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2015年诺贝尔自然科学奖

合集下载

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科学研究方法与思路

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科学研究方法与思路

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科学研究方法与思路科学研究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引擎,而诺贝尔奖则是科学界的最高荣誉。

诺贝尔奖获得者们以其杰出的贡献和创新性研究方法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成功。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一些诺贝尔奖获得者常用的科学研究方法和思路。

一、坚持创新思维诺贝尔奖获得者们的研究方法中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坚持创新思维。

无论是在医学、物理还是化学领域,他们都试图找到以往未被发现或未被充分研究的问题,并提出全新的解决方案。

他们敢于挑战传统观念,冒险尝试新的理论和实验,从而推动了学科的进步。

二、跨领域合作诺贝尔奖获得者们通常倾向于与其他领域的科学家合作,以达到更深层次的研究成果。

他们深刻理解到,只有与不同专业的科学家合作,才能将多个学科的知识融合在一起,从而攻克更为复杂的问题。

通过跨领域合作,他们打破了学科间的壁垒,开创了新的研究方向。

三、注重基础研究诺贝尔奖获得者们在科学研究中注重基础研究的重要性。

他们深刻理解到,只有对基础科学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才能够有更广泛的应用和更具有创造性的发现。

他们从最基础的原理出发,通过不断的实验和观察,逐渐解开了自然界的奥秘。

四、长期坚持诺贝尔奖获得者们通常是长期坚持在某个领域进行研究的。

他们对自己所从事的领域有着深厚的兴趣和执着的热爱,经过多年的努力和探索,才能有所突破。

他们的研究耗时费力,但正是这份坚持使他们能够创造出震撼世界的发现。

五、强调实验验证诺贝尔奖获得者们非常重视实验验证的结果。

他们通过实验数据来支撑自己的理论,通过实验结果来验证自己的科学研究成果。

他们严谨而细致的实验态度,使得他们的研究成果更加可靠和有说服力。

六、认真分析数据诺贝尔奖获得者们对实验数据的分析非常认真。

他们深入研究和理解实验结果的背后含义,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推断出新的科学规律和信息。

他们的严谨态度使得他们的研究更加全面和深入。

七、不畏失败诺贝尔奖获得者们在科学研究中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失败和挫折。

然而,他们并不因此而气馁,反而从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并不断改进自己的研究方法。

chinese scientist wins 2015nobel prize

chinese scientist wins 2015nobel prize

chinese scientist wins 2015nobel prize
(实用版)
目录
1.2015 年诺贝尔奖获得者是中国科学家
2.他的名字是屠呦呦
3.屠呦呦因发现了一种治疗疟疾的药物而获奖
4.这种药物叫做青蒿素
5.这是中国科学家首次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
正文
2015 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名单中,一位中国科学家的名字格外引人注目,他就是屠呦呦。

屠呦呦因发现了一种治疗疟疾的药物——青蒿素,而荣获了这一世界级的科学奖项。

这是中国科学家首次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屠呦呦的成就不仅对中国科学界,而且对全球医学界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疟疾是一种由疟原虫引起的寄生虫性疾病,长期以来,人类一直在寻找有效的治疗手段。

在 20 世纪 70 年代,屠呦呦领导的研究团队从传统中药青蒿中提取出了青蒿素,这是一种能够有效治疗疟疾的药物。

青蒿素的发现,为全球数百万疟疾患者带来了希望和生机。

诺贝尔奖评委会对屠呦呦的颁奖词中写道:“她的发现,让疟疾治疗
取得了革命性的进步。

”青蒿素的发现和应用,极大地改善了全球疟疾患
者的生存状况。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自青蒿素被广泛应用于疟疾治疗以来,全球至少有 100 万人避免了因疟疾而死亡的命运。

屠呦呦的成就不仅彰显了她个人的才华和努力,同时也证明了中国科学家的实力和潜力。

作为首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屠呦呦的成功,激励着更多的中国科学家在科研的道路上勇往直前,为人类的福祉做出更多的贡献。

在科学研究领域,中国正逐渐崛起为世界的领导者。

屠呦呦的诺贝尔奖,是对中国科学界的肯定和鼓励。

2015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2015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怎样将屠呦呦无痕植入高考生物试题?下面就来说一说屠呦呦如果出现在生物考题中会是怎样一种景象?1. 分子与细胞(1)疟原虫是单细胞,从单细胞动物的习性考查下:膜泡的产生和运输与哪些细胞器相关?胞吞穿过几层磷脂双分子层?有没有体现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2)为了实现青蒿素的大规模生产,应该选择什么方式快速获得大量黄花蒿植株?能否保持亲本优良性状?(3)与屠呦呦分享诺奖的另外两位科学家发现了阿维菌素,提取阿维菌素的放线菌是真核还是原核?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2. 遗传与变异(1)从地中海贫血症对抗疟疾,考查:镰刀形细胞贫血症是遗传病吗?是哪种变异?可遗传变异一定可以传递给下一代吗?遗传方式是?(2)青蒿素是从黄花蒿内提取的,而青蒿和黄花蒿是否有基因库的差异?是否有生殖隔离?(3)考查疟原虫对金鸡纳膏的抗药性:使用奎宁导致疟原虫突变出抗药性?抗药性是怎样产生的?3. 稳态与环境(1)单细胞动物的疟原虫有神经-体液-免疫调节吗?(2)阿维菌素可用于治疗河盲症和象皮病,丝虫是如何导致组织水肿的?(3)疟原虫和宿主的种间关系是?疟原虫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是消费者还是分解者背景资料一:10月5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以及另外两名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和大村智,分别发现了青蒿素和阿维菌素,可以有效治疗疟原虫和线虫两大类寄生虫引发的疾病,为人类对抗寄生虫疾病的斗争找到了新方法,从而提升疾病治疗手段、改善人类健康。

疟疾是威胁人类生命的一大顽敌,它是一种由蚊子传播的、因单细胞寄生虫——疟原虫入侵红细胞引起发热并在严重情况下造成脑损伤和死亡的疾病。

目前,每年还有45万人被疟疾夺去生命,其中大多数是儿童。

疟疾的传统疗法是使用氯喹或奎宁,但在上世纪60年代后期,这种方法成功率不断降低,疟疾感染率呈上升趋势。

屠呦呦当时在中国转向中草药,力求从中找寻治疗疟疾的新方法,她受到中国古代医书关于青蒿治疗疟疾的记载启发,提炼出具有全新化学结构和显著抗疟功效的新药——青蒿素,再将其应用于临床,成为一种能够在疟疾早期阶段扼杀疟原虫的有效药物,这一研究成果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我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我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佚名
【期刊名称】《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15(35)4
【摘要】北京时间2015年10月5日17时30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因在疟疾治疗研究中的突出贡献与爱尔兰科学家威廉·坎贝尔(William C.Campbell)及日本科学家大村智(Satoshiōmura)分享该奖项。

她也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

截至今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共颁发106次,共计210位科学家获得该奖项,屠呦呦成为获得该奖项的第12位女性科学家。

【总页数】1页(P20-20)
【关键词】屠呦呦;北京医学院;生理医学;坎贝尔;北京大学医学部;诺贝尔科学奖;抗疟药物;浙江宁波;Campbell;青蒿素衍生物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255
【相关文献】
1.呦呦鹿鸣,食野之蒿——2015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 [J], 贺梅
2.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走近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 [J], 王丽华
3.春草鹿呦呦——走近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 [J], 郑晓童
4.中国国内自然科学类诺贝尔奖第一人——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
学奖 [J], 苗宇桐
5.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15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奖

2015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奖

2015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奖国际在线消息(记者敖丹娜、段雪莲):当地时间5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以及来自爱尔兰的科学家威廉·坎贝尔、来自日本的科学家大村敏分享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以表彰他们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

屠呦呦也成为首位获得该奖的中国人。

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5日中午在瑞典斯德哥尔摩揭晓。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委员会秘书长乌尔班·伦达尔当天在卡罗琳医学院宣布了获奖结果:“诺贝尔委员会卡罗琳医学院评审委员会今日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一半授予威廉姆·坎贝尔和大村敏,以表彰他们在创新丝虫病疗法方面的贡献;另一半授予屠呦呦,以表彰她在疟疾新疗法方面的贡献。

”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生于1930年,是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屠呦呦带领科研组与国内其他机构合作,运用现代科技,发掘中药的活性成分,创制了具有国际影响的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世界卫生组织也将青蒿素和相关药剂列入其治疗疟疾的“基本药品”目录。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委员会成员扬·安德森在评价屠呦呦的医学发现时表示:“早在1700年前,关于中药青蒿对治疗高热有效果的理论就已经存在。

但是,屠呦呦的贡献在于如何确定青蒿中哪些成分是有效的,以及如何提取这些有效成分,这可以说是医药研究创新的范例,这一成果最终通过临床研究和动物实验,实现了此类抗疟新药青蒿素的大规模生产。

”几千年来,寄生虫病一直困扰人类,成为重大的全球性健康问题。

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3位获奖者都在寄生虫疾病疗法上做出了革命性贡献。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委员会成员汉斯·福斯贝格教授表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在改善人类健康和减少患者病痛方面意义巨大:“寄生虫疾病长期以来威胁着人类健康,即使在今天,它仍旧困扰着世界上亿万易感染人群。

2015年诺贝尔奖获奖全部名单

2015年诺贝尔奖获奖全部名单

2015年诺贝尔奖获奖全部名单揭晓首次有中国科学家获得者发表时间:2015-10-13 10:50:3213字号:A-A A+关键字: 诺贝尔奖2015年诺贝尔奖诺贝尔文学奖诺贝尔经济学奖诺贝尔医学奖10月12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安格斯·迪顿。

至此,今年诺贝尔奖的6个奖项得主已全部揭晓。

诺奖的6个奖项包括生理学或医学奖、物理学奖、化学奖、文学奖、和平奖以及经济学奖。

下面请跟随新华国际客户端一睹诺奖新主们的风采和成就。

中国药学家屠呦呦等人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瑞典卡罗琳医学院5日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以及另外两名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和大村智,表彰他们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

这是中国科学家因为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而首次获诺贝尔科学奖,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

2011年9月23日,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在美国纽约举行的拉斯克奖颁奖仪式上展示奖杯和证书(新华社记者王成云摄)10月8日,祝贺屠呦呦研究员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座谈会在京举行。

(新华社记者沈伯韩摄)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说,由寄生虫引发的疾病困扰了人类几千年,构成重大的全球性健康问题。

屠呦呦发现的青蒿素应用在治疗中,使疟疾患者的死亡率显著降低;坎贝尔和大村智发明了阿维菌素,从根本上降低了河盲症和淋巴丝虫病的发病率。

10月5日,在美国马萨诸塞州北安多弗,威廉·坎贝尔在家中接听祝贺其获得诺贝尔奖的电话。

(新华社/路透)10月5日,在日本东京,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日本科学家大村智出席记者会(新华社/美联)今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奖金共800万瑞典克朗(约合92万美元),屠呦呦将获得奖金的一半,另外两名科学家将共享奖金的另一半。

日本加拿大科学家分享诺贝尔物理学奖瑞典皇家科学院6日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日本科学家梶田隆章和加拿大科学家阿瑟·麦克唐纳,以表彰他们在发现中微子振荡方面所作的贡献。

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者简介

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者简介

龙源期刊网
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者简介作者:
来源:《大自然探索》2016年第01期
屠呦呦,生于1930年,中国药物学家。

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部)。

毕业后一直在中国中医研究院(2005年更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工作,期间前后晋升
为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的首席科学家。

威廉·坎贝尔,生于1930年,爱尔兰药物学家。

1952年获得爱尔兰都柏林大学三一学院学士学位。

1957年,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获得博士学位。

1957~1990年,在美国默克研究所进行药物研究。

1984~1990年,担任默克研究所分析研究和开发部门的高级科学
家、主任。

目前是美国新泽西州德鲁大学麦迪逊分校的名誉研究员。

大村智,生于1935年,日本药物学家。

1968年获得日本东京大学博士学位,1970年获得东京理科大学化学博士学位。

1965~1971年,大村智在日本北里研究所担任研究人员。

1975~2007年,在北里大学担任教授。

目前是北里大学名誉教授。

诺贝尔奖的由来和反思

诺贝尔奖的由来和反思

诺贝尔奖的由来和反思(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小学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单元作文、话题作文、叙事作文、状物作文、名言警句、成语故事、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primary school compositions, junior high school compositions, high school compositions, unit compositions, topic compositions, narrative compositions, description compositions, famous aphorisms, idiom sto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understand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诺贝尔奖的由来和反思这一阵正在陆续公布诺贝尔奖的获得名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读2015年诺贝尔自然科学奖
作者:
来源:《发明与创新·大科技》2015年第11期
三大自然科学奖尘埃落定,但人们对它们的关注仍在持续发酵。

三大自然科学诺贝尔奖获得者到底解决了什么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价值何在?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什么?
10月5日至7日,2015年度诺贝尔三大自然科学奖项逐一揭晓。

我国女药学家屠呦呦,以及爱尔兰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和日本科学家大村智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以表彰他们在人类对抗寄生虫疾病的斗争找到了新方法。

中微子领域研究第四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青睐,日本科学家梶田隆章和加拿大科学家阿瑟·麦克唐纳因发现中微子振荡,证明中微子有质
量赢得大奖。

瑞典科学家托马斯·林达尔、美国科学家保罗·莫德里奇、拥有美国和土耳其双重国籍的科学阿齐兹·桑贾尔,因揭示了细胞如何修复DNA并维护遗传信息而分享化学奖。

人类对疟疾的存在早已知晓,这是威胁人类生命的一大顽敌,它是一种由蚊子传播的、因单细胞寄生虫——疟原虫入侵红细胞引起发热并在严重情况下造成脑损伤和死亡的疾病。

目前,每年还有45万人被疟疾夺去生命,其中大多数是儿童。

疟疾的传统疗法是使用氯喹或奎宁,但在上世纪60年代后期,这种方法成功率不断降低,疟疾感染率呈上升趋势。

屠呦呦将目光转向中草药,力求从中找寻治疗疟疾的新方法,她受到中国古代医书关于青蒿治疗疟疾的记载启发,提炼出具有全新化学结构和显著抗疟功效的新药——青蒿素,再将其应用于临床,成为一种能够在疟疾早期阶段扼杀疟原虫的有效药物,这一研究成果具有重要意义。

医学上很重要的另一类寄生虫——线虫也正在折磨世界上1/3的人类,主要分布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南亚、中美洲和南美洲,而河盲症和淋巴丝虫病是两种最常见的由线虫引发的疾病。

河盲症患者会因眼睛角膜发炎而致盲,淋巴丝虫病则会诱发淋巴水肿等终身感染的症状,近百万人因此备受折磨。

日本微生物学家大村智专注于研究链霉菌,这一菌群生活在土壤中,能够产生很多活性化合物。

他用独特的方式大批培养菌株并保持其特征,然后从土壤中成功分离出新菌株并移植到实验室中,再选出其中最具活性的50株作为新的生物活性化合物来源,这些菌株中的一个,后来被证明是阿维菌素的来源。

威廉·坎贝尔出生在爱尔兰,现在美国任教,他是寄生虫领域的生物学家。

坎贝尔从大村智手中收购了大批链霉菌菌株以探求其功效,并证明其中一个菌株对牲畜寄生虫非常有效。

这种活性物质提纯后命名为阿维菌素,此后又改进为伊维菌素。

伊维菌素最初作为兽药,但后来发现它能治疗河盲症和淋巴丝虫病,由此在非洲、拉美地区广泛分发使用,有效抗击了线虫类寄生虫引发的疾病。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选委员会指出,青蒿素和阿维菌素的发现,从根本上改变了寄生虫疾病的治疗。

世界上每年约有2亿人感染疟疾,在全球疟疾的综合治疗中,青蒿素至少降低了20%的死亡率及30%的儿童死亡率,仅就非洲而言,每年就能拯救10万人的生命。

阿维菌素的衍生物伊维菌素目前被运用于全球线虫类寄生虫病的治疗,尤其是在世界上最贫困的地区,它给人类带来的福祉也不可估量。

这一研究成果使得相关疾病濒临消灭,也是人类医学史上的一大壮举。

我们生活在一个中微子的世界中。

在整个宇宙中,中微子的数量仅次于光子,是宇宙中数量最多的粒子之一。

在抵达地球的中微子中,大部分都源自太阳内部的核反应过程。

中微子几乎以光速在宇宙中传播,基本不与物质发生相互作用。

但中微子在离开太阳向地球运动的过程中,一部分中微子会凭空消失,这成为困扰许多科学家的一道难题。

1998年,在深埋于地球深处的巨大设施中,成千上万的机器眼等待着解释中微子秘密的时机。

通过实验,梶田隆章所在的超级神冈探测器团队证明,中微子似乎会发生身份“转化”,当时探测器捕捉的中微子是在宇宙射线和地球大气层的相互作用中诞生。

而在地球的另一端,加拿大萨德伯里中微子观测站的科学家们则在研究从太阳过来的中微子。

2001年,阿瑟·麦克唐纳所带领的研究小组也证明了这些中微子同样存在类似的转变现象。

殊途同归,二人的这两项实验结果导致了一种新现象的发现——中微子振荡。

这一研究解释了中微子消失之谜,也就是说,中微子只是在飞行途中变了身,而并未消失。

此外还带来了一个影响深远的结论:长期被认为没有质量的中微子,其实是有质量的。

按照评审委员会的说法,梶田隆章和麦克唐纳的发现对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所开创的标准模型理论而言是一个挑战。

标准模型理论是一套描述基本粒子的物理理论,隶属量子场论的范畴,并与量子力学及狭义相对论兼容,是自牛顿经典物理学之后最接近“大一统”的一套自然哲学观。

“梶田隆章和麦克唐纳的实验揭示出经典模型理论第一个明显的裂缝,”评审委员会说,“显而易见的是,标准模型理论不可能成为描述宇宙基本构成物如何运作的一套完全理论。


评审委员会的声明认为,中微子是人类不知如何进一步细分的基本粒子之一,探索它们有助于了解宇宙的演变进程,而证明它们具有质量有助于揭开宇宙奥秘。

人类一个细胞里的脱氧核糖核酸即DNA全长超过2米,人体总共有数十亿个细胞,所有的DNA加起来可以往返地球和太阳250次。

DNA承载了人类的全部遗传信息,而它们全是从最初受精卵内的2米长DNA复制而来。

DNA每天都受到紫外线辐射、致癌物等外界物质的攻击,但是就算没有外界伤害,从化学角度而言,任何化学过程内部都很容易出现随机错误。

照理说,经几十亿次的DNA复制后,基因应该乱成一锅粥,但基因仍年复一年地保持完整。

这得归功于一大群专门负责监视DNA的蛋白质。

它们持续地校对着基因组,并对任何已发生的损伤进行修复。

这套被细胞用来修复DNA的工具箱,就这样被今年诺贝尔化学奖的3名得主发现了。

上世纪70年代,科学界曾认为基因是非常稳定的分子。

但林达尔看来,DNA是生命大厦的基石,若听任它成为流沙,则一切生命演化现象都将土崩瓦解。

他认为,肯定存在一种机制,阻止这块基石的“风化”。

在此后的研究中,林达尔找到了“碱基切除修复”——这一概念如今已是教科书中的必修内容——细胞中存在一类蛋白质,寻找碱基错误,将其从DNA链上切掉,从而修复它。

林达尔发现了细胞用来修复DNA的一种办法,实际上,内容丰富的“工具箱”赋予细胞许许多多的手段,来应对种种难题。

如果说林达尔发现了一个扳手,那么桑贾尔就是找到了一个钳子,莫德里奇则又发现一把螺丝刀。

桑贾尔的发现揭示了细胞如何应对紫外线对DNA带来的伤害,即将一小段被紫外线损伤的核苷酸切除,切除的范围要比单个碱基更大。

莫德里奇则发现细胞如何修正在细胞分裂过程中可能发生的DNA复制错误。

双螺旋结构的DNA在复制时拆成两条,各自作为模板形成新的双螺旋结构,莫德里奇指出,细胞通过标记DNA链条,让自己知道哪条是原有的、哪条是新产生的,从而以旧的为“标准答案”,去修正新产生的链条上不匹配的地方,这就是“DNA错配修复”。

诺贝尔化学奖评审委员会在声明中说,3名获奖者的研究在人类了解活细胞功能、从分子层面解释遗传性疾病成因以及癌症发生发展和人体衰老的机制方面作出了“决定性贡献”。

“他们这一发现不仅深化了我们对人体如何运作的了解,还会为丰富拯救生命的治疗手段开辟前景。

”(本刊综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