发了他热爱祖国、同情人民、向往光明、憎恨黑暗的炽热感情。
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克楚国郢都,楚国君臣仓皇逃走。
消息传到江南,长期在洞庭湖流域过着流放生活的屈原,深知楚国大势已去,他绝无回天之力,只好以身殉国,于当年五月初月怀石投汩罗江而死,终年62岁。
三、小组交流你对屈原的了解。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第四课时学习内容:对屈原一生简评教学过程:一、屈原的一生屈原的一生是一个悲剧,一个爱国者的悲剧,一个改革家的悲剧,一个正义毁于邪恶的悲剧。
纵观他的一生,作为一位政治家和改革家,他失败了。
他的理想和事业永远为后人所惋惜。
但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成功了。
他忧国忧民、行廉志洁的人品被誉为后世楷模,他气魄宏伟,辞章瑰丽的作品堪称世界文学殿堂的精品,他创造的“楚辞”文体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与“诗经”并称“风骚”二体,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积极影响。
二、近代评价近代学者梁启超首推屈原为“中国文学家的老祖宗”。
郭沫若评价屈原是“伟大的爱国诗人”,一颗闪耀在“群星丽天的时代”,“尤其是有异彩的一等明星”。
闻一多评价屈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有充分条件称为人民诗人的人”。
《中国文学史》评价屈原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
《中国大百科全书·文学》评价屈原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会在芬兰首都开会,号召全世界人民纪念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其中一位便是中国的屈原。
三、小组交流你对屈原的了解。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第二课屈原思想和精神(共用二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思想和精神2、把握屈原的思想特征3、知晓我们应该学习屈原的什么精神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内容:屈原思想和精神了解教学过程:一、屈原思想的时代特征:1、美政为理想的儒家色彩:主张“廉政”、“在德者在位”、“恤民”、“举贤授能”,主张大一统,反对秦国的暴力征伐。
2、改革为追求的法治主张:讲“规矩”,循“绳墨”,明“法度。
3、道家思想及其他:“从本质上对于神的存在是怀疑的”,但保留着对天的信奉,“像他的《九歌》里面所讴歌的一些神鬼,差不多都是一些怪力乱神的标本。
(郭沫若语)二、屈原思想的个性特征:1、热爱大中国的爱国主义:希望中国的大统一,希望楚国来统一中国。
2、同情最下层人民的民本思想:从思想上同情人民,从政期间通过改革使人民得到好处,在共赴困难的时候不愿离开人民。
3、大无畏的批判精神:对天神、天命,对自然与社会,对楚国的黑暗政治,对楚王和旧贵族势力采取怀疑、质问、批判态度。
三、交流小结:今天你学到了什么?第二课时学习内容:“学屈原精神,做屈原新人”演讲或讨论会教学过程:一、布置学习内容;二、回顾上课时所学内容;三、讨论:通过对屈原的了解你认为应该学习屈原的什么?四、交流:我的打算;五、把打算用简短的文字写出来。
第三课屈原主要作品(三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的主要作品;2、了解屈原的精神3、记忆与复述相关内容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屈原的主要作品简介教学过程一、屈原的主要作品简介1、《离骚》:是自叙体抒情长诗,是一篇热爱祖国、伸张正义、鞭挞黑暗、追求光明的杰作,共373句,2477字。
从体制上看,屈原以前的诗歌,不管是《诗经》或南方民歌,大多是短篇,而屈原发展为长篇巨制。
《离骚》一篇就有 2400 多字。
在表现手法上,屈原把赋、比、兴巧妙地糅合成一体,大量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把抽象的品德、意识和复杂的现实关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
2、《天问》:是屈原流放过程中的作品,文中共提出170多个问题。
《天问》是中国文学史上“空前绝后的第一等奇文字……单就它替我们保存下来的真实的史料而言,也足抵得过五百篇《尚书》”。
(郭沫若语)毛泽东对屈原的《天问》,也是爱之颇深。
他特别肯定屈原《天问》在唯物主义思想方面的贡献。
在一次讲话中他说:“柳子厚出入佛老,唯物主义。
他的《天对》,从屈原的《天问》以来,几千年只有这么一人做了这一篇。
”这同时也肯定了《天问》。
3、《九歌》:是屈原中青年时代心境非常好的情况下的得意之作,由屈原收集楚国民间祭祀歌曲进行修改加工而成,篇幅短小凝炼,辞采绚丽,风格清新,艺术价值极高。
屈原的作品,根据刘向、刘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 25 篇,即《离骚》 1 篇,《天问》 1 篇,《九歌》 11 篇,《九章》 9 篇,《远游》《卜居》《渔父》各 1 篇。
据《史记·屈原列传》司马迁语,还有《招魂》 1 篇。
有些学者认为《大招》也是屈原作品;但也有人怀疑《远游》以下诸篇及《九章》中若干篇章非出自屈原手笔。
大体说来,《离骚》《天问》《九歌》可以作为屈原作品三种类型的代表。
二、小组交流你对屈原作品的了解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屈原的主要作品简介教学过程一、屈原的主要作品简介4、《九章》:是一组充满政治色彩和政论激情的抒情诗,是一个爱国者的心声,是屈原悲剧身世的缩影,是屈原从一个失败的政治家到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的奋斗历程的生动写照。
《九章》《远游》《卜居》《渔父》《招魂》《大招》,其内容与风格可与《离骚》列为一组,大都是有事可据,有义可陈,重在表现作者内心的情愫。
屈原的作品大致可分两类:一类是《离骚》《九章》等在流放生活中写的政治抒怀诗;一类是以《九歌》为代表的祭歌和反映诗人世界观、人生观的《天问》。
5、《招魂》:是屈原文艺作品,表达了屈原对君王的哀悼和对楚国命运的忧伤,全诗结构严密,铺阵有序,对后世辞创作产生很大影响。
随着历史的演进和文化的发展,屈原的芳名愈来愈家喻户晓,屈原的品质思想情感精神等越来越化成人们话着的灵魂,以诗词纪念屈原的活动也逐步扩大着深入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