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奖的遗憾--被遗漏的五大发现

合集下载

诺贝尔大奖的反思

诺贝尔大奖的反思

从昨天起,地球人都知道了屠呦呦这个名字,中国有了真正的诺贝尔奖!瑞典诺贝尔医学奖评委会昨天宣布,将202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一半授予中国科学家屠呦呦,以表彰她发现了青蒿素。

另一半授予美国科学家威廉.坎培尔和日本科学家大村智。

有人说屠呦呦诺贝尔奖打破了几个中国记录:1、中国大陆第一个自然科学领域诺奖!2、女科学家!3、土生土长未出国不会英语的科学家!4、未获院士的科学家!5、研究工作没有发表过SCI论文(国际期刊)的科学家!6、中医科学家!因此感觉屠呦呦的这个诺贝尔奖相当给中国科学界投下了一枚原子弹,透过原子弹的烟雾反映出中国科学界的种种不可理解的现象:屠呦呦做出了举世公认的成就,为中国人争了那么大的荣誉,为什么事先没有得到任何国内的重要认可,既没有大奖、也没有科学院院士、工程院院士荣誉称号?为什么?就是因为屠呦呦一没有博士学位、二没有留洋背景、三没有院士头衔,所以屠呦呦被戏称为“三无”科学家。

但就是这位三无科学家,却一点也不耽误为人类做出了那么大的贡献,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

这么多年那些什么都全的科学家们都干什么去了,他们都干了些什么?可以预测一下,屠呦呦马上就会获得中国科学院院士或者工程院院士的称号,不用评了,你不想当都不行。

下一步就应该是中国科技大会的最高科学大奖,这是必须的,谁能比得了啊。

接着那一定就是要在2016年央视春晚上出场啊,全国人们都想看看真正的科学家。

中国文人自古清高,曾经有“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境界和情结,但曾几何时中国的文人已经不屑于读书的行当了,把黑厚和腐败玩的比官场和商场更不要脸,所谓的学术界已经成了一个五星级的茅厕。

在这样的环境下,屠呦呦能够脱颖而出做出这么大贡献,实在是难得可贵,值得骄傲。

20个简短的遗憾名人故事

20个简短的遗憾名人故事

20个简短的遗憾名人故事1.爱因斯坦的遗憾爱因斯坦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他的相对论改变了人们对于时间和空间的理解。

然而,有一件事令他感到遗憾:他一直未能发现统一场论。

爱因斯坦曾不断努力,但未能找到统一电磁力和重力的理论,这是他一生的遗憾之一。

2.卢梭的遗憾卢梭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和作家,被誉为民主之父。

然而,卢梭在晚年时感到自己的思想被曲解。

他曾写下《社会契约论》,提倡人民的自由和平等,但这一理论后来被恶意利用,导致了法国大革命的恐怖统治,卢梭因此而内心深感遗憾。

3.约翰·列侬的遗憾约翰·列侬是披头士乐队的创始人之一,被誉为摇滚乐史上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

然而,列侬的一生中有一个遗憾:他未能与母亲和儿子建立起完整的亲子关系。

他的母亲在他年幼时离世,而他在离婚后很少与儿子共同生活,这使他心中留下了一份深深的遗憾。

4.玛丽莲·梦露的遗憾玛丽莲·梦露是好莱坞的传奇巨星,她以其性感和美貌而闻名于世。

然而,梦露一生中有一个遗憾:她一直追求真爱却未能如愿。

尽管她结过三次婚,但都以离婚告终,她一直渴望着一个真正疼爱她的人,这使她感到遗憾和孤独。

5.斯蒂夫·乔布斯的遗憾斯蒂夫·乔布斯是苹果公司的创始人之一,他以其在科技界的创新和颠覆而著名。

然而,乔布斯在一段时间内被苹果公司董事会排斥,最终被迫离开了自己创立的公司,这是他一生中的遗憾之一。

尽管他后来重新回归苹果并取得了巨大成功,但他对此一直心存遗憾。

6.安妮·弗兰克的遗憾安妮·弗兰克是二战期间犹太难民,在她十几岁的时候与家人躲藏在阁楼中,并在那里写下了《安妮日记》。

然而,她的遗憾是未能亲眼目睹战争结束和纳粹被打败,她在战争结束前几个月就死于集中营,这是她年轻生命的遗憾。

7.乔治·奥威尔的遗憾乔治·奥威尔是英国作家,他的作品《1984》和《动物庄园》被誉为经典。

然而,奥威尔在二战期间参战并受伤,导致他的身体状况逐渐恶化。

诺贝尔奖趣闻(二)——与诺奖失之交臂的大师

诺贝尔奖趣闻(二)——与诺奖失之交臂的大师

诺贝尔奖趣闻(二)——与诺奖失之交臂的大师今年是诺贝尔奖颁发第115周年,在今年圣地亚哥举办的美国化学协会(ACS)年会上,来自不同领域的科学家化学家讲了十个科学奖的故事。

这十位科学家本应该拿到诺贝尔奖,但因为种种原因(私人恩怨,坏运气,早逝等)最终与诺奖失之交臂。

本文选取其中五位诺奖遗珠的故事。

一、门捷列夫作为元素周期表的发展人,俄国人门捷列夫的贡献不用多说了。

他没得奖实在是诺奖的失误。

在1904年诺贝尔奖颁给了惰性气体元素之后,门捷列夫拿诺奖的呼声越来越高。

于是在1905年他被第一次提名,但是没拿到最终的奖。

随后在1906年,门捷列夫再次被提名,在诺奖委员会投票中,他以4:1票胜出,然而,瑞士皇家科学院不接受这个结果,他们又召集了四名评委,重新组建了诺奖委员会,最终以5:4的结果将诺奖授予了分离氟化学的亨利莫瓦桑(死于1907年)。

学界认为,在这次评选中,瑞典皇家科学院重要的成员,阿伦尼乌斯(Arrhenius公式的提出者)对阻碍门捷列夫起到了重要影响。

这是因为,阿伦尼乌斯的离子解离理论在当时收到了俄国学界长期尖锐的批评。

因此阿伦尼乌斯以门捷列夫的工作太老为借口否定了他的工作。

随后在1907年,门捷列夫也去世了,再也没有机会获奖了。

二、华莱士·卡莱瑟斯大约在1930年左右,卡莱瑟斯在杜邦工作并发明了缩合聚合。

在1935年之前,他就成功发明了尼龙。

然而由于杜邦公司的原因,尼龙直到1939年才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的轰动。

虽然在1930年之后学界已经广泛认可卡莱瑟斯的工作。

但没有任何人提名他为诺奖的候选人。

在当时高分子界,还有一位与他齐名的施陶丁格(加成聚合的发明者)。

施陶丁格在1931年至1935年间一直被诺贝尔奖提名,但从未获奖。

在1936年,卡莱瑟斯与施陶丁格一起获奖的呼声达到了顶峰。

但当时最有资格来提名他们的朗缪尔(Langmuir,1932年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界面化学家)并没有提名卡莱瑟斯。

20位错失诺贝尔文学奖的大师级作家

20位错失诺贝尔文学奖的大师级作家

20位错失诺贝尔文学奖的大师级作家20位错失诺贝尔文学奖的大师级作家近期,看到一篇文章解释鲁迅当年为何没有获得诺贝尔文学文学奖,对于这样一个话题,博主发现网友们的关注度倒是挺高的,这个故事是这样的:鲁迅是第一位受外国人关注并有可能获得诺贝尔奖提名的中国作家。

1927年,来自诺贝尔故乡的探测学家斯文海定到我国考察,在上海了解了鲁迅的文学成就以及他在中国文学上的巨大影响,与刘半农商量准备推荐鲁迅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被鲁迅婉言谢绝。

鲁迅在给台静农的信中说:“我觉得中国实在还没有可得诺贝尔奖赏金的人,瑞典最好是不要理我们,倘因为黄色脸皮人,格外优待从宽,反足以长中国人的虚荣心,以为真可与别国大作家比肩了,结果将很坏。

”当然鲁迅错失诺贝尔文学奖不是我们今天谈论的话题,放眼世界,其实跟鲁迅一样遭遇的还大有人在。

诺贝尔文学奖自1901年创立以来,迄今已有一百多人获得此奖。

世界文坛群星闪烁,评此奖难免挂一漏万,百余年来,诺贝尔文学奖曾错失过20位文学大师,这不能不说是诺奖的遗憾。

被错失的20位文学大师分别是列夫·托尔斯泰、易卜生、哈代、契诃夫、卡夫卡、乔伊斯、昆德拉、博尔赫斯、纳博科夫、卡尔维诺、庞德、普鲁斯特、里尔克、高尔基、格里耶、左拉、瓦雷里、劳伦斯、曼杰什坦姆、伍尔夫。

以下对他们都做一简介,使更多的朋友能对此有所了解。

1、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有第一流的地位。

代表作有《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复活》以及自传体小说三部曲《幼年》、《少年》、《青年》。

其他作品还有《一个地主的早晨》、《哥萨克》、《塞瓦斯托波尔故事集》、《琉森》等。

《战争与和平》是他前期的创作总结。

《安娜·卡列尼娜》代表他创作的第二个里程碑。

《复活》是他长期思想探索的艺术总结,是他对俄国地主资产阶级社会批判最全面、深刻、有力的一部长篇小说。

诺贝尔奖史上的荒唐事:获奖的科学成果最终都被证明是错的

诺贝尔奖史上的荒唐事:获奖的科学成果最终都被证明是错的

诺贝尔奖史上的荒唐事:获奖的科学成果最终都被证明是错的丹麦病理学家约翰尼斯·菲比格由于在老鼠实验中发现了一种能造成鼠癌的螺旋体癌生物,获得了1926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在许多人看来,菲比格的这个发现相当于找到了一种引发癌症的微小寄生蠕虫。

当时,科学界对癌症的了解还少之又少,加上其百发百中的致死率使人们闻风丧胆。

所以,菲比格的这一发现无疑给人们带来了惊喜和希望。

但是,在此后数十年的后续研究中,学者们发现,尽管这种蠕虫的确存在,它却不具备致癌能力。

那么,菲比格到底是哪里出错了呢?其实,菲比格一向以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而广受推崇,为了说明啮齿类动物体内寄生虫与胃癌之间的关系,他喂养了许多只老鼠,并使它们产生了大量肠内寄生虫。

然后,他观察到了一种颇似“肿瘤”的物质在老鼠的胃中生长。

这个发现令他惊喜不已,却也让他大意地以为自己找到了能够引发胃癌的微生物。

但事实上,这些在老鼠胃中生长的物质并非肿瘤,而是一种由饮食不良导致的维生素A缺乏症引发的胃部的某些病变和损伤。

有人因此指责菲比格和诺贝尔奖委员会太不严谨,但在那样一个癌症致病原因扑朔迷离的年代,菲比格孜孜不倦的努力是值得敬佩的。

虽然最后呈现在世人眼前的只有“肠内寄生虫”这个答案,但它也只是菲比格在万千尝试中涌现出来的沧海一粟。

就像诺贝尔委员会授予菲比格的颁奖辞中所说—他的努力就像一盏灯塔,照亮了科学道路上不断追求真相的脚步。

菲比格关于“鼠癌”的发现是一个让人有些遗憾的乌龙,但比起诺贝尔奖史上关于额前叶切除术的误判就完全是小巫见大巫了。

华尔特·赫斯和安东尼·莫尼斯因发现了脑白质切断术对某些精神疾病的治疗价值而获得了1949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他们提出用脑前额叶切除术来治疗精神分裂症,由此美国的神经外科医生每年对数以千计的患者实施了脑前额叶切除手术,而其中一些患者却因此失去方向感或行为能力,成了植物人甚至死亡。

直到1960年,这种治疗方法才被普遍废弃。

名人晚年人生遗憾的例子

名人晚年人生遗憾的例子

名人晚年人生遗憾的例子在我们的生命中,每个人都会经历晚年的时光。

这个阶段往往是我们回顾一生,评估我们的成就和遗憾的时候。

许多名人也有晚年的人生遗憾,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其中的例子。

1. 名人A:亚历山大·格拉罕·贝尔(Alexander Graham Bell)晚年遗憾:他认为自己的发明电话对社会带来了负面影响,导致人们变得更加依赖通信技术,缺乏面对面的交流。

亚历山大·贝尔,苏格兰裔美国人,被广泛认为是电话的发明者。

然而,在晚年的时候,他逐渐意识到了电话对人类社会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他认为电话使人们变得越来越依赖于通信技术,导致了面对面的交流减少。

贝尔认为这对社会造成了不良影响,导致他的晚年充满了遗憾。

2. 名人B:皮埃尔·居里(Pierre Curie)晚年遗憾:他无法看到他的女儿伊雷娜·居里(Irène Curie)获得第一个诺贝尔物理学奖。

皮埃尔·居里是物理学和射线物理学的先驱之一。

他与妻子玛丽·居里一起研究了放射性元素并发现了镭。

然而,皮埃尔在与马车相撞的事故中丧生,无法亲眼看到他的女儿伊雷娜赢得了第一个诺贝尔物理学奖。

这对于他来说是一种巨大的遗憾,因为他曾经拥有过一段非凡的科学家生涯,并希望亲眼目睹自己的孩子继承他的事业。

3. 名人C:海伦·凯勒(Helen Keller)晚年遗憾:她无法继续为盲人和聋人的权益而战。

海伦·凯勒是一位聋哑盲的作家和演说家,她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了重重困难,成为了盲人和聋人权益的倡导者。

然而,晚年的时候,由于健康状况的恶化,她无法继续积极地为盲人和聋人的权益而战。

这成为她的心结,因为她深知还有许多人需要她的帮助和声援。

4. 名人D:乔治·巴顿(George Patton)晚年遗憾:他无法参与朝鲜战争并证明自己的军事才能。

乔治·巴顿是二战期间美国陆军的一位杰出将领,以其勇猛果决和独特的领导风格而闻名。

诺贝尔奖十大争议事件

诺贝尔奖十大争议事件

诺贝尔奖十大争议事件1.爱迪生拒绝领奖发明家尼古拉·特斯拉和托马斯·爱迪生这对“冤家”水火不容,两人拒绝共享同一奖项,并声称如果一个人抢先获得了该奖,另外一人就绝不会接受。

1915年11月,当特斯拉与爱迪生两人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消息传来时,他们都选择了拒绝接受。

2.和平奖首次颁给“良心犯”1936年,诺贝尔和平奖授予德国非战主义记者卡尔·冯·奥西埃茨基。

但是纳粹当局不允许奥西埃茨基本人去奥斯陆领奖。

1937年,震怒的希特勒颁布一项法令,禁止德国人领取诺贝尔奖,因为他认为和平奖颁发给奥西埃茨基是对他的侮辱。

获奖的奥西埃茨基被送进一个民间医院,但始终处在严密的监视之下。

1938年,由于在集中营长期遭受酷刑和虐待而重病身亡。

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和平奖颁发给良心犯,开创了此奖“干涉内政”的先例。

正如勃兰特所说:颁奖给奥西埃茨基,“是对掌权的野蛮主义的道义上的战胜”。

从此,诺贝尔和平奖开始面向人权。

3.希特勒获和平奖提名1939年,瑞典一个国会成员提名阿道夫·希特勒为诺贝尔和平奖候选人,该提名随后便被取消。

4.前苏联阻止作家接受文学奖1958年,鉴于《日瓦戈医生》取得的艺术成就和世界性影响,瑞典文学院授予帕斯捷尔纳克诺贝尔文学奖。

然而接下来发生的事却变得十分微妙。

有关小说问题的政治化倾向越来越明显,西方有些人借小说中的某些情节和字句攻击十月革命和苏维埃政权,苏联也开始反击。

一时间气氛非常紧张,那些从未读过这部小说的人也开始批判起帕斯捷尔纳克。

紧接着在11月4日,苏联政府授权塔斯社发表声明,如果帕氏出席颁奖大会并不再回国,苏联政府对他决不挽留。

帕斯捷尔纳克对事态的发展始料未及,便提前在10月29日宣布拒受诺贝尔文学奖。

帕斯捷尔纳克的委曲求全终于起了作用,加上世界舆论的帮忙,他仍得以留在自己的祖国,住在莫斯科郊外的小村庄里,直至1960年5月30日病逝。

他是诺贝尔奖百年历史上唯一一位不仅未曾因获奖而取得荣誉,反而招致耻辱和灾难的作家。

诺贝尔的遗憾

诺贝尔的遗憾

阅读与作文地址:长春市南关区南岭投递局3号专用信箱3YU D U Y U ZU O W N3uk苏格拉底世上只有一样东西是珍宝,那就是知识。

文化诺贝尔奖从设立到今天,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

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真正的中国人获得过其中的任何一个奖项。

检索一下诺贝尔各奖项的得主,文明古国中,印度、埃及、阿拉伯均有建树;在各大国中,美、英、法、德、俄均榜上有名。

既是文明古国又是当今公认的大国,中国却无人戴上诺贝尔桂冠,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无论对于中国,还是对于诺贝尔。

体育、科学、艺术是和平竞争的领域,而最辉煌的竞技场就是奥运会与诺贝尔奖。

如果说,中国在奥林匹克的异军突起,让底气还不很足的中国人好好地张扬了几回,那么,相比之下,诺贝尔奖却让中国人饱尝了等待的沮丧。

想一想李约瑟称道不已的中国古代科技,再想一想尧舜周孔李杜曹雪芹,真是让人感叹,让人惭愧。

同是诺贝尔奖,中国人对科学奖的空缺大都能坦然接受,而对于文学奖的空缺,却表现出极大的关注和不平。

科技落后,这已是不争的事实;能拿奖当然开心,不拿奖也还能够忍受。

可是文学奖不同,咱们是文化大国,拿奖才是理所当然。

大江健三郎能拿奖,咱们为什么就不能?日本与中国是近邻,论起文化,还有着悠久的渊源关系。

想想大唐的天空,那些遣唐使怀着满腔的虔诚漂洋过海,到长安来干什么?不就是来“西天”取经吗!可是事过境迁,甲午之后,先生与学生的位置就颠倒了。

咱们内忧外患了一个世纪,一觉醒来,日本人已经乘上新干线了!但是先生的面子得要,这自尊的最后一道防线就是咱们的文化了。

这也难怪,文学这东西,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没有一杆人人信服的公平秤。

英国人声称“宁可失去整个印度,也不能没有莎士比亚”,话说得有几分矫情,但对莎士比亚的那份推崇可是真诚的。

但这样一个价值连“国”的人,却让托尔斯泰感到烦闷和厌恶。

莎士比亚究竟该算什么呢?恐怕还得借用英人的一句谚语总结:“说不尽的莎士比亚。

”连莎土比亚这样的大腕都难定为“一尊”,你大江凭什么让我们心服口服?对于诺贝尔文学奖,争议和意见一直存在,不独咱们中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诺贝尔奖的遗憾被遗漏的五大发现
1901年,第一届诺贝尔物理学奖颁给了X光的发现者伦琴.诺贝尔科学奖所奖励的原始性创新科技,对整个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都起到了重大的作用.100年来诺贝尔科学奖的获奖项目,从某种意义L可以说是20世纪科学发展历程的缩影.
从190年至1999年,获诺贝尔自然科学三大奖(物理、化学、生理学或医学)的项目中,最主要的是重大的科学发现.占58.7%;重大的理论突破占22.8%;重大的技术和方法发明仅占18.5%.作为20世纪科技风向标的诺贝尔科学奖,走过百年时,它的权威性正在悄悄地发生变化.有人批评诺贝尔奖把理科仅仅分为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三科,并不能反映出科学的最新发展,诸如天文学、基因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等都没有被列人其中.有人曾经指出:时下的研究往往要跨越多门学科,尤其是物理学的大部分研究或多或少会涉及其他科学范畴,如果不增设奖项,从事这类研究的科学家会越来越难以获得诺贝尔奖.负责审核诺贝尔科学奖提名及审定得奖名单的瑞典皇家科学院也承认,有必要检讨评选准则,以免因曲高和寡而影响诺贝尔科学奖的声誉.由于诺贝尔在遗嘱中只要求将诺贝尔奖用于奖励那些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事业中“对人类做出最大贡献的人”,加之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坚持许多不台理的评选规则,致使在20世纪中.像爱因斯坦的不对论”等一些重大发现与诺贝尔奖无缘.
相对论
根据已公开的诺贝尔奖评选档案资料,在20世纪的头20年里,由于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几十位著名科学家一直提名他为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候选人.但是,当时身为诺贝尔奖评审团成员1911年诺贝尔医学奖的得主加尔斯特兰德却认为,相对论应接受时间的考验,致使爱因斯坦连年落选,直到瑞典皇家科学院成员、年轻的奥森于1921年提出了一项折衷方案,才打破了爱lyJ斯坦究竟该不该获奖的僵局.奥森提出,让爱因斯坦的另一项研究成果——光电效应理论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奥森的提案为加尔斯特兰德及其他评委会成员所接受,爱因斯坦因此才获得了1921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哈勃定律
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美国天文学家埃德温·哈勃揭示出,在无垠的宇宙中,银河系只是“一名小小的成员”.1929年,哈勃研究了前人测量的星系距离资料后发现,远星系光谱线的颜色要比近星系的稍红一些.哈勃仔细测量了这种红化.发现它呈系统性变化,而且星系愈远,光谱线红移愈大.在进一步测定了许多星系光谱中特征话线的位置后,哈勃证实了这个效应.并指出红移现象的产生,是由于星系在退行而使光波变长的缘故,由此,他总结出:星系退行的速度与距离成正比.哈勃的理论认为,“红移”最快的星系就是离我们最
远的星系.这也就是著名的“哈勃定律”.
“哈勃定律”的诞生.使哈勃名声大噪.但签于当时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评审团仍坚持旧的评选规定——天体物理学的发现不在评奖范围内,因而使哈勃失去获奖机会.尽管后来有消息说,在1953年哈勃去世之前,物理学奖评审团也曾一度同意推举他获奖.传记家、印第安纳大学教授克里斯蒂森曾评论说,如果评审团早点破除清规戒律,哈勃肯定能获得诺贝尔奖.
岛屿生物地理学
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罗伯特·麦克阿瑟和爱德华·威尔逊运用数学研究并创造性地进行实地考察后提出物种是如何移居新领地的理论,使世界科学界为之震惊.今天,自然资源保护工作者运用这一理论,能计算出为保护濒临灭绝物种的生存需要多少栖息地;进化生态学家利用这一理论,对物种的构成和物种的灭绝有了更为深人的了解.尽管麦克阿瑟于1972年逝世,威尔逊也未获得诺贝尔奖,但他获得过大量颇有声望的其他科学奖.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的皮姆教授说,同科学界的承认相比,是否获得诺贝尔奖并不重要,诺贝尔奖并不代表一切.
大陆漂移理论
韦格纳是德国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1880年11月1日生于柏林,1930年11月在格陵兰考察冰原时遇难.
韦格纳以倡导大陆漂移学说闻名于世,他在《大陆和大洋的起源》这部不朽的著作中努力恢复地球物理学、地理学、气象学及地质学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因各学科的专门化发展被割断——用综合的方法来论证大陆漂移.韦格纳的研究表明科学是一项精美的人类活动,而不是机械地收集客观信息.在人们习惯用流行的理论解释事实时,只有少数杰出的人有勇气打破旧框架,提出新理论.但由于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大陆漂移学说由于缺乏合理的动力学解释,遭到正统学者的非议.韦格纳的学说成了超越时代的理念.
韦格纳去世30年后,板块构造学说席卷全球,人们终于承认了大陆漂移学说的正确性.由此可见:一种正确的理论在其萌芽阶段常常被当做错误抛弃或是当做与宗教对立的观点被否定,后期阶段则被当做信条来接受.但无论如何,人们至今纪念韦格纳的,不是他生前的冷遇和死后的热闹,而是他毕生追求真理、正视事实、勇于探索和不惜献身的科学精神c
意识与无意识理论
1929年,著名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了轰动一时的“意识和无意识及其对行为影响的理论”.但这一理论未能使他获诺贝尔奖.一些传记家说,弗洛伊德死前一直认为,10年后诺贝尔奖评委会会打电话告知他获奖.但因在诺贝尔活着的时代,心理学处于早期发展阶段,因此心理学理论不会被列人评奖范围,研究心理学的人必然会被拒之门外.
弗洛伊德曾对20世纪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他的《梦的解析》一度被人们认为是揭开了20世纪序幕的著作.《梦的解析》是弗洛伊德的代表作,也是精神分析学的奠基作,同时也可以看做是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最重要的文献之一.《梦的解析》是弗洛伊德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完成的,差不多十年以后才为人们所重视,在弗洛伊德有生之年就冉版了8次,并有了近十种文字的译本.弗洛伊德在很长的时间内一直被视做与马克思、爱因斯坦等伟人并列的20世纪欧美思想家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