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看待诺贝尔奖

如何正确看待诺贝尔奖
如何正确看待诺贝尔奖

如何正确看待诺贝尔奖?

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又开始颁发了。中国各大新闻媒体即时报道。中国人对诺贝尔奖有很重的心结,因为在中国还没有人获得科学领域的这个大奖。大众关于诺贝尔奖有两个认识上的误区,简单解释如下。

一、诺贝尔实际上是“发现(discover)奖”,而不是“发明(invent)奖”,就是只授予发现自然界业已存在的规律者。所以,再伟大的发明,也获得不了诺贝尔奖,比如电脑发明者、电视发明者等都无缘诺贝尔奖。很多人拿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来比,觉得中国人历史上很行。其实这是个错误的对比。造纸术、指南针的发明固然伟大,然而它们不是诺贝尔奖考虑的范围。

真正改变世界的是“发明”,而“发现”只是让人认识世界。所以像乔布斯、比尔盖茨这些用科技真正改变世界的人,也无缘诺贝尔奖。然而,“发现”是“发明”的前提,是科学理论赖以建立的基础。

中国古人善于发明,拙于发现。迄今关于自然界的重要规律,诸如自由落体、浮力定律等,没有一个是中国人发现的。现在国家提倡“创新发明”,这些方面设立了很多大奖,然而相对忽略了“发现”的重要性。很多高校的校训都提到了“创新”,但是没有一个讲“发现”的,说明人们对此的认识还不清楚。

二、诺贝尔奖只授予物理、化学、生物和经济这四个学科,然而这是整个科学体系中很传统、很小的一部分学科,绝大部分学科都没有诺贝尔奖。数学不在此列,但它有一个“菲尔兹”奖,授予45岁以下杰出数学家。还有很多科学创建者的意义远比诺贝奖获得者的贡献大,诸如信息论、控制论、布尔代数、发生学、复杂系统理论、混沌论等的创建者,对人类思想的贡献意义远大于诺贝尔奖所奖励的“发现”。所以,中国科技的发达的标志,不光要着眼于争取获得诺贝尔奖,也要提倡鼓励那些影响世界的科学思想学科的创建者。

一个国家只有钱,那只能说是“富”,像中东国家卡塔尔靠石油赚钱;只有在科学文化上出现了世界级的大师,那才能叫做“强”。

莫言诺贝尔奖演讲稿

12-03 19:28 北京时间2012年12月8日0:25,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将发表演讲,敬请期待。 12-08 00:31 莫言:尊敬的瑞典学院各位院士,女士们、先生们: 12-08 00:31 通过电视或者网络,我想在座的各位,对遥远的高密东北乡,已经有了或多或少的了解。你们也许看到了我在九十岁的老父亲,看到了我的哥哥姐姐我的妻子和我的一岁零四个月的外 孙女。但有一个我此刻最想念的人,我的母亲,你们永远无法看到了。我获奖之后,很多人 分享了我的光荣,但我的母亲却无法分享了。 12-08 00:31 我母亲生于1922年,卒于1994年。她的骨灰,埋葬在村庄东边的桃园里。去年,一条铁路要从那儿穿过,我们不得不将她的坟墓迁移到距离村子更远的地方。掘开坟墓后,我们看到, 棺木已经腐朽,母亲的骨殖,已经与泥土混为一体。我们只好象征性地挖起一些泥土,移到 新的墓穴里。也就是从那一时刻起,我感到,我的母亲是大地的一部分,我站在大地上的诉 说,就是对母亲的诉说。 12-08 00:32 我是我母亲最小的孩子。 12-08 00:32 我记忆中最早的一件事,是提着家里唯一的一把热水瓶去公共食堂打开水。因为饥饿无力,失手将热水瓶打碎,我吓得要命,钻进草垛,一天没敢出来。傍晚的时候,我听到母亲呼唤 我的乳名。我从草垛里钻出来,以为会受到打骂,但母亲没有打我也没有骂我,只是抚摸着 我的头,口中发出长长的叹息。 12-08 00:33 我记忆中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跟随着母亲去集体的地里捡麦穗,看守麦田的人来了,捡麦穗的人纷纷逃跑,我母亲是小脚,跑不快,被捉住,那个身材高大的看守人搧了她一个耳光。 她摇晃着身体跌倒在地。看守人没收了我们捡到的麦穗,吹着口哨扬长而去。我母亲嘴角流 血,坐在地上,脸上那种绝望的神情让我终生难忘。多年之后,当那个看守麦田的人成为一 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在集市上与我相逢,我冲上去想找他报仇,母亲拉住了我,平静地对我 说:“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 12-08 00:34 我记得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一个中秋节的中午,我们家难得地包了一顿饺子,每人只有一碗。 正当我们吃饺子的时候,一个乞讨的老人,来到了我们家门口。我端起半碗红薯干打发他, 他却愤愤不平地说:“我是一个老人,你们吃饺子,却让我吃红薯干,你们的心是怎么长的?” 我气急败坏地说:“我们一年也吃不了几次饺子,一人一小碗,连半饱都吃不了;给你红薯干 就不错了,你要就要,不要就滚!”母亲训斥了我,然后端起她那半碗饺子,倒进老人碗里。 12-08 00:36 我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卖白菜,有意无意地多算了一位买白菜的老人一毛钱。 算完钱我就去了学校。当我放学回家时,看到很少流泪的母亲流泪满面。母亲并没有骂我, 只是轻轻地说:“儿子,你让娘丢了脸。” 12-08 00:38 我十几岁时,母亲患了眼中的肺病,饥饿,病痛,劳累,使我们这个家庭陷入困境,看不到光明和希望。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不祥之感,以为母亲随时都会自寻短见。每当我劳动归来, 一进大门,就高喊母亲,听到她的回应,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如果一时听不到她的 回应,我就心惊胆颤,跑到厢房和磨坊里寻找。有一次,找遍了所有的房间也没有见到母亲 的身影。我便坐在院子里大哭。这时,母亲背着一捆柴草从外面走进来。她对我的哭很不满, 但我又不能对她说出我的担忧。母亲看透了我的心思,她说:“孩子,你放心,尽管我活着没 有一点乐趣,但只要阎王不叫我,我是不会去的。” 12-08 00:38 我生来相貌丑陋,村子里很多人当面嘲笑我,学校里有几个性格霸蛮的同学甚至为此打我。

作文素材诺贝尔文学奖大师经典名言

作文素材| 诺贝尔文学奖大师经典名言1 如果一个国家 失去了讲故事的人 它就失去了童年 ——彼得? 汉德克 2019年 2 她是个孤独的人 她不在乎和人在一起 所以失败和成功都与她无关 ——奥尔加? 托卡尔丘克 2018年 3 当你相信 你做的是对的时候 你就不愿意浪费 一分一秒 ——石黑一雄 2017年 4 有些人能感受雨 而其他人则只是被淋湿 ——鲍勃? 迪伦 2016年 5 我已经五十一岁了 有了自己的孩子 可我还是想妈妈 ——斯韦特兰娜? 亚历山德罗夫娜? 阿列克谢耶维奇 2015年 6 其实我们都是海滩人 沙子只把我们的脚印

保留几秒钟 ——帕特里克? 莫迪亚诺 2014年 7 婚姻把你从 自我中拽了出来 给了你一种真实的生活 ——爱丽丝? 门罗 2013年 8 别人看到的是鞋 自己感受到的是脚 切莫贪图了鞋的华贵 而委屈了自己的脚 ——莫言 2012年 9 人总要相信些什么 才不会度日时 跌入未知的 黑洞里 ——托马斯? 特兰斯特罗姆 2011年 10 一个人 不能和自己战斗 因为这一场战斗 只有一个失败者 ——马里奥? 巴尔加斯? 略萨 2010年11 人们已经习惯于 因为碰巧而失败 因为小事而死去 ——赫塔? 米勒 2009年

12 现实生活没有尽头 真正的书没有尽头 ——家勒? 克莱齐奥 2008年 13 我们的骄傲 多半是基于 我们的无知 ——多丽丝? 莱辛 2007年 14 每个聪明人 都知道人生是美好的 人生的目的是获得幸福 但最后只有傻瓜们才会幸福 ——奥尔罕? 帕穆克 2006年 15 沉默是一种罪过 ——哈罗德? 品特 2005年 16 我们一直用 睁开的双眼眺望 只为寻找自己,然后努力生长 力争成为森林 ——埃尔弗里德? 耶利内克 2004年17 是不是 每个人年轻的时候 都有这样一段日子 鸿鹄志高却难遂 迷茫地过着,昏昏噩噩地耗

中国难以产生诺贝尔奖的各种原因

中国难以产生诺贝尔奖的各种原因 中国没有获得诺贝尔奖的土壤 中国又一次无缘2006年诺贝尔奖了,于是有很多愤青要求抵制该奖,认为是对国人有歧视.可笔者认为不然,诺贝尔奖是没有歧视的,而且无国界的.那问题出在哪呢? 早在1978年夏,兰州大学生物系的一位研究生就向来访的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校长询问过同样的问题"中国为什么没有诺贝尔奖?"当时这名学者回答"因为中国没有获得诺贝尔奖的土壤." 这句话也许会让愤青更加愤怒,但任何事情的产生都有其因果,就象植物的生长需要阳光雨露.根主要需要土壤提供养分,成长肌体.但是,中国的教育和科研环境不能产生诺贝尔奖获得者.教育和科研的功利性,产生的只会是商人和唯利是图者.放眼望去,教育本是教书育人,可现在把教育当成了赚钱的机器.急功近利的科研,把科研重点转移到了能很快获得回报的短平快项目,而基础项目无人问进津.科研经费也无人投入,连简单的科研都很困难,获诺贝尔奖简直是痴人说梦.再说到那位学生的经历,1980年代到美国的生物实验室做访问学者,取得了一些成绩,可以获得绿卡,也做过获诺贝尔的梦,1985年怀着报国之志回国,但是回国后接到通知:要他自己挣钱,养活带的研究生和工作人员,然后叫他找项目赚钱.他底下的学生纷纷做赚钱的心脏病药\米业\兰草\化妆品等,做为博士生导师,面对教育的悲哀他一愁莫展,一晃就到了2006年,他也到了花甲之年,回想诺贝尔奖的梦想,他还是明白了土壤的道理. 诺贝尔奖的核心是发现和创造 不是劳动奖状,不是鼓足干劲就能够获得的,它的标准是发现和创造人类前所未有的事物和思想,绝对不是剽窃抄写和重复. 可是看到现在的中国,学术腐败猖獗,博士学位答辩也只是网上下些文章,拼拼凑凑写出的论文.没有用心去研究,那来的学术成果. 在国家最高的中国科学院,评定一个院士至少需要200万元的评定费,而不是他的真才实学.笔者知道,当有一届院士评定时,许多企业家也爱上了院士,要花钱买个院士当当.科学的殿堂都成了这样,我们还能指望与诺贝尔有缘吗? 当博士生导师造假,教授学术造假,当教育沦为金钱的奴隶时,我们还是不要奢求什么诺贝尔奖了,因为诺贝尔奖是不被金钱贿赂的. 大学是大师构成的,不是大楼构成的 早年在云南参加西南联大启示录的报道,在这个极其简陋的战时大学面前,我震惊了,这么个破破烂烂的校舍里,产生了60多个院士,包括杨振宁和李远哲两位获得诺贝尔奖的人士. 我在想,1938年国破山河,正是民族危亡时期.那样一群来自燕京,北大和清华的教育者们,以及流亡的学生究竟是凭借着什么样的冲天之志为着中华民族的存亡而发愤读书的? 当时的校长梅贻奇的夫人在昆明街头卖饼;周思源每天骑马半小时上课;费孝通则住土屋;闻一多也是贫困交加.西南联大的教室是铁皮顶的简陋屋子,由梁思成和林微因设计,考虑的是在尽量少的经费里完成工程.西南联大的学生们大多没有被子盖,是在报国的激情中的度过了四个春秋. 大学应该是有魂的,国家也是有国魂的!可是大学的魂不是大楼构成的.记得现今的北大提出的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就是每年向国家讨要200亿元人民币!笔者扼然,北大的魂不是修多少大楼,而是有多少大师.北大需要的是教育家而不是商人和政客.历史上的京师大学堂是有灵魂人物的,现在

诺贝尔与诺贝尔奖所蕴含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姓名:赫晓双学院:数计学院专业:10统计 诺贝尔与诺贝尔奖所蕴含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摘要:诺贝尔走着艰难的成才之路,有着艰苦的创业历程,本着执着的人生追求,不抛弃,不放弃,最终他的人生得以辉煌。以真善美为主要内容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不仅是诺贝尔毕生追求的理想和信念,而且是其所躬行的现实目标,并通过遗嘱使之得到确定;诺贝尔奖则使这两类精神,在奖项设置及其运作、奖励获得者及其成果以及诺贝尔奖得主受教学校的教育理念等方面得到了继承、发扬和相互强化;弘场诺贝尔奖精神,对不同国家或地区、不同民族的科技、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甚至对整个人类文明的进步,都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诺贝尔;艰难;执着;诺贝尔奖精神;融合;科学精神;人文精神 一、诺贝尔 在世界科学史上,有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不仅把自己的毕生精力全部献给了科学事业,而且还在身后留下遗嘱,把自己的遗产全部捐献给科学事业,用以奖励后人,鼓励他们向科学的高峰努力攀登。今天,以他名字命名的科学奖,已经成为世界上的最高科学奖。他的名字和人类在探索中取得的成就一道,永远的留在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文明史册。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就是世人皆知的瑞典化学家、发明家、实业家、黄色炸药及更大威力之炸药的发明家——阿尔弗雷德·伯哈德·诺贝尔。 1、少年自学成才 1833年10月21日,诺贝尔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出生。兄弟四人,他排行老三。父亲是一个小工厂主,也是一个发明家。诺贝尔7岁时,父亲的工厂破产,全家移居俄国彼得堡。身居异国他乡,他跟一位家庭教师学习,没有进学校读书。年龄稍大,父亲就让他去各地旅行,访求名师指导。诺贝尔曾在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实验室学习。他勤奋好学,18 岁时,在自然科学、文学和哲学方面已经具有较高的修养。同时精通多国语言。由于勤奋好学,他19 岁在父亲的工厂里工作时,技术上就已崭露头角。 2、承父志不畏艰险 诺贝尔的父亲曾试验过炸药,受父亲的影呐,诺贝尔从小就对研究炸药怀有浓厚的兴趣。1847年,意大利化学家索勃罗发明了一种烈性炸药—硝化甘油。这种炸药非常危险,人稍不留神,就会粉身碎骨。于是,诺贝尔决定改进这种烈性炸药,寻找一种安全又方便的控制硝化甘油的方法。经过反复试验,1862年,他终于找到了这种方法。1863年,诺贝尔和父亲一起办起了硝化甘油工厂,并对火药质量做了进步的改进,生产并出售一种新型火药“斯普林格尔”。但是,这一新产品并没有完全“过关”。1864年9月3日,在进行一次实验时,炸药

中国要出诺贝尔科学奖应具备的九大条件

中国要出诺贝尔科学奖应具备的九大条件 按:新闻报道:2013年9月29日,南京工业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黄维在迎接该校6900名本科新生的开学典礼上做了一个长远的惊人预测:“十年之后的中国,像诺贝尔奖这样的国际性重要指标,在中国大地出现应该将会成为常态,而不是个案。在文学奖之后,自然科学和生命科学方面的奖项将陆续被中国人斩获,没有任何悬念。” 然而,要知道诺贝尔文学奖和科学奖是两码事。如果教育管理者认为科学奖的获得如此轻松,那么不要说10年,未来100年中国可能仍与诺贝尔科学奖无缘。 这是因为孕育大师不仅仅是学校这个小圈子里的事,它也需要一个大的生态环境,这就是社会这个大气候。 不论是社会科学领域,还是自然科学领域,世界级的大师集中在非常少的几个国家之中。诺贝尔奖是一个相对比较客观的指标,按照获奖的人数依次为美国、英国、德国、法国、俄罗斯。这些国家不光是科学奖多,数学(诺贝尔奖不设数学奖项)、哲学、文学领域最有影响的大师也多。 大师的集中分布现象,说明大师的孕育和生存也需要一个生态环境。一旦有了合适的生存环境,大师就可以在各个领域中孕育出来。这里只概略地谈一下“大生态环境”所包含的十种因素。 一、大众的思维水准 就像体育、歌舞、文学一样,科学界要出现一批杰出的人才,必须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这个群众基础有几层的含义:

群众普遍具有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批判精神、探求真理的爱好。群众的价值判断决定年轻人的智慧发挥方向,也决定他们的竞争意识的取向。 二、哲学传统 哲学传统对一个民族的思维具有深刻的影响,它不仅给一个民族的思维提供什么样的工具,而且也决定一个民族思维的领域和方向。公元前600年至公元前300这三百年中,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时期,东西方各出现了一批伟大的思想家,他们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东西方文明的发展方向的不同。中国出现了百家争鸣,代表人物是老子、孔子、孟子、庄子、荀子、墨子等,他们的学说虽然不同,但基本属于伦理、道德、政治、军事方面的,既没有对自然现象的认真思索,也没有给后世留下探讨自然界的工具。 然而西方的哲学传统则侧重对自然现象的探索。由柏拉图在古希腊首都雅典所建的“柏拉图学院”,目的主要是致力于对概念、理论、宇宙及认知等相关问题的研究。亚里士多德的著述既包括政治伦理方面的,如《伦理学》,《政治学》,也包括逻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如《工具论》、《物理学》、《形而上学》。特别是《工具论》为科学探索提供了有效的思维工具。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是欧洲数学的基础,提出五大公设,发展欧几里得几何,被广泛的认为是历史上最成功的教科书。 在100年以前,中国的小孩学习的是《诗经》、《论语》、《孟子》,而西方的小孩学习的是《几何原本》、《工具论》。中国的才子忙于吟诗作赋,成果是一本一本的诗文集;西方的才子则是实验推理,成果则是一个个的科学发现和发明。 三、科学研究的历史 科学具有连续性、传承性。前一代学者解决了什么问题,提出了哪些新问题,决定着下一代学者的研究起点、方向。体育往往可以经过一代人的努力而上去,然而科学则不行,原因就在于科学要具有历史的传承性、连续性。特别重要的是,科学是一个系统,尤其是物理和数学之间关系密切,相互启发、相互

免疫学中诺贝尔奖获得者及其主要成果

免疫学中诺贝尔奖获得者及其主要成果 其他回答共2条 免疫学领域的诺贝尔奖 免疫学研究在医学领域具有特殊地位,20世纪,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对它的褒奖达18次之多:首届诺贝尔奖就授予免疫学成就;70年代之后,免疫学每10年都有3次获奖。 免疫是指机体的免疫系统识别“自己”与“非己”成分,并排斥异体物质的生理功能;免疫学则是一门研究免疫反应规律性的科学;而B细胞产生的免疫球蛋白即抗体,是产生体液免疫反应的关键物质,T细胞则是执行细胞吞噬功能的主体细胞。 笔者认为,免疫学在20世纪取得的最大成就,莫过于查清B细胞和T细胞免疫的隐秘。 自18世纪末19世纪初人类免疫实践的创始者、英国医生琴纳发现牛痘疫苗以来,免疫接种实践日渐丰富;自近代微生物学奠基人、法国学者巴斯德发现病原菌以后,传染性免疫现象的研究获得了长足进展。到20世纪初,从理论上解释免疫机理的要求日感迫切,这时朴素的免疫学理论应时而生。1908年,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颁发给俄国人梅奇尼柯夫提出的第一个细胞免疫理论——细胞吞噬学说,以及德国人艾利希提出的第一个体液免疫理论“侧链说”(即“受体说”),这是医学家探索现代免疫理论的开端。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曾2次颁发给探索各种免疫反应奥秘的免疫生物学研究领域。 法国人里歇1907年将致敏动物的血液注入正常动物体,发现其对过敏原呈现过敏状态,从而发现了一种与免疫现象相反的现象——过敏反应,为该项研究奠定了基础,荣获了1913年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 比利时人博尔德特1895年发现动物血清中,存在一种能促进病原菌溶解的物质即补体。1900年,他又发现,在补体存在的条件下,红细胞才会被溶血素溶解。将这两个发现结合起来,他又创立了补体结合试验。博尔德特因为发现补体而获取了1919年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 变态反应又称超敏反应,是指抗原刺激引起的免疫应答,以及由此导致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引起变态反应的抗原称为变应原,可以是外源性抗原,或者是自身抗原。接触变应原的人群约有20%发生变态反应,一般多有家族史,是一种常染色体的显性遗传。 变态反应有4个类型:I型即速发型变态反应,通称过敏反应,如支气管哮喘、青霉素休克、血清过敏性休克、过敏性胃肠炎和荨麻疹等;Ⅱ型即溶细胞反应,

典藏高考作文素材: 历届诺贝尔奖获得者经典语录

典藏高考作文素材:历届诺贝尔奖获得者经典语录 —01— 萧伯纳 萧伯纳(1856-1950年): 爱尔兰剧作家。1925年因作品具有理想主义和人道主义而获诺贝尔文学奖,他是英国现代杰出的现实主义戏剧作家,是世界著名的擅长幽默与讽刺的语言大师。 01. 人生有两出悲剧。一是万念俱灰;另一是踌躇满志。 02. 想结婚的就去结婚,想单身就维持单身,反正到最后你们都会后悔。 03. 真正的闲暇并不是说什么也不做,而是能够自由地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04. 历史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人们不会从历史的经验中吸取教训。 05. 一个理智的人应该改变自己去适应环境,只有那些不理智的人,才会想去改变环境适应自己。但历史是后一种人创造的。 —02— 泰戈尔 泰戈尔(1861-1941年): 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印度著名诗人、文学家、社会活动家、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 1913年,他以《吉檀迦利》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他的诗中含有深刻的宗教和哲学的见解,泰戈尔的诗在印度享有史诗的地位,代表作《吉檀迦利》、《飞鸟集》、《新月集》等。 01.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02. 世界以痛吻我,要我报之以歌。 03. 当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的时候,你也要再错过群星了。 04. 只有经历过地狱般的磨砺,才能练就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响。 05. 纵然伤心,也不要愁眉不展,因为你不知是谁会爱上你的笑容。 —03— 罗素 罗素(1872-1970年):伯特兰·罗素,二十世纪英国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历史学家,无神论或者不可知论者,也是上世纪西方最著名、影响最大的学者和和平主义社会活动家之一,1950年,罗素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表彰其"多样且重要的作品,持续不断的追求人道主义理想和思想自由"。他的代表作品有《幸福之路》、《西方哲学史》等。 01. 战争不决定谁对了,只决定谁留下了。 02. 乞丐并不会妒忌百万富翁,但是他肯定会妒忌收入更高的乞丐。 03. 你能在浪费时间中获得乐趣,就不是浪费时间。 04. 如果一听到一种与你相左的意见就发怒,这表明,你已经下意识地感觉到你那种看法没有充分理由。如果某个人硬要说二加二等于五,你只会感到怜悯而不是愤怒。 05. 这个世界的问题在于聪明人充满疑惑,而傻子们坚信不疑。 —04—

一个三次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地中国人

一个三次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的中国人 不管活着还是去世,他始终不为人知,因为他的名字和他的工作一样,是国家的最高。他不仅是人类科学史上的巨星,更是值得中国人敬仰的英雄!在西南郊,我国重要的核科学研究基地“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一片毫不起眼的树林中心,静静地树立着一位老人的铜像,很多人都不知道他的名字。然而当翻开一本神秘的历史老档案,他的履历却让我们为之震惊。因为,他是今天媒体人很少提及的国功臣,中国核武器发展幕后最神秘的男人,中国乃至世界上唯一一位研究成果被外国人剽窃抄袭,三次遗憾错失诺贝尔奖的科学泰斗,中国当之无愧的“核武器之父”“原子弹之父”,他的名字连苏联人听了都闻风丧胆!但国人却很少有人提及。他,就是王淦昌。今天,我们必须解读这位科学巨匠,去给每一位国人讲诉他的故事。王淦昌的名字始终和科学上的重大发现紧紧联系在一起:探测中微子、宇宙线研究、发现反西格玛负超子、两弹突破、大型X光机、惯性约束聚变……对于王淦昌一生的成就,曾有评论说:“任何人只要做出其中的任意一项,就足以在中国科技发展乃至世界科技发展历程中名垂青史。”无疑,他是一位学界泰斗、科学大师。011907年5月18日,王淦昌出生在省常熟市。父亲精通医术,是当地有名的郎中。“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

其筋骨”王淦昌4岁时,父亲因病离世,13岁时,母亲因为过度劳累得了肺病,也离世了。幼小的王淦昌一下子成了孤儿。成为孤儿后,王淦昌一度靠放羊来维持生计、补贴生活。但王淦昌的外婆是一位有远见的老人,她鼓励王淦昌去读书。“中国不缺放羊娃,但是缺少有学问的人!”正是这位农村老人的淳朴思想,使得王淦昌脱离了放羊娃的命运,让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几年后,王淦昌随一位远房亲戚到浦东中学读书。在小学的时候,王淦昌就痴迷于数学题;中学时,他最感兴趣的学科仍是数学。以至于他中学阶段就学完了大学的微积分。1925年夏天,清华学堂筹办大学本科,天资聪颖的他不出所料的考上了清华大学,成为了清华第一届大学生!清华大学的经费比较充裕,设备条件比国其他大学好很多,王淦昌一进清华,就对化学实验着了迷,甚至连吃饭做梦也在背元素周期表。可是一年后的分系,王淦昌既没有选择从小就擅长的数学,也没有报化学系,而是选择了物理系。选择物理,对于王淦昌来说,既是偶然,也是必然。师从叶企和忠尧这两位物理大师的门下,王淦昌在学术界的辉煌人生就此开幕!02在清华的学习中,王淦昌愈发深感中国与西方的巨大差距。1926年春天,日本军舰在天津大沽口炮轰驻防此地的中国国民军部队,蓄意挑起了践踏中国主权的“大沽口事件”。作为游行学生中的一员,王淦昌亲眼看见无数同学倒在军警的枪口下,一片血泊!这件事带给王淦

诺贝尔奖与中国科学发展

摘要 截至目前,中国科学家获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人数依然是0。通过分析,可以发现我国的科学研究有以下几个问题:一是科研资金不足;二是科研基础薄弱;三是学术风气差;四是有国际反华势力影响;五是教育上急功近利。而美国诺贝尔奖的高产,是和强大的经济支持,自由的学术思想,良好的学术传统分不开的。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发现,美国有些先进经验对促进我国科学研究的发展是有实在意义的,我们可以借鉴其经验营造更有利于我国科研发展的环境。 关键词:诺贝尔奖中国科研美国科研 一提到“诺贝尔”奖,可以说是中国人心中永远的痛。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国家,而且有5000年的文化底蕴,但是,国人却总是与诺贝尔奖无缘。尽管去年,莫言为国人争夺到一枚诺贝尔文学奖,以及先前有六位华裔获得诺贝尔奖。但目前为止,大陆科学家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人数是0。若是再客观的看,莫言获奖也是有许多运气成分,因为翻译他作品的正是美国的首席中文翻译家葛浩文,公平的说是他们二人共同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2000年,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满怀信心地预言:“中国科学家离诺贝尔奖仅一步之遥。但6年之后,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第五届中国科学家论坛”上,全程参与我国《中长期科技规划纲要》的研究和编制以及《配套政策》制定工作的我国科技部政策法规与体制改革司副司长胡志坚博士含泪作报告称:我国在基础研究方面的创新性成果是0,在应用研究方面的创新性成果也是0;在技术研究方面有些创新成果,但技术创新的专利数量不及一个菲利普公司多。一方面,有人说诺贝尔奖离国人越来越近,另一方面又有人说,诺贝尔奖离国人渐行渐远,究竟孰是孰非? 到目前为止,中国科学家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依然没有0的突破已成现实,那么这就说明,我国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出现一些问题,并且这一问题已有许多学者进行研究分析。 问题一:科研资金不足,无法支撑科研项目开展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我国的经济实力有极大的增强,截止目前,我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达到世界第一,从而为我国的科技进步创造了越来越好的经济环境,每年国家在科学研究上的经费投入都是不断增长,但是饼子虽大,分的人多了,平均下来也没有多少,依照现在的国力水平还不能为大部分科研工作者提供充足的资源进行科学研究活动。不仅如此,由于国内生产技术薄弱,很多精密的科学仪器国内无法生产,而要进口就是几十万或上百万的投入,很多基础研究又非常依赖这些科学仪器,这就给中国的科研工作者巨大的经济压力,尤其是一些青年科学家,尽管有很好的科研项目和研究思路,但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面对高昂的资金投入只能放弃。 问题二:科研基础薄弱 尽管我国在建国之初就有发射原子弹、氢弹以及东方红一号等一批举世瞩目的科学成就。但十年的文革浩劫,给中国科学界蒙上了厚厚的阴影,国家良好的科学研究基础毁于一旦。在这十年间,科研工作者不仅没有科研经费,就连生存也没有保障。改革开放后,虽然国家秩序恢复了,但国家对于发展科学研究的意识却没有恢复,对于外国的先进技术,只是一味引进吸收,最多是改良发展。截止2006年,我国的基础性研究创新成果还是0。虽然目前,国家对基础性研究的意识已经有了很大改观,但薄弱的研究基础却是在短时间内无法弥补的。

杨振宁预言中国10年内将出现获诺贝尔奖获得者

杨振宁预言中国10年内将出现获诺贝 尔奖获得者 中新社成都9月10日电题:杨振宁预言中国10年内将出现获诺贝尔奖获得者 作者刘贤 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10日在成都电子科技大学演讲,向大学生推荐书籍,传授学习方法,并预言中国本土10年内将出现诺贝尔奖获得者。 《神秘的宇宙》开启学习物理大门 演讲最初,杨振宁用一本书引起了满座学生的兴趣。 “我在读初中时,在校图书馆看到一本《神秘的宇宙》。它对于我后来钻研物理学有决定性影响”,杨振宁说,该书用通俗的语言介绍了20世纪初的30年物理学界的三次大革命,建议大家翻一翻,一个多小时就可看完。 杨振宁一边介绍自己的成长经历,一边穿插传授学习方法。 他说,即便是四五岁的小孩,也能够在过马路时判断自己是否会被车撞到。这说明人在很小的时

候就有自己所不知道的能力,即直觉。 他特别提出:“当你的直觉所告诉你的,与老师、书本告诉你的不一致时,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刻。直觉与书本知识冲突的时候是最好的学习机会”。必须抓住这个机会,通过对直觉的修正,达到新的境界,从而更深入地了解世界。 点评中西方教育异同 1942年杨振宁毕业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4年在该校研究生毕业。1945年就读于芝加哥大学,取得博士学位。 根据自身的中西方学习经验,杨振宁为预备或已经赴美留学的中国学生出“点子”。对于“一些优秀的中国学生到美国学习却遇到困难”的现象,杨振宁认为,这主要是由于“中国教育以训导为主,而美国是启发为主。” “我在西南联大时念书念得很好,到美国后也有一段困扰的时间”,杨振宁建议用“渗透性”学习法来克服这种不适应。美国大学举办专业性讨论会,有的学生反映听不懂。“第一次听不懂,第二次去听就懂得更多一点,再过一段时间就能懂了”,他鼓励说。 此外,杨振宁建议准备留学的中国学生,在出

诺贝尔的名人名言_名人名言

诺贝尔的名人名言 诺贝尔的名人名言 1、金钱这东西,只要能够一人的生活就行了,若是多了它会成为遏制人才能的祸害。 2、不尊重别人的自尊心,就好像一颗经不住阳光的宝石。 3、撒谎是万恶之首。 4、生命,那是自然付给人类去雕琢的宝石。 5、冷酷无情的理智是一把除了捣毁之外毫无用处的锤子。它有时就像冷酷的心一样有害和可恨。 6、运气通常照顾深思熟虑者。 7、我是世界的公民,应为人类而生。 8、我对爱情不是很在行,所以诺贝尔奖中没有设爱情奖这一项,还请各位情场高手见谅。 9、科学研究的进展及其日益扩充的领域将唤起我们的希望。 10、追求被人尊敬的人是不值得受尊敬的。 11、传播知识就是播种幸福。……科学研究的进展及日益扩大的领域将唤起我们的希望,而存在于人类身心上的细菌也将逐渐消失。 12、我更关心生者的肚皮,而不是以纪念碑的形式对死者的缅怀。 13、不尊重别人的自尊心,就好象一颗经不住阳光的宝石。 14、生命,那是自然付给人类去雕琢的宝石。 15、人生最大的快乐不在于占有什么,而在于追求什么的过程中。

16、我看不出我应得到任何荣誉,我对此也没有兴趣。 17、科学研究的进展及其日益扩充的领域将唤起我们的希望。 18、我的理想是为人类过上更幸福的生活而发挥自己的作用。 19、传播知识就是播种幸福。……科学研究的进展及日益扩大的领域将唤起我们的希望,而存在于人类身心上的细菌也将逐渐消失。 20、在这个爆炸性的世界上能够看到开放得象玫瑰花那样鲜红的和平之花,抱着越来越真诚的希望。 21、我真想发明一种具有那么可怕的大规模破坏力的特质或机器,以至于战争将会因此而永远变为不可能的事情。 22、我的理想是为人类过上更幸福的生活而发挥自己的作用。 23、生命,那是自然付给人类去雕琢的宝石。 24、人生最大的快乐不在于占有什么,而在于追求什么的过程中。 25、我更关心生者的肚皮,而不是以纪念碑的形式对死者的缅怀。 26、我看不出我应得到任何荣誉,我对此也没有兴趣。 27、人类从新发现中得到的好处总要比坏处多。 28、生命,那是自然付给人类去雕琢的宝石。名人名言 29、我看不出我应得到任何荣誉,我对此也没有兴趣。 30、人生最大的快乐不在于占有什么,而在于追求什么的过程中。

中国诺贝尔奖获得者盘点

中国诺贝尔奖获得者盘点 油炸药的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Alfred Bernhard Nobel)的部分遗产(3100万瑞典克朗)作为基金在1895年创立的奖项。诺贝尔奖通常被认为是所颁奖领域内最重要的奖项。小编整理了中国诺贝尔奖获得者盘点,欢迎参考借鉴。 中国诺贝尔奖获得者盘点 年95岁的杨振宁恢复国籍),诺贝尔奖获得时间在1957年,而此时的护照仍旧是“中华民国的护照”,参加学术多有不便。或许正是因为如此,他才加入美籍。究竟是否算在内,自行判断。 杨振宁先生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一直都有一颗中国心,始 杨振宁和钱学森关系很好,并且和两弹元勋邓稼先先生也是亲密挚友。他们不仅在学术上有诸多交流,且杨振宁还在生活和

工作上对邓稼先有诸多帮助。在邓稼先遭到困难的时候,杨振宁 对此,邓老的夫人许鹿希也曾经说过:“他们之间的情义堪比战友和亲兄弟。” 杨振宁的确没有和钱学森一起在中国最危险的时候回国,但这并非是他的本意。当年杨振宁先生有过回国的念头,但是大家研究之后没有同意。 钱学森老先生是做应用物理研究的,他的研究成果可以直接用于造导弹,是新中国最最迫切需要的东西。 但是杨振宁先生不一样,杨先生是搞前沿物理研究的,他的研究成果在当时的中国国内很难马上发光发热。因此当时大家的 也正因为如此,杨振宁先生才接受了这一建议,继续留在国外做研究。 要知道,当时的新中国极度孱弱,西方有些国家个别政客甚 学交流学术会议或场合,总是特别排斥中国科学家,这十分不利于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 而杨振宁先生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利用自己在前沿物理学界积累的人脉和影响,积极在国外活动,说服各个国际学术研究交

借助辩证法对屠呦呦教授获得诺贝尔奖的几点思考

借助辩证法对屠呦呦教授获得诺贝尔奖的 几点思考 S315050041 付裕晖自然辩证法角度分析屠呦呦获奖原因 屠呦呦 Vs 黄晓明 如何看待屠呦呦“三无”学者的身份 由此延伸的两点思考 2015年10月5日,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委员会秘书伦达尔在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宣布,来自爱尔兰、日本和中国的3位科学家共同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其中,中国药学家屠呦呦为我国摘取了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医学科学最高奖项,同时也引发了热议,其它暂且不表,下面本人尝试就这一事件利用本人仅知的部分自然辨证法相关理论做一些粗浅的分析,如有不当恳请交流指正。 一、从自然辩证法角度分析屠呦呦获奖原因 中药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传统文化的瑰宝,中医相关理论是我国千百年医疗实践的宝贵财富,然而在此之前,我国的中医药事业并没有得到世界的一致认可,这也是为什么我国屡屡与诺贝尔医学奖项无缘。归其原因,私以为是我国中医事业缺乏标准化建设。对于西方人来说,数字和指标是非常重要的,西医就是建立在数字统计学分析基础之上的。而中医和西医的最大区别就恰恰在于:西医讲求具体指标,而中医讲求“因人而治”,缺乏可通约性,常常以个人经验为主,并没有建立健全完善的统计学分析体系,而如果所做的研究缺乏数字依据的支持,西方人是不太可能认可的。故而,时至今日,中医还没有完全走上世界舞台。 而屠呦呦对青蒿素的发现就是我国中医药为世界人民做出的重大贡献,同时标志着我国中药事业为国际认可的里程碑,其发现过程充分体现了唯物辩证

法对科学发现的影响。青蒿熬水可以治疗疟疾的事实早已被广泛记载传播,许多单位均做过青蒿的抗疟筛选,都因无效而与幸运无缘。而屠呦呦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她在采用传统方法未果之后,通过对中医药文献的反复研究及参考西方萃取方法对青蒿素的提纯方式思路的改变,细心的想到其抗疟成分可能是热不稳定的,通过冷萃取法得到了没有被热破坏的青蒿素,最终得到抗疟效果极好的青蒿素。青蒿和青蒿素,一字之差便是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此前的科学家受困于中药提纯常规方法的限制,人为的将中医和西医划上鸿沟,中医和西医就其理论、研究手法、起效时间、治标治本等等来说的确是对立的,然而单纯的将二者对立是一种狭隘的思想,如此次青蒿素的发现,便是运用西方萃取对中医药进行定量提取,同时此举也是对西医临床的重大贡献,二者互相促进,是统一的整体,中医不破坏药物原始成分基础上,讲究医疗综合效果的做法值得西医学习;西医的精确诊疗、有的放矢的治疗及技术也值得中医借鉴。这里体现了对立与统一的思想。 不但如此,所有特点的医学包括中医、西医、蒙医、藏医等都可以相互借鉴融合,形成有益于人类减轻病痛的统一的医学体系。这样才能更好的造福全人类。 二、屠呦呦 Vs 黄晓明 当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的新闻与黄晓明的奢华婚礼新闻相撞的时候,在当下中国引发了一片热议。 首先,私以为,将屠呦呦教授与黄晓明并列谈知名度、曝光率甚至引申到对青少年的教育层面本身不具有太大的意义。因为把追求真理的科学家和追求曝光度的明星放在一起,然后比较哀叹科学家的曝光度为什么不如明星,这本身就存在问题。二人追求的本质不同,一是真理,一是知名度。明星更多的是台前,相比下,科学家更多的是幕后默默无闻的研究,太多的曝光对于从事学术研究的科学家来说并不一定是一件让人愉快的事情。科学家的包装或者说是关注点更多的是针对学术的而不是针对民众的。所以,所谓的哀叹科学家知名

为何获诺贝尔奖的华人都不是中国大陆人

为何获诺贝尔奖的华人都不是中国大陆人? 目前公布的诺贝尔奖的奖项里,让爱国愤青欢呼雀跃的无疑是华人科学家高锟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了,不过,让爱国愤青非常失望的是,高锟虽然是华人科学家,却是英国和美国双重国籍。他得到诺贝尔奖的研究,也都是在英国标准电话电缆公司任职时完成的。 到目前为止,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类奖项的华人已有8位,李政道和杨振宁、丁肇中、李远哲、崔琦、朱棣文、钱永健、高锟,他们全部都不是中国人,他们受的教育,和“新中国”教育几乎都毫无关系。 这是什么原因呢?道理很简单,现在国内的小学、中学、大学都是培养脑残的基地。科学研究,是依赖于创新能力,而不是死记硬背能力。而60年来“新中国”的教育,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都是培养死记硬背,记住唯一标准答案的应试教育。 这几天,诺贝尔奖的各个奖项逐渐公布。目前最新公布的是诺贝尔文学奖,由德国女作家获得,此前几天已经公布的化学奖,由美国和以色列科学家共同获得,生理学或医学奖由三名美国科学家获得。 目前公布的奖项里,让爱国愤青欢呼雀跃的无疑是诺贝尔物理学奖了,是由华人科学家高锟和两名美国人获得,表彰他们对于光纤通信的突破性研究。不过,让爱国愤青非常失望的是,高锟虽然是华人科学家,还曾经担任过香港中文大学校长,却是英国和美国双重国籍。他得到诺贝尔奖的研究,也都是在英国标准电话电缆公司任职时完成的。1948年,高锟就随父移居英国殖民地香港,入读圣约瑟书院,1957年毕业于英国格林尼治大学电机工程系,1965年获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电机工程博士学位。 国内媒体在报道华人获得诺贝尔奖时,总千方百计想找出他们和中国的关系。去年钱永健获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国内媒体都报道他是钱学森的侄子,某媒体采访钱永健,还称他获奖是中国人的骄傲,钱永健当场就说,他是土生土长的美国人。 不仅如此,其实只要统计一下,就会发现,到目前为止,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类奖项的华人已有8位,他们分别是: 1957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和杨振宁、 1976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 1986年度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李远哲、 199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崔琦、 1997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朱棣文、 2008年度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钱永健、 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高锟 他们全部都不是中国人,他们受的教育,和“新中国”教育几乎都毫无关系。 李政道、杨振宁毕业于民国时期的西南联合大学,后赴美求学;丁肇中的中学时代在台湾度

莫言诺贝尔奖演讲全文

莫言诺贝尔奖演讲全文 莫言: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尊敬的瑞典学院各位院士,女士们、先生 们: 通过电视或网络,我想在座的各位对遥远的高密东北乡,已 经有了或多或少的了解。你们也许看到了我的九十岁的老父亲,看到了我的哥哥姐姐、我的妻子女儿,和我的一岁零四个月的外 孙子。但是有一个此刻我最想念的人,我的母亲,你们永远无法 看到了。我获奖后,很多人分享了我的光荣,但我的母亲却无法分享了。 我母亲生于1922年,卒于1994年。她的骨灰,埋葬在村庄 东边的桃园里。去年,一条铁路要从那儿穿过,我们不得不将她 的坟墓迁移到距离村子更远的地方。掘开坟墓后,我们看到,棺木已经腐朽,母亲的骨殖,已经与泥土混为一体。我们只好象征 性地挖起一些泥土,移到新的墓穴里。也就是从那一时刻起,感到,我的母亲是大地的一部分,我站在大地上的诉说,就是对母亲的诉说。 我是我母亲最小的孩子。 我记忆中最早的一件事,是提着家里唯一的一把热水壶去公 共食堂打开水。因为饥饿无力,失手将热水瓶打碎,我吓得要命,钻进草垛,一天没敢出来。傍晚的时候我听到母亲呼唤我的乳名,

我从草垛里钻出来,以为会受到打骂,但母亲没有打我也没有骂 我,只是抚 摸着我的头,口中发出长长的叹息。 我记忆中最痛苦的一件事, 就是跟着母亲去集体的地理拣麦 穗,看守麦田的人来了,拣麦穗的人纷纷逃跑,我母亲是小脚, 跑不快,被捉住,那个身材高大的看守人煽了她一个耳光, 长而去。我母亲嘴角流血, 坐在地上,脸上那种绝望的神情深我 终生难 忘。多年之后,当那个看守麦田的人成为一个白发苍苍的 老人,在集市上 与我相逢,我冲上去想找他报仇,母亲拉住了我, 平静的对我说:“儿 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 个人。” 我记得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一个中秋节的中午, 我们家难得的 包了一顿饺子,每人只有一碗。 正当我们吃饺子时, 一个乞讨的 平地说:“我是一个老人,你们吃饺子,却让我吃红薯干。你们 倒进了老人碗里。 我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卖白菜, 有意无意的多 她摇 晃着身体跌倒在地, 看守人没收了我们拣到的麦穗, 吹着口哨扬 老人来到了我们家门口, 我端起半碗红薯干打发他,他却愤愤不 的心是怎么长的?” 我气急败坏的说: “我们一年也吃不了几次 饺子,一人一小碗, 连半饱都吃不了!给你红薯干就不错了,你 要就要,不要就滚! ”母亲训斥了我,然后端起她那半碗饺子,

诺贝尔奖获得者名言

诺贝尔奖获得者名言 经典名言 诺贝尔奖获得者名言 1、生活的理想需要广博的哲理。泰戈尔(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2、在大事业面前,没有大志的人畏缩了。怀特(197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3、实现明天理想的唯一障碍是今天的疑虑。罗斯福(1906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 4、为了伟大的目标,必须使用伟大的力量。罗斯福(1906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 5、人可以缺少金钱,但不能缺少志气。科赫(190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 6、人类的使命在于自强不息地追求完美。罗曼罗兰(191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7、满足是追求吃食和睡觉者的温暖猪圈。尤金奥尼尔(1936 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8、追求一个梦想是一种绝大的幸福和快乐。罗曼罗兰(1915 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9、不要把目标定得太高,太高近乎妄想。摩尔根(1933年诺

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 10、没有人耻笑你,而是你自己磨灭目标。摩尔根(193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 11、为了高尚的目标,多大的代价我也愿付出。罗曼罗兰(1915 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12、要成大事,就得既有梦想,又讲实际,不能走极端。罗斯福(1906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 13、一个从不怀疑生活方向和目标的人,绝对不会绝望。莫里亚克(195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14、人生的真正欢乐是致力于一个自己认为真是伟大的目标。萧伯纳(192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15、不停顿地走向一个目标,这就是成功的秘诀。巴甫洛夫(1904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 16、人们在幻想的追求之中才能赋予生活以应有的意义。尤金奥尼尔(193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17、我们想要看到的是孩子追求知识,而不是知识追求孩子。萧伯纳(1925年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18、人们对自己的工作没有理想,这种情况是很可怕的。辛格莱刘易斯(193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19、对真理和知识的追求并为之奋斗,是人的最高品质之一。爱因斯坦(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20、我饮的是抱负酒,服的是幻想药,所以我会永远朝气蓬勃。 高尔斯华绥(193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中国与诺贝尔奖

中国与诺贝尔奖 摘要:本文主要分四部分介绍了中国与诺贝尔奖,首先介绍了诺贝尔奖的由来,以及20世纪科技史上中国几位科学家王淦昌、赵忠尧等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的史料,然后提出诺贝尔奖的精髓在于原始的创新,并提出了创新性文化环境,指出唯有营造创新型文化环境才能从根本上缩短中国与诺贝尔奖之间的距离,最后总结得出中国离诺贝尔奖到底有多远。 关键词:诺贝尔奖;创新型文化;科研环境 一、概述 1833年10月21日,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出生于瑞典斯德哥尔摩一个贫寒的工程师家庭,1896年12月去世。幼年侨居俄罗期,15岁起先后到意大利、法国、美国求学,回到瑞典后诺贝尔开始研究炸药取得很大成就。诺贝尔一生献身科学事业,大胆革新;获得了355项专利聚积万贯家产;在其逝世的前一年,立遗嘱将其遗产的大部分作为基金;把920万美元捐献给人类文明事业。摄初的诺贝尔奖有五项(物理学、化学、生理或医学、文学、和平卫士奖),1968年又设立了诺贝尔经济学奖。现今共有6个奖项。当时每个单项奖金为15万8百瑞典克郎。现在单项奖高达740万瑞典克郎,约合100万美金。1900年6月瑞典政府批准成立了诺贝尔基金会,瑞典议会通过了《颁发诺贝尔奖金章程》,并于次年诺贝尔逝世五周年纪念日,即1901年12月10日首次颁发了诺贝尔奖。自此之后,除因战争中断外,每年的这一天分别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和挪威首都奥斯陆举行隆重授奖仪式。 诺贝尔奖从1901年12月10日首次颁奖到现在已经颁发90多次.获奖人数已达700人设在瑞典的诺贝尔基金委员会每年从超过额定数十几倍的科学精英体中遴选出物理、化学、生理学与医学、文学与和平奖的获奖人选,登上斯德哥尔摩的领奖台颁奖仪式场面热烈而肃穆,一点也不亚于奥林匹克领奖仪式。它被国际社会誉为是“对人类的智力和体力上最高成就的一种评价和奖赏”。从1901年至今,诺贝尔科学奖囊括20世纪物理、化学、生物医学方面的重要的科学成就,像伦琴的x射线,巴丁的晶体三级管。克里克和沃森的脱氧核糖核酸的双螺旋结构,普朗克的量子论,德布罗意的电子波动性,海森堡测不准原理,杨振宁和李政道的宇称不守恒原理等,都是推动科学和社会发展的光辉成就。总之,以奖励基础科学成就为主的诺贝尔科学奖对基础科学和源于它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增强综合国力和国家竞争力都占有重要的地位。目前,不少国家已经把诺贝尔科学奖人数的多少,当成衡量一个国家,一个科研机构和一个大学科学术水平高低的指标;把本国科学家获诺贝尔奖,当成国家的荣誉和骄傲;把诺贝尔精神同爱国主义精神结合起来,成为鼓励本国科学事业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应当承认,到目前为止世界上还没有其他科学奖项能像诺贝尔科学奖那样,具有如此高的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