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优练】216年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1课 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学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1课 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教案 新人教版(1)

第11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宋朝社会生活大概的风貌,包括当时流行的穿着打扮、饮食的主要特点,居住条件和房屋建筑的样式;交通旅行的条件;文化娱乐活动、节庆风俗等方面。
过程与方法通过了解过去的社会生活史,提高认识和改进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
了解历史上物质文化生活的条件和特点,有助于更好地认识我们现在的物质文化生活,提高创造性地改进物质文化生活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于过去日常生活的了解,使学生对于历史有更加生动直观的认识,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加深学生与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亲和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服饰和瓦子难点:宋朝的服饰变化反映了当时民族融合的历史现象,“瓦子”是当时商业繁荣的产物。
三、【导学过程】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情景导入】导入:提问和引导学生回顾和概括已经学过的宋朝农业生产、手工业生产发展和商业发展的史实,导入本课的教学内容,阐释社会生产的进步促使人民的日常生活发生新的变化,使学生认识到宋朝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进步基础。
【自主学习】一、衣食住行等习俗的变化1、北宋初年,崇尚节俭,衣帽上不得缀饰珠玉,普通百姓只能穿两色的衣服。
受北方少数民族影响,劳动者多穿。
的陋习也逐渐传开。
2、北宋的肉食中以为多,南宋的羊肉价格较高,一般人吃不起,南方人吃___多。
3、宋代农村百姓的住房简陋,多为低矮的。
稍微富裕的人家,外建门屋, ___。
贵族官僚的宅第相当宏丽。
4/宋朝缺马,人们多用,也有。
达官贵人出门已很普遍。
士大夫一般骑、。
那时的交通比较发达,供住宿的很多。
二、热闹的瓦子和欢乐的节日1、东京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做“”。
瓦子中圈出许多专攻演出的圈子,称为“”。
2、今天的传统节日,像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在宋代都有了。
宋代称春节为,最受重视。
【合作探究】1、宋代的衣食住行发生了哪些变化?2、简述宋代市民的文化生活并说出有哪些节日。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11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教案新人教版

第11 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尊敬的读者:
本文由我和我的同事在百忙中收集整编出来,本文稿在发布之前我们对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如有疏漏之处请指正,希望本文能为您解开疑惑,引发思考。
文中部分文字受到网友的关怀和支持,在此表示感谢!在往后的日子希望与大家共同进步,成长。
This article is collected and compiled by my colleagues and I in our busy schedule. We proofread the content carefully before the release of this article, but it is inevitable that there will be some unsatisfactory points. If there are omissions, please correct them. I hope this article can solve your doubts and arouse
your thinking. Part of the text by the user's care and support, thank you here! I hope to make progress and grow with you in the future.。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1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习题精选 新人教版

第11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基础达标1.“暖风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
”诗中的“汴州”是指()A.北宋都城东京B.南宋的都城临安C.北宋都城洛阳D.南宋都城商丘2.宋诗里的“邸店如云屯”,就是________的兴旺。
()A.建筑业B.旅店业C.饮食业D.旅游业3.北宋时,城市里的“瓦子”是()A.专供演出的圈子B.买卖建筑材料的铺子C.娱乐兼商业的场所D.专门的商业区能力提升1.南宋朱熹言:“今世之服,大皆胡服,如上领衫,靴鞋之类,先王冠服扫地尽矣。
”这说明了( )①宋代的服饰中明显地反映了少数民族的影响②反映了统治阶级生活的腐化③长期以来民族交往和民族融合的结果④民族之间的交流起到了丰富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的作用( )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2.由于与少数民族互市,在北宋的肉食中以什么肉为多( )A.马肉B.羊肉C.牛肉D.猪肉3.下图是一幅以儿童生活为主的风俗画,请你判断它反映的是哪一朝代的社会生活( )A.隋朝B.唐朝C.宋朝D.元朝4.下列对宋朝北方一普通百姓衣食住行的说法,错误的是( )A.身着黑色的小袖狭身短衣在田间劳作B.吃饭以面食为主C.赶着马车带着全家出去串门D.住宅是低矮的茅草屋5.下列关于宋代城市的叙述,错误的是( )A.有夜市B.市民文化生活丰富C.有瓦子D.有雇人做工的丝织场6. 读下面王安石的诗句,讨论回答下列问题:(1)王安石这首诗的意思是什么?(2)宋代的元旦和我们现在春节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7. 宋朝继唐末五代将中国古代商品经济推向又一个高峰,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在当时市场最活跃的地方,呈现出一种皇室日益靠近和走进市场,官僚吏员迷恋市场,禁军士卒被迫走进市场,小手工业者、小商小贩以及中小商人活跃于市场的情况。
源自不同职业的人群,成为经商群体的新的组成部分。
“全民经商”的大潮不可阻挡。
请回答:根据所学的知识,试举例说明宋代商业发展的表现。
商业发展又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1)图中的建筑是商肆、酒店还是民居?你是根据什么判断出来的?(2)宋代流行哪些娱乐活动?(3)宋代有哪些运输工具?2.搜集有关古代蹴鞠运动的历史记载和图片资料,或者文学作品中对蹴鞠运动的描写。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11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课程标准]了解宋代的社会生活。
[教材分析]本课是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人教版)第11课第61——65页。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我们进一步了解到,随着南方政治的相对稳定和经济重心的南移,宋代的城镇也得到相大的发展。
城市人口的增长、城市商业的活跃、城市格局的突破都反映出宋代城市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城市的发展、变化和繁荣不仅对市民的衣食住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且极大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
而宋代市民的衣食住行和文化生活给我们展现了一幅宋代城市生活的画卷,同时也是两宋经济迅速发展和商品经济繁荣的真实写照。
[学情分析]本节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宋代的城市打破了封闭的格局,面貌一新。
城市的繁荣极大丰富了市民的生活质量。
而宋代市民文化生活出现了商业化、通俗化和大众化的新趋势。
对于进入21世纪,并与世界接轨的当代青少年来说,如何体会宋代的城市生活是有一定难度的。
这样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搜集资料、整理资料、运用资料。
通过说传说、话佳节;观表演、展才华;观名画、谈见闻等活动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动手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宋代基本的衣食住行。
了解宋代传统的节庆风俗。
过程与方法:陈述《清明上河图》中所反映的汴京城的繁华景象,了解历史上物质文化生活的条件和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于过去日常生活的了解,使学生对于历史有更加生动直观的认识,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加深学生与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亲和力。
通过对清明部分习俗、缠足陋习的批判,使学生学会在批判中继承。
[教学重点]一是物质生活方面,包括衣、食、住、行四项内容,一是精神生活方面,包括娱乐活动和节庆活动两项内容。
[教学难点]宋朝服饰特点的历史变化,明显地反映了少数民族的影响,这是长期以来民族交往和民族融合的结果,宋朝出现的缠足陋俗,应该引导学生批判性地认识这些历史现象。
教学过程:。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二单元 第11课 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教案 新人教版

拓展思维:
宋代的春节和今天的有什么不同?
如果你到北宋,怎样改变自己衣食住行?
【交流反思】
【课后作业】
预习下一课内容
本节课主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大家展示自己查找的学习资料,来分析自己所熟知的主要社会风气。
展示大家的查找成果,重点讲解其中的主要内容。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第11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课题
第11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课型
新授课
总节时
14
教
学
目
标
知识目标:了解宋代社会风貌衣、食、住、行、风俗等
能力目标:收集材料主动学习、探究历史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对过去日常生活的了解,加深学生对民族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
重
点
宋代社会风貌衣、食、住、行、风俗
难
点
宋代社会风貌衣、食、住、行、风俗
教学过程
差异个性设计
教学资源
【创设情境】组织教学、指导阅读课
各组展示自己的查找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资料
【探究归纳】
不同时代的经历、让学生动起来、思维活起来
【实践应用】分析课文;
衣着、住房、等方面
思考?北宋服饰的重要特点?观察书62页图
南北方饮食习俗的差异?
补充:
宋代服色的规定,紫色、朱色、绿色、青色(黑白)
缠足,我国封建社会的陋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 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山东省高密市银鹰文昌中学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学案新人教版【学习目标】学案总编号:No.111.了解宋朝社会生活大概的风貌。
2.通过了解过去的社会生活史,提高认识和改进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
3.通过对于过去日常生活的了解,加深学生与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亲和力。
【课前预习、课内探究】(我学习,我快乐;我思考,我收获!)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一、衣食住行等习俗的变化1.衣⑴北宋初年:⑵后来:①②③2.食:①②3.住:⑴农村:①②⑵城市:①普通平民——②中等之家——③贵族官僚——4.行:①②③二、瓦子的出现⑴原因:①②⑵时期:⑶职能:三、欢乐的节日1.传统节日:、、、等在宋代都有了。
2.春节⑴宋代称春节为⑵春节:①元旦前,洒扫庭户,准备过节;②除夕夜,祭祀祖先,迎神供佛,贴“桃符”,合1.2.3.4.今天的春节和宋代的元旦有什么异同?1家“守岁”。
③元旦那天,燃放鞭炮,穿新衣,往来拜年。
④元旦期间,商业,娱乐活动不断。
【自我测评】(细心造就成功!)23【夯实基础】 1.崇尚节俭,衣帽上不得缀饰珠玉是 ( ) A .北宋初年 B .北宋末年 C .南宋初年 D .南宋末年2.城内外鱼店,不下一二百家,指的是 ( ) A .东京 B .临安 C .南京 D .广州 3.宋代农村百姓的住房多为 ( ) A .茅屋 B .瓦屋 C .耳房 D .四合院 4.宋代缺马,人民多用 ( ) A .驴车 B .牛车 C .轿子 D .骑牛【综合提高】7.宋代妇女缠足的陋习逐渐传开是由于 ( ) A .妇女自愿 B .历代统治者的政策 C .社会提倡 D .一些士大夫的提倡8.谚语“勾栏不闲,终日团圆”最早可能出现于 ( )A .西汉B .东汉C .西晋D .宋代 9.宋代瓦舍勾栏在城市中盛行,主要是因为( )A .农民的需要B .士大夫的需要C .达官贵人的需要D .市民阶层的壮大 10.(2008·湖北咸宁)“元旦那天,盛行燃放鞭炮,穿新衣,往来拜年……”这是宋代人在过哪一节日? ( )A .端午节B .中秋节C .春节D .元宵节 【创新应用】11.(2009·江苏省扬州)费老师在介绍我国古代某一朝代市民生活的讲座中多次提及“瓦舍”。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1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万千气象的的宋代社会风貌
姓名
课型
新授
年级
七年级
科目
历史
教
学
目
标
1、知识技能:通过学习,了解宋朝社会生活大概的风貌,包括当时流行的穿着打扮、饭食的主要特点,居住条件和房屋建筑的样式,交通旅行的条件,文化娱乐活动,节庆风俗等。
2、过程、方法:(1)通过课前收集资料,课中利用资料,提高学生处理史料,提取相关信息的能力,并逐渐培养依据史料形成观点的方法。
学生分组开展探究。师巡回各小组,把资料分发各组参与讨论或解答学生的疑问。
师:下面,请同学们展示你们的研究成果。
生:进行全班交流。
师随时进行纠正、补充、并给予鼓励。
师:展示宋代服饰图片
师问:宋初到后来宋代服饰发生了那些变化?
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呢?
师问:并展示宋代人饮食情况
师:依次展示宋代住所和交通工具
赏图
聆听
教
学
过
程
教师活动
学生,通过阅读,找一找,课文从哪几方面介绍了宋代人们的日常生活?
学生边回答教师边展示:“衣、食、住、行、娱乐、节庆”。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组合,7-8个人一组,分六个专题,每小组选一个,先在小组内进行研究,可充分利用你们自己收集的资料,老师提供的资料,每小组内组员充分发表意见,由1人执笔进行记录,并代表本组在全班进行交流,同学们可写文字,也可绘画,还可编短剧等多种形式。
(2)通过分组讨论,共同探究,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过去日常生活的了解,使学生对于历史有更加生动直观的认识,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加深学生与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亲和国和力。
重点
“衣、食、住、行
第11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

第11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宋朝社会生活大概的风貌,包括当时流行的穿着打扮、饮食的主要特点,居住条件和房屋建筑的样式;交通旅行的条件;文化娱乐活动、节庆风俗等方面。
通过了解过去的社会生活史,提高认识和改进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
了解历史上物质文化生活的条件和特点,有助于更好地认识我们现在的物质文化生活,提高创造性地改进物质文化生活的能力。
通过对于过去日常生活的了解,使学生对于历史有更加生动直观的认识,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加深学生与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亲和力。
【教材分析】本课的教学内容,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物质生活方面,包括衣、食、住、行四项内容,一是精神生活方面,包括娱乐活动和节庆活动两项内容。
从教材叙述展开的程度来看,服饰和瓦子可以视为重点内容。
同时,服饰问题涉及到国内各民族间在文化上和生活方式上的相互影响;瓦子属城市商业繁荣的问题,也可以视为本课的难点。
【教学过程】导入:提问和引导学生回顾和概括已经学过的宋朝农业生产、手工业生产发展和商业发展的史实,导入本课的教学内容,阐释社会生产的进步促使人民的日常生活发生新的变化,使学生认识到宋朝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进步基础。
一、衣食住行等习俗的变化衣:小袖狭身的短衣;妇女缠足。
欣赏《清明上河图》等宋代的插图,描述画面中人物的服饰,或者通过不同的服饰分析人物的身份地位。
注意三个问题:宋朝服饰特点的历史变化,从王朝初年的简朴到王朝末年的奢侈,一方面表明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统治阶级的日渐腐朽。
第二,宋代的服饰中明显地反映了少数民族的影响,朱熹说:“今世之服,大抵皆胡服,如上领衫,靴鞋之类,先王冠服扫地尽矣。
”这是长期以来民族交往和民族融合的结果,使学生认识到,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起到了丰富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作用。
第三,在宋朝出现的缠足陋俗,说明当时统治阶级价值观念的腐朽和妇女地位的低下,引导学生批判性地认识这些历史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一、学习目标、重点、难点
学习目标
1.了解宋代衣食住行的变化以及娱乐活动、节庆风俗
2.分析宋代社会风貌出现万千气象的原因
3.认识经济繁荣发展是一切社会活动的基础
重难点
重点:衣食住行的变化、瓦子的含义
难点:瓦子
二、知识概览图
三、新课导引
《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杰作,也是我国艺术宝库中的不朽珍品,图中描绘了东京汴河沿岸的风光和繁华的景象,画面细节刻画得十分真实,描写得具体入微、生动形象,以浓厚的生活气息、精湛的笔墨及淳朴的艺术格调再现了那个时代的生活,是宋代社会风貌的一个缩影。
【思考讨论】此图反映了宋代社会风貌的一部分,那么宋代的衣、食、住、行、文化等到底如何呢?来人又是怎样过春节的呢?他们有哪些传统的节日呢?
四、探究学习
(一)互动探究
1.穿越时光隧道,来到北宋东京城。
想一想,你怎样改变自己的衣食住行,才能适应当时人的生活。
(课本第
63页)
点拨这是一道开放性的探究题,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依据教材上提供的北宋衣食住行的情况,凭自己的喜好选择方式,还可以了解当时更多的生活习惯和风俗,提出自己更有独创性的方案。
但是,要注意选择的衣食住行方式必须是北宋时期中原地区出现过的。
2.想一想,今天的春节和宋代的元旦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课本第64页)
点拨这也是一道开放性的问题。
全国各地过春节的风俗不尽相同,可以先列出本地过春节的风俗习惯,再与教材上描述的宋朝的情况相对照,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来。
(二)思维拓展
1.宋朝服饰从初年的简朴到末年的奢侈说明了什么问题?
2.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体现在哪些方面?
五、课堂检测
1.下图为北宋东京城(今开封)示意图,其中设置了一处错误,这处错误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费老师在介绍我国古代某一朝代市民生活的讲座中多次提及“瓦舍”。
由此推断,这一朝代应是()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宋朝
3.北宋初年崇尚节俭,官府对服式和服色都有明确的规定;到北宋中后期,就日益不受束缚。
宋真宗曾经说:“京师士庶,迩来渐事奢侈,衣服器玩,多镶金以饰,虽累加条约,终未禁止。
”南宋朱熹也说:“今衣服无章,上下混淆。
”这些现象说明了()
①社会经济的发展②统治阶级生活日渐奢侈③宋朝统治者软弱无能④畸形的审美观
A.②③ B.①③ C.①② D.③④
4.北宋都城东京和唐都长安在城市布局上最明显的区别是 ( )
A.出现了娱乐中心瓦舍、勾栏 B.市、坊不再截然分离
C.商店的营业时间大大延长 D.城市由封闭走向开放
5.阅读下面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0年开封市“大宋年文化节”新闻发布会,今天上午在郑州举行,为进一步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活跃春节期间广大群众的旅游生活,……中共开封市委、市政府……努力打造年文化品牌,……确定于2010年春节至正月十五期间,正式推出开封市“大宋年文化节”……届时将举办规模盛大、多姿多彩的宋文化民俗庙会、灯会、展演等系列活动。
——2010年2月9日豫台网讯
(1)根据材料一,指出开封市“大宋年文化节”举办的目的和主要内容。
(2)材料一中的“大宋”在定都开封期间,出现过哪些与之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
材料二北宋东京城内人口稠密,居民超过百万,是中国最大的城市,城里买卖和居住的地方已经分不清,随处可开设商店,……商品可以在白天、夜间交易,三鼓以后还可夜市,通晓不绝。
(3)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北宋东京的商业繁荣有哪些特点?
6.识读右图,请回答:
(1)这是哪个朝代的农村住房?有什么特点?
(2)这一时期,稍富裕些和讲究些的人家住宅有什么特点?贵族官僚的宅第又有什么特点?
六、学后反思
我小结:
参考答案:
探究学习
(二)思维拓展
1.答案 (1)社会经济的发展。
(2)统治阶级的日渐腐朽。
2.答案 (1)衣食住行等习俗的变化。
(2)出现热闹的瓦子。
(3)欢乐的节日。
课堂检测
1.解析解答本题可采用排除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的商业繁荣程度大大超过了前代,城中有早市、夜市,还有专门的娱乐场所“瓦子”“勾栏”,所以①②③都是正确的。
所以答案为D。
2.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北宋时期市民文化生活的丰富,在北宋的东京城内出现了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瓦子”或“瓦舍”。
所以答案为D。
3.解析宋真宗和朱熹的话都表明,宋代的服饰由最初的崇尚节俭到后来的日渐奢侈,这当然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关,也是统治阶级追求享乐、豪奢的结果。
这种变化与宋朝统治者的软弱无能无关。
至于“畸形的审美观”是指妇女缠足的陋习。
答案为C。
4.解析本题主要是对基础知识识记能力和比较能力的考查。
解题的关键是明确两朝都城各自的特点。
结合各项分析可知:A、B、C、D四项中,在城市布局上最明显的区别应该是B项。
正确答案为B。
5.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概括材料的能力,第(1)、(3)问都是从材料中寻找、概括问题的答案,解决的关键是读懂材料,根据设问寻找有效信息。
第(2)问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答案】 (1)目的:弘扬传统文化,活跃群众生活,打造文化品牌。
内容:举办宋文化民俗庙会、灯会、展演等系列活动。
(2)辽、西夏。
(3)特点:人口稠密;最大的都市;买卖区与居住区分不清;商品交易时间长等。
6.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对宋代住宅的特点的辨析能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所学知识据图判断出这是宋代农村的住房,在此基础上针对问题再现课文内容即可。
【答案】 (1)宋代。
特点:住房较简陋,多为低矮的茅屋。
(2)这一时期,稍富裕些的人家以茅屋和瓦房相结合,构成一组住宅;稍讲究些的,外建门屋,内为四合院,院内还种花草。
贵族官僚的宅第相当宏丽,前堂后寝,以穿廊相连,两侧还有耳房和偏院。